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格纳肉芽肿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一例

韦格纳肉芽肿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一例

一、Wegener肉芽肿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琳[1](2021)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点分析(附7例病例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便尽早治疗并改善预后。方法:收集7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2015.01至2020.06收治的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从11岁到16岁,平均年龄13.4岁。其中男性患儿1例,女性患儿6例。从系统性红斑狼疮起病至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9.1个月。7例患者中真菌感染1例,结核感染2例,非结核感染4例。其中脑脓肿1例,脑膜炎6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发热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1例以呕吐、肢体偏瘫起病,1例以视力下降起病,1例以抽搐、意识障碍起病。其中6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起病前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平均治疗时间9.3个月。3例曾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剂量为15mg/kg,连用3天。6例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雷公藤多甙、羟氯喹等。均根据病原学结果给予规范抗感染治疗,药物包括美罗培南、氟康唑、青霉素、万古霉素。治愈或好转3例,3例无明显好转,1例死亡。结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以脑膜炎多见,可有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等表现。应尽早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提高患儿预后。

李乃荣[2](2021)在《AAV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ANCA单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大理州人民医院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人群中的患病率,并使用弗明汉危险评分(FRS)评估预测未来10年AAV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较AAV患者肾病组与非肾病组常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差异。方法:1.主要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我院2015年3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所有ANCA阳性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类别、ANCA检测时间、ANCA检测结果以及患者最终诊断。2.根据FRS评分,AAV患者被分为高风险组(FRS>20%)、中风险组(10%<FRS≤20%)、低风险组(FRS≤10%)。3.将AAV患者分为AAV肾病组(46例)和非肾病组(17例)2组,从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史、高血压、血脂、肾功能指标、BMI、FRS评分等方面入手,比较2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研究期间,我院住院患者共314470人次,行ANCA检测21759人次,ANCA检测率为6.92%,其中阳性结果共365人次(1.68%),对应患者273例(男:女=144:129)。男性阳性检出率(1.73%)与女性阳性检出率(1.62%)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273例ANCA阳性患者中,MPO-ANCA占80.95%(n=221),PR3-ANCA占16.85%(n=46),同时存在MPO-ANCA和PR3-ANCA的患者有2.20%(n=6)。ANCA阳性患者年龄分布从15岁至91岁,中位年龄62岁,以中老年(>46岁)为主(83.15%)。2.63例AAV患者中,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10%的比例为26.98%,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10%<FRS≤20%比例为23.81%,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FRS>20%比例为49.21%,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10%比例为73.02%。3.比较两组的性别、高血压史、SBP、DBP、TC、TG、HDL-C、CREA和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比例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院ANCA阳性检出率为1.68%,以MPO-ANCA为主(80.95%),中老年人居多,且ANCA的阳性检出率与性别无相关性。2.AAV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普遍偏高,其中近73.02%(46/63)的患者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49.21%(31/63)的患者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20%。3.AAV肾病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风险比例显着高于非肾病组。4.AAV患者应进行定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积极采取降低发病风险的措施。

吴丹[3](2021)在《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前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慢性胰腺炎,由Yoshida等人于1995年首次描述,此后逐渐被认识。AIP分为1型和2型,1型AIP主要以血清Ig G4增高,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常伴其他器官受累以及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敏感等为特征。2型AIP组织学表现为单一胰腺器官受累,伴有胰腺组织内腺细胞上皮病变。AI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或免疫紊乱等。由于部分AI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胰腺癌尤其相似,易被误诊为胰腺癌而行手术治疗,因此AI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目前关于AIP的病例报道数较少,因此我们系统性总结了中国AIP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AIP的理解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资料检索发表于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词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免疫性胰腺炎、Ig G4相关胰腺炎”,通过人工阅读摘要或全文,纳入所有AIP病例报道相关文献,剔除不合格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110篇,共计2364例AIP患者。2.方法2.1筛选标准纳入标准:1)文献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我国大陆的诊断为AIP的患者;2)纳入的研究病例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如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3)来自同一机构的选择不同时间段的文献,来自同一机构同一个时间段的选择综合病例数最多和信息最完整的一篇。排除标准:剔除重复数据、数据不全、病例数<5例、无法统计的病例、个案、综述类、述评类、荟萃分析和译本类文献。2.2筛选流程由2名研究人员对初次检索的文献按照拟定标准进行独立筛选,如有争议,由第3名研究人员进行投票决定。(1)初筛:通过软件和人工筛除重复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筛除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文献:(2)二次筛选:仔细阅读文献内容,严格按照拟定标准排除不宜纳人的文献;(3)三次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一步筛选,避免选择偏倚。2.3资料提取阅读文献后,提取相关数据资料。提取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2)研究对象,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临床表现、合并症、胰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等。2.4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表格,统计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临床表现、既往病史、胰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结果:1.AIP病例的文献发表情况我国2009年至2010年发表有关AIP文献7篇,2011年至2012年发表8篇,2013年至2014年发表29篇,2015年至2016年发表21篇,2017年至2018年发表35篇,可见发表数量于2013年起明显增加,以后每年发表的AIP相关文章数量变化不大。2.AIP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2364例AIP患者中男性1777例,女性587例,男女比例为3.03:1。年龄14~87岁,平均年龄为58岁。按地域分布统计发现,报道医院分布于北京420例,湖北234例,山东217例,浙江162例,上海145例,山西144例,辽宁142例,广东117例,江苏111例,新疆85例,湖南72例,福建71例,其他地区均在50例以下。3.临床表现110篇文献记录了2364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黄疸1412例次(61.31%),腹痛1210例次(52.54%),腹胀不适801例次(34.78%),体重减轻512例次(22.23%)。其他临床表现为乏力103例次(4.47%),皮肤瘙痒75例次(3.26%),腰背部不适、疼痛68例次(2.95%),恶心呕吐62例次(2.69%),腹泻54例次(2.34%),纳差厌食44例次(1.91%),发热31例次(1.35%),消化不良25例次(1.09%),无症状110例次(4.78%)。4.既往史2364例AIP患者中血糖增高或糖尿病420例(17.77%),有急性胰腺炎发作史57例(2.41%),饮酒史24例(1.02%),吸烟史19例(0.80%),药物过敏史1例(0.04%),肺癌病史1例(0.0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0.04%)。5.胰腺外表现2364例AIP患者中1185例(50.13%)有胰腺外表现,主要为胆道系统受累(胆管炎或胆道梗阻)410例(34.60%),淋巴结肿大166例(14.01%),肾脏受累117例(9.87%),胆囊受累79例(6.67%),干燥综合征64例(5.40%),涎腺炎和泪腺炎53例(4.47%),腹膜后纤维化42例(3.54%),肺脏受累32例(2.70%),脾脏受累32例(2.70%),颌下腺受累28例(2.36%),溃疡性结肠炎28例(2.36%),类风湿关节炎26例(2.19%),系统性红斑狼疮24例(2.03%),自身免疫性疾病18例(1.52%),胸腹腔积液17例(1.43%),唾液腺受累13例(1.10%),桥本甲状腺炎8例(0.68%),过敏性哮喘5例(0.42%),强直性柱炎4例(0.34%),米库利茨病4例(0.34%),过敏性鼻炎4例(0.34%),血小板减少3例(0.25%),原发胆汁性肝硬化2例(0.17%),血管炎2例(0.17%),垂体炎2例(0.17%),克罗恩病1例(0.08%),尿崩症1例(0.08%)。6.实验室检查因纳入的病例部分未完善所有实验室检查,因此各项检查指标的基数不一致。以检出率高低为序,依次为Ig G4升高74.14%(903/1218),CRP升高73.68%(56/76),Ig G升高71.41%(652/913),血沉加快67.34%(134/199),总胆红素升高62.44%(532/852),ALT、AST升高50.83%(276/543),CA19-9升高43.85%(453/1033),类风湿因子阳性率42.04%(95/226),γ球蛋白升高41.83%(128/306),抗核抗体阳性38.46%(230/598),血清淀粉酶升高20.74%(217/877)。7.影像学表现2364例患者中行腹部超声362例次,CT 1543例次,MRI和(或)MRCP 1670例次,ERCP 209例次,PET-CT 122例次,EUS 261例次,腹部X线30例次。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肿大1108例(46.87%),局限性肿大517例(21.87%),其中胰头肿大265例(11.21%),胰尾肿大54例(2.28%),胰体肿大5例(0.21%),体尾部肿大51例(2.16%),头及尾部肿大2例(0.08%),胰头及胰体部肿大1例(0.04%),未标明肿大部位139例(5.88%)。其他主要表现为胰周假包膜607例(25.68%),胰腺钙化73例(3.09%),胰腺占位68例(2.88%),胰腺假性囊肿37例(1.57%),胰腺萎缩13例(0.55%)。8.病理学表现2364例AIP患者中837例(35.41%)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外科手术活检316例,EUS下穿刺活检165例,CT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133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54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39例,受累器官活检47例,未说明活检方式83例。最终有病理学表现并以此确诊的有740例(31.30%)。9.误诊情况2364例AIP患者中282例被误诊(11.92%),其中203例(71.99%)被误诊为胰腺肿瘤,21例(7.45%)被误诊为胆管癌及壶腹癌,18例(6.38%)被误诊为胰腺炎,40例(14.18%)被误诊为其他疾病。10.治疗及预后1312例AIP患者有明确的治疗方式。其中1092例(83.23%)行单纯激素治疗,132例(10.06%)行激素联合手术治疗,88例(6.70%)行单纯手术治疗。予以激素治疗的患者共1224例(93.29%),包括口服泼尼松(起始剂量10~60mg/d)或甲泼尼龙(起始剂量60~120mg/d),治疗4-1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5mg/d,920例(70.12%)患者有效用药后症状好转或者缓解,随访时间为0.5~138个月,其中61例(4.65%)患者复发,因停药后复发21例(1.60%)。12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行胆总管支架置入术。220例(9.31%)接受手术,其中行ERCP减黄14例,胆管引术减黄10例,术后黄疽改善11例。2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术后手术切口脂肪坏死液化合并感染,1例术后胆漏,2例术后腹腔感染。1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后1年死亡,1例因心脏疾病死亡,1例于随访13个月时死于感染。结论: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3.03:1,年龄为14~87岁,平均年龄58岁,可见我国AIP好发于中年男性,高发于华北、华中以及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AIP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不适、梗阻性黄疸和体重减轻等,与典型急性胰腺炎的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较为迅速的病情进展有明显区别。AIP胰腺外多器官受累较常见,本组高达50.13%,包括胆道系统、淋巴结、肾受累,干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实验室检查中血清Ig G4升高最为多见。有43.85%患者CA19-9水平轻度升高。42.04%患者自身免疫标志物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AIP与免疫紊乱有一定关联。影像学检查仍是诊断AIP最重要的手段,CT、MRI、EUS检查及超声造影已被广泛应用于AIP的诊断。胰腺呈弥漫性肿大占46.87%,呈局限性肿大占21.87%。AIP的首选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可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强的松龙0.6~1.0mg·kg-1·d-1或强的松40mg,1次/d,连续4周,以后逐渐减量。绝大多数AIP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好,总体临床预后佳。

李金铭[4](2021)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结缔组织病继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治疗结缔组织病继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从而评价利妥昔单抗在该病中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名结缔组织病继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包括10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2名干燥综合征患者,治疗方法为利妥昔单抗100mg/周静脉滴注,连续应用4周;监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 G、Ig M、Ig A、Ig E)、CD3+、CD4+/CD8+、B细胞、NK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白细胞、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并记录相应临床表现、疾病活动度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相关指标,治疗用药期间进行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血压、体温、脉搏等。结果:4周时3例患者达完全有效(CR)、4例患者达有效(R),应用利妥昔单抗后,血小板计数有整体升高趋势,其中治疗后第2周、第3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细胞百分比、补体C3、C4及SLEDA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血清Ig G、Ig M、Ig A、Ig E水平、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CD3+、CD4+/CD8+、NK细胞计数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仅出现1例输液反应,经对症处置后缓解,该患者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未再发生不良反应。随访24~96周,有2例分别于停药20周后、32周后复发,再次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仍有效,3周内可达CR。治疗及随访期间其余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结缔组织病继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安全性较好;利妥昔单抗对复发的结缔组织病继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也有一定的疗效。

彭卫华[5](2020)在《非侵入性方法监测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分布特点,探讨中医证型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关系,探讨AAV肾损害患者尿液中的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变化特点,以探寻非侵入性方法在AAV肾损害早期诊断、病情变化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进行证候辨证。于不同研究时间段(AAV确诊日,AAV治疗后1、2、6月)采集患者血液、尿液样本,同期健康人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AV组及对照组尿液和/或血液β连环蛋白(β-catenin)、白介素-18(IL-18)、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分子(NGAL)、海藻糖酶(trehalas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常规、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 C)、血清ANCA、补体C3、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肾小球滤过率(GFR)、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等实验室指标及肾损害程度与BVAS评分比较,探讨首诊各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患者的ROC曲线来评价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对AAV的诊断及疾病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1、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脾肾两虚型52例(41.6%)、气阴两虚型38例(30.4%)、湿热内蕴型19例(15.2%)、肺脾气虚型16例(12.8%)。冬、春季以脾肾两虚型及气阴两虚型多见,夏季以气阴两虚型多见(P<0.05)。各证型患者的Hb、Alb、C3水平按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湿热内蕴型依次降低,D-D、SCr、BVAS评分值依次增高。与湿热内蕴证比较,脾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Hb升高(P<0.05),D-D、SCr、BVAS评分降低(P<0.05)。湿热内蕴型(P<0.05)、脾肾两虚型(P<0.01)患者的尿液IL-18水平高于肺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患者;发病方式湿热内蕴型患者以AKI多见,脾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多表现为CKD(P<0.01)。2、AAV肾损害患者兼血瘀证的共82例,占总例数的65.6%,血清HMGB1、CRP水平、D-D、ANCA滴度、BVAS评分与非血瘀证患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与CRP、D-D、ANCA滴度、BVAS评分等比较呈显着正相关(P均<0.01)。3、AAV肾损害患者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1、P<0.05、P<0.01),且活动期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水平与缓解期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分别P<0.01、P<0.05、P<0.01)。与治疗前相比,活动期治疗后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水平明显下降(P<0.05)。AAV肾损害患者尿液β-catenin水平与ACR、β2-MG、SCr呈正相关,与GFR呈负相关(P<0.05);尿液IL-18水平明显升高,与血液中的IL-18水平、ANCA及BVAS评分值成正相关;尿NGAL水平与ACR、BUN、Cys C呈正相关(P<0.05);尿trehalase水平与β2-MG呈正相关(P<0.05);活动期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与血液中的水平比较均呈正相关(P<0.05)。尿液β-catenin、NGAL、trehalase诊断AAV肾损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6(P<0.001)、0.752(P<0.05)、0.903(P<0.001);尿β-catenin、IL-18、trehalase判断AAV病情活动性的AUC大于血清ANCA滴度、BVAS评分值(P<0.05),或与ANCA、BVAS评分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AV肾损害的中医证型以脾肾两虚型最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型、湿热内蕴型、肺脾气虚型;湿热内蕴型的肾损害病情更重,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故应重视对AAV肾损害患者的早期辩证、尤其是湿热内蕴证型的积极治疗。2、AAV肾损害患者兼血瘀证比率较高,HMGB1水平与CRP、D-D、ANCA滴度、BVAS评分等呈显着正相关,可能是AAV肾损害血瘀证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3、AAV肾损害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明显升高,且活动期尿液水平与血液中的水平呈正相关。尿液β-catenin、NGAL、trehalase可较好地用于诊断AAV肾损害的病情变化,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可以较好地用于判断AAV病情活动性。

郑明珠[6](2020)在《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基线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情况,探讨患者生存、肾脏预后的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搜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9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损伤的67例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17年EULAR/ACR分类标准和2012年Chapel Hill会议分类标准;均经过p-ANCA(IIF法)和MPO-ANCA(ELISA法)检测为阳性;均存在肾脏累及;均为初次诊断患者。排除继发性血管炎、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的血管炎。根据随访1年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根据1年后肾脏存活状态分为肾脏终点组和非终点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器官累及情况、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检查、肾脏病理、诱导治疗方案等,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死亡和肾脏预后不良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第一部分67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1.一般特点:共纳入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患者67例,生存组48例(71.6%),死亡组19例(28.4%)。男性27例,女性40例,男女之比约为1:1.5。平均年龄65.85岁。2009-五因子评分(FFS)≥2分的患者有56例(83.6%),两组相比,死亡组FFS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即透析患者24例(35.8%),脱离透析3例,占透析患者的12.5%。两组相比,年龄、性别、吸烟、入院即透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71.6%。19例死亡患者中,17例(89.5%)为3个月内死亡,9例(47.4%)死于严重感染,7例(36.8%)死于疾病活动,2例(10.5%)死于心血管事件,1例(5.3%)死于脑出血。2.首发症状及肾外器官累及情况:首发症状至确诊中位时间为3.0个月,首发症状出现半年后确诊的患者有25例(37.3%)。常见的首发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40例(59.7%),发热34例(50.7%),胸闷、呼吸困难25例(37.3%),水肿、少尿20例(29.9%),乏力20例(29.9%),恶心、呕吐15例(22.4%)等。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外累及器官为:肺脏55例(82.1%),其中间质性肺疾病(ILD)34例(50.7%),心脏38例(56.7%),消化系统30例(44.8%),神经系统13例(19.4%),眼部9例(13.4%),皮肤6例(9.0%),耳鼻喉5例(7.5%)等。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67例患者,存在贫血的有57例(85.1%),其中中重度贫血39例(58.2%)。白细胞计数升高38例(56.7%)。血小板计数升高19例(28.4%),生存组平均血小板计数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91.0%)患者存在低白蛋白血症。两组相比,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白蛋白、血脂、D二聚体、降钙素原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学及炎性指标:67例患者中位MPO-ANCA滴度为本中心最高上限值200.0RU/mL。伴补体C3降低的患者有25例(25/55,45.5%)。血沉增快的患者52例(52/54,96.3%)。C反应蛋白升高55例(55/60,91.7%)。合并RF阳性的患者23例(23/57,40.4%),合并ANA阳性19例(19/61,31.1%)。两组相比,MPO-ANCA滴度、补体C3、IgG、血沉、CRP、RF阳性、ANA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相关指标及肾脏病理:67例伴肾脏受累的AAV患者中肌酐升高的有51例(76.1%),血肌酐>500umol/L的患者29例(43.3%);eGFR<15mL/min的患者38例(56.7%)。血尿65例(97.0%);蛋白尿60例(89.6%),中位24小时尿蛋白定量1.73g,其中大量蛋白尿5例(5/40,1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行肾活检病理检查。按肾小球Berden病理分型可分为:硬化型4例(17.4%),局灶型8例(34.8%),新月体型5例(21.7%),混合型6例(26.1%)。毛细血管襻坏死15例(65.2%)。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肺部影像学表现及肺功能:67例患者中,55例(82.1%)存在不同程度的肺脏累及。肺部CT主要表现为斑片影36例(36/57,63.2%)、磨玻璃影20例(20/57,35.1%)、肺气肿12例(12/57,21.1%)、网格/蜂窝影11例(11/57,19.3%),继发可表现为胸腔积液22例(22/57,38.6%)等。11例行肺功能检查,其中10例(90.9%)存在弥散功能障碍,9例(81.8%)合并通气功能障碍。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诱导治疗方案: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有62例(92.5%),其中行激素冲击治疗的患者有24例(35.8%),死亡组激素冲击比例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52.2%)患者联合环磷酰胺,静脉方案与口服方案之比约为3.5:1,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影响患者生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间质性肺疾病、激素冲击等因素后,高FFS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57,95%CI1.1525.679,P<0.05)。第二部分50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肾脏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一般特点:有肾脏预后资料的50例MPO-AAV患者,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65.16岁。随访1年后,纳入肾脏终点组18例(36.0%),非终点组32例(64.0%),1年肾脏存活率64.0%。初诊后持续血液透析15例(30.0%),占肾脏终点组的83.3%,其他3例(6.0%)为持续eGFR<15mL/min的患者。两组相比,肾脏终点组血压升高发生率高于非终点组,FFS评分高于非终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性别、年龄、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首发症状及肾外器官累及情况:两组相比,非终点组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多于终点组,终点组以水肿、少尿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多于非终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症状至确诊时间、其他首发症状以及肾外累及器官方面,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两组相比,血红蛋白终点组低于非终点组,血小板计数非终点组高于终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白蛋白、血脂、D二聚体、降钙素原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学及炎性指标:两组相比,肾脏终点组血沉高于非终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O-ANCA滴度、补体C3、IgG、CRP、RF阳性、ANA阳性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相关指标:两组相比,初始血肌酐、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终点组较非终点组更高、eGFR更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肾脏长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肾脏病理:50例患者中有17例行肾穿刺活检,肾脏终点组8例,非终点组9例。肾小球Berden病理分型终点组以硬化型3例(37.5%)和新月体型3例(37.5%)为主,非终点组以局灶型7例(77.8%)为主,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肾小球占比终点组低于非终点组,球性硬化占比终点组高于非终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中,10例(58.8%)存在毛细血管襻坏死,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炎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两组相比,间质纤维化终点组较非终点组更重(P<0.01),而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23.5%)存在小动脉壁坏死,2例(11.8%)免疫荧光阳性,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诱导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治疗,其中13例(26.0%)行激素冲击治疗;27例(54.0%)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静脉方案与口服方案之比约为2.5:1,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影响患者肾脏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较低的基线eGFR水平是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07,95%CI 0.6740.967,P<0.05)。结论:1.伴肾脏受累的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1年生存率为71.6%,其中89.5%的患者于3个月内死亡。高FFS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伴肾脏受累的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1年肾脏存活率为64.0%。较低的基线eGFR水平是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龚莉[7](2020)在《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接种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是预防HPV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预防女性宫颈癌中具有突出价值。疫苗作为特殊的药品,也存在安全性问题。本研究拟基于循证医学、数据挖掘和疫苗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个案因果关系评价方法,旨在全面了解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特征,为预防性HPV疫苗的疫苗药物警戒和安全接种提供参考。方法:1、按照循证医学PICOS原则,检索Pubmed、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的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文献,按照研究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纳入文献中的AE数据,分析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AE文献中的发生情况。2、(1)在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System,VAERS)中,提取预防HPV疫苗从上市年份至2019年的报告数据,分析文献已出现的AE在大型数据库VAERS中的报告情况,采用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进行信号检测和分析。(2)以各种预防HPV疫苗共同检出信号为共同事件,从医学监管活动词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MedDRA)的标准MedDRA分析查询(Standardized MedDRA Queries,SMQ)和首选语(Prefered Term,PT)不同角度进行重点分析。3、基于信号关联强度评价标准,对各种预防HPV疫苗检出的新阳性信号进行关联强度分析,绘制时间扫描图谱验证强关联信号的关联强度和稳定性。基于美国的临床免疫评估(The Clinical Immunization Safety Assessment,CISA)协作网创建的疫苗AE个案报告因果关系评价的方法,选择某已知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对CISA进行验证,然后对强关联信号的个例报告进行因果关系初步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53篇,其中观察性研究文献48篇,上市后临床试验研究文献5篇;另外,关于HPV2的文献有20篇,关于HPV4的文献有30篇,关于HPV9的文献1篇,HPV疫苗类型未知4篇。AE有254种,包括:重症肌无力、纤维肌痛样疾病、获得性神经强直、过早绝经、多形红斑、脱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间质性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然流产、葡萄膜炎综合征、小管间质性肾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2、(1)VAERS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9年,VAERS共接收481 265份AE报告,其中HPV4的AE报告有36 693份;2009年至2019年,VAERS共有405 965份报告,HPV2有253份;2015年至2019年VAERS收到225403份报告,HPV9有12 118份。HPV2检出7个安全信号并涉及4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说明书收录4个,包括头痛、头晕、痛经等。HPV4共检出51个信号并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说明书收录的有23个,包括晕厥、月经不规律、闭经、视物模糊等。HPV9共检出24个安全信号,涉及8个系统器官分类。说明书收录的有5个,包括晕厥、头晕、痛经、呕吐、腹痛。(2)HPV2、HPV4、HPV9共同检出的信号有晕厥前期和视物模糊,共同事件分析发现HPV2、HPV4、HPV9存在视网膜异常信号。3、信号强度分析显示:HPV4-闭经为强关联信号,时间扫描图谱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和报告数增加,信号稳定且关联性强。选择HPV4已知的ADR“晕厥”为目标事件验证CISA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有85.19%的“HPV4-晕厥”的报告为“符合”关系,提示该评价方法较为可靠。对162例HPV4导致闭经的不良事件报告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发现,2例为“符合”关系,2例为“不符合”关系,158例为“不确定”关系。结论:本研究从安全性文献分析、数据挖掘和信号检测评价、初步因果关系评价三个层面对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文献汇总分析发现预防HPV疫苗存在254种AE,数据挖掘检出82个安全信号与预防性HPV疫苗存在统计学关联,应对这些信号予以重视,特别是强关联信号。信号关联强度分析发现HPV4和闭经存在强关联性,个例报告因果关系评价发现有2例为符合关系。但是对非个案层面的疫苗和AE之间的信号因果关系确认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为预防性HPV疫苗的安全信息更新提供了新依据,为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彭昭[8](2020)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 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临床合并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AA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1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按照1:5随机数法收集同期血小板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的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不符合的采用中位数M(P25,P75)进行描述,定性资料用频数(频率)描述。比较两组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t检验,不符合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间生存时间及生存结局,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AV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AAV合并血小板减少组患者咯血/肺泡出血、胸腔积液/胸膜炎、腹腔积液、神经系统受累、c-ANCA、PR3-ANCA阳性率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均P<0.05)。血小板减少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高于血小板正常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补体C3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组(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与补体C3之间存在相关性(rs=0.222,P=0.044)。2.生存分析表明血小板减少组生存率下降(χ2=20.326,P<0.001),平均生存时间下降(31.66月vs 64.31月,P<0.001)。血小板减少组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血小板正常组,HR=8.085(95%CI 2.771-23.595,P<0.001)。3.单因素分析发现咯血/肺泡出血(OR 6.9,95%CI 1.485-32.070,P=0.014),神经系统受累(OR9.682,95%CI 1.45-64.639,P=0.019),血小板减少(OR 14.889,95%CI 3.866-57.337,P<0.001),白蛋白降低(OR 14.114,95%CI 1.754-113.559,P=0.013),c-ANCA 阳性(OR 10.2,95%CI2.529-41.145,P=0.001)为 AAV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只有血小板减少为AAV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175,95%CI 1.342-28.407,P=0.019)。结论1.AAV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出现肺泡出血的概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此外,也容易出现多浆膜腔积液、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RP升高、血红蛋白降低、白蛋白降低、补体C3降低。2.AAV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血小板减少是AAV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枢苗[9](2020)在《10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回顾性临床和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AASVKI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为疾病综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以病延缓疾病进展。方法:收集近4年(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总院和分院)肾内科住院的全部病例,通过查阅本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确诊为AASVKI并符合研究纳入条件的患者101例,其中完成肾活检63例。对101例患者起病时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资料和63例肾活检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将101例患者分为pANCA阳性和c ANCA阳性两组,对两组间的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预后进行比较分析。在63例完成肾活检患者的病理资料中,根据肾小球病理特征分为三个亚组,分别为非新月体型肾炎组、新月体型肾炎组和硬化型肾炎组,对各组间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为探究早期联合HD对疾病的影响,根据诱导期是否联合HD治疗分为两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筛选出基线Scr在400600μmol/L之间的患者,对两组间治疗后Scr和患者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2.分别对pANCA阳性和c ANCA阳性两组间治疗后Scr改善值进行比较;3.对两组间疾病相关并发症、死亡原因和反复入院率进行比较分析;4.诱导期联合HD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D依赖分为两组,对两组间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行回归分析验证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1例患者中65例血清pANCA阳性,36例c ANCA阳性,两组间比较,临床表现及各自发病率差异:与pANCA阳性组比较,c ANCA阳性组眼受累的发生率高(P=0.039),皮肤黏膜破坏发生率高(P=0.045),不典型症状起病发生率低(P=0.029),肉眼血尿发生率低(P=0.003);实验室指标差异:c ANCA阳性组基线Scr高(P<0.001),起病时Hb低(P<0.001),24h尿蛋白定量高(P=0.045);治疗反应性和预后差异:c ANCA阳性组治疗3月和1年末Scr仍高(P<0.001),Hb仍低(P<0.001),HD依赖发生率高(P=0.016)。病理分型不同的三组间比较,实验室指标差异:与非新月体型组比较,新月体型组基线Scr高(P<0.001),基线eGFR低(P=0.003),起病时ESR快(P=0.017),血清白蛋白水平低(P=0.045),尿红细胞计数高(P=0.010),与硬化型组比较,新月体型组起病时ESR快(P=0.031),尿红细胞计数高(P=0.029);治疗反应性和预后差异:与非新月体型组比较,新月体型组治疗1年末Scr高(P=0.039),HD依赖发生率高(P=0.042),1年内患者死亡率高(P=0.005),与硬化型组比较,新月体型组治疗3月末Hb高(P=0.007),治疗1年末Scr低(P=0.047)、Hb高(P=0.001),HD依赖发生率低(P=0.038)。诱导期联合HD对疾病影响:治疗反应性和预后的差异:对于基线Scr在400600μmol/L之间的患者,与未联合HD组比较,联合HD组治疗3月末Scr更低(P=0.016),3个月内患者死亡率低(P=0.001),对于pANCA阳性患者,与未联合HD组比较,联合HD组治疗1年末Scr改善明显(P<0.001);并发症、死亡原因和反复住院率差异:与未联合HD组比较,联合HD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P<0.001),重症感染(P=0.001)及心力衰竭(P=0.034)致死率低,1年内反复住院率高(P=0.042)。HD依赖影响因素分析:101例患者中69例诱导期应用HD,积极治疗后共49例发生HD依赖,20例脱离HD,与非HD依赖组比较,HD依赖组基线Scr高(P=0.044),起病时Hb低(P=0.018),补体C3水平低(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NCA类型(P=0.025),基线Scr(P<0.001)、e GFR(P<0.001),起病时Hb(P<0.001)、ESR(P=0.019)、补体C3水平(P=0.028),新月体型肾炎(P=0.049)与AASVKI患者发生HD依赖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NCA类型和基线e GFR与HD依赖发生独立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AASVKI患者中以pANCA阳性为主,pANCA阳性与c ANCA阳性患者差异显着,与pANCA阳性患者相比,c ANCA阳性患者基线肾功能差,预后不佳。不同病理类型亦存在差异,与非新月体型患者比较,新月体型患者基线肾功能差,HD依赖发生率高,治疗1年末Scr和1年内患者死亡率高;与硬化型患者比较,新月体型患者治疗后Scr低、Hb水平高、HD依赖发生率低;基线Scr在400600μmol/L之间的患者,诱导期联合HD可迅速改善患者肾功能并降低3个月内患者死亡率,从而降低总体死亡率;早期联合HD可以显着改善pANCA阳性患者治疗1年末肾功能;早期联合HD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少重症感染和心力衰竭的致死风险,增加1年内反复住院率;血清ANCA类型、基线e GFR是AASVKI患者HD依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婧[10](2020)在《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ANCA相关血管炎临床与预后分析目的:对北京协和医院住院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进行临床与预后分析,包括长期生存、中间结局预后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建立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ANCA相关血管炎预后研究队列,为ANCA相关血管炎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建立及长期预后研究提供框架及基础,并指导后续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自1999年至2019年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ANCA相关血管炎(AAV)患者的基线资料,以临床确诊AAV时间为研究起始时间点,收集人口学、临床特征、免疫学指标等基线资料并进行随访,以死亡、复发、出现终末期肾脏病、重症肺部感染及心血管事件作为研究终点。采用寿命表法及Kaplan-Meier曲线描述及分析,分层Kaplan-Meier曲线应用Log-Rank法检验,对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及临床可能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进一步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944例AAV患者,其中MPA 480例,GPA 318例,EGPA 146例,男:女分别为 0.97:1,1.18:1,1.75:1;发病年龄分别为 63(55,71)岁,45(27,56)岁,43(27,59)岁;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分别为3(2,11)个月,5(2,15)个月,18(6,60)个月。脏器受累中,MPA患者肺间质病变和肾脏受累较多见;GPA患者肺结节或空洞、ENT受累、肾脏及眼部受累较多见;EGPA患者以肺浸润、鼻与鼻窦较多见。MPA 和 EGPA 以 p-ANCA/MPO-ANCA 为主,GPA 以 c-ANCA/PR3-ANCA 为主。MPA、GPA、EGPA 患者 BVAS 评分分别为 20(17,25),22(18,28),19(14,26);VDI 评分分别为3(2,4),4(2,5),4(3,6)。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为主。并发症以肺部感染最多见。944例AAV患者共随访728例(355例MPA,263例GPA,110例EGPA),三种AAV患者中位随访时长分别为29、43、34个月。(1).随访期间有107例(30.1%)MPA、39 例(14.8%)GPA、10 例(9.1%)EGPA 死亡,MPA、GPA 和 EGPA 患者主要死于肺部感染或原发病活动。AAV患者整体1年累积生存率为89.3%,其中MPA患者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6%、13.6%、16.4%。MPA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晚(HR=1.037,P<0.001),肺部受累(HR=4.530,P=0.001),肾功能不全(HR=1.715,P=0.018),肺部感染(HR=2.804,P<0.001)。GPA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肾脏受累(HR=4.231,P=0.02),肺部感染(HR=2.607,P=0.004)。EGPA死亡危险因素还包括 BVAS ≥ 30(χ2=6.537,P=0.011),VDI ≥ 5(χ2=11.115,P=0.001)及合并恶性肿瘤(χ2=8.995,P=0.003)、重症感染(χ2=25.337,P<0.001)。(2).随访期间有 138 例(45.8%)MPA、183 例(74.4%)GPA、67 例(63.8%)EGPA 患者出现复发,AAV患者整体1年的无复发生存率为70.6%,其中GPA患者6个月、1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0.5%、36%,EGPA患者6个月、1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3.8%、41.8%。MPA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HR=1.565,P=0.015)、肺浸润(HR=1.49,P=0.032)、肌酐 250-499 μ mol/l(HR=1.979,P=0.001)。GPA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咯血(HR=1.531,P=0.012)。EGPA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胸腔积液(HR=2.598,P=0.005),肺部感染(HR=2.468,P=0.001),而独立保护因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HR=0.254,P=0.006)。(3).随访期间有 68 例 MPA、21 例 GPA、1 例 EGPA 患者出现ESRD。AAV患者整体1年肾脏存活率为90.1%,其中MPA患者3个月、6个月、1年的终末期肾脏病发生率分别为12%、12.6%、14.4%。AAV患者出现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肺泡出血(HR=2.368,P<0.001),基线肌酐水平(HR=1.003,P<0.001),VDI评分高(HR=1.218,P=0.002);独立保护因素包括 ENT 受累(HR=0.4,P=0.013)。(4).随访期间有 113 例(31.8%)MPA、29 例(10.9%)GPA、3 例(2.7%)EGPA 患者继发重症肺部感染。AAV患者整体1年无重症肺部感染生存率为84%,其中MPA患者3个月、6个月、1年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2%、23.4%、25.9%;GPA患者3个月、6个月、1年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9%、6.3%、7.6%。肺部受累(HR=2.775,P=0.018)、蛋白尿(HR=4.027,P=0.002)、肌酐水平高(HR=1.001,P=0.005)是MPA继发重症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肺泡出血(HR=2.92,P=0.021),肾脏受累(HR=9.154,P=0.03)是GPA患者继发重症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随访期间有 42 例(11.9%)MPA、10 例(3.8%)GPA、9 例(8.2%)EGPA 出现心血管事件,AAV患者整体1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94.4%,其中MPA患者6个月、1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8%、9.5%。AAV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晚(HR=1.033,P=0.001),肌酐水平高(HR=1.001,P<0.001),重症感染(HR=4.746,P<0.001)。结论:1.ANCA相关血管炎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临床表现异质性强,死亡率和复发率仍然较高,病程中继发肺部感染和心血管事件亦常见。2.肺部感染既是AAV死亡的主要原因,又是MPA和GPA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MPA患者在确诊3个月内死亡风险较高。此外,五因子评分对AAV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与MPA相比,GPA和EGPA具有较高复发风险。当男性MPA患者出现肺浸润、肌酐250-499 μ mol/1,GPA患者发生咯血、EGPA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及继发肺部感染时,需警惕复发。4.基线肌酐水平、肺泡出血和VDI评分高是AAV出现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症感染亦是AAV继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识别及诊断,预防感染,优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风险及收益比,以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 大动脉炎患者的基因学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入选的大动脉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及Burden分析以探究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炎的易感基因。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诊断明确的TAK患者共200例,性别匹配的诺禾-中华数据库的健康对照1675例,采取患者及健康者的基本信息及外周血样本,提取DNA,并采用Illumina平台进行高通量、高深度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变异检测及注释;然后再对变异检测结果进行高级分析与筛选、GWAS及Burden分析,以探讨TAK可能的易感基因及位点。对易感基因及位点进行临床亚组分析,以探讨它们和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GWAS分析发现TAK的152个显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布于114个基因(P<5×10-7),并观察到已知基因CCHCR1的8个位点在患者和正常人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7个位点位于同一单体型内。另外CCHCR1的rs130065和rs130075两个位点为基因组的高度保守区间内的错义突变,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2.对GWAS显着基因的通路富集分析显示AGER、F11R位于炎症反应通路中,ACTN2、F11R位于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中,GNG7位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3.本研究burden分析显示TAK的15个显着基因(P<0.001),其中NT5E基因富集到炎症反应通路。4.各临床亚组分析显示,AGER的SNP位点(rs3134940)突变型更多见于合并肺动脉异常或肺动脉闭塞、肺动脉高压的TAK患者(P<0.05)。F11R的SNP位点(rs28365980)T等位基因多见于TAK合并冠状动脉异常或管壁增厚的患者;野生型多见于合并肺动脉异常、左室增大的TAK患者(P<0.05)。NT5E突变型基因多见于合并肺动脉闭塞的TAK患者(P<0.05)。GNG7的SNP位点(rs7247161)杂合型多见于合并主动脉瓣狭窄的TAK患者(P<0.05)。CCHCR1的SNP位点(rs130065)突变型多见于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的TAK患者,而SNP位点(rs130075)突变型多见于合并脑动脉闭塞者,野生型多见于合并肾动脉狭窄者(P<0.05)。结论:1.与TAK炎症反应通路相关的未报道基因包括AGER(rs3134940)、F11R(rs28365980)、ACTN2(rs1768053)、GNG7(rs7247161)、NT5E 基因,但需进一步验证。2.AGER的SNP位点(rs3134940)和CCHCR1的SNP位点(rs130065)突变型、NT5E突变型基因可能与TAK合并肺动脉病变有关;F11R的SNP位点(rs28365980)T等位基因可能与TAK合并冠状动脉异常有关,野生型可能与TAK合并肺动脉异常、左室增大有关;GNG7的SNP位点(rs7247161)杂合型可能与TAK合并主动脉瓣狭窄有关;CCHCR1的SNP位点(rs130075)突变型可能与TAK合并脑动脉闭塞有关,而野生型可能与TAK合并肾动脉狭窄有关。

二、Wegener肉芽肿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egener肉芽肿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点分析(附7例病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引索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2.1 遗传及免疫因素
        2.2.2 感染因素
        2.2.3 药物因素
    2.3 临床表现
        2.3.1 SLE合并脑膜炎常见症状
        2.3.3 SLE合并脑炎常见症状
        2.3.4 SLE合并脑脓肿常见症状
        2.3.5 SLE合并颅外感染灶常见症状
    2.4 实验室检查
        2.4.1 血生化检查
        2.4.2 脑脊液检查
    2.5 影像学检查
        2.5.1 头部影像学检查
        2.5.2 其他部位影像学检查
        2.5.3 脑电图
        2.5.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6 诊断
    2.7 鉴别诊断
    2.8 治疗
        2.8.1 对症支持治疗
        2.8.2 SLE的巩固治疗
        2.8.3 抗感染治疗
    2.9 预后
    2.10 结语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诊断标准
    3.3 辅助检查
        3.3.1 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3.3 病理学检查
    3.4 治疗情况
        3.4.1 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
        3.4.2 激素冲击治疗的情况
        3.4.3 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
        3.4.4 确诊CNS感染后治疗情况
    3.5 随访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临床资料
        4.2.1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
        4.2.2 首发症状
        4.2.3 临床表现与体征
    4.3 实验室检查
        4.3.1 血生化检查
        4.3.2 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检查
    4.4 影像学检查
        4.4.1 头部影像学检查
        4.4.2 肺部影像学检查
    4.5 病原学检查
    4.6 其他检查
    4.7 预后及随访
第5章 讨论
    5.1 SLE合并CNS感染的影响因素
        5.1.1 自身免疫紊乱及外源药物的影响
        5.1.2 病原体的感染
    5.2 SLE合并CNS感染的临床特点
        5.2.1 起病隐匿
        5.2.2 临床表现不典型
        5.2.3 鉴别诊断困难
        5.2.4 病死率高,预后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AAV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ANCA单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FRS测量
    2.3 AAV纳入与排除标准
    2.4 研究分组
    2.5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流行病学特征
        3.1.1 AAV病例的筛查流程
        3.1.2 科室分布情况
        3.1.3 人口学特征
        3.1.4 诊断结果
    3.2 AAV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分及一般情况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案报道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受累的 ANCA 相关性血管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资料提取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国AIP病例文献发表情况
    3.2 中国2364 例AIP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
    3.3 2364 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
    3.4 AIP患者的既往病史
    3.5 AIP患者的胰腺外表现
    3.6 AI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3.7 AI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3.8 AIP患者的病理学检查
    3.9 AIP患者的误诊情况
    3.10 治疗及预后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结缔组织病继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
    2 利妥昔单抗在结缔组织病中的应用
        2.1 系统性红斑狼疮
        2.2 干燥综合征
        2.3 类风湿关节炎
        2.4 血管炎
        2.5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3 安全性研究
    4 结语
实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指标观察
        1.4 疗效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指标
        2.1.1 血小板计数变化
        2.1.2 淋巴细胞免疫分析
        2.1.3 其他实验室指标
        2.2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2.3 疾病活动度评分变化
        2.3.1 SLE疾病活动度评分变化
        2.3.2 pSS疾病活动度评分变化
    3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非侵入性方法监测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非侵入性方法在监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背景及立题思路
    前言
    研究背景
    非侵入性方法在监测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课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AV肾损害的中医证候及与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尿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在监测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ANCA 相关性血管炎的诊治和疗效评估指标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分类
    2.2 流行病学
    2.3 ANCA
        2.3.1 ANCA的检测
        2.3.2 ANCA与疾病的关系
        2.3.3 ANCA阴性的寡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
    2.4 发病因素
        2.4.1 感染
        2.4.2 硅
        2.4.3 药物
        2.4.4 遗传因素
    2.5 发病机制
        2.5.1 ANCA
        2.5.2 中性粒细胞外捕网
        2.5.3 补体
    2.6 MPO-AAV与 PR3-AAV临床特点比较
    2.7 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2.7.1 临床表现
        2.7.2 肾脏病理
    2.8 肾外器官累及
        2.8.1 肺脏
        2.8.2 神经系统
        2.8.3 心血管系统
        2.8.4 消化系统
        2.8.5 眼
        2.8.6 耳、鼻、喉
        2.8.7 皮肤病变
    2.9 不典型AAV
        2.9.1 药物诱导的血管炎
        2.9.2 合并抗基底膜抗体阳性
    2.10 治疗
        2.10.1 诱导缓解治疗
        2.10.2 维持治疗
    2.11 复发
    2.12 预后
        2.12.1 死亡
        2.12.2 肾脏预后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临床分组
    3.3 研究方法
        3.3.1 观察指标
        3.3.2 肾脏损害标准
        3.3.3 肾脏病理
        3.3.4 2009-五因子评分(2009-FFS)
        3.3.5 治疗方案
    3.4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第一部分 67 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4.1 一般特点
        4.2 首发症状及肾外器官累及情况
        4.3 实验室检查
        4.3.1 一般实验室检查
        4.3.2 免疫学及炎性指标
        4.4 肾脏相关指标及肾脏病理
        4.5 肺部影像学表现及肺功能
        4.6 诱导治疗方案
        4.7 影响67 例患者生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二部分 50 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肾脏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4.1 一般特点
        4.2 首发症状及肾外器官累及情况
        4.3 实验室检查
        4.3.1 一般实验室检查
        4.3.2 免疫学及炎性指标
        4.4 肾脏相关指标
        4.5 肾脏病理
        4.6 诱导治疗方案
        4.7 影响50 例患者肾脏存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一部分 67 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50 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肾脏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常规的疫苗AE监测方法
        2.2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疫苗不良事件监测的现状
        2.3 疫苗不良事件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3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一章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2 数据来源
        1.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和分析
        1.5 不良事件数据标准化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纳入文献及不良事件的基本特征
        2.4 不良事件汇总分析及分类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不良事件的信号检测分析
    第一节 不良事件PT层级的信号检测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提取和整理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AE上报基本情况
        2.2 信号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共同事件的PT层级及SMQ层级信号检测与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共同事件的定义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SMQ分类及其狭义术语
        2.2 信号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信号关联强度分析及强关联信号的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初步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信号关联强度分析
        1.2 个例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选择和验证
        1.3 CISA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信号关联强度
        2.2 强关联信号的时间扫描图
        2.3 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验证分析
        2.4 个例报告的因果关系初步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数据库检索策略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交流情况

(8)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致谢

(9)10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回顾性临床和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AASV的定义
        2.1.1 定义
        2.1.2 命名
    2.2 AASV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2.2.1 流行病学特征
        2.2.2 临床分型
        2.2.3 血清学分型
        2.2.4 实验室检查
    2.3 AASVKI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2.3.1 临床特点
        2.3.2 肾活检病理特征及分型
    2.4 AASVKI的诊断治疗
        2.4.1 诊断
        2.4.2 治疗方案
    2.5 AASVKI的预后影响因素
        2.5.1 ANCA 类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5.2 病理类型与肾脏存活率的相关性
        2.5.3 基线肾功能与死亡率的相关性
        2.5.4 年龄与死亡率的相关性
        2.5.5 血液透析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基本资料
        3.2.2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3.2.3 评价标准
    3.3 分组
    3.4 治疗方案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101 例患者临床表现汇总及分组比较
    4.3 不同血清型实验室指标和预后差异分析
    4.4 63 例患者肾活检病理特征及分组比较
    4.5 HD与疾病预后相关性
        4.5.1 早期联合HD对基线Scr400~600μmol/L组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4.5.2 早期联合HD对ANCA类型不同的患者Scr改善值影响
        4.5.3 早期联合HD对并发症、死亡原因、反复住院率影响
    4.6 HD依赖发生的影响因素
        4.6.1 探究HD依赖发生的影响因素
        4.6.2 验证HD依赖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5章 讨论
    5.1 结果讨论
    5.2 研究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NCA相关血管炎临床与预后分析
    1.1 ANCA相关血管炎的基线特征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方法
        1.1.3 研究结果
    1.2 ANCA相关血管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结果
        1.2.3.1 ANCA相关血管炎死亡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1.2.3.2 ANCA相关血管炎复发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1.2.3.3 ANCA相关血管炎出现终末期肾脏病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1.2.3.4 ANCA相关血管炎继发重症肺部感染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1.2.3.5 ANCA相关血管炎继发心血管事件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1.3 研究讨论
    1.4 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大动脉炎患者的基因学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研究讨论
    2.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预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Wegener肉芽肿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点分析(附7例病例报道)[D]. 范晓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AAV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ANCA单中心流行病学调查[D]. 李乃荣. 大理大学, 2021(09)
  • [3]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吴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结缔组织病继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李金铭.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非侵入性方法监测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D]. 彭卫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郑明珠. 吉林大学, 2020(08)
  • [7]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 龚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彭昭. 郑州大学, 2020(02)
  • [9]10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回顾性临床和病理分析[D]. 杨枢苗.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D]. 陈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标签:;  ;  ;  

韦格纳肉芽肿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