布洛芬混悬液解热作用的观察

布洛芬混悬液解热作用的观察

一、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袁桂芳[1](2021)在《人性化护理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小儿发热是儿童时期易患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式不恰当,长期高热会给机体造成较大损伤,引起免疫力衰退、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目前小儿发热的常见处理方式是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物,由于研究认为小儿发热是由中枢前列腺素合成增加而引起的,因此应首选具有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功效的退热药物。布洛芬混悬液是儿科常用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缓解发热作用,但由于患儿年龄小、耐受差,服用药物可能造成胃黏膜刺激及其他不适,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需要同时加强护理[1]。为观察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2例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杨竹,谭薇,左学英,余旭,杨平,张馨月,袁莉[2](2021)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后导致体温不升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后导致体温不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9例在本院儿科就诊的发热患儿,采用两项分布家族广义线性效应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小儿退热治疗后导致体温不升的危险因素。结果小儿退热治疗后导致体温不升的危险因素是发热期间的最高体温(P<0.05)。当最高体温>39.7℃时出现体温不升的几率越大。另外,最高体温也直接与退热治疗次数和住院天数呈明显的正相关(r=0.55、0.40, P<0.01)。而年龄、性别、体重、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因素不是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后导致体温不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治疗时应密切监测最高体温这一指标,同时应注意控制治疗强度,避免退热过度后出现体温不升。

王英[3](2020)在《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与药理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布洛芬混悬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40例在2019年6月-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感冒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采用常规疗法的患儿列入对照组,采用布洛芬混悬液配合常规疗法的患儿列入观察组,对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体温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体温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0.5 h、1 h、2 h、3 h的体温变化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0%)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高。结论:布洛芬混悬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感冒发热患儿的效果显着,能有效的降低患儿的体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余芳[4](2020)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西药布洛芬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推拿组和西药组,每组32例;推拿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解热时间、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治疗前体温,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间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0.05,具有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体温。两组患儿治疗后0.5h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h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在治疗后4h体温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24h、48h、72h体温呈缓慢下降趋势。两组解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优于西药组。3.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改善患儿发热、恶寒、鼻塞、咽红肿、纳呆的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改善咳嗽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组和推拿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推拿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4.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推拿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布洛芬混悬液均能有效降低患儿体温,而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退热疗效较为稳定,持续性好。2.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能较快解热,缩短病程,在临床疗效及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布洛芬混悬液。3.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外感发热操作简便,绿色安全、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张善禹[5](2019)在《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用布洛芬混悬液及小儿推拿治疗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时的降温趋势及症状变化情况,评价两种疗效差异及各自优势。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型的临床研究,在中山市中医院门诊部,选用符合中医风寒型外感发热及西医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80名患儿,纳入临床研究。将80名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儿推拿治疗,手法选用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清天河水、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每个患儿操作前及操作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分别测腋温并记录,操作前后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评估症状并计算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操作前后的体温变化及症状变化,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嘱患儿家长若退热疗效不理想,可适当采取物理降温,体温仍维持在38.5℃以上,治疗后8小时可再次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必要时即时复诊或就近诊疗。成果:1、初始数据比较,两组初始体温、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进一步比较。2、治疗后0.5小时两组的退热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1小时对照组的退热效果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2小时、4小时后的两组退热效果没有显着差异(p>0.05)。3、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0.5小时至1小时这段时间的体温下降较快,1小时后体温下降相对不明显;观察组患儿的体温下降趋势相对平稳。4、两组患儿在治疗4小时后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治疗后4小时较治疗前的症状评分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1、小儿推拿与布洛芬混悬液的退热效果基本相当,布洛芬混悬液在服用后0.5小时到1小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小儿推拿的降温效果更为平缓。2、小儿推拿比布洛芬混悬液在改善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的舒适度上更有优势。

李丽芬[6](2018)在《布洛芬混悬液配合小儿推拿对小儿退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布洛芬混悬液配合小儿推拿对小儿退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儿科收治的外感发热患儿116例,根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显效时间、退热完全时间、体温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退热显效时间、退热完全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变化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6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布洛芬混悬液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着,能快速有效降低患儿体温,值得临床推广。

余凌云[7](2017)在《涌泉穴中药导入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从而丰富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儿发热的途径,为临床治疗外感发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住院的外感发热患儿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涌泉穴中药导入30 min,对照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观察并对比两组方法对外感发热患儿退热的起效时间、持续有效时间、不良反应等疗效。结果:0.51.5 h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中频治疗仪中药导入涌泉穴30 min退热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时两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穴位导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使用简便易行,对患儿的损伤小,患儿及家长接受度高,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师美玲,王磊,范宝宝[8](2017)在《两种右旋布洛芬制剂对儿童高热的退热疗效观察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发热[1]是儿童在医院门诊急诊引起医生注意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因儿童机体发育尚不成熟,高热可引起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如高热惊厥[2]等。因此,对高热患儿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退热治疗尤为重要。儿童常用的退热药为环氧合酶抑制剂,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右旋布洛芬[3]等。阿司匹林是非常有效的退热药,但其瑞夷综合征的不良反应使其使用率急速下降。对乙酰氨基酚也能产生良好的退热效果,最近的研究表明其肝肾毒性提高了医生的警惕性。

叶彩莲,骆建文[9](2016)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应用意义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组,分别为A组和B组,将所有患者根据发热分为两个时相,分别为甲时相(38.5℃≤腋温<39.0℃)和乙时相(腋温≥39.0℃),其中A组在甲时相时给药,B组在乙时相时给药治疗。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88%和12.50%,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15±1.13)d和(6.18±1.54)d,以上数据与A组对比,均具有显着优势(P<0.05)。结论:在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治疗中,当患者腋温≥39.0℃时采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疗效显着,不仅可有效加速退热,缩短住院时间,而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刘芙蓉,付丹,曾烈梅[10](2013)在《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医用退热贴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在联合医用退热贴在小儿高热中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于该院就诊的220例高热患儿(T≥38.5℃)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医用退热贴组(联合组)、布洛芬混悬液组,对比两组组患儿用药后30 min、1 h、2 h、4 h、8 h时的腋下体温和相关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患儿各阶段退热程度明显高于布洛芬混悬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布洛芬混悬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后8h两组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医用退热贴在治疗小儿高热中,疗效显着,能够迅速降温,且持续时间长,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通过停药处理可有效消除不良反应。

二、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人性化护理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比较:
    2.2 2组综合疗效比较:
    2.3 2组患儿服药接受率比较:
3 讨论

(2)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后导致体温不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两项分布家族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3 讨论

(3)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与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体温变化比较
3 讨论

(4)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分组与对照
        4.2 随机方法
        4.3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5.1 人口学资料
        5.2 生命体征
        5.3 疗效指标
        5.4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5.5 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比较
    4 两组各时间点体温变化比较
    5 两组解热时间分布比较
    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7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与外感发热
        1.1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与发热
        2.1 现代医学对发热概念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发热病因病理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治疗发热的研究现状
    3 刘氏小儿推拿选穴依据
        3.1 “五经配伍,推经治脏”理论
        3.2 刘氏三大退热手法基于明清古籍的相关论述
        3.3 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组方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5 结果与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CRF表摘录
附录B 疗效观察表
附录C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综述 中西医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生理病理
        1.1.2 常用退热类西药的特点及作用比较
    1.2 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常用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病例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1.5.1 脱落病例处理
        2.1.5.2 不良事件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样本含量估计
        2.2.3 分组
        2.2.4 盲法
        2.2.5 信息采集
    2.3 治疗方案
        2.3.1 干预准备
        2.3.2 治疗措施
        2.3.3 疗效指标
        2.3.4 特殊情况与不良反应
        2.3.5 统计方法
        2.3.6 质量控制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一般情况
        2.4.2 治疗效应分析
        2.4.3 时间效应分析
        2.4.4 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
    2.5 讨论
        2.5.1 结果分析
        2.5.2 小儿生理病理
        2.5.3 手法选用依据
        2.5.4 操作时间的长度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布洛芬混悬液配合小儿推拿对小儿退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临床观察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退热显效时间、退热完全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儿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7)涌泉穴中药导入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试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2.2 退热效果对比
    2.3 两种退热方法不良反应对比
    2.4 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3.1 单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降温存在的问题
    3.2 中频脉冲治疗存在的优缺点
        3.2.1 优点
        3.2.2 不足
    3.3 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加涌泉穴中药导入退热法的优势
    3.4 患儿及家属更容易接受中医外治退热治疗

(8)两种右旋布洛芬制剂对儿童高热的退热疗效观察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排除标准:
    1.3 给药方法:
    1.4 临床疗效观察及总体退热疗效评定:
    1.5 不良反应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结构特征描述:
    2.2 临床疗效观察及总体退热疗效评定: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10)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医用退热贴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项目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2 h后疗效对比
    2.2 两组治疗后30 min、1 h、2 h、4 h、8 h时体温对比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3 讨论

四、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性化护理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J]. 袁桂芳.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22)
  • [2]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后导致体温不升的危险因素分析[J]. 杨竹,谭薇,左学英,余旭,杨平,张馨月,袁莉. 中国实用医药, 2021(15)
  • [3]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与药理学分析[J]. 王英. 甘肃科技纵横, 2020(07)
  • [4]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D]. 余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D]. 张善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布洛芬混悬液配合小儿推拿对小儿退热的效果观察[J]. 李丽芬.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08)
  • [7]涌泉穴中药导入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疗效观察[J]. 余凌云. 中外医学研究, 2017(26)
  • [8]两种右旋布洛芬制剂对儿童高热的退热疗效观察及评价[J]. 师美玲,王磊,范宝宝.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02)
  • [9]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应用意义探究[J]. 叶彩莲,骆建文. 北方药学, 2016(08)
  • [10]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医用退热贴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刘芙蓉,付丹,曾烈梅. 中外医疗, 2013(30)

标签:;  ;  ;  ;  ;  

布洛芬混悬液解热作用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