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学体系要兼顾两个渠道

新的教学体系要兼顾两个渠道

一、新的教学体系应是两个渠道并重(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1](2021)在《职业教育固脱防返的内在逻辑与政策框架——基于“三区三州”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成为"三区三州"获得教育机会、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教育类型,其育人功能在于完成个体"智"与"志"的衔接,其社会功能在于促进固脱防返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从而使教育对象和相对贫困地区获得可持续的固脱防返能力。由职业教育固脱防返的内在逻辑出发,应然状态的职业教育固脱防返"三维"政策框架包含"教育类型"衔接整合政策体系、"德技并修"育人政策体系、"服务社会"系统性政策体系。本文指出,进一步发挥"三区三州"职业教育固脱防返作用,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搭建固脱防返人才培养立交桥;发挥政府主体责任,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多元参与机制,增强固脱防返劳动力聚集作用;建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胡杨[2](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侯琳[3](2021)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泰良[4](2021)在《产业需求视域下农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文中指出

张莉薇[5](2019)在《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爱情是人类圣洁的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爱情美好而甜蜜,但也有很多悲痛和辛酸,中外作家塑造的大多都是悲剧性的爱情。悲剧性爱情作品以其独特的悲剧视角,审视爱情遭受创伤的过程,将人类最具个体性价值的情感撕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给人崇高壮美的审美体验,反映了人类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观照历史,反思人性,净化心灵,传达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悲剧性爱情作品,笔者在对人教版教材中的悲剧性爱情作品进行梳理时发现,这些作品有很大的相似性,存在很多共性的教学价值,比如爱情认知价值、文学审美价值、悲剧美学价值、思想启示价值和文化涵养价值等。这些共性的教学价值使得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适合通过集中的方式来教学,以发挥作品的整体效应。当笔者在对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当前悲剧性爱情作品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保守;教学方式僵化、功利,没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稍显浅薄,未发挥悲剧性爱情作品的共性教学价值;教学效果不明显。这些问题和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在对多文本教学方式进行了比对之后,笔者发现,群文阅读教学突破了单篇阅读教学的局限,能发挥悲剧性爱情作品的共性教学价值,还能凭借多文本的优势教学单篇阅读难以练习的阅读策略,能激发学生的高位思考和自主发现,锻炼学生复杂情境中的思考力,真正做到了让学于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单篇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性爱情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对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笔者站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悲剧性和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其次,从必要性、重要意义和可行性三方面着重探讨了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的适切性。再次,从如何提出议题、如何选择和组合文本、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实施课堂教学三方面详细介绍了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然后,以“‘团圆式结尾’是否消解了作品的悲剧性”、“为何实情拖虚无——解读诗歌中的对写法”、“作品为何要表现悲剧性爱情主人公的抗争”为议题,设计了三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最后,针对教学实践,对课时安排和开展次数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利用导学案助力、通过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针对教学研究,提出了建设教研团队,发挥团队合力,开发精品课程和编写群文读本的建议。在研究中,笔者发现,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是对单篇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是有益的教学尝试,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有些许启发价值。

李欣怡[6](2019)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及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的推动下,转型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出路。其中,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一方面有利于解答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难题、困惑;另一方面,可为地方本科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提供一些指导建议。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等核心概念,并在协同论及产教融合理论的指导下,对产教融合进行学理分析,明确所为何融的问题。接下来,通过分析产教融合制度及体制,明确产教融合机制的内涵,即: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行业组织在合作的内部关系和外部环境间,相互制约、联系以保证共同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通过梳理产教融合各主体,明确在现实的推动下各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共同利益诉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依照不同主体形成两种机制:以地方本科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和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主体的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其中,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内容包括育人动力机制、育人实施机制、育人协调机制以及育人制约机制;产教融合保障机制的内容主要有制度保障机制、经济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对广西科技大学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育人及保障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效果不佳,相关实施机构缺失,育人能力不强,制度规范有限;企业产教融合育人动力发挥不足,校企间利益关系失衡且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政府的产教融合制度保障有待完善、经济保障有待加强、组织保障有待构建;行业组织产教融合指导能力不足等。以问题为导向,从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及保障机制两方面出发,提出完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的对策。为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作为育人主体的高校和企业要加强校企主体间的动力机制建设、要深化校企主体间的育人内涵建设、要探索校企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建设、要注重校企主体间的制约机制建设。而产教融合保障机制方面,可通过政策支撑、经济扶持、组织管理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保障作用。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有利于丰富产教融合的理论体系,为相关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产教融合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对策的适切性有待商榷等。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杨增和[7](2018)在《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实践教学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基本思路好目标指向;传媒类专业"四层级"、"四融合"和"四提高"的模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产教融合路径有强化传媒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对接机制、社会服务机制。

王生龙[8](2018)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我国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并不理想,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背景,笔者致力于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这一命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清楚认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的改革提供方向;通过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系统研究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重要意义。围绕这一命题,首先,分析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其次,总结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就国际和国内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剖析,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最后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功案例的优缺点为主要依据,构建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通过对我国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系统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实践教学的充分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缺乏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学生受众有限并且参与实践的程度不足、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匮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支撑不够。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应该从顶层设计入手,成立高校创新创业专门机构,同时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核心、以完善的支持体系为支撑,构建一个三层次的立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

郑言[9](2018)在《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不仅为中国社会带来异质性的医学知识,而且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医疗格局。尤其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直接引发中西医学的比较和抉择问题。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医学在异质性的西医学面前表现出明显的颓势,尤其是西医学体制与本土政治的结合使其保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严重挤压了中医学的生存空间。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中医界的焦点从最初对两种医学知识医理层面的比较转为对“废止中医”论的抗争,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模仿西医学体制的尝试。正是在这些探索中,近代中医学体制化才得以实现。本文以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为研究对象,从其社团的组建、中医群体的职业化、学校教育的创办以及中医院的创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近代中医学的整体发展为背景,重点考察其体制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分析影响其体制转型的因素,以期呈现出较为完整的中医学体制化进程。除此之外,文章还考察了现代国家建设因素在中医学体制化进程中的作用,以此来探讨医学与国家的关系。文章主体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四个章节。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近代中医社团的体制化,主要包括对传统中医群体医疗以及交流模式的考察。通过对传统民间中医群体自组织形态的讨论,分别以构成其主体的“坐堂医”和“游医”为研究对象,呈现出传统医者在医疗活动中的个体性和分散性。传统社会中中医学一直被划归为“技”的范畴,医者行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医术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医者对自己所掌握的医技(包括药方)持有一种保密心理。但是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金元时期出现的学派争鸣为传统中医群体的交流构建出新的模式,不仅加深了医者群体间的交流,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知识的发展。尽管学派的建立为医者的群体性活动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它主要以医学理论和方法作为区分标准,缺乏维系学派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使得这些学派间的交流呈现阶段性和无序性。直到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由医者创立的专业组织,代表着传统医者群体社团意识的觉醒。除此之外,西医社团体制在中国的根植为近代中医社团体制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本,尤其是中华博医会的创建,拉开了中国近代医学体制发展的序幕,其社团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为中医社团体制化奠定了基础,《博医会报》的刊行成为医学知识交流的新平台。在西医社团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境内建立起为数不少的中医社团,文章选取在中医学体制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三个社团进行重点研究:包括中西医学研究会、神州医学总会和上海医界春秋社。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在体制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组织结构变迁代表的是社团观念的转变。随着中医学在对抗“废止中医”论中的浮沉,一些中医社团也在不断地改变章程和进行改组,本文主要从考察这三个社团组织方式的变化背后带来的社团宗旨的改变进而分析中医群体价值的塑造。除此之外,医学刊物作为社团的喉舌,是其群体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文章在对上述社团的机关刊物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其各自的办刊宗旨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各自在近代中医界的抗争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医群体在致力于近代医学体制化进程中对自身职业化的诉求。传统官医群体的职业认同遵循着较为严格的制度,比如人才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而且他们受制于专门的医政管理机构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医群体的职业化比较完善。鉴于民医的个体性、分散性以及保密性,致使国家在其管理上长期缺位,民间行会制度也只是对开业医生群体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绝大多数民医的职业身份认同来自民众对其医术的认可,而其行医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基本上是依靠医者的品德自律实现的。儒家德性价值在古代社会具有普遍性,医者将医术标榜为“仁术”,而以德性价值为基础的医德规范散见于各类医书中。近代医学传教士是职业医生的前身,随着传教事业的开展,传教与医疗活动逐渐分离开来,具有医学学位的专业医生成为医学传教活动的主要践行者。为满足中国民众对西医的需要,本土西医生的培养提上日程,西医群体职业化进程正式开始。在他们的意识里,医生作为一种职业不仅能为民众解除病痛,还关系到民族的复兴,承担着全民健康的重任。西医群体对自己的重新定位,是对医生职业的内涵和责任更深刻的认识。与西医职业化相伴随的是中医群体为争取行医合法权的论争,随着《医士管理暂行规则》以及《中医条例》的颁布,逐渐确立了中医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中医职业化取得了重要成果。第三章是对近代中医教育体制化的研究,首先进行的是传统中医教育方式以及中医人才培养状况的梳理。传统中医教育分为官学教育和民间师徒制传承两种,虽然官学教育机构自南北朝时期被建立后一直处于完善中,学生入学制度、医学分科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等都越来越细化和规范化,但是师徒相授方式没有被摒弃,依然在官学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鉴于官学教育在培养人才数量上的局限性,民间师徒制传承是传统医学教育体制的主要内容。由于民医的个体性和流动性以及其“技”的归属,使其文字记载资料匮乏,我们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师徒制的类型及特点,尤其对中医学知识的缄默特性与师徒制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方面表明师徒制度在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对近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探讨。中医在近代的式微,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因素造成的,尤其是近代中医在瘟疫治疗中的束手无策,致使其在国家卫生体系中失势,特别是民国时期公共卫生体制建设的提出,彻底将中医学医疗体系排除在外。源自西方的公共卫生概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为了实现全民医疗,国民政府提出创建“公医制度”的理念,并创办公立医科大学培养公共卫生人才。为了挽回发展颓势,中医界在力争学校教育合法权的同时开展了学校教育的各种尝试,并在中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中央国医馆的建立以及卫生署内中医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中医行政管理体制化的实现。中医教育合法权在全国性的抗争活动中最终获得通过,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被确定下来,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第四章的焦点是近代中医院体制化。首先从传统“家庭”式的诊疗空间着手考察,分析这种方式下医者与病人的关系以及传统公共医疗组织与社会救济的关系。其次通过分析国民对陌生空间的想象式建构,委托制与传统伦理秩序的交锋以及“家庭”对医院空间的渗透,梳理近代教会医院体制在中国社会的被接受过程。再次从托管制在医院模式中的运用以及作为医院体制核心的卫生制度入手,分析近代中医院体制在诊疗空间上的转变。最后对中医院与中医学校的关系进行简单探讨,当初嘉约翰创办博济医校是因为医疗人才的供不应求,也就是说是医院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学校体制的发展。但是在中医学体制化进程中,二者的关系似乎是反过来的。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是中医学体制化的核心内容,为此中医界进行了数次全国性的抗争,最后国民政府规定创办学校必须设立附属医院,于是中医院体制的建立在满足提供新式医疗的同时又被赋予协助中医学校取得合法权的责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中医学校与医院的关系是以院带学模式。随着医学体制化的深入,医院与学校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发展倾向。结语部分对首先影响中医学体制近代转型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即所谓的双动力机制。一般认为学科体制化的动力机制有两种,即权威系统驱动模式和权力系统驱动模式,在实际的体制化过程中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既需要权威系统的行动又需要权力系统的介入。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制度化了的权力是法定的、强制性的,权力系统代表的是官方的价值取向,而制度化了的权威则是非强制性的,代表的是系统成员内部的共同意志。推进中医学体制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包括西医学体制的移植和国家公共卫生体制政策的制定。尤其是本土化了的西医学体制对中医学体制化的影响是直接的,加之它与政治的结合,使它成为阻碍中医学体制化的主要力量。政治权威对医学体制发展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就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皇权政治在中医官学体制化中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可以说传统中医学体制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皇权阶层的需求。近代国家对社会的改革诉求增大,公共卫生体制建设提上日程,鉴于中医学在群体预防层面的劣势,以及国家摒除旧思想、旧文化的政治目标,所以中医学在国家医疗体制中失势了。中医学被排除在国家公共卫生体制建设之外,这直接激发了中医界寻求改革的动力。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是一种体制转向另一种体制,是并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继承性发展,中医学体制化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杨眉[10](2015)在《中职《学前卫生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鉴于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不甚满意,幼儿教师普遍素质偏低、理论薄弱、实践缺失。本研究着眼中职《学前卫生学》课程,取例两所兰州市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文献、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数据,综合分析、全面总结教学现状,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找到影响教学效果的要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最后通过实验班级比对,验证措施效度与可行性,以期教学效果得以改观,使人满意。本文通过调查《学前卫生学》教学现状,分析问卷、访谈所得资料,列《学前卫生学》或存问题如下:课程实施缺乏实践性目的、学生认知存在偏失、教学方法手段与该课程不匹配、考评方法与该课程不适应、见习活动流于形式。仔细思考以上问题,可知学生自身素质不足、教师教学理念偏颇、教师专业素养缺乏、教学条件不成熟、知识跨度大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笔者分析众多资料、广泛听取建议,针对《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及未来发展,提出整改策略如下:1.明确课程目标、合理教学大纲;2.改变教师教学理念;3.紧密课程内容与实践需求;4.提升教师能力,丰富教学方法;5.丰富硬件设施,创新教学手段;6.丰富评价手段,改进评价内容;7.加大见习力度,统筹监督手段。最后将4、5、6点应用于实验班中,取得不俗成效。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开端,同时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应时刻关注,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素质,以期幼儿教育取得更好成效。

二、新的教学体系应是两个渠道并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教学体系应是两个渠道并重(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教育固脱防返的内在逻辑与政策框架——基于“三区三州”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固脱防返的内在逻辑
    (一)职业教育是完备的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促进教育对象“智”“志”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职业教育是固脱防返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连接点
二、应然状态下职业教育固脱防返政策框架的三维内容结构
    (一)一维:“教育类型”衔接整合的政策体系
    (二)二维:“德技并修”的育人政策体系
    (三)三维:“服务社会”系统性政策体系
三、职业教育固脱防返政策框架的制度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搭建固脱防返人才培养立交桥
    (二)发挥政府主体责任,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三)完善职业教育多元参与机制,增强固脱防返劳动力聚集作用
    (四)建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2)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悲剧性爱情作品梳理与价值分析
        一、作品分布情况与选文特点分析
        二、作品共性的教学价值
    第二节 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况
        二、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结论
        三、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四、对教学现状的思考
    第三节 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一、群文阅读教学理论概述
        二、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三、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四、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
第二章 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提出议题
        一、议题的特征
        二、议题的类型
        三、议题的设定
    第二节 选择与组合文本
        一、文本的来源
        二、选文的原则
        三、选文的思路
        四、文本组合的方式
    第三节 设计教学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一、设计导语,引出议题
        二、课堂提问,指导阅读
        三、合作探究,集体建构
        四、强化拓展,读写结合
第三章 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节 “团圆式结尾”是否消解了作品的悲剧性
        一、议题的提出
        二、文本的选择与组合
        三、教学环节
    第二节 为何实情拖虚无——解读诗歌中的对写法
        一、议题的提出
        二、文本的选择与组合
        三、教学环节
    第三节 作品为何要表现悲剧性爱情主人公的抗争
        一、议题的提出
        二、文本的选择与组合
        三、教学环节
第四章 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针对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课时安排与开设次数
        二、利用导学案助力
        三、通过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节 针对教学研究的思考
        一、建设教研团队,发挥团队合力
        二、开发精品课程,编写群文读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6)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地方本科高校纷纷进行转型发展
        2.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七)相关概念
        1.地方本科高校
        2.转型发展
        3.产教融合
        4.机制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分析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理论体系
        1.理论基础
        2.学理分析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实践逻辑
        1.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2.产教融合保障机制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
    (一)广西科技大学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1.育人模式
        2.育人践行
    (二)广西科技大学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
        2.经济保障
        3.组织保障
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存在问题
    (一)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效果不佳
        1.产教融合实施机构缺失
        2.产教融合育人能力不强
        3.产教融合制度约束有限
    (二)企业产教融合育人动力发挥不足
        1.校企间利益关系失衡
        2.参与融合积极性不高
    (三)政府产教融合保障职能发挥不够
        1.产教融合制度保障待完善
        2.产教融合经济保障待加强
        3.产教融合组织保障待构建
    (四)行业组织产教融合指导能力不强
        1.产教融合指导意识欠缺
        2.产教融合指导作用有限
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完善对策
    (一)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方面
        1.校企主体间要加强动力机制建设
        2.校企主体间要深化育人内涵建设
        3.校企主体间要探索协调机制建设
        4.校企主体间要注重制约机制建设
    (二)产教融合保障机制方面
        1.强化校企合作政策支撑
        2.加大校企合作经济扶持
        3.完善校企合作组织管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础
    (一) 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内涵
    (二) 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三) 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标指向
二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模型
    (一) 传媒类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四层级”
    (二) 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四融合”
    (三) 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四提高”
三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路径
    (一) 实践教学体系的地方性培养机制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媒体对接机制
    (三) 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服务机制

(8)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主要概念界定
        2.2.1 创新创业及相关概念
        2.2.2 实践教学及相关概念
    2.3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3.1.1 以知识、技能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3.1.2 以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3.1.3 综合教育模式
    3.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3.2.1 对实践教学的充分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3.2.2 缺乏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
        3.2.3 学生受众有限并且参与实践的程度不足
        3.2.4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匮乏
        3.2.5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支撑不够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经验——以美国为例
        4.1.1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4.1.2 构建了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在内的合作共赢机制
    4.2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经验——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4.2.1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4.2.2 对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总结
    4.3 对我国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4.3.1 实践教学的目标要具体化和特色化
        4.3.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4.3.3 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第五章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
    5.1 从顶层设计入手,成立高校创新创业专门机构
    5.2 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核心
        5.2.1 构建思路
        5.2.2 两个模块架构
    5.3 以完善的支持体系为保障
        5.3.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5.3.2 创建强有力的实践型师资队伍,为实践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5.3.3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运行机制
第六章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的实现
    6.1 以经管类专业跨专业运营综合仿真实践教学体系为例
        6.1.1 项目建设的意义
        6.1.2 教学体系特色、优势及支撑专业
        6.1.3 教学体系核心功能
        6.1.4 教学组织
    6.2 以京东大学电商学院与院校电商专业共建合作为例
        6.2.1 合作背景、定位及原则
        6.2.2 合作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从个体到群体:近代中医社团体制化
    1.1 传统中医群体的自组织形态
        1.1.1 “坐堂医”与“游医”交织的医疗网络
        1.1.2 学派构建出的交流网络
        1.1.3 一体堂宅仁医会的组织运行
    1.2 近代医学社团的创办
        1.2.1 中华博医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1.2.2 《博医会报》与医学知识的交流
        1.2.3 中华博医会的影响
    1.3 中医群体的价值塑造
        1.3.1 中西医学研究会与西医知识的传播
        1.3.2 神州医学总会与中医职业利益的争取
        1.3.3 上海医界春秋社与中医学术的唤醒
    1.4 中医学刊物与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宣传
        1.4.1 《中西医学报》与医学知识的交流
        1.4.2 《神州医药学报》与中医学术的整理
        1.4.3 《医界春秋》与中医合法地位的争取
    1.5 小结
第二章 从自律到他律:近代中医职业化
    2.1 传统中医职业身份的认同与管理
        2.1.1 官医与医政管理机构
        2.1.2 民医行为规范与行会
    2.2 近代医生的职业化
        2.2.1 传教士医生的双重身份
        2.2.2 专业医生与职业化伦理规范
        2.2.3 自由职业群体与中医职业意识
    2.3 行医资格与中医职业化
        2.3.1 《医士管理暂行规范》与中医行医资格
        2.3.2 中央国医馆与中医管理
        2.3.3 《中医条例》与执业规范化
    2.4 小结
第三章 从师徒制到学校制:近代中医教育体制化
    3.1 传统官学教育体制与师徒制
        3.1.1 “学在官府”制度与中医官学教育
        3.1.2 师徒制与中医人才培养
        3.1.3 中医学缄默特性与师徒制
    3.2 近代西医教育体制与公共卫生建设
        3.2.1 西医教育体制的移植
        3.2.2 公医人才的培养与西医教育
        3.2.3 中医公共卫生意识的觉醒
    3.3 中医学校教育体制化
        3.3.1 利济医学堂模式
        3.3.2 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
        3.3.3 构建中医学科体系
    3.4 小结
第四章 从家庭到医院:近代中医院体制化
    4.1 传统家庭式的诊疗空间
        4.1.1 “家庭”空间的营造
        4.1.2 社会救济与传统公共医疗组织
    4.2 近代医疗空间的转换
        4.2.1 教会医院与国民想象式空间的建构
        4.2.2 委托制与传统伦理秩序的交锋
        4.2.3 “家庭”对医院空间的渗透
    4.3 中医院之设
        4.3.1 托管制度与医院模式
        4.3.2 卫生制度的引入
        4.3.3 以学兴院与以院带学模式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中职《学前卫生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现状
        3.现有文献总结及评述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中职学校《学前卫生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前卫生学》课时安排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实践应用要求
    (三)教学方法、手段与《学前卫生学》不匹配
    (四)学生对于《学前卫生学》认知存在偏失
    (五)教学环节无法满足《学前卫生学》本身的实践要求
    (六)考评方法与《学前卫生学》的不适应
    (七)见习与理论脱节
三、中职学校《学前卫生学》的问题归因
    (一)学生认知水平偏低,自身素质不足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三)教师缺乏必备专业素养
    (四)相应教学条件不成熟
    (五)知识层次设计跨度过大
    (六)课程内容与实际衔接不紧凑
    (七)社会主体对于边缘学科存在认知偏差
四、中职《学前卫生学》课程优化对应策略的思考
    (一)明确专业课程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二)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需求结合更加紧凑
    (四)提升教师能力,丰富教学方法
    (五)丰富硬件设备,创新教学手段
    (六)丰富评价手段,改进评价内容
    (七)加大见习力度,统筹监督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四、新的教学体系应是两个渠道并重(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教育固脱防返的内在逻辑与政策框架——基于“三区三州”的调研[J]. 李芳. 教育发展研究, 2021(11)
  • [2]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D]. 侯琳.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4]产业需求视域下农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D]. 黄泰良.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5]高中悲剧性爱情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D]. 张莉薇.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D]. 李欣怡.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7]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杨增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12)
  • [8]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D]. 王生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9]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D]. 郑言. 山西大学, 2018(04)
  • [10]中职《学前卫生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兰州市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杨眉.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新的教学体系要兼顾两个渠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