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急性早期心肌梗死细胞膜PNA受体的表达

大鼠急性早期心肌梗死细胞膜PNA受体的表达

一、大鼠急性早期心肌梗死细胞膜PNA受体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赵卓[1](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XIST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心肌肥厚是心脏在生理和病理超负荷状态下最初为了维持心脏功能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以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和心肌质量增加为特征,此时心肌细胞总量增加,收缩力增强,使得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收缩功能。然而,当心脏长期处于病理性应激状态下,将会诱发病理性心肌肥厚,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心肌细胞丢失、胶原蛋白增多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如果这一系列改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将会导致适应性不良的心室重塑,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心肌细胞肥大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早期预防和控制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缺乏显着开放阅读框、不具备编码蛋白质能力的RNA。大量的研究显示,LncRNAs参与调控心脏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LncRNAs通过顺式调控、反式调控等多种方式参与调节基因转录、mRNA拼接、组蛋白修饰,促进转录因子激活,抑制下游基因表达。其中,LncRNAs作为竞争内源性RNA(CeRNA),通过miRNA反应原件(MREs)竞争与miRNA结合,抑制miRNA的表达和活性,进而减少目的mRNA的降解,是LncRNAs调控的主要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LncRNA-miRNA-mRNA之间的形成调控网络参与了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LncRNA XIST是哺乳动物X染色体转录沉默的主要调节因子,且LncRNA XIST表达上调是心肌肥厚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性分子改变,但LncRNA XIST对心肌肥厚的影响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LncRNA XIST能促进心肌肥厚,但也有研究报道LncRNA XIST能够抑制心肌肥厚。因此,LncRNA XIST对心肌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LncRNAs主要通过调控miRNA对目的蛋白发挥调控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筛选出与LncRNA XIST结合的miRNAs及相关的信号通路是研究其机制的技术手段。MiR-126a是LncRNA XIST的靶基因,而miR-126与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肥厚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MiR-126a调控心肌肥厚的机制可能与靶向抑制IGF-1有关,已有研究发现IGF-1是miR-126a的靶基因并在调控心肌肥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IGF-1的过度表达则可导致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因此,我们推测,LncRNA XIST可能通过影响miR-126a/IGF-1调控心肌肥厚,研究上述机制,可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寻找相应的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目的:我们在通过主动脉缩窄(TAC)建立的小鼠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下建立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探索XIST在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主动脉缩窄(TAC)的方法建立小鼠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通过心肌组织病理组织学H&E染色、测量小鼠HW/BW比值、心脏超声检查、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心肌肥厚相关基因和蛋白(ANP、BNP、β-MHC)的表达水平评价是否建模成功,同时检测心肌组织中XIST、miR-126a、IGF-1表达水平。(2)应用Ang Ⅱ处理HL-1细胞建立心肌肥大的细胞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测量细胞表面积、测量Protein/DNA比值、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水平作为评价心肌细胞肥大的指标,同时检测细胞中XIST、miR-126a、IGF-1表达水平。(3)应用si-XIST转染HL-1细胞建立XIST低表达细胞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测量细胞表面积、测量Protein/DNA比值、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水平评价XIST低表达对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同时检测IGF-1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XIST与miR-126a之间存在潜在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XIST与miR-126a之间是否能够结合。(4)应用miR-126a mimics转染HL-1细胞建立miR-126a高表达细胞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测量细胞表面积、测量Protein/DNA比值、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水平评价miR-126a高表达对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同时检测IGF-1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IGF-1与miR-126a之间存在潜在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IGF-1与miR-126a之间是否能够结合。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XIST低表达对Akt、p-Akt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TAC组小鼠的心脏体积明显增大,心肌组织H&E染色心脏横截面积增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宽;HW/BW比值增加;心脏彩超显示TAC组小鼠表现出典型的心肌肥厚特征;TAC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心肌肥厚相关基因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的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通过TAC的方法成功建立小鼠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2)在Ang Ⅱ的作用下,HL-1细胞表面积明显增大,Protein/DNA比值增加,心肌肥厚相关基因ANP、BNP和β-MHC的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提示利用Ang Ⅱ成功诱导心肌肥大的细胞模型。(3)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XIST表达显着上调;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沉默XIST,能够减小细胞表面积、降低Protein/DNA比值,抑制心肌肥厚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沉默XIST能够抑制Ang Ⅱ促心肌肥大的作用。(4)miR-126a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心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且在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miR-126a的表达与XIST之间呈负性相关;当沉默XIST后miR-126a的表达上调,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明确证实了XIST能够直接与miR-126a结合。(5)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过表达miR-126a,能够减小细胞表面积、降低Protein/DNA比值,抑制心肌肥厚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miR-126a具有抑制心肌肥大发生发展的作用。(6)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IGF-1表达显着上调,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过表达miR-126a或沉默XIST,均能够抑制IGF-1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的结果证实IGF-1与miR-126a能够直接结合,提示在心肌细胞中XIST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26a从而促进IGF-1的表达。(7)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而沉默XIST则能够降低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中,LncRNA XIST和IGF-1表达上调,而miR-126a表达下调,表明LncRNA XIST、IGF-1、miR-126a可能与心肌肥大的发生发展有关;沉默XIST或高表达miR-126a能够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提示XIST通过miR-126a发挥作用;LncRNA XIST通过靶向抑制miR-126a的表达激活IGF-1/Akt信号通路促进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创新点及研究意义本研究发现了LncRNA XIST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高表达并具有促进心肌肥厚的作用;并进一步阐明XIST促进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与竞争性结合miR-126a激活IGF-1/Akt信号通路有关。抑制LncRNA XIST表达或高表达miR-126a可以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心肌肥厚的新策略。

许禄华[2](2021)在《保元活络法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

陈司坤[3](2021)在《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内源性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N/OFQ)参与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过程,在此我们探讨非肽类孤啡肽受体(ORL1)拮抗剂J-113397,SB-612111和compound-24(C-24)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且寻找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探讨三种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炎症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关。方法:11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6-8周龄,质量250-30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实验,本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大鼠分为11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该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冠脉结扎组(CAO组,该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和三个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组(J组、S组、C组,这三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前按照分组经尾静脉按1ml/kg负荷量注射相应浓度药物),根据拮抗剂的浓度梯度,将三组拮抗剂组内各分为三个亚组,即J组(J-113397)分为J-Ⅰ组(1×10-7mol/l)、J-Ⅱ组(1×10-9mol/l)、J-Ⅲ组(1×10-11mol/l),S组(SB-612111)分为S-Ⅰ组(1×10-9mol/l)、S-Ⅱ组(1×10-11mol/l)、S-Ⅲ组(1×10-13mol/l),C组(C-24)分为C-Ⅰ组(1×10-9mol/l)、C-Ⅱ组(1×10-11mol/l)、C-Ⅲ组(1×10-13mol/l),每组10只。每组大鼠按规定处理后,记录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心功能数据。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实验第一部分动态监测了大鼠15 min内的心电信号,使用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析心率变异度数据。所有大鼠均在冠脉结扎15分钟后处死,取大鼠心肌组织研磨后取上清液在-20℃中冷冻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与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的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和C组VEB次数明显增加(P<0.05);CAO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C-Ⅲ组VT+VF次数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J-Ⅲ组、S-Ⅲ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VEB次数明显下降(P<0.05);C-Ⅰ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于VEB发作次数各亚组间的比较,与J-Ⅰ组比较,J-Ⅱ组,J-Ⅲ组,S-Ⅲ组,C-Ⅱ组,C-Ⅲ组VEB发作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J-Ⅱ组比较,J-Ⅲ组,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S-Ⅰ组,S-Ⅱ组,C-Ⅰ组,明显减少(P<0.05)。与J-Ⅲ组比较,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明显减少(P<0.05)。与S-Ⅰ组比较,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Ⅱ组比较,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5)。冠脉结扎后各组心功能指标变化较小,与Sham组比较,J-Ⅲ组HR明显减少(P<0.05),各组LVSP,LVEDP,+dp/dtmax H和-dp/dt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C组的SDNN、RMSSD均明显降低(P<0.05)。对于RMSSD,与CAO组比较,J-Ⅱ组、S-Ⅰ组、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S-Ⅰ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的LF/HF明显降低(P<0.05)。其余两组指标LFnorm和HFnorm,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J组、S组、C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AO组比较,J-Ⅰ组、J-Ⅱ组、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CAO组比较,J-Ⅱ组的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S-Ⅰ组、S-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IL-1β浓度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J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668,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6,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4,P<0.01)。S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60,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34,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52,P<0.01)。C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03,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485,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511,P<0.01)。结论使用三种拮抗剂预处理可有效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心肌组织中TNF-α及IL-1β的浓度明显降低。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分别是J-113397(1×10-7mol/l),S-612111(1×10-11mol/l)与C-24(1×10-9mol/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与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及炎症的发生有关。

梁仪琳[4](2021)在《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焦亡及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龙血竭总黄酮(Sanguis Draconis Flavones,SDF)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肌细胞焦亡(Pyroptosis)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假手术(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MIRI)组、龙血竭总黄酮低剂量(SDF-L)组、龙血竭总黄酮中剂量(SDF-M)组、龙血竭总黄酮高剂量(SDF-H)组6组,SDF的给药剂量分别为90mg·kg-1、180mg·kg-1、360mg·kg-1,每组10只。连续经胃灌药14天,末次给药后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心肌损伤病理特征;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测定心肌细胞焦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m RNA表达。结果:与Normal组、Sham组比较,MIRI组大鼠的CK-MB、LDH的水平、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焦亡率、NLRP3、ASC、Caspase-1、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MIRI模型组比较,SDF不同剂量干预组大鼠的CK-MB、LDH水平,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焦亡率、NLRP3、ASC、Caspase-1、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表明,SDF各剂量组能明显改善大鼠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其中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更明显。结论:SDF能明显减轻MIRI导致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及炎症反应、减少心肌梗死及细胞焦亡,对抗MIRI而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焦亡及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有关。

黄表华[5](2021)在《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并经龙血竭(Sanguis Draconis flavones,SDF)干预后,明确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与MIRI的关系,明确龙血竭干预后,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对MIRI的影响。方法:(1)将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 check,Control组),20只;假手术组(sham surgery,Sham组),20只;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20只;缺血再灌注+龙血竭总黄酮干预(即通过灌胃法将龙血竭混悬液注入大鼠胃内)组(Sanguis Draconis flavones-I/R,SDF-I/R),20只。(2)第29天手术,术前禁食禁水12小时;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不需手术处理。假手术组的动物手术全过程与其他组相同,但只穿线不结扎冠脉,并在穿线后将心脏放回胸腔,适当闭合胸腔切口。I/R组及SDF-I/R组进行缺血30min后,抽去塑料管,进行再灌注120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造模。(3)所有大鼠均在(1)实验造模0分钟、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三个时间点采集体表心电图数据;(2)所有动物直接从腹主动脉取2~4 mL血液,离心得到血清,检测各组造模后再灌注120分钟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功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3)最后放血法处死大鼠后立即取出心脏,留取结扎水平线下相应梗死部位心肌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显微高倍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心肌梗死面积测量:实验结束后分离出心脏,将心脏横切成3~4片,采用1%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心肌组织中各组PI3K、AKT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 RNA)表达量;(5)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各组PI3K、AKT的蛋白水平。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One-Way ANOVA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清酶学检测:各组心肌酶学检测情况比较,LDH、CK、CK-MB指标中,I/R组、SDF-I/R组比Control组、Sham组检测结果均高水平(P<0.05);其中在指标LDH中,SDF-I/R组检测结果比I/R组低下(P<0.05);在指标CK中,SDF-I/R组检测结果比I/R组低下(P<0.05);在指标CK-MB中,SDF-I/R组检测结果比I/R组低下(P<0.05)。(2)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I/R组和SDF-I/R组的TNF-α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以及Sham组比较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SDF-I/R组TNF-α检测结果比I/R组的TNF-α检测结果低下(P<0.001);Sham组的IL-6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有升高(P<0.001);I/R组和SDF-I/R组的IL-6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以及Sham组比较均有升高(P<0.001);而SDF-I/R组IL-6检测结果较I/R组的IL-6检测结果低下(P<0.05)。(3)HE染色:大鼠目标心肌组织HE染色通过高倍显微镜下阅片比较各组结果,I/R组的结构最为紊乱,肌纤维有明显断裂,心肌核周空泡化、心肌间质水肿最明显;SDF-I/R组与I/R对比,其心肌排列较规整、断裂较少,组织间隙水肿较轻。(4)TTC染色:Control组、Sham组间比较,P>0.05,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SDF-I/R组与Control组、Sham组间两两比较,SDF-I/R组梗死面积大于Control组、Sham组(P<0.001);而SDF-I/R组与I/R组比较,SDF-I/R组梗死面积小于I/R组(P<0.001)。(5)q PCR检测PI3K、AKT的m RNA表达量:PI3K的检测中Control组、Sham组扩增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I/R组表达水平比I/R组表达水平低下(P<0.001);AKT的检测中Control组、Sham组的扩增率尚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I/R组检测水平结果高表达,SDF-I/R组表达水平比I/R组表达水平低下(P<0.001)。(6)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的蛋白水平:PI3K蛋白表达量的检测中,Control组、Sham组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I/R组比Control组的表达量高(P<0.05);I/R组表达量升高,而SDF-I/R组表达量比较I/R组表达结果低下(P<0.001);AKT的检测中Control组、Sham组的表达量之间比较同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SDF-I/R组与Control组、Sham组比较表达量均有上调,SDF-I/R组表达量比Control组的表达量高(P<0.05);SDF-I/R组与Sham组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I/R组表达量比I/R组表达量低下(P<0.001)。结论:1.龙血竭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炎症因子TNF-α、IL-6释放的机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保护心肌细胞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并能稳定心肌细胞膜功能结构,减少心肌酶LDH、CK、CK-MB的释放。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前期干预的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细胞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下调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

汪煜[6](2021)在《羟考酮通过SIRT3/SOD2/NF-κB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既往研究发现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如吗啡)具有诱导心肌组织缺氧耐受的作用,这一效应与激动δ、κ受体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急诊PCI中,为了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剧烈胸痛所致心肌耗氧增加、并稳定呼吸,常皮下注射吗啡来镇静止痛。然而,吗啡存在心脏骤停、循环抑制、癫痫发作、呼吸抑制、昏迷及死亡等多种严重不良反应。此外,多项研究发现吗啡与P2Y12抑制剂联合应用时,P2Y12抑制剂血药浓度和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降低,影响医师对术中抗凝药物使用的判断,不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抗血小板治疗。因此,研发并合成无干扰抗血小板治疗的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成为目前迫切的需求。羟考酮是一种含有三个苯环的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临床研究发现羟考酮与吗啡相比,小剂量即能发挥优于吗啡的镇痛效果,且未有干扰P2Y12抑制剂作用的相关报道。多项研究表明其在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吗啡。因此,急诊PCI中羟考酮是否能作为除吗啡外的另一种选择值得研究。本研究以此为立题依据,旨在探讨羟考酮是否通过调节SIRT3/SOD2/NF-κB通路来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推测其介导心脏保护效应的相关信号通路,为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Shame operation group,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group,I组)、羟考酮后处理组(Oxycodone post-treatment group,O组)、吗啡后处理组(Morphine post-treatment group,M组)和羟考酮+κ受体阻断剂后处理组(Oxycodone+kappa receptor antagonist post-treatment,K组)。通过在活体大鼠内阻断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45 min,并于再灌注前5 min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后,再通左前降支180 min以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完成上述过程后,经大鼠腹主动脉抽取动脉血离心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摘除大鼠心脏,分离左心室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心肌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和心肌细胞线粒体SOD2蛋白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心肌细胞TLR4、磷酸化p65和心肌细胞线粒体SIRT3蛋白水平。结果: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出现心脏间叶组织断裂,并伴有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聚集,可见部分心肌细胞胞质出现透亮或皱缩。而羟考酮后处理组心脏间叶组织未见明显断裂,心肌细胞胞质无明显透亮或皱缩。此外,血清c Tn I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非假手术组比较,羟考酮后处理组心肌组织损伤有所减轻(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非假手术组比较,羟考酮后处理组心肌细胞TLR4、p65表达水平下降,心肌细胞线粒体SOD2表达水平上升(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非假手术组比较,羟考酮后处理组TLR4和磷酸化p65的表达水平下降,SIRT3的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羟考酮比吗啡能更有效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涉及激动κ受体来调节SIRT3/SOD2/NF-κB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并抑制炎性因子释放。

刘俊丽[7](2021)在《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改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一步增强其药理活性,本论文在综述pyxinol和其衍生物、以及抗心肌缺血药物研究进展基础上,综合运用药物合成、生物活性筛选以及药代动力学等多项技术,高效制备了系列新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系统筛选了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生物活性、早期评价了药代动力学参数,成功筛选出一个具有良好心脏保护作用的创新候选化合物。论文所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一)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为避免所合成的衍生物脂溶性过强,论文采用28个碳的饱和脂肪酸,与pyxinol的C3/C12/C25-OH进行酯化,设计并合成了系列衍生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及高分辨率质谱鉴定了32个衍生物的结构,包括:C-3位单酯化产物7个、C-12位单酯化产物7个、C-3,12位双酯化产物5个、C-12,25位双酯化产物6个、C-3,12,25位三酯化产物7个。除化合物1,7外,其余30个衍生物均为首次合成的新化合物。(二)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基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具有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论文对所合成的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继续开展了心脏保护作用的评价及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包括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两个方面的研究。1、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以H2O2刺激H9c2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损伤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yxinol及其衍生物对H9c2细胞损伤呈现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活性强弱依次为C-3位单酯化产物>C-3,12,25位三酯化产物>C-3,12位双酯化产物>pyxinol>C-12位单酯化产物>C-12,25位双酯化产物,推断C-3位酯键对活性贡献最大,为主要活性基团。所有衍生物中,化合物5(3-己酰-pyxinol)对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且呈剂量依赖性,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内SOD活性、减少MDA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减轻细胞损伤程度来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2、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化合物5(5、10、20 mg/kg)。以心脏收缩力、心肌梗死面积、LDH、AST、CK、c Tn T、MDA及SOD为评价指标,考察治疗性给予化合物5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5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左心室容积(LVVs)和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射血分数(EF)、提高心脏收缩力;同时也明显降低LDH、CK、AST、c Tn T和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美托洛尔呈类似作用,说明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ACE在心衰中起重要作用,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论文采用比色法,以赖诺普利为阳性对照药,测定了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和化合物9(3,12,25-三丙酰-pyxinol)显示出与赖诺普利(抑制率89.17%)相似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0.31%和87.02%,优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57.23%)。化合物5、9和赖诺普利的IC50值分别为105 n M、114 n M和81 n M。研究证明化合物5、9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ACE酶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5和9可选择性抑制ACE酶的C结构域。4、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斑马鱼是研究心力衰竭的理想模式动物之一。论文选择受精后48 h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分别给予化合物5和9(0.5,1,10μg/m L)预处理4 h,加入维拉帕米建立心力衰竭模型,以心率、心脏输出、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心脏扩大以及静脉充血为指标,评估斑马鱼的心脏功能。结果表明,浓度为1μg/m L的化合物5和9均可减少心脏扩张和静脉充血、增加心输出量、心率、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其中化合物5生物活性强于化合物9,并显示出与依那普利相似强度的活性。5、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化合物5干预心衰斑马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斑马鱼比较,心衰斑马鱼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明显改变,经化合物5干预,胆碱、丙酮酸、花生四烯酸等25种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可显着回调,推断化合物5通过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鞘脂代谢、叶酸生物合成代谢、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8条代谢途径发挥抗心衰作用。首次发现叶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与心衰有关。(三)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1、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首次建立了HPLC-ELSD分析大鼠血浆中化合物5的定量方法,并测定了灌胃给予化合物5(20.0、40.0、8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化合物5体内动力学属线性过程,且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比较,化合物5在体内消除缓慢、消除时间明显延长、循环时间较长。首次对主要代谢产物pyxinol血药浓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合物5达峰前,血浆中主要含有原型药物;在达峰至20 h的消除相期间,血浆中同时含有原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给药20 h至40 h期间,血浆中则主要含有代谢产物pyxinol。2、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首次研究了静脉注射化合物5(1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了T1/2、AUC、CL、Vd等基本参数。并以静脉给药AUC(0-t)为参比,计算出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1.36%,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绝对生物利用度(43%)相似。3、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化合物的亲脂性对整个药代动力学过程都有影响,尤其影响口服药物在机体的吸收。论文模拟胃肠道不同部位,采用摇瓶法使化合物5在p H 2.0、p H 5.8和p H 7.4等条件下于水-正辛醇缓冲溶液中达分配平衡,继而采用HPLC-ELSD技术测定两相中化合物5的浓度,获得了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4.18,小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Log P值(3.76),说明结构中引入脂肪酰基团,可增加脂溶性。4、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应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代谢物分析平台,首次对灌胃给予化合物5(80.0 mg/kg)的大鼠血浆、尿、粪及胆汁中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快速分析和鉴定。共鉴定了21个代谢物,包括I相代谢物6个和II相代谢物15个。I相代谢反应包括脱水、脱氢、加水、氧化、去己酰基、去己酰氧基等,II相代谢反应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硫酸化、半胱氨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和葡萄糖醛酸化等。综上所述,本论文丰富了pyxinol的结构修饰,也筛选出一个活性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的创新候选药物——化合物5(3-己酰-pyxinol)。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活性,体内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较高。论文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数据。

王耀振[8](2021)在《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其对血管可产生严重的危害作用,即糖尿病血管病变,这也是导致T2DM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作为T2DM的典型特点,不仅是促进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代谢综合征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内皮是血管的第一道屏障,承担多种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功能,而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功能障碍的早期致病事件,其与IR相互促进,共同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一种具有内分泌特点的肽能系统,主要负责维持血压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AT1R)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轴的关键效应分子-Ang II,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纤维化、肥大和内皮功能障碍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Mas轴拮抗了ACE/Ang II/AT1R轴的功能,其保护作用不仅依赖于对Ang II的降解,还依赖于生成Ang-(1-7)作用于Mas所产生的抗氧化、抗炎、抗肥大、血管舒张及改善内皮功能障碍等作用。尽管有研究表明ACE2/Ang-(1-7)/Mas轴可改善代谢IR,并且Ang-(1-7)可改善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和Ang II诱导的内皮细胞IR,但ACE2/Ang-(1-7)/Mas轴与内皮IR的相关研究仍鲜有报道,因此进一步研究其与内皮细胞IR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IR的分子机制,从而以新的角度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人参皂苷Rc是原人参二醇组皂苷的单体成分并且是人参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人参皂苷Rc药理活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研究报道了其具有强大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而人参皂苷Rc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是否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其同分异构体人参皂苷Rb2与人参皂苷Rb3已被证实具有显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且还有研究表明了人参皂苷与RAS具有密切关系。鉴于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导致IR的关键机制以及ACE2/Ang-(1-7)/Mas轴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保护作用,我们推测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激活ACE2/Ang-(1-7)/Mas轴改善内皮IR与内皮功能障碍,故开展此研究对其进行初步验证。我们首先应用高糖(high glucose,HG)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IR模型(30 mmol/L D-葡萄糖处理24 h)。实验结果显示,HG对HUVECs的存活率和形态无明显影响;HG可显着降低HUVECs的NO分泌含量并升高ET-1 mRNA水平,提示其破坏了血管舒缩因子的平衡;HG可显着降低HUVECs的p-IRS1Tyr896、p-PI3K p85Tyr607、p-Akt Ser473及p-eNOSSer1177水平并升高p-IRS1Ser307水平,提示其损害了胰岛素信号转导;HG可显着减少HUVECs的ACE2及Mas蛋白表达,提示其可能损害了ACE2/Ang-(1-7)/Mas轴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G成功诱导HUVECs IR并可减少ACE2及Mas蛋白表达。我们进而加入人参皂苷Rc(25、50 mmol/L)与HG同步处理,观察其对HUVECs IR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c可显着升高HUVECs的NO分泌含量并降低ET-1 mRNA水平,提示其纠正了血管舒缩因子的失衡;人参皂苷Rc可减少HUVECs的ROS产生,显着降低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提示其增强了HUVEC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HUVECs的TNF-α、IL-1β及IL-6 mRNA水平,提示其增强了HUVECs的抗炎能力;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II含量,进一步升高Ang-(1-7)含量,增加ACE2及Mas蛋白表达,而HG或人参皂苷Rc对ACE2及Mas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人参皂苷Rc可通过非转录调控方式激活ACE2/Ang-(1-7)/Mas轴;人参皂苷Rc可显着升高HUVECs的p-IRS1Tyr896、p-PI3K p85Tyr607、p-AktSer473及p-eNOSSer1177水平并降低p-IRS1Ser307水平,提示其恢复了胰岛素信号转导;人参皂苷Rc可显着减少NOX2蛋白表达,降低p-IKKβSer177/181、p-JNKThr183/Tyr185及p-NF-κB p65Ser536水平,提示其抑制了IR相关的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和上调ACE2/Ang-(1-7)/Mas轴改善内皮IR。为进一步明确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IR的潜在机制,我们应用ACE2特异性抑制剂MLN-4760(100 nmol/L)与HG及人参皂苷Rc同步处理。实验结果显示,MLN-4760可显着抑制人参皂苷Rc纠正血管舒缩因子失衡、抗炎、激活ACE2/Ang-(1-7)/Mas轴、恢复胰岛素信号转导及抑制IR相关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的作用;然而,MLN-4760未能抑制人参皂苷Rc减少HUVECs的ROS产生、降低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的作用,提示人参皂苷Rc具有独立于ACE2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上调ACE2,并且其通过上调ACE2改善了内皮IR。基于体外实验结果,我们应用T2DM模型的db/db小鼠和MLN-4760,进一步观察人参皂苷Rc是否对在体的内皮功能障碍同样具有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同样依赖于上调ACE2。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c对db/db小鼠体重、空腹血糖、血清脂质(TC、TG、LDL-C、HDL-C)及胰岛素含量无明显影响,提示其无降血糖及调血脂的作用;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db/db小鼠血清TNF-α含量,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具有抗炎作用,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对db/db小鼠血清Ang II、Ang-(1-7)及主动脉Ang-(1-7)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显着降低主动脉Ang II含量并增加ACE2及Mas蛋白表达,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可上调ACE2及Mas,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可显着改善db/db小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并恢复Akt/eNOS信号转导,提示其在体内可改善内皮功能,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可显着减少db/db小鼠主动脉NOX2及NOX4蛋白表达,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而MLN-4760可一定程度拮抗这种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可改善db/db小鼠主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更依赖于降解Ang II而不是生成Ang-(1-7),且不依赖于对血糖和血脂的调节。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上,证实了人参皂苷Rc可通过上调ACE2蛋白改善HUVECs IR及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不仅发现了人参皂苷Rc的新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还为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佳鑫[9](2021)在《运动预适应对力竭大鼠心室肌钠离子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力竭运动造成心肌损伤,使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运动预适应可增强心肌抗缺血缺氧的能力,从而产生对心脏的保护效应,并且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故本研究通过构建力竭运动模型和运动预适应模型,比较运动预适应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NaV1.5通道蛋白门控效应及其相关调控蛋白的影响,探讨运动预适应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trl)、运动预适应组(EP)、运动预适应+力竭组(EP+EE)、力竭组(EE)。其中EP组和EP+EE组大鼠以尾部负重3%体质量的方式进行3周的间歇性游泳运动;Ctrl组和EE组大鼠常规进食饲养3周,3周后,EP+EE组大鼠在最后一次运动预适应游泳后与EE组一样进行一次性负重3%体质量的力竭游泳运动。模型制备完成后,分别记录各组大鼠的心电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K-MB和c Tn I浓度、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并进一步分析NaV1.5门控效应、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室肌细胞HIF-1α、SIRT1和钠通道蛋白NaV1.5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比较,Ctrl组大鼠皮毛顺滑有光泽,两目炯炯有神,体重自然增长;进行运动预适应的大鼠与Ctrl组相似,但体重增长较慢。每次运动预适应后会出现眼周充血,游泳结束后随即消失。2.与Ctrl组相比,EP+EE组及EE组的血清CK-MB和c Tn-I的浓度均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E组比较,EP+EE组和EP组大鼠血清CK-MB和c Tn-I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P组比较,EP+EE组大鼠CKMB和c Tn-I浓度均显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动物整体水平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变化。与Ctrl组相比,EP+EE组的大鼠QRS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ST段抬高(P<0.05);与Ctrl组相比,EE组QRS间期延长(22.23±0.86 vs 15.78±0.65)、PR间期延长(56.53±0.95 vs 40.57±1.27)、ST段抬高(0.045±0.007 vs 0.022±0.006,P<0.05);与EE组比较,EP+EE组大鼠QRS间期缩短(19.82±1.87 vs 22.23±0.86)、PR间期缩短(52.49±1.82 vs 56.53±0.95)、ST段降低(0.036±0.003 vs 0.045±0.007,P<0.05);与Ctrl组相比,EP组大鼠QRS间期延长(17.01±0.78 vs 15.78±0.65)、PR间期延长(43.91±2.49 vs 40.57±1.27,P<0.05)。4.在细胞水平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钠电流变化。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钠电流,进一步分析稳态失活曲线、中间态失活曲线等钠通道门控特性差异。与Ctrl组相比,EE组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相上升相减缓并且2、3相复极延长;EP+EE组的上升幅值和最大上升速率等参数较EE组有显着差异(P<0.05);与Ctrl组相比,EE组钠电流幅值和钠电流密度明显降低;与EE组相比,EP+EE组峰电流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组的钠通道稳态失活曲线较Ctrl组显着左移(P<0.05),提示钠电流变化与稳态失活过程相关,且主要取决于失活电压,即力竭运动时钠离子通道更容易失活,导致开放通道减少,钠电流减低;各组大鼠心室肌钠电流关闭态和中间失活时间常数(τ)明显不同,EE组较Ctrl组τ缩短(P<0.05),EP组较EP+EE组,τ值延长(P<0.05);与Ctrl组相比,EE组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常数延长(P<0.05),EP组较EP+EE组,失活后恢复时间常数缩短(P<0.05)。5.在分子水平检测HIF-1α、SIRT1和钠通道蛋白NaV1.5表达水平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IF-1α、SIRT1和钠通道蛋白NaV1.5总表达及膜表达的差异,进一步推断钠电流改变的调控机制。与Ctrl组相比,EP组和EE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HIF-1α表达明显升高,SIRT1表达水平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E组比较,EP+EE组HIF-1α表达明显降低,SIRT1表达水平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P组相比,EP+EE组HIF-1α表达明显升高,SIRT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trl组相比,EP组和EE组的大鼠心室肌细胞中NaV1.5膜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EE组比较,EP+EE组NaV1.5膜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EP组相比,EP+EE组NaV1.5膜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1.运动预适应通过增加力竭运动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及缩短动作电位的时长,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减轻力竭运动对心室肌组织的损害;2.运动预适应通过影响NaV1.5门控特性,导致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增加;3.运动预适应通过正向调控SIRT1,使NaV1.5细胞膜的表达量增加;4.运动预适应通过调控HIF-1α的表达,减轻力竭运动对大鼠心室肌的损伤。

冀楠[10](2021)在《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生后,左心室大小、结构、功能改变,造成心室重构。心室重构(Ventricμlar remodeling,VR)是AMI向心力衰竭发展的主要病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可通过旁分泌、归巢、转化等方式缓解AMI后心肌损伤,改善心室重构。但由于AMI后内环境改变,造成BMSCs迁移效率低下。团队前期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方可改善AMI后炎性环境,改善AMI大鼠心肌损伤。但益气活血方是否可以促进BMSCs向AMI大鼠梗死部位迁移,发挥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值得深入研究。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干预作用,以mi RNA-210/BNIP3为切入点,从自噬-凋亡途径研究益气活血方联合干细胞对心室重构的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从SD大鼠骨髓中提取BMSC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采用LAD结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方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造模2小时,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情况。药物干预4周后,心脏超声评价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TTC染色评价大鼠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组织病理改变。2、使用CM-DIL染料对BMSCs细胞膜标记染色。造模后隔天尾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干预4周后取材,运用免疫荧光检测BMSCs向梗死部位富集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SDF-1/CXCR4蛋白的表达水平。3、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造模后各组大鼠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p62表达情况,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表达情况,目的蛋白BNIP3表达情况。RT-q PCR检测mi R-210、BNIP3 mRNA表达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LVESD、LVEDD增加(P<0.01),LVEF、LVFS降低(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左室扩大,心功能下降,心脏结构改变;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方组、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LVEDD、LVESD减小(P<0.05or P<0.01),LVEF、LVFS升高(P<0.05 or P<0.01),提示此两组可减轻心肌梗死所致的大鼠心脏损伤,减轻大鼠心脏结构改变;与模型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LVESD减小(P<0.01),LVFS、LVEF升高,LVEDD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益气活血方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LVESD、LVEDD增加(P<0.05 or P<0.01),LVEF、LVFS降低(P<0.05 or P<0.01)。提示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最为显着。TTC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面积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梗死面积减少(P<0.05 or P<0.01)。与益气活血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其余两给药组梗死面积增大(P<0.05 or 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结构清晰,居于中央,肌丝着色均匀,排列整齐规则,呈正常心肌细胞形态;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病变程度严重,心肌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核深染,炎性细胞浸润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梗死范围缩小,心肌结构改变减轻,肌丝排列较规则,炎性细胞浸润和水肿减少。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极少纤维组织沉积;模型组病变最为严重,染色显示在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肥大,纤维组织沉积严重,排列紊乱,可见大面积蓝色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显示胶原纤维沉积减少,心肌排列整齐。2、AMI大鼠造模后隔天经尾静脉移植BM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迁移情况,可见心肌组织中橙红色荧光,BMSCs向心肌梗死部位富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SDF-1蛋白表达增加(P<0.05),CXCR4表达无统计学差异。3、TUNEL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未见明显阳性细胞核染色,阳性细胞核染色多见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阳性细胞核染色数量明显减少。凋亡相关蛋白WB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Bax蛋白表达上调(P<0.01),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1),Caspase-3表达上调(P<0.01),提示凋亡激活;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可下调Bax蛋白表达(P<0.01),益气活血方组和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可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P<0.01),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cl-2蛋白表达有上调趋势,Caspase-3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益气活血方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P<0.01 or P<0.05),Bcl-2表达下调(P>0.05),提示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抑制凋亡效应最显着。自噬相关蛋白WB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P62蛋白表达上调(P<0.05),LC3B、Beclin-1蛋白表达下调,(P<0.01 or P<0.05)提示自噬激活;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可下调P62蛋白表达(P<0.01),上调Beclin-1蛋白表达(P<0.01),益气活血方组和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可上调LC3B蛋白表达(P<0.01 or 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LC3B蛋白表达有上调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益气活血方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62蛋白表达上调(P<0.01 or P<0.05),LC3B、Beclin-1表达下调(P<0.01 or P<0.05),提示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诱导自噬效应最显着。BNIP3蛋白WB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BNIP3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可下调BNIP3蛋白表达(P<0.01 or P<0.05);与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益气活血方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NIP3蛋白表达上调(P<0.01)。mi R-210与BNIP3 Mrna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mi R-210表达下调(P<0.01),BNIP3 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和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可上调mi R-210表达(P<0.01 or 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i R-210表达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可下调BNIP3 mRNA表达情况(P<0.01);与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益气活血方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i R-210表达下降,(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NIP3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1),益气活血方组BNIP3 mRNA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mi R-210/BNIP3通路发挥作用,且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用最为显着。结论:1、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提高心梗后射血分数,改善大鼠的心脏结构,减轻心脏损伤。2、益气活血方通过干预SDF-1/CXCR4轴增加BMSCs向梗死区富集效率。3、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调控mi RNA-210/BNIP3轴,影响心肌细胞自噬-凋亡,发挥抑制VR机制。

二、大鼠急性早期心肌梗死细胞膜PNA受体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急性早期心肌梗死细胞膜PNA受体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长链非编码RNA XIST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1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1 心力衰竭与心肌肥厚
        1.1.1 生理性心肌肥厚
        1.1.2 病理性心肌肥厚
        1.1.3 生理性心肌肥厚和病理性心肌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心力衰竭与心肌纤维化
        1.3 心力衰竭与心肌细胞凋亡
    2 长链非编码RNA
        2.1 LncRNAs的分类
        2.2 LncRNAs的分子功能
    3 LncRNAs与心力衰竭
        3.1 LncRNAs与心肌肥厚
        3.2 LncRNAs与心肌纤维化
        3.3 LncRNAs与心肌细胞凋亡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LncRNA XIST对心肌肥大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器材
        1.3 实验试剂
        1.4 溶液的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1.7 实验结果
        1.8 讨论
    2 LncRNA XIST通过miR-126a调控心肌肥大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器材
        2.3 实验试剂
        2.4 溶液的配制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2.7 实验结果
        2.8 讨论
    3 XIST通过miR-126a/IGF-1/Akt信号通路调控心肌细胞肥大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与器材
        3.3 实验试剂
        3.4 溶液的配制
        3.5 实验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3.7 实验结果
        3.8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 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2.2 各组大鼠心电图变化情况
        2.3 各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2.4 各组大鼠心功能变化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 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肌组织中TNF-α和IL-1β浓度
        2.2 各组大鼠心率变异度情况
        2.3 VEB发作次数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孤啡肽受体拮抗剂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焦亡及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其配制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分组与给药
    2.2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与取材
    2.3 测定血清CK-MB、LDH的水平
    2.4 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
    2.5 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
    2.6 TUNEL染色测定心肌细胞焦亡程度
    2.7 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LRP3、Caspase-1、ASC、IL-1β的mRNA表达
    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造模基本情况
    3.2 SDF对 MIRI大鼠血清CK-MB、LDH水平的影响
    3.3 SDF对 MIRI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3.4 SDF对 MIR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3.5 SDF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焦亡率的影响
    3.6 SDF对MIRI大鼠心肌NLRP3、Caspase-1、ASC、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MIRI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判
    4.2 细胞焦亡、NLRP3 炎症小体在MIRI中的作用
    4.3 龙血竭总黄酮
    4.4 SDF对 MIRI大鼠的保护作用
    4.5 SDF减轻大鼠MIRI可能的机制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LRP3炎症小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1.3 实验所用药物及试剂
    1.4 实验动物分组及预处理
    1.5 药物配制、大鼠MIRI模型的制备及动物取材
    1.6 检测大鼠血清酶学CK、CM-MB、LDH水平
    1.7 心肌组织HE染色及TTC染色
    1.8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 含量
    1.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I3K、AKT的 m RNA扩增表达水平
    1.10 Western Blot 法检测 PI3K、AKT 蛋白表达
    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造模大鼠心电图变化情况
    2.2 检测血清酶学CK、CK-MB、LDH水平
    2.3 检测血清中 TNF-α和 IL-6 含量
    2.4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 E染色
    2.5 心肌梗死面积TTC染色
    2.6 qPCR检测实验大鼠PI3K、AKT mRNA表达并比较
    2.7 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蛋白表达
3 讨论
    3.1 实验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的意义
    3.2 龙血竭总黄酮
    3.3 PI3K/AKT信号通路
    3.4 龙血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组织的影响
    3.5 龙血竭对大鼠血清酶学的影响
    3.6 龙血竭对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和IL-6 的影响
    3.7 龙血竭对大鼠心肌细胞PI3K、AKT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I3K/AKT 信号通路在心血管及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经历

(6)羟考酮通过SIRT3/SOD2/NF-κB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实验方法
    2.1 主要实验设备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配制试剂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实验过程
        2.5.1 建立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5.2 ELISA法测定血清cTnI水平
        2.5.3 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特征
        2.5.4 IHC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 蛋白表达
        2.5.5 WB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p-p65 蛋白表达
        2.5.6 线粒体试剂盒提纯心肌细胞线粒体
        2.5.7 IHC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SOD2 蛋白表达
        2.5.8 WB 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 SIRT3 蛋白表达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血清cTnI水平结果
    3.2 HE染色心肌组织形态学结果
    3.3 IHC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 蛋白表达结果
    3.4 WB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p-p65 蛋白表达结果
    3.5 IHC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SOD2 蛋白表达结果
    3.6 WB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SIRT3 蛋白表达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阿片类受体激动剂的心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产物pyxinol的研究进展
        1.1.1 Pyxinol简介
        1.1.2 Pyxinol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3 Pyxinol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1.2.1 人工合成小分子药物
        1.2.2 天然产物及其结构修饰产物
        1.2.3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作用机制
    1.3 立题依据
    1.4 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方法及路线
        2.3.2 分离纯化
        2.3.3 结构鉴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产物概况
        2.4.2 合成产物结构鉴定
    2.5 小结
第三章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肌缺血活性研究
        3.1.1 对H_2O_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3.1.2 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3.1.3 小结
    第二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衰活性研究
        3.2.1 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
        3.2.2 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
    第三节 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第四章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吸收研究
        4.1.1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4.1.2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4.1.3 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4.1.4 小结
    第二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综述1 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障碍
        1.1 胰岛素信号通路
        1.2 炎症与IR
        1.2.1 炎症信号
        1.2.2 炎症介导IR的机制
        1.3 内皮功能障碍
        1.3.1 内皮分泌的主要血管活性物质
        1.3.2 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1.3.3 血管内皮的胰岛素信号通路
        1.3.4 IR与内皮功能障碍的相互关系
        1.4 结语
    综述2 经典RA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与ACE2/Ang-(1-7)/Mas轴的生物学功能
        1.1 经典RA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1.1.1 经典RAS的构成
        1.1.2 经典RAS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2 ACE2/Ang-(1-7)/Mas轴的构成
        1.2.1 ACE2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动剂和抑制剂
        1.2.2 Ang-(1-7)的生物学特性
        1.2.3 Ma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
        1.3 ACE2/Ang-(1-7)/Mas轴在几种常见疾病中的作用
        1.3.1 ACE2/Ang-(1-7)/Mas轴与高血压
        1.3.2 ACE2/Ang-(1-7)/Mas轴与动脉粥样硬化
        1.3.3 ACE2/Ang-(1-7)/Mas轴与心衰
        1.3.4 ACE2/Ang-(1-7)/Mas轴与中风
        1.3.5 ACE2/Ang-(1-7)/Mas轴与糖尿病
        1.4 结语
第2章 ACE2 在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中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HG对HUVECs存活率的影响
        2.3.2 HG对HUVECs形态的影响
        2.3.3 HG对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 mRNA水平的影响
        2.3.4 HG对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2.3.5 HG对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2.3.6 HG对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人参皂苷RC改善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人参皂苷Rc对HUVEC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2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mRNA水平的影响
        3.3.3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ROS产生的影响
        3.3.4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3.3.5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促炎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3.3.6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Ⅱ及Ang-(1-7)含量的影响
        3.3.7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3.3.8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 mRNA水平的影响
        3.3.9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蛋白表达的影响
        3.3.10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3.3.11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3.3.12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IR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ACE2 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 mRNA水平的影响
        4.3.2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ROS产生的影响
        4.3.3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4.3.4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促炎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4.3.5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Ⅱ及 Ang-(1-7)含量的影响
        4.3.6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3.7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 mRNA水平的影响
        4.3.8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4.3.9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4.3.10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N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4.3.1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IR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ACE2 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动物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的影响
        5.3.2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脂质及胰岛素含量的影响
        5.3.3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促炎因子含量的影响
        5.3.4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和主动脉Ang Ⅱ及 Ang-(1-7)含量的影响
        5.3.5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主动脉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5.3.6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胸主动脉内皮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
        5.3.7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Akt/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
        5.3.8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主动脉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本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运动预适应对力竭大鼠心室肌钠离子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运动性心律失常与钠离子通道及钠离子电流的关系
        1.2.2 运动与HIF-1α的关系
        1.2.3 SIRT1 调节Na V1.5和HIF-1α
        1.2.4 运动预适应对心脏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与器材
        2.1.2 实验方法
    2.2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3.2 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I)浓度比较
    3.3 各组大鼠心电图Ⅱ导联的变化
    3.4 各组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参数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比较
    3.6 运动预适应对Na V1.5 通道蛋白门控机制的作用
    3.7 各组大鼠心室肌组织Na V1.5、HIF-1α、SIRT1 及膜蛋白NaV1.5 表达差异
第三章 讨论
    3.1 运动预适应对体重的影响
    3.2 运动预适应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3.3 运动预适应对心电图的影响
    3.4 运动预适应对钠电流的影响
    3.5 运动预适应对HIF-1α、SIRT1和Na V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全文总结
    3.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F-1α的作用机制及在心血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益气活血方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心肌归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miRNA-210/BNIP3 通路影响自噬-凋亡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microRNA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大鼠急性早期心肌梗死细胞膜PNA受体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长链非编码RNA XIST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保元活络法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许禄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D]. 陈司坤.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焦亡及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D]. 梁仪琳.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龙血竭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表达的影响[D]. 黄表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羟考酮通过SIRT3/SOD2/NF-κB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D]. 汪煜. 河北大学, 2021(09)
  • [7]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俊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D]. 王耀振. 吉林大学, 2021(01)
  • [9]运动预适应对力竭大鼠心室肌钠离子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佳鑫. 河北大学, 2021(11)
  • [10]益气活血方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实验研究[D]. 冀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大鼠急性早期心肌梗死细胞膜PNA受体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