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常见病毒性疾病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鹅常见病毒性疾病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一、鹅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乐,于晓清,李翘楚,于道德,邹琰,叶海斌,吴海一,刁菁[1](2021)在《我国鲑鳟鱼类养殖常见流行疫病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鲑鳟鱼类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是世界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我国鲑鳟鱼类养殖近年来蓬勃发展,产量及规模不断提高,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各地鲑鳟鱼类流行疾病的暴发日趋频繁,国内疫病防控体系与挪威、智利等主产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概述了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引起的鲑鳟鱼类主要流行性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相应的诊断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国内鲑鳟鱼类免疫防控手段,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较为系统的鲑鳟鱼类常见流行疫病相关基础知识、常用的检测技术以及免疫防控手段,为从业者和研究人员对鲑鳟鱼类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宋世斌[2](2020)在《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产物活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细胞受到病毒等生物诱导剂刺激而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类细胞因子,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具有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由机体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产生,能诱导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Th1型细胞、NK细胞及CTL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与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呈现相关性,IFN和IL-18都具有抗病毒、抗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本实验开展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的相关研究,采用分子克隆和基因工程等技术获得了3个基因,体外制备了藏獒犬3个基因的重组蛋白,验证了其生物学活性,并开展了临床相关实验,丰富了犬细胞因子的知识,对犬疾病的检测和防控以及保障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犬疾病的防控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一,从藏獒犬血液中分离淋巴细胞,利用脂多糖(LPS)与植物血凝素(PHA)联合刺激淋巴细胞后提取RNA,经RT-PCR扩增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全长片段,将扩增到的基因分别克隆到pGEM-T-easy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IFN-γ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6%,开放阅读框为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AA),N端23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43个AA,分子量为17.2 kD;克隆的IFN-α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6.0%,其开放阅读框为564 bp,N端23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64个AA,推测的分子量为19.0 kD;克隆的IL-18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100%,其开放阅读框为582 bp,编码193个AA,N端36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57个AA,推测的分子量为18.1 kD。第二,根据克隆的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阅读框序列,设计3个基因去掉信号肽的表达引物,克隆去信号肽后的目的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转化大肠杆菌后诱导表达。经优化诱导条件后,3个重组菌都能够在温度为37℃,浓度为0.5 mM IPTG的诱导条件下成功的表达,3个重组菌在诱导后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其中pET-30a-IFN-γ重组蛋白在上清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经SDS-PAGE分析,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表达的蛋白分别约为23 kD、25kD和24 kD,表达的蛋白大约占菌体蛋白30%35%。第三,用镍琼脂糖凝胶纯化层析柱纯化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重组蛋白,纯度达到90%以上,通过梯度透析复性法复性蛋白。利用抑制病毒噬斑法测定重组藏獒犬IFN-γ和IFN-α的生物学活性,二者都具有抗病毒的活性,而且IFN-α抑制VSV的作用强于IFN-γ,二者的抗病毒活性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有作用,在高于或低于这个浓度范围时发挥的效果一般;利用MTS法检测重组藏獒犬IL-18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纯化的重组IL-18具有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说明表达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第四,通过对总数为128只犬病毒性传染病病例(包括犬细小病毒病、犬冠状病毒病及犬瘟热3类宠物常见病)的IFN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FN治疗组中3类疾病总计67只,治愈45只,平均治愈率67.2%,对照治疗组中3类疾病总计61只,治愈34只,平均治愈率55.7%,使用本实验获得的IFN-α重组蛋白治疗宠物犬病毒性传染病,能显着提高治愈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效果。本研究克隆了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并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次成功的表达了3个基因,纯化、复性了重组蛋白,发现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开发利用;通过藏獒犬IFN-α重组蛋白的临床病毒性犬病的治疗,验证了藏獒犬IFN的抗病毒活性。藏獒犬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犬种,本研究为犬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进一步开发和相关疾病的检测及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帅,李芳,李赞,王涛,赵东明,步志高[3](2020)在《CRISPR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CRISPR/Cas系统凭借其操作简单、靶向精准、效率高等优点,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通过总结CRISPR技术在抗病毒药物潜在靶点筛选、疫苗开发、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病毒性疾病临床治疗等领域的应用,阐明了CRISPR/Cas系统目前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作为一种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系统可以快捷地筛选出多种病毒的潜在药物靶点;可以改造病毒基因组,为研发基因缺失活疫苗做储备;可以快速准确诊断病毒性疾病,也可以为乙肝、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CRISPR/Cas系统仍存在致癌风险、脱靶效应以及递送系统的安全准确性不足等问题。随着CRISPR技术的不断完善,该技术必将会给病毒性疾病的检测诊断与预防控制带来重大变革。

胡瑞鸿[4](2020)在《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近年来,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的毒力有增强趋势,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GP的特异性防治主要依赖接种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进行被动免疫,对GP强毒感染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由于IgY具有价格低廉、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已被广大养鹅户接受和采用。但目前使用的IgY多为粗制抗体,缺乏统一的生产、检验标准,琼扩抗体效价高低不等,故研制一种纯度及效价高,防治效果好,有统一生产标准的GPV IgY势在必行。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地饲养的雏鹅群中,采集疑似GP病死鹅的病料,进行GPV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获得的GPV研制抗GP的IgY,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GPV的分离鉴定用氯仿提取法从疑似GP病死鹅的肝、脾组织中分离病毒,接种3日龄雏鹅和12日龄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病毒经特异性检验(琼脂扩散试验(AGP)和鹅胚中和试验)、超微结构观察、毒力测定、理化特性(热敏感试验、乙醚敏感试验、氯仿敏感试验、胰蛋白酶敏感试验、耐酸性试验)检验、纯净性试验、核酸检测、VP3基因序列鉴定及基因进化树分析,进行综合鉴定。(2)GPV IgY的研制将分离鉴定获得的GPV(命名为H株),经鹅胚逐级传代至F10,F10代进行1000倍稀释,接种12日龄鹅胚,收获鹅胚液作为GPV灭活疫苗抗原,抗原无菌检验和毒力检测合格后,进行浓缩及灭活,通过接种12日龄鹅胚进行灭活检验;灭活检验合格后进行GPV灭活疫苗的配制及乳化,获得GPV灭活疫苗,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及安全性检验;将检验合格的GPV灭活疫苗按经典免疫程序免疫产蛋鸡,当高免鸡蛋卵黄液的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1:64时,对其进行除脂、提取和灭活,制备出抗H株GPV IgY。(3)抗H株GPV IgY的质量评价通过监测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对GPV IgY的理化特性(温度、酸碱度、胃蛋白酶的作用时间、冻融次数)进行评价;通过GPV IgY单次单剂量、重复单剂量和单次大剂量皮下注射3日龄雏鹅及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观察雏鹅和小白鼠的健康状况,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对GPV IgY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剂量的GPV IgY对GPV强毒攻毒24 h雏鹅的治疗试验、对GPV感染不同时长和不同日龄雏鹅的治疗试验,依据雏鹅治愈率,对GPV IgY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免疫剂量的GPV IgY对雏鹅皮下接种,24 h后用GPV强毒攻毒,依据雏鹅保护率进行预防效果评价;同类产品免疫3日龄雏鹅,依据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评价GPV IgY与同类产品的差异。通过物理性状、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监测及对雏鹅攻毒保护率监测,确定GPV IgY的储存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1)GPV的分离鉴定结果分离的病毒接种雏鹅,呈现与GP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接种鹅胚,可在鹅胚中增殖,且为非血凝性感染病毒;AGP显示,从雏鹅和鹅胚分离的病毒液与GP阳性血清之间出现沉淀线;鹅胚中和试验证明,病毒液能被GP阳性血清中和,中和后的病毒液接种鹅胚不引起死亡;电镜下观察,H株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细小病毒特征;H株鹅胚和雏鹅传代培养F6~F10代,毒价最高且稳定,病毒的ELD50和LD50分别大于10-5.0/0.2 m L和10-4.0/0.2m L;以分离到的H毒株分别接种3日龄、10日龄、20日龄雏鹅,其致病性随雏鹅日龄增大而减弱;分离的病毒在56℃3 h保持其感染性,能够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和酸性条件(p H3.0)的作用;分离的病毒液细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检查均为阴性,证明H株病毒纯净;PCR核酸检测病毒约在500 bp处出现特异性DNA条带,DNA大小与GPV相符;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符合GP生物学特性,该病毒为GPV(命名为H株)。以PCR扩增出的VP3基因,与参考毒株的VP3基因序列对比,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5.9%~99.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9.6%之间;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H株与在黑龙江省分离的SP、ZZ、ZD、DQ、JX等毒株亲缘关系较与GD(广东)、YG(扬州)等毒株近。(2)GPV IgY的制备结果GPV H株灭活疫苗抗原无菌检验呈阴性、鹅胚液ELD50为10-5.22/0.2 m L、灭活检验鹅胚全部健活。GPV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均合格。用该GPV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收集AGP≥1:64高免鸡蛋的卵黄液。高免卵黄液经酸化水1:8稀释、p H5.2、4℃作用15 h、1900 g离心20 min条件下除脂;酸化水-1.5%辛酸-33%硫酸铵提取;终浓度0.05%甲醛溶液经20~25℃灭活24 h,对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蛋白浓度及蛋白纯度均无显着影响,确定上述除脂、提取和灭活条件为最佳工艺。(3)GPV IgY的质量评价结果上述制备的抗H株GPV IgY在60℃以下作用2 h,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不降低,当温度达到70℃以上,琼扩抗体效价显着降低,当温度达到75℃作用30 min时,琼扩抗体效价呈阴性;p H范围在4.0~11.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差异不显着,p H值为3.0和12.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显着低于对照组;当胃蛋白酶作用6 h,琼扩抗体效价无变化,作用8 h以上显着降低;GPV IgY经5次反复冻融,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无显着差异;GPV IgY免疫雏鹅和小白鼠均未出现任何注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精神状态良好,采食正常;GPV IgY对雏鹅治疗效果表明,琼扩抗体效价越高、注射剂量越大,雏鹅治愈率越高;病毒感染雏鹅的时间越长、雏鹅日龄越大,雏鹅治愈率越低;GPV IgY对雏鹅预防效果表明,同一注射剂量,琼扩抗体效价越高,雏鹅保护率越高,同一琼扩抗体效价,注射剂量增加,雏鹅保护率增高;GPV IgY免疫雏鹅后12 h~10 d,对雏鹅保护率高达88.00%以上,可有效抵抗病毒感染。差异对比试验表明,研制的GPV IgY的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均高于同类产品。(4)GPV IgY的储存条件2~8℃储存24个月,GPV IgY的物理性状、纯净性、琼扩抗体效价稳定,对雏鹅感染GPV的保护率达88.00%以上。(5)GPV IgY推荐使用剂量和方法对已感染GPV的雏鹅,选择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为1:16以上,1.0 m L/只;对未感染雏鹅进行紧急预防免疫,0.5 m L/只,皮下注射,对GPV感染的治愈率和保护率均达80.00%。

高翔[5](2020)在《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免疫应答的初步评价及感染LLC-PK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一种新型的猪肠道冠状病毒,可感染不同日龄猪,但新生仔猪更易感,感染后主要表现出严重腹泻、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2012年,在中国香港首次报道了PDCoV。然而,PDCoV疫情的爆发却发生在2014年美国俄亥俄州。随后,在美国养猪州迅速蔓延和传播,造成新生仔猪3040%的死亡率。近年来,PDCoV已在多个国家猪场中流行,包括中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墨西哥等国家。当前,由于尚不清楚PDCoV传播和致病机制,并且缺乏有效的疫苗和防控措施,给多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养猪业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研究对PDCoV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提高PDCoV快速诊断、阐明致病机制和疫苗的研发等奠定基础。1.PDCoV LFD-RP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参照GenBank中已公布的PDCoV N基因保守序列(GenBank登入号:KJ481931)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combined with a lateral flow dipstick,LFD-RPA)检测PDCoV的方法。结果表明,LFD-RPA检测方法具有较广的检测温度(1037℃),当温度为37℃时可以在20 min内完成PDCoV检测。经验证,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度为1×102 copies/μL,并且能特异性检测出PDCoV,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批间和批内重复性检测结果证实LFD-RPA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通过对68份猪腹泻样品(48份直肠拭子样品和20份肠道内容物样品)检测以评价LFD-RPA检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LFD-RPA和RT-PCR检测PDCoV阳性率分别为26.47%(18/68)和23.53%(16/68),表明LFD-RPA检测方法有效、准确。2.PDCoV毒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应用猪肾上皮(LLC porcine kidney,LLC-PK)细胞成功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集的猪腹泻样品中分离出一株PDCoV细胞适应株CH/XJYN/2016(GenBank登入号:MN064712)。该毒株在LLC-PK细胞中盲传至P5代时开始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目前,CH/XJYN/2016毒株已稳定传代至P140代,病毒毒价可高达107.8.8 TCID50/mL。经免疫荧光检测出PDCoV抗原呈绿色荧光。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CH/XJYN/2016毒株病毒粒子呈椭圆形,具有典型的“皇冠”状纤突结构。采用RT-PCR扩增获得CH/XJYN/2016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25 833 nt。序列分析表明,CH/XJYN/2016毒株与其它PDCoV分离株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7.7098.74%,其中遗传距离最接近于中国香港株HKU15-44(GenBank登入号:JQ065042),具有98.74%核苷酸同源性。与其它报道的PDCoV相比,在CH/XJYN/2016毒株S基因中观察到37个核苷酸替换和3个核苷酸插入。S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CH/XJYN/2016毒株与从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分离的PDCo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泰国、越南和老挝分离的PDCoV毒株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分离的PDCoV毒株可能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3.PDCoV对不同日龄仔猪的致病性分析及免疫应答的初步评价应用PDCoV CH/XJYN/2016毒株P6代病毒培养物(104 TCID50/mL)口服接种4日龄哺乳仔猪,感染后12 d(days post-infection,dpi)仔猪出现腹泻、呕吐、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感染仔猪解剖后发现肠道受损严重,尤其是小肠,出现肠系膜充血、肠壁变薄、充满黄色液体。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小肠绒毛萎缩、融合和脱落。此外,免疫组化结果证实,PDCoV抗原主要存在于小肠绒毛肠细胞中。上述结果表明,CH/XJYN/2016毒株对哺乳仔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PDCoV CH/XJYN/2016毒株P6代病毒培养物口服接种45日龄断奶仔猪,G1G4感染组(104101 TCID50/mL)在314 dpi内相继出现明显的腹泻和病毒脱落,感染组猪血清PDCoV特异性IgG、IgA和病毒中和(virus-neutralization,VN)抗体水平显着升高(P<0.05)。但在21 dpi时所有仔猪均恢复正常,并再次对仔猪口服接种CH/XJYN/2016毒株P6代病毒培养物。再次接种后14 dpi仔猪均无临床症状和病毒脱落,感染组猪血清和唾液中PDCoV特异性IgG、IgA和VN抗体水平却持续增高,并且二者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首次接种7 dpi时猪血清中IFN-γ抗体水平显着升高,而后却持续下降。测定出断奶仔猪PDCoV半数仔猪腹泻量(The median pig diarrhea dose,PDD50)为2.0 log10PDD50/3mL。此外,应用铝佐剂和206佐剂开发了一种基于CH/XJYN/2016毒株的灭活疫苗并接种免疫仔猪,发现与未接种疫苗的仔猪相比,仔猪接种灭活疫苗后产生了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攻毒后无临床症状和病毒脱落,表明该疫苗对PDCoV感染猪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4.PDCoV感染LLC-PK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应用LC-MS/MS技术结合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开展了PDCoV感染后18 h和未感染LLC-PK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共鉴定出275个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其中128个显着上调,147个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EPs主要参与防御反应、细胞凋亡和免疫系统。在DEPs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表明PDCoV感染可能利用宿主细胞凋亡途径来实现病毒最大化增殖。同时,宿主细胞可能利用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干扰素刺激因子(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转录来抵抗病毒入侵。此外,应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技术对候选蛋白进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PRM定量结果与TMT定量数据相符,进一步证实了蛋白质组学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苗灵燕[6](2020)在《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和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virus,PR)分别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当前规模化猪场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红茴香注射液(Honghuixiang Injection,HHXI)是由木兰科八角属植物红毒茴(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根皮提取制备而成的无菌水溶液,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关节损伤或肌肉韧带拉伤及风湿性疼痛等疾病。本课题评价HHXI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1.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的抗病毒作用以MTT法测定HHXI对非洲绿猴胚胎肾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PRRSV感染Marc-145细胞模型,通过细胞病变(CPE)观察、MTT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HXI对PRRSV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HHXI不仅能直接杀灭PRRSV、阻断PRRSV吸附Marc-145细胞以及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中复制,还可降低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凋亡率,呈现显着的抗PRRSV作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范围为生药浓度0.1-0.571 mg/mL,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同时,HHXI可显着下调感染Marc-145细胞中PRRSV 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降低PRRSV感染细胞中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这些结果显示:HHXI可以通过直接与病毒作用以及干预PRRSV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2.红茴香注射液对PRV的抗病毒作用以MTT法测定HHXI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PRV感染Vero细胞模型,通过CPE观察、MTT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评价HHXI对PRV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HHXI不仅能显着直接杀灭PRV、阻断PRV吸附Vero细胞、抑制PRV在Vero细胞中复制,降低PRV感染Vero细胞的坏死率,而且可下调PRV感染Vero细胞中PRV gD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呈显着的抗PRV作用,其EC50范围为生药浓度0.1-0.508 mg/mL。同时,鉴于PRV的神经嗜性,采用小鼠神经小胶质BV2细胞模型,研究HHXI对PRV诱导BV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HXI可显着降低PRV感染BV2细胞产生NO,下调IL-1β、IL-6、TNF-α、MCP-1、COX-2、iNOS和IFN-β等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抑制NF-κB、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ERK)、p38和c-Jun N-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说明HHXI可以通过NF-κB和MAPKs通路抑制PRV诱导BV2细胞产生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细胞作用。最后,以PRV感染小鼠模型评价HHXI对PRV的体内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HHXI可显着提高PRV感染小鼠的存活率以及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效果优于阿昔洛韦(ACV)。脑组织检测结果显示:HHXI可显着减轻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脑组织病毒载量,下调脑组织中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从小鼠体内的角度证明了 HHXI对PRV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作用。综上所述,HHXI对PRRSV和PRV具有显着的抗病毒作用,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马振乾[7](2019)在《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国家法定的一类动物疫病和OIE通报性疫病之一,严重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发现,母猪感染后呈现繁殖障碍、流产和产死胎和弱胎,有些早产仔猪呈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性震颤。目前,国内应用猪瘟疫苗控制猪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免疫猪群依然时常存有猪瘟的发生与流行。造成免疫猪群发生猪瘟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免疫程序不尽合理、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免疫猪群免疫效果缺乏监测与追踪是导致猪瘟时常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跟踪与监测猪瘟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确定猪群的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及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发现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趋势,将为有效防控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等技术手段对我国2015-2017年部分地区猪瘟疫苗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及猪瘟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并对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同时对国内近年来新发的仔猪非典型瘟病毒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一、应用ELISA方法对采自国内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009个不同规模的养猪场共计48731份猪瘟疫苗免疫血清进行了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在2015-2017年期间,各区域样品猪瘟抗体阳性率在68.30%82.94%之间,平均阻断率在55.60%65.60%之间;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猪瘟抗体监测结果显示,种猪群(后备母猪、公猪和母猪)抗体水平最好,其阳性率在79.92%88.93%之间,平均阻断率在62.48%71.55%之间;保育阶段的猪群抗体水平最差,猪瘟抗体阳性率在48.19%57.41%之间,平均阻断率在41.34%46.84%之间。在2015-2017年间,每年采集的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在50.00%90.00%之间的数量所占比例都最高,在57.14%62.12%之间;采集于不同月份及年份的样品,其猪瘟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二、对采集的3069份病料应用RT-PCR方法进行猪瘟病毒核苷酸序列检测,结果表明,2016年猪瘟阳性率最高为16.40%,其次为2015年,猪瘟阳性率为13.30%,2017年猪瘟阳性率最低,为12.80%。比较采自各季度样品的猪瘟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第二季度猪瘟病毒的检出率最高,为14.80%24.40%。对猪群猪瘟病毒及其他三种常见病毒混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混合感染的比例为0.98%9.24%,其中,与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混感比例最高,在6.70%9.24%之间,与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混合感染比例最低,在0.98%1.20%之间。三、应用RT-PCR技术,对采自山东和河南的18株猪瘟流行毒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发现这18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在79.7%99.0%之间,与标准毒株Shimen株E2核苷酸同源性在81.0%94.7%之间,其中SD11株与疫苗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79.9%,SD05株与疫苗毒株E2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2%。18株毒株E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与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0.2%98.5%之间,与标准毒株Shimen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2.1%86.9%之间,与疫苗毒株C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52.1%97.7%之间,其中SD10株与疫苗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低,HN02株与疫苗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病毒序列与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的18株流行毒株主要属于1.1亚群和2.1亚群,但以2.1亚群为主,且2.1b为优势流行毒株,占到72.22%,这表明我国猪瘟流行毒株存在遗传变异多样性。四、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对河南省规模化猪场近年发生的临床上以新生仔猪震颤为主要特征的疫病进行了研究,结果从发病猪群检测出非典型瘟病毒的基因序列。扩增与测定的病毒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现有非典型瘟病毒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非典型瘟病毒(Atypical porcine pestivirus,APPV)毒株(Xuchang2018)与国外APPV分离株同源性在89.5%94.2%之间,其中与美国USA2013株同源性最高为94.2%;而与国内江西分离的七个APPV毒株的同源性最高,在90.2%97.6%之间;与国内广东三个分离株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在85.4%86.3%之间。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发病猪小脑白质中有大量的空泡变性,小脑中的髓磷脂含量减少,感染动物的脑部血管周围的局部神经胶质细胞有显着的减少。本研究确定出河南省猪群存在APPV感染,该结果为本地区本病的防控打下了基础。五、对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传统猪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对比试验,确定了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体维持时间。选择400头仔猪,随机分为试验组(猪瘟亚单位疫苗)与对照组(细胞苗),每组200头仔猪,分别在免疫后0天、30天、60天、90天、125天,即30日龄、60日龄、90日龄、120日龄和155日龄进行采样,每组每次随机采血10份;试验组仔猪在3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1头份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照组仔猪分别在30日龄和6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各1头份高效猪瘟弱毒活疫苗。结果发现,试验组猪瘟抗体水平在免疫后90天达到最高,阻断率达到88.23%,随后开始下降,但155日龄仍处于较高水平,维持时间较长,并且受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征影响较小。

刘晓东[8](2019)在《2015~2017年国内部分地区PRRS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PRRSV-TJ毒株疫苗评价》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以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症状的一种高度接触性、高死亡率传染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属于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疾病。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猪群首次暴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随后席卷北美、亚洲、欧洲的养猪国家,给当时世界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6年郭宝清等从国内猪群的阳性血清中分离到PRRSV。随后,疾病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养殖场迅速蔓延。本研究对我国2015~2017年间部分地区的PRRSV分子流行病学情况、PRRSV野毒株遗传学特性、抗体水平及高致病性蓝耳病活疫苗(TJM-F92株)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2015~2017年间,不同年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检出率表明:2017年检出率最低为27.5%,2016年检出率最高为36.2%;不同季度检出率:第三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二季度;不同地区检出率:西北地区连续三年检出率最低,华南与华中地区的检出率在三年内均位于前三名;在不同阶段猪群的阳性病料中,保育仔猪感染率最高(64.9%68.3%),种猪感染率最低(12.6515.6%)。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猪瘟、伪狂犬病、猪圆环二型病毒及猪圆环三型病毒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与猪圆环二型病毒混合感染比例最高(12.4%20.7%),与伪狂犬的混感比例最低(0.60%1.47%),并在2016年首次发现猪圆环三型病毒感染,猪圆环三型病毒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混感比例为(1.89%2.83%)。上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虽然近几年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多为点状散发,但仍应该保持对此疫病的高度警惕。2015~2017年间,在国内部分地区先后分离得到58株PRRSV野毒株,将其核苷酸序列与标准毒株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存在至少六个PRRSV亚群,属于第一亚群6株野毒株与第一亚群同源性为93.7%99.3%,与其他亚群同源性为83.1%91.4%;属于第四亚群的35株野毒株与第四亚群核苷酸同源性为94.9%99.7%,与其他亚群同源性为83.3%94.4%;NADC30为代表的第五亚群同属一分支的11株野毒与第五亚群核苷酸同源性为94.2%99.7%,与其他82.3%90.2%;6株新亚群之间的同源性为93.7%99.2%,与其他亚群同源性为82.1%85.6%。对上述58株PRRSV野毒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不同亚群的毒力及中和保护位点存在差异,甚至同一亚群的不同毒株之间在毒力及保护位点也存在差异,为该类疫病防控带来较大压力。同时与2014年所分离毒株进行比较发现:2014年所检测的36株分离株均属于第四亚群,自2015年后新的亚群不断出现,并表现出明显向新亚群变异的趋化性,说明PRRSV的变异是不断地。因此进行PRRSV防疫时,必须先进行田间毒株的检测和基因分析,再选择相应种类的疫苗进行准确免疫。2015~2017年间,对来源于国内2012个猪场PRRSV抗体监测表明:PRRSV平均抗体阳性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由75.6%逐步升至81.3%;根据不同区域检测发现,华东地区PRRSV抗体阳性率平均值最高(82.9%),西南最低(74.1%);不同阶段猪群PRRSV抗体阳性率检测显示,种猪群抗体阳性率最高,约在83.7%87.6%之间。对2015~2017年间,不同分布区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比例分析显示,其S/P值主要分布于0.42.0区间内,小于0.4的区间比例次之,大于3.5区间比例最小。基于上述PRRSV抗体监测数据,我们可以推测,随着养殖场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重视,我国对该类疫病的整体防控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对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TJM-F92株)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发现,该弱毒疫苗免疫种猪后,对其采食量、体温、反情率、死胎与木乃伊胎数均无显着影响,且免疫后各阶段猪群PRRSV抗体均可达到合格水平。上述数据表明,TJM-F92株弱毒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外,TJM-F92株弱毒疫苗与猪瘟脾淋苗联合免疫不会对猪瘟疫苗抗体产生抑制,因此可以更合理优化猪场免疫程序。

邬旭龙[9](2019)在《猪病毒性疫病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及NADC30-like PRRSV与ASFV的监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养猪业正在向规模化和智能化的养殖模式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与管理水平的不对称,使得猪病种类越来越多,病程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多种疫病的混合感染越来越严重,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许多散户和微型养猪场,尤其是以生活产生的餐厨垃圾作饲料饲喂的猪场,因其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能力差,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使猪场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越来越困难。加之我国养猪现状中生猪调运,生物安全防控不到位等因素,加剧了各种病原体在猪场间的传播。多种疾病的感染严重影响猪群健康水平和生物安全体系,而加大了新发动物疫病和重大外来疫病对猪场的威胁。本研究通过建立两种高效、灵敏、自动化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不同养殖场进行病毒性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了不同养猪场对疾病的有效防控能力,以及新发和外来动物疫病的感染风险,进一步对新发和外来动物疫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NADC30-like毒株(NADC30-like PRRSV)和非洲猪瘟(ASF)进行检测和病毒实时监控,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的猪病毒性疫病高通量检测方法,能有效同时对9种猪病原体进行检测,包括PRV、CSFV、FMDV、JEV、PCV2、PRRSV、PEDV、TGEV和PPV,该方法同时检测到9种病毒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4 copies/μL,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同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通过对2015-2017年间采集的17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发现病原体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多重混合感染情况较为复杂,样品阳性检出率为49.44%,在检出的病毒性疾病中,PRV、PRRSV、PCV2、PEDV所占比例较高,以PCV2和PRRSV混合感染极为严重。因此提高猪场饲养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2)基于靶序列富集多重PCR(TEM-PCR)技术和液相芯片系统,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上述9种猪病毒性疫病的高通量检测方法,通过对该方法检测性能的优化和验证,以及临床样品应用及比较,该方法较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同时检测到9种病毒的最低检测限度为103 copies/μL,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为猪病高通量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应用于兽医临床诊断提供参考。(3)利用建立的两种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三种不同类型养猪场采集的341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和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根据病原检测结果,初步分析了不同猪场对疾病的有效防控能力,进而推测猪场对新发和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及感染易感性。结果显示四川地区养猪场病原阳性检出率均较高,普遍存在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且较为严重,特别是微型养猪场,其病原感染情况最为严重。进一步通过鉴别诊断方法对近年来国内的新发动物疫病NADC30-like PRRSV进行临床的监测研究,结果可知341份临床样品ADC30-like PRRSV阳性检出率为21.41%,其中微型养猪场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45.90%,其次为中小型养猪场,阳性检出率为22.03%,最低为规模化养猪场,阳性检出率为11.73%。猪场应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结合现有疫苗控制,降低猪场感染的可能。(4)原核表达ASFV pK205R重组蛋白,并进行蛋白纯化和验证。以pK205R为包被抗原,建立一种快速的ASF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同时建立了高检测灵敏度的ASFV ddPCR核酸检测方法。分别对2015-2017年间采集的474份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在我国边境及口岸入境动物检验检疫中开展临床示范,同时对四川地区不同养猪场ASFV进行实时监控,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ASFV的感染。本研究为国内ASFV的实时监控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也为ASFV的检验检疫提供可靠的技术储备。

章雅文[10](2016)在《经方及相关文献防治病毒性疾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运用Meta分析法分析近20年公开发表的中医方药防治病毒性疾病临床资料,对以经方为主的中医方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疗效做出较完整的论述和客观评价。方法:确立纳入排出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客观评价中医方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疗效。结果: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乙肝12篇,手足口病16篇,轮状病毒性肠炎12篇,病毒性肺炎12篇,流行性腮腺炎7篇,流行性感冒13篇,病毒性心肌炎20篇,病毒性脑炎3篇,麻疹6篇,水痘8篇,病毒性角膜炎9篇。对于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值计算、偏倚性检验、敏感性检验。结论:中医方药防治病毒性疾病较西医有优势,可以得到统计学证实。中医方药疗效评价与文献质量、样本数量等有关系,对于小样本的研究结果应谨慎分析。中医方药疗效的评价应严格遵循统计学规范。

二、鹅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鹅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鲑鳟鱼类养殖常见流行疫病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流行疫病
    1.1 细菌性疾病
        1.1.1 疖疮病
        1.1.2 细菌性败血症
        1.1.3 其他细菌性疾病
    1.2 病毒性疾病
        1.2.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2.2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2.3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1.3 其他生物疾病
        1.3.1 鱼虱病
        1.3.2 水霉病
2 流行疫病诊断技术
    2.1 组织病理学技术
    2.2 细菌培养鉴定技术
    2.3 细胞培养技术
    2.4 免疫学技术
    2.5 分子生物学技术
3 免疫防控技术
    3.1 灭活疫苗
    3.2 重组疫苗
    3.3 多联疫苗
    3.4 佐剂
4 展望

(2)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产物活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犬干扰素研究进展
    1 IFN概述
        1.1 IFN分类
        1.2 犬IFN理化特性及基因组成
        1.3 IFN的空间结构及受体研究
        1.4 IFN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
    2 犬IFN基因工程研究
        2.1 犬Ⅰ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2.2 犬Ⅱ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2.3 犬Ⅲ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2.4 犬长效IFN研究
    3 犬IFN临床应用
        3.1 治疗犬病毒性传染病
        3.2 治疗犬皮肤性疾病
        3.3 治疗眼科及其他疾病
    4 犬IFN应用展望
第二章 白细胞介素18研究进展
    1 IL-18概述
        1.1 IL-18的发现、结构、特性
        1.2 IL-18受体及信号传导途径
        1.3 IL-18结合蛋白
    2 IL-18生物学作用
        2.1 IL-18抗肿瘤作用
        2.2 IL-18抗感染作用
        2.3 IL-18免疫调节作用
    3 IL-18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3.1 IL-18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3.2 IL-18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3.3 IL-18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3.4 IL-18与肿瘤疾病的关系
        3.5 IL-18与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关系
    4 IL-18应用展望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藏獒犬IFN-γ和 IFN-α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淋巴细胞的体外刺激活化
        2.2 RT-PCR扩增藏獒犬IFN-γcDNA
        2.3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PCR鉴定
        2.4 藏獒犬IFN-γ序列测定及分析
        2.5 藏獒犬IFN-α序列测定及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藏獒犬IFN-γ和 IFN-α基因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2.2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蛋白Western bloting分析
        2.3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蛋白纯化分析
        2.4 藏獒犬IFN-γ抗病毒活性检测
        2.5 藏獒犬IFN-α抗病毒活性检测
        2.6 藏獒犬IFN-α抗病毒临床应用
    3 讨论
第五章 藏獒犬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藏獒犬IL-18基因的克隆
        2.2 藏獒犬IL-18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2.3 藏獒犬IL-18基因比较分析及进化分析
        2.4 pET-30a-IL-18 重组质粒的鉴定
        2.5 pET-30a-IL-18 重组蛋白表达及Western bloting分析
        2.6 pET-30a-IL-18 重组蛋白纯化结果
        2.7 藏獒犬IL-18基因生物学活性鉴定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3)CRISPR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RISPR/Cas系统
2 CRISPR/Cas系统用于抗病毒药物靶点筛选
    2.1 筛选黄病毒潜在药物靶点
    2.2 筛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潜在药物靶点
    2.3 筛选肠道病毒潜在药物靶点
3 CRISPR/Cas系统用于疫苗开发
4 CRISPR/Cas系统应用于病毒性疾病诊断
5 CRISPR/Cas系统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临床治疗
    5.1 清除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
    5.2 治疗艾滋病
6 展望

(4)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鹅瘟病毒研究现状
        1.1.1 小鹅瘟病毒及小鹅瘟病简介
        1.1.2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方法
    1.2 小鹅瘟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1.2.1 小鹅瘟病毒活疫苗
        1.2.2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
        1.2.3 小鹅瘟病毒基因疫苗
        1.2.4 小鹅瘟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1.2.5 小鹅瘟抗血清
        1.2.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
    1.3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1.3.1 卵黄抗体的结构特点
        1.3.2 卵黄抗体的提取方法
        1.3.3 卵黄抗体的灭活方法
        1.3.4 卵黄抗体应用
        1.3.5 卵黄抗体的优势与展望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3.2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2.3.3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
        2.3.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2.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2.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质量评价
        2.3.7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2.4 试验数据分析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3.1.1 小鹅瘟病毒在雏鹅分离培养结果
        3.1.2 小鹅瘟病毒在鹅胚分离培养结果
    3.2 小鹅瘟病毒鉴定
        3.2.1 小鹅瘟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
        3.2.2 小鹅瘟病毒粒子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2.3 小鹅瘟病毒毒力测定
        3.2.4 小鹅瘟病毒理化特性
        3.2.5 小鹅瘟病毒的纯净性试验结果
        3.2.6 小鹅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3.2.7 小鹅瘟病毒VP3基因序列鉴定
    3.3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抗原的制备及成品检验
        3.3.1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制备抗原用病毒的检验
        3.3.2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检验
    3.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3.4.1 产蛋鸡选择结果
        3.4.2 高免鸡蛋的琼扩抗体效价监测结果
        3.4.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
        3.4.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确定
        3.4.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外源性病毒灭活方法确定
    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3.5.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理化特性
        3.5.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安全性评价
        3.5.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人工感染雏鹅的治疗效果评价
        3.5.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雏鹅注射后攻毒的预防效果评价
        3.5.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与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试验
    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3.6.1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物理性状的影响
        3.6.2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纯净性的影响
        3.6.3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琼扩抗体效价的影响
        3.6.4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雏鹅攻毒预防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4.2 小鹅瘟病毒H株VP3基因序列分析
    4.3 影响HA与HI效果的因素分析
    4.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
    4.5 鸡群的选择管理与高免蛋黄收集
    4.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7 最优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确定及分析
        4.7.1 辛酸终浓度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影响
        4.7.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对比分析及验证
        4.7.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琼扩抗体效价与蛋白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4.8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灭活条件的确定
    4.9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4.9.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安全性评价
        4.9.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治疗效果评价
        4.9.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预防效果评价
        4.9.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
    4.10 储存条件的确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5)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免疫应答的初步评价及感染LLC-PK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外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肠道冠状病毒概述
    2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概述
    3 PDCoV病原学
        3.1 PDCoV基因组和结构
        3.2 PDCoV蛋白功能
        3.3 PDCoV流行与传播
        3.4 PDCoV致病性和组织嗜性
        3.5 PDCoV感染年龄依赖性
        3.6 PDCoV与PEDV和TGEV抗原交叉反应
    4 PDCoV诊断技术
        4.1 电子显微镜
        4.2 PCR检测
        4.2.1 泛-冠状病毒RT-PCR
        4.2.2 常规RT-PCR
        4.2.3 Real-time RT-PCR
        4.2.4 反转录绝缘等温PCR
        4.3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
        4.4 病毒分离
        4.5 猪生物测定
        4.6 免疫荧光试验
        4.7 病毒中和试验
        4.8 ELISA
        4.9 荧光免疫微球分析
    5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5.1 蛋白质组学概述
        5.2 蛋白质组学在冠状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5.3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与PRM相结合的策略
    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PDCoV LFD-RP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病料、载体、细胞和临床样品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1.4 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临床腹泻样品处理、引物与探针设计
        2.2 总病毒RNA的提取
        2.3 重组质粒标准品p MD-19T-N构建
        2.3.1 反转录
        2.3.2 PCR扩增
        2.3.3 PCR产物纯化
        2.3.4 目的片段加“A”反应
        2.3.5 p MD-20T-N载体构建
        2.3.6 转化
        2.3.7 p MD-20T-N质粒提取
        2.3.8 p MD-20T-N质粒双酶切验证
        2.4 LFD-RPA检测PDCoV反应体系及条件的建立
        2.5 优化LFD-RPA反应温度
        2.6 优化LFD-RPA反应时间
        2.7 LFD-RPA重复性试验
        2.8 LFD-RPA灵敏性试验
        2.9 LFD-RPA特异性试验
        2.10 LFD-RPA临床样品检测
    3 结果
        3.1 PDCoV N基因的扩增
        3.2 p MD-20T-N标准质粒DNA的构建
        3.3 优化LFD-RPA反应温度
        3.4 优化LFD-RPA反应时间
        3.5 LFD-RPA重复性试验
        3.6 LFD-RPA灵敏性试验
        3.7 LFD-RPA特异性试验
        3.8 LFD-RPA临床样品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PDCoV毒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病料、菌株及载体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临床腹泻样品处理
        2.2 RNA提取、反转录及RT-PCR检测
        2.3 病毒分离与传代
        2.4 间接免疫荧光(IFA)
        2.5 PDCoV CH/XJYN/2016 毒株TCID50测定
        2.6 PDCoV CH/XJYN/2016 毒株生长曲线测定
        2.7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病毒粒子
        2.8 PDCoV CH/XJYN/2016 毒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8.1 引物设计
        2.8.2 RNA提取、反转录、RT-PCR及PCR产物回收
        2.8.3 克隆反应及序列测定
        2.9 序列分析及基于S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
    3 结果
        3.1 临床样品RT-PCR检测
        3.2 PDCoV细胞病变
        3.3 PDCoV RT-PCR检测
        3.4 免疫荧光鉴定
        3.5 PDCoV CH/XJYN/2016 毒株TCID50测定
        3.6 PDCoV CH/XJYN/2016 毒株生长曲线测定
        3.7 PDCoV CH/XJYN/2016 电镜观察
        3.8 PDCoV CH/XJYN/2016 毒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3.9 S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PDCoV对不同日龄仔猪的致病性分析及免疫应答的初步评价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ELISA检测
        2.2 PDCoV CH/XJYN/2016 毒株感染哺乳仔猪致病性分析
        2.3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IHC)分析
        2.4 PDCoV CH/XJYN/2016 毒株接种断奶仔猪PDD50测定
        2.5 PDCoV CH/XJYN/2016 毒株接种后保护效应及抗体水平变化
        2.6 病毒中和试验(VN)
        2.7 检测细胞因子IFN-γ
        2.8 PDCoV CH/XJYN/2016 毒株免疫应答的初步评价
        2.8.1 灭活疫苗的制备
        2.8.2 动物免疫保护实验
        2.9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PDCoV CH/XJYN/2016 毒株感染哺乳仔猪致病性分析
        3.2 PDCoV CH/XJYN/2016 毒株接种断奶仔猪PDD50测定
        3.3 PDCoV CH/XJYN/2016 毒株接种后的保护效应
        3.4 PDCoV CH/XJYN/2016 毒株两次接种后抗体水平变化
        3.5 病毒中和试验
        3.6 口腔黏膜免疫反应
        3.7 细胞因子(IFN-γ)检测
        3.8 PDCoV CH/XJYN/2016 毒株免疫应答的初步评价
        3.8.1 PDCoV CH/XJYN/2016 毒株灭活疫苗免疫原性评价
        3.8.2 PDCoV CH/XJYN/2016 毒株灭活疫苗保护效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PDCoV感染LLC-PK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材料
        1.1 病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PDCoV最佳感染时间的确定
        2.2 蛋白质组学分析样品的收集
        2.3 细胞总蛋白提取和定量分析
        2.4 胰酶酶解
        2.5 TMT标记
        2.6 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级
        2.7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8 数据库搜索
        2.9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和注释
        2.10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聚类和互作网络分析
        2.11 PRM验证
        2.11.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11.2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最佳感染时间的确定
        3.2 鉴定蛋白的基本信息
        3.2.1 质谱鉴定的基本信息
        3.2.2 质谱鉴定到肽段的长度分布
        3.2.3 质谱鉴定到蛋白分子量与覆盖度的关系
        3.2.4 质谱仪的质量精度分布
        3.2.5 样品重复性检测
        3.2.6 鉴定差异表达蛋白
        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4 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和网络互作分析
        3.5 PRM对候选差异表达蛋白的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6)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红茴香及红茴香注射液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临床应用
        4. 结语
    第二章 PRRSV及中药抗PRRSV活性相关研究进展
        1. PRRSV病原学
        2. 中药体外抗PRRSV作用
        3. 结语
    第三章 伪狂犬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 PRV病原学
        2. 伪狂犬病流行病学
        3. 伪狂犬病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4. 伪狂犬病的诊断
        5. 伪狂犬病的防控
        6. 抗伪狂犬病毒的药物
        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红茴香注射液抗PRRSV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供试药品
        1.4 实验细胞
        1.5 实验病毒
        2. 实验方法
        2.1 Marc-145细胞的复苏
        2.2 Marc-145细胞的传代及培养
        2.3 细胞接种与培养
        2.4 PRRSV CH-1R株TCID_(50)测定
        2.5 HHXI对Marc-145细胞毒性测定
        2.6 HHXI对PRRSV的杀灭作用
        2.7 HHXI对PRRSV的阻断作用
        2.8 HHXI对PRRSV的抑制作用
        2.9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2.11 免疫荧光分析(IFA)
        2.12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2.1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RRSV毒力测定
        3.2 HHXI对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HHXI对PRRSV的杀灭作用
        3.4 HHXI对PRRSV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
        3.5 HHXI对PRRSV增殖的抑制作用
        3.6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3.7 HHXI对感染Marc-145细胞PRRSV N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3.8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PRRSVN蛋白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3.9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N蛋白表达的影响
        3.10 HHXI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红茴香注射液抗PRV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设备
        1.2 主要
        1.3 供试药品
        1.4 实验细胞
        1.5 实验病毒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的复苏、传代及培养
        2.2 细胞接种与培养
        2.3 PRV的TCID50测定
        2.4 HHXI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增殖的影响
        2.5 HHXI对PRV的杀灭作用
        2.6 HHXI对PRV的阻断作用
        2.7 HHXI对PRV的抑制作用
        2.8 流式细胞术(FCM)
        2.9 HHXI对PRV诱导产生的NO的影响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2.11 免疫荧光分析(IFA)
        2.12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2.13 HHXI体内抗PRV作用评价
        2.14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RV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的毒力
        3.2 HHXI对Vero细胞和BV2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HHXI对PRV的杀灭作用
        3.4 HHXI对PRV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
        3.5 HHXI对PRV增殖的抑制作用
        3.6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3.7 HHXI对PRV gD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病毒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3.9 HHXI对PRV感染Vero细胞病毒蛋白表达的影响
        3.10 HHXI对PRV诱导BV2细胞产生NO的影响
        3.11 HHXI对PRV感染BV2细胞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12 HHXI对PRV感染BV2细胞MAPK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3.13 HHXI对小鼠的毒性反应
        3.14 HHXI体内抗PRV作用
        3.15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16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病毒载量的影响
        3.17 HHXI对PRV感染小鼠脑组织中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猪瘟(CSFV)流行情况概述
        1.1.1 国外猪瘟流行情况
        1.1.2 国内猪瘟流行情况
    1.2 CSFV特征与变异
        1.2.1 CSFV生物学特性
        1.2.2 CSF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2.3 我国CSFV遗传变异多样性
    1.3 猪非典型瘟病毒
        1.3.1 CT类型
        1.3.2 APPV流行情况
        1.3.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4 防治措施
    1.4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1.4.1 核酸疫苗
        1.4.2 基因缺失疫苗
        1.4.3 活载体疫苗
        1.4.4 基因工程亚单位技术
    1.5 CSFV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5.1 血清学检测
        1.5.2 分子生物学检测
    1.6 猪瘟防控技术与策略展望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2015-2017 年国内猪场猪瘟抗体监测与初步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调查猪场数量及区域分布
        2.2.2 调查猪场不同规模数量
        2.2.3 国内调查猪场各区域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2.4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2.5 调查猪场样品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各水平比例结果
        2.2.6 调查猪场不同月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2.7 调查猪场不同年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3 讨论
        2.3.1 调查猪场不同区域样品猪瘟抗体监测分析
        2.3.2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3.3 调查猪场不同月份样品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3.4 调查猪场不同年份样品猪瘟抗体水平及各水平比例监测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国内猪瘟病毒感染调查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RT-PCR检测结果
        3.2.2 2015 -2017 年猪瘟病毒感染率
        3.2.3 猪瘟病毒感染季度阳性率
        3.2.4 猪瘟病毒与常见病毒性疾病混感比例
    3.3 讨论
        3.3.1 猪瘟病毒感染情况
        3.3.2 猪瘟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3.4 小结
第4章 山东和河南两地流行的猪瘟病毒E2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料来源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引物设计
        4.1.4 病料核酸纯化
        4.1.5 E2 基因RT-PCR扩增
        4.1.6 E2 基因序列分析
    4.2 结果
        4.2.1 E2 基因RT-PCR结果
        4.2.2 E2 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4.2.3 E2 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分析
    4.3 讨论
        4.3.1 猪瘟野毒E2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4.3.2 18 株流行毒株E2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非典型瘟病毒初步鉴定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
        5.2.2 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5.2.3 RT-PCR结果
        5.2.4 序列结果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猪瘟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猪瘟抗体结果
        6.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结果
    6.3 讨论
        6.3.1 猪瘟抗体变化
        6.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猪瘟抗体的影响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8)2015~2017年国内部分地区PRRS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PRRSV-TJ毒株疫苗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概述
    1.2 PRRS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1.2.1 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质
        1.2.2 基因组结构
        1.2.3 PRRSV的主要蛋白
    1.3 PRRSV遗传变异
    1.4 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1.4.1 致病机制
        1.4.2 PRRS的临床症状
        1.4.3 剖检病变
        1.4.4 镜检病变
    1.5 PRRS的防治
    1.6 PRRS的流行病学
    1.7 国内PRRS的流行特点
        1.7.1 猪场感染率高
        1.7.2 病毒毒株多,变异速度快
        1.7.3 临床表现复杂
        1.7.4 猪场持续循环感染
    1.8 PRRSV的免疫特点
        1.8.1 抗PRRSV感染的体液免疫反应
        1.8.2 抗PRRSV感染的细胞免疫
        1.8.3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1.8.4 PRRSV感染与免疫抑制
    1.9 PRRS诊断方法研究
        1.9.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9.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9.3 免疫过氧化酶单层试验
        1.9.4 免疫荧光技术
        1.9.5 聚合酶链反应
        1.9.6 基因芯片
    1.1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究状况
        1.10.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
        1.10.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疫苗
        1.10.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新型疫苗
    1.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对策
        1.11.1 谨慎引种并做好引种检疫。
        1.11.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
        1.11.3 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
    1.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2015 年~2017 年国内部分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情况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RT-PCR检测结果
        2.2.2 2015 年~2017 年国内部分省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样品数
        2.2.3 2015 年~2017 年国内部分省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阳性率
        2.2.4 2015 年~2017 年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率的时间规律调查
        2.2.5 2015 年~2017 年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率的空间规律调查
        2.2.6 2015 年~2017 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样品中猪群不同阶段感染率
        2.2.7 2015 年~2017 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不同症状类型的规律调查
        2.2.8 2015 年~2017 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情况调查
    2.3 讨论
        2.3.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不同年份感染情况
        2.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不同时间与空间感染情况
        2.3.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猪群不同阶段情况
        2.3.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猪群中的不同症状及混感
    2.4 小结
第3章 2015 年~2017 年国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遗传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毒样品
        3.1.2 主要试剂
        3.1.3 PRRSV GP5 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T-PCR检测结果
        3.2.2 分离毒株与代表毒株进化树:
        3.2.3 分离毒株与标准毒之间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3.2.4 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
        3.2.5 与2014 年分离毒株结果对比: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2015 年~2017 年国内部分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监测与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调查猪场数量及区域分布
        4.2.2 调查猪场不同规模数量
        4.2.3 调查国内各区域猪场样品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抗体监测结果
        4.2.4 调查猪场不同季度样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监测结果
        4.2.5 调查猪场不同生产阶段样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监测结果
        4.2.6 不同分布区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比例
    4.3 讨论
        4.3.1 不同猪场分布情况及猪场规模分布分析
        4.3.2 我国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监测分析
        4.3.3 猪群不同阶段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调查结果分析
        4.3.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在不同区间比例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TJM-F92 株)安全性及有效性实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检测方法:
    5.2 结果
        5.2.1 田间免疫高致病蓝耳疫苗(TJM-F92)检验TJM-F92 株蓝耳苗安全性评估
        5.2.2 田间免疫高致病蓝耳疫苗(TJM-F92)观察免疫TJM-F92株蓝耳苗有效性
        5.2.3 实验室分开免疫猪瘟疫苗(脾淋苗)与蓝耳疫苗(TJM-F92)结果
        5.2.4 实验室同时联合免疫猪瘟疫苗(脾淋苗)与蓝耳疫苗(TJM-F92)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猪病毒性疫病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及NADC30-like PRRSV与ASFV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通量检测技术
    1.2 毛细管电泳研究进展
        1.2.1 毛细管电泳发展历史
        1.2.2 特点
        1.2.3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1.3 液相芯片研究进展
        1.3.1 液相芯片简介
        1.3.2 液相芯片原理
        1.3.3 液相芯片优势
        1.3.4 应用及展望
    1.4 NADC30-like PRRSV研究进展
        1.4.1 基因序列分析
        1.4.2 流行现状
        1.4.3 致病性及临床表现
        1.4.4 防控措施
    1.5 非洲猪瘟研究进展
        1.5.1 病原学
        1.5.2 流行病学
        1.5.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5.4 实验室诊断
        1.5.5 防控措施
    1.6 数字PCR研究进展
        1.6.1 发展历史
        1.6.2 ddPCR原理
        1.6.3 ddPCR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病毒性疫病毛细管电泳全自动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来源
        2.1.2 毒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引物设计
        2.1.6 RNA的提取
        2.1.7 RNA的反转录
        2.1.8 DNA的提取
        2.1.9 重组质粒的制备
        2.1.10 毛细管电泳的预备
        2.1.11 PCR引物验证
        2.1.12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2.1.13 毛细管电泳全自动核酸分析
        2.1.14 特异性试验
        2.1.15 灵敏度试验
        2.1.16 重复性试验
        2.1.17 临床样品检测
    2.2 结果
        2.2.1 引物验证
        2.2.2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2.3 毛细管电泳分析结果
        2.2.4 灵敏性试验结果
        2.2.5 特异性试验结果
        2.2.6 重复性试验结果
        2.2.7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靶序列富集多重PCR和液相芯片技术在猪病毒性疫病核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毒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引物和探针设计
        3.1.6 核酸提取及重组质粒制备
        3.1.7 Bio-Plex200TM的校正和验证
        3.1.8 微球与探针偶联
        3.1.9 偶联探针质控验证
        3.1.10 TEM-PCR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3.1.11 杂交反应的优化
        3.1.12 杂交结果的判定标准
        3.1.13 特异性试验
        3.1.14 灵敏度试验
        3.1.15 重复性试验
        3.1.16 临床样品检测
    3.2 结果
        3.2.1 引物验证
        3.2.2 微球偶联探针验证
        3.2.3 微球计数
        3.2.4 反应体系的确定
        3.2.5 杂交温度的优化
        3.2.6 杂交时间优化
        3.2.7 特异性试验
        3.2.8 灵敏性试验
        3.2.9 重复性试验
        3.2.10 临床样品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高通量核酸检测方法对不同养殖场猪病毒性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NADC30-like监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毒株
        4.1.2 临床样品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核酸提取和制备
        4.1.6 病原检测方法
        4.1.7 猪场疾病有效防控能力分析
        4.1.8 NADC30-like PRRSV检测方法
        4.1.9 NADC30-like PRRSV病毒监测
    4.2 结果
        4.2.1 不同猪场病原检测结果
        4.2.2 猪场疾病有效防控能力分析
        4.2.3 NADC30-like检测方法验证
        4.2.4 NADC30-like PRRSV临床检测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病毒的实时监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信息
        5.1.2 毒株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引物设计
        5.1.6 ASFV K205R原核表达系统构建
        5.1.7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5.1.8 非洲猪瘟病毒微滴数字PCR方法的建立
        5.1.9 临床样品检测
    5.2 结果
        5.2.1 ASFV K205R基因原核表达
        5.2.2 ASFV K205R ELISA建立
        5.2.3 ASFV ddPCR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经方及相关文献防治病毒性疾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病毒性疾病中西医治疗现状
    1.西医治疗现状
        1.1 核苷(酸)药物
        1.2 干扰素
        1.3 基因疗法
    2.中医治疗现状
        2.1 口服药物治疗
        2.2 外治疗法
        2.3 针灸疗法
        2.4 其他疗法
第二部分 文献META分析
    1.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消化系统
        2.2 呼吸系统
        2.3 心血管系统
        2.4 神经系统
        2.5 皮肤系统
        2.6 眼科系统
讨论
    1.关于纳入文献质量的讨论
        1.1 乙肝治疗文献
        1.2 手足口病治疗文献
        1.3 病毒性肠炎治疗文献
        1.4 病毒性肺炎治疗文献
        1.5 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文献
        1.6 流行性感冒治疗文献
        1.7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文献
        1.8 病毒性脑炎治疗文献
        1.9 麻疹治疗文献
        1.10 水痘治疗文献
        1.11 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文献
    2.关于META分析的讨论
    3.本次研究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四、鹅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鲑鳟鱼类养殖常见流行疫病研究概况[J]. 李乐,于晓清,李翘楚,于道德,邹琰,叶海斌,吴海一,刁菁.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4)
  • [2]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产物活性鉴定[D]. 宋世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CRISPR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J]. 高帅,李芳,李赞,王涛,赵东明,步志高. 中国动物检疫, 2020(06)
  • [4]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D]. 胡瑞鸿.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免疫应答的初步评价及感染LLC-PK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 高翔.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6]红茴香注射液对PRRSV和PRV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研究[D]. 苗灵燕. 浙江大学, 2020(01)
  • [7]猪瘟免疫群抗体与病毒变异监测及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D]. 马振乾. 吉林大学, 2019(02)
  • [8]2015~2017年国内部分地区PRRS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PRRSV-TJ毒株疫苗评价[D]. 刘晓东. 吉林大学, 2019(02)
  • [9]猪病毒性疫病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及NADC30-like PRRSV与ASFV的监测研究[D]. 邬旭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10]经方及相关文献防治病毒性疾病的Meta分析[D]. 章雅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鹅常见病毒性疾病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