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陆漂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浅谈大陆漂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一、浅论大陆漂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瑞霞[2](2020)在《石竹科卷耳属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研究》文中提出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是石竹目内一个物种丰富的科,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科约有86属,2200种,该科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卷耳属(Cerastium)是石竹科繁缕族(Alsineae)内的一个大属,全球广布,包括60种至100种或者大约近200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和寒冷地区,尤其在高海拔地区,多样化中心在欧亚大陆。已有报道表明,卷耳属的分子数据并不支持传统的形态分类,因此,卷耳属内的分类尚未明确。此外,关于卷耳属的起源、分化、迁移等生物地理历史的研究也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增加分布于中国的卷耳属样本,基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卷耳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生物地理学研究对卷耳属的起源、分化、迁移进行推测,为卷耳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及生物地理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选取了59个卷耳属及近缘属的物种,其中,Stellaria holostea和Stellaria media为外类群,基于核基因ITS以及叶绿体基因matK、trnL-F、rps16、rbcL和psbA-trnH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卷耳属的系统发育树。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构建的核基因树和叶绿体基因树均支持将Dichodon亚属提升为属,核基因树和叶绿体基因树也支持将狭义卷耳属分为2支。种子形态、蒴果形状和基因组大小均不能作为2个分支的分类依据,花瓣裂程度或许可以区分2个分支,但卷耳属内分类仍旧需要更多形态研究支持。(2)本文基于核基因ITS以及叶绿体基因matK、trnL-F、rps16、rbcL和psbA-trnH序列对卷耳属进行了分化时间估计和祖先分布区重建分析。结果表明,繁缕族起源于中亚或东亚,繁缕族的分化和迁移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狭义卷耳属起源于中亚,其分化和迁移与全球气候的下降有关。卷耳属物种可能通过长距离扩散从欧亚大陆到北美洲。

刘晓雪[3](2020)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强调了生物学实验在整个生物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在真实实验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模拟实验可以作为真实实验的一种补充,通过改进技术替换新的实验条件和材料以及创新技术改进模拟实验的条件和材料的方法,让全体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模拟实验的过程,从现实情境导入到回归现实情境的转换过程中,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本文采用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深入研究了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开展对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和应用状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初中生物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模拟实验教学策略,即: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模拟实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围绕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科学思维的转换;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检测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生物学教材中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切入点,设计模拟实验的教学课例。最后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以学生的生物期末考试成绩以及效果调查问卷为依据测评了实验班实施模拟实验的重要性和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生物学成绩要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同时实验班的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生命观念以及社会责任等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方面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其他学生。由此可以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施相关的教学策略后得到显着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是切实可行且有效的。

张之沧,闾国年[4](2017)在《灾变、绝灭与生物进化关系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地质史上大量证据表明:大灾变导致大绝灭,推动大进化。没有大灾变,就没有生物的大绝灭和物种大繁兴。灾变导致的环境变更、物种绝灭既为新物种创造了新的繁衍空间,给更高级的生命让出生态位,也导致其后物种的辐射状发生,快速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证明灾变与物种的绝灭和繁荣相辅相成、交互发生,且不是遵循一种"渐变进化模式",而是遵循一种"灾变进化模式"。正是灾变这股"地狱之火"孕育了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

王发友[5](2016)在《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综合进化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科学哲学植根于物理学、逻辑学及数学,并把物理学作为科学范式。科学哲学对物理学的关注使得它无法为生物学这样丰富而复杂的学科新近取得的诸多进展提供合理的发展模式和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生物学一直是一个极其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并且不断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就生物学现象提出了若干复杂的问题,并且对之给出了复杂的、富有成果的答案。生物进化论经历了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到综合进化论的不断发展,展示出了丰富且复杂的科学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意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学哲学逐渐确立了在科学哲学中的显学地位。进化问题一直处于生物学研究的中心,而在诸多解释进化现象的假说中,综合进化论占据进化生物学的支配地位。同时,随着当前一些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围绕综合进化论的修正与拓展再次掀起激烈论战和研究热潮。因此,从科学哲学视域研究综合进化论,借助科学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工具,将综合进化论置于实际的科学史中加以认识,对综合进化论的历史渊源、形成动因展开系统论述,不仅对生物学哲学研究的推进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而且对拓展和丰富科学哲学的论域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论文将综合进化论放置于“研究传统”这一科学哲学的概念框架中,一方面,尝试使科学哲学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与发展图景;另一方面,从生物学的理论竞争、方法融合的多元协调中梳理出可供科学哲学分析和拓展的研究资源,可以说是科学哲学理论分析在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积极拓展。同时,论文运用综合进化论演化的史料资源展现劳丹“研究传统”这一概念的解释力,在史料支撑与辩护上,也是一个积极的推进。论文以综合进化论自身的形成进化史作为安排文章逻辑结构的依据。多元竞争的进化论构成综合进化论形成的知识背景。其中,达尔文主义与孟德尔学派之间爆发的全面冲突最为剧烈,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具体构成理论等诸多层面。这个对立双方从冲突走向协调的过程有其科学史的特殊性。它们共同创建了许多新的进化概念,清扫了大量旧的误解概念,达成一种共同的语言框架,为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创造了可能性。杜布赞斯基、迈尔等多位创建者共同完成了将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工作。这些奠基人因为彼此观点的相同或相近而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科学共同体。普林斯顿会议有幸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有力见证者。综合进化论的形成过程具有复杂性,它体现了一种双重性质的综合,一方面呈现孟德尔遗传学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假说走到一起;另一方面显示孟德尔遗传学和古生物学走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种范式超越另一种范式的胜利,而是此前竞争的研究传统相互交换彼此最有活力的组件。综合进化论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一个类似于研究传统的更一般理论。综合进化论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库恩主义意义上的科学革命。综合进化论是一个包括若干核心要素、一些外围的辅助假说和前提条件的动态开放的研究传统。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符合遗传机制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新解释、基于遗传变异实质的统一解释的渐进进化学说、专有硬遗传学说、基于种群思想的生物学物种概念。这四个原理构成综合进化论研究传统的核心要素,但每一个核心要素实际上本身又形成一个包括若干具体理论的次级研究传统,这些次一级的具体理论构成综合进化论核心原则的外围辅助假说和前提条件。而在这些基本原理的背后,还隐藏着纯思辨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预设,即综合思想、多元论、硬遗传观念和种群思想。对于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研究传统中的哪些成分应该被看作是不可反驳的问题,劳丹的相对化处置方式的合理性在于他看到了不可反驳的核心的历史变化性和前后连续性,但他忽视了已发生进化的前后相继研究传统之间质的差异性,他的选择核心的视野应该进一步拓展到不同研究传统之间的比较中。综合进化论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探索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整保护带的方法,如利用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异质性、对原来的理论稍作修改、引进辅助假说、调整研究实体的边界条件、将新兴学科的新发现纳入其研究传统框架、区分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运用多元主义方法等。与一般研究传统的功能一样,综合进化论对其构成理论也具有问题定向作用、限制作用、助发现作用和辩护作用。诚如劳丹所言,每一门思想性学科,都有着一个充满着研究传统的历史。这些研究传统不仅确实存在,而且还有着自己的结构。综合进化论也是这样一种具有自己进化历史的研究传统。它作为一个历史性实体,也有其产生、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积淀出该研究传统的相互关联的构造。如果按照时空维度的不同,综合进化论可以被划分为纵向的进化结构和横向的问题逻辑结构。当前,许多生物学家结合所获取的新信息、新数据和新概念试图修正或拓展综合进化论的传统框架。这反映了综合进化论进化的两条主要路径,即通过修正保护带化解反常问题的辩护之路和建构拓展的替代理论的挑战之路,并且这种双重进化的趋势仍将继续下去。论文运用综合进化论的历史演变路径,呈现了该研究传统在组织结构上所凸显出的纵向进化结构与横向问题逻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修正和拓展劳丹研究传统和库恩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展现了生物学领域研究对科学哲学理论建模的价值与意义。综合进化论研究传统具有丰富的方法论意蕴,如概念方法、种群思想、整体论和多元论,在方法论上拓展了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生物学哲学的特色是侧重概念和概念的澄清,与物理学哲学专注于定律不同,它通过新概念的开发,以及对这些概念定义的反复提炼和完善推动学科的进展。所有的跳跃进化理论都建立在本质论的基础上,而种群思想则倾向于接受渐变论。种群思想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成为现代进化理论的基础,也是生物学哲学的基本构成之一。在生物学哲学中,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对立和论战。整体论者认为,在把一切其它科学(包括生物学)的学说和概念还原成物理科学的学说和概念时,生物系统将完全丧失它们特殊的生物学性质。综合进化论在统一和多元论之间一直保持着张力。随着生物不同层次特性的发现与分子进化的崛起,生物学的统一理想受到限制。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综合进化论由追求统一转向多元论的解释:一是由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特性所决定;二是由于中性学说对泛选择论的挑战所引起。当前,进化生物学家不是寻求一个新的统一的进化论,而是似乎愿意接受多元的因果过程和类型的解释。米切尔和迪特里希扞卫的综合多元主义具有一定合理性,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种类的多元论,如协调多元论,也就是说,多元论本身也是可以多元的。

樊汉鹏[6](2013)在《迈克尔·鲁斯的生物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生物哲学的开创人之一,鲁斯是一位坚定的标准达尔文主义者,坚持自然选择机制下的进化理论,受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影响,强调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的,主张机械的进化认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隐喻”的形式存在,对生物学理论持分支论的观点,同时也认可目的性解释在进化生物学中的价值。在进化论理论方面,鲁斯坚定地扞卫着进化论的科学性;在认识论方面,鲁斯坚持进化生物学中“进化”的实用主义观点,否认进化认识论中认识是“进展”的观点,支持目的论与因果论的不可化约性,同意宗教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认识方法论方面,本文认可其科学语言具有“隐喻”性的观点,将进化生物学看做宛如设计来启发生物学的研究,而且承认科学的客观实在性。以上鲁斯生物哲学思想的三个方面,本文认为其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迈克尔·鲁斯生物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本文依照成文思路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鲁斯的进化认识论,通过探讨进化认识论,可以为后文介绍其生物学和生物哲学的观点提供一个认识方法论,有助于从他的认识角度入手看待生物哲学。本文认为科学是可知的、可检验的合理性理论,需要相辅相成的进化认识论和传统认识论的配合,因为既有主体选择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所以本文强调认识主体在科学进化中的创新能力和客体的系统进化过程。第二章介绍鲁斯的目的论,目的论与因果论的关系发展至近代,可以归结为生物学与物理学关系的分析,是生物学是否为科学,能否化约的论据。鲁斯将进化过程比作宛如设计的存在,有助于启发科学研究。他赞成目的论的存在意义,为生物进化论的分析提供了研究方法。而要确立目的论的合理性地位,必须付诸于目的性解释合理性结构的构建,这是目的论的基础。第三章介绍鲁斯的宗教观,宗教的发展统御西方近千年历史,深深影响近现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发展,这是探讨生物进化理论之前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鲁斯一直以传统达尔文主义的扞卫者自居,长期和神创论者辩论,守护进化理论的科学地位,同时认为宗教应该积极吸纳科学的成果。本文认为宗教在历史上也不是一味地向善,应该以法制的健全、道德的规范和科学的认知来实现道德水平的维持。第四章介绍鲁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扞卫,这是文章的重要部分,从两个层次得知他是一位传统的达尔文主义者,对进化理论的扞卫是强有力且富有成绩的。然而在面对传统达尔文理论的窘境时,我们应该遵循进化认识论的认识方法论规则,积极吸纳新达尔文主义和非达尔文主义的科学性理论,接受遗传漂变、中性进化论和基因突变等理论,以补充传统达尔文主义思想,以开放的态度确立进化生物学的科学地位。

程晨[7](2013)在《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哲学思考 ——以合成生物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辛西娅”的诞生意味着合成生命时代的来临,合成生物学作为其知识和技术的支撑,正日益受到关注和研究。合成生物学技术带给了人类无限的希望:从基础科学领域看,通过设计和建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物系统,科学家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能够更好地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等重大科学问题;从应用科学方面看,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化学制品、环境保护和生物材料等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合成生物学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一个有希望的未来的同时,也将诸多负面效应悄然地种在希望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负面影响会生根、发芽,开出带有破坏性的“花朵”。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合成生物学的潜在危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合成生物学在伦理、安全、社会等方面都存在风险。然而,仅从伦理、安全与社会的角度分析合成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是不够的。首先,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分析合成生物学的影响时,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全面和整体的分析视角;其次,合成生物学对人类的影响不仅涉及空间维度还涉及时间维度,这种影响将是持续而深远的,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到时间因素的作用。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与缺陷,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分析视角——进化视角,即从人类与进化的关系出发,厘清合成生物学对整个社会和未来的影响。在进化视角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而提出了“进化代理人”的概念,指出在人类掌握了科技工具之后,人类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进化代理人”,合成生物学技术是人类作为进化代理人的一次勇敢尝试。从理论上看,人类作为进化代理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重构其与进化关系的过程。由此,合成生物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转化为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时必须面对的挑战与希望。在这样一种分析框架下,我们自然而然地可以延伸到关于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哲学思考以及可能获得的启示,同时也可以为合成生物学未来的发展提供答案。以进化视角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人类以合成生物学为工具在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时经历的挑战与希望,思考了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哲学问题,并获得了若干启示。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第一,人类首先是进化的产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似乎逐渐变成了进化的代理人,希望干预进化、控制进化,而进化则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第二,所谓进化的视角,首先是对时间因素及发展历程的重视;其次,承认进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再次,认为进化视角具有伦理关怀;最后,进化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责任的视角、发展的视角。第三,合成生物学是人类作为进化代理人的又一尝试,它在帮助人类重构与进化关系的过程中,正在不断从知识、伦理以及社会层面发起了挑战,与此同时,它也可能为自然及人类的进化找到更好地途径或方式。第四,在人类不断干预进化、力图控制进化的欲望之下,我们有必要对人类与进化的关系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本文拟从本体论、知识论以及方法论三个层面展开:(1)在人类与进化关系的本体论思考中,本文首先对自然目的与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审视,认为人类的中心主义思想与自然进化的目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虽然目前已有“非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但是这种转向并不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其次,本文认为现代生物科技摧毁了有机体生物学上的稳定性,这为未来的遗传与进化埋下了灾难的种子;最后,分析指出人类作为进化代理人试图代理进化的不合理性和不正当性;(2)在人类与进化关系的认识论思考中,本文将人类对进化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不知而行、半知而后行以及行而不知,并且认为当今的人类正处于行而不知的阶段,人类的这种行而不知类似于“试错”行为,然而,进化的进程却不允许“试错”;(3)在人类与进化关系的方法论思考中,本文讨论了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中技术的本质和价值。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的技术本质上是挑战的,它不断挑战着自然和进化,并且将一切都带入一种技术所营造的非自然的状态中:关于技术的价值,本文认为,在人类利用技术重塑自然的进化阶段中,技术被赋予的价值是善的,但尽管如此,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恶果。最后,本文从进化的视角提出人类在处理其与进化的关系中应该主动承担责任,这些责任包括:对自然与地球的关爱,对人的本质与生物学本体的关注、对人类生存质量的关心以及对未来进化结果的关照。而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实际上也取决于人类在理性思考自身与进化关系的基础上,对上述责任的回答。

李楠[8](2012)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文中研究说明1859年,《物种起源》在英国出版,其作者英国着名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以其严谨刻苦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以及贝格尔号的艰苦航行等也成为科学史上着名的事件。由此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为生物学科及人类文明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下半叶,生物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迅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思想变革不仅涉及了生物学界,更是深刻影响了社会学等非自然科学领域。本研究运用文献梳理法、科学史分析与考证法对1873—1937年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以期从生命科学的立场出发,也从社会发展的立场出发,科学、公正地重新审视和勾勒1937年以前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和传播意义。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前的3000余种科技期刊,从中选择了1873—1937年对生物进化论进行传播的18种科技期刊共213篇文章以及这期间的代表性图书,作为研究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依据。并从中进一步选取《格致汇编》、《国闻汇编》、《科学》、《新青年》、《汇报》、《民铎》等代表性期刊以及《西学考略》、《物种原始》等图书进行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严复《天演论》传播进化论之前,1873年,《申报》第404号以《西博士新着<人本>一书》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这是达尔文的名字及其着作在中国的首次出现。1877年《格致汇编》第7卷上发表傅兰雅撰写《混沌说》一文,介绍了生物由简至繁的渐进过程,并首次论及人猿同祖论和生物进化。188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出版《西学考略》一书,正式对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进行评论介绍,据考证此书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最系统地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介绍。2)1897年,《国闻汇编》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宣传了变革和发展的观点,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到了深刻启蒙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严复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相结合,并异化为社会进化论的传播策略,是造成空前影响最主要的原因。1906年,李扶撰文《天演论驳议》发表于第9年54号《汇报》,作为对生物进化论提出批判的极具代表性的一份传教士期刊,从侧面展现出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的曲折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深入传播。3)五四时期,以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期刊为传播媒介,陈独秀(1879—1942)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对进化论进行了大力的整合与广泛宣传,为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并成为试图变革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这一理论由自然科学上的新理论发展成为深刻影响国人的思想洗礼,促进了思想启蒙运动的深远发展。于是,在1919年前后,掀起了进化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第三次高潮。4)1915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期刊出版,这一份在美国编辑而在上海出版的期刊向中国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和思想,特别是生物进化论。1927年《科学》发行“生物进化论专号”,该刊从达尔文其人、进化思想源流和影响、遗传、突变、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人类进化与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引进生物进化论,而且也系统引进了作为生物进化论基础的整个现代生物学。同时,中国科学社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学研究所。1922年出版的《民铎》之《进化论专号》深入从进化之历史、进化的方法、进化的证据、达尔文年谱等各个方面解读生物进化论,并指出进化论发展之趋势。研究结论如下:1)首次从科学传播的新视角勾勒了1873—1937年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轨迹。生物进化论并非如学界通常认为的是1897年通过严复的《天演论》传入中国,将其传入时间提前至1873年。相比较图书和报纸,期刊一直是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媒介。从形态上来看,传播生物进化论的期刊经历了从文理综合性期刊到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再细化为分支学科期刊的过程,从文章体裁来看,晚清时期多为新闻报道、短评消息形式的文章体裁,以此介绍达尔文其人其事,民初时期文章体裁则演变成为较为专业的学术论文,这也标志着《博物学会杂志》、《博物学杂志》、《博物杂志》等生物学专业期刊传播科学知识的专业性进一步增强。2)首次从期刊传播的视角深刻剖析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严复、陈独秀等人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相结合,并异化为社会进化论的传播策略,是造成空前影响最主要的原因。从报纸形态的《国闻报》到期刊形态的《国闻汇编》的嬗变和共存现象,既是报纸为中文期刊诞生的源流之一的证明,也是严复熟练规避报纸和期刊各自劣势和熟练运用各自优势的一个典型案例。一年以后,又将《国闻汇编》连载的部分《天演论》修订完善后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在其中:规避了报纸知识性、学术性较欠缺的劣势,充分利用了报纸新闻报道短平快的优势,传播西学中的进化论等科学消息,实现一次传播;规避期刊出版周期比报纸长的劣势,充分利用期刊学术性、系统性优势,长篇连载进化论,实现二次传播;规避图书连续性、时效性较差的劣势,先在期刊连载发表,形成连续性知识获取悬念,再利用图书的阶段性、集成性优势,在期刊连载的基础上以图书的形式出版,从而实现了三次传播效应。这是天演论之所以在晚清中国形成爆发传播和轰动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3)1915年创刊的《科学》是向中国传播生物学,特别是生物进化论,以及促生中国生命科学学科萌芽和系统化的主媒介,它完全不同于晚清民初以来其他期刊或图书有关生物进化论的零散传播、局限于知识传播甚至异化传播的势态。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它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科学》对大多数西方基础学科的引进、传播都体现了系统性和前沿性的追求。这正是《科学》之所以成为晚清以来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的主媒介的根本原因所在。4)生物进化论,作为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在中国的传播有力地促进和影响了我国生物学高等教育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人接纳和研究进化论加快了生物进化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在中国兴起,进而系统完善了中国生物学科发展。在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我国的生物学高等教育不但丰富了原有的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比较生理学、胚胎学,系统分类学等传统学科,还逐渐衍生出进化生物学、细胞进化学、进化生态学、数量遗传学、进化遗传学、生物进化论、人类起源与演化学等新的学科分支。并使中国生物学科朝着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方向快速发展。

布鲁斯·特里格,刘岩,陈淳[9](2012)在《考古学与认识论:跨越进化论隔阂的对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古学是用过去的物质文化来复原历史。唯物史观教导我们说,只要学者保持客观,凭材料说话,我们就能获得对过去的真知。在具体操作上,大家则采取了一种经验主义的方法,这就是凭直觉、常识和经验来对研究对象做出想当然的判断或貌似合理的解释。其实,在重建历史过程的另一端——我们如何思考和认识过去,也同样极其重要。这一点因我们以前过于强调唯物主义或贬损观念(唯心)主义而受到不当的忽视,将探讨主观感知对研究的影响看作是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但正是西方学者具有不断反思主观意识在认知过程中存在偏颇的传统,才促进了科学进步。意大利学者埃米利奥.贝蒂对解释学的主客观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洞见,认为只有当解释者的主观性能够透入解释对象的外在性之中,才能获得客观的认识,否则解释者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主观片面性投射到解释对象之上而已。英国考古学家和哲学家柯林伍德也指出,探索过去不只取决于探方里出些什么东西,也取决于我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即使对客观现象最简单的感知也只能来自于观察者脑子里固有或习得的概念。人们无法感知自己经验之外的世界。因此,对考古学家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只是他们脑子里的想法。这便是我国不少学者只认可类型学和地层学是重要的问题,其他都无足轻重的原因。在本文中,特里格教授介绍了欧美考古学与认识论的互动,分析了考古学家几种不同的认识途径,对考古学不同偏好的认识论进行了剖析,他还从认知进化的角度讨论了实证主义、观念主义与现实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最后,特里格强调了想象对考古学阐释的重要性,它可弥补科学实证方法在探究人类意识上的无助。虽然科学与想象截然不同,但是除非考古学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否则它将无法作为一种科学探索而蓬勃发展。这篇文章对于相信凭材料说话、或忙于田野工作无暇思考各种问题,或执着于类型学单一思维的考古工作者,是值得细细阅读和反复品味的一篇好文章。

向晓琼[10](2011)在《我国科学课程设置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众科学素养问题在当今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影响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有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教育对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有显着的影响。本文从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入手,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文本研究方法,考查学校科学教育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英、美等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研究。通过考查英、美和欧盟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检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的有效性。研究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通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的文本分析,梳理历年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三,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所含科学课程内容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我国科学课程内容与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的关系,分析科学课程内容如何落实“科学素养”理念,分析大纲教科书和课标教科书落实其理念的差异。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与国外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数据具有国际比较性。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仍处于落后地位。(2)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的基本科学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除计算机软件、Internet两个基本科学术语外,均体现在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中。其中,科学课程涉及到6个基本科学术语和29个基本科学观点的内容。(3)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的基本科学方法,“科学研究”和“对比实验”渗透于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中,“概率题”体现在中学科学和生物学课程内容中。(4)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中的“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并不是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内容文本体现的知识。(5)课标教科书的课程内容更好体现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6)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的基本科学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以及基本科学方法绝大部分都包含于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中,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一直处于不平衡、偏低的程度。因此,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只是影响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还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其他因素。

二、浅论大陆漂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大陆漂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石竹科卷耳属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分类学研究进展
    1.3 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4 生物地理研究进展
    1.5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目的
2 卷耳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卷耳属的生物地理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卷耳属物种水平取样表
附录B 本研究自测序列的分类群名称,采集地点及凭证标本
附录C 卷耳属物种的分布区域表
附录D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
        1.1.2 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1.3 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与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验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实验
        2.1.2 模拟实验
        2.1.3 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
        2.1.4 核心素养
        2.1.5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认知-发现理论
        2.2.3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第3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模拟实验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工具
    3.3 调查程序
        3.3.1 问卷编制
        3.3.2 问卷测试
        3.3.3 问卷发放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3.4.1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1 教师的基本信息调查情况
        3.4.1.2 教师对模拟实验了解情况
        3.4.1.3 教师对模拟实验态度情况
        3.4.1.4 生物学模拟实验开展情况
        3.4.1.5 影响模拟实验开展的因素
        3.4.2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4.2.1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情况
        3.4.2.2 对模拟实验了解程度
        3.4.2.3 对模拟实验态度情况
        3.4.2.4 模拟实验的开展情况
        3.4.2.5 对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学习期望
    3.5 优势及存在问题
        3.5.1 教师方面
        3.5.1.1 优势
        3.5.1.2 存在问题
        3.5.2 学生方面
        3.5.2.1 优势
        3.5.2.2 存在问题
第4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学模拟实验的改进
    4.1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模拟实验分析
    4.2 模拟实验的设计原则
    4.3 模拟实验的实施策略
        4.3.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模拟实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4.3.2 围绕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4.3.3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4.3.4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科学思维的转换
        4.3.5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检测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4.4 模拟实验实施的过程
    4.5 教学设计课例
第5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学模拟实验的实践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程序
        5.4.1 期中考试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4.2 教学实践
        5.4.3 实施后效果评价
        5.4.3.1 期末考试成绩结果对比与分析
        5.4.3.2 效果问卷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作者简历

(4)灾变、绝灭与生物进化关系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灾变的破坏和创生作用
二、绝灭为新种产生让出生态位
三、灾变和绝灭增生物种多样性

(5)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综合进化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主题确立
        (一) 选题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主要内容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博物学与实验学研究传统的冲突
    第一节 作为研究传统的达尔文主义
        一、达尔文主义是一个科学理论吗?
        二、达尔文主义研究传统的特征
    第二节 作为研究传统的孟德尔学派
        一、解孟德尔之谜
        二、不同质的孟德尔学派
    第三节 对立研究传统的多层次冲突
        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冲突
        二、方法论的冲突
        三、具体理论的冲突
        四、对立研究传统交流的鸿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冲突研究传统的协调
    第一节 综合进化论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问题因素
        二、时代因素
        三、延迟因素
    第二节 实验学和博物学研究传统实现协调的历史特殊性
        一、实验学研究传统的进化
        二、博物学研究传统的进化
        三、对立阵营的协调与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第三节 综合进化论的双重性
        一、涵义问题的缘起
        二、综合概念的多元化表征
        三、双重性质的综合
        四、综合进化论的两个一般性解释
    第四节 综合进化论的科学选择与适应性辐射
        一、科学选择:解题效力的比较
        二、综合进化论的适应辐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为研究传统的综合进化论
    第一节 综合进化论的核心原则
        一、基本原理与本体论、方法论预设
        二、何以确定“不可反驳的核心”
        三、选择核心的策略:把握不同研究传统间交流的关键障碍
    第二节 综合进化论的辅助假说及其修正
        一、辅助假说
        二、研究传统的功能
    第三节 综合进化论的进化结构
        一、谱系关系
        二、进化的双重性
        三、渐进进化模式
    第四节 综合进化论的问题逻辑结构
        一、探寻满足结构的渴望之物
        二、识别结构的方法论选择
        三、问题议程
        四、合理的认知态度
    第五节 综合进化论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激烈论战
        二、促进进化变化的因素
        三、进化的两条路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进化论的方法论意蕴
    第一节 概念方法
        一、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定律
        二、生物学定律的特点
        三、生物学哲学中的概念方法
        四、一个案例研究:“重组”概念
    第二节 种群思想
        一、传统科学哲学中的本质论
        二、种群思想与反本质论
        三、种群思想:强调生物个体的独特性
        四、一个案例研究:生物学物种概念
    第三节 整体论
        一、物理主义的还原论
        二、生物学中的反还原论
        三、着重于关系的整体论
    第四节 多元论
        一、走向多元论的原因
        二、综合多元主义
        三、从还原的统一到综合的统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后记

(6)迈克尔·鲁斯的生物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迈克尔·鲁斯的进化认识论
    1.1 康拉德·洛伦兹进化认识论与迈克尔·鲁斯的评判
        1.1.1 洛伦兹的进化认识论
        1.1.2 鲁斯的评判
    1.2 迈克尔·鲁斯的进化认识论
        1.2.1 鲁斯的机械主义进化认识论
        1.2.2 对鲁斯进化认识论的评价
第二章 迈克尔·鲁斯的目的论
    2.1 迈克尔·鲁斯对本体目的论态度
        2.1.1 外在目的论和内在目的论
        2.1.2 鲁斯的反目地论立场
    2.2 迈克尔·鲁斯肯定目的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价值
        2.2.1 目的性解释的疑点解答
        2.2.2 目的性思考的存在价值
    2.3 对迈克尔·鲁斯目的论的评价
第三章 迈克尔·鲁斯的宗教观
    3.1 迈克尔·鲁斯辩证宗教存在的价值
        3.1.1 “机器”隐喻看待科学
        3.1.2 鲁斯的“信仰”观
    3.2 对迈克尔·鲁斯宗教观的评价
        3.2.1 对鲁斯宗教观的肯定
        3.2.2 对鲁斯宗教观的否定
第四章 迈克尔·鲁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扞卫
    4.1 达尔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4.1.1 鲁斯对达尔文主义基本认识
        4.1.2 新达尔文主义
        4.1.3 非达尔文主义
    4.2 迈克尔·鲁斯对进化论的扞卫
        4.2.1 反驳神创论者
        4.2.2 反驳培根传统
        4.2.3 反驳波普尔的进化论认识
    4.3 迈克尔·鲁斯对传统达尔文主义的扞卫
        4.3.1 自然选择作用的单位
        4.3.2 鲁斯自然选择思想的不足
    4.4 迈克尔·鲁斯对“物种”的认识
        4.4.1 “物种”的两种概念
        4.4.2 “物种”是无意义的
    4.5 迈克尔·鲁斯扞卫达尔文进化论的窘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哲学思考 ——以合成生物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合成生物学概述
    2.1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定义
        2.1.1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2.1.2 合成生物学的定义
    2.2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前景
        2.2.1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2.2.2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前景
    2.3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现状
        2.3.1 欧美及一些亚洲国家的发展现状
        2.3.2 我国合成生物学发展现状
    2.4 合成生物学的特征及可能引发的哲学问题
        2.4.1 合成生物学的特征
        2.4.2 合成生物学引发的哲学问题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进化视角的引入及其当代解读
    3.1 进化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延伸
        3.1.1 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之前的进化思想
        3.1.2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3.1.3 进化思想发展的三阶段
    3.2 作为分析视角的进化
        3.2.1 引入进化视角的现实背景
        3.2.2 引入进化视角的理论基础
    3.3 进化视角的当今解读
        3.3.1 进化是一种引入了时间因素的自然进程
        3.3.2 进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3.3 在进化与伦理之间架一座桥梁
        3.3.4 进化视角的另一面是责任与发展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作为进化产物及代理人的人类
    4.1 作为进化产物的人类
        4.1.1 人类进化轨迹
        4.1.2 作为进化产物的人类
    4.2 作为进化代理人的人类
        4.2.1 “进化代理人”的提出及其内涵
        4.2.2 人类作为进化代理人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4.2.3 人类作为进化代理人的能力与程度分析
    4.3 人类作为进化代理人的新尝试——以合成生物学为例
        4.3.1 构建和设计生命
        4.3.2 人为选择代替自然选择
        4.3.3 合成生物学对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的挑战与希望
    5.1 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面临的挑战
        5.1.1 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面临的知识挑战
        5.1.2 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面临的伦理挑战
        5.1.3 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的社会问题
    5.2 重构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希望与梦想
        5.2.1 一种强化进化的观点
        5.2.2 来自其他方面的辩护观点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哲学思考
    6.1 人类与进化的基本关系概述
        6.1.1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
        6.1.2 从被动的进化到主动的代理
        6.1.3 被干预的进化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6.2 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哲学思考
        6.2.1 人类与进化关系的本体论思考
        6.2.2 人类与进化关系的认识论思考
        6.2.3 人类与进化关系的方法论思考
    6.3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结论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专有名词索引
中外人名索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获得奖励

(8)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选题来源
    1.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合评述
        1.2.1 研究基础
        1.2.2 文献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与重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进化思想与生物进化论发展史
    2.1 生物进化思想起源
        2.1.1 林奈的分类说
        2.1.2 进化思想的先哲——布丰
        2.1.3 进化论的伟大先驱——拉马克
    2.2 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基础
        2.2.1 居维叶与灾变说
        2.2.2 赖尔与地质渐变说
    2.3 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
        2.3.1 达尔文生平简介
        2.3.2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2.3.3 马尔萨斯《人口论》对达尔文的影响
        2.3.4 《物种起源》的出版:激烈反响与牛津论战
    2.4 达尔文学说的发展
        2.4.1 新达尔文主义——孟德尔、魏斯曼
        2.4.2 现代达尔文主义
        2.4.3 传统进化论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阶段(1873—1896)
    3.1 国人与传教士共同传播进化论
        3.1.1 《谈天》:西方进化思想传入中国的起点
        3.1.2 《地学浅释》:启发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的重要着作
        3.1.3 《格致汇编》(1876)与“混沌说”
    3.2 在华传教士独立传播生物进化论
    3.3 《申报》与达尔文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进化论在晚清社会的社会化传播过程(1897—1919)
    4.1 《国闻汇编》的拓荒性传播
        4.1.1 《国闻汇编》之创刊背景
        4.1.2 《国闻汇编》之出版概况
        4.1.3 主编严复其人
        4.1.4 传播进化论思想
        4.1.5 以图书形式的二次传播之《天演论》出版
        4.1.6 小结
    4.2 《新青年》与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化传播
        4.2.1 《新青年》出版概况
        4.2.2 《新青年》传播的进化论
        4.2.3 《新青年》与《科学》的关系
        4.2.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系统、广泛传播(上,1914—1919)
    5.1 《科学》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5.1.1 《科学》编辑出版概况
        5.1.2 《科学》传播生物学的概况
        5.1.3 《科学》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1.4 小结
    5.2 生物学期刊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1 《博物学杂志》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2 《博物学会杂志》与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3 《博物杂志》及其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5.3 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以《天演论驳义》为例
        5.3.1 《汇报》的出版概况
        5.3.2 《天演论驳义》对生物进化论的批判
        5.3.3 小结
第六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广泛、系统传播(下,1920—1937)
    6.1 马君武及其《达尔文物种原始》的出版
        6.1.1 马君武先生简介及年谱
        6.1.2 《达尔文物种原始》:《物种起源》最早的中译本
        6.1.3 马君武与《达尔文》
    6.2 《民铎·进化论号》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6.2.1 《民铎》出版概况
        6.2.2 《民铎》的主笔
        6.2.3 《民铎·进化论号》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6.2.4 首次发表的《达尔文年谱》
        6.2.5 《民铎·进化论号》传播进化论的科学意义
    6.3 《科学》出版生物进化论专号
        6.3.1 出版背景及概况
        6.3.2 《科学·进化论专号》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6.3.3 《科学·进化论专号》传播生物进化论的科学意义
        6.3.4 两本期刊专号之对比
    6.4 静生生物调查所的成立
        6.4.1 中国生物学发展之回顾
        6.4.2 静生生物调查所之创立
        6.4.3 《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之创办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及参与课题
参加会议与学术交流
致谢

(9)考古学与认识论:跨越进化论隔阂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走出哲学的迷茫
    历史背景
    考古学家应用的哲学概念
    认识论的进化论方法
真实、感知与想象
    新进化论与过程考古学
    后过程论的对立
    推断象征符号
    极端相对主义的危险
    构建认识论的现实主义
想象与科学好奇心
    控制想象
    培养想象力
结语

(10)我国科学课程设置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设计
一、英美等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研究
    (一) 美国的公众科学素养测评
    (二) 英国"公众理解科学"与公众科学素质调查
    (三) 欧盟"欧洲晴雨表"中的公众科学素质调查
    (四) 小结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
    (一) 公众对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
    (二) 公众对科学观点的了解程度
    (三) 公众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四) 公众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五) 小结
三、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内容所含科学课程内容的分析研究
    (一) 科学课程内容与基本科学术语
    (二) 科学课程内容与基本科学观点
    (三) 科学课程内容与基本科学方法
    (四) 科学课程内容与"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
    (五) 大纲和课标教科书落实公众科学素养内容的比较
    (六) 本研究结论
四、结论与建议
    (一) 总的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论大陆漂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石竹科卷耳属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研究[D]. 张瑞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模拟实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晓雪. 鲁东大学, 2020(01)
  • [4]灾变、绝灭与生物进化关系解析[J]. 张之沧,闾国年.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7)
  • [5]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综合进化论研究[D]. 王发友. 东南大学, 2016(02)
  • [6]迈克尔·鲁斯的生物哲学思想研究[D]. 樊汉鹏. 山西大学, 2013(02)
  • [7]人类与进化关系的哲学思考 ——以合成生物学为例[D]. 程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8]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D]. 李楠. 西北大学, 2012(11)
  • [9]考古学与认识论:跨越进化论隔阂的对话[J]. 布鲁斯·特里格,刘岩,陈淳. 南方文物, 2012(02)
  • [10]我国科学课程设置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D]. 向晓琼. 西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浅谈大陆漂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