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

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

一、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班衡[1](2020)在《多环与杂环芳香二羧酸的制备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苯二甲酸(TA),2,6-萘二甲酸(2,6-NDA)和2,5-呋喃二甲酸(FDCA)是聚酯材料的三种芳香二羧酸单体,分别带有单环、多环、杂环结构。TA与乙二醇缩聚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主要用作纤维,部分用于瓶片。2,6-NDA和FDCA与乙二醇的缩聚产物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和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则主要用于特种聚酯瓶片,二者的共同性能是气体阻隔性好,适合用作啤酒瓶、碳酸饮料瓶、食品与药品用瓶、气密性聚酯薄膜等。同时,三种芳香二羧酸都采用相似的MC(Mid-Century)液相空气氧化法工艺制备,采用钴-锰-溴均相催化剂,乙酸为溶剂,但反应条件与结果有所不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Amoco公司率先实现2,6-NDA产业化,建成了万吨级工业装置,但其技术未能进一步推广,主要问题是原料2,6-二甲基萘(2,6-DMN)采用邻二甲苯和丁二烯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备,成本过高。FDCA由于采用果糖等生物基原料,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产业化的瓶颈仍然是其原料5-羟甲基糠醛(HMF)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寻找更为经济的原料来源,探索合适的制备路线,比较MC氧化条件下不同芳香环结构的二取代基氧化性能与条件,对于2,6-NDA与FDCA的产业化开发,对于深化不同结构的甲基芳烃液相氧化过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煤焦油中质洗油和价格相对低廉的5-甲基糠醛(MF)为原料,分别制备2,6-NDA与FDCA,目的是寻找一条降低2,6-NDA与FDCA原料成本的技术路线和新的制备方法。针对2,6-NDA,将原料中质洗油依次通过真空精馏、熔融结晶和溶液结晶,分离提纯出纯度为99.7%的2,6-DMN,然后采用MC工艺进行液相催化氧化制备粗2,6-NDA,再进一步加氢精制,得到纯度为99.9%的精2,6-NDA。针对FDCA,首次采用价格相对较低的5-甲基糠醛(MF)代替文献中普遍采用的HMF为原料,进行MC液相空气氧化,得到纯度为99.6%的FDCA。同时,实验考查了各种工艺条件对制备过程的影响,确定出合适的制备方法;测定了 MF液相氧化的本征动力学,测定了原料与产物结晶的溶解度关键数据,为进一步的工业开发奠定了化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方面:1.2,6-NDA制备新方法采用含11.6%2,6-DMN的煤焦油中质洗油馏分为原料,通过真空精馏将2,6-DMN浓度浓缩到30.9%,然后依次采用一次熔融结晶和三次溶液结晶将2,6-DMN的纯度提升至99.7%,单程收率28.4%。随后,以此为原料进行液相空气氧化,以乙酸钴、乙酸锰和溴化氢为催化剂,乙酸为溶剂,在170~210℃,1.7~2.9MPa的条件下,得到粗2,6-NDA。考察了操作方式、反应温度、压力、进料速率和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产物2,6-NDA的收率、纯度和氧化副反应的影响。最后,采用活性炭负载的钯(Pd/C)催化剂对粗2,6-NDA进一步加氢精制,将纯度从98.5%提升至99.9%。实验确定了洗油分离提纯、2,6-DMN液相氧化、2,6-NDA加氢精制各步骤合适的工艺条件。2.FDCA制备新路线实验考察了 MC工艺下MF液相氧化过程中温度、压力、催化剂浓度与组成、水含量、溶质/溶剂比和助催化剂铈对主、副反应的影响,评价了 MF的取代基活性和环稳定性与产品收率的关系。实验表明:MF氧化副产物主要有马来酸、富马酸、2-糠酸、溴代产物、CO和CO2(COx);在130~170℃范围内,MF的氧化产品收率超过60%和纯度不低于99.3%,其中150℃,钴/锰/溴浓度为2000/200/2400ppm时,FDCA的选择性达到最大值75.1%。溶剂中较低的水含量(0~5wt%)对氧化产物FDCA的收率和纯度影响很小,但是高水含量(7.5wt%~10wt%)能显着抑制主反应,促进副反应,降低产物FDCA的收率。通过量化计算分析了取代基的键能,进一步提出了取代基的氧化路径和氧化机理,证实了官能团活性顺序为:羟甲基>醛基>甲基。通过HMF、MF和2,5-二甲基呋喃的氧化实验证实,取代基越活泼,副反应越少,产物FDCA的收率越高。通过比较2,5-二甲基呋喃、2,6-DMN和对二甲苯的氧化实验发现:呋喃环的稳定性远弱于苯环和萘环,加剧了开环、脱羧和脱羰等副反应,降低了主产物FDCA的收率。这些结论可以为芳烃液相催化氧化制备芳香羧酸的工艺优化提供依据。3.MF氧化动力学基于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和氧化产物的组成,提出了 MF液相催化氧化的详细反应路径和分数型动力学模型。实验表明,在乙酸溶剂中,140℃条件下,HMF容易缩聚和酯化,而MF可以稳定地存在。采用分批式实验考察了反应物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对MF氧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回归得到动力学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中间产物5-甲基-2-糠酸氧化生成5-甲酰基呋喃-2-甲酸是主氧化串联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各步反应的活化能在27.9~56.0kJ/mol范围内,其中5-甲基-2-糠酸氧化生成5-甲酰基呋喃-2-羧酸的活化能最大,说明温度变化对甲基的氧化比醛基的氧化影响更显着。采用MF半连续氧化实验检验了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分批式实验获得的动力学模型基本能够用于模拟半连续实验的结果。4.基础数据测定为了获取原料结晶提纯工艺和氧化过程中产物反应结晶的基础数据,采用平衡法测定了 2,6-DMN在286.7~341.7 K范围内,在异丁醇、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正庚烷、环已烷和2,2,4-三甲基戊烷六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同时也测量了 2,6-DMN在300.8~353.7 K范围内,甲酸水溶液(水含量:0~20 wt%)和乙酸水溶液(水含量:0~20 wt%)中的溶解度,采用λ-h方程和NRTL模型回归了实验数据并得到了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2,6-DMN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从大到小顺序是:乙酸正丙酯>乙酸乙酯>环已烷>2,2,4-三甲基戊烷>正庚烷>异丙醇>乙酸>甲酸。采用相同的方法,得到了 FDCA在乙酸水溶液(水含量:0~30wt%)、甲醇水溶液(水含量:0~30wt%)和乙醇水溶液(水含量:0~30wt%)中的溶解度数据,采用NRTL模型回归了溶解度数据并得到了模型二元交互参数。利用Vant’t Hoff方程得到了相关热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FDCA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顺序是:甲醇>乙醇>乙酸>水。随着水含量从0增大至30wt%,FDCA在甲醇水溶液和乙醇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断降低。FDCA在“乙酸+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纯乙酸和纯水中的溶解度,在含70 wt%乙酸的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高金鑫[2](2018)在《瓶贮葡萄酒酯化反应与氮杂环卡宾催化的氮—乙酰化反应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瓶贮葡萄酒香气成分变化包含氧化还原、酯化等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且反应机理存在显着差别。尽管先前研究已部分探索了瓶贮葡萄酒香气变化的一些化学反应机制,但能揭示瓶贮葡萄酒香气变化内在规律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还是很有限的,也未见从计算化学角度研究瓶贮葡萄酒香气成分随陈酿时间变化规律的文章。本文用计算化学密度泛函等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陈酿期瓶贮葡萄酒在气相、水相、酸性溶液条件下,葡萄酒中关键羧酸(乙酸、己酸和辛酸)、典型醇(乙醇、己醇、3-甲基-丁醇)生成酯的可逆反应机制和优势路径、速决步的能垒、生成乙酸乙酯可逆反应的不同路径速决步的速率常数及其相对比等内容。所有计算用高斯09程序完成,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气相中,羧酸、醇和酯的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用B3LYP耦合6-31 G(d,p)基组进行。反应路径R1a,酯化反应通过四元环过渡态TsR1a发生,能垒为47.4kcal/mol。也考虑了反应路径R1b(2羧酸、1醇分子)、R1c(1羧酸、2醇分子)和R1d(1羧酸、1醇和1水分子)六元环构型的过渡态,能垒分别为47.3,46.0和43.2 kcal/mol,常温能垒值太高反应难以进行;在水相中,用6-311+g(2df,2pd)大基组计算单点能,也考虑了IEFPCM极性溶剂连续介质模型来评估溶剂水对能垒的影响,反应路径R1a,R1b,R1c和R1d对应能垒分别是56.6,58.4,62.2和60.1kcal/mol,数据表明在溶剂水中,路径R1a,R1b,R1c和R1d能垒值也较高。因此瓶贮葡萄酒酯化反应在气相、水相中难以发生。(2)在酸催化溶液中,也考虑了IEFPCM极性溶剂连续介质模型对能垒的影响,用B3LYP耦合6-31G(d,p)基组进行了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考虑了质子化水和质子化醇介导生成酰阳离子的酯化及水解反应路径R1w和R1e。根据计算结果,水阳离子与乙酸、己酸和辛酸相互作用产生酰阳离子的能垒分别为18.0,16.7,14.3 kcal/mol,说明羧酸碳链越长越容易进行酯化反应。作为对比,乙醇阳离子与乙酸、己酸和辛酸相互作用产生酰阳离子的能垒分别为18.0,16.7,14.3 kcal/mol,显示了与质子化水介导生成酰离子相同趋势;在酯水解反应中,由酯形成乙酰阳离子步骤是速决步。由质子化水介导CH3COOC2H5、CH3(CH2)4COOCH2(CH2)4CH3和C7H15COOC2H5产生酰阳离子的能垒分别是19.4、18.5和18.3 kcal/mol。由质子化醇介导的酯水解产生乙酰阳离子能垒分别21.7、21.5和21.4 kcal/mol。因此,在近似酸性介质蛇龙珠干红葡萄酒中,直链脂肪酸酯的酯化趋势大于水解趋势。酯化能垒低于水解能垒;直链酯碳链越短,能垒越高,酯化速率越慢,瓶贮过程中含量逐年增加,所以0,2,6,9龄蛇龙珠干红中乙酸乙酯含量逐年上升;直碳链酯越长能垒较低,瓶贮过程中达到平衡后开始水解,所以蛇龙珠干红中己酸己酯、辛酸乙酯含量0,2,6龄逐年增加,6,9龄年逐年下降;(3)带支链酯水解能垒较酯化能垒低,水解趋势大于酯化趋势,并且能垒较高,所以蛇龙珠干红中乙酸异丁醇含量0,2,6,9龄逐年下降。(3)在气相、水相和近似瓶贮葡萄酒(water 85%,v/v;ethanol 1314%,v/v;PH=3.6)的酸性介质中,系统计算分析了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的12个反应路径速决步的速率常数及其相对比。计算结果为在乙酰阳离子中间体路径具备显着的速率常数(0.9701,0.9632,0.9677,0.96459)和近似1的数率常数相对比(1,0.9928,0.9975,0.9943)。更加清楚说明了质子水介导反应路径为能量优势路径、直链酯酯化趋势大于水解趋势,蛇龙珠干红中乙酸乙酯含量0、2、6、9龄逐年增加的实验观测结果。(4)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氮杂环卡宾(NHC)催化N-酰化反应的机理。根据计算结果,NHC首先亲核进攻醛生成双性离子中间体,然后通过质子转移形成Breslow中间体;Breslow中间体继续被氧化,然后与脱质子的磺酰胺发生1,2-加成反应。最终NHC催化剂解离生成酰亚胺产物;N-磺酰胺的质子被叔丁醇钾或者联苯苯醌负离子抽离,且脱质子过程不消耗能量。在Breslow中间体形成步骤中,直接质子转移因能垒较高不能发生,叔丁醇钾不仅调控了质子转移,且将反应能垒降至24.1kcal/mol,为整个反应的最高能垒。因此,在催化助剂作用下,反应能垒较低能够发生。总之,根据我们的计算结果,质子水介导的酯化与水解路径是比较有利的反应路径,且直链酯酯化路径比水解路径占优势,支链酯具有相反的结果,也与0,2,6和9龄蛇龙珠干红实验观测数据的结果一致;另外,清晰阐明了氮杂环卡宾催化的氮-乙酰化反应的机理。

赵治雨[3](2016)在《环保增塑剂DEHCH生产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国对增塑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益关注,开发新的无毒环保的增塑剂逐渐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环己烷1,2-二甲酸二辛酯(DEHCH)是一种新型的无毒环保的增塑剂。它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有着相似的增塑性能,是DOP的一种理想的替代品。目前,DEHCH的合成路线主要有3种方法:氢化-酯化法、酯化-氢化法、环化-氢化-酯化法。本文对酯化-氢化法生产DEHCH的工艺进行研究,采用DOP加氢的合成方法,重点对加氢之后的物料DEHCH和DOP的分离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通过双相溶剂萃取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DEHCH和DOP进行分离。使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DEHCH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模拟双相溶剂萃取实验,最终选择UNIFAC物性方法作为该工艺模拟的物性方法。通过对萃取塔的优化,确定塔的最优操作条件为:操作压力100kPa,操作温度15℃,理论塔板数180块,轻相溶剂用量与待分离物料比为1.586,重相溶剂用量与待分离物料比为2.876。通过对产品塔的优化,确定塔的最优操作条件为:塔顶压力2kPa,塔底压力4kPa,塔板数为7块,回流比为0.1,进料位置为第3块理论板。通过对溶剂回收塔的优化,确定塔的最优操作条件为:塔顶压力2kPa,塔底压力4kPa,塔板数为6块,回流比为0.1,进料位置为第3块理论板。通过对产品水洗塔的优化,确定塔的最优操作条件为:操作温度20℃,操作压力100kPa,塔板数为8块理论板,用水量210kg/h。通过对循环水洗塔的优化,确定塔的最优操作条件为:操作温度20℃,操作压力100kPa,塔板数为9块理论板,用水量100kg/h。最终确定了适合该工艺的最优操作条件。然后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对DEHCH生产流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DEHCH产品中DOP的含量小于20mg/kg,水的质量含量小于0.1%,DEHCH的质量含量大于99.9%,达到了产品质量规格的要求。最后通过改变DOP物流的进料流量,验证整个流程对进料流量波动的适应能力,结果发现DOP的流量变化在2%以内时,可以保证产品的合格和流程的稳定。全文提出了一套经济可行的DEHCH的生产工艺,为DEHCH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和数据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适用价值。

姚帅鹏[4](2012)在《丙烯酸物系共沸精馏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目前,丙烯酸作为一种重要化工基础原料主要通过丙烯两步氧化法制得。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粗丙烯酸水溶液体系内有氢键不能采用普通精馏,工业上多采用萃取、结晶、非均相共沸精馏等分离方法。其中,非均相共沸精馏因其流程短,设备投资少,产品收率高等特点,成为工业上丙烯酸精制的主要技术方法。各国丙烯酸生产技术的主要区别就是粗丙烯酸水溶液的分离纯化方法。目前国内丙烯酸行业中采用的非均相共沸精馏方法分离丙烯酸的专利为日本独占专利,对国内企业收取高额专利使用费,并限制国内企业的生产规模。开发新型共沸剂及共沸精馏技术对于打破国外专利的垄断、降低过程能耗、促进国内丙烯酸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共沸精馏技术精制丙烯酸的主要难点在于共沸剂的选择及相应共沸精馏技术的开发,大多数研究工作均针对共沸剂及相应共沸精馏技术开发。本文结合共沸剂选取的一般原则和丙烯酸精馏过程特点,选取甲苯和环己烷的复配型共沸剂为新型共沸剂。为借助于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开发基于新型共沸剂的共沸精馏工艺,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实验测定了20kPa下甲苯-丙烯酸、甲苯-乙酸、环己烷-丙烯酸三个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数据通过了热力学一致性校验,并用ASPEN PLUS软件回归出了Wilson方程、NRTL方程、UNIQUAC方程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在ASPEN PLUS软件中建立了基于新型共沸剂的非均相共沸精馏模拟模型,采用NRTL方程和Hayden-O’Connell关联式计算汽-液相平衡性质,RadFrac模块模拟严格精馏塔,用三相闪蒸罐模拟塔顶液-液分相器,Standard法和Wegstein法来解算精馏塔和撕裂流股;脱水塔采用12块理论板,塔顶压力15.47kPa,塔釜压力23.46kPa;脱酸塔采用15块理论板,塔顶压力5.6kPa,塔釜压力15.6kPa;以甲苯为对比,采用简化的模拟流程对丙烯酸非均相共沸精馏脱水、脱酸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新型共沸剂的用量、丙烯酸溶液的最佳进料位置和进料条件。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质量组成为60.05%的丙烯酸、1.96%的乙酸、37.99%的水的丙烯酸溶液,当共沸剂与丙烯酸溶液的质量流量比为4,甲苯与环己烷的质量比为4:12:1,丙烯酸溶液的进料位置为第6块或第7理板时,可获得最佳效果。此时,新型复配型共沸剂与传统共沸剂甲苯在能耗、塔径等相当(略微占优)的情况下,可实现共沸剂年损失量降低25%以上,丙烯酸年损失量降低60%以上,为后续实验验证和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徐安厚[5](2011)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四氟乙烯基含氟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是廉价、低毒、不燃、易回收的绿色聚合介质,是传统有机溶剂的替代品。以sc-CO2流体为溶剂,发展具有优异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含氟聚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开展相关聚合反应规律和聚合物性能研究,有助于降低污染、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应用范围,对于含氟高分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工作以sc-CO2作为反应介质,以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酰氟过氧化物(BPPP)为引发剂,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全氟端基的四氟乙烯基含氟聚合物,系统考察了四氟乙烯(TFE)单体均聚及其共聚反应相关规律、聚合物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性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首先在sc-CO2介质中,以BPPP引发TFE均聚反应得到了低分子量聚四氟乙烯(PTFE)。通过FT-IR和固体19F-NMR分析确定聚合物产物具有全氟烷氧基端基,这赋予低分子量PTFE优异的热稳定性;DSC测试发现随着分子量降低,聚合物熔融和结晶温度降低,这与聚合物链越短在低温下更容易运动有关。SEM显示聚合物蜂窝状结构中有一定量的纤维存在,而且由于较长高分子链的相互缠绕可阻止外力对聚合物链的拉伸作用,纤维含量随分子量增大而减少。聚合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聚合反应速率正比于引发剂浓度的0.5次方和单体浓度的1次方,说明TFE均聚反应终止方式为偶合终止。研究发现,根据聚合产物结晶度较高(高达86%),聚合物的表面积对聚合速率无明显影响,以及聚合动力学符合自由基均相聚合规律,据此提出聚合场所为二氧化碳相的假设,结合sc-CO2的低粘度和高扩散性特点可提高聚合物增长链的相遇几率,即增大了终止速率常数(kd),能较好地解释得到较低分子量PTFE产物的现象。(2)考察了sc-CO2中BPPP引发TFE均聚合反应的机理,特别对链引发部分进行了详细讨论。通过19F-NMR和FT-IR对聚合物端基的分析发现,BPPP均裂生成的n-C3F7OCF(CF3)COO·自由基完全脱羧成n-C3F7OCF(CF3)·后再引发TFE聚合;同时少量的n-C3F7OCF(CF3)·自由基会发生重排反应生成n-C3F7·自由基,而且随着反应温度由35℃降低到5℃,重排比例也由0.11减少至0.04。还考察了聚合压力和温度对BPPP引发速率常数(kd)的影响,结果显示kd随着压力提高会略有升高,通过不同温度下的kd值可计算出BPPP的引发活化能为90.3 kJ/mol。聚合反应机理和引发动力学参数对在sc-CO2中BPPP引发制备其它含氟聚合物具有指导意义。(3)为克服PTFE难加工的缺点,制备了具有全氟端基的四氟乙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首次报道了sc-CO2中不同压力下TFE和全氟丙基乙烯基醚(PPVE)共聚反应的单体竞聚率,rTFE≈8, rPPVE≈0.08,这些参数对PTFE改性研究至关重要。实验表明随着聚合压力由8.5MPa提高到25Mpa,rTFE值提高了12%,rPPVE值降低了9%,这与随着聚合压力提高二氧化碳极性增大有关。由于TFE单体活性远高于PPVE,聚合速率随TFE单体投料量的减少而明显下降,同时随聚合时间延长,聚合物中TFE含量也不断下降。DSC和XRD分析显示共聚物中存在两种结晶形态,其分别为以TFE单体单元为主的高度有序结构的结晶形态和因全氟烷氧基醚引入形成的低有序结构的结晶形态。(4)以sc-CO2为介质,BPPP引发四氟乙烯和全氟(4-甲基-3,6-二氧杂-7-辛烯)磺酰氟(PSVE)共聚反应,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交换容量的磺酰氟聚合物。采用Fineman–Ross法和Kelen–Tudos法分别求得sc-CO2中TFE和PSVE单体共聚竞聚率为rTFE=7.85,rPSVE=0.079及rTFE=7.92,rPSVE =0.087。DSC分析显示,随着PSVE含量增加,聚合物熔融温度降低而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这分别与引入PSVE后聚合物主链规整性下降以及随着PSVE含量增多,分子间和分子内作用力增强限制了聚合物链的自由运动有关。TFE和PSVE共聚反应动力学表明,聚合单体干预了引发过程,链引发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有关,使单体反应级数增大而超过1.0;二氧化碳溶剂具有较强的塑化能力,有利于活性大分子自由基扩散,聚合反应链终止方式为双基终止。聚合反应速率方程为:Rp=k[BPPP]0.48[M]1.8;聚合反应表观总活化能Ea=58.85 kJ/mol。从FT-IR,TGA,NMR,SEM和Fenton实验等分析发现,在sc-CO2中以BPPP为引发剂可以直接制备出与水体系制备、氟化处理的聚合物性能相当的产物,省去了氟化处理步骤,为广泛应用于氯碱工业、钒电池和燃料电池的高性能全氟磺酸离聚物提供了一条快捷和经济的制备方法。

黄崇杏[6](2008)在《食品包装纸中残留污染物的分析及其迁移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纸质包装材料以其良好的物理性能、机械操作性能以及环保多方面的优良性能,已成为食品包装工业的重要包装材料。纸质包装材料在生产过程以及后续的加工过程中添加的一些化学物质会残留在纸张中,尤其是残留在纸张中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与食品接触时会向食品发生迁移,从而可能导致食品污染而最终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问题,纸质包装材料污染物的分析、迁移理论等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研究方向。本论文对纸质包装材料中的挥发性成分及乙醇萃取液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分别使用微量点滴法和体积比法研究了食品包装纸中模拟污染物的分配系数Kpaper/air,并对包装纸中有机模拟物的脱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食品包装纸中的模拟污染物向脂肪类食品的迁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食品包装纸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时,优化的固相微萃取条件为:100微米PDMS萃取头,顶空方式,萃取温度为60℃,时间为80分钟。当吸附结束时,在270℃的条件下,将其放在GC的注射端解吸2分钟。利用GC-MS分别对固相微萃取法萃取出来的挥发性有机物和乙醇萃取液的分析发现,纸样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质主要为烷烃、氯代烷烃、邻苯二甲酸酯、酯和醛、醇、芳香族化合物等物质。而纸样抽提液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主要为烷烃、氯代烷烃、邻苯二甲酸酯、酰胺类物质、酯和醛、酮、酸、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类化合物等物质。印刷过的纸样中含有较多的烷烃类物质,脱墨浆中也含有少量的烷烃类物质,说明纸样中的烷烃类物质主要是从印刷过程中带来的。利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白卡纸、牛皮纸和瓦楞原纸中的邻二甲苯、正十二烷、萘、二苯醚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等模拟污染物的分配系数Kpaper/air并绘制了吸附等温线。研究发现,分配系数Kpaper/air与模拟污染物组分、沸点、化学结构、立体结构及纸样的定量、厚度等有密切的关系,纸张的定量和厚度越低,则分配系数也越低。邻二甲苯的Kpaper/air值最小,其次是正十二烷、萘、二苯醚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挥发性模拟污染物的分配系数Kpaper/air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在高温的情况下,食品包装纸中的污染物会对食品有更大的危害。在体积比法间接顶空气相法测定气-液平衡分配系数(VEL)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积比法测定包装纸中有机污染物在纸和空气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推导出的体积比法测定Kpaper/air值的计算公式为: = ,并对体积比法测定包装纸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分配系数Kpaper/air的方法进行精确度和真实度的计算分析和实验验证。对精确度而言,5次重复实验的相对偏差为3.6%,峰面积的比值r及纸样的体积比x对测定结果有显着影响。对准确度而言,该方法与“微量点滴法”的结果很接近,从而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另外,体积比法是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既不需要对包装纸样品进行预处理,也不需要知道有机模拟物在纸样上的浓度,非常适合于包装纸中有机污染物在纸和空气中分配系数Kpaper/air的测定。应用了多次顶空萃取气相色谱法(MHE-GC)测定模拟物污染从纸张传质到空气中的脱附反应动力学的方法,从MHE-GC法测定的邻二甲苯、正十二烷、二苯醚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模拟物污染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模拟污染物的脱附反应速率常数随之增大,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短,同时,脱附速率常数受模拟污染物的沸点和化学结构的影响。通过不同温度下模拟污染物从纸张传质到空气中的动力学曲线可知,温度对脱附行为的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模拟污染物脱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也越短,其中邻二甲苯在100℃、70℃、40℃时的脱附达到平衡时间大约分别是1h、4h和≥4h。温度对迁移行为有很大影响,实验在25℃、50℃、70℃和100℃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发现,温度越高,迁移率就越高,而且达到平衡的时间也越短。纸样的定量、厚度及纸浆性质对迁移有一定的影响,纸样的定量越低,迁移率越高,并且更容易达到迁移平衡。全脂奶粉与Tenax作为食物模拟物时,模拟污染物都具有较高的迁移趋势,且其迁移行为十分相似,但是Tenax在高温下的吸附能力反而降低,这是由于Tenax的热解析作用造成的。这也说明,在低温的情况下,Tenax是很好的食品模拟物。同时,奶粉有很好的吸附能力,且其吸附能力比Tenax差一些,能更好代表一般食品的性质,因而作为一种真实的食品非常适用于做迁移研究。此外,奶粉在高温下也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可以在高温下用于做迁移实验的食品模拟物。

蒋浩[7](2008)在《乙烯淤浆聚合体系相平衡及气液传质研究》文中认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是一种结晶度高、非极性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防水性、电绝缘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淤浆法工艺是生产HDPE的常用方法,其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装置进行扩容改造以满足市场需求。淤浆聚合体系的相平衡热力学数据以及气液传质动力学数据都是重要的设计参数。在聚合反应以及聚合物与溶剂的分离过程中,低分子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规律和气液传质速率,聚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规律均为工艺设计中的基础问题。在采用浆液外循环技术对装置扩容改造时发现低分子量聚乙烯过量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文将低分子量聚乙烯作为考察重点,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淤浆聚合体系中的相平衡以及气液传质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激光的准直性以及透射光强随溶液组成变化的原理,利用自行设计的激光动态法溶解度测定装置,测定了不同组成低分子量聚乙烯—正己烷体系在加压条件下的浊点温度。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聚乙烯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即低浓度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当浓度增加到某一临界值以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增大。运用结晶聚合物溶解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并对影响低分子量聚乙烯溶解度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低分子量聚乙烯在正己烷中的溶解度对小范围的压力波动不敏感,但对熔融温度、结晶度较为敏感。(2)根据气体等容吸收原理,采用气体间歇吸收技术测定了乙烯—正己烷、乙烯—正庚烷、丙烯—正己烷、氢气—正己烷、氮气—正己烷等二元体系以及乙烯—正己烷—低分子量聚乙烯三元体系的气体溶解度数据。分别运用CHAO-SEA性质方法以及PC-SAFT状态方程对二元、三元体系进行模拟计算,二元体系、三元体系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7.25%、9.0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乙烯、丙烯、氢气、氮气的溶解度均随压力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在实验范围内较为符合亨利定律;乙烯、丙烯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氢气、氮气溶解度在实验范围内随温度变化不明显;低聚物不溶解时对乙烯溶解度没有明显的影响,溶解形成均相溶液后,乙烯溶解度会明显下降,并且下降幅度随低聚物溶解量的增多而加大。(3)基于气体等容吸收原理,测定了丙烯-正己烷、乙烯-正己烷、乙烯-正己烷-低分子量聚乙烯体系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利用经验关联式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值与实验值平均相对偏差仅为1.14%。分析压力、温度、低聚物浓度对于单体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时发现,乙烯、丙烯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均随压力的增加而略微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略微增大。低聚物的溶解对于乙烯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影响较为显着,当浆液中低聚物浓度增加时,乙烯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明显降低。

付华峰[8](2006)在《液相微萃取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相微萃取是在液液萃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液相微萃取是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它能够提供液液萃取相媲美的灵敏度,甚至更高的富集效果。同时,该技术集采样、萃取和浓缩于一体,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而且还具有快捷、廉价等特点。它使用有机溶剂非常少,是一项对环境友好的前处理技术。本文分为六个部分,比较全面研究了液相微萃取的新应用,并设计单个和高通量的中空管式微萃取分析器。首先,对液相微萃取的发展、理论、传质特征、液流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直接测定有机化合物正辛醇/水分配常数的新方法,并用经典摇瓶法和文献报道值对本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实验测定了一系列未知log P的化合物。该方法快速,准确,样品消耗量小,扩大了直接测定方法的使用范围。第三本文提出了一种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直接测定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率新方法。与经典平衡透析法相比,该方法由于有机萃取剂很少,会大大提高萃取时的传质速度,缩短萃取时间。与超滤法相比,有机膜面积非常小,使用样品量小,克服了药物在膜上的吸附问题。与非直接方法相比,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第四,本文建立一种新方法—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穿心莲片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通过液相微萃取后,能有效地去除复方穿心莲片中的干扰物质,样品处理无需过中性氧化铝柱纯化,获得了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第五,本文建立一种新方法—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醋酸氯己定痔疮栓中醋酸氯己定的含量。第六,本文设计了新型实验室消耗品中空管式微萃取分析器,设计简单,原材料易得,并用实验验证了该装置的性能。该装置可以排到不同型号的模板上,制成高通量中空管式微萃取分析器。

郭林[9](2005)在《邻苯二甲酸的溶解度测定及其神经网络模拟》文中提出本文利用溶剂结晶分离回收技术,针对国内邻甲基苯甲酸生产过程中排放的邻苯二甲酸分离、回收进行了基础研究。而作为溶剂结晶分离工程实施必需溶解度数据,为此,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初步实验筛选出结晶分离回收用较佳溶剂,并系统地测定邻苯二甲酸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度。 实验测定固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常用方法有平衡法和动态法。近年研究较活跃的是激光监视动态法。本文利用前人设计的计算机在线监测激光监视系统,采用动态法测定较宽温度范围内邻苯二甲酸在水、乙醇、乙二醇、乙酸乙酯、甲醇、乙酸、丙酮、乙酸丁酯中的溶解度,用文献报道的邻苯二甲酸—水体系的溶解度数据,对装置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运用基于分子热力学模型的两参数溶解度方程关联溶解度实验数据,8个体系144个数据点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比较,总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63%。利用Apelblat等提出的三参数溶解度方程关联实验数据,8个体系144个数据点的方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比较,总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8%,优于两参数方程。 以温度为输入矢量、溶解度为目标输出矢量,建立邻苯二甲酸—水、邻苯二甲酸—乙醇、邻苯二甲酸—乙二醇、邻苯二甲酸—乙酸乙酯、邻苯二甲酸—甲醇、邻苯二甲酸—乙酸、邻苯二甲酸—丙酮、邻苯二甲酸—乙酸丁酯八个体系统一的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具有一层隐层、隐层神经元数为3的BP网络。传递函数隐层用S型的对数函数、输出层采用纯线性函数。采用Levenberg-Marquardt BP算法进行网络的训练,设定目标误差为1.0×10-5,循环2000次后,网络收敛。利用建好的网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所建网络具有良好的精度。

陈丽,田宜灵,赵雪峰,付华峰,李永波[10](2004)在《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文中认为采用小沸点仪测定了马来酸酐和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丁酯二元系统在不同配料组成条件下的温度与压力数据,并通过内插法得到不同压力下的温度与配料组成的数据.进一步采用单纯形法优化NRTL方程参数,推算了平衡气液相组成,发现该二元系统具有最高压力恒沸点,且该恒沸点随压力的变化显着.当压力降低至20kPa时,由温度随气相组成的变化趋势知该恒沸点将趋于消失.

二、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1)多环与杂环芳香二羧酸的制备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与综述
    1.1 2,6-萘二甲酸与2,5-呋喃二甲酸:高阻隔性聚酯单体
    1.2 2,6-萘二甲酸研究进展
        1.2.1 亨克尔法
        1.2.2 2-烷基-6-酰基萘氧化法
        1.2.3 2,6-二烷基萘氧化法
    1.3 2,6-二甲基萘的制备研究
        1.3.1 2,6-二甲基萘的直接分离法
        1.3.2 2,6-DMN的化学合成法
        1.3.3 2,6-二甲基萘的分离与提纯
    1.4 2,6-二甲基萘的氧化与产品提纯
        1.4.1 2,6-二甲基萘氧化机理
        1.4.2 2,6-萘二甲酸的纯化技术
    1.5 2,5-呋喃二甲酸研究进展
        1.5.1 己糖衍生物路线
        1.5.2 糠醛路线
        1.5.3 5-羟甲基糠醛路线
        1.5.4 碳水化合物一锅法路线
        1.5.5 5-甲基糠醛路线
    1.6 本文思路
第2章 以煤焦油为原料制取2,6-二甲基萘
    2.1 实验部分
        2.1.1 真空精馏实验
        2.1.2 结晶实验
        2.1.3 分析方法与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精馏浓缩
        2.2.2 熔融结晶
        2.2.3 溶液结晶
        2.2.4 熔融结晶与溶液结晶优化组合
        2.2.5 实验数据与文献结果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纯度2,6-萘二甲酸的制备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步骤
        3.1.4 分析测试方法
    3.2 2,6-二甲基萘氧化条件影响研究
        3.2.1 操作方式的影响
        3.2.2 进料速率的影响
        3.2.3 温度的影响
        3.2.4 压力的影响
        3.2.5 钴浓度的影响
        3.2.6 副反应路径和机理
    3.3 粗2,6-萘二甲酸精制
        3.3.1 加氢反应器搅拌转速的影响
        3.3.2 温度的影响
        3.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3.4 不同精制方法比较
    3.4 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5-甲基糠醛为原料制备2,5-呋喃二甲酸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装置
        4.1.2 分析测试方法
        4.1.3 传质影响的排除
        4.1.4 5-甲基糠醛稳定性
    4.2 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压力的影响
    4.3 催化剂的影响
        4.3.1 催化剂浓度与配比的影响
        4.3.2 助催化剂铈的影响
    4.4 水含量与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4.4.1 水含量的影响
        4.4.2 反应物与溶剂质量比的影响
    4.5 反应物结构的影响
        4.5.1 取代基的影响
        4.5.2 环结构的影响
    4.6 主、副反应机理与路径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5-甲基糠醛氧化动力学
    5.1 5-甲基糠醛氧化机理
        5.1.1 5-甲基糠醛催化氧化生成5-甲基-2-糠酸
        5.1.2 5-甲基-2-糠酸氧化生成5-甲酰基呋喃-2-羧酸
        5.1.3 5-甲酰基呋喃-2-羧酸氧化生成2,5-呋喃二甲酸
    5.2 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物浓度效应
        5.3.2 温度效应
        5.3.3 催化剂浓度效应
        5.3.4 半连续氧化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2,6-二甲基萘与2,5-呋喃二甲酸结晶热力学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试剂与装置
        6.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6.1.3 分析测试方法
    6.2 固-液相平衡关联模型
        6.2.1 λ-h方程
        6.2.2 NRTL (Non-random Two-liquid)方程
        6.2.3 参数回归
    6.3 溶解度实验结果和模型参数
        6.3.1 2,6-二甲基萘的溶解度
        6.3.2 2,6-DMN溶解度模型参数
        6.3.3 2,5-呋喃二甲酸的溶解度
        6.3.4 FDCA溶解度模型参数
    6.4 其它热力学参数
    6.5 实验数据与文献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2,6-二甲基萘、对二甲苯和5-甲基糠醛氧化对比
    7.2 本文主要结果
    7.3 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瓶贮葡萄酒酯化反应与氮杂环卡宾催化的氮—乙酰化反应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酒中氧化还原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1.1.1 葡萄酒中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
        1.1.2 装瓶陈酿葡萄酒中氧的变化
        1.1.3 装瓶葡萄酒中H2S的变化
        1.1.4 陈酿葡萄酒中硫醇的变化
        1.1.5 陈酿葡萄酒中醛类变化
        1.1.6 总结与展望
    1.2 葡萄酒中羧酸、醇和酯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1.2.1 葡萄酒中乙酸的变化
        1.2.2 葡萄酒中己酸的变化
        1.2.3 葡萄酒中辛酸的变化
        1.2.4 葡萄酒中乙醇的变化
        1.2.5 葡萄酒中己醇的变化
        1.2.6 葡萄酒中乙酸乙酯的变化
        1.2.7 葡萄酒中异丁醇的变化
        1.2.8 葡萄酒中辛酸乙酯的变化
        1.2.9 葡萄酒中乙酸异丁酯的变化
    1.3 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1 葡萄酒香气物质特点
        1.3.2 葡萄酒香气物质提取富集方法
        1.3.3 葡萄酒香气物质分析方法
        1.3.4 总结展望
    1.4 计算化学在酯化可逆反应中的应用
        1.4.1 葡萄酒装瓶以后酯化反应重要性
        1.4.2 葡萄酒装瓶以后的反应条件及其它
        1.4.3 计算化学基础计算理论
        1.4.4 计算化学在酯化反应和酯水解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瓶贮葡萄酒中酯化和酯水解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可能反应路径R1a―R1d
        2.3.2 可能的反应路径R1w和R1e
        2.3.3 水介导的质子化路径与醇介导的质子化路径
    2.4 总结
第三章 瓶贮葡萄酒中乙酸和乙醇酯化可逆反应速率常数计算的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机理
        3.3.2 能垒和速决步
        3.3.3 速率常数及其比例
    3.4 结论
第四章 氮杂环卡宾催化的硫酰胺和醛的N-酰化反应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详细计算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布雷斯洛Breslow中间体的氧化
        4.3.2 N-磺酰胺脱氢
        4.3.3 氮杂环卡宾(NHC)的1,2-加成和消去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3)环保增塑剂DEHCH生产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增塑剂行业的发展现状
        1.1.1 增塑剂生产能力及分布情况
        1.1.2 国内增塑剂生产现状
    1.2 增塑剂的分类和作用
    1.3 环保增塑剂
    1.4 环己烷二羧酸酯的合成路线
    1.5 热敏物质的分离方法
        1.5.1 水蒸气精馏
        1.5.2 减压精馏
        1.5.3 萃取精馏
        1.5.4 分子蒸馏
        1.5.5 加盐精馏
        1.5.6 双相溶剂萃取
    1.6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1.6.1 归一化法
        1.6.2 内标法
        1.6.3 外标法
    1.7 活度系数模型
        1.7.1 NRTL模型
        1.7.2 UNIQUAC模型
        1.7.3 UNIFAC模型
    1.8 ASPEN PLUS软件简介
    1.9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三元相图的实验绘制
        2.1.1 实验用品与方法
        2.1.2 实验结果
    2.2 双相溶剂萃取实验
        2.2.1 实验用品与方法
        2.2.2 实验结果
    2.3 DEHCH沸点的测定
        2.3.1 实验用品与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4 DEHCH密度的测定
        2.4.1 实验用品与方法
        2.4.2 实验结果
    2.5 气相色谱标准曲线的绘制
        2.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5.2 DEHCH标准曲线的绘制
        2.5.3 DOP标准曲线的绘制
        2.5.4 溶剂1标准曲线的绘制
        2.5.5 溶剂2标准曲线的绘制
    2.6 本章小结
3 DEHCH生产工艺流程模拟
    3.1 DEHCH生产工艺原理
    3.2 DEHCH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3.3 DEHCH生产工艺流程模拟物性方法的确定
        3.3.1 DEHCH物性的估算
        3.3.2 物性方法的选择
        3.3.3 双溶剂萃取实验的软件模拟
    3.4 工艺流程的模拟
        3.4.1 工艺指标和产量与规格
        3.4.2 工艺流程的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工艺流程的优化
    4.1 萃取塔模拟优化
        4.1.1 操作压力的优化
        4.1.2 操作温度的优化
        4.1.3 塔板数的优化
        4.1.4 萃取剂用量的优化
    4.2 产品塔模拟优化
        4.2.1 塔板数的优化
        4.2.2 回流比的优化
        4.2.3 进料位置的优化
    4.3 溶剂回收塔模拟优化
        4.3.1 塔板数的优化
        4.3.2 回流比的优化
        4.3.3 进料位置的优化
    4.4 产品水洗塔的优化
        4.4.1 塔板数的优化
        4.4.2 水用量的优化
    4.5 循环水洗塔的优化
        4.5.1 塔板数的优化
        4.5.2 水用量的优化
    4.6 优化后工艺流程的模拟
    4.7 进料流量变化对流程稳定性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丙烯酸物系共沸精馏技术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丙烯酸概述
        1.1.1 丙烯酸的性质及用途
        1.1.2 丙烯酸行业发展状况
        1.1.3 丙烯酸生产中的聚合与防聚
    1.2 丙烯酸的精制分离
        1.2.1 反应气吸收
        1.2.2 吸收液的精制分离
    1.3 化工过程流程模拟
        1.3.1 化工过程模拟及其基本结构
        1.3.2 ASPEN PLUS 软件介绍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新型共沸精馏过程构建与共沸剂选择
    2.1 共沸精馏与剩余曲线
        2.1.1 共沸精馏
        2.1.2 剩余曲线
    2.2 共沸精馏过程的合成与优化
    2.3 非均相共沸剂筛选
    2.4 共沸剂用量
第三章 丙烯酸体系相平衡基础实验研究
    3.1 丙烯酸体系相平衡研究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分析测试方法
        3.2.3 实验装置与步骤
    3.3 汽液平衡数据测定与关联
        3.3.1 实验数据测定
        3.3.2 热力学一致性校验
        3.3.3 热力学模型
        3.3.4 实验数据拟合与关联
第四章 流程模拟及热力学模型的确定
    4.1 热力学模型
        4.1.1 相平衡判据
        4.1.2 汽液相平衡关系式
        4.1.3 丙烯酸体系 K 值的计算
    4.2 基础物性数据选择
    4.3 精馏模拟数学模型及求解策略
        4.3.1 严格精馏塔的数学模型
        4.3.2 RadFrac 模块及其求解
    4.4 模拟流程及其求解
    4.5 模拟参数设置
        4.5.1 进料条件
        4.5.2 理论板数
        4.5.3 操作压力
第五章 共沸精馏过程模拟及优化
    5.1 共沸剂用量
        5.1.1 甲苯用量
        5.1.2 甲苯和环己烷的用量
    5.2 进料位置和进料条件
    5.3 甲苯和环己烷的配比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四氟乙烯基含氟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和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含氟高分子概述
        1.1.1 含氟高分子的结构
        1.1.2 含氟高分子的性能和应用
        1.1.3 含氟高分子的合成
    1.2 含氟烯烃聚合物
        1.2.1 常用的含氟单体
        1.2.2 全氟烯烃聚合物
    1.3 超临界二氧化碳概述
        1.3.1 超临界性质
        1.3.2 sc-CO_2 中的高分子合成
    1.4 全氟引发剂概述
        1.4.1 全氟引发剂的制备方法
        1.4.2 全氟引发剂的引发机理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目标
        1.5.3 课题主要研究
        1.5.4 课题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化学试剂
    2.2 实验步骤
        2.2.1 全氟引发剂的制备
        2.2.2 聚合物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红外分析(FT-IR)
        2.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3 热失重分析(TGA)
        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5 固体氟核磁(Solid state 19F-NMR)
        2.3.6 液体氟核磁(Liquid state 19F-NMR)
        2.3.7 凝胶色谱分析(GPC)
        2.3.8 离子交换容量(IEC)
        2.3.9 X-射线衍射(XRD)
        2.3.10 激光粒度分析(DLS)
        2.3.11 氟离子萃取量(EFC)
        2.3.12 化学稳定性考察实验
        2.3.13 离子色谱(IC)
第三章 sc-CO_2中全氟端基低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聚四氟乙烯的制备
        3.2.3 聚合动力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表征
        3.3.2 sc-CO_2 中TFE 均聚反应聚合动力学
        3.3.3 聚合条件对聚合物分子量和产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sc-CO_2中BPPP 引发TFE 均聚的反应机理与引发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BPPP 引发TFE 聚合反应
        4.2.2 引发速率常数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反应机理
        4.3.2 引发速率常数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c-CO_2中全氟端基TFE/PPVE 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聚合物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共聚合反应
        5.3.2 聚合物表征
        5.3.3 竞聚率的测定
        5.3.4 投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5.3.5 聚合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5.3.6 热性能
        5.3.7 X 衍射分析(XRD)
        5.3.8 氟离子萃取量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sc-CO_2中全氟磺酸离子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与试剂
        6.2.2 磺酰氟聚合物(TFE-PSVE 共聚物)的制备
        6.2.3 磺酰氟聚合物转型
        6.2.4 PFSI 溶液的制备
        6.2.5 PFSI 膜的制备
        6.2.6 聚合动力学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TFE/PSVE/CO_2 三元混合物相变行为
        6.3.2 共聚物结构表征
        6.3.3 聚合条件参数的影响
        6.3.4 竞聚率的测定
        6.3.5 sc-CO_2 中TFE/PSVE 共聚反应动力学
        6.3.6 聚合物形貌
        6.3.7 与水体系制备聚合物的对比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正在发表的论文

(6)食品包装纸中残留污染物的分析及其迁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纸质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现状
    1.3 食品包装纸中潜在的有机污染物
    1.4 与食品接触的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的法令法规
    1.5 用于研究食品包装纸迁移行为的有机模拟物
    1.6 食品包装纸中有机污染物分析及迁移行为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课题的意义
        1.7.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食品包装纸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2.1 实验原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用纸样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4 固相微萃取方法
        2.1.5 气相色谱检测技术
        2.1.6 纸样的萃取方法
        2.1.7 纸样乙醇萃取液有机物的定量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
        2.2.2 食品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2.2.3 食品包装纸乙醇萃取液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量点滴法测定食品包装纸中模拟污染物的分配系数K_(paper/air)
    3.1 实验原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S-GC/FID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2 模拟污染物混合液浓度条件的确定
        3.2.3 包装纸中模拟污染物的分配系数K_(paper/air)
        3.2.4 包装纸中模拟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积比法测定食品包装纸中模拟污染物的分配系数K_(paper/air)
    4.1 实验原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体积比法测定分配系数K_(paper/air) 值的公式推导
        4.2.2 HS-GC 测定K_(paper/air) 值的精确度分析
        4.2.3 体积比法测定K_(paper/air) 值方法的准确度分析
        4.2.4 体积比法测定包装纸中模拟污染物的分配系数K_(paper/air)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食品包装纸中模拟污染物从纸张传质到空气中的动力学研究
    5.1 实验原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多次顶空萃取(MHE-GC)技术基本原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次顶空萃取气相色谱法(MHE-GC)动力学研究的数据计算方法
        5.3.2 不同温度下模拟污染物从纸张脱附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5.3.3 模拟污染物从食品包装纸传质到空气中的脱附反应速率常数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食品包装纸中模拟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原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药品
        6.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6.1.4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纸样中的模拟污染物原始浓度的测定
        6.2.2 食品包装纸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动力学研究
    6.3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乙烯淤浆聚合体系相平衡及气液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淤浆法聚乙烯工艺
    1.3 课题背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气液平衡(GLE)
        2.1.1 引言
        2.1.2 气体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2.1.3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
        2.1.4 乙烯聚合体系的气液平衡研究进展
    2.2 固液平衡(SLE)
        2.2.1 引言
        2.2.2 固液平衡的测定方法
        2.2.3 固液平衡的计算方法
        2.2.4 聚合物体系固液平衡
    2.3 淤浆搅拌釜气液传质
        2.3.1 引言
        2.3.2 气液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2.3.3 气液传质的影响因素
        2.3.4 乙烯聚合体系的气液传质研究进展
    2.4 本课题的提出
第三章 低聚物在正己烷中的溶解度测定
    3.1 低聚物表征
        3.1.1 GPC
        3.1.2 DSC
        3.1.3 激光粒度仪
    3.2 实验方案与步骤
    3.3 实验设备及流程
    3.4 实验装置可靠性检验
        3.4.1 实验装置密封性检验
        3.4.2 实验装置准确性检验
    3.5 实验结果
    3.6 模型计算分析
        3.6.1 固液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3.6.2 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烯淤浆聚合体系气体溶解度测定
    4.1 实验方案与步骤
    4.2 实验设备及流程
    4.3 实验原料
    4.4 实验条件与数据处理
        4.4.1 实验条件的选择
        4.4.2 实验数据的处理
    4.5 实验装置可靠性检验
        4.5.1 实验装置密封性检验
        4.5.2 实验装置准确性检验
    4.6 实验结果
        4.6.1 二元体系溶解平衡数据
        4.6.2 三元体系溶解平衡数据
    4.7 溶解平衡数据的模型计算
        4.7.1 CHAO-SEA性质方法
        4.7.2 PC-SAFT状态方程
    4.8 结果分析与讨论
        4.8.1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
        4.8.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4.8.3 低聚物对溶解度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乙烯淤浆聚合体系液相体积传质系数测定
    5.1 实验方案与步骤
    5.2 实验设备及流程
    5.3 实验条件与数据处理
        5.3.1 实验条件的选择
        5.3.2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5 经验关联计算
    5.6 结果分析与讨论
        5.6.1 压力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6.2 温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6.3 低聚物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液相微萃取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液相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引言
    一、单滴溶剂微萃取
        1.1 单滴溶剂微萃取理论
        1.2 单滴溶剂微萃取传质特征
        1.3 单滴溶剂微萃取样品溶液和有机相的液流方式
        1.4 单滴溶剂微萃取传质参数的计算
        1.5 影响单滴溶剂微萃取效率因素
        1.6 单滴溶剂微萃取的装置模型
        1.7 单滴溶剂微萃取的应用
    二、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
        1.1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原理
        1.2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传质理论
        1.3 中空纤维膜液-液或液-液-液微萃取的影响因素
        1.4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装置模型
        1.5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的应用
第二章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HPLC 直接测定化合物正辛醇
    引言
    2.1 萃取装置和原理
        2.1.1 装置
        2.1.2 原理
    2.2 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色谱条件
        2.3.2 试验所用水和正辛醇的处理
        2.3.3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测定有机化合物分配常数实验
        2.3.4 摇瓶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分配常数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中空纤维膜的影响
        2.4.2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时间的影响
        2.4.3 水相中有化合物浓度对测定的影响
    2.5 本方法应用
    2.6 结语
第三章 中空纤维膜液-液微萃取测定药物-蛋白质结合率
    引言
    3.1 理论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仪器
        3.2.3 工作溶液的配制
        3.2.4 鸡血清的制备
        3.2.5 色谱条件和检测条件
        3.2.6 氢化可的松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正辛醇和磷酸缓冲液分配系数的测定
        3.2.7 药物- BSA 结合率的测定
        3.2.8 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空纤维膜对测定的影响
        3.3.2 影响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平衡的因素
        3.3.3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对药物蛋白质结合平衡的影响
        3.3.4 蛋白质药物结合的测定
        3.3.5 标准曲线
        3.3.6 样品分析和蛋白质药物结合率的测定
第四章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HPLC 法测定复方穿心莲片中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引言
    4.1 仪器和试药
    4.2 实验方法
        4.2.1 色谱条件
        4.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4.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4.2.4 液相微萃取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中空纤维膜长度的影响
        4.3.2 药物溶液pH 对液相微萃取的影响
        4.3.3 中空纤维膜液相萃取时间的影响
        4.3.4 液相微萃取对脱水穿心莲内酯富集情况的考察
        4.3.5 线性范围
        4.3.6 精密度试验
        4.3.7 加样回收率试验
        4.3.8 样品测定
    4.4 结论
第五章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HPLC 法测定醋酸氯己定痔疮栓中醋酸氯己定含量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色谱条件
        5.1.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5.1.4 样品溶液的制备
        5.1.5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试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药物溶液pH 对中空纤维膜液相萃取的影响
        5.2.2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时间的影响
        5.2.3 液相微萃取对醋酸氯己定富集情况的考察
        5.2.4 线性范围
        5.2.5 精密度试验
        5.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5.2.7 样品测定
    5.3 结论
第六章 中空膜管式微萃取分析器及其应用方法(专利)
    6.1 技术领域
    6.2 背景技术
    6.3 发明内容
    6.4 附图说明
    6.5 具体实施方式
        6.5.1 用于单个有机化合物log D 或log P 的测定
        6.5.2 用于药物的渗透性测定
        6.5.3 药物-蛋白质亲和性的测定
        6.5.4 用于生物样品的测定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9)邻苯二甲酸的溶解度测定及其神经网络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邻苯二甲酸溶解度测定的意义
    1.2 固体废弃物中有价成分回收利用方法简述
    1.3 邻苯二甲酸的溶解度数据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前言
    2.2 固—液体系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2.2.1 平衡法
        2.2.2 动态法
    2.3 固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模型
        2.3.1 状态方程法
        2.3.2 活度系数法
        2.3.3 简化方程
    2.4 溶解度的神经网络模型
        2.4.1 感知器网络及MATLAB实现
        2.4.2 BP网络
        2.4.3 线性神经网络
        2.4.4 径向基函数网络
        2.4.5 GMDH网络
    2.5 方法对比
3 溶解度的实验测定
    3.1 溶剂筛选
        3.1.1 溶剂的定义及溶解能力
        3.1.2 溶度参数的计算
        3.1.3 溶剂的筛选
    3.2 实验方案
        3.2.1 动态法测定溶解度
        3.2.1.1 实验装置
        3.2.1.2 实验过程
        3.2.1.3 装置和方法的可靠性检验
        3.2.2 平衡法测定溶解
        3.2.2.1 实验装置
        3.2.2.2 实验过程
        3.2.2.3 分析方法
        3.2.2.4 方法可靠性检验
    3.3 实验原料
    3.4 溶解度测定结果
    3.5 实验误差的相关因素控制
    3.6 小结
4 溶解度模型的建立
    4.1 分子热力学模型
        4.1.1 两参数方程
        4.1.2 三参数方程
    4.2 BP神经网络模型
        4.2.1 网络学习算法
        4.2.2 网络的输入、目标输出
        4.2.3 训练集与预测集
        4.2.4 网络结构
        4.2.5 网络学习步骤及结果
    4.3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环与杂环芳香二羧酸的制备新方法研究[D]. 班衡. 浙江大学, 2020(03)
  • [2]瓶贮葡萄酒酯化反应与氮杂环卡宾催化的氮—乙酰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 高金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3]环保增塑剂DEHCH生产过程研究[D]. 赵治雨.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4]丙烯酸物系共沸精馏技术研究与开发[D]. 姚帅鹏. 天津大学, 2012(05)
  • [5]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四氟乙烯基含氟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安厚.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6]食品包装纸中残留污染物的分析及其迁移行为研究[D]. 黄崇杏. 江南大学, 2008(05)
  • [7]乙烯淤浆聚合体系相平衡及气液传质研究[D]. 蒋浩. 浙江大学, 2008(09)
  • [8]液相微萃取的研究与应用[D]. 付华峰. 天津大学, 2006(05)
  • [9]邻苯二甲酸的溶解度测定及其神经网络模拟[D]. 郭林. 郑州大学, 2005(11)
  • [10]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羧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J]. 陈丽,田宜灵,赵雪峰,付华峰,李永波. 物理化学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马来酸酐与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丁酯的气液平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