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剂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防治剂的研究与应用

一、生防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常利[1](2021)在《柑橘黑点病生防菌筛选、鉴定和制剂开发》文中认为柑橘黑点病,也称砂皮病,是一种重要的柑橘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柑橘的品质,给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黑点病的致病菌为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以田间枯枝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为主要侵染源;果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枯枝既是可成为黑点病致病菌的繁殖基质材料,也是难以处置的重要、物污染废物。寻找既可以杀灭枯枝中滋生的黑点病病原真菌又可以加快枯枝降解的生防菌,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制剂和田间处理技术,这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筛选到同时具有拮抗柑橘黑点病菌和加快枯枝降解的生防真菌3株,将其制备成可湿性粉剂制剂,并进行了室内和大田生防效果验证;构建了测定D.citri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对利用生防菌处理枯枝过程中黑点病菌的数量进行动态监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3株既具抑制黑点致病菌又具降解枯枝能力的生防菌。通过与致病菌的对峙培养试验、枯枝降解试验在柑橘园枯枝中分离筛选到兼具D.citri抑制作用和枯枝降解作用的生防真菌三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株菌株鉴定为2个种,其中一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菌株编号WLP31;另外两株为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种,菌株编号WLA94、WL123。对三株生防真菌对黑点病菌的抑制效果、枯枝降解效果、作物安全性、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速度和漆酶产酶量等指标进行了量化。2.分别制备出三株生防木霉菌株的可湿性粉剂。制剂的配方如下:有效成分为分生孢子,含量5%;载体为硅藻土,含量87%;润湿剂选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含量3%;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含量5%,紫外保护剂为荧光素钠,含量为5 mg/kg。产品最终质量参数如下:孢子含量5.8*108个/g,润湿时间17 s,悬浮率92%,水分含量2.7%,p H值7.6,25℃储藏120 d后孢子萌发率为93.25%3.构建出针对D.citri的快速定量检测体系。在D.citri的翻译延长因子(TEF1-α)序列中筛选到特异性引物一对,具体信息如下:正向引物WL-F:5’-CACTGCACCTCAAATCATCAGCCT-3’,反向引物WL-R:5’-GGTGGTGACAAGGAT-3’;优化了从枯枝中提取黑点病菌DNA的方法和QPCR检测条件,其检测灵敏度:0.013 pg/μL,比PCR条件下监测灵敏度高出1000倍。4.对三种生防菌制剂进行了室内和大田效果验证,发现三种生防制剂均可满足枯枝降解和病原菌杀灭要求。效果评价结论如下:1)室内枯枝降解实验:三种生防制剂均可以高效降解枯枝,处理30 d、90 d和120 d后,相对于空白对照,田间枯枝粉碎物的干物质分别降低10%、25%和25%-35%;2)室内病原菌抑制实验:三种生防制剂分别对田间枯枝粉碎物处理7d,均可将每克枯枝中初始含有的超3*104拷贝数的致病菌处理至低于QPCR体系检出阈值;3)大田枯枝降解实验:发酵培养60 d,WLA94、WL123、WLP31三种生防制剂的加入使田间枯枝粉碎物干物质重量降低的比例相对于空白对照分别增加了14.89%,13.48%和10.83%;4)大田柑橘果面黑点病防治试验证明三种生防菌制剂的喷施对于黑点病在果面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且相对防效和生防菌使用浓度呈正相关。

樊雅茹[2](2021)在《厚垣普可尼亚菌与埃普利诺菌素联合制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厚垣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是一种重要寄生虫虫卵寄生性生防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但目前尚缺乏其作用机理和应用制剂的研究资料,阻碍了其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基于中国的国情现状,为开发一种高效的寄生虫生防制剂,提高厚垣普可尼亚菌对寄生虫的防控效果,论文首先对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然后制备EPR-NE厚垣普可尼亚孢子悬液,进而再研制厚垣普可尼亚菌-埃普利诺菌素(EPR)的联合制剂,并进一步对EPR-NE厚垣普可尼亚菌分生孢子粉混悬液生防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进行测试,以获得适于临床应用的生防制剂与驱虫药联合制剂。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虫卵侵袭试验表明,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虫卵、球虫卵囊、肝片吸虫虫卵和马蛲虫虫卵均有一定的侵袭力。(2)由EPR-NE纳米乳制剂的组方优化试验结果得知,最佳油相为乙酸乙酯,最佳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为吐温-80,最佳助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为无水乙醇,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最佳比例为1:6,并最终确定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配方为10%乙酸乙酯、70%水、20%乳化剂(吐温2.8%、无水乙醇17.2%),EPR-NE类型为水包油型。EPR-NE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混悬液性质稳定,其中的孢子亦能萌发。(3)将所制备的联合制剂按0.2 mg/kg体重的剂量给羊只用药后,对EPR相应的药代动力学数据进行测试得知,在12.3 h时血液中EPR浓度达最大,为22.17 ng/m L,曲线下面积为687.42 ng·h/m L,血液中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为12.15h,清除率为300.19 m L/(h·kg),平均残留时间为25.84 h,说明口服制剂的吸收和代谢速率较快。通过研究,论文最终确定了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配方,并成功制备了EPR-NE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悬液,为今后寄生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对畜牧养殖业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王建宇[3](2021)在《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结线虫病是由根结线虫引起的严重危害植物根系的土传病害,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对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结线虫的防治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高毒化学杀线剂给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一些环境友好型的替代手段如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根结线虫的生防因子中,根际细菌由于其功能明确,产业化前景好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开展了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抑病性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杀线虫细菌的分离筛选并对获得的高效杀虫菌种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同时对菌株的杀线虫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形态学及转录组学等方法研究了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菌株的real time-PCR定量体系检测菌种的定殖能力并通过大田实验评价了菌剂的应用潜力及生态安全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抑病性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及多样性分析。通过可培养的方法,根据菌落形态区分,从山东省蔬菜主产区13份抑病性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获得110株细菌。16S r R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10株细菌属于4个门,分别为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以及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其中Firmicutes数量最多。在属水平上,110株可培养细菌分类于16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占到总数的77.27%。(2)高效杀线虫菌种的筛选、鉴定。以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为靶标,评价了110株细菌发酵上清液的杀线虫活性。结果表明,41.44%的可培养细菌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致死效果达到50%以上,其中23株细菌的杀线虫率可达75%以上。一株芽孢杆菌AMCC1040对线虫的致死率可达100%,在盆栽实验中,该菌不仅能够降低土壤中的虫口密度及番茄病情指数,同时降低了卵囊形成数量,显着抑制了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发展。根据Biolog生理生化实验、菌体形态特征及16S r RNA序列分析,Bacillus sp.AMCC1040经鉴定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3)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田间防治效果评价。以大姜根结线虫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菌剂全周期的大田防治实验。结果表明,菌剂能够显着降低土壤中的虫口密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收获期虫口密度下降了84.48%;同时该菌能够有效减少侵入大姜根系的线虫数,与空白及噻唑膦阳性对照相比,菌剂处理线虫侵染数分别降低了93.68%、58.59%;与空白对照相比,菌剂处理的雌虫数降低了82.91%,有效降低了再繁殖数;收获期菌剂处理的大姜根结线虫病病情指数与空白对照相比降低了57.14%。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能够在大姜根际有效定殖,其定殖量为5.08~5.49 Log10CFU g-1土。在大姜收获期对各处理大姜根际微生态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菌剂的生态安全性。PCo A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Alpha-diversity分析结果表明,阳性对照处理显着降低了大姜根际微生态群落的丰度及多样性,而菌剂处理与阳性对照相比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Lef Se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中细菌结构组成差异显着,在菌剂处理中富集的三个门分别是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及Firmicutes(厚壁菌门)。(4)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分析。活性物质基本性质研究结果表明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产生的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遗传稳定性,同时耐受酸性环境,对碱处理敏感。冷冻干燥实验结果表明,经冷冻干燥后的残留固形物用蒸馏水复溶后无杀虫活性;旋蒸实验结果表明,旋蒸瓶内的残余黄色胶状物质无杀虫活性,冷凝瓶中的冷凝液体对J2s的致死效果可达100%。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发现由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产生的杀线虫活性成分为挥发性物质。通过HS-SPME-GC/MS分析,在Bacillus altitudinis AMCC1040发酵上清液中共检测出8种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其中6种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分别为2,3-butanedione(2,3-丁二酮),acetic acid(乙酸),2-isopropoxy ethylamine(2-氨乙基异丙醚),3-methyl-butanoic acid(3-甲基丁酸),2-methyl-butanoic acid(2-甲基丁酸)及octanoic acid(正辛酸),其中正辛酸杀线虫活性最强,其LC100/12h为0.03μL/m L。(5)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结合转录组法、生理生化测定及形态学观察分析了正辛酸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正辛酸杀虫具有明显的浓度-时间特征,0.03μL/m L为低杀线虫浓度,此浓度下完全致死线虫需要12h;而在0.08μL/m L浓度下,正辛酸表现出极强杀线虫活性,处理15min后即能达到100%杀虫率。正辛酸能够显着破坏线虫的虫体结构,造成内含物流失,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高浓度辛酸处理的虫体体壁变得不完整,肠、咽等结构被完全破坏并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同时线虫的糖类和蛋白质等结构成分含量也显着降低。通过对上述两种浓度处理下线虫差异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及RT-PCR验证试验证明了正辛酸能够干扰线虫能量代谢及信号传输,破坏线虫的角质层等体壁结构,同时还能抑制线虫的神经及运动系统最终导致线虫的麻痹死亡。此外,线虫在应对低浓度正辛酸的侵害时会启动自身的防御系统,通过上调防御酶体系及异源代谢途径抵抗辛酸的危害。

王淑培[4](2020)在《桔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citriensis对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柑橘白地霉(Geotrichum citri-aurantii)侵染柑橘引起的酸腐病是仅次于柑橘果实青、绿霉病的一种典型柑橘采后病害,对全球所有柑橘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柑橘产业的严重损失及环境的潜在污染。目前国内对酸腐病控制最有效的是双胍盐类杀菌剂百可得(Bellkute,iminoctadine tris)。但是随着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国内柑橘产区的酸腐病病原菌对百可得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因此,亟待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绿色保鲜剂或替代产品。生物防治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利用拮抗酵母菌控制果实采后病害更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式。应用于果实病害控制的拮抗酵母多数分离自果实体系,能快速适应果实表面的微生态,具有营养需求低、能长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对病原菌抑菌谱较为广泛、不产生致敏孢子和真菌毒素等优点而显示出较大的应用潜力。桔梅奇酵母M.citriensis是由我们实验室分离自柑橘叶际的新种酵母,对柑橘果实采后青绿霉病有极好的生物防治效果。而梅奇属酵母对柑橘采后酸腐病的控制效果尚待研究。本研究基于生物防治的角度,探究桔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citriensis对柑橘采后酸腐病的控制效果,并系统的研究其拮抗作用模式,提出可能的重要作用机制,并深入探究了其对生防效力的贡献量。在此基础进一步靶向性的增强了M.citriensis的生防效力,并对其可能涉及的机理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citriensis能显着控制柑橘采后酸腐病,与常温贮藏条件对比,低温贮藏下M.citriensis对酸腐病的防治效果更佳。M.citriensis能在果实伤口处快速生长,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M.citriensis发酵液的非细胞组分以及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G.citri-aurantii生长没有显着抑制效应;M.citriensis对G.citri-aurantii菌丝有微弱附着作用,但没有寄生作用。M.citriensis对柑橘果实具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性。外源Fe Cl3添加影响M.citriensis对G.citri-aurantii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酸腐病的控制效果,推测M.citriensis产普切明酸(PA)对铁离子的竞争或消耗是其控制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2)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M.citriensis FL01精细基因组信息。M.citriensis FL01基因组大小约为25.74 Mb,组装到12个Contigs上,基因组GC含量为49.16%。散在重复序列占据0.76%,串联重复序列占据1.27%,含有313个t RNA,185个r RNA,52个sn RNA。共预测到5189个编码蛋白基因,其中3401个基因得到GO分类注释,4137个基因得到KEGG注释,1845个基因与KOG数据库匹配并得到功能分类。M.citriensis FL01具有丰富的胞内外信号转导、代谢相关基因,暗示酵母细胞代谢旺盛、环境适应力强。共线性分析显示,M.citriensis FL01与M.pulcherrima APC 1.2的亲缘关系更近。通过与M.pulcherrima的PULs基因进行全基因组的BLAST比对,找到了M.citriensis FL01中四个PUL基因:PUL1(1377bp)、PUL2(1433 bp)、PUL3(960 bp)和PUL4(1638 bp),位于Contig4上,成簇分布。其中PUL1和PUL3正向表达,PUL2和PUL4反向表达,PULs基因的分布与M.pulcherrima APC 1.2的一致。(3)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M.citriensis生物合成PA的关键基因PUL2进行敲除,获得了不产普切明色素的稳定突变株。失去产普切明色素的突变ΔM.citriensis与野生型酵母相比,其生长能力和孢子形态没有显着变化,但是均失去了产PA的能力或者产PA非常微量而无法检出。突变ΔM.citriensis在离体平板实验中均失去了对G.citri-aurantii生长的抑制作用,在果实实验中,突变菌株对酸腐病的控制效果显着低于野生型酵母,相比于野生型酵母的生防控制效率下降80%左右,且各突变菌株之间的生防效果无显着差异,从而直接证明了产PA引起的铁离子的消耗是M.citriensis控制柑橘采后酸腐病的重要作用机制。(4)基于提高PA产量从而提高M.citriensis生防效力,从生理调控增效的角度筛选能提高M.citriensis PA生成量的氨基酸,所测试的20种氨基酸中除甲硫氨酸(Met)外,外源氨基酸处理均能显着诱导M.citriensis普切明的生成。丝氨酸(Ser)、天冬酰胺(Asn)、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能诱导M.citriensis产生相对于其他氨基酸更宽的普切明色素带,且Arg的诱导效应最明显。(5)通过不同浓度的Arg处理发现,Arg对M.citriensis生长、PA生成量及PULs基因的表达量的诱导具有浓度效应。低浓度(1 mmol·L-1)Arg对M.citriensis生长没有显着影响,而5 mmol·L-1和10 mmol·L-1Arg则能促进M.citriensis生长。PA作为M.citriensis的次生代谢产物,Arg处理能显着诱导M.citriensis在培养的对数中后期提高PA的生成量。不同浓度的Arg在不同培养时间点对PA合成调控的四个基因PUL1、PUL2、PUL3和PUL4表达量的影响不同,在诱导培养的24h~72 h内,Arg处理能显着诱导这4个基因的上调表达,而PUL4在M.citriensis生长的12 h内被抑制了表达。总体上,相对于1 mmol·L-1的Arg,5 mmol·L-1和10 mmol·L-1的Arg更能显着的诱导M.citriensis PULs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M.citriensis合成并分泌更多的PA。(6)Arg处理提高了M.citriensis在果实伤口处的定殖能力,预示Arg能提高拮抗酵母的氧化胁迫耐受性。进一步通过H2O2诱导氧化胁迫,发现Arg预处理提高了M.citriensis胞内抗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抗逆性物质海藻糖含量,降低胞内ROS(活性氧)水平,进而抑制过量ROS引起的细胞凋亡、质膜损伤和胞内蛋白氧化,提高了M.citriensis细胞氧化胁迫耐受性。(7)通过比对提高PA生成量的Arg处理,以及失去产PA能力的突变体酵母ΔM.c7的生防效力,发现Arg预处理能显着增强M.citriensis对柑橘酸腐病的防控效力,且5 mmol·L-1Arg预处理的M.citriensis的生防效力相对最优。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含:(1)Arg预处理诱导了M.citriensis PA生成量的增加;(2)Arg预处理提高了M.citriensis在果实伤口处的定殖能力;(3)Arg预处理增强了M.citriensis生物膜生成能力;(4)Arg预处理提了高M.citriensis在柑橘伤口处的氧化胁迫耐受性。而失去产PA能力的突变体酵母ΔM.c7在果实伤口处的定殖能力、生物膜形成能力、氧化胁迫耐受性、抗氧化能力及生防效力显着下降。进一步说明了M.citriensis的PA生成能力与其生防效力直接相关,同时又会影响M.citriensis胞内的抗氧化反应。此外PA可能作为一种群体感应分子介导M.citriensis生物膜生成。

黄洁雪,王晓琳,邬劼,吉沐祥[5](2020)在《添加有机物料的微生物生防制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微生物生防制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防效不稳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在不同微生物生防产品中添加有机物料,分析了添加有机物料对草莓灰霉病防治和土壤微生物数目的影响。本试验共设15个处理。微生物生防制剂(BCA)包括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木霉菌Trichoderma (Tr),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半量枯草芽胞杆菌+木霉菌(1/2BT),以及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用量(米糠+豆粕粉,RB)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添加,1/2RB(15g/m2米糠+60g/m2豆粕粉)和RB(30g/m2米糠+120g/m2豆粕粉)。移栽55d后将各处理组分均匀撒施至根周,随后覆盖地膜并滴灌保湿。结果表明,木霉菌和EM菌能够有效降低灰霉病发病率,有机物添加量一致时,微生物生防制剂的防效规律为EM>Tr>Bs>1/2BT。木霉菌和EM菌单剂在发病较轻的试验地1中防效为60.00%~68.00%,发病严重的试验地2中防效为16.39%~29.01%。各处理中EM+RB防效最高,最高可达90.00%。添加全量米糠和豆粕粉能够显着提高生防制剂的防效。生防制剂添加有机物料的防效规律为BCA+RB>BCA+1/2RB>BCA,Tr+RB防效比Tr单剂施用提高0.17~1.1倍,EM+RB防效比EM单剂提高0.32~1.84倍。同时土壤微生物的数目随有机物料的增加而增加,1/2RB和RB可使数目分别增长0.43~8.86倍和0.93~32.72倍。以上结果表明,实际生产中施用木霉菌或EM菌能够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添加足量的有机物料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度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肖茜,闫翠梅,齐永志,甄文超[6](2020)在《小麦纹枯病化学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由禾谷丝核菌引起的小麦纹枯病严重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对近20年国内外有关化学和生物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研究报道进行分析发现,防治小麦纹枯病化学药剂主要包括三唑类、酰胺类、抗生素类等,三唑类药剂防效最高;禾谷丝核菌对三唑类和酰胺类药剂的抗性风险为中到低等,而对抗生素类可能存在较高抗性风险。生防制剂主要包括芽孢杆菌、木霉菌和放线菌等,芽孢杆菌类生防菌剂应用较广、防效较优。未来应加强禾谷丝核菌抗性监测、与药剂互作分子机制和稳定生防制剂田间防效方面的研究。

郭东起,王一林,王洁茹,王小玉,陈倩[7](2020)在《拮抗酵母菌干粉制剂制备及对冬枣的保鲜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以具有拮抗作用的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试材,采用真空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制备拮抗酵母菌活性干粉,研究了制得干粉的活性及生防效力,以期筛选出活力最佳的酵母菌干粉用于采后冬枣贮藏保鲜。结果表明:2种干燥方式的效果差异不明显,添加保护剂2.5%海藻糖+2.5%蔗糖经真空干燥方式制得的干粉效果最佳,酿酒酵母菌存活率为64%,4℃储藏1个月,活菌数为7.2×105 cfu·g-1;人工伤口接种试验中,该酿酒酵母菌干粉对橘青霉菌具有抑制作用,24℃储藏5 d,伤口直径从3.0 mm扩大到5.3 mm,腐烂率为15%;保鲜试验中,酵母菌干粉剂处理能降低冬枣的自然腐烂率,而对冬枣的硬度、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亓兰达,魏鹏霖,张晗星,陈国参,张英涛,尹文兵[8](2020)在《后基因组时代害虫生防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在害虫生物防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其中起杀虫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近几年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组和生物信息技术挖掘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方式已成为新的热点,这也为后基因组时代新的真菌生防制剂的发现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先后介绍了几种典型杀虫真菌,阐述了其入侵及致病机制,并对几种常见杀虫真菌所产的杀虫毒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对这些杀虫毒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为真菌生防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思路,最后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在生防制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杨慧慧[9](2020)在《枇杷灰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生防制剂应用及其生防机理》文中指出枇杷是我国东南部的特色水果,在采收和运输中极易遭受病原菌的侵染,从而导致果实腐烂。大量文献证实拮抗酵母菌能够有效防治果蔬采后病害。本课题筛到一株能有效抑制枇杷灰斑病的拮抗酵母菌,并对其生防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之后将其制成冻干粉并应用于枇杷的贮藏保鲜。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腐烂的枇杷果实上分离出一株镇江地区枇杷灰斑病的致病菌P2,经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认定为韦司梅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ismiae);从枇杷枝叶和土壤中筛到一株可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酵母菌E1,经形态学特征、生理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认定为美极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证明该酵母菌属于实际无毒级;对该酵母菌抗菌谱研究,发现其具有广谱抑菌能力;对该酵母菌抗逆性研究,发现其抗逆能力较强,能耐低温、较耐高温、耐氧化、耐酸和较耐渗透压等逆境胁迫。(2)通过对M.pulcherrima E1控制枇杷采后灰斑病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发现:M.pulcherrima E1抑制P.vismiae的最佳浓度为1×108 cells/mL;M.pulcherrima E1能抑制P.vismiae孢子的萌发;M.pulcherrima E1能在枇杷果实伤口和表面快速生长和定殖;M.pulcherrima E1能与P.vismiae竞争铁离子,且能在果实伤口形成生物膜,抑制病原菌的入侵;M.pulcherrima E1能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抑制P.vismiae生长,CG-MS分析VOCs的主要成分包括醇类和酯类,并证实正己醇和苯乙醇等单成分的抗菌活性;M.pulcherrima E1能诱导提高果实抗性相关酶,如PPO、POD、APX、CAT和PAL的活性。(3)通过转录组学研究M.pulcherrima E1诱导枇杷果实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发现:M.pulcherrima E1处理的枇杷果实共有1444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1111个,下调333个。对其进行GO和KEGG分析表明,M.pulcherrima E1通过影响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中重要基因的表达,诱导枇杷果实发生超敏反应,增强细胞壁和影响气孔关闭过程等防御反应;诱导枇杷果实木质素和类黄酮等抗性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枇杷果实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甾醇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果实谷胱甘肽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枇杷果实的抗病能力。(4)通过代谢组学研究M.pulcherrima E1诱导枇杷果实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发现: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分别鉴定得到25和23个显着差异代谢物,主要分为糖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类脂质分子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涉及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萜类化合物和类固醇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和苯丙烷的生物合成等与植物抗性相关的代谢途径。(5)对M.pulcherrima E1菌液的离心参数优化发现,6000 rpm,10 min条件下酵母菌离心得率最高;对M.pulcherrima E1冻干保护剂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各保护剂的适宜浓度,通过PB设计找出对酵母菌存活率影响显着的4个因素,然后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最佳响应值范围,之后采用中心组合试验得到保护剂最佳配方为乳糖3.13g/100mL,谷氨酸钠5.97g/100mL,山梨醇0.94g/100mL和菊粉5.95g/100mL,此条件下酵母菌存活率为95.02%;冻干粉生防效力评价和最适贮藏温度研究表明,冻干粉仍保留较高的生防效力,且冻干粉更适合贮藏于-20℃。(6)将M.pulcherrima E1活性冻干粉以浸泡和喷洒两种方式处理枇杷果实,研究其对枇杷采后贮藏保鲜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干粉的两种处理方式均能有效抑制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的发生,减少果实的水分流失,对果实的硬度、TSS含量、T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果皮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维持作用,对枇杷果实采后的贮藏保鲜存在积极作用,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闫博巍[10](2020)在《土地类芽孢杆菌对玉米促生作用及其对大斑病生防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产进程中,植物病害是引起农作物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传统农药、化肥使用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部分或全部利用新型生防制剂替代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对解决传统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产生的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对于生防制剂的研究,尤其是蛋白激发子的研究多局限于拟南芥、番茄和烟草等模式植物,缺乏生防菌对玉米促生、抗病的全面系统研究。本研究针对土地类芽孢杆菌对玉米生防、促生以及诱抗作用及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挖掘一种可以诱导玉米产生对大斑病的抗性的新型蛋白激发子-ATiEn;以烟草为试验对象,对其诱导抗病性的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生防制剂研发拓宽思路。具体结果如下:(1)为明确土地类芽孢杆菌NK3-4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展开抑菌效果研究,研究表明该菌株抑菌效果良好,抑菌带宽度达1.97 cm,防治效果达68%,不同组分对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及菌体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发酵液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75.71%。以1×107CFU/mL菌体浓度,提前8 h进行预防喷施防治效果最佳。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产抑菌活性物质培养基的最佳组合为蔗糖1.7%、蛋白胨1.6%、MnCl20.01%。以1/5为装液量、2%接种量、中性培养基于180 rpm,28℃条件下培养72 h为培养条件产生的活性物质抑菌活性最佳。(2)基于抑菌活性分析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展开土地类芽孢杆菌NK3-4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光照稳定性、紫外稳定性和遗传稳定性。其抑菌活性物质可破坏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结构,抑制菌丝体形成与孢子萌发。对病原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原磷代谢水平、电导率和总糖浓度进行测定,表明发酵液对细胞壁结构、细胞膜代谢、细胞膜透性和完整性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同时可降低HT毒素的致病性和黑色素含量。表明土地类芽孢杆菌NK3-4可通过破坏病原菌形态、结构以及抑制致病因子产生降低病原菌致病力,发挥抑菌作用。(3)采用盆栽试验法和田间试验法研究土地类芽孢杆菌对玉米的促生作用,盆栽试验显示土地类芽孢杆菌处理组发芽率相较于对照组提高6%,胚根和胚芽长度分别提高32%和65%,株高增量为24%,叶绿素含量提高25%,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增量分别为79%和93%。说明该菌株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加快干物质积累,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玉米生长。田间试验表明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土地类芽孢杆菌可在不同程度增加玉米叶绿素含量,SPAD值增量为9%-15%;可促进玉米生长,株高增加7%-16%;通过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测定表明该菌株可提升玉米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可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田间防效为50%。可提高玉米产量,增幅为10%。表明土地类芽孢杆菌NK3-4的增产作用不是单一因素发挥作用,是由该菌株促生、防病、诱抗功能共同作用形成,每个功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升玉米产量。(4)本研究在明确土地类芽孢杆菌NK3-4的促生防病基础上,采用生理指标测定及实时定量PCR法研究其诱导玉米产生大斑病抗性机理。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土地类芽孢杆菌NK3-4可通过诱导活性氧爆发、增强保护酶活性、降低有害物质积累及提高苯丙烷代谢途径限速酶PAL的活性诱导玉米抗病性。防卫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表明,其可诱导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PR5和PR10的表达,同时可诱导PAL酶和CAT酶编码基因表达。综上述结果表明其能通过调节玉米生理水平、影响苯丙烷代谢途径以及促进病程相关蛋白积累增强植物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抵抗能力。(5)为挖掘新型小蛋白激发子,本研究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选取具有蛋白激发子潜力的目的基因-ATiEn,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蛋白激发子的理化性质。实验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93个氨基酸,属非分泌型亲水性蛋白,不包含跨膜区。蛋白结构研究表明,其包含抗毒素基因的典型功能域,二级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其α螺旋含量较高,为83.87%,表明该蛋白稳定性较强。采用原核表达方法将ATiEn基因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进行原核表达,采用IPTG诱导法诱导重组蛋白表达,以镍株纯化目的蛋白。采用烟草注射法对该蛋白的体外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发现该蛋白可以诱导典型的HR反应,具有诱导植物系统抗病性的功能,具有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诱导过敏反应的最低浓度为2μM。(6)为进一步分析重组蛋白的诱导抗病性作用及机理,采用挑战接种法研究重组蛋白对植物抗病性的诱导,发现重组蛋白可诱导玉米产生对大斑病以及烟草对赤星病菌、TMV病毒及大丽轮枝菌的抗病性,表明该蛋白可诱导广谱抗病性。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重组蛋白诱导抗病性机理。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处理可诱导烟草叶片ROS积累,诱导烟草叶片木质素积累、胞外介质碱化,并增强防御酶的活性。防卫基因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可通过激活SA和JA/ET信号通路以及激活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基因PAL的表达共同参与防御反应,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二、生防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防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柑橘黑点病生防菌筛选、鉴定和制剂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1.1.1 柑橘黑点病研究现状
        1.1.2 柑橘黑点病的检测与防治
    1.2 DNA提取方法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趋势
    1.3 QPCR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上的应用
        1.3.1 植物病害检测方法分类
        1.3.2 QPCR检测在植物病害检测上的应用进展
    1.4 木霉主要功能及其制剂应用
        1.4.1 木霉主要功能
        1.4.2 木霉的商品化制剂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柑橘园枯枝样本(用于分离生防菌)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1.4 黑点病致病菌相关菌种
        2.1.5 生防菌制剂所需试剂产品
    2.2 实验方法
        2.2.1 柑橘黑点病致病菌Q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2.2.2 柑橘枯枝中寄生的黑点病致病菌D.citri的DNA提取方法的确立
        2.2.3 枯枝所携带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2.2.4 对黑点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真菌筛选
        2.2.5 生防菌制剂成分的筛选
        2.2.6 生防菌制剂的效果评价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Q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3.2 柑橘枯枝中寄生的黑点病致病菌DNA提取方法的确立
    3.3 柑橘园枯枝携带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3.4 对黑点病致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真菌筛选
    3.5 生防菌制剂成分的筛选
    3.6 生防菌制剂效果评价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2)厚垣普可尼亚菌与埃普利诺菌素联合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寄生虫防治现状
    1.2 厚垣普可尼亚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2.1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形态
        1.2.2 厚垣普可尼亚菌的应用现状
        1.2.3 厚垣普可尼亚菌生防制剂的研究进展
    1.3 埃普利诺菌素
        1.3.1 埃普利诺菌素概述
        1.3.2 埃普利诺菌素作用原理
        1.3.3 埃普利诺菌素在寄生虫防治中的应用
        1.3.4 埃普利诺菌素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1.3.5 埃普利诺菌素制剂的研究
        1.3.6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概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一厚垣普可尼亚菌对常见寄生虫虫卵的侵染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猪蛔虫虫卵的侵染试验结果
        2.2.2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球虫卵囊的侵染过程
        2.2.3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吸虫卵的侵染过程
        2.2.4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马蛲虫虫卵的侵染过程
        2.2.5 厚垣普可尼亚菌对秀丽新杆线虫虫卵的侵染过程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3 研究二EPR-NE与厚垣普可尼亚菌分生孢子粉混悬液的研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油相的选择
        3.2.2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乳化剂的筛选结果
        3.2.3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助表面活性剂筛选的结果
        3.2.4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最佳比例的筛选结果
        3.2.5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类型
        3.2.6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pH值的测定结果
        3.2.7 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稳定性测试结果
        3.2.8 EPR-NE与厚垣普可尼亚菌混悬液的pH值测定结果
        3.2.9 EPR-NE与厚垣普可尼亚菌混悬液中孢子萌发率的测定结果
        3.2.10 EPR-NE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混悬液稳定性实验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研究三EPR-NE与厚垣普可尼亚菌孢子混悬液中埃普利诺菌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标椎曲线
        4.2.2 样品回收率
        4.2.3 实测样品色谱图及血药浓度
        4.2.4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1.1.1 根结线虫分类地位
        1.1.2 根结线虫生活史
        1.1.3 根结线虫危害
    1.2 根结线虫的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物理方法
        1.2.2.1 土壤曝晒
        1.2.2.2 热蒸汽
        1.2.2.3 淹水
        1.2.3 农业措施
        1.2.3.1 植物残渣清理
        1.2.3.2 轮作
        1.2.3.3 种植抗性品种
        1.2.3.4 土壤改良
        1.2.4 生物防治
        1.2.4.1 植物源杀虫化合物
        1.2.4.2 食线虫真菌
        1.2.4.3 放线菌
        1.2.4.4 细菌
    1.3 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应用
        1.3.1 生防制剂开发现状
        1.3.2 生防制剂在开发及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1.3.2.1 菌种资源的进一步发掘
        1.3.2.2 菌种安全性评价
        1.3.2.3 生防制剂生产工艺及剂型研究
        1.3.2.4 菌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1.4 微生物源杀线虫化合物的发掘
        1.4.1 天然产物的分析技术
        1.4.1.1 萃取法
        1.4.1.2 膜分离法
        1.4.1.3 色谱法
        1.4.2 微生物源杀线虫化合物
    1.5 杀线虫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及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线虫材料
        2.1.2 植物材料
        2.1.3 培养基及常用储备液
        2.1.4 主要试剂
        2.1.5 色谱柱及填料
        2.1.6 主要仪器
        2.1.7 生化及基因提取试剂盒
    2.2 实验方法
        2.2.1 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大量获得
        2.2.2 抑病性土壤样品的采集
        2.2.3 根际细菌的分离、保藏
        2.2.4 菌株杀线虫功能评价
        2.2.4.1 菌株发酵上清液制备
        2.2.4.2 杀虫试验
        2.2.5 菌种鉴定
        2.2.5.1 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征
        2.2.5.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6 盆栽试验
        2.2.7 大田试验
        2.2.7.1 试验地基本信息
        2.2.7.2 试验设计
        2.2.8 线虫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2.8.1 虫口密度测定方法
        2.2.8.2 根系内线虫染色方法
        2.2.9 高地芽孢杆菌real time-PCR定量检测体系
        2.2.9.1 特异性引物设计
        2.2.9.2 Real time-PCR扩增体系
        2.2.9.3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及标准曲线构建
        2.2.10 根际微生态分析
        2.2.11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活性物质分析
        2.2.11.1 活性物质基本性质
        2.2.11.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挥发性成分
        2.2.12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
        2.2.12.1 二龄幼虫的富集
        2.2.12.2 正辛酸母液配置
        2.2.12.3 正辛酸杀线虫特性
        2.2.12.4 正辛酸对线虫虫体结构的影响
        2.2.12.5 正辛酸对线虫酶活影响
        2.2.12.6 转录组测序
        2.2.12.7 RT-PCR检测靶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2.2.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抑病性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3.1.1 可培养细菌分离及鉴定
        3.1.2 杀线虫菌种的筛选
        3.1.3 盆栽试验
        3.1.4 Bacillus sp.AMCC1040 的系统鉴定
    3.2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3.2.1 Real time-PCR定量检测体系
        3.2.2 大田试验
        3.2.2.1 菌剂定殖能力及对虫口密度的影响
        3.2.2.2 菌剂对根内线虫发育的影响
        3.2.2.3 菌剂防治效果评价
        3.2.2.4 大姜根结线虫病发病规律
        3.2.2.5 菌剂对根际微生态影响
    3.3 高地芽孢杆菌杀线虫活性成分分析
        3.3.1 活性物质基本性质
        3.3.1.1 杀线虫动力学性质
        3.3.1.2 活性物质稳定性
        3.3.1.3 活性物质吸附性
        3.3.1.4 活性物质挥发性
        3.3.2 挥发性杀线虫成分分析
    3.4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
        3.4.1 正辛酸杀线虫特性
        3.4.2 正辛酸对线虫虫体结构的影响
        3.4.2.1 对线虫虫体形态的影响
        3.4.2.2 对线虫结构成分的影响
        3.4.3 转录组分析
        3.4.3.1 转录组质量分析
        3.4.3.2 差异基因筛选
        3.4.3.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4.3.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4.3.5 正辛酸杀线虫作用机理模型
        3.4.3.6 模型验证
4 讨论
    4.1 抑病性土壤中杀线虫细菌分析
    4.2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生防潜力
    4.3 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 杀线虫挥发性物质
    4.4 正辛酸作用机理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4)桔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citriensis对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害研究现状
        1.1.1 柑橘产业生产现状
        1.1.2 柑橘果实采后主要侵染性病害
        1.1.3 柑橘酸腐病发病规律
        1.1.4 柑橘果实酸腐病害防治措施
    1.2 拮抗酵母菌对果实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1.2.1 拮抗酵母应用于采后果实生物防治概述
        1.2.2 拮抗酵母的生防作用机制
    1.3 生理调控增强酵母生防效力
        1.3.1 添加保护剂
        1.3.2 外源物质预处理
        1.3.3 温和预胁迫适应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桔梅奇酵母M.citriensis对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制初探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M.citriensis对柑橘果实酸腐病的直接控制效果
        2.3.2 M.citriensis控制柑橘果实酸腐病的生防机制探究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M.citriensis对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控制效果
        2.5.2 M.citriensis在柑橘果实伤口处的定殖能力
        2.5.3 M.citriensis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2.5.4 M.citriensis培养过程中不同组分对G.citri-aurantii生长的影响
        2.5.5 M.citriensis对 G.citri-aurantii菌丝的附着作用
        2.5.6 M.citriensis所产胞外水解酶对G.citri-aurantii的作用
        2.5.7 M.citriensis对铁离子的消耗
        2.5.8 M.citriensis诱导柑橘果实抗酸腐病的能力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2.8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桔梅奇酵母M.citriensis全基因组测序及普切明合成调控相关基因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M.citriensis基因组的提取
        3.3.2 M.citriensis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
        3.3.3 基因组功能注释及基本分析
        3.3.4 M.citriensis基因组中普切明合成调控相关基因的查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M.citriensis基因组DNA质量
        3.4.2 M.citriensis基因组测序结果
        3.4.3 M.citriensis基因组组装结果
        3.4.4 基因功能注释
        3.4.5 共线性分析
        3.4.6 M.citriensis基因组中普切明合成调控相关基因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3.7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桔梅奇酵母M.citriensis产普切明酸对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拮抗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及工具酶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引物设计
    4.3 实验方法
        4.3.1 M.citriensis对诺尔斯菌素(NTC)和G418 的敏感性检测
        4.3.2 M.cPUL2基因突变菌株的构建
        4.3.3 M.citriensis突变菌株载体的消除
        4.3.4 M.citriensis突变菌株失去生成普切明色素表型的稳定性验证
        4.3.5 M.citriensis白色突变菌株生长及产普切明酸的测定
        4.3.6 M.citriensis白色突变菌株对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控制效果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M.citriensis对 NTC和 G418 的敏感性
        4.5.2 M.citriensis不产普切明色素突变菌株的构建
        4.5.3 M.citriensis突变菌株载体的消除
        4.5.4 M.citriensis突变菌株失去生成普切明色素表型的稳定性
        4.5.5 M.citriensis白色突变菌株生长及产普切明酸的分析
        4.5.6 M.citriensis白色突变菌株对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控制效果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4.8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精氨酸提高桔梅奇酵母M.citriensis产普切明酸及对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生防控制效力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不同氨基酸对M.citriensis普切明色素生成的影响
        5.3.2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生长和普切明酸生成量的影响
        5.3.3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普切明合成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3.4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控制柑橘果实酸腐病的生防效力影响
        5.3.5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在柑橘果实伤口处的生长动态的影响
        5.3.6 精氨酸处理对氧化胁迫条件下M.citriensis生防效力的影响
        5.3.7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生物膜生成能力的影响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氨基酸对M.citriensis普切明色素生成的影响
        5.5.2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生长和普切明酸生成量的影响
        5.5.3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普切明合成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5.4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控制柑橘果实酸腐病的生防效力影响
        5.5.5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在柑橘果实伤口处生长动态的影响
        5.5.6 精氨酸处理对氧化胁迫条件下M.citriensis生防效力的影响
        5.5.7 精氨酸处理对M.citriensis生物膜生成能力的影响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5.8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附录

(5)添加有机物料的微生物生防制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与土壤条件
    1.3 添加有机物料的微生物生防制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测定
        1.3.1 试验设计
        1.3.2 试验方案
    1.4 土壤微生物数目测定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EM菌和木霉菌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
    2.2 添加全量米糠豆粕粉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
    2.3 添加有机物料增加土壤微生物数目
3 讨论

(6)小麦纹枯病化学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近17年小麦纹枯病防治药剂种类
2 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2.1 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1.1 禾谷丝核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敏感性
        2.1.2 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相对防效
    2.2 酰胺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2.1 禾谷丝核菌对酰胺类药剂的敏感性
        2.2.2 酰胺类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相对防效
    2.3 抗生素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3.1 禾谷丝核菌对抗生素类药剂的敏感性
        2.3.2 抗生素类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相对防效
    2.4 复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4.1 禾谷丝核菌对复配类药剂的敏感性
        2.4.2 复配类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相对防效
3 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3.1 拮抗细菌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3.2 拮抗真菌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3.3 拮抗放线菌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4 结论与展望
    4.1 加强禾谷丝核菌对三唑类类杀菌剂的抗性监测
    4.2 丰富禾谷丝核菌与药剂互作分子机制
    4.3 稳定生防制剂的田间防效

(7)拮抗酵母菌干粉制剂制备及对冬枣的保鲜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供试试剂及培养基
        1.1.3 供试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1.2.2 酵母菌干粉剂制备
        1.2.3 干粉活性的测定
        1.2.4 干粉储藏性能试验
        1.2.5 生防效力评价
        1.2.6 冬枣保鲜试验
    1.3 项目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护剂对酿酒酵母干粉活力的影响
    2.2 酵母菌干粉储藏性能
    2.3 生防效力的评价
    2.4 保鲜试验结果
        2.4.1 冬枣的腐烂率的变化
        2.4.2 冬枣失重率变化
        2.4.3 冬枣硬度的变化
        2.4.4 冬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2.4.5 冬枣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8)后基因组时代害虫生防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防治相关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2 典型杀虫真菌及其产生的杀虫毒素
3 后基因组时代真菌杀虫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4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在害虫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局限及展望

(9)枇杷灰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生防制剂应用及其生防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枇杷概述
        1.1.1 枇杷简介
        1.1.2 枇杷主要采后病害
    1.2 枇杷采后病害主要防治方法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拮抗酵母菌概述
        1.3.1 拮抗酵母菌的特点和种类
        1.3.2 拮抗酵母菌主要生防机理
    1.4 拮抗菌生防制剂
        1.4.1 液体制剂
        1.4.2 固体制剂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枇杷灰斑病病原菌及其拮抗酵母菌的筛选和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枇杷灰斑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3.2 枇杷灰斑病拮抗酵母菌的分离与筛选
        2.3.3 拮抗酵母菌的鉴定
        2.3.4 拮抗酵母菌的安全性试验
        2.3.5 拮抗酵母菌的抗菌谱试验
        2.3.6 拮抗酵母菌的抗逆性试验
        2.3.7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4.2 拮抗酵母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4.3 拮抗酵母菌的安全性
        2.4.4 拮抗酵母菌的抗菌谱分析
        2.4.5 拮抗酵母菌的抗逆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pulcherrima E1 抑制枇杷采后灰斑病机理初探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M.pulcherrima E1 最佳生防浓度及其生长动态确定
        3.3.2 M.pulcherrima E1 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确定
        3.3.3 铁对M.pulcherrima E1 色素产生及拮抗效果的影响作用的确定
        3.3.4 M.pulcherrima E1 寄生作用的试验
        3.3.5 M.pulcherrima E1对P.vismiae孢子萌发的影响作用的确定
        3.3.6 M.pulcherrima E1 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研究
        3.3.7 M.pulcherrima E1 对枇杷果实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3.3.8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pulcherrima E1 最佳生防浓度及其生长动态分析
        3.4.2 M.pulcherrima E1 生物膜形成能力
        3.4.3 铁对M.pulcherrima E1 色素产生及拮抗效果的影响
        3.4.4 M.pulcherrima E1 的寄生作用
        3.4.5 M.pulcherrima E1对P.vismiae孢子萌发的影响
        3.4.6 M.pulcherrima E1 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分析
        3.4.7 M.pulcherrima E1 对枇杷果实抗性酶活性的影响作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pulcherrima E1 诱导提高枇杷果实抗病性的转录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枇杷果实组织样品RNA的提取及检测
        4.3.2 枇杷果实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4.3.3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验证
        4.3.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4.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4.4.4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4.4.5 差异表达基因RT-q PCR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pulcherrima E1 诱导提高枇杷果实抗病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枇杷果实组织样品代谢物的提取
        5.3.2 代谢物LC-MS检测
        5.3.3 代谢组分析方法
        5.3.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主成分分析(PCA)
        5.4.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5.4.3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
        5.4.4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5.4.5 转录组与代谢组的联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pulcherrima E1 活性冻干粉的制备及其评价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生防制剂制备技术路线
        6.3.2 M.pulcherrima E1 菌悬液离心参数的选择
        6.3.3 单因素试验
        6.3.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与最陡爬坡试验
        6.3.5 响应面优化设计
        6.3.6 冻干粉生防效力的评价
        6.3.7 冻干粉贮藏期间活性的变化
        6.3.8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M.pulcherrima E1 菌悬液离心参数的确定
        6.4.2 单因素试验分析
        6.4.3 Plackett-Burman试验分析
        6.4.4 最陡爬坡试验分析
        6.4.5 响应面优化分析
        6.4.6 冻干粉的生防效力
        6.4.7 冻干粉贮藏期间的酵母菌细胞活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酵母菌生防制剂对枇杷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对贮藏枇杷果实的不同处理
        7.3.2 贮藏期间枇杷果实品质的测定
        7.3.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贮藏期间枇杷果实的腐烂情况
        7.4.2 贮藏期间枇杷果实品质的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10)土地类芽孢杆菌对玉米促生作用及其对大斑病生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抗性
        1.1.1 植物免疫系统
        1.1.2 植物系统诱导抗病性
    1.2 植物抗性机理
        1.2.1 植物组织结构抗性机制
        1.2.2 植物诱导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1.2.3 诱导抗性的分子机制
    1.3 类芽孢杆菌的应用
        1.3.1 促生作用研究
        1.3.2 生物防治应用研究
    1.4 玉米大斑病及生防诱抗研究
        1.4.1 玉米大斑病
        1.4.2 玉米生防诱抗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土地类芽孢杆菌促生抗病作用及机制研究
        1.6.2 土地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的生防效果评估
        1.6.3 土地类芽孢杆菌小蛋白激发子AtiEn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1.7 创新点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病毒和质粒
        2.1.3 酶类及其它试剂
        2.1.4 培养基及常规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玉米大斑病菌生物特性分析
        2.2.2 抑菌活性测定
        2.2.3 产抑菌活性物质条件优化
        2.2.4 发酵液理化性质分析
        2.2.5 土地类芽孢杆菌发酵液抑菌机制研究
        2.2.6 玉米形态指标测定
        2.2.7 玉米防效测定
        2.2.8 玉米生理指标测定
        2.2.9 玉米防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2.10 土地类芽孢杆菌的田间应用效果分析
        2.2.11 AtiE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2 AtiEn目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2.13 重组蛋白AtiEn诱导烟草系统抗病性
        2.2.14 重组蛋白AtiEn诱导系统抗病性机制研究
        2.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类芽孢杆菌及其发酵液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3.1.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3.1.2 土地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的抑菌活性分析
        3.1.3 类芽孢杆菌产抑菌活性物质条件优化结果分析
        3.1.4 类芽孢杆菌发酵液理化性质研究
        3.1.5 类芽孢杆菌及其发酵液抑菌原理
    3.2 土地类芽孢杆菌的促生作用及应用效果分析
        3.2.1 土地类芽孢杆菌的苗期促生作用
        3.2.2 土地类芽孢杆菌田间应用效果分析
    3.3 土地类芽孢杆菌诱导玉米幼苗抗病机制研究
        3.3.1 过氧化氢(H2O2)含量变化
        3.3.2 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变化
        3.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变化
        3.3.4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变化
        3.3.5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3.3.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3.3.7 防卫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3.4 类芽孢杆菌小蛋白激发子AtiEn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3.4.1 ATiEn蛋白激发子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分析
        3.4.2 ATiEn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3.4.3 重组蛋白诱导烟草系统抗病性
        3.4.4 重组蛋白诱导烟草防御反应分析
4 讨论
    4.1 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的生防效果
        4.1.1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4.1.2 类芽孢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活性
        4.1.3 类芽孢杆菌产抑菌活性物质条件优化
        4.1.4 类芽孢杆菌抑菌机理及理化特性
    4.2 土地类芽孢杆菌诱导抗病性
    4.3 土地类芽孢杆菌应用前景
    4.4 类芽孢杆菌小蛋白激发子AtiEn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生防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柑橘黑点病生防菌筛选、鉴定和制剂开发[D]. 刘常利. 浙江大学, 2021(01)
  • [2]厚垣普可尼亚菌与埃普利诺菌素联合制剂的研究[D]. 樊雅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根结线虫生防菌高地芽孢杆菌AMCC1040的筛选及杀线虫作用机理研究[D]. 王建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桔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citriensis对柑橘果实采后酸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淑培. 西南大学, 2020(04)
  • [5]添加有机物料的微生物生防制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J]. 黄洁雪,王晓琳,邬劼,吉沐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5)
  • [6]小麦纹枯病化学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肖茜,闫翠梅,齐永志,甄文超. 农药, 2020(09)
  • [7]拮抗酵母菌干粉制剂制备及对冬枣的保鲜效果[J]. 郭东起,王一林,王洁茹,王小玉,陈倩. 北方园艺, 2020(13)
  • [8]后基因组时代害虫生防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 亓兰达,魏鹏霖,张晗星,陈国参,张英涛,尹文兵.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0(06)
  • [9]枇杷灰斑病拮抗酵母菌的筛选、生防制剂应用及其生防机理[D]. 杨慧慧. 江苏大学, 2020(02)
  • [10]土地类芽孢杆菌对玉米促生作用及其对大斑病生防机理研究[D]. 闫博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生物防治剂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