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达标——浅谈美军在阿富汗的实时出击

五分钟达标——浅谈美军在阿富汗的实时出击

一、五分钟之内达成目标——谈美军在阿富汗的实时攻击(论文文献综述)

张毅[1](2019)在《美军目标情报工作中空天侦察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杨嘉楠[2](2019)在《美国情报机构内部人员泄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贾珍珍[3](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指出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4](2016)在《法外势力》文中研究说明序幕亚洲某地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金强[5](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认为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杨玺[6](2014)在《大河向东流——湄公河四国联合巡逻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模糊的夜色中一条见不到的帆影,无比宽阔的大河。""黑黢黢的大河,离得很近。它的表面。它的肌肤。在夜色青灰里相对明亮。""又一条宽阔的大河。只有两岸苍翠的景色静止不动。它从两岸间流过,流向大海。大河全景。无边无际。"这是杜拉斯笔下的湄公河,它承载着她复杂、模糊、深沉的感情。"每天早晨,旭日升起,照着河岸的稻谷,照着蜿蜒曲折的黄金水道,大路横贯一望无尽的稻田,稻谷随风起伏。公路上,孩子和照看孩子的狗,在阳蓬下睡着。尽头,昏黄的防风灯的灯光,欢腾,歌唱,嬉笑。湄公河。这是个帆影点点的渔村,这是金三角洲的头,大河的尾……"我曾经坐在游船上在夏季的湄公河上看日落,

刘涛[7](2013)在《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冷战后至今,国际局势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美国的经济增长趋缓,新兴大国日益壮大,大国间权力差距呈缩小态势。多极化格局萌芽——形成——稳固的历史进程,具体表现为新兴大国通过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实现权力同美国接近的漫长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充满国家实力的起伏追逐,战略战术的竞争对垒,地缘政治的聚散重整,是一个波折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体系当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对国际规则、秩序的制定、运行具有主导力。美国不允许任何国家挑战美国的领导者地位,对于任何可能成为领导者的国家,美国都实施防范、牵制的战略。一方面试图将潜在领导者国家纳入到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当中,使其成为美国世纪的合作者与马前卒。另一方面对于不完全按美国意志行事的潜在领导者国家牵制阻遏,不允许它挑战美国。总结来说,在多极化国际格局从萌芽直至稳固的历史进程当中,美国必然不放弃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必然要维持目前一超单极的格局,排斥新兴大国参与国际格局的历史性重塑。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实际上就是美国维持本国单极领导地位,避免新兴大国同美国发生权力更替,防止多极化格局形成、稳固的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本论文共设五章,全文的逻辑结构为“是什么(东亚的安全状况)——应对(美国的安全政策)——再应对(中国的安全对策)”,按照这一逻辑推动全文。全文的基本架构是:首先阐述东亚的安全状况,然后介绍美国面对历史而具体的东亚安全状况所作出的安全应对(安全战略与部署、同盟、非同盟),最后阐述中国在美国的安全应对面前,应当做出怎样的再应对。具体结构与观点如下:第一章: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冷战之后,东亚地区结束了两极争霸,开始了探索地区新安全秩序、维护地区和平与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在权力格局上,美国对东亚地区的安全事务仍然具有最强的主导力,但地区大国崛起对美国的主导者地位形成了竞争,东亚多边安全合作也对美国的主导者地位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东亚地区在冷战后面临严峻的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上述种种态势,为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划定了大背景。第二章:冷战后美国的东亚地区安全战略。第二章承接第一章。阐述了面对冷战后的全球安全形势和东亚安全形势,美国安排了怎样的全球安全战略和东亚安全战略来加以应对。东亚军事前沿部署是东亚安全战略的物质载体与最终手段,是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与东亚安全战略的最直接体现。第三章:美国在东亚的安全同盟政策。东亚安全同盟是美国引导、塑造东亚安全秩序、安全局势的重要手段。本文用同盟体系——同盟内部联结机制——同盟运作机制的模型来研究美国东亚同盟问题。在美国的东亚安全同盟政策中,有三个问题是无法绕开的。第一个问题是美国在东亚建立了五个同盟。美国要避免这五个同盟各自为战,必须要把分散的同盟组织化,实现1+1+1+1+1>5。第二个问题是同盟需要维护管理,缺乏管理的同盟涣散虚弱,盟国间互不配合,同盟就失去了意义。美国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对东亚同盟加以管理,保障强大的同盟内聚力。第三个问题是美国如何具体运作在东亚的安全同盟。建立好同盟之后就要把它运转好,美国如何与东亚同盟国家协调政策,如何指挥与东亚同盟国家的军事行动,这些具体内容落实了同盟机制,保证了同盟有效运转。第四章:美国对东亚非同盟国家安全政策。冷战之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战时期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之间建立的服务于两极争霸格局的安全互动机制已经过时,美国自冷战后至今一直在调整着同东亚非同盟国家之间的安全互动模式。这一调整形成中的新模式首先是强调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的伙伴关系。其次是重视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的战略对话。第三是发展美国对东亚安全机制的参与。第五章:美国东亚安全政策的影响与中国战略对策。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在维持美国领导地位的同时,增加了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和安全紧张,损害了中国的周边安全、军事安全,妨害了中国的主权领土统一。中国需要同美国加强战略对话、开展安全合作,建立互信互惠的大国关系。中国也要发展同东亚主要国家的军事合作,壮大维持世界和平稳定国家的阵营。中国还要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世界近二十年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中国的军事力量是为和平崛起服务的军事力量,担负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重任,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承担责任。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崛起道路,中国不与别国争霸,中国更不会称霸,中国永远是和平与发展世界潮流的拥护者和中坚力量。通观全篇,本文认为:美国目前的世界霸主地位是历史的产物,是硬软实力、安全战略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就实力而言,美国是全球最强的国家,凭借巨大的力量领先,在东亚维持同盟体系与前沿部署,领导东亚安全秩序,并从中获益。就安全战略而言:美国的战略重心日益向东亚移转,军事力量也日益向东亚重点投射;美国维持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并将美澳同盟拉入东亚安全格局当中,实现了自北向南扼守地缘要害,威慑整个地区;美国发展与非同盟国家的战略关系,与非同盟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参与安全机制,以此实现地区战略目标。在美国的挤压之下,一超多强格局的发展前景引人关注。中国如何克服困难,把化解美国压力同参与地区安全规则、安全秩序结合,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崛起的全新道路,需要思考,值得探索。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平崛起是中国对全世界各国与各族的庄严承诺。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破解大国和平崛起、中美和谐共存这一难题,为国家的复兴,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繁荣,做出伟大的贡献!

蒋巍[8](2010)在《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灾难史和文明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蒋巍用宏阔而敏锐的目光,扫视了自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大灾大难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国家行动、社会事件、文化思潮,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时事观察"的基础上,向读者奉献出了这部"断代史"式的纪实文学作品,警示世人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

彭军伟[9](2007)在《信息威慑及其运用研究》文中提出信息威慑,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威慑方式和手段,不仅在军事领域具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乃至思想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威慑的基本理论和运用问题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强国对信息威慑研究在不断的深入,并且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得到实战检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尽早对信息威慑进行深刻研究并寻求应对之策。本课题以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军当前军事斗争准备为背景,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信息威慑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威慑的定义、要素、手段、分类和特点等;通过分析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局部战争中信息威慑的战例,深入探讨了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威慑的运用问题。主要包括实施信息威慑的指导思想、方法手段和组织指挥。最后在分析我国安全环境面临形势、预测信息威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威慑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提高重点部队威慑能力,重视信息安全等发展对策。

石海明[10](2007)在《历代物理武器心理效能初探》文中提出武器不仅有物理效能,也具有心理效能。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其产生机理更为复杂,定量评估更加困难。研究历代物理武器心理效能,对心理战的进攻抑或防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课题尝试综合运用心理学、军事装备学、科技哲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历代物理武器的心理杀伤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界定了其心理效能的概念,探讨了其心理效能的作用机理,并构建了其心理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五分钟之内达成目标——谈美军在阿富汗的实时攻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分钟之内达成目标——谈美军在阿富汗的实时攻击(论文提纲范文)

(3)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2.1.1 物质存在
        2.1.2 能量存在
        2.1.3 信息存在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2.3.1 材料对抗
        2.3.2 能量对抗
        2.3.3 信息对抗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5.1.1 创新的含义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6.1.1 体能较量
        6.1.2 技能较量
        6.1.3 智能较量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5)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的研究现状
        (一) 安全
        (二) 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三) 美国的东亚同盟安全政策
        (四) 国际安全机制
    三 核心概念
        (一) 安全
        (二) 东亚
        (三) 同盟
        (四) 非同盟合作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
    六 结构设计与基本观点
第一章 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形势
    一 冷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关系
        (一) 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二) 东亚国家的权力制衡
        (三) 多边安全合作对地区安全格局的重塑
    二 东亚地区传统安全形势
        (一) 东亚地区的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
        (二) 东亚地区的核扩散
        (三) 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
    三 东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形势
        (一) 东亚地区的三股势力
        (二) 东亚地区的经济安全
        (三) 东亚地区其它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二章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的演进与部署
    一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
        (一) 老布什政府的全球安全战略
        (二) 克林顿政府的全球安全战略
        (三) 小布什政府的全球安全战略
        (四) 奥巴马政府的全球安全战略
    二 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战略
        (一) 老布什政府与克林顿政府的东亚安全战略
        (二) 小布什政府与奥巴马政府的东亚安全战略
    三 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军事部署
        (一) 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
        (二) 美国在东亚的岛链防卫
第三章 美国在东亚的安全同盟政策
    一 美国在东亚的安全同盟体系
        (一) 美国东亚安全同盟的战略布局
        (二) 美国东亚安全同盟的结构
        (三) 美国东亚安全同盟的功能
    二 美国与东亚同盟国家间的联结机制
        (一) 美国与东亚同盟国家间的利益基础
        (二) 美国与东亚同盟国家的安全依赖
        (三) 美国与东亚同盟国家间的同盟义务
    三 美国与东亚同盟国家的安全合作
        (一) 美国与东亚同盟国家的磋商运作机制
        (二) 美国与东亚同盟国家的军事指挥与海外协作
第四章 美国对东亚非同盟国家安全政策
    一 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的伙伴关系
        (一) 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伙伴关系的发展沿革
        (二) 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伙伴关系的战略意义
        (三) 东亚非同盟伙伴关系对东亚同盟关系的影响
    二 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的战略对话
        (一) 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的主要战略对话
        (二) 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战略对话的特点
        (三) 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战略对话的意义
    三 美国与东亚非同盟国家安全机制
        (一) 美国对东亚非同盟国家安全机制的参与
        (二) 美国在东亚非同盟国家安全机制中的作用
        (三) 美国参与东亚非同盟国家安全机制的影响
第五章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的影响与中国战略对策
    一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一) 维持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
        (二) 增加了东亚地区安全困境
        (三) 加剧了东亚的安全紧张
    二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一) 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二) 对中国军事安全的影响
        (三) 对中国领土、领海安全的影响
    三 中国对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的战略对策
        (一) 加强中美安全战略对话
        (二) 发展中美安全合作
        (三) 加强与东亚重要国家的军事合作
        (四) 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信息威慑及其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近期局部战争已经具有信息化的显着特征
        1.1.2 信息威慑己经在近期局部战争中普遍应用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信息威慑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
        1.2.2 研究信息威慑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的需要
        1.2.3 研究信息威慑是做好反“台独”应急作战准备的需要
    1.3 课题研究的基本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信息威慑概述
    2.1 信息威慑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
        2.1.2 威慑
        2.1.3 信息威慑
    2.2 信息威慑的基本要素
        2.2.1 威慑力量
        2.2.2 威慑决心
        2.2.3 威慑信息的传递
    2.3 信息威慑的主要手段
        2.3.1 情报威慑
        2.3.2 心理威慑
        2.3.3 电磁威慑
        2.3.4 网络威慑
        2.3.5 破毁威慑
    2.4 信息威慑的基本类型
        2.4.1 平时信息威慑
        2.4.2 战时信息威慑
        2.4.3 全面信息威慑
        2.4.4 局部信息威慑
        2.4.5 进攻性信息威慑
        2.4.6 防御性信息威慑
    2.5 信息威慑的基本特点
        2.5.1 综合效益高
        2.5.2 关联因素多
        2.5.3 平战一体
        2.5.4 慑战一体
    2.6 小结
第三章 近期局部战争中的信息威慑
    3.1 海湾战争中的信息威慑
        3.1.1 海湾战争中的信息威慑运用
        3.1.2 海湾战争中信息威慑的手段
    3.2 科索沃战争中的信息威慑
        3.2.1 科索沃战争中的信息威慑运用
        3.2.2 科索沃战争中信息威慑的手段
    3.3 阿富汗战争中的信息威慑
        3.3.1 阿富汗战争中的信息威慑运用
        3.3.2 阿富汗战争中信息威慑的手段
    3.4 伊拉克战争中的信息威慑
        3.4.1 伊拉克战争中的信息威慑运用
        3.4.2 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威慑的手段
    3.5 小结
第四章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威慑的运用
    4.1 信息威慑基本原则
        4.1.1 平战结合,突出重点
        4.1.2 充分准备,快速反应
        4.1.3 统筹全局,整体制敌
        4.1.4 虚实兼施,以谋取胜
    4.2 信息威慑基本方法
        4.2.1 舆论造势
        4.2.2 实力展示
        4.2.3 慑战融合
        4.2.4 欺骗诡诈
    4.3 信息威慑的组织指挥
        4.3.1 信息威慑组织指挥的特征
        4.3.2 信息威慑组织指挥主体
        4.3.3 信息威慑组织指挥过程
    4.4 提高我军信息威慑能力的发展对策
        4.4.1 深化信息威摄理论研究
        4.4.2 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4.4.3 提高重点部队威慑能力
        4.4.4 重视信息安全的威慑效应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历代物理武器心理效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与案例结合
        1.3.2 类比与反思并重
    1.4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创新点
        1.4.1 论文的逻辑结构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武器心理效能概念:定义、分类及特点
    2.1 武器心理效能定义
        2.1.1 狭义定义:心理杀伤力
        2.1.2 广义定义:心理影响力
    2.2 武器心理效能分类
        2.2.1 直接效能与间接效能
        2.2.2 正向效能与逆向效能
        2.2.3 理论效能与实战效能
        2.2.4 个体效能与群体效能
    2.3 武器心理效能特点
        2.3.1 时效长
        2.3.2 可传递
        2.3.3 能放大
        2.3.4 难度量
第三章 武器心理效能机理:基础、过程及模式
    3.1 武器心理效能理论基础
        3.1.1 “信息损伤”理论
        3.1.2 “应激反应”理论
    3.2 武器心理效能生成过程
        3.2.1 第一环节:杀伤存在
        3.2.2 第二环节:信息传递
        3.2.3 第三环节:受体感应
        3.2.4 第四环节:外化表现
    3.3 武器心理效能作用模式
        3.3.1 “实战-扰动”模式
        3.3.2 “试验-威慑”模式
        3.3.3 “欺骗-误导”模式
第四章 武器心理效能评估:难点、指标及步骤
    4.1 武器心理效能评估难点
        4.1.1 效能本质的复合性
        4.1.2 效能发挥的博弈性
        4.1.3 效能体现的参照性
    4.2 武器心理效能评估指标
        4.2.1 物理杀伤力
        4.2.2 信息传播力
        4.2.3 目标防护力
    4.3 武器心理效能评估步骤
        4.3.1 步骤一:量化指标
        4.3.2 步骤二:分类计算
        4.3.3 步骤三:实际修正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表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四、五分钟之内达成目标——谈美军在阿富汗的实时攻击(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军目标情报工作中空天侦察应用研究[D]. 张毅.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2]美国情报机构内部人员泄密问题研究[D]. 杨嘉楠.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3]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4]法外势力[J].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 译林, 2016(05)
  • [5]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6]大河向东流——湄公河四国联合巡逻纪实[J]. 杨玺. 中国作家, 2014(10)
  • [7]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研究[D]. 刘涛. 吉林大学, 2013(08)
  • [8]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J]. 蒋巍. 中国作家, 2010(08)
  • [9]信息威慑及其运用研究[D]. 彭军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 [10]历代物理武器心理效能初探[D]. 石海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五分钟达标——浅谈美军在阿富汗的实时出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