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富发A拟成立合资公司

民富发A拟成立合资公司

一、闽福发A拟组建合资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彭瑾瑾[1](2016)在《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国际化程度和股权激励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国际社会科技的交流力度与深度,不仅促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进入中国,更使得我国高技术产品有能力走出国门,出口额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在这种国际化环境下,企业中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的高层管理团队更可能成为企业的稀缺资源和竞争优势,尤其对提高企业绩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技术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是何种关系,以及这些具有国际化业务的高技术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股权激励是否能充分发挥激发高层管理团队去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本研究基于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研究假设提出、实证检验假设、结果分析对高技产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探究。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等基础内容;其次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高层梯队理论、国际化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国际化程度、股权激励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作用;接着根据理论与文献分析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国际化程度和股权激励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假设;再根据本研究选择的307家高技术企业2013-2014年的样本数据,对前文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高管团队平均任期、任期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呈U型相关关系,年龄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呈倒U型相关关系,职业背景差异与企业绩效显着负相关;(2)国际化程度在高管团队平均教育程度、平均年龄、教育程度差异和任期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调节作用;(3)股权激励在高管团队平均年龄、平均任期、任期差异、职业背景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调节作用。依据实证研究结果,企业需要:(1)选择符合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要求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并根据国际化战略的改变,适当调整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构成;(2)科学设计具有海外业务的高技术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持股比例,明确股权激励对不同高管团队中的激励作用。

赵天强[2](2014)在《公司创业投资(CVC)的投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业投资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对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和成长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国内监管不健全,以及行业内“逐利行为”的影响下,我国创业投资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公司创业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司创业投资能够在创业投资行业整体萎靡状态下,仍保持稳定的收益与投资态势。因此,对于公司创业投资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国创业投资行业拓展出一条摆脱当前无序竞争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对CVC活动展现出极大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体系还处于初期阶段,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研究是基于相关理论方面展开的,并无相关实证分析。因此,对于CVC活动的绩效研究开展相关实证分析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以参与CVC活动的相关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结合CVC投资活动和绩效的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通过现有的国内外对公司创业投资和投资绩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依据,并寻找出现有理论研究中不足的部分,确定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同时,基于对国内公司创业投资的当前发展情况的统计与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出国内公司创业投资所遇到的问题。然后,本文利用相关研究方法,分别从大公司角度与创业企业角度出发,开展CVC与IVC对创业企业绩效的比较实证研究与创业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两方面的实证分析,得出本文研究结论。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分别从政府角度、大公司角度和创业企业角度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在IPO表现方面,CVC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在首发价格、发行费用比和抑价程度要比配对具有IVC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略低,且筹备的上市时间稍长,但都并不显着。这表明IVC与CVC在创业企业上市过程对企业的IPO表现所带来的提升作用上,并无显着差别;在创业企业上市后经营表现方面,CVC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在净资产收益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比配对IVC投资的上市公司高。这表明,相对于IVC来说,CVC在提升对创业企业上市后经营绩效方面的能力要更为突出。在创业企业上市后市场表现方面,CVC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的一年期超额收益率比配对IVC参与投资的上市公司高。这表明,相对于IVC来说,CVC在提升创业企业上市后市场表现方面的效果更优。上市公司参与CVC活动时,其投资强度、进入时间对创业企业上市后综合经营绩效水平有正向影响,管理参与变量则对创业企业上市后综合经营绩效水平有负向影响。行业相关与参股比例则对创业企业上市后综合经营绩效水平的影响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赵娟霞[3](2013)在《基于利润平滑视角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从2007年开始,上市公司开始使用所得税会计准则,在这段时间中,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在生产经营各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这些影响当中,有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中影响影响企业的利润平滑的因素。基于这些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自发布实施以来所取得的具体效果,立足于所得税会计准则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利润平滑所产生的影响,基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所得税会计准则对利润平滑盈余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实证对理论研究所获得的结论进行了验证。首先,分析研究所得税会计准则和利润平滑的相关理论,理解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涵义、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目标以及利润平滑的内涵,从而从业务处理的实质上认为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正确反映,对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区别进行协调,从而使税收征管单位所需的信息得以满足,降低税收征管单位以及纳税人的纳税调整成本”。分析了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与运用实施,对我国在各个阶段出现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对比,得出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优势所在,从而体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使用的现实意义。其次,理论分析企业如何在利润平滑的角度下通过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利润平滑。当企业通过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利润平滑的时候,企业的利润平滑具体会受到哪些影响因素的影响。通过税负因素、企业规模因素、盈利水平因素、债务契约因素和股权结构因素的分析,来提出假设说明各个因素与利润平滑的正负关系。最后,当企业通过计提和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产生变动,从而使企业实现了在对利润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实施利润平滑。实证研究表明,递延所得税费是进行利润平滑的一种有效措施,也就是对于上市企业的利润平滑行为,通过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发挥明显的增量作用。另外,分析研究了影响利润平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以下因素对企业利用递延所得税实施收益平滑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即企业盈利情况、企业所得税费、企业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股权集中度等。

李东阳[4](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竞争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回顾公司制的出现及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股份制公司的诞生是公司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台阶,可以说为公司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我国上市公司是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总体来看,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共分三路,大部分上市公司发展是健康的,越走越好;少数上市公司走了错路,出现了严重问题,个别甚至退市;中间一部分公司走了曲折道路,起伏不定,处于亚健康状态。国外也曾出现类似情况。原因何在,于是引来国内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分别从公司战略、公司绩效以及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因而诞生不同的理论学派和分析方法。有的偏重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的则是对公司绩效及其评价的研究,还有的是就某一项或一个方面的因素与公司绩效的某一指数的关系的研究。总之,诸多研究由于立足的角度和选择的方法不同,所得结论并非完全一致。本文的特点是综合各学派理论观点,对涉及到的100多个战略因素进行分析界定,提出了战略因素层次结构模型。选出20个相对重要的因素,运用AHP法确定其权重,最终选定12个关键因素。对体现公司战略绩效的32个指标进行分析界定,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选出8个相对重要的指标,通过排定权重,最终选定4个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以选定的食品饮料行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4个关键绩效指标,对所属130多家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进行分析评价与归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确定的公司12个重要战略因素和战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测度和判断,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析。进而提出了培育与强化上市公司的战略因素,提升公司绩效水平的建议。本文的研究路线是立足理论分析,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密切联系上市公司实际,最终达到本文的宗旨——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判定。

胡文翠[5](2010)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会计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国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集中于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和何时存在上,而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针对这种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为了从股权结构角度探索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论文从股权集中度、股权构成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是“一股独大”,加之激励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控制权市场,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引起盈余管理的发生。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性对盈余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采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盈余管理和股权结构相关文献的规范性分析得到: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股权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构成方面,盈余管理与国有股持股比例正相关,与法人股持股比例负相关,与社会公众股持股比例负相关,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不相关。然后,进行研究设计,提出研究假设,并且构建相对应的计量模型。本文选取2006-2008年中国沪深两市的A股股票为样本,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后得出研究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构成方面,国有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而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都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产生,管理层持股与盈余管理没有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童俊[6](2009)在《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公司的成长性体现了公司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评价公司成长性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之一。虽然我国通信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通信行业公司之间的成长性差异则很明显。因此,对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为透析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确保良好的高成长性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也成为公司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以成长性涵义及国内外成长性相关理论研究为指导,根据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高技术性、高创造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以及高收益性的特点,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现状以及成长性影响因素,并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所有权结构、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6方面构建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模型,着重研究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因素与成长性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探寻成长性公司和非成长性公司在企业规模、所有权结构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再从企业和国家2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持续成长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由于电信运营商的重组、3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国内通信设备需求强劲等原因,我国通信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各个公司之间成长性差异明显,特别是在企业规模、股权结构、核心竞争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此,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应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适度扩大企业规模;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等方法提高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宋道勇[7](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财务欺诈丑闻层出不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或失灵。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引起了中外管理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后,已经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信息;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内控指引》)以及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文件、制度中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且与年报一起对外披露。这就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已由自愿披露阶段转为强制性披露阶段。对于我国而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毕竟起步比较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上市公司在执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时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甚至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本文试图观察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的披露现象,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根源所在,并为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首先全面论述了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其次,选取我国目前在沪、深两市公开发行A股的23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78家ST公司以及800家一般性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照我国现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实证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2008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实状况。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动力不足、披露内容不完整、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认识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内部控制统一标准、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我国信息使用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有效需求不足等原因。再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出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监管部门应积极改善相关法律规范等建议。

张咏[8](2009)在《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通信行业与媒体、娱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不断融合,促使通信企业的合作研发越来越广泛,多种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出现在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中。但对于如何进行合作研发项目管理,在项目启动之前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以及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产生哪些影响,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因素,因为技术因素是合作研发的动因、目的,合作研发始终围绕着技术因素展开。本文聚焦于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关键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我国上市通信企业的实际样本数据,力图构建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影响的可借鉴模型。按照股权特点分类,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可分为股权型合作研发和契约型合作研发。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具有组织柔性、动态性强、成本低风险小、形式广泛等优点,在通信行业合作研发中越来越流行。根据通信行业的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技术因素主要有: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项目的技术层次、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等五个方面。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单个技术影响因素的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实际调查的我国38家上市通信企业的313个合作研发项目样本,运用LOGIT回归方法,对造成模式选择的影响维度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关键因子,并获得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与拟合,技术因素中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及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技术层次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不够显着。本文的特色之处主要在于针对通信行业特点,聚焦于技术因素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并构建与拟合出评价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选取上仅限于上市通信企业,还有待于对未上市通信企业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取上仅限于股权与契约型组织模式分类,还有待于对组织模式进一步细化,并研究虚拟研发组织、产学研组织等其他组织模式类型。

徐赐豪[9](2009)在《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它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融合,描述的是一个经济过程。产融结合产生于19世纪中期,在西方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中,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就开始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它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当今世界500强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产融结合的运作,世界经济格局已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传统的单一产品经营模式已不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许多民营企业纷纷顺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涉足金融市场,走产业资本与资本经营融合发展的产融结合之道。然而,我国企业正式进行产融结合实践时间不过区区二十多年,理论研究更是明显滞后于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而且我国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较为特殊,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不均衡;在产融结合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2004年8月中国大型民营产融结合企业德隆集团的倒闭,更是给已经进行和准备进行产融结合的企业敲了警钟,因此结合自身特色发展和研究产融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于民营企业发展产融结合提高经营绩效,增强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对产融结合制定相关政策,对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正确把握投资方向,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此外,对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产融结合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首先,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产融结合的产生与发展情况进行描述,重点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主要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向应是大力发展财务公司,同时对发展财务公司的动因进行分析。然后,本文以深、沪两市2005年进行了产融结合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公司6个方面12个指标综合衡量企业绩效,收集2004年至2007年12个指标的具体值,通过因子分析计算出公司综合绩效。通过对年度绩效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发现产融结合对绩效的变化影响并不显着,因此本研究认为我国上市民营公司产融结合对企业绩效影响并不强;对效应进一步思考发现,产融结合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反而较为显着。在对企业产融结合程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中,考虑到产融结合行为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滞后性,采用2005年产融结合程度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将2005年至2007年3年的平均综合绩效指标作为因变量,同时将企业规模、杠杆系数作为控制变量,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检验了产融结合程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得出结论是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程度与绩效的关系并不显着,接着对该结论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解释。最后,就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以及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并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陈杰[10](2009)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对大股东行为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大股东的存在是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特征。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大股东的结构和利益获取机制已发生变化,只有对大股东行为的动机、发生机理及影响有正确认识,才能通过立法、监管等措施,规范大股东行为,发挥其对公司价值提升的积极作用,并防范其侵害公司和小股东的利益。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行为新特征的研究寻找方法;然后通过统计分类的方法研究大股东行为在其持股股本性质发生变化后的改变。统计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这样一次制度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利益实现机制,相应的,大股东的行为特征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前的倾向于采取隧道行为,变成改革后的积极采取支撑行为。这些支撑行为主要包括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大股东积极与上市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大股东提供支持下的债务重组、大股东直接收购上市公司不良资产等四大类。这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业绩的提升、发展的可持续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闽福发A拟组建合资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福发A拟组建合资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国际化程度和股权激励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2.1.1 高层管理团队特征
        2.1.2 企业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程度
        2.1.3 股权激励
        2.1.4 企业绩效
        2.1.5 高技术产业
    2.2 高层梯队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2.2.1 高层梯队理论
        2.2.2 高层管理团队同质性特征文献综述
        2.2.3 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特征文献综述
    2.3 国际化理论与国际化程度调节效应文献综述
        2.3.1 国际化理论演进
        2.3.2 国际化程度对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2.4 委托代理理论与股权激励调节效应文献综述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股权激励对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构建
    3.2 研究假设
        3.2.1 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
        3.2.2 国际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3.2.3 股权激励的调节作用
    3.3 样本确定与数据来源
    3.4 研究变量确定与测量
        3.4.1 因变量的确定
        3.4.2 自变量的确定
        3.4.3 调节变量的确定
        3.4.4 控制变量的确定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4.3 多重共线性分析
    4.4 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回归分析
        4.4.1 高管团队同质性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4.4.2 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4.5 企业国际化程度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
        4.5.1 高管团队同质性特征、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4.5.2 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4.6 高层管理团队股权激励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
        4.6.1 高管团队同质性特征、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4.6.2 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1 主要结论
        5.1.2 政策建议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公司创业投资(CVC)的投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之处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公司创业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2.1 公司创业投资理论文献综述
        2.1.1 公司创业投资定义
        2.1.2 CVC的投资动因
        2.1.3 大公司参与CVC活动的方式
    2.2 公司创业投资绩效研究综述
        2.2.1 参与CVC活动的大公司角度
        2.2.2 创业企业角度
        2.2.3 影响CVC投资绩效的因素
    2.3 研究综述评述
第3章 我国公司创业投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困内公司创业投资发展现状
        3.1.1 地域分布特征
        3.1.2 行业分布特征
        3.1.3 投资金额特征
        3.1.4 参股特征
    3.2 我国公司创业投资发展问题
        3.2.1 创业投资环境恶化
        3.2.2 国有企业体制限制CVC业务开展
        3.2.3 公司创业投资开展行业单一,投资额较小
        3.2.4 偏重财务收益,忽略战略目标收益
第4章 CVC与IVC对创业企业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取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假设和变量
        4.3.1 IPO表现分析
        4.3.2 上市后经营绩效表现
        4.3.3 上市后市场表现
    4.4 实证结果及解释
        4.4.1 IPO表现配对比较实证结果及解释
        4.4.2 上市后绩效配对比较实证结果及解释
        4.4.3 上市后市场表现配对比较实证结果及解释
第5章 CVC投资对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变量设定及说明
        5.1.2 研究假设
        5.1.3 研究方法及模型建立
    5.2 研究样本及数据选取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模型逐步回归分析
    5.4 实证结果解释与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角度
        6.2.2 大公司角度
        6.2.3 创业企业角度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项目课题
致谢

(3)基于利润平滑视角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和利润平滑的相关理论
    2.1 企业所得税会计及利润平滑基础理论
        2.1.1 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涵义
        2.1.2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目标
        2.1.3 利润平滑的内涵
        2.1.4 利润平滑的表现
    2.2 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
        2.2.1 收入费用观
        2.2.2 资产负债观
    2.3 利润平滑的理论基础
        2.3.1 经济人的有限理性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企业行为的机会主义理论
        2.3.4 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理论
        2.3.5 契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所得税会计准则演变进程及实施情况
    3.1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演变进程
        3.1.1 “利润分配观”阶段
        3.1.2 “费用观”阶段
    3.2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3.2.1 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法的比较
        3.2.2 递延法与债务法的比较
        3.2.3 资产负债法与利润表债务法的比较
    3.3 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
        3.3.1 基本概念晦涩且一致性不足
        3.3.2 会计准则与税法间缺乏平衡且差异过多
        3.3.3 会计准则非常复杂且企业的应用动力不足
        3.3.4 税务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欠佳
    3.4 本章小结
4 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对利润平滑影响的理论分析
    4.1 基于利润平滑视角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的方式
        4.1.1 通过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实现平滑收益目的
        4.1.2 通过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达到平滑收益目的
    4.2 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对利润平滑的影响因素
        4.2.1 降低税负因素
        4.2.2 企业规模因素
        4.2.3 企业盈利水平因素
        4.2.4 债务契约因素
        4.2.5 股权结构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对利润平滑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方法设计
        5.1.1 假设建立
        5.1.2 研究方法
        5.1.3 变量选择
        5.1.4 样本选择
    5.2 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 实证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利润平滑视角完善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的建议
    6.1 完善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的措施
        6.1.1 增加所得税会计准则相关概念的统一性
        6.1.2 正确处理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
        6.1.3 采用多元化暂时性计算方法
        6.1.4 提高会计人员以及税务人员的素质
    6.2 优化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因素
        6.2.1 合理规划所得税税费
        6.2.2 适当控制企业规模
        6.2.3 适当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6.2.4 合理规划企业资本结构
        6.2.5 合理确定企业股权结构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上市公司竞争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主体的界定
    1.2 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
    1.3 上市公司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
    1.4 国内外关于公司战略与绩效的研究状况
        1.4.1 国外关于公司战略的研究概述
        1.4.2 国内关于公司战略研究的概述
        1.4.3 国内外关于公司绩效的研究状况
        1.4.4 国内外关于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论文结构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司战略与绩效的有关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2.1 公司战略理论与战略因素
        2.1.1 战略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
        2.1.3 企业战略的特征
        2.1.4 战略意图、战略使命与战略态势
        2.1.5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2.1.6 企业战略层次体系
        2.1.7 公司战略类型及战略选择
        2.1.8 公司战略因素概论
    2.2 公司绩效的有关理论与评价方法
        2.2.1 公司绩效
        2.2.2 公司绩效评价
        2.2.3 公司绩效评价体系
        2.2.4 公司绩效评价指标
        2.2.5 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战略因素分析
    3.1 基于行业结构理论的战略因素分析
        3.1.1 行业结构理论的主导思想
        3.1.2 基于行业结构理论的战略因素界定
    3.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因素分析
        3.2.1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导思想
        3.2.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因素界定
    3.3 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战略因素分析
        3.3.1 核心能力理论的主导思想
        3.3.2 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战略因素界定
    3.4 宏观环境的战略因素分析
        3.4.1 宏观环境对公司战略的影响
        3.4.2 宏观范畴的公司战略因素界定
    3.5 公司战略因素层次结构及要素组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战略绩效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
    4.1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状况分析
        4.1.1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逐年衰退
        4.1.2 上市公司绩效不佳
        4.1.3 上市公司“变脸”现象普遍,持续经营能力较差
        4.1.4 上市公司亏损面加大
        4.1.5 公司绩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4.2 中国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2.1 构建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4.2.2 战略绩效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
        4.2.3 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模
    5.1 公司战略因素的选择
        5.1.1 战略因素选择的原则
        5.1.2 战略因素选择的方法
    5.2 战略绩效指标的选择
        5.2.1 战略绩效指标选择的原则
        5.2.2 战略绩效指标选择方法
    5.3 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模型及研究方法
        5.3.1 公司绩效模型
        5.3.2 关于公司战略绩效与战略因素关系的研究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战略因素
    6.1 上市公司行业样本的选择
    6.2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概况
    6.3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战略绩效的分类
        6.3.1 分类方法
        6.3.2 分类结果
    6.4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6.4.1 描述性分析
        6.4.2 多因素方差分析
        6.4.3 多重比较
        6.4.4 边际估计
        6.4.5 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图示分析
    6.5 企业品牌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
    7.1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概况
    7.2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分类
        7.2.1 分类方法
        7.2.2 分类结果
    7.3 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战略因素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7.3.1 描述性分析结果
        7.3.2 多因素方差分析
        7.3.3 多重比较
        7.3.4 边际估计
        7.3.5 上市公司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图示分析
    7.4 企业品牌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强化战略因素,提升公司绩效的建议
        8.2.1 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模式
        8.2.2 积极培养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
        8.2.3 建立健全有效的债权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
        8.2.4 积极推进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8.2.5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进并购重组
        8.2.6 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提升公司长期持续型战略绩效
        8.2.7 打造公司品牌,提升公司隐形绩效
        8.2.8 加强战略管理,培养核心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8.2.9 切实发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8.2.10 履行政府职责,引导和推动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8.3 本文未竞之处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的说明
致谢

(5)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二章 以往研究回顾与评述
    第一节 基本理论分析
        一、契约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四、有效市场理论
    第二节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内涵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三、盈余管理的方式与手段
        四、盈余管理的衡量
        五、股权结构的概念
        六、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
    第三节 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有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股权属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假设
        二、股权属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假设
    第二节 研究样本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样本分布特征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模型
        一、盈余管理的衡量(因变量)
        二、股权结构变量(自变量)
        三、控制变量
        四、回归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变量分析)
        二、股权结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自变量分析)
    第二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一、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回归分析
        二、股权属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回归分析
        三、其他控制变量和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结论
        二、股权属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降低股权集中度
        二、减持国有股
        三、扩充法人股
        四、发展机构投资者
        五、逐步提高流通股比例
        六、建立和完善管理层和职工持股制度
    第三节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选取的时间段较短
        二、没有考察股权流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三、假设模型中控制变量的选取较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成长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1.2.3 总结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综述
    2.1 通信行业的概念与特征
    2.2 企业成长性的涵义
    2.3 企业成长的相关理论
        2.3.1 企业成长理论
        2.3.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3.3 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评析
    3.1 世界通信业发展概况
    3.2 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历程
    3.3 我国通信行业现状及特点
    3.4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3.4.1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分类
        3.4.2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特征
        3.4.3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面临困难
第四章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2 指标的选取
        4.2.1 指标的初步选取
        4.2.2 评价指标的确立
    4.3 成长性综合评价方法
        4.3.1 指标的预处理
        4.3.2 权重的确定方法
        4.3.3 成长性综合评价模型
第五章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实证分析
    5.1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1 样本的选取
        5.1.2 数据的预处理
        5.1.3 实证研究
    5.2 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结果分析
第六章 促进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持续成长的对策建议
    6.1 鼓励行业内外兼并重组,适度扩大企业规模
    6.2 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6.3 提高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
        6.3.1 开拓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6.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3.3 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培养核心竞争力
    6.4 加强国家对通信行业的产业政策支持
结论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7)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重点及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2.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
        2.1.1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2.1.3 信号传递理论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2.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基本理论
        2.2.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概念
        2.2.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作用
        2.2.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特征
    2.3 内部控制信息需求的基本理论
        2.3.1 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主体分析
        2.3.2 投资者内部控制信息需求内容分析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3.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规范
        3.1.1 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相关规范
        3.1.2 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相关规范分析
    3.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现状
        3.2.1 研究方法与样本
        3.2.2 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2.3 Logistic回归结果与分析
        3.2.4 统计分析结论
    3.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现状的外部原因
        3.3.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现状的内部原因
第4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建议
    4.1 从上市公司外部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
    4.2 从上市公司内部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体实施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8)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产业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与特征比较
    2.1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
    2.2 通信行业股权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2.3 通信行业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2.4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特征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逻辑关系
    3.1 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3.2 技术目标模块化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3 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4 合作项目技术层次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5 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6 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4.1 合作研发事件样本的选取
    4.2 合作研发事件变量维度的确定与赋值
    4.3 LOGIT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4.4 拟合结果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回顾与主要结论
    5.2 行业比较与论文特色
    5.3 结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信息
附录2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赋值

(9)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特征分析
    2.1 产融结合概念的界定
    2.2 我国产融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2.3 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特征分析
        2.3.1 产融结合主体行业分布特征
        2.3.2 产融结合程度
        2.3.3 产融结合具体模式
    2.4 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存在的风险
    2.5 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向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
    3.1 实证研究统计方法的选择
        3.1.1 评价企业绩效方法的选择
        3.1.2 产融结合对企业绩效影响效应研究方法的选择
        3.1.3 产融结合度与绩效相关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3.2 实证研究变量的选取
        3.2.1 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产融结合程度指标的建立
        3.2.3 控制变量的选取
    3.3 研究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3.3.1 样本的选择标准
        3.3.2 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实证分析
    4.1 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绩效综合指标值
        4.1.1 数据的预处理
        4.1.2 KMO and Bartlett's Test
        4.1.3 确定主成分
        4.1.4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4.1.5 确定综合评价模型
    4.2 产融结合对绩效的效应分析
        4.2.1 产融结合对绩效的效应假设及其分析
        4.2.2 产融结合效应的进一步思考
    4.3 产融结合度与绩效相关性研究
        4.3.1 产融结合度与绩效相关性研究假设
        4.3.2 产融结合度与绩效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2004年公司绩效指标数据
    附表2 2005年公司绩效指标数据
    附表3 2006年公司绩效指标数据
    附表4 2007年公司绩效指标数据
    附表5 样本公司2004年至2007年每年末股价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三) 结构安排
二、大股东行为研究的背景
    (一) 对大股东行为研究的兴起
    (二) 各国普遍存在所有权集中现象
    (三) 国外学者对大股东行为的研究
    (四) 国内学者对中国大股东行为的研究
    (五) 小结
三、大股东行为的类别及影响
    (一) 以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为目的的大股东行为
        1、利益侵占行为(expropriation)
        2、隧道行为(tunnelingg)
    (二) 能带来控制权分享收益的的大股东行为
        1、支撑行为(propping)
        2、关联贷款行为(related lending)
四、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行为改变的理论依据
    (一)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积极采取支撑行为的理论依据
    (二)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减少隧道行为的理论依据
五、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行为改变的现实依据
    (一)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结构特征及市场价值变化
    (二) 直接改善公司绩效的大股东行为统计分析
        1、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业绩变化情况
        2、统计样本选择
        3、大股东行为对公司业绩变化的影响统计
    (三) 间接改善公司绩效的大股东行为统计分析
        1、大股东增持
        2、大股东支持下的上市公司股票回购
六、结论
附录一、样本公司业绩增幅统计
附录二、样本公司业绩提升原因统计
附录三、大股东增持股票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闽福发A拟组建合资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国际化程度和股权激励的调节作用[D]. 彭瑾瑾. 江南大学, 2016(02)
  • [2]公司创业投资(CVC)的投资绩效研究[D]. 赵天强. 东华大学, 2014(06)
  • [3]基于利润平滑视角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D]. 赵娟霞.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03)
  • [4]中国上市公司竞争战略因素与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D]. 李东阳. 天津大学, 2010(07)
  • [5]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D]. 胡文翠.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6]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D]. 童俊. 江苏大学, 2009(07)
  • [7]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D]. 宋道勇. 江苏大学, 2009(07)
  • [8]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D]. 张咏. 复旦大学, 2009(S1)
  • [9]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实证研究[D]. 徐赐豪.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10]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行为研究[D]. 陈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民富发A拟成立合资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