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颈椎病58例

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颈椎病58例

一、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颈椎病58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1](2021)在《智慧型电磁驱动及微电刺激颈椎病治疗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现有颈椎治疗仪控制方式、物理按摩方式及微电刺激方式,设计了一种利用手机控制的智慧型无线控制技术、电磁驱动技术及扫频电刺激技术的新型颈椎治疗仪。首先通过对智能手机APP的开发,设计一款治疗仪专用无线控制APP,使治疗仪更加智能化。其次,结合电磁驱动技术,分析通电螺线管中永磁铁的受力情况,模拟中医敲击按摩的手法,设计一款电磁驱动按摩装置,达到噪声小、易维修、对颈部穴位按摩更加精准的效果。针对现有治疗仪电刺激治疗工作参数不够精准的问题,结合电刺激治疗技术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电刺激参数进行探究。电刺激电流变化需要自动适应人体电阻变化,采用AD采样技术,对电刺激治疗过程中的回路电流进行实时采集,根据电流的变化情况,实时改变设备的输出电压,以达到治疗参数更加精准的效果。本文对以下三方面过程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最佳敲击按摩过程中人体肌肉振幅值变化情况,并结合电磁驱动按摩装置的驱动条件,最终得出最佳驱动电磁弹射按摩头驱动电流的大小。其次,通过对不同实验者进行电刺激感知实验,探究其最适工作参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了电刺激治疗方式针对不同人群的最适波形种类、扫频范围以及电流的大小。最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帧差法”,定性的测量电刺激肌肉收缩幅度,探究出体感舒适情况下,肌肉收缩的幅度大小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陈亚林[2](2021)在《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颈型颈椎病(Neck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NCS)是颈椎病的早期病变类型,其导致的颈部疼痛、颈部肌肉僵硬紧张和颈部活动范围受限等临床症状对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推拿及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不仅方便、安全,而且对疼痛类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分析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后,选择推拿联合针刺的治疗方式,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与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推拿联合针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案,为临床在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案选择上提供新的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6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治疗,使用NPQ颈痛量表、Mc Gill疼痛量表、颈部活动度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作为评价指标,按照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的评价标准评估两种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综合疗效,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以评价两种方案的远期疗效。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最后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的均衡性: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的NPQ评分、Mc Gill疼痛评分、颈部活动度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经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32例,治愈16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30例,最终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疗32例,治愈12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8例,总有效24例,最终有效率为75.00%,两组的最终有效率经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临床疗效,但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NPQ颈痛量表评分: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NPQ评分,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NPQ评分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4、Mc Gill疼痛量表: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缓解疼痛,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Mc Gill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5、颈部活动度: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的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颈部活动度,组间比较中,治疗1次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次后均可以改善颈部活动范围,但是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强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颈部活动范围均趋于正常,1个月的随访说明两组改善颈部活动度的长久疗效相当。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颈部功能,两组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颈部功能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评价: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有病人都没有出现重大的异常反应。结论:1、在两组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与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均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但是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且即刻效应和远期效果更好。2、本次研究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对颈部的劳损点、疼痛点进行定点的推拿及针灸围刺,疏通颈部经络、改善颈部肌肉的状态来调整颈部小关节结构及局部血液循环,使颈部疼痛、颈部肌肉紧张度及颈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从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平衡来达到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目的。3、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着,而且操作相对简便,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副反应也较小,临床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时,可以选择考虑使用此治疗方案。

高佳秀[3](2020)在《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对比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项丛刺疗法的临床疗效。2.以针刺时效性中的即刻效应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表面肌电图(s EM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针刺时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论文一:将9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48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一次,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行项丛刺疗法,具体取穴如下:主穴:风池(双);配穴:天柱(双)、完骨(双)、廉泉、旁廉泉(双)、金津、玉液。针刺方法:0.35mm×40mm毫针,首先针刺双侧风池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其次针刺双侧天柱及完骨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廉泉、旁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约35mm,以100转/分速度各穴捻转15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选用一次性采血针,医者戴一次性医用胶皮手套,以左手拇指、示指将舌体上卷,右手持采血针点刺金津、玉液,深度约12mm,出血量约23ml,每周2次。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论文二:对试验组42例(脱落6例)患者针刺风池穴及项丛刺即刻,行自身前后对照,分别探讨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者VFSS(口腔期、咽期时间及舌骨移动度)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TCD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论文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的模式下,时间及平均振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1.1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下降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1.3 s EMG示,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下降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吞咽时间低于对照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及升高值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振幅及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论文二:2.1.VFSS示,与针刺前较,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减少口腔期吞咽时间、咽期吞咽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针刺风池穴可增加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s EMG示,2.2.1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2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 TCD示:2.3.1对血流速度增快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RMC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对血管速度正常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3.3针刺对供血不足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TCD比较,RMCA血管Vd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减低(P<0.05),PI指数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比较,RACA血管PI指数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RI指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风痰阻络型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肺炎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2.项丛刺疗法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3.项丛刺疗法在改善吞咽肌群肌力及协调性、减少吞咽时间、促进舌骨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风池穴。4.项丛刺疗法对异常血液动力学的“双向调节”作用优于风池穴,而对正常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加快或减慢作用。5.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明显,表现为吞咽肌群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穴位特异性。6.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优于风池穴,具有更好地针刺时效性。

王宗迪[4](2020)在《三维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三维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推广三维正骨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颈肩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案与选择。方法:以完全随机化分组的原则,将经过纳入标准严格筛选后所选出的66名颈肩综合征患者分到三维正骨推拿手法组(观察组)和常规推拿手法组(对照组),每组为33人。两组的患者每日均接受1次治疗,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每个患者均按照规定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天。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颈椎病20分法症状量表、颈椎曲度及总体疗效,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6例病例,两组各脱落1例,最终有效病例各32例。在VAS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颈椎病20分法症状量表、颈椎曲度等指标进行分析:(1)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颈椎病20分法症状量表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两组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照组治疗后的颈椎曲度与治疗前的颈椎曲度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无法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观察组治疗后的颈椎曲度与治疗前的颈椎曲度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方法无法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2)两组组间治疗后的VAS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颈椎病20分法症状量表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颈肩部疼痛及临床症状上,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3)在总体疗效上,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三维正骨推拿手法组可缓解颈肩综合征患者的颈肩部疼痛,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三维正骨推拿手法的总体疗效显着,值得推广运用。3.本次临床试验研究中未曾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刘珏[5](2020)在《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对人民体质和健康的作用,并发布政策支持全民健身。随着生活节奏和水平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增大。由于长期从事电子工作、不当站姿和坐姿和过度锻炼胸部肌肉忽略肌群的均衡训练,造成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康复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筛选出105个20-50岁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其中游泳非负重组22人、游泳负重组22人、瑜伽非负重组23人、瑜伽非负重组23人、悬吊组8人和针灸治疗组7人。对UCS患者通过不同康复手段进行治疗前后测试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颈椎活动度(AROM)以及以问卷方式调查的疼痛评分(NRS)、睡眠障碍指数(PSQ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通过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各组组间及组内数值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显示,颈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范围显着增加(p<0.05),游泳负重组后伸和左右侧屈改善效果高于非负重组,瑜伽负重组后伸和左侧屈改善程度高于非负重组,悬吊组前屈改善效果高于针灸治疗组(p<0.05),游泳非负重组左侧屈改善效果高于瑜伽负重组,后伸改善低于瑜伽负重组(p<0.05)。2、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治疗前后显示,指数显着下降(p<0.05),游泳负重组改善程度高于瑜伽负重和非负重组(p<0.05),悬吊组NDI改善效果高于瑜伽非负重组(p<0.05),并在治疗后有延续效果。3、疼痛度(NRS)治疗前后显示,疼痛度显着下降(p<0.05),游泳疼痛度改善效果高于瑜伽,并在治疗后有延续效果(p<0.05)。4、肺部功能治疗前后显示,最大透气量(MVV)显着增高,其他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瑜伽负重组MVV改善程度高于非负重组(p<0.05),针灸治疗组改善效果大于瑜伽非负重组(p<0.05)。5、睡眠质量治疗前后显示,睡眠指数(PSQI)显着下降(p<0.05),游泳负重组PSQI改善程度大于非负重组(p<0.05)瑜伽负重组改善效果高于游泳非负重组(p<0.05),游泳改善程度高于瑜伽(p<0.05),常规康复治疗组改善效果大于瑜伽组及游泳非负重组。结论:游泳非负重训练、游泳负重组训练、瑜伽非负重训练、瑜伽非负重训练、悬吊组治疗和针灸治疗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疼痛程度、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有改善作用,能够缓解上交叉综合征,治疗结束后的效果有一定的延续性。

梁淑芬[6](2019)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运用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客观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求科学地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规范的、临床疗效确切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火针结合中药的治疗方案,为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方法: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90例合格受试者,确定纳入后,按筛选进入的顺序逐个对合格受试者编号1-90,操作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生成90个随机数字,得出分组结果,1-30为A组,31-60为B组,61-90为C组,然后由研究人员制成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合格病例进入试验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A组:采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拟用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桂枝10g、芍药20g、生姜10g、大枣3枚、炙甘草6g、葛根30g。煎服方法:将全部药物放入药煲后,加水500ml,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熬至约250ml,一次温服。疗程:每日]次,7天为一疗程。火针点刺:取颈三针穴(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杼穴,均双侧)、阿是穴。疗程:7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的第1天、第3天、第5天进行1次,2个疗程共行火针点刺6次。B组:采用单纯火针治疗,(具体取穴、操作、针具、疗程)同A组中的火针治疗方法。C组: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具体方药组成、服用方法)同A组中的中药内服治疗方法。本研究在治疗前后对受试者分别采用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评价,对A、B、C三组均进行治疗自身对照以及组间对照。结果:(1).共完成病例90例,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无脱落病例。三组患者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A组30例中,治愈3例,显效17,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B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3,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C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2,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三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火针疗法、单纯中药疗法。(3).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NPQ测量值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下降(P<0.01),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4).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5).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MOS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单纯火针疗法及单纯中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生存质量等情况,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改善其生活质量,均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优于单纯的火针疗法、单纯的中药内服疗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程希为[7](2018)在《面向术前焦虑症的智能低频脉冲理疗仪的研制》文中提出术前焦虑症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由于害怕承受痛楚、患上后遗症甚至死亡而导致的极度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过度的焦虑将影响医生判断麻醉药物的用量,并提升患者术后对镇痛泵的依赖度,延长出院时间。研究表明,经耳部神门穴、心穴施展经皮穴位低频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简称TEAS),可以改变血液中阿片类物质浓度、增强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跃度、诱导脑电波α化、从而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物电,起到补益心脾、宁心安神、镇静镇痛、舒缓肌肉、放松神经、降低血压及心率等作用,以达到缓解术前焦虑的目的。基于上述医学机理,本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需求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软硬件的实现,研制了一台面向术前焦虑症的智能音乐低频脉冲理疗仪。硬件上,仪器的主控芯片选择单片高度集成的ATmega128,电源电路选择BOOST升压斩波电路将12V输入升压为100V,以保证在患者穴位处形成有效导通电流。同时,结合LM358芯片设计了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配合D/A转换电路,使仪器在恒流输出的同时被严格限流。刺激主电路设计为H桥电路,实现正负对称的双极性脉冲波形输出。本设计创新地将TEAS疗法与音乐疗法进行结合,增加了以VS1003为解码芯片的音乐播放模块。另外,本设计给仪器添加了温度监测电路,补充监测体温。仪器配置了12864LCD液晶屏和6个独立按键,以方便用户使用。为了滤除SPWM输出中的高次谐波,本设计运用归一化LPF法设计了二阶低通滤波器,并采用Saber软件进行了大量仿真以确定输出波形符合需求。软件上,本设计依据仪器的功能,分模块设计各系统。使用ATmega128的相位修正PWM模式,结合Matlab软件辅助计算占空比,最终输出具备正弦规律的SPWM。本设计依据TLC5615、DS18B20、VS1003、12864LCD的工作原理和时序关系,使用ICCAVR编译器设计了D/A转换限流、温度监测、音频解码、液晶显示和按键扫描等程序。完成硬软件平台的搭建后,本研究使用稳压电源、示波器、万用表等设备对样机进行实验,测试其输出情况,并在医院选择妇科手术患者40名进行了初步的临床实验,运用Remsay镇静评分表等方法对本设计的疗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理疗后,Ramsay镇静评分升高,BIS值降低,心率下降,证明了本研究设计的智能音乐低频脉冲理疗仪可产生明显的缓解焦虑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解凤民,李晨,刘佩,周萍,窦蕾,冯亚婷,吕军,陈刚[8](2016)在《上海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了解上海市康复服务开展状况,发现康复服务提供的问题和薄弱点。方法 :通过自设问卷调查2011—2013年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情况,分析其康复科室设置、项目开展及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服务的状况。结果 :54.95%的综合医院和95.5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门诊康复服务,5家康复医院均同时提供门诊和住院康复;2013年,调查机构整体的门诊和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20.77%和16.04%,康复项目开展率最高为94.12%,有3个项目开展率为0;3年间,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内科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比由92.92%降至76.41%,向其他科室提供服务的构成比总和由7.08%增至23.59%。结论 :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提供出现分工,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较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康复项目开展率偏低,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向各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趋于合理。

林玉慧[9](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金毅[10](2016)在《王秀华教授自拟方配合针灸治疗血瘀气滞型CSR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王秀华教授自拟方配合针灸治疗血瘀气滞型CSR的临床疗效观察。材料与方法:根据纳入、排除以及剔除标准,选择于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门诊治疗的96例,诊断为血瘀气滞型CSR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8例采用口服自拟方合针灸治疗的方法,对照组48例采用骨筋丸胶囊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法。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资料并获得有效随访均达到3个月。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评定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两组患者的麻木症状评分,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两组患者的ALT、BUN、CR指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治疗后到两组疼痛、麻木开始缓解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明显于对照组。结论:使用王秀华教授自拟方配合针灸治疗血瘀气滞型CSR效果比骨筋丸胶囊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好。

二、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颈椎病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颈椎病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型电磁驱动及微电刺激颈椎病治疗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控制技术国内外现状
    1.3 电磁驱动动力敲击理疗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电刺激技术国内外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总体设计需求分析
    2.2 治疗仪系统整体结构
    2.3 电磁驱动按摩装置的理论分析与整体受力分析
        2.3.1 电磁驱动载流线圈空间磁感应强度分析
        2.3.2 有限长密绕螺线管磁场分布
        2.3.3 通电螺线管与永磁铁的受力分析
    2.4 电磁驱动按摩装置的最佳驱动波形与电流大小探究
        2.4.1 电磁驱动按摩装置最佳驱动波形和振幅的探究
        2.4.2 探究舒适按摩情况下的最佳振幅与驱动电流大小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刺激治疗最适参数的探究
    3.1 电刺激治疗的基本介绍
        3.1.1 电刺激治疗的发展过程
        3.1.2 电刺激治疗的重要参数
        3.1.3 电刺激治疗的持续时间
    3.2 选择电刺激电极片
    3.3 实验电路搭建
    3.4 探究电刺激治疗方式的最适波形
    3.5 探究电刺激治疗方式的最适扫频范围及工作电流大小
        3.5.1 探究1 号实验者的电刺激最适扫频频率
        3.5.2 探究成年男性的电刺激最适扫频频率
        3.5.3 探究成年男性的电刺激最适工作电流
        3.5.4 探究成年女性的电刺激最适扫频频率以及工作电流
        3.5.5 探究中老年女性的电刺激最适扫频频率以及工作电流
        3.5.6 探究老年男性的电刺激最适扫频频率以及工作电流
        3.5.7 探究青少年男女的电刺激最适扫频频率以及工作电流
    3.6 皮肤导电性实验与自适应电刺激功能验证
    3.7 电刺激最佳工作状态下的肌肉收缩振幅检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2 MCU主控电路设计
    4.3 DDS模块设计
    4.4 功放模块硬件设计
    4.5 AD采样电路设计
    4.6 无线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4.7 按摩头驱动硬件设计
    4.8 电源模块硬件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疗仪软件设计
    5.1 系统整体软件流程
    5.2 信号源部分软件设计
    5.3 控制端APP设计
        5.3.1 WiFi芯片开启AP模式
        5.3.2 建立TCP传输协议
        5.3.3 智能手机APP设计过程
    5.4 自适应电流采样部分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材
        2.3 治疗方法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治疗前组间的均衡性
        3.3 临床疗效
        3.4 NPQ评分
        3.5 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
        3.6 颈部活动度
        3.7 NDI
        3.8 安全性评价
    4.结论
讨论
    1.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与脏腑的关系
        1.3 与经络的关系
        1.4 病因
        1.5 病机
        1.6 症候分型
        1.7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颈椎的解剖
        2.2 颈部的生物力学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3.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
        3.1 中医理论
        3.2 西医理论
    4.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
        4.1 中医理论
        4.2 西医理论
    5.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6.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7.结果分析
    8.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附录4 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
    附录5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附录6 颈部活动度评定表
致谢

(3)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VFSS、sEMG、TCD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吞咽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三维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对于颈肩综合征的现代研究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方法
    2.中医对颈肩综合征的认识
        2.1 中医对颈肩综合征古代文献论述
        2.2 中医对颈肩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实验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具体研究方法
        2.1 随机、对照
        2.2 治疗方案
        2.2.1 对照组
        2.2.2 观察组
    3 疗效评价
        3.1 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3.2 肩关节评分UCLA
        3.3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
        3.4 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
        3.5 总体疗效评定
    4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参与数量
        6.1.1 患者年龄分布统计
        6.1.2 患者性别分布统计
        6.1.3 患者病程分布统计
        6.2 临床疗效评定
        6.2.1 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6.2.2 治疗前后UCLA肩关节评分比较
        6.2.3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比较
        6.2.4 颈椎曲度
        6.2.5 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比较
        6.3 两组患者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三维正骨推拿手法的选择依据
    2 对照组选择常规推拿手法的依据
    3 选择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的依据
    4.结果分析
    5.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附录 B:知情同意书
附录 C: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录 D:UCLA肩评分标准
附录 E: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
附录 F:Borden氏法测量示意图
综述 中医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上交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1 定义
        2.1.2 诊断标准
        2.1.3 成因
        2.1.4 对机体的影响
    2.2 上交叉综合征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调查对象
        3.1.2 选择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方案
        3.2.2 康复方案
        3.2.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颈椎活动度康复前后变化
    4.2 VC、FVC、MVV康复前后变化
    4.3 疼痛度康复前后变化
    4.4 颈部功能障碍指数康复前后变化
    4.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康复前后变化
    4.6 不同康复手段治疗UCS效果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颈椎活动度改善效果分析
    5.2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分析
    5.3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呼吸系统改善效果分析
    5.4 不同康复手段对UCS患者神经系统改善效果分析
    5.5 不同康复手段作用机制分析
        5.5.1 游泳作用机制分析
        5.5.2 瑜伽作用机制分析
        5.5.3 悬吊训练作用机制分析
        5.5.4 针灸治疗作用机制分析
    5.6 干预案例
    5.7 存在问题和不足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给体育教师或教练的教学建议
        6.2.1 保持良好的习惯及身体姿态,避免长期处于同一高负荷姿势
        6.2.2 采取科学的体育锻炼、功能锻炼方式,防止过度训练、偏废训练
        6.2.3 因地制宜采用锻炼方式,合理利用周边体育资源
        6.2.4 做好良好的心理环境建设,加强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心理素质训练
        6.2.5 注重日常的营养均衡及钙质补充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6)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中医辨证分型的认识
        1.1.4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颈椎生理特点
        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鉴别诊断
        1.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目的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1.7 研究终止原则
    2.2 研究方案
        2.2.1 随机分组、对照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治疗方案
        2.2.4 疗效评价标准
        2.2.5 统计方法
        2.2.6 技术路线
        2.2.7 火针疗法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分析
        2.3.2 基线比较
        2.3.3 临床疗效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火针穴位选取依据
        3.1.1 天柱穴(足太阳经)
        3.1.2 颈百劳穴(经外奇穴)
        3.1.3 大杼穴(足太阳经)
        3.1.4 阿是穴
    3.2 火针疗法探析
        3.2.1 火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3.2.2 火针的功效、适应症及禁忌症
        3.2.3 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3.3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析
        3.3.1 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
        3.3.2 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及理法分析
        3.3.3 综合作用
    3.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3.4.1 疗效评价方面
        3.4.2 生存质量评价方面
    3.5 研究的创新性
    3.6 结果分析
    3.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7.1 存在的问题
        3.7.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

(7)面向术前焦虑症的智能低频脉冲理疗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术前焦虑症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的发展史
        1.2.2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应用
        1.2.3 低频脉冲理疗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音乐疗法及理疗仪的研究现状
        1.2.5 有关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1.3 本文论文结构
第二章 低频疗法镇静机理及参数选择
    2.1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镇静机理
        2.1.1 TEAS疗法的血液及神经生化学镇静机理
        2.1.2 TEAS疗法改变脑波的镇静机理
        2.1.3 TEAS疗法缓解焦虑的中医学机理
        2.1.4 TEAS疗法以镇痛缓解焦虑的医学机理
        2.1.5 TEAS疗法对焦虑引起的体征变化的调节作用
    2.2 TEAS疗法治疗术前焦虑症的波形参数设计
        2.2.1 波形选择
        2.2.2 频率选择
        2.2.3 脉宽选择
        2.2.4 电流、电压与刺激时间的选择
    2.3 总体需求分析
第三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
    3.1 硬件设计实现方案
    3.2 系统电源电路的设计
        3.2.1 BOOST升压电路的设计
        3.2.2 其他电源电路的设计
    3.3 刺激主电路的设计
        3.3.1 系统主控芯片的选型
        3.3.2 I/O口引脚设置
        3.3.3 H桥电路的工作原理
        3.3.4 光耦的选型及计算
        3.3.5 H桥电路工作参数的计算
        3.3.6 限流电路的设计
    3.4 音乐播放电路的设计
    3.5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3.5.1 正弦波脉宽调制原理的介绍
        3.5.2 滤波器类型的选择
        3.5.3 滤波器参数的计算
        3.5.4 滤波器的电路搭建和仿真
    3.6 外围电路的设计
        3.6.1 D/A转换电路的设计
        3.6.2 温度监测功能的设计
        3.6.3 液晶显示电路的设计
        3.6.4 按键电路的设计
    3.7 硬件设计总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与功能实现
    4.1 软件程序的整体设计
    4.2 PWM波形输出程序的设计
        4.2.1 PWM波形频率的计算
        4.2.2 采样点占空比的计算
        4.2.3 PWM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
    4.3 D/A转换程序的设计
    4.4 温度监测程序的设计
    4.5 音频解码程序的设计
    4.6 液晶显示程序的设计
    4.7 按键扫描程序的设计
    4.8 软件设计总结
第五章 功能测试与实验
    5.1 PCB板的布局设计和制作
    5.2 硬件模块的焊接和调试
    5.3 电极片的选择
    5.4 软件程序的烧录和测试
    5.5 PWM波形输出测试
        5.5.1 升压电路测试
        5.5.2 与门芯片输出测试
        5.5.3 各治疗模式输出测试
    5.6 功能测试总结
第六章 临床实验与测试
    6.1 实验器材
    6.2 实验对象
    6.3 实验方法
    6.4 实验结果
    6.5 临床实验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上海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2 问卷设计
2 结果
    2.1 康复服务科室设置情况
    2.2 康复项目开展情况
        2.2.1 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
        2.2.2 康复项目开展率及其顺位
    2.3 康复项目未开展情况
    2.4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情况
3 讨论与建议
    3.1 康复服务提供出现分工,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较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3.2 康复项目开展率偏低,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
    3.3 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向各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趋于合理

(9)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2.1 麻木病程
        2.2 麻木部位
        2.3 麻木发作频率
    3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5.3 合并治疗处理
    6 疗效评定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3.1 桂枝
        3.2 肉桂
        3.3 细辛
        3.4 桑枝
        3.5 羌活
        3.6 秦艽
        3.7 葛根
        3.8 片姜黄
        3.9 白附子
        3.10 川牛膝
        3.11 防己、天仙藤
        3.12 桑寄生、杜仲
        3.13 地鳖虫
        3.14 生地黄
        3.15 赤芍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王秀华教授自拟方配合针灸治疗血瘀气滞型CSR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颈椎病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型电磁驱动及微电刺激颈椎病治疗仪[D]. 杨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陈亚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D]. 高佳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三维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王宗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不同康复手段对成年人上交叉综合征改善效果的研究[D]. 刘珏. 集美大学, 2020(08)
  • [6]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梁淑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面向术前焦虑症的智能低频脉冲理疗仪的研制[D]. 程希为. 苏州大学, 2018(01)
  • [8]上海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现状[J]. 解凤民,李晨,刘佩,周萍,窦蕾,冯亚婷,吕军,陈刚. 中国卫生资源, 2016(03)
  • [9]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王秀华教授自拟方配合针灸治疗血瘀气滞型CSR疗效观察[D]. 金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低频脉冲电综合治疗颈椎病5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