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僵菌 (L8500) 的分离和液体培养

绿僵菌 (L8500) 的分离和液体培养

一、金龟子绿僵菌(L8500)的分离及液体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黄元腾吉[1](2020)在《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文中提出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传播柑橘黄龙病的介体昆虫,目前,生产上对柑橘木虱的防治主要是施用化学药剂。随着国家对农药、化肥施用量“双减”概念的提出,生物防治被推到新的高度。利用虫生真菌防治农业害虫在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测定,可为生物防控柑橘木虱提供真菌资源及理论依据。经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从柑橘木虱体上共分离到52种1033个真菌菌株,其中属于虫生真菌的有15种710个菌株。在2019年6-10月间,柑橘木虱上的虫生真菌优势种有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和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分别测定了17种真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结果发现4种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成虫具有致病性,分别是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和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该4种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T95分别为2.85d、4.65d、6.78d和45.66d,各种虫生真菌之间LT95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选择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和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下该两株菌株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变化,孢子萌发率及液体培养产孢量变化。当分生孢子的接种浓度为5.0×106、5.0×107、3.3×108孢子/m L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3.67、2.42、2.21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4.46、3.61、3.08d,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显着低于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当温度在23、27、31、35℃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3.92、2.31、2.14、2.74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分别为5.13、3.67、3.60、14.82d,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对柑橘木虱的LT50显着低于球孢白僵菌n67菌株;柑橘木虱成虫与若虫同时接种浓度为5.0×107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时,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成虫与若虫的LT50分别为3.61、2.28d,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成虫的LT50显着高于对若虫的LT50。在15-35℃条件下,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12h的萌发率均达到99%以上,但在35℃条件下不能形成菌落;在15-31℃条件下,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PDA培养基上36h的萌发率均达到99%以上,但在35℃条件下不能萌发。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PDA、WD培养基上8h萌发率均超过99%;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WD培养基上36h的萌发率为2.6%,显着低于在PDA培养基上的萌发率。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2%的条件下36h的萌发率为35.84%;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2%的条件下72h的萌发率为19.45%。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分生孢子在紫外光下照射4min时,其24h的萌发率为16.54%;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分生孢子在紫外光下照射4min时,其48h的萌发率为50.40%。以单因素实验设计探索不同液体培养条件对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及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产孢量的影响。在p H=5.0、培养温度为27℃,孢子初始接入量为1.0×106孢子,培养时间5d时,刀孢蜡蚧菌7r163菌株的产孢量最大;在p H=6.0、培养温度为27℃,孢子初始接入量为0.6×106孢子,培养时间为10d时,球孢白僵菌n67菌株产孢量最大。

孙宇[2](2013)在《吉林省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是金龟总科中的大科,包含很多种农、林、果、绿化等业的重大害虫,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作者近三年来连续赴吉林省各地采集金龟子标本,对我省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昆虫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分类本文对在吉林省采集到的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物种进行了形态描述,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描述了丽金龟科共6属13种,分别为:多色异丽金龟Anomalachamaeleon、蒙古异丽金龟Anomala mongolica、黑异丽金龟Anomalamotschulskyi、铜绿异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黄褐异丽金龟Anomala exoleta、淡翅藜丽金龟Blitopertha pallidipennis、苹毛丽金龟Proagopertha lucidula、棉花弧丽金龟Popillia mutans、琉璃弧丽金龟Popollia flavosellata、中华弧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粗绿彩丽金龟Mimela holosericea、褐足彩丽金龟Mimelatestaceipes、毛喙丽金龟Adoretus hirsutus;鳃金龟科共6属9种,分别为:福婆鳃金龟Brahmina faldermanni、赛婆鳃金龟Brahmina sedakovi、二色希鳃金龟Brahmina sedakovi、红脚平爪鳃金龟Ectinohoplia rufipes、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灰胸突鳃金龟Hoplosternus incanus、小阔胫玛绢金龟Maladera ovatula、东方绢金龟Sericaorientalis。其中发现吉林省新记录种为:二色希鳃金龟Brahmina sedakovi。论文提供了各种的国内外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和观察标本信息。2、物种多样性研究将吉林省从东到西划分为5个地理亚区,分别为Ⅰ1、Ⅰ2、Ⅰ3、Ⅱ1和Ⅱ2。在2010-2012年每年的6-7月,我们对每个亚区金龟子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C)、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E)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共捕获金龟子总科标本4667号,其中丽金龟科昆虫标本有2908号,占采集金龟子标本总数的62.31%,鳃金龟科昆虫标本444号,占采集金龟子标本总数的9.51%,其它科共占金龟子标本总数的28.18%。结果表明吉林省丽金龟科的优势物种是多色异丽金龟,鳃金龟科的优势物种是赛婆鳃金龟。各亚区优势种有差异,丽金龟科Ⅰ1亚区和Ⅰ2亚区的优势种均为多色异丽金龟,Ⅰ3亚区和Ⅱ1亚区是中华弧丽金龟,Ⅱ2亚区为黄褐异丽金龟。鳃金龟科在Ⅰ1亚区优势种为灰胸突鳃金龟,Ⅰ2亚区为小阔胫玛绢金龟,Ⅰ3亚区为福婆鳃金龟,Ⅱ1亚区为赛婆鳃金龟,Ⅱ2亚区为小阔胫玛绢金龟。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Ⅰ1地理亚区和Ⅰ2地理亚区,丽金龟物种相似性最大,Ⅰ1地理亚区和Ⅱ1地理亚区丽金龟物种相似性最小。Ⅰ1地理亚区和Ⅱ2地理亚区鳃金龟物种相似性最大,Ⅰ3地理亚区和Ⅱ2地理亚区鳃金龟物种相似性最小。

刘洪伟[3](2013)在《甘孜州主要金龟子种类调查及大栗鳃金龟的综合防治》文中指出由于金龟子的危害大,是我国最大的害虫种类之一,严重影响我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发展,所以对其深入研究,探索防治措施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多种途径采集研究区金龟子标本2万多个,记录其分布、取食农作物种类,观察其形态特征并对照资料,鉴别出研究区危害农作物的主要金龟子种23个,并针对各猖獗区危害较重的大栗鳃金龟,根据其猖獗虫态进行化学、生物综合防治,探寻大栗鳃金龟的有效防治方法。通过对金龟子的观察鉴定我们发现,甘孜地区金龟子的种类繁多,同一科的金龟子也存在很大的形态差异,同时同一种金龟子在不同虫龄阶段它的形态特性差别也很大。这一结论也使得我们对于金龟子的观察鉴定变得较难,要想准确地鉴别出金龟子的种类与科属,我们不光需要足够的参考书籍,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研究金龟子方面的阅历与经验。了解研究金龟子,最主要就是为了防治。本研究通过多种防治大栗鳃金龟子的方法对比,寻找出防治其最佳的方法。研究发现采用白僵菌防治金龟子是一种最有效环保的方法,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应该综合多种方法。同时在进行金龟子防治时,除了考虑方法的选择之外,还应该考虑金龟子的生长时期,因为不同生长时期的金龟子对抗有害于自身条件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只有这样全方面考虑之后,才会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

马维思[4](2012)在《昆虫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两种药材害虫防治潜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橘红(Citrus grandis ’Tomentosa’)和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是两种珍贵的药用植物,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在其生产过程中虫害问题不断突出,曲牙土天牛(Dorysthenes hydropicus)与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分别成为化橘红与白木香的重要害虫,已经严重影响了药材的生产。随着生产绿色药材理念的推广,在药材害虫的防治过程中,除了使用化学农药外,越来越重视通过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保护生产基地环境,招引和培植天敌等手段来实现对中药材害虫的综合防治。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已经在卫生、林业及农业害虫的防治上获得一些成功,而在药材生产中的应用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从药材基地分离得到了昆虫病原真菌,并用绿僵菌Metarhizium对曲牙土天牛和黄野螟进行了毒力测定,为进一步利用绿僵菌防治药材害虫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绿色药材的生产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利用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诱集法从广东化州绿色生命有限公司的药材GAP基地土壤中诱集到18株昆虫病原真菌,依据形态与ITS序列特征,全部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从山东临沂市平邑县的金银花基地采到12份因昆虫病原真菌感染致死的鳞翅目幼虫,从虫体上分离获得12株病原真菌,通过形态与分子鉴定,全部确认为莱氏野村菌Nomurea rileyi。2绿僵菌对化橘红害虫曲牙土天牛幼虫的毒力测定利用35株绿僵菌分生孢子制成的孢子土对曲牙土天牛(Dorysthenes hydropicus)1龄幼虫进行毒力预测定,选择其中7株做进一步的毒力测定,每株菌设1×108孢子·g-1、1×107孢子·g-1、1×106孢子·g-13个孢子浓度,发现6株绿僵菌对曲牙土天牛幼虫有较高毒力,最高僵虫率为74.3%~94.3%。3高毒力菌株的产孢能力评价以SDY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大米为固体培养基,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法对6株毒力较高的绿僵菌进行发酵,对它们的产孢能力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不同菌株之间产孢量有较大差异,产孢量大小排序依次是1>4>22-3-2>31>15-2>27-2,每克干物料的产孢数量分别为23.5亿、22.1亿、16.8亿、15.7亿、11.4亿、10.8亿,产孢量最大的1号菌株,其产孢量是最小菌株27-2的2.2倍。4绿僵菌对白木香害虫黄野螟幼虫的毒力测定在利用35株绿僵菌的孢子液对黄野螟5龄幼虫进行毒力预测定的基础上,选取10株菌,分别设1×109孢子·ml-1、1×108孢子·ml-1、1×107孢子·ml-13个浓度的孢子液对黄野螟老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有9株菌出现僵虫,孢子浓度1×109孢子·ml-1的10号菌引起的僵虫率最高,为38%,;选取18株菌,制成1×109孢子·g-1、1×108孢子·g-1、1×107孢子·g-13个浓度的孢子土对黄野螟老熟幼虫进行毒力测定,16株菌能够引起黄野螟幼虫感染,孢子浓度为1×109孢子·g-1的GB1-P菌株引起的僵虫率最高,为49%;选取15株绿僵菌的分生孢子制成油剂,设1×1010孢子·ml、1×109孢子·ml-11×108孢子·ml-13个孢子浓度对黄野螟5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14株菌引起僵虫,11号菌株僵虫率最高,随孢子浓度降低僵虫率依次为53%、40%、20%。

齐永霞[5](2011)在《白僵菌和绿僵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及对几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虫生真菌是昆虫的重要自然调节因素,在农、林、卫生害虫生物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是两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可寄生多种昆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形态学鉴定、分子标记等方法研究了分离自涡阳、萧县、蒙城三个地区玉米根际土壤的白僵菌,以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虫生真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虫生真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能力,虫生真菌对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不同碳、氮营养对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和抑菌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白僵菌选择性培养基从采自安徽省涡阳、萧县、蒙城三个地区的玉米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39个白僵菌菌株,经培养特点、形态特征及rDNA ITS鉴定分离的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且不同菌株间的菌落生长直径和分生孢子产生量存在显着差异。2.通过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离自玉米根际的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用于正式的扩增分析,在37个菌株中共扩增出8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69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3.13﹪。平均每引物扩增条带在7.5条。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是83.13﹪,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16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657。结果表明,分离自安徽省涡阳、萧县、蒙城三个不同地区的球孢白僵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通过菌丝生长抑制率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 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发现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不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供试的球孢白僵菌菌株中,菌株GY-17的EC50值最大,GY-6的EC50值最小。在供试的金龟子绿僵菌菌株中,Ma55菌株的EC50值最小,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Ma27菌株,Ma10菌株的EC50值最高。4.在含多菌灵平板上,通过贴接菌丝块法和涂分生孢子法定向筛选获得了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抗多菌灵菌株,并测定了不同抗性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在球孢白僵菌抗多菌灵菌株中,BC-4菌株的EC50值最大,其EC50值为258.7711,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最高,达到242.11,BC-3菌株的EC50值最小,其EC50值为18.6311,抗性水平最低。在金龟子绿僵菌抗多菌灵菌株中,MC-2菌株的EC50值最大,其EC50值为397.0643,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达到102.35;MC-4菌株的EC50值最小,其EC50值为149.5440。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抗多菌灵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的差异,发现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不同抗性菌株间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抗性菌株的生长速率均比对照敏感菌株(亲本菌株)小,产孢能力均比对照敏感菌株要强,但不同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球孢白僵菌抗性菌株中,BC-4菌株的分生孢子产生量最大,在金龟子绿僵菌抗性菌株中,MC-2菌株的分生孢子产生量最大。5.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蘸根法研究了球孢白僵菌抗多菌灵菌株BC-8菌株和金龟子绿僵菌抗多菌灵菌株MC-2菌株在植物根际的定殖能力及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BC-8菌株和MC-2菌株均可以在玉米、棉花外根际和根表定殖,但在玉米、棉花根内未分离到供试菌株。BC-8菌株和MC-2菌株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以前期影响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减弱。6.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几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对峙培养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供试的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绿僵菌以Ma55的制效果最好,白僵菌以Bb2092的效果最好。在培养基中加入Ma55和Bb2092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当浓度为106cfu·mL-1时,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a55和Bb2092液体振荡培养获得的无菌发酵液对供试的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都有较好的的抑制作用,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菌核)产生及分生孢子(菌核)萌发也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显微镜观察未发现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与植物病原真菌菌丝间有重寄生现象。上述结果显示,虫生真菌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机制主要是营养竞争、空间竞争及抗生作用。7.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量、菌丝生物量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虫生真菌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营养及有机氮和无机氮等氮营养均能够利用,但利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代谢液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获得的球孢白僵菌发酵液对供试的5种镰刀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碳源发酵液中,甘油的抑菌效果最好,乳糖的抑菌效果最差。在氮源发酵液中,硫酸铵的抑菌效果最好,脲的抑菌效果最差;不同处理获得的金龟子绿僵菌代谢液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碳源发酵液中,白砂糖的抑菌效果最好,乳糖的抑菌效果最差。在氮源发酵液中,蛋白胨的抑菌效果最好,脲的抑菌效果最差。

李石[6](2011)在《体外培养的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回收及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龟子是目前世界分布广泛且危害最大的害虫种类之一,其成虫和幼虫每年给农作物,树木,花卉,草场都带来很大的破坏作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法虽能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控制金龟子成虫和幼虫的数量,但因有害物质的残留对人畜和自然环境同样也造成很大的破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更新型且对自然环境无害的微生物作为有效的杀虫剂来控制金龟子的生长和传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是一种金龟子类的专性寄生菌,其孢子形态可被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吞噬并在体内萌发生长,最终导致幼虫患A型乳化病而死亡。根据这一原理,以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孢子制成的制剂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微生物杀虫剂,用于控制金龟子的数量。本文在前人对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何从培养基中回收得到有活性的金龟子芽孢杆菌孢子,同时研究了不同的保护剂环境对芽孢杆菌孢子在冷冻干燥下活性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采用适宜剂量的硅藻土作为载体可有效的回收菌液中的芽孢杆菌孢子;同时采用脱脂乳,海藻糖,甘油,谷氨酸四种组分组成的混合保护剂,可在冷冻干燥中对孢子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和保护,最大限度的保存芽孢杆菌孢子的活性。本课题有利于尽快使我国摆脱过度依赖化学杀虫剂的现状,加快我国微生物类杀虫剂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为生物农药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李锡杰[7](2009)在《金龟子绿僵菌菌丝体及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求从金龟子绿僵菌菌丝体中提取分离苦马豆素的有效方法并改进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以期为优化培养方案、增加苦马豆素获得来源、改进苦马豆素提取分离技术、降低苦马豆素生产成本及工业化生产苦马豆素提供依据。方法:金龟子绿僵菌的保藏、传代、分离与纯化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发酵培养用改良的查氏(Czapek’s)培养基,在培养温度为25℃~27℃、pH为6.5~6.9和湿度为45 %~55 %条件下培养14~16 d,收集菌丝体和发酵液,气相色谱法测定菌丝体和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含量。采用超声波处理、过滤、离心、减压浓缩、索氏萃取、离子交换色谱、吸附柱色谱及减压升华等方法从菌丝体中提取分离苦马豆素,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及熔点测定对产物进行鉴定分析。采用絮凝与凝聚、吸附柱色谱、减压浓缩、索氏萃取、微孔过滤、减压升华等方法从发酵液中提取分离苦马豆素,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及熔点测定对产物进行鉴定分析。结果: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适用于金龟子绿僵菌的保藏、传代、分离与纯化,金龟子绿僵菌在改良的查氏(Czapek’s)培养基发酵培养上生长状态良好,气相色谱法测定干燥菌丝体中苦马豆素含量为2.26 mg/g,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含量为11.21 mg/L。从菌丝体中提取分离到白色针状结晶,经薄层色谱、熔点测定及气相色谱鉴定分析初步确定结晶为苦马豆素,提取率为21μg/g。从发酵液中提取分离到白色粉末,经薄层色谱、熔点测定及气相色谱鉴定分析初步确定其中含有苦马豆素,含量为56.20 %。结论:气相色谱法测定菌丝体和发酵液中含有苦马豆素,通过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及熔点测定对产物进行鉴定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从菌丝体中提取分离到的产物为苦马豆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分离到的产物含有苦马豆素。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菌丝体中苦马豆素含量,并从菌丝体中提取分离到苦马豆素;研究还改进了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为优化发酵培养方案、增加苦马豆素获得来源、改进苦马豆素提取分离技术、降低苦马豆素生产成本及工业化生产苦马豆素提供了依据。

马新颖[8](2009)在《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孢子回收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金龟子及其幼虫蛴螬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害虫种类之一,每年给农作物、树木、花卉、草场等带来很大的破坏作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法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已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用微生物农药防治金龟子的生物防治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是一种金龟子类的专性寄生菌,可以感染蛴螬使其患上A型乳化病。以日本芽孢杆菌孢子制成的芽孢杆菌制剂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微生物杀虫剂。虽然金龟子芽孢杆菌在特殊培养基上可以进行营养生长,但在培养基上产生大量有活性的芽孢仍然受到限制。本文主要在现有培养基的基础上,优化培养基成分,以求在活的有机体外培养的孢子产量和活性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并初步对孢子的回收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研究,在原有培养基基础上添加了丙酮酸钠、谷氨酸和活性碳的培养基,可以使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生长量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孢子的最终生成率可达到80%以上,并且回收的孢子活性也比原来提高两个数量级。通过对回收孢子的条件的初步探索,确定了以硅藻土作为回收孢子时的吸附载体,大大降低了孢子回收干燥时的损失率,并为以后生产孢子制剂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有利促进我国尽快摆脱微生物杀虫剂进口的现状,有利于加快国内微生物杀虫剂的发展速度,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宋漳[9](2008)在《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针对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致病菌株的筛选及影响致病力的温湿度因子、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绿僵菌培养与菌种稳定性、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和绿僵菌对林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揭示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控制潜能,为有效利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理论依据。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供试的9个绿僵菌菌株(M103、M104、M131、M337、M187、M336、M115、M335和M189)中,金龟子绿僵菌M104和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有致病性,进一步对这2个菌株进行生物测定表明,M337菌株的毒力高于M104菌株,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有较高毒力。通过对致病菌株M104和M337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它们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和分生孢子萌发的营养和环境条件。2个致病菌株对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25~28℃、pH6.5~7.0为适宜的产孢条件;温度、湿度和pH显着影响分生孢子萌发,25~28℃,pH6.5~7.5,RH>92.5%是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条件。比较而言,M337菌株比M104菌株的产孢量大、孢子萌发快、萌发率高,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适应力更强,表现出更好的开发应用潜力。2.以筛选出的绿僵菌M337和M104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致病力及温湿度影响因子与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绿僵菌M337菌株与白僵菌Bb01、Bb02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相当,但绿僵菌M104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低于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与供试的白僵菌菌株相比,绿僵菌分生孢子具有较好的耐高温和耐旱性,在高温和低湿的条件下,绿僵菌的杀虫效果优于白僵菌。林间防治结果显示,绿僵菌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着优于白僵菌,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3.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试验表明,幼虫被绿僵菌感染后1~4d,血淋巴中血细胞总数和可溶性蛋白浓度均显着高于同期未感染的幼虫。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感染后3d、4d、6d幼虫体壁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以及血淋巴中过氧化物酶的变化。结果显示,绿僵菌的侵染对寄主昆虫的蛋白质代谢产生影响,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减弱趋势。4.通过对金龟子绿僵菌M337菌株液固两相发酵技术的研究,优化控制发酵过程,筛选出玉米粉(2份)+麦麸(2份)+谷壳(2份)为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配方,液体种子发酵周期72h,初始接种量控制在25%为宜。保持培养温度25~28℃和环境湿度83~94%左右,同时选择合适的覆盖物可降低杂菌的污染。固态发酵周期11d,菌粉干燥温度控制在35℃,时间24h,可缩短生产周期。此外,研究了2种含铜化学杀菌剂(30%氧氯化铜和耐克铜)对绿僵菌生长、产孢的影响和对杂菌的抑制作用,在0.05%~0.15%浓度范围内,2种杀菌剂对金龟子绿僵菌的菌落形成没有明显影响。而耐克铜在0.05%~0.15%浓度时能显着地增加金龟子绿僵菌的产孢量,并有缩短产孢时间的作用。研究还表明2种杀菌剂对杂菌(根霉、曲霉和青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迅速增强。试验结果对绿僵菌菌剂生产具有重要意义。5.对6个绿僵菌菌株(M337、M103、M104、M115、M335和M336)的液体深层培养研究表明,绿僵菌M337、M103、M104、M115菌株能通过微循环产孢方式形成液生分生孢子,微循环产孢现象的发生与菌株有一定的相关性。绿僵菌在固体和液体培养中产生不同形态的分生孢子,绿僵菌M337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液生分生孢子为单孢、卵圆形到近球形,大小3.17~4.51μm×2.51~3.34μm,与气生分生孢子有明显差异。以M337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在液体深层培养条件下绿僵菌生长和产孢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与培养基成分密切相关。不同的碳、氮源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具有显着影响。蔗糖是液体深层培养液生分生孢子的理想碳源,而花生饼粉、豆饼粉则是较理想的氮源,且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与培养基氮源的性质有关,复杂的氮源比简单的氮源更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在供试的8种碳源和6种氮源相互组配的培养液中,以蔗糖+花生饼粉的组合最佳,液生分生孢子产量达14.13×109个孢子·L-1。同时,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比率与培养液的碳氮比有关,培养液的C/N为3:1时,可使液生分生孢子的产出率最高。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促进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Mo为最重要的影响元素,其次是Zn,而B、Cu、Fe、Mn、Mo、Zn的协同作用将有力促进液生分生孢子的产生。在培养基中添加VB6+VH或复合维生素B能有效促进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不同的氨基酸对绿僵菌生长及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影响很大,天门冬酰胺和L-丙氨酸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光照对绿僵菌生长和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均无显着影响。但培养温度显着影响其生物量和液生分生孢子的产出率。25~28℃为适宜的培养温度,但28℃时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最高。同时,培养液的pH也显着影响绿僵菌的生长和产孢,以pH6.5~6.8为宜,但pH6.8时产孢量最大。对3株绿僵菌(M337、M103和M115)在不同含量的吐温80培养液中进行液体深层培养研究表明,吐温80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具有显着的影响,培养基中吐温80含量在0.6~1.0%之间时,可获得最大的产孢量。磁化水对供试的3株金龟子绿僵菌(M337、M103、M104)和1株贵州绿僵菌(M115)的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影响显着,但对生物量无显着影响。适当磁化强度的磁化水能显着提高绿僵菌M337和M103菌株的液生分生孢子产量,但试验也显示不同菌株对磁化水的生物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生物测定显示,绿僵菌M337菌株的液生分生孢子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高的侵染力,仅比气生分生孢子的毒力略低。因此,绿僵菌液体发酵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6.对金龟子绿僵菌M337菌株进行继代培养,探讨了6种常见培养基、4种碳源和氮源以及6个碳氮组合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绿僵菌的变异虽然主要受控于菌株自身的遗传特性,但同时也受培养基组成性质的影响。常见的6种培养基以营养贫乏的CMA和WBA最易发生变异,PPDA较稳定。动物性氮源较植物性氮源稳定,以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比较稳定。在不同碳氮比试验中,供试菌株在C/N比为2:1的培养基上比较稳定。7.对8种化学杀虫剂(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5%敌杀死乳油、21%灭杀毙乳油、25%灭幼脲Ⅲ悬浮剂、20%杀灭菊酯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18%杀虫双水剂)与绿僵菌M337、M103、M104、M115、M335和M336菌株的相容性以及菌药混配的增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化学杀虫剂皆对绿僵菌分生孢子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但次亚致死剂量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小。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M337+杀灭菊酯(80000×)、M337+敌杀死(60000×)、M337+辛硫磷(10000×)、M337+灭杀毙(25000×)、M337+灭幼脲Ⅲ(15000×),其LT50比单用绿僵菌M337(1.9×1010个孢子·L-1)分别缩短了9d、7d、6d、5d和3d,增效作用明显。8.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合使用经共毒系数分析,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增加了1.78倍。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着优于单独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增效作用明显。9.在施用绿僵菌菌剂前后,通过对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的T测验、节肢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及马尾松林群落特征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不具有明显的影响,并且改善了整个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丁莹,唐文兴,王若菡,马佩[10](2007)在《微生物法防治金龟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金龟子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害虫种类之一,对世界各国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化学方法由于其高毒性、高残留、高污染等缺点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一种更安全更环保的替代方法—微生物防治法逐渐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微生物防治法的优点,并从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我国微生物杀虫剂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金龟子绿僵菌(L8500)的分离及液体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龟子绿僵菌(L8500)的分离及液体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柑橘黄龙病的概述
        1.1.1 柑橘黄龙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
        1.1.2 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种类
        1.1.3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1.1.4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
    1.2 柑橘木虱的概述
        1.2.1 柑橘木虱的生长发育与生活习性
        1.2.2 柑橘木虱的天敌昆虫
        1.2.3 柑橘木虱体内的柑橘黄龙病菌浓度
        1.2.4 柑橘木虱携带柑橘黄龙病菌后的生理变化
    1.3 虫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3.1 虫生真菌的概念及其发生特点
        1.3.2 虫生真菌对寄主的致病机制
        1.3.3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柑橘木虱发生动态系统调查
        2.2.2 柑橘木虱真菌的分离
        2.2.3 柑橘木虱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4 柑橘木虱真菌的ITS测序与分析
        2.2.5 柑橘木虱真菌致病力测定
        2.2.6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观察
        2.2.7 不同液体培养条件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柑橘木虱的形态特征及其自然死亡现象
        3.1.1 柑橘木虱的形态特征
        3.1.2 田间自然死亡柑橘木虱的特征
    3.2 柑橘木虱周年消长规律
        3.2.1 柑橘木虱年度消长规律
        3.2.2 柑橘木虱成虫密度与气温的相关性
    3.3 柑橘木虱真菌分离与鉴定
        3.3.1 柑橘木虱真菌的分离
        3.3.2 柑橘木虱真菌菌落特征
        3.3.3 柑橘木虱真菌形态特征
        3.3.4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ITS测定与分析
        3.3.5 柑橘木虱上的真菌分离结果
    3.4 柑橘木虱上的真菌致病力测定
        3.4.1 柑橘木虱僵虫的特征
        3.4.2 柑橘木虱累计校正死亡率比较
        3.4.3 柑橘木虱虫生真菌致病力比较
        3.4.4 虫生真菌的分生孢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
        3.4.5 不同温度条件下虫生真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力
        3.4.6 球孢白僵菌n67菌株对柑橘木虱若虫的致病力
    3.5 刀孢蜡蚧菌7r163及球孢白僵菌n67菌株生物学特性
        3.5.1 不同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3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4 不同培养基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5.5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6 液体培养条件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1 pH值对虫生真菌产孢量的影响
        3.6.2 温度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3 分生孢子初始接入量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3.6.4 培养时间对虫生真菌产孢量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吉林省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及金龟子总科分类现状
    1.2 丽金龟的研究概况
        1.2.1 丽金龟科分类研究概况
        1.2.2 丽金龟科的形态特征
        1.2.3 丽金龟生物学特性
    1.3 鳃金龟科的研究概况
        1.3.1 鳃金龟科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
        1.3.2 鳃金龟的形态特征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取样地概述与采样方法
    2.1 采样地地理位置概况
    2.2 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2.2.1 标本的采集
        2.2.2 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2.3 金龟子鉴定方法
    2.4 金龟科的多样性指数选择与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省丽金龟科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
        3.1.1 吉林省丽金龟检索表
        3.1.2 吉林省丽金龟标本描述
        3.1.3 吉林省丽金龟科昆虫种类数量多度分析
        3.1.4 吉林省不同亚区丽金龟科昆虫物种多度分析
        3.1.5 吉林省各地理亚区丽金龟物种多样性分析
        3.1.6 吉林省灯诱丽金龟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度比较
        3.1.7 各地理亚区丽金龟物种相似性比较
    3.2 吉林省鳃金龟科多样性研究
        3.2.1 鳃金龟种检索表
        3.2.2 鳃金龟标本描述
        3.2.3 吉林省鳃金龟相对多度分析
        3.2.4 吉林省不同亚区鳃金龟科昆虫物种多度分析
        3.2.5 各地理亚区鳃金龟科多样性指数比较
        3.2.6 各地理亚区鳃金龟物种相似性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甘孜州主要金龟子种类调查及大栗鳃金龟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金龟子研究概况
        1.1.1 金龟子分类系统研究发展
        1.1.2 金龟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2 金龟子的危害
    1.3 金龟子的预防与治理
        1.3.1 金龟子的防治原则
        1.3.2 金龟子的防治
        1.3.2.1 金龟子的化学防治
        1.3.2.2 金龟子的生物防治
        1.3.2.3 金龟子的物理防治
        1.3.2.4 金龟子的其他防治方式
2. 甘孜州金龟子的分类鉴别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2.1 标本的采集
        2.1.2.2 标本的鉴别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黑光灯诱集采集标本
        2.2.2 实地采样采集标本
        2.2.3 采集的金龟子鉴定分类
        2.2.3.1 花金龟科
        2.2.3.2 丽金龟科
        2.2.3.3 鳃金龟科
        2.2.3.4 蜉金龟科与斑金龟科
    2.3 小结与讨论
3. 大栗鳃金龟子的综合防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采用毒土防治大栗鳃金龟
        3.2.2 药剂拌种防治大栗鳃金龟
        3.2.3 白僵菌防治大栗鳃金龟
        3.2.4 大栗鳃金龟的农业防治
    3.3 小结与讨论
4. 讨论与结论
    4.1 金龟子的形态分类
    4.2 金龟子的防治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昆虫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两种药材害虫防治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绿僵菌研究进展
        1.1 绿僵菌分类研究
        1.2 绿僵菌的应用
        1.3 绿僵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4 绿僵菌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
    2 莱氏野村菌
    4 曲牙土天牛
    5 黄野螟
第二章 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2.1 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离
        2.2 昆虫病原真菌的形态鉴定
        2.3 昆虫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化橘红基地土壤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3.2 山东临沂金银花基地僵虫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三章 绿僵菌对曲牙土天牛的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的培养特征与产孢条件
        2.2 供试曲牙土天牛幼虫的获得
        2.3 绿僵菌对曲牙土天牛幼虫的毒力作用
        2.4 高毒力菌株的产孢能力评价
    3 讨论
第四章 绿僵菌对黄野螟的毒力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2.1 绿僵菌对黄野螟的毒力预测定
        2.2 绿僵菌孢子液对黄野螟老熟幼虫的毒力测定
        2.3 绿僵菌孢子土对黄野螟老熟幼虫的毒力测定
        2.4 绿僵菌孢子油对黄野螟5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绿僵菌对黄野螟毒力初步分析
        3.2 绿僵菌孢子液对黄野螟老熟幼虫的毒力
        3.3 绿僵菌孢子土对黄野螟老熟幼虫的毒力
        3.4 绿僵菌孢子油对黄野螟5龄幼虫的毒力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8株绿僵菌ITS序列及比对结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5)白僵菌和绿僵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及对几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虫生真菌的研究动态
        1.1 虫生真菌的研究历史
        1.2 虫生真菌资源的主要类群
        1.3 虫生真菌主要属种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1.3.1 白僵菌属
        1.3.2 绿僵菌属
        1.3.3 拟青霉属
        1.3.4 蜡蚧轮枝孢
        1.4 虫生真菌产生的主要毒素类物质
        1.4.1 环缩肽类
        1.4.2 色素类
        1.4.3 有机酸类
        1.4.4 高分子蛋白毒素
        1.4.5 其他类毒素
        1.5 营养条件对虫生真菌的影响
        1.6 虫生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1.7 虫生真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2.1 根际和根际效应
        2.2 根际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2.3 根际微生物的生防作用
        2.4 虫生真菌在植物根际的分布及定殖
    3 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1 植物土传病害生防微生物的种类
        3.2 虫生真菌对植物根际病害的影响
        3.2.1 虫生真菌对植物土传真菌病害的影响
        3.2.2 虫生真菌对根际植物线虫病害的影响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玉米根际虫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土样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克隆菌株和载体
        1.1.4 酶与试剂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土样采集和虫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1.2.2 虫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1.2.3 分离菌株的 r DNA ITS 序列分析
        1.2.4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的获得
        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2.2.1 分离菌株的培养性状
        2.2.2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2.2.3 rDNA ITS 的 PCR 扩增结果与序列分析
        2.3 球孢白僵菌不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
        2.3.1 球孢白僵菌分离株的菌落生长直径
        2.3.2 分离株的分生孢子产生量
    3 讨论
第四章 球孢白僵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酶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球孢白僵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2.2 球孢白僵菌的 ISSR 分析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 浓度与纯度检测
        2.2 球孢白僵菌 ISSR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2.3 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变异
        2.4 球孢白僵菌居群遗传分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2.5 不同地理区域白僵菌种群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2.6 聚类分析
        2.7 主坐标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虫生真菌抗多菌灵菌株的定向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
        1.1.3 供试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虫生真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
        1.2.2 球孢白僵菌抗多菌灵菌株的定向筛选
        1.2.3 抗性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测定
        1.2.4 抗性菌株的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研究
        1.2.5 抗多菌灵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生真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
        2.1.1 球孢白僵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
        2.1.2 金龟子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
        2.2 虫生真菌不同抗性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
        2.2.1 球孢白僵菌不同抗性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
        2.2.2 金龟子绿僵菌不同抗性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
        2.3 虫生真菌不同抗性菌株的生长速率
        2.3.1 球孢白僵菌不同抗性菌株的生长速率
        2.3.2 金龟子绿僵菌不同抗性菌株的生长速率
        2.4 虫生真菌不同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
        2.4.1 球孢白僵菌不同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
        2.4.2 金龟子绿僵菌不同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
        2.5 抗多菌灵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3 讨论
第六章 虫生真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及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供试药剂
        1.1.4 供试作物品种及土样
        1.2 方法
        1.2.1 虫生真菌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2 植物幼苗接种处理
        1.2.3 虫生真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及数量检测
        1.2.4 虫生真菌在植物根表及根内的定殖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生真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能力
        2.1.1 BC-8 菌株在植物根际的定殖
        2.1.2 MC-2 菌株在植物根际的定殖
        2.2 虫生真菌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2.2.1 BC-8 菌株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2.2.2 MC-2 菌株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虫生真菌对几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第一节 金龟子绿僵菌对几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金龟子绿僵菌与植物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
        1.2.2 金龟子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1.2.3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1.2.4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液的热稳定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龟子绿僵菌与植物病原真菌对峙培养
        2.1.1 金龟子绿僵菌与棉花枯萎病菌菌落间相互作用
        2.1.2 金龟子绿僵菌与小麦纹枯病菌菌落间相互作用
        2.1.3 金龟子绿僵菌与玉米茎腐病菌菌落间相互作用
        2.1.4 金龟子绿僵菌与油菜菌核病菌菌落间相互作用
        2.2 金龟子绿僵菌 Ma55 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2.2.1 金龟子绿僵菌 Ma55 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2.2.2 金龟子绿僵菌 Ma55 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2.3 金龟子绿僵菌 Ma55 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2.3.1 金龟子绿僵菌 Ma55 发酵液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
        2.3.2 金龟子绿僵菌 Ma55 发酵液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
        2.4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液的热稳定性测定
        3 讨论
    第二节 球孢白僵菌对几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球孢白僵菌与植物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
        1.2.2 虫生真菌孢子悬浮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1.2.3 球孢白僵菌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4 球孢白僵菌发酵液的热稳定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球孢白僵菌与植物病原真菌对峙培养
        2.1.1 球孢白僵菌与棉花枯萎病菌平板对峙培养结果
        2.1.2 球孢白僵菌与油菜菌核病菌平板对峙培养结果
        2.1.3 球孢白僵菌与玉米茎基腐病菌平板对峙培养结果
        2.2 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1 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2.2 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3 球孢白僵菌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2.4 球孢白僵菌发酵液的热稳定性测定
        3 讨论
第八章 营养条件对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不同碳源对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1.2.2 不同氮源对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1.1 不同碳源对虫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碳源对虫生真菌分生孢子产生量的影响
        2.1.3 不同碳源对虫生真菌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1.4 不同碳源对虫生真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2.1 不同氮源对虫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氮源对虫生真菌分生孢子产生量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对虫生真菌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4 不同氮源对虫生真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第十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体外培养的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回收及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金龟子及其危害
        1.1.1 金龟子概述
        1.1.2 金龟子的危害
    1.2 金龟子的防治
        1.2.1 化学防治法
        1.2.2 生物防治法
    1.3 防治金龟子的微生物杀虫剂
        1.3.1 细菌杀虫剂
        1.3.2 真菌杀虫剂
        1.3.3 线虫杀虫剂
        1.3.4 病毒杀虫剂
    1.4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
        1.4.1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概述
        1.4.2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1.4.3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作为杀虫剂的优点
        1.4.4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真空冷冻干燥
        1.5.1 真空冷冻干燥的优点
        1.5.2 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
        1.5.3 真空冷冻干燥的操作步骤
        1.5.4 冷冻干燥保护剂的分类
    1.6 本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1.3 菌种来源
        2.1.4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孢子的复活
        2.2.2 菌种的保藏
        2.2.3 菌种活化与种子液制备
        2.2.4 吸附载体及用量的确定
        2.2.4.1 吸附载体的确定
        2.2.4.2 吸附载体用量的确定
        2.2.4.3 吸附时间的确定
        2.2.5 对样品的冷冻干燥
        2.2.6 以硅藻土做载体的冷冻干燥保护剂研究
        2.2.6.1 糖类保护剂的选择
        2.2.6.2 海藻糖浓度的选择
        2.2.6.3 冻干保护剂pH值的选择
        2.2.6.4 pH值与海藻糖浓度对冻干后活性的影响
        2.2.7 不使用吸附剂的条件下对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
        2.2.7.1 脱脂乳作为冻干保护剂的影响
        2.2.7.2 甘油作为冻干保护剂的影响
        2.2.7.3 谷氨酸作为冻干保护剂的影响
        2.2.7.4 正交试验
        2.2.7.4 优化配比实验
        2.2.8 保存时间对制得的芽孢杆菌样品活性的影响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吸附载体及用量的确定
        3.1.1 吸附载体的确定
        3.1.2 吸附载体用量的确定
        3.1.3 吸附时间的确定
        3.1.4 吸附在硅藻土表面的芽孢杆菌孢子
    3.2 含有吸附载体的冷冻干燥研究
        3.2.1 糖类保护剂的冻干研究
        3.2.2 海藻糖浓度的确定
        3.2.3 冻干保护剂pH值的确定
        3.2.4 在设定pH值下对海藻糖浓度的重新研究
    3.3 不含有吸附载体的冷冻干燥研究
        3.3.1 脱脂乳作为保护剂的影响
        3.3.2 海藻糖对冷冻干燥的影响
        3.3.3 甘油对冷冻干燥的影响
        3.3.4 谷氨酸对冷冻干燥的影响
        3.3.5 正交实验结果
        3.3.6 优化配比后的保护剂实验结果
    3.4 保存时间对样品活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金龟子芽孢杆菌孢子的制备及回收冻干研究过程
致谢

(7)金龟子绿僵菌菌丝体及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
        1.1.1 天然药物的研究现状
        1.1.2 微生物制药的研究现状
    1.2 金龟子绿僵菌的研究进展
        1.2.1 金龟子绿僵菌的分类鉴定
        1.2.2 金龟子绿僵菌的生长条件
        1.2.3 金龟子绿僵菌的侵染机理
        1.2.4 金龟子绿僵代谢产物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1.3 苦马豆素的研究进展
        1.3.1 苦马豆素的发现历程
        1.3.2 苦马豆素性质的研究进展
        1.3.3 苦马豆素的药物作用及机理
        1.3.4 苦马豆素的来源研究
        1.3.5 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1.3.6 苦马豆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 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
        1.4.1 提取分离的难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4.2 提取分离的一般过程
        1.4.3 提取分离的常用方法
        1.4.4 小结
    1.5 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色谱技术的发现历程
        1.5.2 色谱技术的分类
        1.5.3 常见色谱技术及新型色谱技术
        1.5.4 小结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设计思路
        1.6.1 本研究的目的
        1.6.2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 金龟子绿僵菌的发酵培养及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金龟子绿僵菌的形态
        2.2.2 发酵液的性状
        2.2.3 菌丝体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2.2.4 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金龟子绿僵菌菌丝体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菌丝体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结果
        3.2.2 苦马豆素的鉴定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结果
        4.2.2 苦马豆素的鉴定结果
        4.2.3 产物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孢子回收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金龟子及其危害
        1.1.1 金龟子概述
        1.1.2 金龟子的危害
    1.2 金龟子的防治
        1.2.1 化学防治法
        1.2.2 生物防治法
        1.2.3 其他防治法
    1.3 防治金龟子的微生物杀虫剂
        1.3.1 细菌杀虫剂
        1.3.2 真菌杀虫剂
        1.3.3 线虫杀虫剂
        1.3.4 病毒杀虫剂
    1.4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
        1.4.1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概述
        1.4.2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1.4.3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作为杀虫剂的优点
        1.4.4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1.3 菌种来源
        2.1.4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孢子的复活
        2.2.2 菌种的保藏
        2.2.3 菌种活化与种子液制备
        2.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培养基优化
        2.2.5.1 丙酮酸钠的影响
        2.2.5.2 谷氨酸的影响
        2.2.5.3 活性碳的影响
        2.2.5.4 各因素间互作对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影响
        2.2.5.5 正交试验
        2.2.6 吸附载体及用量的确定
        2.2.6.1 吸附载体的确定
        2.2.6.2 吸附载体用量的确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3.2 培养基优化
        3.2.1 丙酮酸钠的影响结果
        3.2.1.1 丙酮酸钠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3.2.1.2 丙酮酸钠对生成孢子的影响
        3.2.2 谷氨酸的影响结果
        3.2.2.1 谷氨酸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3.2.2.2 谷氨酸对孢子生成的影响
        3.2.3 活性碳的影响结果
        3.2.3.1 活性碳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3.2.3.2 活性碳用量的确定
        3.2.4 三种因素互作对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影响结果
        3.2.4.1 丙酮酸钠与谷氨酸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3.2.4.2 丙酮酸钠与谷氨酸对孢子生成的影响
        3.2.4.3 谷氨酸与活性碳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3.2.4.4 谷氨酸与活性碳对孢子生成的影响
        3.2.4.5 谷氨酸和活性碳对孢子活性的影响
        3.2.5 正交试验结果
        3.2.5.1 优化后的培养基成分
        3.2.5.2 优化后的培养基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3.2.5.3 优化后的培养基对孢子活性的影响
    3.3 孢子回收方法的建立
        3.3.1 吸附载体的确定
        3.3.2 硅藻土用量的确定
    3.4 小结
第四章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致谢

(9)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绿僵菌分类现状
        1.2 绿僵菌生物学
        1.3 绿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
        1.4 寄主昆虫防御体系
        1.5 绿僵菌发酵生产
        1.6 绿僵菌剂型开发应用
        1.7 绿僵菌商品化与应用
        1.8 我国应用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的研究概况
    2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2.1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性
        2.2 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天敌
        2.3 当前治理马尾松毛虫的主要技术措施
        2.4 利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现状
        2.5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绿僵菌致病菌株筛选
        1.3 营养条件对绿僵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试验室常用培养基对绿僵菌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3.2 不同碳源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3.3 不同氮源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3.4 培养基不同C/N比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 环境条件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1 温度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2 光照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3 pH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5 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5.1 碳源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5.2 氮源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5.3 油类物质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6.1 温度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2 湿度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3 pH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菌株筛选
        2.2 营养条件对M_(104)和M_(337)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培养基对M_(104)和M_(337)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2 不同碳源对产孢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对产孢的影响
        2.2.4 不同C/N比对产孢的影响
        2.3 环境条件对M_(104)和M_(337)菌株产孢的影响
        2.3.1 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2.3.2 光照对产孢的影响
        2.3.3 pH对产孢的影响
        2.4 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4.1 碳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4.2 氮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4.3 油类物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1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2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3 pH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生物测定
        1.3 数据处理
        1.4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致病力比较
        1.5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比较
        1.6 林间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比较
        2.1.1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2.1.2 各时段的毒力
        2.1.3 致死浓度(LC)比率测定
        2.2 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致病力比较
        2.3 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比较
        2.4 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效果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和虫源
        1.2 绿僵菌感染方法
        1.3 血细胞总数的测定
        1.4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淋巴中血细胞总数和可溶性蛋白浓度的变化
        2.2 体壁组织可溶性蛋白组份的变化
        2.3 血淋巴和体壁组织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绿僵菌分生孢子培养
    第一节 液固两相培养
        1 培养参数优化控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菌种
        1.1.2 液体种子培养基及液体种子制备
        1.1.3 浅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1.1.4 固体发酵浅盘的消毒及接种
        1.1.5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1.1.6 液体种子发酵时间
        1.1.7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1.1.8 培养环境湿度对产孢的影响
        1.1.9 浅盘培养覆盖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1.1.10 产孢高峰的测定
        1.1.11 菌剂烘干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浅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1.2.2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1.2.3 液体种子发酵时间
        1.2.4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1.2.5 环境湿度对产孢的影响
        1.2.6 浅盘培养覆盖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1.2.7 产孢高峰的测定
        1.2.8 菌剂烘干处理
        1.3 小结与讨论
        2 含铜杀菌剂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化学杀菌剂来源及配制浓度
        2.1.2 供试菌株
        2.1.3 杀菌剂对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影响测定
        2.1.4 杀菌剂对菌落生长影响和对杂菌的抑制作用
        2.1.5 浅盘生产试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杀菌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 杀菌剂对绿僵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2.3 杀菌剂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2.2.4 杀菌剂对杂菌的抑制作用
        2.3 讨论
    第二节 液体深层培养
        1 液生分生孢子产孢菌株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菌种
        1.1.2 培养基成分
        1.1.3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液体培养产物形成过程及微循环产孢现象
        1.3 小结
        2 液生分生孢子形成条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种
        2.1.2 基础培养基成分
        2.1.3 碳氮源组合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4 碳氮含量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5 微量元素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6 生长辅助物质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7 氨基酸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8 温度和光照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9 pH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10 接种和培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培养时间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变化
        2.2.2 碳氮组合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3 碳氮含量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4 微量元素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5 生长辅助因子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6 氨基酸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7 温度和光照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8 pH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3 吐温80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种
        3.1.2 培养基配制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吐温80培养液中菌体发育情况
        3.2.2 吐温80对生物量及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磁化水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菌种
        4.1.2 磁化水生产
        4.1.3 培养基成分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磁化水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和生物量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液生分生孢子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5.1.2 培养液成分
        5.1.3 毒力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测试验概况
        5.2.2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5.2.3 各时段的毒力
        5.3 讨论
第五章 绿僵菌菌种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1.2 培养基
        1.3 生产速率与产孢量测定
        1.4 生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落局变现象
        2.2 不同培养基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3 碳源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4 氮源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5 C/N比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6 致病力的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第一节 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和供试昆虫
        1.2 化学杀虫剂及配制浓度
        1.3 分生孢子萌发力测定
        1.4 生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2.1.1 化学杀虫剂对M_(103)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2 化学杀虫剂对M_(104)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3 化学杀虫剂对M_(115)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4 化学杀虫剂对M_(335)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5 化学杀虫剂对M_(336)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6 化学杀虫剂对M_(337)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2 菌药混用的增效作用
        3 讨论
    第二节 绿僵菌与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剂联合毒力测定
        1.3 林间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剂联合毒力作用
        2.2 绿僵菌和白僵菌及其混剂林间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绿僵菌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设置情况及林分状况
        1.2 调查方法
        1.2.1 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调查
        1.2.2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1.3 群落参数的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菌前后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
        2.2 施菌前后各施菌区节肢动物群落空间垂直分布格局
        2.3 施菌前后各施菌区群落特征
    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与讨论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 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微生物法防治金龟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防治法的优点
2 常用微生物杀虫剂
    2.1 细菌杀虫剂
        2.1.1 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
        2.1.2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
    2.2 真菌杀虫剂
    2.3 昆虫病原线虫杀虫剂
    2.4 病毒杀虫剂
3 问题与展望

四、金龟子绿僵菌(L8500)的分离及液体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柑橘木虱虫生真菌种类多样性调查及其致病力研究[D]. 黄元腾吉. 广西大学, 2020(02)
  • [2]吉林省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昆虫物种多样性研究[D]. 孙宇. 吉林大学, 2013(09)
  • [3]甘孜州主要金龟子种类调查及大栗鳃金龟的综合防治[D]. 刘洪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4]昆虫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两种药材害虫防治潜力评价[D]. 马维思.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2)
  • [5]白僵菌和绿僵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及对几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D]. 齐永霞.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8)
  • [6]体外培养的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回收及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D]. 李石. 天津大学, 2011(06)
  • [7]金龟子绿僵菌菌丝体及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D]. 李锡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孢子回收方法的建立[D]. 马新颖. 天津大学, 2009(S2)
  • [9]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D]. 宋漳.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10]微生物法防治金龟子研究进展[J]. 丁莹,唐文兴,王若菡,马佩. 辽宁农业科学, 2007(06)

标签:;  ;  ;  ;  ;  

绿僵菌 (L8500) 的分离和液体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