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

2000年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

一、2000年世界经济大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朱翠明[1](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齐晓飞[2](2021)在《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蓝色的海洋被认为是蓝色星球的“血液”,而“血液”中的“营养资源”则是人类文明的“聚宝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海洋视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海洋经济增长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领域。然而,在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对粮食安全和能源需求增长等的全球大趋势下,许多海洋经济活动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我们与海洋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即在争取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维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这种可持续发展海洋空间的举措旨在促进一国从海洋经济中获取经济利益,也是推动蓝色增长的基石。2012年Rio+20会议首次提出了“蓝色经济”的概念,正如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曾经处于发展规划和投资期阶段那样,这种以可持续发展海洋空间为主题的发展方式吸引了各沿海国家、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和组织的关注。虽然“蓝色经济”一词具体含义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不同,但国际一致认为其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包容和维持或改善生计,同时确保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空间可持续性;其核心是通过与海洋有关的部门和活动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生态系统退化脱钩。因此,蓝色经济的首要挑战是理解和更好地管理海洋可持续性的许多方面,涉及传统和新兴海洋及其相关产业;第二个重要挑战是需要认识到海洋及其相关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需要在各国及其公私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首先认识到蓝色经济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存在于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及其相关资源提供关键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同国家的蓝色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依赖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还依赖于其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不同属性多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可视为以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关联为基础,将上层相关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异质主体进行关联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中,蓝色产业是一国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层分解,蓝色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是蓝色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关系,而蓝色产业细分下的蓝色产品间关联是蓝色产业间关联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微观(产品)层面影响着中观层面的蓝色企业开发活动和宏观层面的蓝色省份间贸易流转;蓝色产品是蓝色企业要素资本配置与价值创造的微观主体,是蓝色产业互相关联和互促发展的关键因素;蓝色企业是开发蓝色产品的中观主体,是影响蓝色省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蓝色省份是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经济枢纽,是蓝色经济活动的宏观主体。因此,这种关系结构也从产出和能力视角决定了各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国家蓝色经济系统是由一国相关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经济要素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其实质也可以看作由多种异质网络相互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而超网络则是网络科学中研究此类多层次、多维度、多主体关联问题的重要方法,能有效评估各要素主体内部及其间关联关系。因此,本文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中的多要素主体纳入到统一框架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超网络方法将蓝色经济发展问题分解为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经济要素的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从多层网络结构视角定性刻画国家蓝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多要素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出口关联关系,并基于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设计度量其出口结构的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估出口结构中多经济要素的发展现状。这种将超网络定性描述和非货币型指标定量研究相结合,为各国蓝色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和非货币型指标度量体系。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构建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首先,本文分析蓝色经济系统中多要素主体的内涵及阐述影响国家蓝色经济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发展机理;其次,为了更好地方便读者理解本文思想脉络,构建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概念模型以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此,分别阐述了单层子网络和多层超网络的建模原理;最后,本文提出了分别构建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的建模步骤,并根据多主体间的映射关系阐述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耦合步骤。也就是说,本文所构建的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是将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分别作为一国蓝色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要素分解,依据主体间的逻辑关系,将蓝色产品空间作为基础,向上拓扑得到反映蓝色资源开发活动形成竞争关系的蓝色企业网络,而蓝色企业网络可以进一步继续向上拓扑得到反映宏观资源流动和蓝色产业政策制定的蓝色省份网络,进一步耦合得到反映一国蓝色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的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可视化模型。(2)设计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在单层子网络层面,设计基于多样性局部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多样性指标、蓝色企业多样性及其发展指标和蓝色省份多样性及其发展指标),可以测度相关国家、企业和省份出口的蓝色产品类别及潜在类别,以帮助国家、企业和省级决策者制定符合其比较优势的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开发政策;设计基于相似性局部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相似性及其开发相似性指标、蓝色企业相似性及其发展指标和蓝色省份相似性及其发展指标),可以量化国家、企业和省份各自出口的蓝色产品相似化程度,分析现在和未来可共同开发的蓝色产品,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其与相关参与者的竞争程度。在多层超网络层面,设计基于复杂性整体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和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可以评估国家、企业和省份各自对相关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开发的能力禀赋,这种能力可以被视为实现蓝色增长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有助于各国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14和其他诸如减贫、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减缓气候变化等目标。(3)对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及其出口结构进行应用研究。首先,在第5章分别构建了 2010年中国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进—步耦合而成2010年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可视化模型,并统计验证了蓝色产品空间与蓝色企业网络之间的假设,即在一家蓝色企业出口的所有蓝色产品中,增长潜力最大的蓝色产品是在产品空间中与高RCA值的其他产品最接近的产品;其次,第6章在第5章的基础上计算了 2010年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中单层子网络和多层超网络出口结构度量指标,并分析了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及其间的关联关系和出口结构特征;最后,基于1985年至2018年数据集分别构建了中国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及其耦合而成的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计算了相应地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了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用以识别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出口结构中具有竞争优势蓝色产品、关键蓝色企业和核心蓝色省份,并总结未来可能在哪里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以便更好地协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宏观工具)和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微观工具)作为政策辅助分析工具可以在协助国家对蓝色增长战略进行系统性多标准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这样的辅助组合工具使国家更有可能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而不受部门既得利益者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使得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蓝色经济系统中多主体间关联视角,通过超网络方法将这种关联结构网络可视化,用以定性描述一国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识别影响蓝色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2)基于经济复杂性方法设计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出口结构的度量指标体系,用以定量分析出口结构中具有竞争优势的蓝色产品、关键蓝色企业和核心蓝色省份组合。(3)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宏观工具)和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微观工具)作为协助国家对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多标准、多层次评估过程中的政策辅助组合工具,使其更有可能揭示传统分析工具无法发现的问题。

谢伏瞻,刘伟,王国刚,张占斌,黄群慧,魏后凯,张车伟,张晓晶,政武经,佟家栋,龚六堂,洪永淼[3](2020)在《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上)》文中指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本刊特邀请国内部分经济学家撰写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胡鞍钢[4](2021)在《中国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本走向与未来趋势》文中认为我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与世界格局的重要判断,是认识中国国情与世界世情的基本依据,也是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大战略的基本依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改变。文本实证分析和预测2000-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工业化格局、科学技术格局、贸易格局、城市格局、现代化格局的重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出现前所未有的南北国家大趋同,疫情时代无疑加快了世界政治格局、全球治理格局大变迁。中国本身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变量,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中国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大天时地利。

杨啸林[5](2020)在《政治经济视野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文中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对以西方战争及战后和约为分期标准的国际体系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分期方法具有“西方中心”和“强权中心”的显着特点。作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西方国际关系史观中意义重大,因而对其进行重新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视角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梳理和阐释欧洲列强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及其与殖民地等边缘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揭示并打破西方中心视角。根据欧洲列强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海外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本文主要论述了两条政治经济脉络。其一,欧洲大陆反封建进程。伴随资本主义发展,工商崛起国家同传统封建国家展开对决,开启了反封建进程。此后,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争取政治权利,削弱封建势力;东欧国家则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以商业资本为主的资产阶级还不具备彻底消除封建势力的能力,在欧洲封建势力联合绞杀下,欧洲一度重回封建保守的怀抱。其二,欧陆矛盾向海外矛盾转移的殖民化进程。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西欧国家积极投身于海外殖民,其中法国开启了陆海两线争霸,英国则通过对欧洲大陆的平衡作用制衡法国,从而打击法国海上扩张,英法之间的海上矛盾逐渐成为欧洲主要政治经济矛盾。之后,维也纳会议所创立的协调机制将欧洲对立情绪和冲突状态进一步输出到了外围,形成了一个“陆地和海洋空间对立”的“中心-边缘”结构。根据上述两条政治经济脉络的变化,本文将传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划分为起源、成型、转型、再平衡和终结五个阶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威斯特伐利亚传统”对国际关系研究的束缚和“强者逻辑”对现今国际社会的影响。

刘清清[6](2020)在《英语回指的汉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发展趋势,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在新兴市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了一本经济学家编写的经济类书籍《新兴市场大趋势》的一到四章节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对象。该书对正在重塑新兴市场格局的大趋势进行了评估,系统地分析了新兴市场面临的经济挑战。该书的翻译有助于政府,学者和投资者对新兴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其与其他新兴经济体进行合作交流时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投资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原文进行翻译,分析源文本的语言特点,笔者发现文本当中大量使用的代词回指成为了翻译的难点。作为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回指词的使用可以避免重复,使得语言系统更加简洁高效。英汉双语的语言特点不同,回指词的使用频率和对应关系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原文中回指词的准确处理和转换可以使得译文简洁连贯,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此前研究多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关注单语系统中的回指词,将回指词和翻译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回指为研究对象,从名词回指、代词回指、零形回指三大类具体分析英语回指的翻译方法。通过译例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名词性回指,尤其是非重复指称的名词短语,除了具有回指的功能外,还可以对客体的描述提供额外的指示。因此,为了准确表达,短语的中心名词通常应当保留在译文中;2)至于代词回指,当英语中的代词接近于先行词,或该代词是文本的主题时,可译为零代词。当英语中的代词与先行词距离较远,或者不是文章的主语,或者可能造成歧义时,应通过重复先行词来翻译;3)零回指在英语文本中并不常见,一旦出现,回指与先行词之间的距离必须很短,说明先行词的可达性很高,因此可以保留在目标文本中。

张燕[7](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快速崛起为引领世界再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超越公共外交”的价值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以实现让世界认识中国、认可中国、认同中国。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必须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与价值创新做出理论回应,本研究提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正在孕育出新的理论体系、形态与范式,并将其作为再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公共外交发展的新趋势,进而超越传统公共外交与新公共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主要关照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如何走出去,面对中国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如何让世界理解与接受中国,中国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外交理路,这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实践探索的总方向;二是中国与世界如何一起走,让中国走出去就必须与世界一起走,中国崛起与世界的发展无法割离,这是时代赋予崛起中国的历史使命。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所孕育出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其实践源于中国,又超越中国,实现了“三个目的”的统一——以中国为目的、以人类为目的与以生命为目的。本研究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什么”“来自哪里”“应用在何处”“会遇到什么”“如何应对”的逻辑思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行了整体剖析,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在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倡导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与公众共同参与的,以国内外民众为对象的,以促进不同国家历史、制度与文化的交互式对话,实现共享发展,最终建构一个超越普世价值的、包容式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分别是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制度运行体系的战略建构、文明对话体系的共识建构以及机制交流体系的实践建构。研究结果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一场公共外交实践与研究的历史性革命,一方面它超越了公共外交将实现国家利益作为终极目标的价值导向,追求人类以及生命共同体的终极价值,跨越了国家、历史与文明;另一方面它超越了国际关系理论本身,这就意味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将促进公共外交学科的成熟与完善。

曹峰毓[8](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杨亮洁[9](2017)在《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世界经济向网络化、扁平化格局演进,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选择是推动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力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加速,推动了企业空间组织的变化与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地方走向全球,并将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之中。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是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议题。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动者载体”,而城市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在“流动空间”中,人类的各种重要活动通过“行动者载体”以各种要素流的形式在“空间载体”中完成,将大大小小的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格局之间、企业联系网络与城市网络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企业空间格局演变从微观层面表征着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那么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怎样构建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概念模型及其数理分析模型?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全行业和分行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因此,本论文立足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研究企业联系对比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尝试融合社会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taylor的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为基本模型,构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耦合的数理分析模型,从产业维度探讨区域尺度、城市群尺度和城市尺度上的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首先,以嵌入性理论、流空间理论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理论基石,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和图论方法为基本方法,根据Taylor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尝试构建了连锁-隶属网络的数理分析模型。其次,对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全行业、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网络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全面对比分析;采用了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多层次的分析方法,结果更精确。再次,从西部地区、西部城市群和城市内部(成都)三个嵌套的空间尺度,用多时相数据(2005、2010、2015)进行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系列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对上述研究内容开展深入探索。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第三至六章为实证部分,主要进行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在中国西部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研究;从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市内部三个尺度对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分支企业在中国西部城市的分布格局呈现差异性、趋同性两大基本特征。西部城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少,空间集聚明显,区位选择上更倾向(特)大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强化;中国500强企业数量多,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区位选择趋同,企业空间分布均呈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即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城市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形成明显的集聚中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群尺度上,成渝、关中、兰西、滇中和北部湾五大城市群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形成菱形空间结构;企业密度分布以呼和浩特-银川-兰州-成都-昆明一线为界,分为东部高密度区和西部低密度区。第二,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差异性、趋同性明显。基于世界500强的城市网络的发育程度低,密度小和集聚明显,对称性低,等级化强,均衡性差,邻近扩散效应较弱,但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星形结构向类鸟巢状结构演进;基于中国500强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网络发育程度高和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网络密度高,对称性高,均衡性高,等级化和邻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类鸟巢状向鸟巢状结构演进。同时,以成渝为核心,呼银兰成昆线以东区域形成明显的扩散区,跨行政地域联系特征明显。与此相对应,两者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中,成都、重庆、西安三大核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始终处于强核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根据点出度和点入度,节点城市可分为四类:高点出度-高点入度的综合全能型城市、低点出度-高点入度的黑洞型城市、低点出度-低点入度的世外桃源型城市、高点出度-低点入度的太阳型。第三,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趋同性强。制造业与全行业城市网络中节点城市的中心度的“趋同性”非常高,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趋同性较大,强者恒强的极化现象显着。基于中国500强制造业联系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比世界500强的高,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结构复杂,均衡程度较高。第四,基于中国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高于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中心度极低,网络密度极低,处于网络初建期,其结构形态是简单的放射状或放射状与星形状的组合,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产生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与全行业城市网络格局“趋同性”极高,发育相对成熟,层级性显着,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重庆、成都、西安、南宁、昆明五城市始终处于强核心地位,网络结构由类鸟巢结构向鸟巢结构演变;二者都呈现点出度高的城市点入度也高,存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第五,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低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极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联系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增强,等级效应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对称性增加,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省内、城市群内邻近扩散效应明显,网络结构由放射状向星状再向类鸟巢状演进。第六,西部城市群城市网络差异性显着。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的9个城市群网络空间维度的拓扑结构差异大,发育程度差异大,但在时间维度上的网络拓扑结构之间的差异在缩小;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9个城市群的拓扑结构的差异较小,在时间维度上其差异也在缩小。基于世界500强企业网络的9个城市群内部网络的拓扑结构发育不完善,联系矩阵呈现稀疏矩阵特征,网络对称性低,层级性明显,集聚特征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群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发育较好,网络联系矩阵由稀疏矩阵向完全矩阵演变,对称性较高,网络联系分散效应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西部城市群网络中,只有成渝城市群的内部网络联系较紧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双核心的一体化网络特征,其余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较弱且相对较为松散,即大多呈现以省会为核心的离心式联系,整体城市群网络发育程度低;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紧密程度增加,成渝、兰西、关中城市群城市网络存在明显的集聚核心。城市群的网络拓扑结构关系生成有两个关键的过程:一是城市间不同等级的企业分支机构的异地分离所形成的直接联系动力;二是发育较好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高等级的分支机构的空间集聚。第七,成都城市网络呈多核心结构,权力和威望空间极化不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城市内部网络联系较弱,网络密度很小,结构稳定性差,对称性低,层级性不突出,自溶性较大,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属于低水平上的分散均衡状态,逐渐向复杂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变。相对应,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对称性较好,发育程度高,拓扑结构趋于完善和相对均衡;企业联系活动呈现较好的对称双向流动,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武侯、金牛、青羊始终处于网络核心地位。

胡键[10](2011)在《对“世界转型”论的商榷》文中研究说明"转型"这一概念频频被用于国际政治的研究之中。众多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处于转型之中,但作者认为,"转型"这一概念显然存在被滥用的情况。社会转型是指这个社会的原有结构系统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或者是系统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性质。衡量社会转型有四个标准:即转型是整体性的变迁;转型是彻底改变原有系统的结构并能吸收外部新的要素;转型的目标是明确的;转型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从转型的本意及其特征来看,当今国际体系的变化过程并不符合转型的相关标准。现今西方学者之所以强调"世界转型",主要是因为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并由此引起了国际权利转移。在西方看来,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国际体系产生颠覆性的作用,从而导致国际体系转型。然而,中国等国家的崛起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改变国际体系发展的方向,而只是对国际体系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2000年世界经济大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世界经济大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化概述
        2.1.2 人口老龄化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2.2.1 “两种生产”理论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优化人口政策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比较优势演化理论
        2.1.3 经济复杂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蓝色经济
        2.2.2 产品空间
        2.2.3 超网络
    2.3 文献评述与进一步研究
第3章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研究
    3.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基本问题
        3.1.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研究主体
        3.1.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主体内涵
        3.1.3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特征
    3.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关键要素与发展机理
        3.2.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关键要素
        3.2.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发展机理
    3.3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概念模型与建模原理
        3.3.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概念模型
        3.3.2 单层子网络的建模原理
        3.3.3 多层超网络的耦合原理
    3.4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
        3.4.1 蓝色产品空间模型构建
        3.4.2 蓝色企业网络模型构建
        3.4.3 蓝色省份网络模型构建
        3.4.4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研究
    4.1 指标选取原则
    4.2 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度量
        4.2.1 蓝色产品多样性度量
        4.2.2 蓝色企业多样性度量
        4.2.3 蓝色省份多样性度量
    4.3 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度量
        4.3.1 蓝色产品相似性度量
        4.3.2 蓝色企业相似性度量
        4.3.3 蓝色省份相似性度量
    4.4 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度量
        4.4.1 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度量
        4.4.2 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4.4.3 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及其统计分析
    5.1 问题描述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处理基本思路
        5.2.2 蓝色产品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蓝色企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蓝色省份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
        5.3.1 蓝色产品空间的构建
        5.3.2 蓝色企业网络的构建
        5.3.3 蓝色省份网络的构建
        5.3.4 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耦合
    5.4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的统计分析
        5.4.1 变量选取
        5.4.2 回归模型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研究
    6.1 中国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度量
        6.1.1 蓝色产品多样性度量
        6.1.2 蓝色企业多样性度量
        6.1.3 蓝色省份多样性度量
    6.2 中国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度量
        6.2.1 蓝色产品相似性度量
        6.2.2 蓝色企业相似性度量
        6.2.3 蓝色省份相似性度量
    6.3 中国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度量
        6.3.1 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度量
        6.3.2 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6.3.3 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演化研究
    7.1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
        7.1.1 蓝色产品空间演化
        7.1.2 蓝色企业网络演化
        7.1.3 蓝色省份网络演化
        7.1.4 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演化
    7.2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演化
        7.2.1 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演化
        7.2.2 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演化
        7.2.3 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演化
    7.3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问题及建议
        7.3.1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问题
        7.3.2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8.1.1 主要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附录1 蓝色产品代码及其对应描述
附录2 蓝色企业代码及其对应信息
附录3 蓝色产品与蓝色企业对应关系
附录4 蓝色省份与蓝色企业对应关系
附录5 选取的7家蓝色企业
附录6 选取的9个国家最大接近度矩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上)(论文提纲范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战略选择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供给侧引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毫不动摇地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实现现代化目标需要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
激活商业信用机制 推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畅通
    一、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三个层次、基本条件和保障机制
    二、货款拖欠引致的微循环不畅
    三、激活商业信用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精准脱贫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
    一、加强党对脱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制度优势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消除贫困厚植经济基础
        1.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消灭两极分化。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
        4.坚持全国一盘棋成就脱贫典范。
    三、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群众消除贫困的积极性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1.消除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发展谋求的目标。
        2.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消除两级分化。
        3.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五、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新时代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消除贫困工作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脱贫工作要始终坚持和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把握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
高质量完成基本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任务
以推动创新经济发展引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
    二、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三、畅通“双循环”的关键在于创新
    四、以推动创新经济发展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确立中国发展新坐标
    一、理解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
    二、提出新发展格局的宏大背景
    三、国际大循环与供应链安全
    四、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遵循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双循环的基石
    (一)要多生小。重视当前“超低生育”人口形势,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强化鼓励生育二孩的政策“组合拳”,合力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二)要多用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老有所养的同时,推进老有所为。
    (三)要多释放剩余劳动力。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
    (四)要多向科技要“人力”。通过“机器换人”缓解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同步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
国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与经济安全
    一、新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含义
    二、走向一般外向型经济的必然性
    三、来自逆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立足国内市场,实现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目前面临的问题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建议
妥善应对对外经贸关系新变化,扭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中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新变化
    三、扭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4)中国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本走向与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语:从“三个世界”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历史轨迹
    (一)近代中国处于世界边缘
    (二)新中国站起来了
    (三)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
三、中国与世界经济格局大变迁
    (一)世界GDP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二)世界工业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三)世界科学技术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四)世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五)世界城市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六)世界现代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四、疫情时代加速大变局
    (一)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深度衰退期
    (二)世界失业率上升,将创下历史新高
    (三)世界贸易已经进入严重衰退期
    (四)世界贫困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五)未来最大的挑战是气候变化
    (六)中国再次成功应对疫情冲击
五、结语:中国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大变局

(5)政治经济视野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1618年以前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与商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一、地理大发现前西欧政治经济情况
        二、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商业资本开启全球扩张
    第二节 近代国际体系的雏形:西班牙与葡萄牙划分势力范围
        一、葡萄牙主导下的亚欧贸易和大西洋贸易
        二、西班牙在美洲掠夺贵金属和推行封建庄园制
        三、教皇子午线:西葡对全世界的首次瓜分
    第三节 商业资本主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本质
        一、商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二、法国欧陆霸权及其与英、荷的海上争霸
第二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起源(1618-1648)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三十年战争:资本崛起下的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矛盾
        二、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作为三十年战争发动机的法国:农商并举的双重属性
        二、英荷等西北欧诸国:商业资本快速发展
        三、神圣罗马帝国等欧洲内陆地区:封建秩序的欧陆大本营
        四、西班牙与葡萄牙:封建秩序控制下畸形的商业资本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西葡海外殖民据点的衰落
        二、荷兰在亚非美三洲建立商业垄断
        三、英法加入对沿海枢纽的争夺和抢占
第三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成型(1648-1713)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法国霸权:法国主导下的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矛盾
        二、1713:《乌得勒支条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法国:欧陆与海上双重扩张的全盛时期
        二、荷兰与英国:商业资本扩张及其对法国的制衡
        三、奥普俄:封建国家变化及其对法国的制衡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法对荷兰制海权的挑战
        二、列强对亚洲商品的争夺
        三、列强对北美洲原材料产地的争夺
        四、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完善与竞争
第四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转型(1713-1763)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英国崛起:英法竞争下的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矛盾
        二、1763:《巴黎条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法国:商人化贵族与君主王权的斗争与妥协
        二、英国:土地贵族与商人阶级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三、奥普俄:封建经济的进一步瓦解与转型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英法争夺制海权
        二、西北欧诸国对西葡殖民地的瓜分
        三、西北欧诸国对黎凡特和北非地区的渗透
第五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再平衡(1763-1789)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英法妥协:英法新一轮竞争下的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矛盾
        二、1789: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法国:工业资本转型失败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二、英国:工业资本转型成果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三、奥普俄:封建经济复辟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北美的独立运动及其背后的英法争夺
        二、英国在印度获得垄断性殖民地位
        三、沙俄在中东地区的扩张与其他列强的反应
第六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1789-1815)
    第一节 阶段概述
        一、法国反扑:拿破仑战争下的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矛盾
        二、1815:《维也纳和约》的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列强外交的政治经济动力
        一、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反封建运动
        二、英国:法国倒逼下的封建性复辟
        三、奥普俄:彻底反动的封建经济堡垒
    第三节 列强扩张的政治经济矛盾
        一、法英争夺海上霸权
        二、英国打开印度和中国市场
        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及其背后的英美争夺
        四、欧洲诸国在非洲从奴隶贸易转向原材料掠夺
第七章 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6)英语回指的汉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1.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3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Text
    1.4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5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6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Anaphora and Its Translation
        1.6.1 Foreign Studies of Anaphora
        1.6.2 Domestic Studies of Anaphora
        1.6.3 Research Status of Anaphora Translation in China
        1.6.4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Translation of Anaphora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Glossary-building
        2.1.2 The Parallel Texts
        2.1.3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2.2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1 The Schedul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2.2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ranslation
    2.3 After-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3.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Definitions of Anaphora
    3.2 Classifications of Anaphora
    3.3 Accessibility of Anaphora
        3.3.1 Definition of Accessibility
        3.3.2 Referring Expressions and Their Accessibility
        3.3.3 Fou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cessibility
        3.3.4 Accessibility Marking Scale
4.CASE STUDY
    4.1 Nominal Anaphora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4.1.1 Full Repetition Nominal Anaphora
        4.1.2 Partial Repetition Nominal Anaphora
        4.1.3 Synonym Nominal Anaphora
        4.1.4 Hypernym and Hyponym Nominal Anaphora
        4.1.5 Metaphor Nominal Anaphora
    4.2 Pronominal Anaphora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4.2.1 Third-person Pronominal Anaphora
        4.2.2 Demonstrative Pronominal Anaphora
        4.2.3 Possessive Pronominal Anaphora
    4.3 Zero Anaphora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5.CONCLUSION
    5.1 Finding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传统公共外交研究
        (二)新公共外交研究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方面
        (二)不足方面
第一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内涵拓展
    1.1 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的历史经验
        1.1.1 依靠人民力量,支持世界革命(1921年——1949年)
        1.1.2 凸显意识色彩,提升国际地位(1949年——1978年)
        1.1.3 超越意识形态,促进经济发展(1978年——1989年)
        1.1.4 缓解冷战余波,塑造国家形象(1989年——2001年)
        1.1.5 提升战略高度,增强国家软实力(2001年——2012年)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论
        1.2.1 公共外交的动因与制约因素
        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内涵拓展
        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背景
        1.3.1 中国崛起的复兴之势
        1.3.2 再全球化的世界之势
        1.3.3 公共外交的再造之势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维度
        1.4.1 超越理论的维度
        1.4.2 超越实践的维度
        1.4.3 超越价值的维度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结构体系
        1.5.1 主体多元化
        1.5.2 对象双重化
        1.5.3 方式对等化
        1.5.4 目标共享化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态
        1.6.1 时空形态
        1.6.2 理论形态
        1.6.3 制度形态
        1.6.4 价值形态
    1.7 小结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2.1.1 交往的理论性
        2.1.2 交往的物质性
        2.1.3 交往的发展性
    2.2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
        2.2.1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的核心
        2.2.2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的超越
    2.3 治理理论
        2.3.1 追求全球公共利益
        2.3.2 追求全球民主治理
        2.3.3 追求全球公共责任
    2.4 软实力理论
        2.4.1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2.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
    2.5 国家形象理论
        2.5.1 国家形象理论的研究路径
        2.5.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
    2.6 小结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具体实践
    3.1 中国梦与世界梦
        3.1.1 中国梦实现中国公共外交的再造
        3.1.2 中国梦凝聚中国复兴的国内共识
        3.1.3 中国梦凝聚中国复兴的世界共识
    3.2 新型国际关系
        3.2.1 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3.2.2 亲、诚、惠、容的周边国家关系
        3.2.3 以正确义利观引领发展中国家关系
    3.3 人类命运共同体
        3.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系
        3.3.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
        3.3.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
    3.4 “一带一路”战略
        3.4.1 “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国意义
        3.4.2 “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意义
    3.5 生命共同体
        3.5.1 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超越
        3.5.2 生命共同体的世界超越
        3.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3.6 小结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全球治理的“内卷化”
        4.1.1 传统霸权与帝国思维
        4.1.2 二战后冷战思维的延续
        4.1.3 传统西方中心论的单线历史思维
    4.2 新战略机遇期与结构性压力
        4.2.1 自主发展的中国新战略机遇期
        4.2.2 机遇背后的结构性压力
    4.3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叠加效应”
        4.3.1 公共外交理念对外传播的体系不健全
        4.3.2 公共外交理念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
        4.3.3 公共外交理念发展的服务保障不到位
    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方法论”与身份悖论
        4.4.1 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强国的身份悖论
        4.4.2 “中国之中国”与“世界之中国”的身份悖论
        4.4.3 世俗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身份悖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经验与公共外交的中国策略
    5.1 公共外交实践的国际经验
        5.1.1 美国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5.1.2 日本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5.1.3 欧洲国家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5.2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
        5.2.1 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
        5.2.2 制度运行体系的战略建构
        5.2.3 文明对话体系的共识建构
        5.2.4 机制交流体系的实践建构
    5.3 小结
结语
    一、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中国公共外交
    二、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企业联系的全球城市网络化发展不断强化
        1.1.2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化发展趋势
        1.1.3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城市的网络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企业网络
        1.3.2 城市网络
    1.4 研究进展
        1.4.1 节点等级结构—城市要素规模等级研究
        1.4.2 节点经济联系—基于属性数据的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方法的网络化
        1.4.3 节点联系结构—城市设施与要素流联系研究
        1.4.4 节点网络结构—城市网络研究范式
        1.4.5 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区界定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界定
        1.6.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网络的根本动力
        2.1.2 流动空间理论—城市网络的理论基石
        2.1.3“嵌入性”理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纽带
        2.1.4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城市网络关系的定性描述
        2.1.5 社会网络分析(SNA)—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的定量表征
        2.1.6 图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化与可视化呈现
        2.1.7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实现
        2.1.8 连锁-隶属城市网络理论模型构建
    2.2 科学问题与研究假设
        2.2.1 科学问题
        2.2.2 研究假设
    2.3 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2.3.1 城市联系网络模型—连锁-隶属网络模型
        2.3.2 城市网络节点城市分析模型
        2.3.3 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西部城市的企业分布时空格局
    3.1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3.1.1 世界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3.1.2 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3.1.3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比较
    3.2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全行业的空间格局
        3.2.2 分行业地域结构分析
    3.3 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3.3.1 全局自相关整体特征分析
        3.3.2 局部自相关特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4.1 全行业中国西部城市网络分析
        4.1.1 城市网络联系时空特征分析
        4.1.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分析
        4.1.3 西部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4.2 分行业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1 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2 基于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3 基于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3 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理论假设
        4.3.2 全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4.3.3 分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西部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5.1 西部城市群界定
    5.2 城市群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5.2.1 网络拓扑结构的各项特征
        5.2.2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类型特征分析
    5.3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联系特征分析
        5.3.1 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2 关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3 北部湾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4 天山北坡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5 兰西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6 呼包鄂榆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7 黔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8 滇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9 宁夏沿黄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成都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6.1 成都市企业时空格局分析
        6.1.1 成都市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6.1.2 成都市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6.2 成都市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6.2.1 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6.2.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特征
        6.2.3 成都城市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对“世界转型”论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转型的内涵是什么?
二为什么说当今世界不处于转型期?
三西方学者强调“世界转型”的用意何在?
四中国在“世界被转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五结论

四、2000年世界经济大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D]. 齐晓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3]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上)[J]. 谢伏瞻,刘伟,王国刚,张占斌,黄群慧,魏后凯,张车伟,张晓晶,政武经,佟家栋,龚六堂,洪永淼. 经济研究, 2020(12)
  • [4]中国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本走向与未来趋势[J]. 胡鞍钢.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5]政治经济视野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D]. 杨啸林. 外交学院, 2020(07)
  • [6]英语回指的汉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D]. 刘清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D]. 张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8]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9]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D]. 杨亮洁. 兰州大学, 2017(12)
  • [10]对“世界转型”论的商榷[J]. 胡键.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08)

标签:;  ;  ;  ;  ;  

2000年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