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生存“焦虑”

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生存“焦虑”

一、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生存“焦虑”(论文文献综述)

范钇君[1](2021)在《《反美阴谋》“或然历史”书写研究》文中提出菲利普·罗斯是美国着名犹太裔作家,他经历过长岛投弹、猪湾入侵、越战美莱村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对美国官方历史始终持质疑态度,形成其特定的历史观念,营造其小说中独树一帜的历史书写形态。“或然历史”小说《反美阴谋》是他众多历史题材小说中对官方历史最为颠覆的一部作品。在书中,罗斯逆转美国1940年总统选举的结果,使得纳粹反犹飞行员林德伯格击败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3任总统,让1940-1942年的美国变成一个纳粹国家,虚构了一段美国变成纳粹国家的“或然”往事,展现其中美国犹太人的困顿、背叛和救赎。罗斯借此极端政治背景,试图探讨美国犹太人身份残缺、战争创伤等主要问题,表现出他对“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人精神问题和未来命运的思考关怀。本文首先简要分析菲利普·罗斯的历史观和美国“或然历史”小说的发展进程,接着通过文本细读对《反美阴谋》中的“或然历史”叙述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具体分析,从“心理——挥之不去的大屠杀阴影”、“族群——犹太内部混乱”、“社会——美国社会种族主义”三个角度剖析美国社会中犹太人所遭受的境况和两难困境。本论文还认为,罗斯在引入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的同时,也毅然坚持着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如冰山原则等,使得《反美阴谋》不仅具有“或然历史”的虚构气氛,也拥有现实性意义内核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特质。《反美阴谋》是菲利普·罗斯独特史观的艺术化成果。该小说虽成书于二战后,但模拟重现了大屠杀和反犹势力对美国犹太人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弥久创伤。书中犹太族裔的挣扎和迷失对当下世界族裔问题仍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论文最后一章的三节内容与前文分析互相呼应,从“心理”、“族群”和”社会”三个层面指出《反美阴谋》“或然历史”书写的现实意义。菲利普·罗斯通过对家庭冲突的反思,使得自己对犹太性的思考也到达新高度,并表现出对犹太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逆向回归。通过“或然历史”下少数族裔的真实遭遇进一步揭示“大屠杀”发生的历史社会根源。并为新一代犹太作家跳出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站在普世化角度思考灾难过往并借此使得犹太历史小说成功从边缘走向中心,提供了一个颇具借鉴性的创作角度和方式。

王静[2](2021)在《卡夫卡的障碍意识及其审美艺术表现》文中研究指明障碍意识是卡夫卡内在精神矛盾的突出特征,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波动特点,其间还存在着频繁的回溯与自我否定。纵观中国的卡夫卡研究,整体上视角多样,成果丰硕。本选题立足于卡夫卡的障碍意识这个中心点,探究其中意识交锋的混乱状态,颠倒的思维方式和异样的生存体验,以及在文本中的审美艺术表现。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社会信仰缺失、价值崩塌,传统观念的虚假性与腐朽性暴露无遗,人类对自己产生根本性的质疑,这种生存感受既是现代人的普遍感受,也是卡夫卡的个人境况,而且表现得尤为强烈。对卡夫卡障碍意识的分析,着重探究作为个体的卡夫卡内部世界急欲撕裂的冲突性力量,揭示其具备超越精神困境的普遍意义,在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的客观条件下,为在超验世界寻求本真自我提供阐释的可能性。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五章,分别从卡夫卡障碍意识的生成因素、生存体验、艺术表现、审美品格、障碍意识的短暂消解等角度,结合社会学、精神分析、叙事学、美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等,探讨卡夫卡的障碍意识的本质。第一章分析卡夫卡障碍意识形成的客观因素。宏观上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微观权力网络构成严密的组织系统,卡夫卡作为个体被精密地纳入这种统治秩序之中。由于卡夫卡父子的人格冲突。父权的威慑更加凸显,犹太身份则是卡夫卡障碍意识来源中的民族因素,二者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身体的伤痛、对健康状况的忧虑以及性格的软弱性和矛盾性都是卡夫卡障碍意识生成的原因。第二章主要分析障碍意识作为卡夫卡的总体性特征,具体化为多样的生存体验,包括:权力威慑下自我的异化感,作为“人”的本体性的替换,作为个体的独特性的丧失、价值的贬值;为金钱所困、为责任所累而深陷现实的世俗义务、生存压力的压迫感;同时作为父亲的儿子与“臣民”,卡夫卡的“父亲情结”既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顺向认同,也表现出对认同的否定而引发的反向焦虑,即基本需要的缺失而造成的精神焦虑。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孤独感存在两个方向的矛盾,即被隔离的边缘心理和神经症逃避心理。卡夫卡的障碍感还体现在他对细节和完美主义的强迫,对欲望颠覆的恐惧,以及负疚、有罪、惩罚与拯救机制等方面的因果关系认识。这些因素融合为一整套“罪罚-拯救”链条。此外,卡夫卡的生死观同样充斥着生死自明、可超越性认知和实践困难方面的矛盾性。第三章主要从创作主体角度,分析卡夫卡的障碍意识在小说文本中的艺术表现。卡夫卡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其障碍意识由内在心理转化到外在层面。动物题材中主人公属性的模糊与卡夫卡的自我认知危机相对照,体现了其民族和社会身份的不明晰、不确定。悖谬的主要特点即为自相矛盾,表现的是卡夫卡难以自我认同的意识冲突在艺术书写上的特点。卡夫卡小说中限制性视角的使用,使感知者与叙述者不再统一,其优势在于观察者观察画面的即时传达、叙述者由于中立立场所表现出的逼真氛围和现实代入。第四章从审美主体的视角分析卡夫卡障碍意识的艺术表现所生发的美学效果。动物题材通过增加文本难度、设置阅读障碍以延长受众的审美感知,表现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卡夫卡佯谬手法的特殊性在于意识变动不居的滑动性,在美学领域表现为“悲喜剧”的审美倾向,内容的悲剧性和滑稽的展示方式组成一种混合的冲突美和矛盾美。整体上,卡夫卡小说的氛围呈现一种梦魇般真实与真实的幻灭、幻想与可怖的真实相互交织,审美主体在梦与真交相辉映的氛围中呈现阐释的多解性特征。第五章主要分析深陷生活沼泽的卡夫卡基于天才般的自保本能,面对障碍意识时的应对方式,以及在与生活世界相对的“属灵”世界获得灵魂救赎的心理表现。在创作的“存在之境”中,卡夫卡由于最大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精神的澄明与心理上的沉静、安定之感,最终在对永恒性事物的追求中获得解脱。与布满荆棘的现实世界相比,卡夫卡在虚拟王国获得战斗的胜利和灵魂的救赎。由此体现出卡夫卡对于苦难的超越和对不可摧毁之物的执着。卡夫卡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毁灭中“染上痛苦色彩的快乐”,也是他实现“卡夫卡式信仰”的一种模式,他或笑或泪,都是在尝试自我开脱。他从不标榜心怀天下苍生,但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处处浸染着人道主义精神和终极关怀。

张姗惠[3](2021)在《诺曼·马内阿小说的边缘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马尼亚犹太作家诺曼·马内阿的作品立足于罗马尼亚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将沦为社会边缘的群体的焦虑和悲怆现实溢于纸上。本文以诺曼·马内阿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作者独特的边缘生命体验从而赋予作品人物独特的精神内涵,以及灵魂存在的价值。以边缘人物形象研究作为切入口,总结概括其边缘处境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分析造就这一切的时代背景因素,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作品背后所呈现的关于时代、文明及现代人生存危机的哲思。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的社会背景,选题存在的意义和研究的可行性,作者的边缘境遇、当前国内外关于诺曼·马内阿小说的边缘人研究现状,边缘人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流变概况等综合性的研究。本文的主体为四部分,论文第一部分立足于罗马尼亚夹缝中求生存的时代背景,围绕作者边缘性的集中营生活、极权统治梦魇、美国自由巢穴中的虚无生命体验,分析其对作者边缘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作品中的边缘人物形象,从国内压抑环境下导致精神和心理变形得像甲壳虫一样存在的人,到异乡虚无、迷茫处境中的自由人,不管是哪一种环境中的边缘人,一直以来存在于他们思想和骨子中的负罪与受难意识,使得他们面对这些遭遇之时,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承受苦难即是接受考验的安慰,从而使得绝望和无奈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缓解。第三部分在总结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马内阿小说中所塑造的边缘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思考价值,在寻找边缘出路的过程中,孤独和死亡成为人生的常态。马内阿对于边缘人群的探索,更多的是暗含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现状的一种思考,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警醒,是每一个找寻灵魂归处的他们所面临的抉择和一生所追求的东西。第四部分立足马内阿一贯以来的神秘晦涩,摸不着头脑,宛如咿语者的表达风格,在看似杂乱无章的故事结构中,精心设计若隐若现的串联线索,从自身出发来思考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探讨对于边缘境遇的突围以及边缘如何不再边缘的人生归宿的哲学问题的审美意义。

史利明[4](2021)在《“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论卡夫卡的悖谬化》文中研究说明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总会涌现出数目繁多且风格各异的作家。这些作家在时间的积淀里,有些会被人们逐渐淡忘,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湮没在时光的长河里;而有些作家,他们的名字,就像夜空中那颗闪亮的星星,永远被人们所铭记。本文要研究的作家,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卡夫卡。关于卡夫卡的研究不胜枚举,是什么原因能让人们对卡夫卡如此热衷?下面,笔者试着用自己的研究,来揭开卡夫卡头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有关卡夫卡的研究,前人从不同的角度都有所涉猎,尤其是从悖谬的角度多有谈及。本文致力于在前人有关悖谬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卡夫卡的悖谬化美学原则。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分五个章节的内容论述卡夫卡的悖谬化美学原则。第一章是综述,先从总体上就国内外对卡夫卡及其悖谬化研究做一个总体概述,理清近些年来关于卡夫卡及其悖谬化研究的脉络。第二章重点介绍悖谬化的含义及特点,并就悖谬与荒诞、怪诞、喜剧性等概念的区分做具体阐述。例如,悖谬和荒诞、怪诞的区别在于:荒诞和怪诞往往是一种拥有理性者对具体的现象的否定,而悖谬则是一种中性的对事物的基于理性的体认。本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把悖谬化作为一种美学原则进行具体展开,详细论述悖谬化是如何上升为一种美学原则,是一种怎样的美学原则等。卡夫卡的创作,使悖谬化不仅形成了一种审美体验,而且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风范,进而成为一种检验同类文本的原则。第三章具体介绍卡夫卡作品中包含的悖谬化美学原则,分别从孤独和喧嚣并存,在自由里披枷带锁和虚幻外衣下包裹的真实三个方面具体展开。在分述中,笔者结合卡夫卡生平创作的作品,如《城堡》,《变形记》,《塞壬的沉默》,《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等,深入分析卡夫卡在描写孤独时,是如何在孤独里体现喧嚣的氛围的;在描写自由时又在自由里体现了怎样的枷锁;在描写真实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虚幻的。第四章重点介绍卡夫卡悖谬化美学原则的由来,从“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双重影响(纷繁复杂、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和令人窒息、父权至上的家庭小环境),世间爱情的感染和熏陶,难以捉摸的悖谬化心理(渴望被接纳,却又在不断逃离和既是无助的弱者,又是坚强的抗争者),“三犹因素”的存在与影响(包括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若即若离的犹太宗教,难以割舍的犹太文化)这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如因犹太人多舛的命运而使犹太教和犹太文化里存在的独特敏感性和受难意识。第五章主要论述卡夫卡悖谬化美学原则的价值和影响,如它自身表现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风范,以及对同类文本创作的影响等。另外,还表现在对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重新认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揭开生命的面纱,直击陌生的灵魂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力求对卡夫卡的这一美学原则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陈川[5](2020)在《论本雅明的卡夫卡批评》文中提出在“卡夫卡研究”的历史领域中,本雅明的卡夫卡批评算得上是一颗沧海遗珠。本文着眼于本雅明研究卡夫卡的三篇评论文章,对本雅明的卡夫卡批评进行解读分析。第一章主要梳理卡夫卡批评的发展面貌,在感知整体性的基础上更能确认本雅明的卡夫卡批评在其中所占的位置;第二章以重点笔墨分析本雅明“卡夫卡批评”的主要内容:本雅明睿智精湛地将卡夫卡的世界比作一个椭圆,认为神秘性与现代性就是这一椭圆的两个焦点,在这种双重聚焦的视角统摄下对卡夫卡作品中的权利话语、人物意象、书写方式、精神根基等重要问题进行了阐释解读,在此也显示了本雅明犹太神学思想和现实主义批判相结合的辩证思考;第三章分析本雅明的批评特点并将其与阿多诺、布朗肖、德里达的“卡夫卡批评”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彰显本雅明与其他批评家的差异之处,本雅明始终将作者与作品结合分析,在碎片中展现时代废墟的破败荒芜,运用寓言的破坏美学特征来再现卡夫卡作品中的断裂与震惊。本雅明的卡夫卡批评之所以能够拨开作品扑朔迷离的困顿之处而站在卡夫卡的灵魂中央,就是因为本雅明这种双重聚焦的独特视角,不仅看到了卡夫卡对荒诞扭曲的现代社会的批判,更捕捉到了卡夫卡在作品中投射出的孤独迷茫、焦虑晦涩的精神内涵,这种社会批判与精神彰显通过寓言批评的手段相结合,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做到了批评与作品的高度贴切统一。

张津津[6](2020)在《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文中指出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家之一,创作了体裁众多、数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尤其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格林是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小说中以编年史家的姿态书写,留下了关于人类罪恶与苦难的深刻印记,启示了在荒诞的世界中获得救赎的可能,他富于严肃哲理性和通俗趣味性、带有生动想象力和深厚历史感的小说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总的特征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法、德存在主义理论及其衍生的文学作品,对于英国文学中的荒诞谈论不多。荒诞作为格林小说的重要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反复重现,是解读格林小说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格林小说的研究也可以深化对荒诞的认知和理解。本论文即试图从“荒诞”这一角度透视格林及其作品,对格林的生平和作品的意义作出恰当的阐释。全文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格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类综述,继而阐述研究的意义和应用的方法。研究意义在于既可以丰富国内格林研究的维度,又能加深对西方现代文学,特别是荒诞文学的认识。研究方法以文本细读法为主,以荒诞的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发生学、阐释学等方法为辅。在第一章中,厘清了荒诞的概念,从历史文化背景和荒诞性生命体验两方面阐述格林小说荒诞意识的基础。首先,通过追溯起源和用法,梳理内涵流变,分析荒诞所包含的深刻意蕴,界定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生存意义层面上的荒诞。其次,说明格林所处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帝国的瓦解,第三世界的混乱,让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荒诞境遇,作家们如何对这个荒诞世界作出回应。再次,格林早年经历导致自我心灵分裂,造成成年后不忠的信仰和辩证的思想,在多维的身份间逃避,格林无法跳脱时代共性,成为书写荒诞的作家,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笔下的人物。第二章围绕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性主题阐述其形成原因和具体呈现。首先,分析主题的成因。一是植根于文学传统,通过改写和重述与经典形成互文关系。二是受到国际政局影响,紧密结合政治事件,用宗教视角反观人类行为。三是源于私人阅读兴趣,继承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遗产,双方参与了主题的塑造。其次,论述主题的呈现。一是潜意识层面,描绘人物的童年和梦境,以折射西方文明的致病情境,从中寻找荒诞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二是信仰层面,有罪的圣徒试图用信仰克服荒诞,使存在变得有意义,但又不可能得出确定的意义。三是文明层面,借助非西方的“他者”来审视西方的“自我”,发现“自我”是失落的,“他者”是凋敝的。第三章以荒诞为中心,从人物、环境、主题三个方面阐述格林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人物方面,格林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处于悖谬状态的边缘人,表现为孤独无助的失父者,由于对某种信念的信仰,在极限境遇中会转变为主动承担责任的反英雄。二是环境方面,“格林之原”是一个堕落而绝望的空间,具体表现为艾略特式的“荒原城市”和康拉德式的“边缘世界”,身处其中的人孤独而矛盾。三是主题方面,格林式荒诞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悖谬,寓于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小说中,呈现出矛盾对立统一的样态,同时思想上宗教与荒诞之间相互消解,形式上严肃与通俗之间完美平衡,也有助于这一主题的呈现。第四章从严肃与通俗、政治与审美、现实与梦境三个维度阐述格林小说创作中荒诞的独特性,并从文学史叙事的角度指出格林小说创作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格林的小说创作兼顾严肃主题和通俗结构,坚持政治书写,也不放弃对审美意蕴的追求,通过展现现实和梦境、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交汇融通,深层次挖掘人物心理,并预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格林从荒诞文学的脉络中,积极汲取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长处,既有参考和借鉴,也有突破和创新,这种融入了自己生命体验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因而决定了格林小说在具有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格林的荒诞文学书写的特殊性在于,格林本人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的小说是他生平经历的映射,由多种复杂元素形成的有机融合。格林提出的超克荒诞的办法带有空想色彩,但是他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刘菲菲[7](2020)在《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文中提出人兽变形故事,是早期人类文学题材的重要类型。它表现了原始初民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承载着初民对生命的态度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是西方文学史的组成部分。在原始初民生活的年代,人兽变形是一种转换仪式,他们在集体中举行这种仪式,以期能使人和动物达成某种程度的相通。随着原始宗教的影响,人类社会中出现了变形神话,而西方变形文学和变形神话有着紧密联系。本文以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变形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对西方人兽变形文学横切面和纵切面进行比较研究后,尝试从比较研究、神话原型研究、主题研究、叙事学和身体美学等角度切入,重点讨论20世纪变形文学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主要是对西方变形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做了简要梳理。通过了解学界对西方变形文学的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目的,也对论题的方法论进行了思考。第一章:20世纪以前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探寻变形文学的成因,就要分析原始初民的思维特点,原始宗教中的变形仪式对变形神话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这些都是人兽变形文学的重要成因。而且,西方人兽变形文学在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发展情况并不相同。古希腊罗马是变形文学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变形文学。中世纪时期,由于基督教的地位和神权的威压,变形文学到了凋敝时期,基督教认为变形是一种异教徒的迷信行为,并对希腊神话和奥维德《变形记》都采取打压的手段。在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变形文学再次在温室中孕育并生长。但在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时期,理性盛行的年代,变形文学和非理性一起再次凋敝。第二章: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复兴。在20世纪非理性主义崛起,以及现代作家们对世界和人类敏锐观察中,变形文学的回归势不可挡,带着浓烈的复古色彩,在很多主题方面都能让人感知到某种集体记忆。20世纪变形文学渲染了独特的现代色彩,“变形”成为一种现代的“仪式”,也是现代的“神话”。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变甲虫就是一个现代神话故事,是20世纪西方变形文学的开端,对整个20世纪的变形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章: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变”与“不变”。首先对各个时期的变形文学进行横切面的分析,发现20世纪的变形文学较之以前,在变形模式和特点、变形主题、叙事模式以及陌生化效果等方面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其次,在对各个时期的变形文学进行历时性分析后,可以发现,20世纪的变形文学也是和以前变形文学截然不同的,主要体现在变形过程、变形主题、叙事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第四章: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具有独特价值。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自身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审美方面来看,变形文学中人类身体的转化符合现代身体美学的特点,正是因为变形文学对身体的重视才使得这类文学具有时代色彩。此外,变形文学具有的动态美和生态美,反映了西方人的审美意识,以及整个西方在20世纪对美的新需要。从文化价值来看,它包含了20世纪西方人的生存困境、精神诉求和对人的出路的探求。结语部分是对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展望,它在20世纪并不是短暂的兴起,还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原烨[8](2020)在《20世纪西方现代派中“地下室”意象研究 ——以卡夫卡和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共分四章十一节,以20世纪现代派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和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为例,研究20世纪西方现代派中的“地下室”意象,探究“地下室”意象研究的可行性和其丰厚的内涵价值。论文第一章分三步对“地下室”这一意象进行探源:首先,通过梳理、分析20世纪前后与“地下室”有关的作品及其意象含义,明确“地下室”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是承载主人公主要活动且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空间意象,且以卡夫卡和品特的作品较为典型;其次,明确“地下室”这一空间与“地下室”中人物的关系;然后从社会经济、哲学理论、文学思潮三方面分析20世纪“地下室”产生的时代原因。第二章以卡夫卡和品特的作品为例,探究“地下室”的空间特征:阴暗、潮湿且较为封闭的物理空间;承载的人物心理空间、读者心理空间以及作家的心理空间;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融合下形成意蕴丰富的复合空间。第三章则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三方面分析“地下人”的生存状态:透露出人与社会的挣扎逃脱、人与他人的敌对恐惧以及人与自我的消解灭亡。最后,综合探究“地下室”意象的文学价值,细究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与独特的叙事功能。通过以上分析,文章主要探寻20世纪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探索出“地下室”这一空间意象的内涵以及在艺术上的价值。

王雪[9](2020)在《借鉴与创新:论库切对卡夫卡的接受》文中研究说明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出生于南非,用英文进行写作,在多重文化身份、复杂的时代环境、敏感忧郁的个人气质以及独特的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他关注到了与自己有诸多相似之处的作家卡夫卡。在阅读及研究卡夫卡的过程中,库切受到了卡夫卡的影响,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展开对卡夫卡的研究,最终创造性地应用到个人的写作当中,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与创新性的寓言化写作风格,并在后续的创作中进行了实践。本文借助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比较研究等相关理论,探讨库切在阅读、研究卡夫卡小说过程中的借鉴与创新,进而总结库切独特的哲学思索,美学追求以及创作个性和风格。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比较分析:首先,库切掌握德语和英语,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卡夫卡的精神指引,因而对卡夫卡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与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关于文化身份与文明危机的研究这三个领域。随后,库切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卡夫卡式的文学书写方式,从库切小说中的困境与救赎主题,符号化的人物以及实验性的叙述策略中体现出了库切对卡夫卡小说写作模式的借鉴。最后,库切没有盲目追随卡夫卡,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库切形成了与卡夫卡不同的,极具创新性与个人特色的寓言化写作模式,即在寓言化写作形式上深入到理论层面,在本雅明现代语言理论的基础上,思考作为一种文体形式的寓言内部的真实与虚构,反思历史书写与小说虚构之间的关系,反映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的真实社会问题,体现出库切的哲学思考和世界主义人文情怀。

邱丹[10](2020)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它是新时期语境下西方文化刺激与文学审美现代性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先锋小说通过对宏大话语与叙事成规的颠覆,创造了全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手法及语言体验,为小说本体的回归创造了可能。这场带有审美哗变色彩的叙事美学变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而传统文学资源作为先锋小说变革的重要参照体系,其脉流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先锋叙事中,并参与着先锋话语的建构。可以说,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不仅仅有反叛,同样包蕴着继承与转化。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先锋小说特质,阐明传统与传统文学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艺术呈现,挖掘先锋与传统、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寻中国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与不足。这也是新世纪对先锋小说的再思考,对先锋小说处理中西方文学资源关系的再思考,以期发掘共通性的学理性特征,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考。首先,论文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语境,阐释西方先锋派与中国先锋派的差异,并明确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特质。中国先锋派文学发生在文学断裂之后,经由了从舶来到消融本土的整合,作为带有现实焦虑的形式变革,它不像西方先锋派文学那样激进、深刻,更倾向于“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变革。在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浪潮中,“先锋”的释义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进行整体剥离与指认,对于先锋小说相关问题的阐述与论证,至关重要。其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超越是通过对传统文学观念、主题话语、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多重变革实现的。由于“传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变奏异调,就需要对“传统”“传统文学”“文学传统”等概念进行有力地阐释与辨析,并把握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等叙述内容与叙事层面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现实、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社会功能等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学观念,为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做好铺垫。再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转化,呈现了从不自觉借鉴到自觉汲取的发展线索。将先锋小说整体性作为考量时,不能忽略传统文学资源从“潜在”资源转向“显在”资源的原因,这是由传统文学本身、先锋文学本身、语境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体现先锋作家在中西方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对资源突围与认知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变化。正是由于传统文学中叙事传统在题材类型与叙事技艺上的精妙之处,抒情传统在情感抒发与诗词意象运用上的独到特色,才使得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从叙述内容到叙事方略的继承与转化成为可能。另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述内容与叙事方略等方面的择取与拓新,呈现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融合的审美特点。先锋小说在反叛传统文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的题材类型、文学母题、精湛的叙事手法还是有所保留、有所继承、有所转化。先锋小说呈现了对侠义公案、才子佳人、武侠江湖、历史家族等题材类型的吸纳与超越;对“命运”“神秘”“地域”等传统母题的延揽与新构;还呈现了对“故事套故事”“旧瓶新酒”“借笔墨拈出”“以虚构补充”“故事新编”等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对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及异端境界等传奇叙事手法的吸纳与转化。同时,由于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文化母语的潜在记忆与惯性作用、传统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等因素,先锋小说在自然景物类词汇、意象类词汇词义、诗词歌赋、诗性语言等方面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汲取与新变。最后,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反叛与继承的总体向度上,对先锋小说资源转化中遇到的问题与突围的策略进行了问题求解性的探索,阐明传统与先锋之间带有悖论性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辩诘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先锋小说的创作路径,也引发了文学创作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学资源”,如何处理多种创作资源、多种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先锋小说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多种美学力量碰撞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它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体认与反思,其所生成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缺憾无疑对当下乃至未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文学资源庞大、多元、驳杂,有很多“生机”可待挖掘。虽然先锋小说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但传统作为血液中不可抗拒的因子,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先锋小说的创作。反过来,丰饶的传统也在先锋小说的创造性转化中得以赓续、绵延。未来文学的方向,不仅要放眼世界,也要彰显民族文学的文化气韵,在超越中确立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唯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接收新知与转化传统中不断延续、不断生长。

二、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生存“焦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生存“焦虑”(论文提纲范文)

(1)《反美阴谋》“或然历史”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菲利普·罗斯及其历史观
    二 “或然历史”小说与《反美阴谋》
    三 国内外对罗斯历史题材小说的评介
第一章 “或然历史”的诗性书写
    第一节 “或然”的框架:设定纳粹美国背景
    第二节 “或然”的底色:真实后记、新闻、广播
    第三节 “或然”的彩绘:多维度叙述声音
第二章 “或然历史”的事实内蕴
    第一节 “死去”的父亲:种族主义真相
    第二节 溃散的社群:犹太内部分裂
    第三节 幻想的“孤儿”:人物自我否定
第三章 “或然历史”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塑造历史之镜:罗斯犹太性的深度思考
    第二节 引吭民族之歌:拓宽严肃大屠杀主题
    第三节 编绘未来之势:美国犹太小说中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卡夫卡的障碍意识及其审美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卡夫卡障碍意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第一节 专制时代的威权肆虐
        一、腐朽暴虐帝国的压制
        二、微观权力之网的召唤
        三、父权下的人格冲突
    第二节 民族与个人身份的尴尬处境
        一、被时代放逐的犹太儿子
        二、民族仇恨的转移对象
        三、“同化实验”的牺牲品
    第三节 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
        一、肺结核患者的悲与欣
        二、双重性格的强与弱
第二章 卡夫卡障碍意识主导下的生存体验
    第一节 强权之下的自我感的丧失
        一、“个体”变“个案”的异化感
        二、现实义务的压迫感
        三、“父亲情结”的焦虑感
    第二节 “犹太病人”的独特情结
        一、冷眼旁观的孤独追求者
        二、完美主义者的欲望与恐惧综合体
        三、罪罚与拯救的复合心理机制
    第三节 超越与屈从的生死境遇
        一、自明性:生死疑惧
        二、“先行到死”:死亡自觉与超越
        三、实践无能:心之所向而力不能及
第三章 卡夫卡障碍意识的艺术书写
    第一节 自我认知障碍:难以名状的动物题材
        一、“动物们”的不明属性与卡夫卡的模糊身份
        二、疯狂的想象力:虚幻中的障碍突破
        三、图像符号:“兽形人格”图鉴
    第二节 自我认同障碍:自相矛盾的佯谬手法
        一、倒置的逻辑思维
        二、悬置的滑动状态
        三、“弦外之音”式真理的析出
    第三节 障碍感的有效传达:限制性视角的另类叙事
        一、感知者的观察眼光
        二、叙述者的叙述声音
        三、“异故事叙事者”的叙述语调
第四章 卡夫卡障碍意识的审美品格
    第一节 “变形”的美学: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一、非现实感:审美感知的延长
        二、原始感:审美感觉的唤醒
        三、认同感:心理真实之旨归
    第二节 滑动的悖谬:悲喜剧的审美倾向
        一、冲突美:似喜实悲的艺术表现
        二、崇高美:毁灭的价值
    第三节 寓言体的二元性质:梦幻与真实的双重体验
        一、非理性直觉与细节真实
        二、梦与真的交织:晦暗不明的梦幻氛围
        三、审美主体的多向阐释
第五章 卡夫卡障碍意识的哲性本真
    第一节 卡夫卡的“存在之境”
        一、逃离世俗与形而上追求
        二、日常世界向现象世界的还原
        三、主观真空的“迦南之地”
    第二节 透彻的领悟:澄明与沉静的心理状态
        一、本原性的自我认知方式
        二、忘我的高峰体验状态
        三、超时空的自我确认
    第三节 平安与解脱:“卡夫卡式信仰”的永恒要素
        一、作为“人质”的修养
        二、文学创作的持久性
        三、个人信仰的不可摧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诺曼·马内阿小说的边缘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边缘的生命体验与写作
    (一)作者边缘性的生命体验
    (二)罗马尼亚夹缝中的生存境遇
    (三)“双重异乡”引发的边缘
二、小说中的边缘人物形象
    (一)边缘人的负罪与受难意识
    (二)流亡异乡的边缘人的困境
    (三)被“囚禁”的边缘人的精神桎梏
三、边缘突围:人物形象的思想价值
    (一)边缘人为何逃离
    (二)边缘与找寻归属的孤独
    (三)无可逃遁的死亡与重生
四、边缘书写的审美价值
    (一)梦魇式的表达风格
    (二)碎片化的叙事手法
    (三)边缘书写的深层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论卡夫卡的悖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卡夫卡及其悖谬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概述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述
    第三节 悖谬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悖谬化的含义及特点
    第一节 悖谬化的含义
    第二节 悖谬化作为一种美学原则
第三章 悖谬化美学原则辐射下的作品
    第一节 孤独和喧嚣并存
    第二节 在自由里披枷带锁
    第三节 虚幻外衣下包裹的真实
第四章 悖谬化美学原则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双重影响
        一、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
        二、令人窒息的家庭小环境
    第二节 世间爱情的感染和熏陶
    第三节 难以捉摸的悖谬化心理
        一、渴望被接纳,却又在不断逃离
        二、既是无助的弱者,又是坚强的抗争者
    第四节 “三犹因素”的存在与影响
        一、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
        二、若即若离的犹太宗教
        三、难以割舍的犹太文化
第五章 悖谬化美学原则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
        一、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二、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节 揭开生命的面纱,直击陌生的灵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作品类
    (二)论着类
    (三)报纸类
    (四)学位论文类
    (五)期刊论文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论本雅明的卡夫卡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本雅明“卡夫卡批评”的两个背景
    第一节 现代卡夫卡批评的整体演进
    第二节 本雅明与卡夫卡的“结缘”
第二章 本雅明“卡夫卡批评”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卡夫卡作品的总体解读
        一、“椭圆”的释义
        二、本雅明对卡夫卡神秘性的解读
        三、本雅明对卡夫卡现代性的解读
    第二节 卡夫卡作品权利话语的阐释
        一、法律暴力
        二、父权与原罪
    第三节 卡夫卡作品主要意象的解读
        一、姿态人物
        二、助手群
        三、异化动物
    第四节 卡夫卡作品精神根基的揭示
        一、耻辱与恐惧
        二、忘却与救赎
    第五节 卡夫卡作品书写方式的分析
        一、延搁式预言
        二、展开式寓言
第三章 本雅明“卡夫卡批评”的特点
    第一节 意义中心的批评理念
        一、本雅明“卡夫卡批评”的意义阐释
        二、本雅明与阿多诺“卡夫卡批评”的不同
    第二节 碎片化的批评方式
        一、本雅明“卡夫卡批评”的碎片表达
        二、本雅明与布朗肖“卡夫卡批评”的不同
    第三节 寓言式的批评手段
        一、本雅明“卡夫卡批评”的寓言书写
        二、本雅明与德里达“卡夫卡批评”的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
    第一节 “荒诞”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第二节 格林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人类“荒诞”的境遇
        二、文学的呈现与回应
    第三节 格林生命体验的独特之处
        一、失落的童年
        二、不忠的信仰
        三、身份的多维
第二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主题
    第一节 格林小说荒诞性主题的形成原因
        一、传统资源的借鉴
        二、生命内外的探求
        三、阅读接受的独特
    第二节 荒诞主题的具体呈现
        一、梦境:在逃离努力中的“荒诞”境遇
        二、信仰:寻找自我拯救中的“荒诞”再次构成
        三、旅行:关照“荒诞”命运过程中的“荒诞”强化
第三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艺术
    第一节 格林笔下不同人物的荒诞性
        一、格林创作中的人物群像
        二、格林人物书写的典型类别
    第二节 格林之原:格林小说荒诞的环境
        一、何为“格林之原”
        二、“荒原城市”:荒诞性的城市书写
        三、“边缘世界”:荒诞性的他者想象
    第三节 荒诞——格林小说创作的底色
        一、悖谬:格林式荒诞的主要形式
        二、通俗与严肃交融——格林式荒诞的栖息之所
第四章 格林小说创作的荒诞意义
    第一节 格林小说创作荒诞的独特性
        一、行走在严肃与通俗之间
        二、挣扎在政治和审美之间
        三、徘徊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第二节 格林小说荒诞的文学史意义
        一、荒诞流变中的继承
        二、生命与创作融为一体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以前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以前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兴盛与凋敝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变形文学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变形文学
        三、19世纪的变形文学
        四、变形文学在特殊时期的凋敝
    第二节 人兽变形母题的成因
        一、初民独特的思维模式
        二、初民的动物崇拜心理
        三、仪式与原始宗教
    第三节 人兽变形神话的发展与意义
        一、变形神话的出现
        二、希腊神话的影响和传播
        三、奥维德《变形记》的影响和传播
        四、人兽变形神话的原型意义
第二章 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复兴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兴盛
        一、20世纪的西方人兽变形文学
        二、人兽变形文学与非理性主义
        三、人兽变形文学与作家的责任
    第二节 西方人兽变形文学与20世纪神话回归
        一、人兽变形文学与仪式
        二、人兽变形文学与神话
        三、人兽变形文学与变形童话
    第三节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变兽”母题的呈现
        一、人变甲虫与现代神话
        二、人变甲虫与社会排斥
        三、人变甲虫的原型体现与价值
第三章 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变”与“不变”
    第一节 对20世纪以前人兽变形文学的传承
        一、相同的变形模式和特点
        二、相同的变形主题
        三、相同的叙事模式
        四、相同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节 对20世纪以前人兽变形文学的发展
        一、不同的变形过程与特点
        二、不同的变形主题
        三、不同的叙事风格
        四、不同的创作目的
    第三节 《母猪女郎》对20世纪“人变兽”母题的新发展
        一、对20世纪变形文学内容的新表现
        二、对20世纪变形文学主题的新探索
        三、不一样的“变形人”
第四章 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独特价值
    第一节 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审美价值
        一、人兽变形文学与身体美学
        二、人兽变形文学中的动态美与生态美
        三、“兽”与“丑”的审美表现
    第二节 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的文化价值
        一、生存困境与人性的失落
        二、现代人精神诉求的呈现
        三、现代人的出路与希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20世纪西方现代派中“地下室”意象研究 ——以卡夫卡和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地下室”意象的探源
    第一节 “地下室”的界定以及溯源
        一、20世纪之前
        二、20世纪之后
    第二节 从“地下室”到“地下人”
        一、空间推动人物形象塑造
        二、空间开辟多重心理空间
    第三节 20世纪“地下室”意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哲学理论的渗透
        三、文学思潮的趋同
第二章 “地下室”意象的空间特征
    第一节 物理空间
    第二节 心理空间
        一、人物的心理空间
        二、作者的心理空间
        三、读者的心理空间
    第三节 复合空间
第三章 “地下人”的生存特征
    第一节 人对社会的挣扎逃脱
    第二节 人对他人的敌对恐惧
    第三节 人对自我的消解灭亡
第四章 “地下室”意象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地下室”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地下室”的叙事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借鉴与创新:论库切对卡夫卡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第一章 库切的卡夫卡研究
    第一节 翻译研究
    第二节 语言学研究
    第三节 关于文化身份与文明危机主题的研究
第二章 库切小说中的“卡夫卡式”书写
    第一节 困境与自我救赎主题
    第二节 符号化的人物
    第三节 实验性的叙事策略
第三章 库切的寓言化写作
    第一节 库切寓言化写作的形成
    第二节 寓言背后的现实
    第三节 寓言化写作中的哲学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求索
        1.2.1 先锋小说研究综述
        1.2.2 论文相关问题探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2章 中西视域:“先锋”“先锋派”及“中国先锋小说”的理论阐释
    2.1 概念与内涵:“先锋”“先锋派”的理论界定
        2.1.1 多义与复杂:先锋词义的历时演绎
        2.1.2 激进与叛逆: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1.3 断裂与有限:文学本体意义上的中国先锋派
    2.2 转化与消融: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生成、发展及特质
        2.2.1 语境与场域:中国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契机
        2.2.2 潮流与动向:中国先锋文学发展的动态建构
        2.2.3 有限的创新: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质
    2.3 含混与剥离:中国先锋小说的整体指认
        2.3.1 先锋小说的释义:从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历史迁移
        2.3.2 先锋作家的指认:不断扩容的先锋群体
        2.3.3 先锋小说的划定:思想突围与形式实验
第3章 反叛与超越: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重变革
    3.1 传统的认知:“传统”相关命题的理论阐释与辨析
        3.1.1 传统:“一条世代相传的事物之变体链”
        3.1.2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
        3.1.3 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理性现实与社会功能
    3.2 精神诉求: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
        3.2.1 理性与非理性:拒绝宏大的非理性叙事
        3.2.2 真实与虚构:拆解经验现实的心灵真实
        3.2.3 反叛与逃离:规避意识形态话语的个性化叙述
    3.3 主题变革: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主题的现代阐释
        3.3.1 放逐与归宿:逃离“父法”的精神流放与还乡
        3.3.2 欲望与死亡: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与肮脏
        3.3.3 苦难与存在:勘探生命存在的苦难与缺失
    3.4 叙事策略:先锋小说对传统叙事成规的颠覆
        3.4.1 故事“似真性”的打破与故事的感觉化
        3.4.2 形象“社会性”的脱离与形象的符号化
        3.4.3 时间“线性”的断裂与时间的敞开
第4章 困境与转机:先锋与传统融合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原因
    4.1 传统本身:传统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4.1.1 叙事传统:丰富的题材类型与多样化的叙事技巧
        4.1.2 抒情传统:抒情言志与意蕴深厚的诗词意象
    4.2 先锋本身:形式实验的创作困境
        4.2.1 叙事限度:有限意义的形式探索
        4.2.2 自我重复:超越自身的艰难跋涉
        4.2.3 晦涩难懂:审美大众的接受阻隔
    4.3 外在语境:语境变化下先锋作家的写作焦虑
        4.3.1 语境变更:先锋小说的边缘化境遇
        4.3.2 心态调整:先锋作家创作心态的转换
第5章 继承与转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题材与母题的借鉴与革新
    5.1 题材的碰撞:对传统文学题材类型的吸纳与新解
        5.1.1 侠义公案题材的承继与突破
        5.1.2 才子佳人题材的汲取与化用
        5.1.3 武侠题材的整合与改造
        5.1.4 家族题材的借鉴与更新
        5.1.5 历史题材的吸收与转化
    5.2 主题的遇合:对传统文学母题的延揽与升华
        5.2.1 宿命循环构成的命运魅惑
        5.2.2 荒诞悬疑促成的神秘世界
        5.2.3 地域色彩透露的乡土情怀
第6章 择取与拓新: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改造
    6.1 故事:对传统文学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
        6.1.1 故事讲述:“故事套故事”与“旧瓶新酒”
        6.1.2 故事新编:“借笔墨拈出”与“以虚构补充”
        6.1.3 故事寓意:“故事新编”的延承与新义生成
    6.2 传奇:对传奇叙事传统的选取与新构
        6.2.1 传奇文体:“传奇”传统及其后世影响
        6.2.2 传奇人物:人物形象的增魅书写
        6.2.3 文奇则传:传奇情节的拓新处理
        6.2.4 异端境界:超现实世界的传奇建构
    6.3 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变异
        6.3.1 语言资源:传统文学语言革新及其审美特点
        6.3.2 词语运用:景物词汇与情境题蕴的呼应
        6.3.3 语义变化:经典意象的复制与新变
        6.3.4 语言风格:诗词歌赋与抒情语言
第7章 悖论与思辩:先锋小说资源转化过程中的问题性求解
    7.1 先锋与传统:先锋与传统之间悖论式的辩诘关系
        7.1.1 割裂与依赖:反叛传统与传统的惯性制约
        7.1.2 变动与迁移:相互背离与相互转化的美学足迹
        7.1.3 沉潜与显现: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形态
    7.2 反叛与继承:先锋小说资源转化的审美突围
        7.2.1 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汲取调整
        7.2.2 现代形式与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
        7.2.3 反叛超越与继承转化的共时性存在
    7.3 审慎与沉思:现AI写作作与多重资源的并存互补
        7.3.1 面向“现在”与“未来”的传统考量
        7.3.2 文学多种创作手法融合的美学张力
        7.3.3 中西多种资源相互碰撞的持久力量
第8章 体认与反思: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意义及思考
    8.1 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当代文学的世界交流
        8.1.1 经验情感与本土记忆的无限延伸
        8.1.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寻找建立
        8.1.3 多元文化生态领地的建构与传播
    8.2 文学价值:文学多重审美表现领域的开拓与探索
        8.2.1 先锋书写与古典文学融汇的“审美向度”
        8.2.2 历史意识与现实体验重叠的“历史向度”
        8.2.3 本土意识与地域情结交融的“民族向度”
    8.3 审美缺憾:反叛与继承传统文学中存在的不足
        8.3.1 “影响的焦虑”之下“精神深度”的漂浮
        8.3.2 “同质化”创作下“创意精神”的失度
        8.3.3 “传统资源”转化下“纵深探索”的缺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生存“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 [1]《反美阴谋》“或然历史”书写研究[D]. 范钇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卡夫卡的障碍意识及其审美艺术表现[D]. 王静.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诺曼·马内阿小说的边缘人物形象研究[D]. 张姗惠.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论卡夫卡的悖谬化[D]. 史利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5]论本雅明的卡夫卡批评[D]. 陈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1)
  • [6]格雷厄姆·格林独特的荒诞性体验与小说创作[D]. 张津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20世纪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D]. 刘菲菲.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8]20世纪西方现代派中“地下室”意象研究 ——以卡夫卡和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为例[D]. 原烨.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借鉴与创新:论库切对卡夫卡的接受[D]. 王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D]. 邱丹.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生存“焦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