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抵达之谜》

摘自《抵达之谜》

一、节选自《抵达之谜》(论文文献综述)

孔俐颖[1](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蔡苏心[2](2021)在《巴贝特·史密斯《澳大利亚的历史污点》(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篇翻译实践的翻译材料节选自澳大利亚作家巴贝特·史密斯的着作《澳大利亚的历史污点》,文本特点是以信息型为主,侧重于信息的传递。该书追溯了数百名罪犯被运送到殖民地的生活,描绘了一个高度扭曲和贬损的罪犯社会的画面,导致了罪犯以及他们的后代否认他们的起源,甚至有些后代对自己的罪犯血统的“污点”感到羞耻。本报告由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及翻译实践总结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案例分析部分是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通过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分析了一系列的实际案例。本次翻译以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即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为理论指导,在词汇层面上,采用了增译法、词义引申和词类转化等方法;在句法层面,采用了顺译法、拆分法和重组法等翻译方法来处理原文中的长难句。经历了此次翻译任务的完成,笔者体会到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重要指导意义,也更加体会到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能为研究澳大利亚的历史提供了新视角,为相关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王缓缓[3](2021)在《《他人罪恶手记》(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载体,传承着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而文学翻译在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文学翻译也蓬勃发展。悬疑推理小说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翻译报告节选自俄罗斯悬疑推理小说《他人罪恶手记》,小说用词简洁,行文流畅,延续了作者生动形象的创作风格。报告以顺应论为指导,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探索文学翻译的方法。翻译报告描述了翻译过程的开展情况,并介绍了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翻译策略。除此之外,作者根据所选文本的特点,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举例分析文本的翻译技巧。最后,报告阐述了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办法和心得体会,并从中总结出经验。虽然俄汉文学互译作品有很多,但是悬疑推理小说的翻译作品相对较少。但是这类创作者通常逻辑缜密,作品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创意新颖,构思巧妙,非常吸引年轻读者。研究悬疑推理小说的翻译能体现现代人的阅读爱好。本次实践报告可以为悬疑推理小说的翻译和笔译工作补充参考材料。

V.S.奈保尔,兰秀娟[4](2020)在《乡间雪景》文中提出V. S.奈保尔(1932—2018),印度裔英国作家,曾获布克奖、毛姆奖、英国大卫·柯恩文学奖等奖项,并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奈保尔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创作了大量以亚、非、拉等第三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与游记。本文节选自奈保尔的小说《抵达之谜》(The Enigma of Arrival,1987)第一章"杰克的花园"(Jack’s Garden)。该小说以倒叙的手法再现了奈保尔在英国的乡村庄园以及旅行中对自我和世界的审视。小说字里行间彰显了作者对景与物的敏锐洞察力,满含他对英国乡村庄园的人与景的怀念。在作者的回忆中,他的故乡特立尼达与英国乡村的四季交替出现,展现了他作为异乡人的孤独。

谢胜男[5](2020)在《论辛波斯卡诗歌的整体性》文中研究表明辛波斯卡的诗歌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宏大的主题,如战争、爱情、生命的进化,还是微观的——日常生活中易被忽视的细小物件,一块石头,一只瓢虫……都可以成为她的书写对象。但辛波斯卡诗歌的整体性不仅仅是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复杂、多样的世界的整体,更体现在诗人对诗歌结构、意象、时空的安排,以及诗中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整体关系的思考上。论文的思路也由此展开,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首先介绍论题的由来和整体观念的来源与发展,梳理辛波斯卡诗歌的中英译本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简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第一章论述辛波斯卡诗歌艺术形式中的整体倾向,辛波斯卡不仅在意象选取上体现了整体思维,并且在诗歌中营造出了整体的时空感,将过去与现在、真实与虚幻等不同的时空放置在一起,共同阐发文本的意义。第二章论述辛波斯卡诗歌思想内涵的整体性,主要分为生命的整体性、生活的整体性和存在的整体性三大方面。第三章论述辛波斯卡诗歌体现的整体性思想对互联网时代诗歌书写及现代人如何对抗碎片化生活的启示。结语部分对辛波斯卡诗歌的整体性进行总结,点明整体性书写的积极影响。

李紫娟[6](2020)在《《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项目实践报告以英译中翻译文本为基础,陈述笔者在翻译前后遇到的问题。笔者选取《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二版)》(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Their Lives,Struggles,and Momentous Discoveries,Second Edition.)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作为本次翻译实践文本。在这两个章节中,作者聚焦于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和美籍德裔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两位女性科学家,描述了她们的生活与奋斗历程,并展现了她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采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尝试解决原文中出现的词汇、句子和修辞三大主要难题。在语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关注原文作者,反复推敲原词在语境中的意思,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在目标语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传达源语精确的语境意义;而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关注译文读者,通过挖掘词汇的实际含义、拆分句子以及微调语序等方法,将原文内容转换为读者易于理解的内容,把外来的元素带入目标语文化。鉴于该翻译项目的原文是两位伟大女性科学家的传记,本次翻译实践的成果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好地了解女性科学家的生活和事业,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王星[7](2020)在《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以五四学制统编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是语文课程肩负的重大使命。作为祖国的未来,学生的阅读素养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未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依托阅读教学。同时,阅读素养是开展各学科学习活动的必备素养。日常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最大。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分值最重。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搬硬套、高耗低效、得过且过等。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初中语文教学是具有衔接与奠基作用的关键一环。经过了小学阶段,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处在一个特殊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时期。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既要着眼于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现有阅读状况;应当力求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承担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如何在有限的学校教学课时内发挥阅读教学的最大功效,语文教师的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接受并结合学生的学情实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面对教育部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统一使用,语文教师更要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才能事半功倍。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设计法,展开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依托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五四学制)初中语文教材,借鉴主题阅读教学和单元阅读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融合语文要素与人文内涵主题,在建构、整合思维的引领下,坚定师生共生立场,以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以主题为统领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有坡度的话题或专题组织板块式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环境创设和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等之间的多重对话,开展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构建开放而灵动的高效语文课堂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共三个部分。第一,绪论部分。简要的阐明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并进行文献综述,以明确研究方向。第二,正文部分。文章第一章主要是理论构建,简要介绍相关教学理念,进行概念界定,分析理论基础,明确教学特征。第二章主要是体系构建,生成单元主题,设定教学目标,系统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第三章主要是明确基本课型,呈现课例设计,分析教学价值。第四章主要是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及教学建议。第三,结语部分。立足现状,明确不足之处,展望未来。

松芳[8](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索何夫[9](2020)在《泓洋之声》文中指出在这个与世隔绝的"黑礁"基地里,总会隔三岔五地发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我以图灵先生的名义发誓,以往我们在这个基地遭遇过的所有离奇事件加起来,也不会有这次的事件诡异。以下,是我对这次事件的全部记录。希望所有人在阅读这份记录后,对我所记录的对象保持敬意。因为它们,真的很了不起。——马克西米连A-13

任卫新[10](2020)在《感受十二木卡姆》文中提出你那镀金的箭矢射来插在我的心间,莫以为身上长出的是箭翎,那是离愁的火焰。何时在离愁的熊熊烈焰中见到过这种箭矢?从伤口中取出它来的办法能否找见?你用爱的石块击伤了我,赤裸的身上伤痕斑斑,我无须发愁用什么来把那些创伤包扎裹缠。——节选自十二木卡姆

二、节选自《抵达之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选自《抵达之谜》(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二、东方写作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一、“二元对立”思想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二、人与物的翻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二、“天人合一”之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一、跨国恋
        二、人神恋
        三、人机恋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虚空
        二、历史虚空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2)巴贝特·史密斯《澳大利亚的历史污点》(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1.3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Theory
        2.1.2 The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on
        3.1.1 The Difficulties of Vocabulary
        3.1.2 The Difficulties of Sentence
    3.2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2.1 Solutions at Lexical Level
        3.2.1.1 Amplification
        3.2.1.2 Semantic Extension
        3.2.1.3 Conversion
        3.2.2 Solutions at Sentence Level
        3.2.2.1 Linear Translation
        3.2.2.2 Splitting Translation
        3.2.2.3 Recasting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Experience Gained from the Practice
    4.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cknowledgements

(3)《他人罪恶手记》(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翻译过程描述
    1.1 译前准备过程
        1.1.1 作者及作品简介
        1.1.2 文本特点分析
        1.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翻译过程描述
        1.2.1 译前准备
        1.2.2 译中处理
        1.2.3 译后校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翻译理论与策略
    2.1 顺应论
    2.2 归化与异化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的翻译技巧
        3.1.1 语气词
        3.1.2 词类转换
        3.1.3 四字结构的巧用
    3.2 句子层面的翻译技巧
        3.2.1 语序调整
        3.2.2 排比释义
        3.2.3 断句重组
    3.3 语境的顺应
        3.3.1 语言语境的顺应
        3.3.2 交际语境的顺应
        3.3.3 文化语境的顺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难点的解决与反思
    4.2 翻译心得与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原文/译文

(5)论辛波斯卡诗歌的整体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由来
    二、研究现状
        (一)辛波斯卡作品的译介状况
        (二)辛波斯卡作品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意义
第一章 辛波斯卡诗歌形式的整体性
    第一节 诗歌意象的整体性
        (一)意象内部的张力
        (二)意象之间的联动
    第二节 文本时空的整体性
        (一)绵延的时间
        (二)交互的空间
第二章 从碎片化的“我”到整体存在
    第一节 生命的整体性
    第二节 生活的整体性
    第三节 存在的整体性
第三章 辛波斯卡整体观的启示
    第一节 回到整体书写
    第二节 回归整体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课题情况

(6)《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分析
    1.4 项目报告结构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难点与问题
    3.2 翻译理论阐述
    3.3 理论应用
        3.3.1 词汇层面
        3.3.2 句子层面
        3.3.3 修辞手法
第四章 实践结论
    4.1 翻译启示
    4.2 译后教训
    4.3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7)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以五四学制统编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创新点与不足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理论构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介绍
        二、相关概念比较辨析
        三、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对话教学理论
        三、教学系统理论
        四、文道统一理论
        五、建构——统整阅读理论
    第三节 教学特征
        一、主题多元
        二、共生立场
        三、资源整合
        四、深度对话
        五、意义建构
第二章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体系构建
    第一节 单元主题生成策略
        一、单元主题的来源
        二、单元主题的分类
        三、单元主题的生成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定策略
        一、目标选择依据
        二、目标设定取向
        三、目标设定方式
    第三节 教学内容统整策略
        一、教学内容统整的依据
        二、教材文本的价值发掘
        三、教学内容统整的方式
    第四节 教学设计策略
        一、教学实现路径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基本流程
第三章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基本课型及教学价值
    第一节 基本课型
        一、“1”和“X”:课内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二、“X+Y”:课外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三、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课题研究
    第二节 样例呈现
        一、教材单元分析
        二、单元主题解读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后记
    第三节 教学价值分析
        一、丰盈学生的生命
        二、锻造教师的素养
        三、发挥教育的功用
第四章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评价及建议
    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设计
        一、关注课堂多维度评价
        二、关注过程多主体评价
        三、关注发展多阶段评价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载体
        一、教学评价量表
        二、成长记录档案袋
        三、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四、信息化教学评价手段
    第三节 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定性处理与定量处理
    第四节 教学建议
        一、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二、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三、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泓洋之声(论文提纲范文)

1.鸭子
2.黑礁
3.声音
4.捕获
5.重围
6.替身
7.离去

四、节选自《抵达之谜》(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巴贝特·史密斯《澳大利亚的历史污点》(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D]. 蔡苏心.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他人罪恶手记》(节选)翻译报告[D]. 王缓缓.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乡间雪景[J]. V.S.奈保尔,兰秀娟. 英语世界, 2020(12)
  • [5]论辛波斯卡诗歌的整体性[D]. 谢胜男.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6]《科学界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她们的生活、奋斗历程和重大发现》(第七章至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D]. 李紫娟. 安徽大学, 2020(08)
  • [7]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以五四学制统编语文教材为例[D]. 王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9]泓洋之声[J]. 索何夫. 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20(Z1)
  • [10]感受十二木卡姆[J]. 任卫新. 词刊, 2020(02)

标签:;  ;  ;  ;  ;  

摘自《抵达之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