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执法重在正义

文明执法重在正义

一、文明执法 重在公正(论文文献综述)

江必新,黄明慧[1](202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实施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法治实施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法律实施理论的系统性升级和实践性深化,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它以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为目标,以系统性思维进行整体理论构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定位,将尊重人民主体性寓于法治实施各个环节,将实施范围延伸至法治社会建设领域,全面涵盖了法律规范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社会规范体系的实施。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各类规范体系、加快更新法治实施观念、科学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切实提升司法能力水平、建立客观公正评价体系、强化法治实施监督保障,在国家各领域建设中全面落实法治实施具体要求,从而不断提升法治实施效能,迈向高水平法治实施,建设高质量法治中国。

王群牛[2](2020)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魅力及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经验启示》文中提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以下简称"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作为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我国倾力打造"阳光政府""电子政务"的一个缩影,是行政执法庞大复杂制度体系的科学集成,是"人民政府"理念和"法治政府"要求的有效融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实践,

隋从容[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刘姣[4](2020)在《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社会治安,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基层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派出机构,与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其执法质量的高低、服务水平的好坏、执法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满意度,也影响党和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近年来,随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执法规范化水平和执法质量均明显得以提升。但是,目前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执法不规范问题,严重影响执法成效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满意度。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提高其依法履职能力和执法公信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本研究基于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榆林市12个县(市区)基层派出所民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对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相关政策文件与实践进行研究,在简要界定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范围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其次,在了解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再次,针对问卷和访谈中反映出来的执法不规范问题,深入剖析了其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对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存在规范化执法理念和宗旨意识淡薄、执法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重实体轻程序、执法透明度不高等执法不规范问题。基于对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在转变执法理念、强化执法人员素质能力建设、改进执法管理、强化外部执法监督、完善执法保障、出台明确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张津婕[5](2020)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作为当前国家的一项新的制度,已经在全国各地、各部门开始实施并不断的进行改革。这项制度对于促进行政主体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促使行政主体有效履行职责达到公正文明执法的目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理论研究方面,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关于“行政执法”的内涵,并根据《决定》及《指导意见》的规定对行政执法争议的行政执法中全过程的含义给予了明确,同时还在这一部分论述了行政执法的执法依据,结合三项制度讨论了制度之间重点和联系,阐述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及不同种类行政行为的重点内容、记录方式、实施主体的分类、记录设备的配备。笔者结合案例指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七大环节分析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中客观条件如资金制度方面的问题、记录主体思想和操作方面的问题,记录设备操作的问题,记录方式流程不规范和上传平台数据库问题,记录内容和归档在实践记录中存在的隐私保护和时间期限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希望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现实问题,对当前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从强化制度保障、明确考核机制、推动设备完善、规范方式、平台搭建等角度,对法律文件没有规定的内容,联系试点及实践中的常用方法,为加快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法治化进程提供理论基础与完善建议。

方琳琳[6](2020)在《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历来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但是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价值观的多元交织使公民道德有时难以发挥有效调控力,公民道德领域依然存在道德失范现象和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情况。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道德生活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外在动力如道德教育、法治手段等供给不足存在矛盾,而公民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内容融入法治建设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大动力支持。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集体主义原则的公民道德建设受多元道德观冲击,亟需以法治这一有力手段来凝聚公民道德共识,同时法治对公民道德建设也有充分诉求,使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具有必要性。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互补和道德法律化理论的成熟,加上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已有成就和国外成功经验,都使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具有可行性。但是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存在现实问题。一方面是公民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地方道德规范存在不合法元素,公民道德教育中法治内涵的层次性不够突出;另一方面是以法治手段保障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不成熟问题,一些公民道德的立法不具有可操作性,涉及公民道德的执法方式过于单一粗暴,司法判决与公民道德观脱节。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有道德与法律两者冲突的内在原因,也有立法项目论证制度不完善、公民法治意识不高和执法司法主体德法平衡能力不足的综合原因。针对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和成因,可以从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加以解决。首先从理论层面整体把握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以惩恶扬善和德福统一为基本尺度,以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为目标、以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为基本方法,以公民道德教育和规范法治手段为建设重点,再进一步从以法治精神夯实公民道德建设根基和以法治手段保障公民道德建设两个角度规范建设内容;从实践层面针对现实具体问题提出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实践路径:细化公民道德的立法范围、以分层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规范法治手段解决公民道德突出问题、优化社会治理整体推进建设。

江白久美[7](2020)在《西宁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裁量是行政执法生命力的体现,规范则是裁量生命力的延伸。随着交通运输管理事务的难度和复杂性日益增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由裁量权,尤其是西宁市交通运输局的行政执法人员手中的国家公权力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不仅决定着西宁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合理合规,更是西宁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制规范运行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在一定情况下和某种程度上,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出的行政、管理等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会直接事关执法机关公信力的塑造与维系。自由裁量权,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中具有双面的影响,可被称之为“双刃剑”,能否合理合法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对于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在处理各项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事务中灵活有序、快捷有效,精密执法、实现个案正义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双刃剑”遭到硬搬、滥用,不仅可能会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与权益,更有可能对国家公共利益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危害国家、社会。如何适当控制自由裁量权,对于保障交通运输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国家公共利益、补齐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弱项”、“短板”问题、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技术与水平、促进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具备着特殊重大的实践和参考意义。笔者通过撰写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调查,针对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西宁市交通运输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时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立法建规、行政组织、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执法监督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的解决途径。

李鹏[8](2020)在《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信用问题蕴涵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经典理论之中,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给予高度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政府信用弱化会带来政府执政合法性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社会秩序失调以及民主发展受阻等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政府信用弱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中的普遍难题。因此,不断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有效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正面临着弱化风险积聚的挑战,政府失信的问题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政府行政中都一定程度的存在着。因此,加强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制度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影响制度信用生成的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三个因素构成了解读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由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构成。价值因素主要包括行政价值的公正性、权力行使的公共利益性以及行政程序的民主参与性;绩效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绩效与制度绩效;制度运行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法治行政、政府责任行政、政府公开行政以及公共政策执行。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本文得出,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均具有积极影响与较强的解释力,与此同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政府信用的影响力存在差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呈现出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但存在“央高地低”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现状,政府失信集中表现在行政价值缺失、政府绩效供给不足以及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三个方面。因此,基于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现状与失信问题的梳理与回应,从新时代政府信用建设的制度情境、社会情境、文化情境以及媒介情境出发,本文将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基本路径设定在行政价值、政府绩效与制度运行三个维度之中,并力图通过行政价值有效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与制度有效运行来构建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体系。

王作全[9](2020)在《我国民族地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有关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性、客观环境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的差异性等特定基础,按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依法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充分改善和保障民族地区的民生,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赵学敏[10](2019)在《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民法治意识的觉醒,人民群众道路交通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对应的的交警执法活动也不断增多,交警部门任何执法失范都有可能引发强烈的社会争议,致使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问题不仅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关注的课题,更是公众普遍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故对于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参考、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不同地区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剖析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文章首先对国内外警察尤其是道路交通警察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综述,解释了本文中所涉相关概念,阐述了撰写文章过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在对我国交警执法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分析基础上,重点对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从制度规范、执法主体、执法模式、执法保障、执法监督和执法环境六个方面,分析了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规范执法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二是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执法能力不足,规范执法理念偏差、角色定位不准确,执法部门间沟通协作不畅、行政效能低;三是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自由裁量空间过大,疏于对规范执法模式的总结应用;四是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执法科技化水平低,警务保障无法满足执法需求;五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手段不先进,执法追责不彻底,监管工作不到位;六是执法相对人文化素质低、守法意识差,地区特点和人情因素阻碍规范执法。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文章分别从完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提高执法主体行政效能、探索规范执法模式、提高执法警务保障、强化执法监督和改善执法环境角度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对策。鉴于目前我国针对交警执法特点的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不够系统全面,各级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总结的执法规范化样本和模式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实状况,本文在归纳整理大量内外部资料基础上,结合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工作实际,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交警执法规范化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以此丰富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并为呼和浩特市公安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详实的资料。

二、文明执法 重在公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明执法 重在公正(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实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法治实施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揭示了新时代加强法治实施的重大意义
    (二)阐述了“法治实施”的基本含义
    (三)提出了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施环节的具体要求
        1. 有关“执法”方面的具体要求
        2. 有关“司法”方面的具体要求
        3. 有关“守法”方面的具体要求
    (四)指出法治实施要抓住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二、习近平法治实施理论的显着特点与独特贡献
    (一)在体系架构上,以系统性思维对法治实施做了整体理论构建
    (二)在价值立场上,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本位和目标
    (三)在治理理念上,将尊重人民主体性寓于法治实施的各个环节
    (四)在实施范围上,将法治实施延伸至法治社会建设领域
三、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迈向高水平的法治实施
    (一)不断完善法律规范体系
    (二)加快更新法治实施观念
    (三)科学创新行政执法方式
    (四)切实提升司法能力水平
    (五)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六)强化法治实施的监督保障
    (七)在国家各领域建设中全面落实法治实施具体要求

(2)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魅力及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背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国家治理所需
    (二)法治建设所急
    (三)营商环境所依
    (四)民心民意所期
二、制度优势——从深化国家治理的实践纬度深刻总结和把握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核心内涵
三、重要启示——从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深度深入思考和借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的宝贵经验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评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之处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基层派出所
        2.行政执法规范化
        3.行政执法的范围
    (二)理论基础
        1.治理理论
        2.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概况
    (二)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三)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情况调查
        1.问卷设计
        2.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情况调查分析
三、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执法理念存在偏差
        2.执法不作为或消极作为
        3.滥用职权,执法不公
        4.重实体轻程序
        5.执法透明度不高
    (二)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规范化执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3.执法管理不科学
        4.执法保障不足
        5.外部执法监督不到位
        6.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
四、促进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执法理念
        1.加强规范化执法理念教育
        2.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3.增强执法安全意识
        4.树立柔性执法理念
    (二)强化执法人员素质能力建设
        1.建立执法资格准入制度
        2.强化执法业务能力培训
        3.强化应对舆情的能力
    (三)改进执法管理
        1.强化内部执法监督
        2.建立合理的奖惩和制约机制
        3.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四)强化外部执法监督
        1.积极推行警务公开化建设
        2.扩宽外部监督的渠道
    (五)完善执法保障
        1.改善基层装备配置
        2.优化警力资源配置
        3.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六)出台明确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1.明确界定执法的范围
        2.完善执法公开的制度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对比分析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归纳总结法
第2章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概述
    2.2 行政执法的基础理论
        2.2.1 行政执法的含义
        2.2.2 行政执法全过程的概念
    2.3 行政执法的执法依据
    2.4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核心要义与关联
        2.4.1 三项制度强调的重点
        2.4.2 三项制度之间的关联
第3章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意义
    3.1 规范执法行为
        3.1.1 在规范行政行为中践行初心
        3.1.2 在制度规范下加强行政自制
    3.2 保障公众合法权益
        3.2.1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3.2.2 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3.3 固定证据和减少诉讼风险
        3.3.1 固定证据
        3.3.2 减少诉讼风险
    3.4 应对行政执法舆情
        3.4.1 舆情下的压力与挑战
        3.4.2 如何在舆情中化被动为主动
    3.5 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第4章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内容
    4.1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主体
        4.1.1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执行主体类型
        4.1.2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执行主体应备条件
        4.1.3 全过程记录的记录主体
    4.2 行政执法行为装备的配置
        4.2.1 行政执法服装及车辆的配备
        4.2.2 行政执法记录设备的配置
    4.3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方式
        4.3.1 文字记录
        4.3.2 音像记录
    4.4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具体内容
        4.4.1 记录内容的含义
        4.4.2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的范围分类
        4.4.3 具体行政行为记录重点
        4.4.4 行政执法流程记录重点
    4.5 行政执法全过程数据的归档
        4.5.1 数据归档的目的
        4.5.2 执法记录归档主体
        4.5.3 执法记录数据的保存与归档方式
第5章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5.1 客观条件问题
        5.1.1 资金投入不足
        5.1.2 相关制度不够细化
    5.2 记录主体存在的问题
        5.2.1 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5.2.2 操作上的不熟练
    5.3 记录设备存在的问题
        5.3.1 执法记录仪等配置程度不高
        5.3.2 执法记录共享信息平台有待升级
    5.4 记录方式存在的问题
        5.4.1 文字记录存在的问题
        5.4.2 音像记录存在的问题
    5.5 记录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5.5.1 拍照记录存在的问题
        5.5.2 执法记录仪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5.3 录音记录存在的问题
    5.6 记录内容存在的问题
        5.6.1 记录内容重点不明确
        5.6.2 记录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
    5.7 记录归档的问题
        5.7.1 归档制度不完善
        5.7.2 归档期限不明确
第6章 完善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的建议
    6.1 加强制度保障
        6.1.1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6.1.2 明确细化规章制度
    6.2 提升记录主体能力
        6.2.1 强化队伍保障
        6.2.2 明确主体责任
        6.2.3 加大执法考核力度
    6.3 提高记录设备水平
        6.3.1 执法记录仪的改进
        6.3.2 加强数据平台建设
    6.4 规范记录方式
        6.4.1 规范文字记录
        6.4.2 规范音像记录
    6.5 规范设备使用方式
        6.5.1 规范拍照设备的使用
        6.5.2 规范执法记录仪的使用
        6.5.3 规范录音设备的使用
    6.6 明确记录内容重点
        6.6.1 流程记录要明确
        6.6.2 何时开始记录要明确
        6.6.3 记录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证据种类的规定
    6.7 严格记录归档
        6.7.1 完善执法案卷管理制度
        6.7.2 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外国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2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2.1 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要求
        2.1.1 公民道德的政治性与社会性要求国家力量的推动
        2.1.2 公民道德建设从重德性伦理到德性伦理与制度伦理并重的趋势
        2.1.3 中国特色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发展的要求
    2.2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2.2.1 多元道德观的交织导致公民道德认知模糊
        2.2.2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给公民道德调控能力带来挑战
        2.2.3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外部保障有待加强
    2.3 法治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诉求
        2.3.1 公民道德内容是法律的素材与补充
        2.3.2 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手段
        2.3.3 公民道德的价值取向能够滋养法治精神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要求
        2.4.1 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
        2.4.2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2.4.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3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可行性
    3.1 理论支撑
        3.1.1 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相辅相成
        3.1.2 道德法律化理论的成熟
    3.2 客观条件
        3.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奠定坚守基础
        3.2.2 依法治国的全面性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3.2.3 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3.3 主观要求
        3.3.1 公民对用法律法规解决道德问题的现实需求
        3.3.2 公民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
    3.4 实践经验:道德与法律具有互补性的成功实践使其成为可能
        3.4.1 国外经验
        3.4.2 国内实践
4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成因
    4.1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
        4.1.1 地方道德规范存在不合法元素
        4.1.2 公民道德教育中法治内涵的层次性不够突出
        4.1.3 一些公民道德的立法不具有可操作性
        4.1.4 涉及公民道德的执法方式过于单一粗暴
        4.1.5 司法判决与公民道德观脱节
    4.2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问题的成因
        4.2.1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是内在原因
        4.2.2 公民法治意识还不足以成为有效的监督力量
        4.2.3 关于公民道德的立法论证不到位
        4.2.4 执法、司法机关的德法平衡能力不高
5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理论思考
    5.1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5.1.1 基本尺度是惩恶扬善和德福统一
        5.1.2 目标是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
        5.1.3 基本方法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
        5.1.4 重点建设内容是法治手段与公民道德教育
    5.2 以法治精神夯实公民道德建设根基
        5.2.1 法治文化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5.2.2 法治要求体现在公民道德体系中
        5.2.3 法治内涵的层次性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突显
    5.3 以法治手段保障公民道德建设
        5.3.1 以科学立法凝聚公民道德共识
        5.3.2 以严格文明执法提高公民道德调控能力
        5.3.3 以公正司法维护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6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6.1 细化公民道德的立法来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
        6.1.1 社会公德的法律化
        6.1.2 家庭美德的法律化
        6.1.3 职业道德的法律化
    6.2 以分层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6.2.1 以基层的道德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
        6.2.2 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用法意识
        6.2.3 以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诚信意识
    6.3 规范法治手段解决公民道德建设突出问题
        6.3.1 完善立法程序保证公民道德的科学立法
        6.3.2 丰富关于公民道德的执法方式
        6.3.3 深化司法队伍改革提高法官司法能力
    6.4 优化社会治理整体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6.4.1 以合作治理方式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6.4.2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文献类
    (三)学位论文类

(7)西宁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行政执法
        2.1.2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
        2.1.3 自由裁量权
        2.1.4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2.2 理论基础
        2.2.1 依法行政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现状调查
    3.1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执法现状
    3.2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现状
    3.3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调查与统计
        3.3.1 调查对象和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3.3 调查问卷设计
        3.3.4 调查结果
        3.3.5 调查结论
第四章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法规合规性问题
        4.1.1 缺乏法律依据
        4.1.2 裁量标准尚未统一
    4.2 执法质量的规范性问题
        4.2.1 执法程序不规范
        4.2.2 执法技术落后
    4.3 执法队伍配置与结构合理性问题
        4.3.1 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强
        4.3.2 执法“硬件设施”不足
        4.3.3 执法工作阻力大
    4.4 执法监督审查机制问题
        4.4.1 执法宣传不足
        4.4.2 执法监管不完善
        4.4.3 后续审查监管不到位
第五章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立法局限性
        5.1.1 法制法规尚不健全
        5.1.2 裁量基准不统一
    5.2 执法质量不高
        5.2.1 程序缺乏规范性
        5.2.2 执法技术落后
    5.3 执法队伍配置与结构不合理
        5.3.1 “硬件设施”不达标
        5.3.2 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5.3.3 待遇和人才晋升体系不够完善
    5.4 执法监督审查机制不完善
        5.4.1 执法宣传不足
        5.4.2 执法监管不完善
        5.4.3 后续审查监管不到位
第六章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的举措
    6.1 突破地方立法局限
        6.1.1 建立健全法制法规
        6.1.2 规范统一裁量基准
    6.2 提升执法质量
        6.2.1 规范完善执法程序
        6.2.2 提升执法技术
    6.3 执法队伍配置与结构合理化
        6.3.1 完善“硬件设施”
        6.3.2 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
        6.3.3 完善待遇和人才晋升体系
    6.4 完善执法监督审查机制
        6.4.1 加强执法宣传
        6.4.2 加强执法监管
        6.4.3 形成后续审查监管机制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调查问卷(一线行政执法人员填写)
附录 B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调查问卷(非一线行政执法人员填写)
附录 C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满意度调查问卷(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填写)
附录 D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 E 西宁市交通运输局领导访谈内容
致谢

(8)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五、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阐释
        (一)信用的内涵界定
        (二)政府信用的内涵界定
        (三)政府信用的特征
        (四)政府信用的变迁
        (五)政府失信的原因与影响
        (六)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二、理论基础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二)公共行政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
    三、论文分析框架
        (一)现代社会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制度信用
        (二)制度信用的影响因素: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
第二章 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价值诉求
        (二)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务:政府信用生成价值诉求的公共性转向
        (三)价值因素的构成
    二、绩效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绩效基础
        (二)绩效因素的构成
        (三)绩效因素结构变化的历时态考查
    三、制度运行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制度运行保障
        (二)制度运行因素的构成
第三章 政府信用影响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总体状况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结构性特征:“央高地低”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一)行政价值缺失的表现
        (二)政府绩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三)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三、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情境考察
        (一)制度情境
        (二)社会情境
        (三)文化情境
        (四)媒介情境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以行政价值实现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平正义性
        (二)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共利益性
        (三)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民主参与性
        (四)行政价值实现要提高行政伦理水平
    二、以政府绩效有效供给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加快效能政府建设
        (二)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强化社会绩效供给
        (三)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科学的政绩观与绩效评估体系
    三、以制度有效运行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以法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以责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以公开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四)以政策高效执行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五)以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民族地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地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当下中国的战略定位
    (二)基于民族地区特殊性的社会治理及其重大意义
二、深化民族地区依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本要义
    (二)民族地区依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民族地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法治路径
    (一)建立健全以全面贯彻宪法、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法规体系
    (二)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体系
    (三)建立健全以公正为价值取向的矛盾化解司法制度体系
    (四)增强民族地区公民的法治意识,提高全民守法水平

(10)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相关理论基础
        1.依法行政理论
        2.库珀行政伦理理论
        3.程序正义理论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综合归纳法
    (六)创新点
一、公安执法规范化的基本理论
    (一)公安执法概述
        1.执法和公安执法的概念
        2.公安执法的特点
    (二)执法规范化的基本理论
        1.执法规范化的内涵
        2.执法规范化的标志
        3.执法规范化的基本要素
        4.公安执法规范化的必要性
二、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
    (一)组织保障有力,制度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1.领导高度重视,部署落实到位
        2.初步建成法制员队伍,强化内部执法管理
        3.基本建立执法管理制度
    (二)教育培训机制基本形成,教育整顿严格落实
        1.教育培训形式丰富
        2.教育整顿活动严格推进,有效促进规范执法
    (三)执法基础条件日渐完备
        1.执法信息化基础建设稳步跟进
        2.各执法单位办案场所建设基本完成
        3.交通事故法庭和调解室有效化解纠纷矛盾
        4.新建醒酒中心实现涉酒类案件集中办理
    (四)执法监督方式多样化
        1.执法督察实现常态化
        2.执法质量考评实现全面覆盖
        3.加强执法记录仪使用和管理有效推进执法取证工作
        4.强化车驾管业务监督促进公正、公平
        5.行政复议充分保障涉案人员合法权益
    (五)执法宣传稳步推进
        1.积极探索宣传方式突破,拓展媒体宣传渠道
        2.积极走访交通参与者,畅通民意渠道
三、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规范化相关法规可操作性差
    (二)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2.行政效能仍有提升空间
    (三)执法过程重实体轻程序
        1.执法办案程序偶有失范
        2.事故调解程序规范不足
        3.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空间较大
    (四)执法保障不够到位
    (五)执法监管不够有力
四、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契合交警执法特点
    (二)执法人员的选拔任用和培训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1.执法队伍结构不合理,选拔录用机制不健全
        2.规范执法理念偏差、角色定位不准确
        3.教育培训内容不系统,学习质量难以保证
    (三)执法人员对规范化执法模式的总结应用不足
    (四)政府对执法保障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1.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2. 执法部门对执法科技化认识不足
        3.执法人员自身权益和执法权益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五)执法监督机制落实不够到位
        1.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管职权不统一
        2.监督手段不先进,实时监管不到位
        3.监督履职不全面,执法追责不彻底
    (六)执法环境影响规范化执法落实
        1.执法相对人文化素质偏低、守法意识差
        2.地区特点和人情因素阻碍规范执法
五、国外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一)英国经验
    (二)美国经验
    (三)新加坡经验
    (四)国外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经验的启示
六、加强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执法法律法规体系
        1.健全道路交通管理立法,明确交警执法权限
        2.完善交警执法行为规范,提高适用性、实操性
        3.加强执法自由裁量控制,实现合理公正执法
    (二)强化执法管理模式
        1. 建立系统的执法流程管理体系
        2.强化办案场所管理
        3.严格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4.涉案财物“一网”流转
    (三)提升执法主体履职能力
        1.加强执法理念教育
        2.改进执法人员录用机制
        3.完善执法培训机制
        4.鼓励执法人员学习深造
    (四)完善执法保障体系
        1.健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保障
        2.提升执法基础装备保障
        3.加强智能交通管理信息运用
        4.增强执法权益保障
        5.落实执法人员待遇保障
    (五)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1.完善执法监督组织机构
        2.建立科学执法质量绩效考核体系
        3.打造专业化的执法监管队伍
    (六)营造优良执法环境
        1.强化执法工作效能,提升执法对象守法意识
        2.强化矛盾疏导化解,加强源头管理
        3.拓展执法宣传手段,增强执法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文明执法 重在公正(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实施理论研究[J]. 江必新,黄明慧. 湖湘法学评论, 2021(01)
  • [2]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魅力及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经验启示[J]. 王群牛. 中国司法, 2020(10)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4]榆林市基层派出所民警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D]. 刘姣. 延安大学, 2020(12)
  • [5]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研究[D]. 张津婕. 扬州大学, 2020(05)
  • [6]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研究[D]. 方琳琳. 浙江大学, 2020(08)
  • [7]西宁市交通运输局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研究[D]. 江白久美. 兰州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D]. 李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9]我国民族地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研究[J]. 王作全.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0]呼和浩特市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D]. 赵学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文明执法重在正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