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马尼亚的异国树木

塔斯马尼亚的异国树木

一、塔斯马尼亚岛的奇花异木(论文文献综述)

闵天怡[1](2020)在《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机制与环境调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的成因起始于“围合”(enclosing)与“开启”(opening)二种环境调控动机,“围合”的意义在于从沆莽的自然中划定明确的气候边界、在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一小片以供居住的空间;“开启”的意义则在于提供内、外环境的交互方式,即生活所需的路径、光、风、热等等。因此,在“围合”、“开启”共同构建的环境调控的基本动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围合”与“开启”二个分立的环境调控体系,用以表达人类在适应气候的漫长岁月中对于环境作用机制的经验认知与策略践行。其中,“围合”体系指向了内外存在的哲学,是以“隔离”为基础的内、外环境问题的异质化与差异性的存在;而“开启”体系则是在能量的流动性与建筑开启的可控性基础上,阐释了“外部”和“内部”并非对立的关系,是以“选择”机制指向了建筑形式自主性与环境能量调控性的协同演进模式,以及“开启”体系自身作为一种环境调控类型的技术策略与现实意义。首先,文章从建筑“开启”的概念展开讨论,建立其建筑学角度的本体意义,并对其进行类型的阐释。继而通过气候认知,以及能量、气候、建筑与使用主体之间的思考,定义了气候环境系统下的能量系统、建筑开启系统与人体反应系统,旨在从能量的流动维度,探索生物气候语境下乡土建筑的“开启”语言及范式。同时也在可持续发展的当代议题下,为重新思考低能耗建筑环境调控的自主性法则提供知识基础。其次,借助于生物气候理论的应用,和基于地方气候分析与热舒适理论之上的、以被动式气候调控策略为主导的生物气候学方法模型的建立,对太湖流域的区域性气候进行梳理与评价,确立太湖流域的区域性生物气候需求,并明确地区内各被动式气候控制策略可进行热舒适调节的时间范围,以及通过被动式气候调节策略能够增补的时间比。继而,以“开启”体系为切入点,以太湖流域乡土民居为依托,在较为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的基本形制及其开启要素进行类型归纳。并在建筑“开启”体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二个“开启系统”(空间开启、界面开启)以及四个“开启层级”(体形开启、夹腔开启、界面开启、构造开启),建立“体系-系统-层级”的研究路径。并从地区内高温、潮湿、多雨、静风天气较多的气候特点出发,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维度地分析了乡土民居各“开启”要素在热环境、风环境、光环境中的应变特征及量化指标,对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在长期适应气候与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应变,及其调节微气候环境的被动式策略进行全面解读和定性提取、定量分析。随后,基于定性、定量的研究基础,文章提出“样本民居”的概念,以改进后的具体民居作为样本,结合物理环境实测数据,从四个开启层级入手,进行样本民居“开启”体系气候适应机制的深入剖析,以及热、风、光气候应变性能的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热力学气候环境模型,其中包含了热密度、风密度、光密度三类环境模型。最后,通过探讨与总结“开启”体系的气候引导策略,归纳夏热冬冷地区“风热环境”、“光热环境”二种环境调控模式,以及二者在应对夏、冬两种不同气候条件时所呈现的具体地域性环境调控策略。同时,冀望在对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气候适应机制的研究基础之上,提供一种面向环境调控的建筑“开启”体系的类型范式,以及适宜技术的地域表达,从而能够指向基于在地气候环境调控的在地文化。(全文正文部分共计224,005字、图450张、表44张。)

汤自军[2](2010)在《基于产权制度安排的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究 ——以湘西为例》文中提出自然文化遗产是大自然经过千百万年演进及人类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自然与文明的积淀。这些积淀通过古迹、古建筑、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方式留存给当代人。因此,自然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理应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资源。湘西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国家级自然文化遗产就多达21项。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旺盛的旅游需求,由于遗产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在发展经济目标的推动下,遗产的开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湘西的遗产开发现状说明,实践中“低效开发”、“不当开发”、甚至“破坏开发”遗产的现象屡见不鲜。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遗产现有的产权制度安排。通过对湘西世界遗产武陵源的产权制度变迁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遗产现有的产权制度安排具有产权界定模糊、产权制度实际缺位等特点。这样的产权安排直接导致了政府行政权替代遗产产权,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替代遗产产权法律制度的结果。遗产是具有自然垄断性、公共性、外部性的特殊资源,根据排他性与竞争性的不同程度,遗产表现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收取门票实现有效排他的遗产其实质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对其的供给通过市场机制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开发不仅要追求效率标准,还要符合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遗产产权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府作为国家所有权代表,行使遗产规制权;遗产经营权交由市场”的产权安排是现阶段我国遗产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安排。这样的产权制度安排的实现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遗产规制机制。应从遗产规制机构、遗产社会规制与遗产经济规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遗产市场机制。这包括界定清晰的遗产产权制度、遗产经营权交易制度、遗产法律制度以及遗产伦理制度四方面的建设。湘西实践说明,只有对我国现有的遗产产权制度安排进行改革,构造前述遗产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遗产低效开发、不当开发、破坏开发现象普遍存在的现状,使遗产开发保护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崔国强[3](2006)在《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招商考察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十分发达的农牧业,考察团在澳新的招商活动取得的成效,以及澳新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汪劲武[4](2003)在《塔斯马尼亚岛的奇花异木》文中研究表明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外160公里的海上,地处南半球温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有高山达1500米以上,有低山山谷,丘陵,低湿地,河流也多,土质好,因此植物种类丰富。尤其西部森林多,有雨林之称。加上澳洲和该岛自古以来地理隔离、相对孤立,妨碍它的植物与相邻大陆植物的混合,因此保持了植物种类高度发展的特有性,奇花异木也多,仅塔斯马尼亚岛就有20%的特有种。还有10多个特有属,1个特有科(仅包含1属1种)。真可谓是奇异的植物世界。

二、塔斯马尼亚岛的奇花异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斯马尼亚岛的奇花异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机制与环境调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概念
        1.1.1 缘起
        1.1.2 “开启/opening”的概念讨论
        1.1.2.1 词义辨析
        1.1.2.2 语义场的建立
    1.2 研究内容与范围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田野调查(基础资料及样本的采集)
        1.4.2 类型分析到多维度比较分析
        1.4.3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1.4.4 气候分析方法与计算工具的应用
    1.5 相关研究的综述
        1.5.1 有关生物气候地方主义与生物气候设计方法的研究
        1.5.2 有关环境调控的研究
        1.5.3 有关热力学建筑的研究
        1.5.4 有关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1.6 研究框架
2 人类居所与气候控制
    2.1 气候认知与地理风土论
        2.1.1 气候认知
        2.1.2 地理环境决定论
        2.1.3 风土论
    2.2 能量、气候、建筑
        2.2.1 历史维度
        2.2.2 现代危机
    2.3 基于热力学法则的气候环境系统
        2.3.1 气候环境系统
        2.3.1.1 气候协同与能量转换的热力学基础
        2.3.1.2 能量系统、建筑(开启)系统、人体反应系统
        2.3.2 气候设计的方法
    2.4 乡土语境下的气候控制
        2.4.1 形式的自然法则
        2.4.2 人类建造活动与气候关系的历史演进
        2.4.2.1 “开启”作为寻求自然的庇护
        2.4.2.2 “围合”作为抵御气候的抗争
        2.4.2.3 “围合”与“开启”作为住所的基本要素
        2.4.3 乡土建筑的气候控制
        2.4.3.1 被动式降温
        2.4.3.2 被动式采暖
    2.5 生物气候学的应用
        2.5.1 热舒适的量化
        2.5.1.1 生物感觉表征:二种热舒适评价模型
        2.5.1.2 经验模型的研究基础
        2.5.1.3 机理模型的研究基础
        2.5.2 人体舒适区域的评定
        2.5.2.1 人体舒适区域
        2.5.2.2 舒适区域的可移动性
        2.5.3 生物气候学方法模型
        2.5.3.1 生物气候图法
        2.5.3.2 其它方法
        2.5.3.3 本文采用的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太湖流域区域性气候评价与生物气候需求
    3.1 太湖流域区域性气候评价
        3.1.1 温度分析
        3.1.2 太阳辐射、日照分析
        3.1.3 风向、风量分析
        3.1.4 雨水分析
        3.1.5 湿度、蒸发量分析
    3.2 太湖流域区域性生物气候需求
        3.2.1 确定太湖流域生物气候舒适区
        3.2.1.1 夏季舒适区
        3.2.1.2 冬季舒适区
        3.2.2 基于生物气候图的太湖流域被动式气候控制区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的类型阐释与气候应变特征的定性提取
    4.1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概况
        4.1.1 太湖流域地理、气候特征
        4.1.2 太湖流域的住居文化
        4.1.2.1 文化构成
        4.1.2.2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的基本形制
    4.2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建筑“开启”体系的类型归纳
        4.2.1 基本分类
        4.2.2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空间开启”系统类型归纳
        4.2.2.1 “体形开启”层级
        4.2.2.2 “夹腔开启”层级
        4.2.3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界面开启”系统类型归纳
        4.2.3.1 “界面开启”层级
        4.2.3.2 “构造开启”层级
    4.3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的气候应变特征
        4.3.1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二个开启系统气候应变特性因子类型归纳
        4.3.2 热应变特征
        4.3.2.1 界面开启的温度调节模式
        4.3.2.2 空间开启的温度阻尼模式
        4.3.2.3 过热季的遮阳模式
        4.3.3 风应变特征
        4.3.3.1 顺导模式
        4.3.3.2 诱导模式(纵、横腔体)
        4.3.3.3 局部导风模式
        4.3.4 光应变特征
        4.3.4.1 直接光照模式
        4.3.4.2 间接光照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气候应变性能的定量研究
    5.1 气候要素的差异性分布
    5.2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热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2.1 共时性条件下“开启”体系热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2.1.1 “Sol-Air”理论与最佳热方位原则
        5.2.1.2 “开启系数”与热交换性能分析
        5.2.2 历时性条件下“开启”体系热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2.2.1 界面开启系数与夏、冬季热稳定性
        5.2.2.2 夏季遮阳性能
        5.2.2.3 冬季采暖性能
    5.3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风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3.1 共时性条件下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风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3.1.1 “开启”要素与最佳风方位角
        5.3.1.2 “开启”系数与透风、导风性能
        5.3.1.3 开阖方式与导风性能
        5.3.2 历时性条件下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风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3.2.1 纵、横腔体日间导风性能
        5.3.2.2 纵、横腔体夜间导风性能分析
    5.4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光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4.1 共时性条件下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光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4.1.1 “空间开启”系统采光性能
        5.4.1.2 “界面开启”系统采光性能
        5.4.2 历时性条件下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光应变性能量化研究
        5.4.2.1 夏季采光性能
        5.4.2.2 冬季采光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开启”体系气候应变机制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热力学气候环境模型
    6.1 研究样本及路径
        6.1.1 苏州陆巷村遂高堂概况
        6.1.1.1 村落区位
        6.1.1.2 地区样本民居的提取
        6.1.1.3 地区样本民居的改进
        6.1.2 环境实测
        6.1.2.1 测试参数及仪器
        6.1.2.2 空气温度
        6.1.2.3 相对湿度
        6.1.2.4 风速
        6.1.3 研究路径
        6.1.3.1 热力学系统与模型
        6.1.3.2 建立样本民居气候模型“系统-层级”的研究路径
    6.2 太湖流域样本民居四个“开启层级”的气候应变机制
        6.2.1 样本民居“体形开启”层级的阻尼机制
        6.2.1.1 “体形开启”层级热应变机制
        6.2.1.2 “体形开启”层级风应变机制
        6.2.1.3 “体形开启”层级光应变机制
        6.2.2 样本民居“夹腔开启”层级的梯度机制
        6.2.2.1 “夹腔开启”层级热应变机制
        6.2.2.2 “夹腔开启”层级风应变机制
        6.2.2.3 “夹腔开启”层级光应变机制
        6.2.3 样本民居“界面开启”层级的引导机制
        6.2.3.1 “界面开启”层级热应变机制
        6.2.3.2 “界面开启”层级风应变机制
        6.2.3.3 “界面开启”层级光应变机制
        6.2.4 样本民居“构造开启”层级的自适机制
        6.2.4.1 “构造开启”层级的热应变机制
        6.2.4.2 “构造开启”层级的风应变机制
        6.2.4.3 “构造开启”层级的光应变机制
    6.3 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热力学气候环境模型
        6.3.1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热力学原型
        6.3.2 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热密度、风密度环境模型
        6.3.2.1 空间维度
        6.3.2.2 时间维度
        6.3.3 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光密度环境模型
        6.3.3.1 空间维度
        6.3.3.2 时间维度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气候调控模式与策略研究
    7.1 太湖流域气候条件与“开启”体系环境调控机制
        7.1.1 吻合分析
        7.1.2 权重原则
        7.1.3 应对机制
    7.2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风热”环境调控模式与策略
        7.2.1 夏季风热协同体:“防热/散热”模式
        7.2.1.1 抑制得热:防热
        7.2.1.2 促进通风:散热
        7.2.2 冬季风热矛盾体:“采暖/保温”模式
        7.2.2.1 促进得热:采暖
        7.2.2.2 抑制通风:保温
    7.3 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开启”体系“光热”环境调控模式与策略
        7.3.1 夏季光热矛盾体:“遮阳/采光”模式
        7.3.1.1 抑制得热:遮阳
        7.3.1.2 促进光照:采光
        7.3.2 冬季光热协同体:“集热/纳阳”模式
        7.3.2.1 促进得热:集热
        7.3.2.2 抑制遮光:纳阳
    7.4 本章小结
8 面向环境调控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在地文化的生成
    8.1 在地文化:自然环境、人类环境、技术环境的协同演进
        8.1.1 自然环境的地方谱系
        8.1.2 人类环境与技术环境的联结
        8.1.3 三者协同演进下的在地文化
    8.2 地理气候对地方人文的影响
    8.3 使用主体的环境自适
        8.3.1 “环境-行为”的调节
        8.3.1.1 人体行为的迁徙模式
        8.3.1.2 时空分离的居住模式
        8.3.1.3 多重热障空间的设置(冬季)
        8.3.2 “环境-身体”的习服
        8.3.3 “环境-心理”的自适
    8.4 在地环境调控体系下的地域美学、适宜技术、文化特性
        8.4.1 基于在地环境的地域美学
        8.4.2 基于地域表达的适宜技术
        8.4.3 基于在地环境调控体系的文化特性
        8.4.3.1 光热环境调控下的地域文化
        8.4.3.2 风热环境调控下的地域文化
    8.5 本章小结
9 结语
    9.1 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机制与环境调控性能
    9.2 论文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产权制度安排的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究 ——以湘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意义与目的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3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的思路
        3.2 研究的内容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
    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理论基础
    1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产权理论
        1.1 产权
        1.2 自然文化遗产产权内涵
        1.3 产权理论核心:科斯定理
        1.4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产权理论框架
    2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规制理论
        2.1 规制的内涵
        2.2 规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2.3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规制理论框架
    3 自然文化遗产概述
        3.1 自然文化遗产的概念
        3.2 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功能
        3.3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原则及历史
        3.4 世界遗产在中国
第三章 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现状——湘西的案例
    1 湘西概况
        1.1 湘西地理环境
        1.2 湘西人文环境
        1.3 湘西的自然文化遗产
    2 湘西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中发生的案例
        2.2 案例总结
    3 原因分析
第四章 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现有的产权制度安排——湘西启示
    1 以湘西武陵源为例的实证分析
        1.1 武陵源概况
        1.2 武陵源产权制度变迁
        1.3 武陵源产权制度变迁的启示
        1.4 自然文化遗产产权制度安排——国家制度层面的再考察
    2 自然文化遗产现有产权制度安排的特点与弊端
        2.1 自然文化遗产现有产权制度安排的特点
        2.2 自然文化遗产现有产权制度安排的弊端
第五章 多样化的产权制度安排:国外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比较研究
    1 中央集权型——美国国家公园体系
        1.1 美国国家公园概况
        1.2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特点
        1.3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 地方自治型——澳大利亚国家公园体系
        2.1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概况
        2.2 澳大利亚保护区体系的特点
        2.3 澳大利亚保护区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3 综合治理型——加拿大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3.1 加拿大自然文化遗产概况
        3.2 加拿大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特点
        3.3 加拿大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安排
    1 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探讨
        1.1 自然文化遗产的产权特征
        1.2 自然文化遗产公共性辨析
        1.3 自然文化遗产准公共产品市场开发的效率
    2 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安排
第七章 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产权制度安排的实现机制
    1 公共领域的产权: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规制
        1.1 自然文化遗产规制改革的目标
        1.2 自然文化遗产规制机构的改革
        1.3 自然文化遗产规制的具体措施
        1.4 对规制者的规制
    2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市场机制
        2.1 市场的定义
        2.2 市场的制度结构
        2.3 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市场机制的实现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略)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塔斯马尼亚岛的奇花异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开启”体系的太湖流域乡土民居气候适应机制与环境调控性能研究[D]. 闵天怡. 东南大学, 2020
  • [2]基于产权制度安排的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究 ——以湘西为例[D]. 汤自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9)
  • [3]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招商考察报告[A]. 崔国强. 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 2006
  • [4]塔斯马尼亚岛的奇花异木[J]. 汪劲武. 知识就是力量, 2003(01)

标签:;  

塔斯马尼亚的异国树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