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巨大的“商业迪士尼”

南京路,巨大的“商业迪士尼”

一、南京路,巨大的“商业迪斯尼”(论文文献综述)

齐啸[1](2020)在《“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商业街区在城市中所体现的作用越加突出。纵观商业街区的发展历史,“资本”与“在地”始终是城市商业街区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二者的利益取向虽然相互冲突,却共同依存于商业街区利益共同体内,且互相博弈,对商业街区的空间产生一定影响。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色彩,在此背景下,西南城市商业街区空间受“资本”及“在地”的影响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本文选择西南地区三个城市(昆明、成都、重庆)的城市商业街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及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空间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下商业街区空间形态的特点,以期为城市商业街区空间设计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在传统商业街区中:1.对传统文化、街道景观、特色建筑、市井气息及城市肌理等进行了较完整的保留,为城市文化生活提供了生长土壤;新建消费空间、业态与保留的旧有文化遗存空间、传统业态共存,产生新旧转换的“蒙太奇化”空间现象是“资本”与“在地”共存互惠的表现,可提升商业气氛促进消费,并展现城市文化风貌。2.消费空间深藏于街区宅院内部、营造等级化消费空间等使街区内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及日常生活遭到抽离与隔离;3.街道景观、特色建筑、民居大院的内容背离了应有的其传统文化与城市生活属性,“资本”利用了“在地”空间吸引人们消费,表象与内在出现明显异化,这些“在地”空间成为展示城市传统文化的博物展品和文化符号。在现代商业街区中:1.通过各式空间语汇,包括宏大的建筑尺度、严整的街区布置、集约多样的商业功能、开放多样的空间、便利的交通等,“资本”的表达更为直接且明显。2.“在地”通过增加空间的开放度及空间的公共性及参与性提升日常生活的体验感;通过对历史文化遗留的保护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3.存在明显的“空间等级化”与“符号化”,从而产生对日常生活的排斥和对公共性的削弱。4.存在“资本”与“在地”的合作共存:包括空间的转换互补、空间的拼贴、消费空间与历史文化遗留新旧穿插的“蒙太奇”现象等,实现“资本”与“在地”的共存共赢。

李莉[2](2020)在《上海市住宿业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 ——传统与共享住宿的综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宿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刺激住宿业迎来又一轮增长。旅游住宿空间布局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住宿行业的发展,且对城市旅游业及其他产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为此厘清城市旅游住宿空间演变机理可优化产业布局,对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共享住宿发展势头迅猛,作为住宿业的后来者,其与传统住宿之间的空间布局是否存在差异?其与传统住宿之间存在怎样的空间关联效应?为更深入了解城市各类旅游住宿的空间分布演变格局及其背后机理,本文以国内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上海作为研究案例地,选取传统住宿和共享住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别探讨了传统住宿与共享住宿时空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尺度上来看,2010-2019年星级酒店、连锁酒店Moran’s I指数不断增大,空间集聚性逐年增强,而共享住宿空间集聚性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态势;从空间范围上来看,星级酒店、连锁酒店和共享住宿的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随着空间范围缩小,即空间集聚性也随范围缩小而减弱,其中2019年外环区内共享住宿集聚性高于全市范围和内环区范围的集聚性。(2)从核密度分布来看,三类住宿产品均表现出中心城区集聚、外围城区分散的分布特征;星级酒店前期以接触扩散为主,后期跳跃扩散占据主导;连锁酒店空间扩展模式总体上以接触扩散占据主导;共享住宿表现出跳跃式扩散和接触扩散并存的空间扩张模式。借助双变量自相关发现,研究期内三者的空间分布关联性逐步上升;星级酒店与共享住宿的H-H型集聚区、连锁酒店与共享住宿的H-H型集聚区由初始的点状分布形成最终的片状聚集,传统住宿与共享住宿之间的正向关系不断扩大。(3)影响星级酒店、连锁酒店和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的因素基本类似,主要受到空间集聚、区域经济、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影响,其中,共享住宿的空间分布还受到房源供给的限制。住宿业空间演化机理中,自然本底因子、服务规划因子和动态随机型因子分别通过制约机制、供需机制、触发机制作用于住宿产品选址布局,经过个体与时间积累效应,最终形成上海市住宿空间的动态演化特征。

郑珩[3](2019)在《基于运动与视觉的影视基地(城)设计方法探究 ——以电视剧《筑梦情缘》的电影建筑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以影视制作带动影视旅游共同发展的影视基地(城)项目成为了新的建设热点。但由于建设者及投资者对影视基地运营模式及设计方法缺乏经验,全国各地充斥着大量无法满足剧组拍摄及旅游需求的仿古“伪建筑”,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及建筑资源的浪费。目前,在影视基地设计的研究领域缺乏深度的实践理论支撑,在研究方式上缺乏建筑学与电影制作的跨专业知识融合。本文以上海松江地区影视基地作为重点调研对象,以运动和视觉为切入点,从国内外的影视基地发展历程及设计模式中总结规律,结合笔者在电视剧《筑梦情缘》的电影建筑设计实践,期望能为将来的影视基地项目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经验及建议。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介绍了国内目前的影视基地(城)建设现状及背景,并对国内外影视基地、电影建筑、影视旅游等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信息。第一章,概述了国内外影视基地的发展演变,并对发展模式进行总结。第二章,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基地案例及上海松江地区影视基地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为笔者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调研及设计实践部分。基于运动和视觉的视角,结合电视剧《筑梦情缘》的电影建筑设计实践经验,总结出影视基地的设计方法。本文正文约82000个字,插图167张,表格20个。

查晓莉[4](2017)在《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及其客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作为都市旅游发展新要素,其建成运营为深化、升级上海都市旅游发展带来新契机,世界级娱乐品牌的巨大影响增强上海都市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带动上海都市旅游形象的国际跃升。本文以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国内旅游者为调研对象,研究主题公园类旅游者的客流结构及出行特征方面的独特规律。基于实地调研获得的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社会属性、出游空间行为特征和空间流动轨迹等数据,操作Excel、SPSS、Ucinet、Coreldraw和ArcGIS等软件处理分析迪士尼旅游客流空间流动行为及旅游客流空间扩散特征,探讨上海迪士尼乐园对本土、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旅游辐射效应。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第一,基于实地调研一手数据,操作SPSS软件对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者个体属性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全面了解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行特征。结果表明:暑期实地调研的数据样本涵盖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水平的旅游者,样本代表性较强。绘制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图和客流空间使用曲线,剖析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上海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性。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分布范围既广泛又相对集中,全国各省份均有客源分布,上海市本地客源在市场空间结构中比重最大(13.22%),长三角区域是客源最为集中的主体市场。旅游空间使用曲线呈基本型和Boltzman型复合特征。总体上,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分布遵循距离衰减规则,各客源市场占比份额随客源地到目的地(上海市)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递减。第二,基于迪士尼国内旅游者行程线路安排和旅游时间分配,研究旅游者出游时空间行为特征。出游空间行为方面,先采用频数统计法整理出迪士尼旅游者在沪到访的各景区(点)频数及所占比率,基本反映迪士尼旅游者偏好的旅游节点。定位旅游节点空间位置,利用Arc 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分析迪士尼国内旅游者在沪空间分布型态特征。迪士尼旅游者在沪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双核心分布,圈层状扩散”的特点,旅游客流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不均衡性和地理集聚特征,旅游活动空间特征表现为以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依据圈层结构理论和距离衰减规律,空间分布频率由核心向外围逐渐衰减,旅游活动空间扩散范围有限。采用频数统计法统计出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以单目的地式为主,其次旅游者选择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式中以完全环游式占主导行为模式。总体来看,近程客源的迪士尼旅游者较多以上海市作为唯一到访旅游目的地,中远程旅游客源更倾向于选择多目的地旅行模式。出游时间行为方面,旅游者出入迪士尼乐园时段较为集中,旅游者在沪停留时间和整体出游时间研究表明迪士尼国内旅游者具有短期旅行特征。第三,基于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空间流动轨迹,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旅游者城内流动和跨城流动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以网络化视角分析迪士尼国内旅游客流空间活动范围和空间结构。迪士尼国内游客在上海市域内流动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以迪士尼、外滩、南京路步行街、东方明珠、科技馆和城隍庙为网络核心旅游节点,市域内的迪士尼客流主要通过这些核心节点发生旅游流的集聚、中转、扩散行为。迪士尼国内游客跨城流动形成的全国性网络空间结构以上海、杭州、苏州、乌镇和南京为核心城市,迪士尼全国旅游流在上述核心城市节点间发生集聚、中转、扩散行为,迪士尼旅游流跨城流动的空间扩散呈现显着的近程性特点。

李婷[5](2016)在《上海城市休闲娱乐区服务场所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休闲娱乐区是城市化的产物,也是城市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休闲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休闲空间的分布以及休闲设施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纵观国内外休闲研究现状,学术界对休闲空间的研究以对某个区域的个案研究居多,而对整个城市层面上休闲空间的宏观研究尚显薄弱,涉及到服务场所分布的综合研究也比较鲜见。上海作为一座拥有2400万余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在全国相对成熟,以上海休闲娱乐区服务场所的分布为研究对象,有助于促进娱乐区空间结构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也可为相关大城市休闲娱乐区的建设提供借鉴经验。本文在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休闲娱乐区的演变阶段及发展特点的前提下,主要对城市休闲娱乐区范围内的服务场所进行了分类与归纳,在运用地图大数据筛选方法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矢量数据分级符号法和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城市休闲娱乐区内部的服务场所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从城市休闲娱乐区发展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区经历了恢复发展、稳化推进、快速增长三个阶段;现阶段在空间上表现为“内密外疏”的分布特征,并呈现出交通便捷与人口主导的分布规律。第二,从城市休闲娱乐区内部的服务场所看,在数量上分布不均衡,其中,餐饮场所的分布具有稳定性和主导性;在服务场所空间分布上,总体上表现出由人民广场向外圈层递减的分布规律,其中,美食餐饮、文化展览、演出放映、基础设施类的分布与总体空间分布相类似,而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旅游服务、商场购物四类则大致上呈现多中心梯度布局的空间规律。第三,从城市休闲娱乐区的层次看,不同等级的城市娱乐区所拥有的各种类型服务场所的数量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由中央休闲娱乐区,向次一级以及次二级休闲娱乐区逐次降低。最后,论文就上海城市休闲娱乐区结构优化与服务场所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

田佳佳[6](2016)在《电影与美术结缘的历史解读 ——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文中指出本文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为主要论述对象,主要采用关联研究、群体研究两大方法,通过沉潜深广的文献爬罗剔抉,辅之以具体个案的研究分析,探究美术人才在布景美术、摄影、表演、编导、卡通等诸多电影领域的积极贡献。所论无意于重写民国电影史,而是从一特殊视角考察民国电影与美术的关联,期以将电影与美术的专题研究切实推进一步。绪论、结语之外,论文主体分设六章:第一章“美术人群趋电影界的民国现象”。该章综论电影诞生以来迅速升格为第八类艺术,影像艺术极大地冲击绘画艺术,美术人群趋电影界的世界潮流。在如此形势下,崛起于东南的近代上海,张扬电影文化,成为中国的好莱坞。电影与美术相互激荡,引领上海的时尚文化潮流。由此产生的新兴职业人,托举起电影美术人群体的形成。他们不仅在电影美术领域积极作为,而且极大地拓展了美术理念在电影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美术人“触电”的职场进展、电影美术人群体概况作了初步的探索。第二章“营造美与真的布景美术师”。该章考述低水平起步的电影布景,在布景美呼声下振兴的历史背景,电影布景美术人才由此兴起。而知名美术家的加入,还是因为中国电影界随着拍摄古装片而抬升影片质量要求所致,由此使“美术”地位高于“布景”。此后,电影布景美术师层出不穷,经历唯美主义、特技奇景、象征主义等追求,国产影片布景走向中华特色、走向现实主义,扩大外景拍摄,都是大势所趋。第三章“摄影师的影像美术追求”。该章通过追溯中国早期电影摄影师的艰难成才之路,彰显了他们的美术功底与照相才艺。在整个民国时期,电影摄影美学呈现出纪实影像与表现影像的交错发展。特技摄影最能体现摄影机摄绘的创作特质。不仅限此,民国摄影理论对美术的自觉借鉴,电影光线美学、摄影构图等无不留下美术人的痕迹。第四章“表演因美术而融会贯通”。该章系统梳理演员的艺术修养,除了美专毕业生进场表演,其他电影明星的美术爱好也得以揭示;此外,还将兼擅绘画的导演收入视阈,因为导演负责教戏。银幕上的艺术家不一定由擅绘者主演,然而,多变的艺术造型还是美术人从影的优势,镜头前的美术创作更是一展才华的难得时机。表演贵在触类旁通,本文对美术人在大美术理念下的跨界发展、表演的艺术修养之源、画论启发演艺理论等方面皆有涉及。第五章“电影编导的美与术”。该章聚焦成为编导的电影美术人,探究了他们特有的电影绘画创作思维,以及美术才能在编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对唯美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恐怖电影、商业电影的代表导演,进行具体个案分析,展示美术人执导下特有的电影美学。最后,回顾电影美术人参与摄制绘画题材影片自然流露的画家意识,进而关注美术人扎堆的民国电影《关不住的春光》。第六章“绘出国产片的动画新天地”。该章以万氏兄弟为主论述中国卡通人才的形成,论证绘画才能与电影文化结合,铺设了中国卡通人才的成才之路。通过还原第一部长篇卡通片《铁扇公主》的制作过程,彰显绘画在卡通影业中的重要性。也正因为此,继后崭露头角的卡通人才佼佼者钱家骏,最终促成“动画”一词取代“卡通”,这理应是中国卡通片人才实现动画理念的自觉。其实,这同时也是电影美术人实现美术意识自觉的又一标志。

王雁[7](2015)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重估》文中提出美国好莱坞电影作为世界电影主流的代表,长期雄踞全球电影市场之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势的传播力度和传播优势。从好莱坞电影输入中国开始,丰富、独特的中国文化就始终是好莱坞“想象东方”不可或缺的要素。百年以来,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起伏变化,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各种用意的阐释和描述。本文将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元素的关系放在动态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做梳理和评价,对好莱坞电影的特征和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好莱坞电影作为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现出其本质性的商业逻辑,同时也代表与象征着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对好莱坞电影创作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元素代表着一种文化交流的符号,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使用与传播将有利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异质文化共同进步与发展。这种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使一国从异国所塑造的本国形象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这种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过程将有利于对自己进行更好的定位与发展。本文从纵向上梳理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境况,以及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的历史考察,通过史的梳理,廓清了好莱坞电影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尝试说明中美起伏变化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使得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具有阶段性特征,其使用意图也是复杂的和不断演变的。以历史的眼光观照,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使用体现出类型上的转换与流变,具体表现为:从善于对物质性的中国元素进行静止的、稳定的运用,转变成逐渐关注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从之前生硬的符号拼贴,到选择一些蕴含文化深意的元素进行表现。无论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使用表现为何种类型,其中都包含着内在的使用意图与逻辑植入。对此的分析集中在文化审美、政治意识形态与商业意图的视域之下,但如果对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的意图进行更为与时俱进的反思与重估,就会发现其中有更为复杂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表征:任何一种单一意图都无法概括好莱坞使用中国元素的全部动机。好莱坞使用中国元素的文化的审美意图、政治意识形态的意图、商业意图往往是交叉相伴的,最终的效果还取决于多方力量与接受终端的多元理解。但在种种使用意图与力量结构中,商业逻辑始终占据主流与核心的地位。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的意图与其最终实现的跨文化全球传播的效果是否能达成一致,这个问题还需有长期的文化观察、建设和警觉。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使用,长期以来的普遍认识是一种变相的“文化殖民”或者“文化侵略”,中国文化会在这种“文化殖民”或者“文化侵略”的境遇中遭到误解、误读,沦为西方文化主体观照下的“客体”和“他者”。针对这种认识,本文重估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传播的文化意义,在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下认为,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使用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被传播”,这客观上使中国文化的某些突出元素借助好莱坞创造的影像获得了全球性的认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研究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使用,重估其内在逻辑与文化意义,更重要的现实指向是希望能够对中国电影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自觉传播做出新的启发。好莱坞电影在当下的电影市场具有强势的传播能力,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播可以借助的途径,而中国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广阔潜力,也必将是好莱坞电影所需要的,因此,借助于好莱坞电影,中西方文化可以进行很好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电影需要有选择地接受好莱坞,运用好莱坞先进的电影理念、电影制作机制、创作方法,加强自身的文化自觉性,能动地传播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深刻、有魅力的中国文化,创作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市场效应的电影作品。

濮波[8](2014)在《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剧场在当代的重要性,正是其实体和象征、符码、媒介、表演、剧场性的变更等多重意义组成的。它在两个方面牵动着我们时代审美嬗变:一方面,剧场内部结构(镜框式舞台、中央式舞台、实景舞台、黑匣子或组合空间)中的戏剧审美潮流如何演绎?另一方面,在剧场之外,剧场隐喻意义的延伸导致社会剧场化,并不断生成新的场景。这种本质上属于空间代码化的“异化景观”正在改变我们与生活期间的空间的关系,本文聚焦舞台的剧场性和空间剧场化,阐述空间表演的状态和泛化后果。从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论文选题的文献梳理和选题意义的论证,提出剧场表演、空间剧场化和异质同构的三个空间代码化(或空间表演)的范畴,阐明方法和研究重点;第二章:舞台空间中的表演,主要阐述剧场空间内部的表演形态以及新的嬗变。阐明舞台作品是戏剧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修辞转换,本质上是符号和真实之间的转换,其方法有再现和表现,转喻和隐喻;第三章:空间剧场化。针对社会空间的剧场化的当代趋势,阐述艺术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图形转换模式;第四章:异质同构,阐述在全球化时代一种新的空间图形转换模式,即在不同的社会空间/艺术空间之间——有一种类似阿尔托所说的重影般的结构、逻辑、认知镜像产生,其本质是一种空间表演模仿另一种空间表演。社会“剧场”模仿舞台剧场,舞台剧场也模仿社会“剧场”,两者都有着表演性。这是另外一种图形转换,牵涉到表象、意向和结构的对应;第五章:空间延异,主要阐述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和接受双方并不处在一个水平状态的现状,隐喻了德里达所说的“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缝隙”这样的语言延异现象;第六章:空间伦理,阐述在剧场内部、社会剧场化、异质同构空间导致的伦理问题,包括一味追求仿真和壮观、奇观以及空间表演泛化的后果,发端于西方的表演学所提倡的提高“国际表演性认知”背后的西方话语霸权倾向。本论文以上海的戏剧和雕塑空间作为剖析重点,也选择了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并行的研究方法,期待为上海在全球化时代的空间建设带来实际参考价值。

盛锴[9](2013)在《“迪斯尼化”视角下的当代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商业建筑的决定因素是商业。商业综合体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的综合化、规模的大型化和空间与流线组织的复合化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复合地产,是当代商业建筑开发的高级模式。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营造充分反映了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构成逻辑与形式法则。反之,任何忽略商业因素而对商业综合体进行的纯粹建筑学评价都是无力的。英国社会学家艾伦·布里曼在《迪斯尼风暴》一书中,精练准确地总结了以迪斯尼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商业模式的特征和原理。“迪斯尼化”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并最终体现在商业建筑上。本文试图把“迪斯尼化”的思考途径转化为建筑学层面上评价商业建筑的分析手段,从而获得更接近商业综合体发展本质的新视野。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以及建筑学角度,建构了以“主题化、混合性、商品化、表演性”为纲要的当代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理论平台;结合国内外优秀实例,总结出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商业综合体的设计策略,为后续的建筑设计提供经验总结和理论借鉴。

吴毅雄[10](2013)在《政府参与下的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繁荣、繁华的商圈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明、经济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但凡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市,都有着傲立于世的知名商圈。借助于商圈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的商业、旅游、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打造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必然要拥有世界一流的商圈,以“中华第一街”南京东路商业街为核心的南京东路商圈就具备这样的潜质。南京东路商圈虽然有着良好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基础,但也受到了不少问题的制肘,同时受到了来自其他商圈、社区商业、网络购物等的多方面的挑战与冲击,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本论文试图从政府参与的角度对南京东路商圈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政府参与商圈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结合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零售商圈理论、地价理论等一般性理论,总结出一些政府参与商圈建设的普遍规律。在分析了南京东路商圈形成背景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用SWOT分析法,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分析了其竞争优势与劣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且通过对王府井大街、香榭丽舍大街、第五大道、牛津街等四个着名商圈建设中的政府参与案例分析,对他们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参与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的建议,以期为南京东路商圈打造世界一流商圈的实践活动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借鉴。

二、南京路,巨大的“商业迪斯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路,巨大的“商业迪斯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缘起——工人文化宫与“春之眼”
        1.1.2 背景——“资本”影响下的城市商业空间转变
        1.1.3 城市“在地”——作为历史与现实的载体
        1.1.4 日常“在地”——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演变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及框架结构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6.1 文献研究
        1.6.2 实地踏勘调研
        1.6.3 图解分析
    1.7 文章框架结构
第二章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基础研究
    2.1 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商业街区发展历程
        2.1.2 国内商业街区发展历程
        2.1.3 西南商业街区变迁
        2.1.4 社会转型期下的商业街区转变
    2.2 资本与在地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2.1 商业街区中的“资本”认知
        2.2.2 商业街区的空间构成
    2.3 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的认知与思辨
        2.3.1 “资本”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3.2 “在地”在商业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2.3.3 “资本”与“在地”的相互作用及空间表现
    2.4 小结
第三章 传统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及其对空间的影响
    3.1 传统商业街区的相关概念
        3.1.1 传统商业街区的含义及类型
        3.1.2 传统商业街区的特征
    3.2 以西南城市为例——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
        3.2.1 宽窄巷子历史背景
        3.2.2 宽窄巷子概述
        3.2.3 “资本”与“在地”在宽窄巷子街区空间中的体现
        3.2.4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以宽窄巷子为例
    3.3 旧貌与新颜——昆明正义路昆明老街商业街区的今昔
        3.3.1 项目概况
        3.3.2 “资本”与“在地”在昆明老街空间中的体现
        3.3.3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以昆明老街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及其对空间架构的影响
    4.1 现代商业街区的相关概念
        4.1.1 资本初入城市与现代商业街区的出现
        4.1.2 现代商业街区的资本化与消费性
    4.2 “资本”与“在地”的互补——昆明北辰财富中心&欣都龙城商业街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本”和“在地”在街区的显现
        4.2.3 空间的可变性——阶梯、广场和阳伞
        4.2.4 互补的“资本”与“在地”
        4.2.5 对“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昆明财富中心&欣都龙城
    4.3 新旧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对话——成都远洋太古里商业街区
        4.3.1 项目概况
        4.3.2 “资本”在街区的显现
        4.3.3 “在地”的空间表现
        4.3.4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空间表现
        4.3.5 成都太古里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博弈的思辨
    4.4 微缩的重庆——重庆洪崖洞商业街区
        4.4.1 项目概况
        4.4.2 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的空间表现
        4.4.3 洪崖洞商业街区“在地”的空间表现..山城化的空间特色
        4.4.4 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相互作用的空间表现
        4.4.5 重庆洪崖洞商业街区“资本”与“在地”相互作用的思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与“在地”的博弈对商业街区空间的影响
    5.1 博弈的相关概念
        5.1.1 城市空间中的博弈行为
        5.1.2 演化中的博弈
    5.2 “资本”与“在地”在本文案例中的具体体现
        5.2.1 传统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博弈的体现
        5.2.2 现代商业街区中“资本”与“在地”博弈的空间表现
    5.3 资本与在地博弈的趋势
        5.3.1 从“对抗博弈”到“合作博弈”
        5.3.2 从“盈利”到“盈门”
    5.4 “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空间衍生策略
        5.4.1 城市开放性的重视
        5.4.2 “生活”与“消费”的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果及关注重点
    6.2 研究局限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2)上海市住宿业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 ——传统与共享住宿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住宿业——旅游业支柱之一
        1.1.2 共享住宿——住宿业态新变量
        1.1.3 综合研究——丰富住宿研究内容
        1.1.4 时空演变——优化住宿业格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空间分析法
    1.5 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结构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传统住宿相关研究进展
        2.1.1 国外传统住宿相关研究进展
        2.1.2 国内传统住宿相关研究进展
    2.2 共享住宿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共享住宿研究进展
        2.2.2 国内共享住宿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住宿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2.3.1 国外传统住宿空间分布研究
        2.3.2 国内传统住宿空间分布研究
    2.4 国内外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2.5 研究述评
    2.6 理论基础
        2.6.1 区位理论
        2.6.2 空间结构理论
        2.6.3 集聚扩散理论
第3章 上海市住宿业时空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采集
    3.3 数据处理
    3.4 上海市住宿业发展概况
        3.4.1 上海市住宿业分布现状
        3.4.2 上海市住宿市场增长情况
    3.5 上海市住宿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5.1 时间尺度下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5.2 不同范围下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6 上海市住宿业时空分布总体形态
        3.6.1 上海市住宿总体时空分布
        3.6.2 上海市星级酒店时空分布
        3.6.3 上海市经济型连锁酒店时空分布
        3.6.4 上海市共享住宿时空分布
    3.7 传统住宿与共享住宿的局部空间关联
第4章 上海市住宿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取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住宿总体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星级酒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 共享住宿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3 上海市住宿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机理探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运动与视觉的影视基地(城)设计方法探究 ——以电视剧《筑梦情缘》的电影建筑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实践项目文本图件
    项目说明
    图纸目录
下篇 实践工程研究论文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国内影视基地的起源
        0.1.2 国内影视基地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0.1.3 运动与视觉视角下的研究
        0.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0.3.1 影视基地/影视城
        0.3.2 电影建筑
        0.3.3 相关概念辨析
        0.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0.4.1 国内外影视基地研究综述
        0.4.2 国内外电影建筑发展综述
        0.4.3 国内外运动与视觉研究综述
        0.4.4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综述
        0.5 研究方法
        0.6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影视基地发展概况
        1.1 影视基地的发展历程
        1.1.1 国外影视基地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影视基地的发展历程
        1.2 影视基地的发展演变及模式
        1.2.1 以影视拍摄为主导的影视制作基地
        1.2.2 以影视旅游为主导的影视主题公园
        1.2.3 以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影视产业园区
        1.3 影视基地的发展问题总结
        1.3.1 影视拍摄层面
        1.3.2 影视旅游层面
        1.3.3 产业聚集层面
    第二章 影视基地案例分析
        2.1 国内外重点案例分析
        2.1.1 国外案例分析
        2.1.2 国内案例分析
        2.1.3 对比分析
        2.2 上海松江地区影视基地
        2.2.1 基地概况
        2.2.2 问卷调查研究
        2.2.3 调研归纳
    第三章 电视剧《筑梦情缘》设计实践研究
        3.1 电视剧《筑梦情缘》设计实践概况
        3.1.1 项目概况
        3.1.2 工作内容
        3.1.3 操作方式
        3.2 以视觉为主导的设计方法研究
        3.2.1 叙事空间的建筑形态营造
        3.2.2 景片组合下的建筑空间营造
        3.2.3 符号元素下的场景气氛营造
        3.2.4 镜头差异下的建筑视觉营造
        3.2.5 视觉原理下的建筑细节营造
        3.3 以运动为主导的设计方法研究
        3.3.1 基本的运动空间类型
        3.3.2 室内空间中的运动
        3.3.3 街道空间中的运动
        3.3.4 组合式空间中的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及其客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3.2 数据来源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城市旅游与都市旅游
        1.2 旅游者空间行为
        1.3 旅游流
        1.4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
    2 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关于迪士尼主题乐园的研究
        2.2 国内外旅游者空间行为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4 简要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地理学第一定律
        3.2 旅游流距离衰减理论
        3.3 空间扩散理论
        3.4 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章 迪士尼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性
    1 旅游者个体属性特征分析
        1.1 人口统计学特征
        1.2 旅行特征
    2 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3 国内客源空间使用曲线变化
    4 小结
第四章 迪士尼旅游者时空间行为特征
    1 旅游者出游行为空间特征
        1.1 到访旅游节点分布
        1.2 活动轨迹空间特征
    2 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
        2.1 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
        2.2 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频率统计
        2.3 不同客源地迪士尼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分析
        2.4 旅游者空间行为影响因素
    3 旅游者出游行为时间特征
        3.1 在迪士尼园内游玩时间
        3.2 在沪停留天数
        3.3 整体出游天数
    4 小结
第五章 迪士尼国内旅游客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
    1 旅游目的地区域网络结构构建及评价指标
        1.1 区域网络结构构建思路
        1.2 区域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1.2.1 整体网络结构评价指标
        1.2.2 网络节点结构评价指标
    2 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目的地区域网络结构
        2.1 上海市作为目的地区域
        2.1.1 区域整体网络流量分析
        2.1.2 旅游目的地区域整体网络结构
        2.1.3 旅游目的地区域网络节点结构
        2.2 全国作为目的地区域
        2.2.1 旅游流地理分布和流动特征
        2.2.2 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
    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研究结论
    2 讨论
    3 论文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上海迪士尼调查问卷
致谢
附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5)上海城市休闲娱乐区服务场所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简述
        二、国内研究概述
        三、研究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研究基础
第二章 休闲娱乐区分布现状与演变阶段
    第一节 休闲娱乐区现状分析
        一、选择标准与数据来源
        二、休闲娱乐区类型
        三、休闲娱乐区分布
    第二节 休闲娱乐区演变阶段
        一、休闲娱乐区数量变化
        二、休闲娱乐区类型演变
        三、休闲娱乐区分布调整
    第三节 休闲娱乐区发展原因
        一、社会经济发展
        二、人口需求变化
        三、城市化不断深化
        四、交通环境优化
第三章 休闲娱乐区服务场所类型与分布特征
    第一节 服务场所类型
        一、分类依据
        二、场所类型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服务场所分布现状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采集
        三、服务场所现状分析
    第三节 服务场所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服务场所数量分布特征
        二、服务场所空间分布特征
        三、影响服务场所分布因素分析
第四章 休闲娱乐区服务场所分布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与变量赋权
        二、评价模型
    第二节 服务场所分布评价
        一、总体评价
        二、分类评价
    第三节 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电影与美术结缘的历史解读 ——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电影与美术的民国叙事
    一、选题旨趣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前史与现状
    三、关键词、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美术人群趋电影界的民国现象
    第一节 美术人群趋电影界的世界潮流
        一、电影步入艺术殿堂
        二、影像艺术冲击绘画艺术
        三、电影需要美术专才
    第二节 上海城市发展与电影、美术结缘
        一、上海崛起与中国好莱坞的确立
        二、电影、美术引领时尚文化
        三、融和电影与美术的新兴职业人
    第三节 电影美术人在民国的群体起伏
        一、电影美术探索与美术理念的拓展
        二、电影美术人的职场进展
        三、电影美术人的群体概况
第二章 营造美与真的布景美术师
    第一节 美术人加盟电影布景美术工作
        一、有关布景美的呼声兴起
        二、电影美术的工作内容
        三、加盟电影界的美术家
    第二节 形式唯美与奇丽幻景
        一、布景美术由欧化趋华风
        二、幻景与象征影像
        三、伟大布景
    第三节 现实主义电影布景的兴起
        一、置景重在真实适当
        二、外景的现实拓展
        三、布景师的艺术反思
第三章 摄影师的影像美术追求
    第一节 成为摄影师的难度
        一、闯入欧美技师的专属领地
        二、摄影师的美术功底
        三、照相摄影与电影摄影
    第二节 摄绘影像奇观的群体努力
        一、纪实影像与表现影像的交错
        二、分身双美等特技影像
    第三节 影像美学与画学交相辉映
        一、摄影理论对美术的自觉借鉴
        二、电影光线美学
        三、摄影构图与移动镜头
第四章 表演因美术而融会贯通
    第一节 演员的艺术修养
        一、美术专业生进场演出
        二、电影明星的美术修养
        三、导演教戏兼通绘事
    第二节 胶片上的艺术创作
        一、银幕上的艺术家
        二、多变的艺术造型
        三、镜头前的美术创作
    第三节 表演贵在触类旁通
        一、大美术理念下跨界发展
        二、电影表演艺术之源
        三、画论启发演艺妙悟
第五章 电影编导的美与术
    第一节 擅绘导演的电影绘画
        一、实现画面活动的冲动
        二、美术在编导中的功用
        三、犹如绘画创作
    第二节 绘画电影的分途并进A
        一、融画入影唯美影像
        二、影像的浪漫主义诉求
        三、恐怖导演的影像美学
    第三节 绘画电影的分途并进B
        一、现实主义绘影绘声
        二、布景导演不软不硬商业风
        三、画家意识“关不住”
第六章 绘出国产片的动画新天地
    第一节 卡通电影人才的孳育
        一、万氏兄弟转向卡通片
        二、上海影业托举万氏卡通
        三、早期卡通人的成才模式
    第二节 绘制《铁扇公主》的成功
        一、由渝返沪致力长片的契机
        二、仿效迪斯尼的绘制模式
        三、竟成民国卡通长片的绝唱
    第三节 动画片的理念自觉
        一、钱家骏在动画片领域的崛起
        二、“活动画”对垒“卡而不通”
        三、实现动画理念自觉的言行
结语:电影美术人的历史归结与当代启示
    一、电影美术人走向新中国
    二、电影美术人在新时期的复起
    三、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插图汇总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重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关键词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一章 好莱坞电影及其中国元素研究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中国传播史
        一、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二、新世纪以后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境况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运用的历史考察
        一、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运用的早期形态
        二、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特殊性
        二、好莱坞电影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表现类型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类型及中国元素的运用
        一、好莱坞电影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二、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票房统计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物质文化元素
        一、城市与自然风光
        二、人物形象
        三、“中国制造”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精神文化元素
        一、中国功夫
        二、中国故事
        三、中国民俗及其生活表现
第三章 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意图再认识
    第一节 审美文化意图的历史演变与重估
        一、审美距离与文化猎奇
        二、高文化语境
    第二节 意识形态意图的历史转变与重估
        一、政治、种族问题的外延
        二、后殖民主义下的文化渗透
    第三节 当代市场经济意图的重要性解读
        一、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困境
        二、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第四章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传播的文化意义重估
    第一节 好莱坞文化传播的多面性及其指向性
        一、“小型国务院”与“铁盒里的大使”
        二、好莱坞文化的多面性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被传播与被误读
        一、文化的他者与被看的客体
        二、被误读的中国元素
    第三节 中国文化被传播的多面效果与文化意义
        一、认知层面的效果分析
        二、促进中国文化参与人类文化一体化格局
        三、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第五章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策略的启示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好莱坞与中国文化的恰当对接
        一、肯定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二、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融合
    第二节 电影理念的确认和主题视野的扩大
        一、电影理念的重新确认
        二、从族意识到类意识的转变
    第三节 加强文化自觉和电影专业机构的建设
        一、对中国元素的丰富性进行开拓
        二、增强中国电影专业机构的建设
        1. 多媒体传播手段协同合作
        2. 组建具有国际营销力的电影发行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凸显:空间代码化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舞台空间中的表演——以上海演出的戏剧作品为重点
    第一节 剧场幻觉的丧失和舞台转换
    第二节 镜框式舞台与主流、商业戏剧
    第三节 非镜框式舞台与实验、民间戏剧
    第四节 全景舞台和实景戏剧空间
第三章 空间剧场化——以上海的雕塑空间为例
    第一节 空间的剧场化
    第二节 从空间的再现到“再现的空间”
    第三节 城市雕塑:空间的表演性、日常生活和精神图形
    第四节 城市雕塑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的表演性
第四章 空间表演性——社会空间和艺术空间之间的异质同构
    第一节 作为全球化模式的异质同构
    第二节 雕塑和戏剧空间中异质同构的表现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的景观之一:跨文化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的景观之二:壮观化
第五章 空间表演的延异
    第一节 戏剧空间的延异
    第二节 雕塑空间的延异
    第三节 延异和融通之间的张弛
    第四节 情感结构的延异
第六章 空间表演的伦理
    第一节 剧场内部空间的表演伦理
    第二节 空间剧场化的表演伦理(一)
    第三节 空间剧场化的表演伦理(二)
    第四节 异质同构的表演伦理
结语:空间的异化和希望的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迪斯尼化”视角下的当代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基本概念
        1.4.1 城市综合体
        1.4.2 商业综合体
        1.4.3 迪斯尼化
        1.4.4 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迪斯尼化与当代商业综合体综述
    2.1 迪斯尼化的内涵
        2.1.1. 主题化
        2.1.2. 混合消费
        2.1.3. 商品化
        2.1.4. 表演性劳动
        2.1.5. 对迪斯尼化的思考
    2.2 我国商业综合体概述
        2.2.1. 我国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2.2.2. 我国商业综合体的类型与特点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主题化:建筑单体的个性表现
    3.1 整体主题:每个综合体的根本立意
        3.1.1. 主题的确立途径
        3.1.2. 主题定位的类型
    3.2 局部主题:内部的业态功能划分
        3.2.1. 店铺类型与组合
        3.2.2. 区域的主题划分
    3.3 反身主题:特色商店与特征空间
        3.3.1. 特色商店
        3.3.2. 特征空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性:交通流线的组织整合
    4.1 与城市交通的衔接
        4.1.1. 公交车与出租车
        4.1.2. 轨道交通
        4.1.3. 车道与停车位
        4.1.4. 步行道
    4.2 公共交通流线的组织
        4.2.1. 水平交通流线
        4.2.2. 垂直交通流线
    4.3 公共交通空间的商业职能
        4.3.1. 联系型
        4.3.2. 导向型
        4.3.3. 共享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品化:建筑空间的人文体验
    5.1 公共空间
        5.1.1. 泛城市化
        5.1.2. 通透与互动性
        5.1.3. 动态与历时性
    5.2 室内景观
        5.2.1. 室外化
        5.2.2. 生活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表演性:建筑形式的多维展示
    6.1 建筑的表演性
        6.1.1. 结构与造型
        6.1.2. 材料与色彩
        6.1.3. 构造与细部
    6.2 与建筑融合的视觉元素
        6.2.1. 灯光
        6.2.2. 景观小品
        6.2.3. 广告牌与显示屏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10)政府参与下的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政府参与商圈建设相关理论
    第一节 市场失灵理论
    第二节 政府失灵理论
    第三节 零售商圈理论
    第四节 地价理论
第三章 南京东路商圈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南京东路商圈的发展现状
        一、 南京东路商圈的形成背景
        二、 南京东路商圈的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南京东路商圈的 SWOT 分析
        一、 自身竞争优势
        二、 自身问题与劣势
        三、 外部发展机遇
        四、 外部挑战与威胁
    第三节 南京东路商圈建设中政府参与的措施与不足
        一、 近些年政府推动南京东路商圈建设的举措
        二、 政府参与南京东路商圈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 政府参与商圈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国内外着名商圈建设发展的政府参与案例
        一、 北京王府井大街
        二、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三、 美国纽约第五大道
        四、 英国伦敦牛津街
    第二节 着名商圈建设政府参与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五章 政府参与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具体措施的建议
    第一节 建立联动机制来统筹商圈规划定位
        一、 建立商圈管理的统筹联动机制
        二、 对商圈进行整体与分段规划定位
    第二节 积极进行商业空间拓展与整体环境提升
        一、 整治优化商业购物环境
        二、 多种渠道拓展商业空间
    第三节 通过商业业态调整创新提升商圈核心竞争力
        一、 对商圈内业态比例进行调整与鼓励业态创新
        二、 扶持做强以本商圈为根的自主品牌
    第四节 通过提升消费体验打造商圈整体品牌
        一、 加强整体营销活动运作
        二、 积极挖掘商圈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南京路,巨大的“商业迪斯尼”(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与“在地”博弈下的商业街区空间架构研究 ——以西南城市商业街区为例[D]. 齐啸.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上海市住宿业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 ——传统与共享住宿的综合分析[D]. 李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基于运动与视觉的影视基地(城)设计方法探究 ——以电视剧《筑梦情缘》的电影建筑设计为例[D]. 郑珩. 东南大学, 2019(05)
  • [4]上海迪士尼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及其客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 查晓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5]上海城市休闲娱乐区服务场所分布研究[D]. 李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6]电影与美术结缘的历史解读 ——以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人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D]. 田佳佳. 上海大学, 2016(09)
  • [7]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重估[D]. 王雁.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8]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D]. 濮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9]“迪斯尼化”视角下的当代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D]. 盛锴. 浙江大学, 2013(07)
  • [10]政府参与下的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研究[D]. 吴毅雄.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南京路,巨大的“商业迪士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