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与大盛纺纱厂的兴衰

张健与大盛纺纱厂的兴衰

一、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论文文献综述)

姜璐[1](2021)在《大生纱厂的企业经营与科学管理改革(1895-1921年)》文中研究表明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对中国不仅有军事入侵,还有经济上的掠夺。在国贫民弱、列强环伺的情况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要途径。必须大力发展民用以及军事企业,才能使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大生纱厂等近代企业的相继创立代表了国人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虽然这些企业对西方大机械生产模式进行了引进,但对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引进方面显得迟缓。西方企业制度与中国传统管理思维模式的不匹配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困难重重,而此时科学管理在西方开始了从萌芽到成长的历程。科学管理在西方国家应用后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其第一次将现实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理论化、科学化,再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去指导实践,可以说切中了技术和管理都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民族工业的要害,从而开启了科学管理引入中国后“本土化”应用的探索。本文以大生企业集团为例,考察了1895-1921年大生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生企业集团企业管理模式及特点,以及进行的科学管理改革,辩证的看待其进步的地方与存在的不足,以此了解科学管理在近代企业的传播和应用。旨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希望为我国当代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王京滨,姜璐[2](2020)在《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与信用风险——以大生企业系统为例》文中指出甲午战争后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纺织业企业经历了数次发展高潮,被称作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每次高潮都与国际银价和国内银钱比价变动所引起的棉纱价格上涨密切相关,而非源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改善或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所谓的发展和成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在大生纱厂初创时期,张謇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对其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企业进入发展期后,大生纱厂的"信用体系"和"利益诱惑"则吸引社会资金进一步投入到大生企业系统的扩张过程。作为核心企业的大生一厂为各企业提供了资金、人脉上的保障,承担了主要的信用风险,导致了投资实体与信用风险的分离。随着1922年前后外部市场环境急剧恶化,信用风险凸显,大生集团最终陷入被银团接管的困局。

吴莹莹[3](2020)在《清末民初两淮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研究》文中指出清末,盐业作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性产业衰落下去,两淮盐场是清朝规模最大的盐场,也同样不再拥有过去的辉煌。此时的吕四旧场经营惨淡,制盐技术落后,两淮盐场弊病丛生,煎丁疾苦万分,加剧了偷漏私盐的现象,盐价此时又由于银钱比价变动等原因持续上涨,百姓吃不起盐,这又给价格低廉的私盐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淮南盐区的吕四场因屡屡经营不善,急需招揽他人前来经营。张謇立志于改变中国当下盐业的困境,便招股集资十万两购买吕四场,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鉴于吕四场弊端重重,张謇将从日本考察所得到的启发运用于吕四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改革事业分为整顿吕四场和改良方法这两个方面,“整顿”用决,“改良”用渐,遂“整顿”先行,主要在公司规章制度、盐场弊病、陈旧设施等方面进行,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权责分明,按时发放工资,革除盐场的旧有苦丁弊病,体恤煎丁,修整破旧的吕四旧场的器具设施,“整顿”花费高昂。而“改良”讲求循序渐进,长远规划,花费更高,主要在制盐方法上,试行了东法、精制法、浙法、海法、松江法、聚煎法这六种制盐方法,并开办试验田,详细记录数据。只有松江板晒法因制作成本较低,制盐品质较高,最后成为同仁泰盐业公司的主要制盐方法。虽然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改革未能带来巨大利润,未能实现张謇挽救清末盐业颓势的意图,但从公司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管理机制、公司改革的科学性等多个方面来看,同仁泰盐业公司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在中国传统盐业上打开一个缺口,同仁泰盐业公司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盐业企业,推动了中国盐业的近代化。它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盐业改革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盐业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归结同仁泰盐业公司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当时落后的封建体制的束缚和败坏的盐政的制约,同仁泰盐业公司这个采用新技术、新制度的股份制企业只能苟延残喘。具体原因包括:一有内部的分歧,不能得到公司整体的理解与支持,二有官方的阻挠,主要来自运司,由于新法制盐投入高,成本较旧法盐高的多,且私盐猖獗,但运司不许增加牌价和打开销路,导致年年亏损。同仁泰盐业公司还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改革花费颇为巨大,先后三次筹款,第二、三次筹款股东没有很大的热情,大咸食岸公司成立后多次匀款,辅助同仁泰盐业公司经营。除了人为因素,还有频发的自然灾害的侵扰,1905年的潮灾甚至摧毁吕四盐垣的百分之八十。本文以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盐业改革作为切入点,窥探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何新平[4](2019)在《基于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张謇大生纱厂兴衰史》为例》文中认为在践行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种素养叫文化,这种文化不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而是落实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而教师的教学渗透与策略引领决定这文化渗透的效果,决定这核心素养的落地效果。

刘静[5](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李帅飞[6](2018)在《社会网络与企业家管理思想 ——以张謇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

梁林军[7](2018)在《张謇的儒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深入、专业的思想以及突出的事功,张謇研究涉及众多学科,但是其思想内核和精神特质却是一以贯之,即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教育兴邦,认为这是国强民富的根本之道。张謇清醒地看到当时的民族危机不同于王朝更迭,也不同于太平军、捻军叛乱,而是工业社会对传统社会的全面冲击和根本破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这也并非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武装军队就能解决的,中国必须要革新社会,普及教育和科学知识,建立并全面发展实业,真正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进行民族之间的竞争。张謇是开放、包容、革新的儒家,他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新知识,“博取而精择之”;同时他又认为中学为立身始基,提倡中国的旧道德,反对全盘西化或言必称西化。面对西方工业化及西方文明的冲击,张謇抓住中华振兴的核心问题——工业化,并且舍身饲虎,投身实业、教育,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无数新路。张謇的探索说明,儒家并不阻碍工业化,也能学习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甚至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化。张謇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对儒学思想发展有深入研习,是科举制度的佼佼者——状元。张謇认同桐城派“治经读史为诗文之法”,深受桐城派大师的影响,从文风、学脉方面讲应归于桐城派。张謇入募庆军多年,跟随庆军统领吴长庆,参与平叛朝鲜,从军经历增益了张謇的男儿血性和担当意识。张謇认同明清之际顾炎武和黄宗羲的学问、气节和品格,深受他们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对于王夫之,张謇也有研习;对于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及其湘军,张謇更是佩服有加,他认为这是近世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代表和巅峰,后人难以企及。正因为如此,张謇重视学,更看重学以致用,学习就是要服务百姓、改造社会,而不是坐而论道、高谈阔论。张謇认为兴实业,当由士大夫先之。儒学应该治实用的学问,并将实用的学问用于实用的事业。士人必须担负起振兴实业的责任,而不是学而优则仕或者埋头做对社会、民生无益的学问。张謇最终弃仕从商,致力于实业、教育,源于其儒家士人的担当精神,也根植于其宏大的儒商理想,即实业救国、教育兴邦以及地方自治。张謇秉承儒家思想,虽然“术”与“道”有天然的区分和隔离,但是它们也有必然的渗透和相互作用。张謇在具体的商业经营中也常常引用儒家经典进行说明,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无时无刻不影响其商业的具体运行。对于《周易》,张謇用力颇深,在完成周易研究专着的同时,他对易经的学术史也深有体会,认同朱子的《周易本义》的相关阐释。张謇创立的大生集团取名源自于易经,深刻反映了《周易》的仁爱与民本思想。张謇实业救国的核心主张就是“父教育、母实业”,以父母关系比喻,也充分体现了易经的阴阳和合观念。张謇在具体的商业经营中,比较注重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适时调整,这与易经饱含的通经合变思想有本质性的联结。张謇一直倡导的“棉铁主义”也与易经中刚柔相济的思想相通。张謇对于儒家的礼学思想着实重视,在乱世之中,这种倾向有增无减。张謇提倡礼学更多,主要也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人们价值观缺失,六神无主。在具体的商业运行中,张謇比较注重商业市场中的“礼”,即商业竞争需要有序,不能恶意竞争,最终害人害己。在企业的管理中,张謇提倡“以严为轨”,主张严格管理。张謇崇尚中庸之道,认为圣人之道即中道,且“人皆可以为尧舜”,普通人只要尽人道、尽职守,同样可以入圣人之域。区别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謇提出“大利不言、生财有道”,实质上对儒家义利思想在工业化背景下有积极的发展和创新。从“取”到“生”,从“小利”到“大利”,本质上是张謇看重儒家应该对社会整体财富有所创造。张謇认为,遇到利益鉴定或分配困惑时,应把握“裁利于义”的原则,即用“义”来裁量、裁定利益,解决何利可取、应取多少的问题。张謇也注重区分“公利”和“私利”的区别,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公利,对社会、民生有所助益。张謇在利益分配上,受西方现代企业思想影响,肯定合理的利益报酬,同时他也始终坚持“以劳取利”,厌恶并不耻不劳而获的商业模式和行为。张謇注重人的诚信和企业的信用,提出“忠信笃敬”的四字原则,具体体现在其信用观和用人观中。张謇认为商业成功的法门不外乎“勤苦简朴”,其中他尤其注重节俭之美德。中国在商业上处于混沌迷茫、一穷二白的阶段,张謇认为中国的商人应该团结起来,形成一定的合力。张謇的儒商商道至今仍有深刻的内涵和魅力,究其根本在于合理地处理官商关系。张謇创造性地提出“绅领商办”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企业组织形式臃肿、效率低下之时,在观念陈旧、政府禁锢森严的历史环境下,开辟了民营企业的商道模式。张謇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行业的选择、利益的分配等重大问题上,有深思熟虑的考虑,因此张謇的商道观念和精神于今天仍有极强的榜样价值。如果按照西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标准,张謇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主要、关键的企业家精神指标,张謇都符合并有一定超越。张謇身上所具备的爱国、仁爱、奉献、勤俭、自强、务实等儒商精神与工业文明并行而不悖,甚至是非常好的补充和融合,这些精神在今天价值有更高的凸显。如果理性地反思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弊病具体表现为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福利主义,张謇的儒商思想和实践表明,儒家宝贵的道德伦理资源可以与工业化有更好的磨合和融通。张謇是中国儒商的典范,是儒家圣人在商界,也是中国企业家的难以逾越的巅峰。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人们不仅应该关注其可贵的实业实践,也应该细致考量他的思想构建和远见卓识。

金志焕[8](2017)在《一战后大生纱厂经营恶化及对日借款交涉》文中研究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生纱厂的经营迅速恶化,1925年7月,因资不抵债,被债券银行团接管。大生纱厂的经营恶化的原因除了过度投资,形成巨额债务负担外,还在对于东北市场的高度依赖。张謇试图通过对日借款来克服经营恶化的困境。日本政府在张謇借款的问题上表现出积极姿态,意在利用张謇缓解中国的排日情绪。作为排日运动的象征性人物张謇对日借款交涉引起了各方普遍反对。面对舆论压力,张謇否认了借款交涉,借款也随之流产。

张忠民[9](2016)在《晚清大生纱厂的早期企业制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办于晚清时期的江苏大生纱厂始终是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视角出发,大生纱厂的早期企业制度特征似乎可以归纳为三:一是"非大股东"控制企业的早期产权制度特征;二是"非职业"经理阶层治理的企业治理结构特征;三是"非盈余"支付"股息"的早期剩余分配制度特征。考察和解析这三大特征,不仅对于我们理解早期大生纱厂的企业形态和企业制度演变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讨论和解读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和起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朱荫贵[10](2016)在《“调汇”经营:大生资本企业集团的突出特点——以大生棉纺织系统为中心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大生企业集团迅速崛起又迅速被银行团接管一事,此前的研究有各种解读,但无法避开的一个事实,是大生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大生棉纺织工厂,原始资本往往不敷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开工后,流通资金短绌,不得不靠大量向外抵押借款"调汇"来维持营运。这种发展模式在近代中国民间资本企业中十分普遍。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弱点,就是企业基础不稳,难以抵抗外在环境大的变化,只要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难以持续获得"调汇"贷款,资金链断裂时,企业的危机也就来了。大生纱厂的发展以及被银行团清算接办,并非偶然,而是当时中国民间资本企业发展途径中较为典型的案例而已。

二、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1)大生纱厂的企业经营与科学管理改革(1895-1921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大生纱厂的创办及发展历程
    2.1 大生纱厂的创办
    2.2 大生纱厂的扩张
    2.3 大生纱厂的衰败
    2.4 大生纱厂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第三章 大生集团的企业管理
    3.1 人事管理
        3.1.1 职工雇佣
        3.1.2 管理机构
        3.1.3 工人管理
    3.2 财务管理
        3.2.1 企业融资
        3.2.2 成本管理
        3.2.3 利润分配
    3.3 库存管理
    3.4 生产管理
        3.4.1 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
        3.4.2 劳动时间和产量定额
        3.4.3 工人工资状况
第四章 大生集团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因
    4.1 人事管理的家长式和家族性
    4.2 设备和技术管理粗放落后
    4.3 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第五章 经验教训及启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与信用风险——以大生企业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生纱厂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二、大生纱厂的创办与盈利情况
三、大生纱厂的扩张与资金来源
结 语

(3)清末民初两淮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两淮盐场的总体研究
        (二)关于清以来两淮盐政的研究
        (三)关于清以来两淮盐商的研究
        (四)关于清以来两淮私盐的研究
        (五)关于张謇盐垦的研究
第一章 同仁泰盐业公司的创办
    一、同仁泰盐业公司创办的背景
        (一)吕四经营惨淡
        (二)制盐技术落后
        (三)盐场弊病丛生
        (四)煎丁疾苦万分
        (五)私盐猖獗行销
        (六)盐价持续上涨
        (七)张謇忧国忧民
    二、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筹备与开办
        (一)考察日本,学习技艺
        (二)筹股集资,建立公司
        (三)清点垣产,接办吕四
第二章 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改革
    一、同仁泰盐业公司对吕四场的整顿
        (一)整顿规章制度
        (二)整顿盐场弊病
        (三)整顿陈旧设施
        (四)其他
    二、同仁泰盐业公司对制盐方法的改良
        (一)试行东法
        (二)试行精制法
        (三)试行浙法和海法
        (四)试行松江法
        (五)试行聚煎法
第三章 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
    一、同仁泰盐业公司的性质
    二、同仁泰盐业公司失败原因
        (一)内部分歧
        (二)官方阻挠
        (三)资金短缺
        (四)灾害频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张謇大生纱厂兴衰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思路、锁定方向
二、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1.“一条知识线索”
    2.“一名近代中国实业领袖”
    3.“一家知名棉纺织企业”
    4.“一个崛起于江北的新时代”
    5. 本课小结

(5)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张謇的儒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当儒学遭遇工业化
        二、旧道德与新知识:张謇的回应
        三、言商仍向儒:儒商张謇
    第二节 张謇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一、张謇研究的回顾
        二、张謇的儒商思想研究简析
    第三节 本文的旨趣与结构
        一、主题和框架
        二、资料及其说明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第一章 张謇的士人精神与儒商理想
    第一节 思想渊源
        一、师承
        二、随军
        三、科考
        四、经世致用
    第二节 士人担当
        一、儒家信徒
        二、学以致用
        三、兴实业,当由士大夫先之
    第三节 张謇的儒商理想
        一、实业救国
        二、教育兴邦
        三、村落主义与地方自治
第二章 实业与儒家思想
    第一节 张謇与易学思想
        一、张謇与《周易》
        二、大生集团与“生生之谓易”
        三、商业经营与通经合变
    第二节 礼学思想与企业经营
        一、张謇与礼学思想
        二、商业礼让与利导整齐
    第三节 中庸思想及其实业应用
        一、圣人之道即中道
        二、人尽人道
第三章 张謇的儒商伦理思想
    第一节 “大利不言”的义利观
        一、裁利于义
        二、公不自利
        三、以劳取利
    第二节 “忠信笃敬”的诚信观
        一、忠信笃敬的信用观
        二、笃实安分的用人观
    第三节 “勤苦俭朴”与成功法门
        一、勤苦俭朴
        二、俭德
        三、聚力合群
第四章 张謇的儒商商道与儒商精神
    第一节 商道与官商关系
        一、绅领商办
        二、官商关系
        三、张謇的商道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与儒商精神
        一、张謇与企业家精神
        二、张謇的儒商精神
    第三节 儒商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经济人与道德情操论
        二、资本主义精神
        三、张謇对西方价值观的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一战后大生纱厂经营恶化及对日借款交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战前后东北市场的变化与大生纱厂的衰落
二、排日运动背景下的大生纱厂对日借款交涉
三、张謇的两难境地与对日借款交涉的流产

(10)“调汇”经营:大生资本企业集团的突出特点——以大生棉纺织系统为中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来自外部的债务: 以大生企业 “调汇”为中心
二、化解债务压力: 以企业延迟分配、利转股及吸收存款为中心的分析
三、金融机构的集体逼债: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四、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生纱厂的企业经营与科学管理改革(1895-1921年)[D]. 姜璐.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2]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与信用风险——以大生企业系统为例[J]. 王京滨,姜璐. 社会科学, 2020(12)
  • [3]清末民初两淮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研究[D]. 吴莹莹. 安徽大学, 2020(07)
  • [4]基于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张謇大生纱厂兴衰史》为例[J]. 何新平.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9(03)
  • [5]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6]社会网络与企业家管理思想 ——以张謇为中心的考察[D]. 李帅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 [7]张謇的儒商思想研究[D]. 梁林军. 武汉大学, 2018(06)
  • [8]一战后大生纱厂经营恶化及对日借款交涉[J]. 金志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 [9]晚清大生纱厂的早期企业制度特征[J]. 张忠民. 清史研究, 2016(03)
  • [10]“调汇”经营:大生资本企业集团的突出特点——以大生棉纺织系统为中心的分析[J]. 朱荫贵. 广东社会科学, 2016(02)

标签:;  ;  ;  ;  

张健与大盛纺纱厂的兴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