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恶草酮的合成及其除草效果

异恶草酮的合成及其除草效果

一、异恶草酮的合成及其除草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廖桥[1](2019)在《3-取代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建立在Baylis-Hillman反应的基础上,以丙烯酸酯和醛为原料,制得了8个BH加成物:2-(羟基)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BH-18);随后,BH加成物进一步溴化得到对应的8个溴化衍生物:2-(溴甲基)-3-取代丙烯酸酯(化合物BHB-18)。BH加成物和溴化物BHB的制得均无需苛刻的反应条件,而且结构中具有至少3个紧密相连的官能团,使其作为反应原料在化学合成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而其酯结构使其用做除草剂一般会有较好的降解性。在杂环化合物为热点的农药研发时代,含4,4-二甲基异恶唑-3-酮结构的异恶草酮,因其除草效果好而早已被农业广泛使用,但其因作业不标准重喷地段,第二年再种植敏感作物会存在药害作用。因此,有待于以4,4-二甲基异恶唑-3-酮为母体,研发出与环境相容性更好,性能更优良的除草剂新品种。O,O-二甲基二硫代磷酸胺作为重要的中间体合成出了非常适合用于稻田的除草剂莎稗磷,能不伤害禾苗的情况下抑制各种杂草,特别是稗草的防治。另外,O,O-二甲基二硫代磷酸胺作为中间体,还被研发出杀菌剂克菌壮,各类高效杀虫剂如稻丰散等有机磷农药,可见其研究前景的广阔。最后,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在碱性条件下,以这八个溴化物为中间体分别与提前制得的4,4-二甲基异恶唑-3-酮和O,O-二甲基二硫代磷酸胺得到8个新型化合物Ⅰ(Ⅰ-18)和8个新型化合物Ⅱ(Ⅱ-18)。以98%莠去津和95%莎稗磷原药为对照,在1000 ga·i/hm2的剂量下检测化合物Ⅰ-18和Ⅱ-18苗后除草活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Ⅰ-3、Ⅰ-5、Ⅰ-6对阔叶杂草苘麻、百日草表现轻微的除草活性症状,其余供试药剂基本无除草活性。这些新型化合物结构具有可塑性又使其成为有潜在价值的药物先导化合物,而它们的其他生物活性,有待将来进一步研究。

戴炜[2](2017)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除草剂的筛选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支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复合型种植,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重点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轮作(国办发[2015]59号)。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涵括禾本科作物玉米和阔叶类作物大豆。在进行杂草防除时,不仅要防除该模式下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还要避免对玉米、大豆造成不可恢复的药害,影响产量。因此,筛选对玉米、大豆安全的除草剂,并对杂草防除效果好的除草剂,对指导在玉米大豆间作生产中施用除草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玉米或大豆的除草剂进行筛选,通过评价药害指数初筛选出安全性高的除草剂。然后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中进一步对除草剂进行安全性评价、防效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药害评价不同除草剂处理相对于清水对照,玉米、大豆的株高会受到抑制,茎增粗。通过药害指数对10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1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筛选出对玉米和大豆安全或有药害但能恢复正常生长的除草剂。选出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扑·乙·滴丁酯、乙·嗪·滴丁酯、嗪酮·乙草胺5种土壤处理剂胺和灭草松、噻吩磺隆、双氟·唑嘧胺、氟醚·灭草松、咪唑乙烟酸5种茎叶处理剂。通过药害对玉米、大豆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筛选除草剂,土壤处理剂二甲戊灵和嗪酮·乙草胺的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和干物重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着,对玉米、大豆安全。精异丙甲草胺影响间作玉米、大豆的株高和茎粗,但不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其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清水对照分别低10.71%和4.17%。茎叶处理剂噻吩磺隆的玉米、大豆的株高受到抑制,株高抑制率分别为18.94%和2.23%。灭草松的大豆叶绿素含量与清水对照差异显着,玉米和大豆的株高、茎粗、干物重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较清水对照无显着性差异。不同除草剂应用在大田实际生产中,使用土壤处理剂精异丙甲草胺更安全,玉米的生长抑制率显着低于乙氧氟草醚,为73.13%。大豆的生长抑制率显着低于乙草胺和乙氧氟草醚,分别低88.83%和91.13%。在进行茎叶处理时,灭草松较其他处理更为安全。噻吩磺隆次之,药后6d,玉米、大豆的药害等级为1级。药后12d,玉米、大豆恢复正常,药害等级为0级。在施用不同浓度噻吩磺隆中,施用低浓度噻吩磺隆处理和分三次施用噻吩磺隆的处理更安全。药后6d,玉米药害等级为1级。药后12d,玉米恢复正常。大豆并未受到药害。在不同施药方式中,大豆行定向喷雾氟磺胺草醚和咪唑乙烟酸的处理对玉米、大豆更安全,在药后18d,玉米和大豆的株高较清水对照无显着性差异。进行全田喷雾氟磺胺草醚的处理对玉米造成药害,在药后12d时玉米受药害等级为2级。施用烟嘧磺隆的处理对大豆造成药害。2、防效评价在除草剂初筛选中,精异丙甲草胺的株防效71.96%和鲜重防效78.83%高于其他除草剂。茎叶处理中灭草松株防效52.7%低于其他除草剂。噻吩磺隆的株防效73.88%、鲜重防效96.1%高于其他处理。土壤除草剂二甲戊灵和茎叶除草剂灭草松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差,株防效分别为60.58%和49.66%,鲜重防效分别为67.12%和83.82%。不同除草剂应用在大田实际生产中,土壤处理剂乙氧氟草醚的杂草株数仍显着低于其他处理,株防效比精异丙甲草胺和乙草胺分别高70.26%和35.28%。茎叶处理中人工除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茎叶处理剂噻吩磺隆具有较好的除草效果,其鲜重防效为 74.62%。在施用不同浓度噻吩磺隆中,分3次喷雾噻吩磺隆的处理和常规噻吩磺隆剂量喷雾的处理除草效果仅次于人工除草,株防效>70%,鲜重防效>87%。在不同施药方式中,进行全田喷雾处理烟嘧磺隆、氟磺胺草醚和咪唑乙烟酸的除草效果优于大豆行定向喷雾,其株防效为70.04%-81.87%,鲜重防效为88.51%-91.70%。大豆行定向喷雾氟磺胺草醚和咪唑乙烟酸的防效最差,株防效分别为55.47%和50.45%,鲜重防效分别为78.91%和76.68%。3、经济效益评价不同除草剂应用在大田实际生产中,土壤处理剂乙草胺持效期长,作为土壤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其产出投入比在土壤处理剂中最高,为13.16%。精异丙甲草胺次之。茎叶处理剂咪唑乙烟酸对玉米药害严重,经济效益低。使用噻吩磺隆进行处理,产值较高,产出投入比最高,为14.09。在施用不同浓度噻吩磺隆中,低浓度噻吩磺隆处理的玉米、大豆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噻吩磺隆浓度处理,产值和产出投入比也高于其他高浓度噻吩磺隆的处理,施用1g和1.25g噻吩磺隆处理的产出投入比大于40。在不同施药方式中,大豆行定向喷施咪唑乙烟酸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为712.74kg,显着大于其他除草剂处理。大豆行定向喷施氟磺胺草醚处理的大豆产量较高,为49.5kg。这两种施药方式获得的产出投入比远高于其他处理,大于30。4、除草剂施用方法在杂草少的玉米大豆间作田中,可以选用更为安全的土壤处理剂二甲戊灵和茎叶处理剂灭草松来防除杂草。在杂草多发的玉米大豆间作田中,应使用除草效果更好除草剂及其施用方式。在玉米、大豆播后1~2d,施用土壤处理剂精异丙甲草胺2000ml/hm2。在玉米3~5叶期施用低浓度的噻吩磺隆15g-19g/hm2进行茎叶处理。

谷祖瑜[3](2012)在《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的生理影响及解决对策》文中指出小麦作为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发生在小麦上的药害也屡见不鲜,其中除草剂飘移有着严重的影响。异恶草酮作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可通过根、幼芽吸收,随蒸腾作用向上传导到植物的各个部位,敏感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受抑制,虽然能萌芽出土,但无色素,白化,在短期内死亡。异恶草酮主要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异恶草酮是易飘移和挥发的除草剂,每年因异恶草酮的飘移使临近敏感作物如小麦、蔬菜等受药害的事件屡见不鲜。研究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造成的生理和产量影响,明确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造成的伤害程度,旨在通过解毒剂实现修复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体内硝酸还原酶及铁离子还原酶活性等主要指标的变化明确异恶草酮的药害飘移对小麦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了异恶草酮的飘移对小麦叶绿素含量、株高、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和铁离子还原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小麦受到异恶草酮飘移药害后,通过喷施解药实现了对小麦药害的恢复作用。研究结果如下:].异恶草酮飘移后28天,距离施药点12m处小麦目测伤害得到恢复,异恶草酮飘移后21天,距离施药点26m处小麦株高得到恢复。2.异恶草酮飘移后,小麦的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异恶草酮飘移后第28天,距离施药点26m处小麦叶绿素含量恢复正常。3.异恶草酮飘移后第7天,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增高,其中0m、2m和4m处理的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对照相比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156.56%、124.19%和1120.94%。21天时,飘移距离26m处,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第28天异恶草酮飘移距离为Om、2m和4m处,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43.40%、32.63%和36.99%。4.异恶草酮飘移后第7天,在距离施药点0m、2m、4m、8m、12m和16m处硝态氮含量的抑制率分别为55.75%、49.67%、42.20%、32.16%、34.29%和25.05%,此后抑制率逐渐降低。异恶草酮飘移后第14天,在距离施药点26m处,小麦叶片硝态氮含量为1.023μg/g,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5.异恶草酮飘移后,小麦根系铁离子还原酶活性均未受到显着影响。6.异恶草酮飘移后,距离施药点Om-16m处造成小麦显着减产,距离施药点26m处小麦产量则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7.施用解药对异恶草酮飘移后造成小麦叶绿素含量、株高和产量降低具有恢复作用。施用解药后第21天,小麦的目测伤害、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在异恶草酮飘移距离6m处恢复至正常状态;小麦产量在距异恶草酮施药点10m处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

葛艳蕊,冯薇,寇寅客,曹亚鹏[4](2010)在《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的反应工艺。[方法]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除草剂异恶草酮微胶囊剂,讨论乳化剂、搅拌速度、尿素-甲醛量比和芯皮比等对微胶囊的粒径及分布、结构、包埋率和缓释性的影响。[结果]选用OP-10为乳化剂,均质速度2000r/min,尿素-甲醛量比为1:2,芯皮比为1:1.5,控制一定的终点pH值和酸化时间,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26.7%、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0.6μm左右的流动性球形固体微胶囊。[结论]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制剂。

史伟[5](2010)在《咪唑乙烟酸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降解真菌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咪唑乙烟酸(imazethapyr)是美国氰胺公司开发的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由于其优异的除草效果和低廉的成本,成为我国大豆田使用面积最大的除草剂之一。但其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加之连年大量使用,使其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从而导致了土壤环境的污染及后茬作物药害问题。本文研究了施用咪唑乙烟酸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反映其对土壤环境和土壤质量的影响;针对咪唑乙烟酸对后茬作物药害问题筛选出能够降解咪唑乙烟酸的真菌,并对该真菌的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稀释平板法研究了不同剂量咪唑乙烟酸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推荐剂量(0.1μg/g)下不会对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产生显着影响,但土壤中可培养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10倍和100倍推荐剂量处理时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着增加。2.分别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苯酚钠比色法和Folin比色法研究了不同剂量咪唑乙烟酸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剂量施药后28 d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未产生显着变化;但10倍和100推荐剂量时,咪唑乙烟酸处理后第28 d上述3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3.建立了生物测定和仪器分析的方法检测介质中咪唑乙烟酸残留量。结果表明,以油菜为生物测定试材,采用滤纸法和琼脂法可准确检测水中或琼脂中咪唑乙烟酸的残留量,检测范围分别为0.005~1 mg/L和0.01~1 mg/L;以玉米为生物测定试材可准确检测琼脂中咪唑乙烟酸残留量,检测范围为0.02~1 mg/L;建立了使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水溶液中咪唑乙烟酸的残留量,检测范围为0.01~1 mg/L。4.采用富集分离的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出21株细菌和9株真菌,其中降解率最高的为一株编号114-G的真菌,其可在3 d内将无机盐培养基中咪唑乙烟酸降解34.34%;经鉴定,该菌株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5.对114-G的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进行研究表明,114-G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中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0℃、初始pH 8、通气量68%(培养基装量80 mL/250 mL);在无机盐培养基(含咪唑乙烟酸50 mg/L)中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0℃、初始pH 9、通气量68%(培养基装量80 mL/250 mL)。真菌114-G降解无机盐培养基中咪唑乙烟酸的最适培养条件为30℃、初始pH 9、通气量68%(培养基装量80 mL/250 mL)、接种量10%。本研究为评价咪唑乙烟酸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为修复咪唑乙烟污染土壤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葛艳蕊,冯薇,吕均超,张林雅,江楠[6](2010)在《除草剂广灭灵脲醛树脂微胶囊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以水为介质的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除草剂广灭灵微胶囊的反应工艺。讨论了芯皮质量比、缩聚反应介质的pH值、酸化时间对微胶囊的包埋率、缓释性、结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芯皮质量比为1?1.5,终点pH值为3.5,酸化时间为3 h时,可制得结构紧密、包埋率为26.7%、粒径分布均匀且粒径在1μm左右的流动性球形缓释性固体微胶囊。

毕洪梅[7](2008)在《新型除草剂解毒剂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详细地研究了一种新型的二氯乙酰基恶唑烷烷类除草剂解毒剂N-二氯乙酰基-2-甲基-1-氧杂-4-氮杂-螺[4.4]壬烷的合成与表征,并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一、N-二氯乙酰基-2-甲基-1-氧杂-4-氮杂-螺[4.4]壬烷的合成与表征1.以氢氧化钠为缚酸剂,环戊酮,异丙醇胺和二氯乙酰氯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目标化合物。实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找出了合成该化合物的较佳反应条件:苯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5~﹣10℃,搅拌时间为3 h。产率为50.0 %,熔点为102~103℃。2.以三乙胺为缚酸剂,环戊酮,异丙醇胺和二氯乙酰氯为原料,采用分步法合成目标化合物。实验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找出了合成该化合物的较佳反应条件:苯作溶剂,反应温度为5 10℃,搅拌时间为2 h。产率为37.4%,熔点为101~102℃。3.该化合物经熔点测定、薄层色谱(TLC)、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确定所合成的化合物即为目标化合物N-二氯乙酰基-2-甲基-1-氧杂-4-氮杂-螺[4.4]壬烷。二、N-二氯乙酰基-2-甲基-1-氧杂-4-氮杂-螺[4.4]壬烷的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分别采用水培法和土培法对除草剂解毒剂N-二氯乙酰基-2-甲基-1-氧杂-4-氮杂-螺[4.4]壬烷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并通过测定植株体内的GSH含量和ALS酶的活性变化初步解释了除草剂解毒剂的解毒机理。1.以玉米作指示植物,以所合成的化合物(浓度分别为0、1、2、4、5、8、10 mg/kg)进行浸种处理,分别在除草剂乙草胺(浓度分别为5、10、20、40、60 mg/kg)、氯嘧磺隆(浓度分别为0.5、1.0、2.0、4.0、6.0μg/kg)药液中利用水培法进行培养72 h,测定玉米的主根长、芽长、根鲜重和芽鲜重等生理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用所合成的化合物浸种处理后,可较好的使玉米免受除草剂乙草胺和氯嘧磺隆的药害。该化合物的浸种浓度为8 mg/kg时,对保护玉米免受乙草胺伤害的保护效果最好;采用氯嘧磺隆药液水培时,化合物的浸种浓度为5 mg/kg时保护效果最好。2.以玉米作指示植物,以所合成的化合物(浓度分别为0、1、2、4、5、8、10 mg/kg)进行浸种处理,分别在除草剂乙草胺(浓度分别为5、10、20、40、60 mg/kg)、氯嘧磺隆(浓度分别为0.5、1.0、2.0、4.0、6.0μg/kg)毒土中培养6天,测定玉米的主根长、株高、根鲜重和株鲜重等生理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用所合成的化合物浸种处理后,可较好的使玉米免受除草剂乙草胺和氯嘧磺隆的残留药害。在该化合物的浸种浓度分别为8 mg/kg和5 mg/kg时,分别对保护玉米免受除草剂乙草胺和氯嘧磺隆药害的保护效果最好。3.对土培法培养的玉米幼苗,进行了GSH含量和ALS酶的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用该化合物浸种处理后,玉米幼苗中GSH含量和AL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乙草胺毒土培养的幼苗中,当化合物的浸种浓度为8 mg/kg时,GSH含量增加最多,为对照的108.1 %,ALS活性为对照的142.9%;在氯嘧磺隆毒土培养的幼苗中,当化合物的浸种浓度5 mg/kg时,GSH含量增加最多,为对照的106.8%,ALS活性为对照的116.7%。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合成的除草剂解毒剂N-二氯乙酰基-2-甲基-1-氧杂-4-氮杂-螺[4.4]壬烷,在不同程度上能减轻除草剂乙草胺、氯嘧磺隆对玉米等后茬敏感作物的残留药害。

苏朝安,郑巧平,王东明[8](2007)在《长残效除草剂广灭灵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系统综述了广灭灵的合成、防治效果、副作用、使用方法及相应的研究进展,以供同行参考。

何文[9](2006)在《异恶草酮的水环境毒理学及其水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用三叶浮萍和蝌蚪为对象,评价了异恶草酮在水环境中的毒性作用,并研究了其水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以三叶浮萍为对象,研究了异恶草酮对其生长及体内色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异恶草酮对浮萍生长抑制的24h LC50为8.86mg/L、48h LC50为5.21mg/L、72h LC50为1.92mg/L、96h LC50为1.66 mg/L。异恶草酮对浮萍体内色素的影响作用呈良好的“浓度、时间—效应”关系。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浮萍体内的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明显减少,且叶绿素a/b值也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研究了水环境中异恶草酮与镉共存时对蝌蚪的联合毒性。在常温20℃下,异恶草酮对蝌蚪的24h、48h、72h、96h LC50分别为15.62mg/L、14.27mg/L、13.35mg/L、13.30mg/L;镉对蝌蚪的24h、48h、72h、96h LC50分别为5.63mg/L、3.54mg/L、2.61mg/L、2.06mg/L;异恶草酮与镉共存对蝌蚪联合毒性的24h、48h、72h、96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25、0.21、0.19、0.14,均大于0,两者的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另随着水环境温度的升高,异恶草酮对蝌蚪的毒性减弱,而镉对蝌蚪的毒性增强,两者的联合毒性仍表现为协同作用。 采用HP-1100液相色谱分析和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异恶草酮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的水解动力学情况,以及在三种实际环境水样中的水解情况。结果表明,pH的变化值对异恶草酮的水解速率影响较小,异恶草酮水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而且异恶草酮在环境水样中的水解速率较慢。

李承范,姜日善,田熙哲[10](2004)在《2-(2-氯苯基)甲基-4,4-二甲基异恶唑-3-酮合成方法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2-氯苯基)甲基-4,4-二甲基异恶唑-3-酮是一种含氯杂环结构的除草剂,本文对其三条主要合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介绍一种以甲醛、异丁醛、盐酸羟胺、邻氯氯苄为主要原料合成异恶草酮的新的合成方法.

二、异恶草酮的合成及其除草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恶草酮的合成及其除草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3-取代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Baylis-Hillman反应简介及其研究进展
    1.2 Baylis-Hillman反应催化剂的发展
    1.3 异恶唑衍生物的应用
    1.4 O,O-二甲基二硫代磷酸及其盐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Baylis-Hillman加成物及其溴化物的合成
    2.1 仪器与试剂
    2.2 Baylis-Hillman加成物(BH-1~8)的合成
    2.3 2-溴甲基-3-取代丙烯酸酯的合成(BHB-1~8)的合成
第三章 4,4-二甲基异恶唑-3-酮取代丙烯酸酯的合成
    3.1 新型化合物Ⅰ(Ⅰ-1~8)的合成
    3.2 新型化合物Ⅰ(Ⅰ-1~8)的结构及~1H NMR解析
    3.3 新型化合物Ⅰ(Ⅰ-1~8)的除草活性测试
第四章 O,O-二甲基二硫代磷酸胺取代丙烯酸酯的合成
    4.1 新型化合物Ⅱ(Ⅱ-1~8)的合成
    4.2 新型化合物Ⅱ-1~8 的结构及~1H NMR解析
    4.3 新型化合物Ⅱ(Ⅱ-1~8)的除草活性测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BH加成物的~1H NHR谱图及IR谱图
    2.化合物BHB的~1H NMR谱图
    3.新型化合物Ⅰ(Ⅰ-1~8)的结构及~1H NMR谱图
    4.新型化合物Ⅱ( Ⅱ-1~8)的结构及~1H NMR谱图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除草剂的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除草剂科学研究进展
        1.2.1.1 杂草危害及防治措施
        1.2.1.2 除草剂类型
        1.2.1.3 影响除草剂防效的因素
        1.2.1.4 除草剂药害
        1.2.1.5 除草剂药害后恢复
        1.2.2 玉米田和大豆田除草剂研究进展
        1.2.2.1 玉米除草剂种类
        1.2.2.2 大豆除草剂种类
        1.2.2.3 玉米、大豆兼用除草剂
        1.2.3 除草剂评价
        1.2.3.1 药害评价
        1.2.3.2 防效评价
        1.2.3.3 经济效益评价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除草剂初筛试验
        2.2.2 不同除草剂综合评价试验
        2.2.3 不同施药方式、不同浓度噻吩磺隆试验
    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2.3.1 室内初筛试验
        2.3.2 不同除草剂及施用方式试验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害评价
        3.1.1 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
        3.1.1.1 药害指数
        3.1.1.2 形态变化
        3.1.1.3 生长影响
        3.1.2 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
        3.1.2.1 药害指数
        3.1.2.2 形态变化
        3.1.2.3 生长影响
        3.1.3 不同施药方式
        3.1.3.1 形态变化
        3.1.3.2 生长影响
        3.1.4 不同浓度噻吩磺隆
        3.1.4.1 形态变化
        3.1.4.2 生长影响
    3.2 防效评价
        3.2.1 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
        3.2.2 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
        3.2.3 不同施药方式
        3.2.4 不同浓度噻吩磺隆
    3.3 经济效益评价
        3.3.1 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
        3.3.2 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
        3.3.3 不同施药方式
        3.3.4 不同浓度噻吩磺隆
4 结论与讨论
    4.1 除草剂药害的恢复
    4.2 除草剂综合评价
    4.3 不同除草剂的施用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的生理影响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除草剂的药害及其药害发生原因
        1.1.1 目前易产生药害的除草剂品种及其药害产生原因
        1.1.2 当前除草剂药害的危害及其解决措施
    1.2 除草剂的飘移及其主要品种应用情况介绍
        1.2.1 除草剂的飘移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主要品种应用情况介绍
    1.3 本试验应用的除草剂异恶草酮特点及其应用情况介绍
        1.3.1 除草剂异恶草酮的特点
        1.3.2 异恶草酮的应用情况
    1.4 影响除草剂飘移的主要因素及控制飘移技术与对策
        1.4.1 影响除草剂飘移的主要因素
        1.4.2 除草剂飘移的控制技术与对策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小麦品种
        2.1.2 供试除草剂及解毒药
        2.1.3 供试化学试剂
        2.1.4 计算公式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叶绿素含蕈测定
        2.3.2 硝酸还原酶(NRA)活性测定
        2.3.3 硝态氮含量测定
        2.3.4 Fe~(3+)还原酶活性测定
        2.3.5 小麦测产
3 结果与分析
    3.1 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3.1.1 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目测伤害的影响
        3.1.2 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3.1.3 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4 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1.5 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铁离子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1.6 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2 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喷施解毒剂对异恶草酮飘移造成小麦目测伤害、株高、叶绿素含量及产量降低的恢复作用
        3.3.1 对小麦目测伤害的恢复作用
        3.3.2 对小麦株高降低的恢复作用
        3.3.3 对叶绿素含量降低的恢复作用
        3.3.4 对小麦减产的恢复作用
4 讨论
    4.1 不同飘移距离下,异恶草酮对小麦的生理及产量影响
    4.2 解毒剂对异恶草酮飘移后小麦生理及产量毒害的恢复作用
5 结论
    5.1 异恶草酮的飘移对小麦生理指标造成影响
    5.2 不同飘移距离下,异恶草酮对小麦产量毒害程度不同
    5.3 异恶草酮飘移后施解毒剂对小麦药害具有恢复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1.2 微胶囊的制备
    1.3 异恶草酮微胶囊性能表征
        1.3.1 微胶囊形态和粒径的测定。
        1.3.2 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
        1.3.3 微胶囊缓释性的表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乳化剂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
    2.2 搅拌速度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2.3 尿素-甲醛量比
    2.4 芯皮比对MC包埋率及缓释性的影响
3 结论

(5)咪唑乙烟酸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降解真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除草剂使用概述
        1.2.2 除草剂使用带来的问题
        1.2.3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代谢
        1.2.4 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
        1.2.5 除草剂残留的检测
        1.2.6 咪唑乙烟酸的特性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第二章 咪唑乙烟酸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土壤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土壤含水量测定
        2.1.5 试验设计
        2.1.6 土壤微生物计数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土壤含水量
        2.2.2 咪唑乙烟酸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咪唑乙烟酸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药剂
        3.1.2 试验中用到的主要试剂
        3.1.3 供试土壤
        3.1.4 试验设计
        3.1.5 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3.1.6 土壤中脲酶活性测定
        3.1.7 土壤中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3.1.8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咪唑乙烟酸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2 咪唑乙烟酸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3 咪唑乙烟酸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咪唑乙烟酸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生物测定方法测定基质中咪唑乙烟酸残留量
        4.1.3 仪器分析方法测定水溶液中咪唑乙烟酸残留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测定方法测定基质中咪唑乙烟酸残留量
        4.2.2 仪器分析方法测定水溶液中咪唑乙烟酸残留量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培养基和仪器
        5.1.3 土壤样品的采集
        5.1.4 土壤样品的富集和驯化
        5.1.5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纯化
        5.1.6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降解率的测定
        5.1.7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
        5.2.2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降解率的测定
        5.2.3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鉴定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咪唑乙烟酸降解真菌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药剂
        6.1.2 培养基和仪器
        6.1.3 114-G 种子液的制备
        6.1.4 114-G 生长特性
        6.1.5 114-G 降解特性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14-G 的生长特性
        6.2.2 114-G 的降解特性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咪唑乙烟酸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2 咪唑乙烟酸残留的检测方法
    7.3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生长和降解特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菌种检验鉴定报告
附录二 114-G 在培养基上的形态
致谢
作者简介

(6)除草剂广灭灵脲醛树脂微胶囊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过程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1.2 微胶囊的制备
    1.3 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芯皮质量比对MC包埋率及缓释性的影响
    2.2 缩聚反应终点pH值对MC结构的影响
    2.3 酸化时间对MC粒径的影响
3 结 语

(7)新型除草剂解毒剂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除草剂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除草剂解毒剂研究动态
    1.3 除草剂解毒剂解毒机制研究
        1.3.1 结构活性理论(QSAR)
        1.3.2 谷胱甘肽轭合论
        1.3.3 细胞色素P450 单氧化酶(CytP450)催化的羟基化理论
    1.4 二氯乙酰基恶唑烷类除草剂解毒剂合成方法研究
        1.4.1 二氯乙酰基恶唑烷类除草剂解毒剂的合成方法
    1.5 使用解毒剂减轻乙草胺和氯嘧磺隆对玉米药害的研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的
第二章 N-二氯乙酰基-2-甲基-1-氧杂-4-氮杂-螺[4.4]壬烷的合成与表征
    2.1 试剂与方法
        2.1.1 试剂
        2.1.2 仪器
        2.1.3 合成方法
        2.1.4 结构的表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最佳反应原料比的确定
        2.2.2 以氢氧化钠为缚酸剂合成化合物
        2.2.3 以三乙胺为缚酸剂合成化合物
        2.2.4 两种合成方法的比较
        2.2.5 N-二氯乙酰基-2-甲基-1-氧杂-4-氮杂-螺[4.4]壬烷结构的表征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除草剂解毒剂的生物活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药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供试土壤
        3.1.5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除草剂标准曲线的测定
        3.2.2 水培法检测化合物对乙草胺和氯嘧磺隆的解毒效果
        3.2.3 土培法检测化合物对乙草胺和氯嘧磺隆的解毒效果
        3.2.4 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3.2.5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 酶)活性的测定
        3.2.6 化合物进行浸种和喷洒的效果对比试验
    3.3 结论与讨论
        3.3.1 除草剂标准曲线的测定
        3.3.2 水培法检测化合物对乙草胺和氯嘧磺隆的解毒效果
        3.3.3 土培法检测化合物对乙草胺和氯嘧磺隆的解毒效果
        3.3.4 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3.3.5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 酶)活性的测定
        3.3.6 化合物进行浸种和喷洒的效果对比试验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异恶草酮的水环境毒理学及其水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水生毒理学研究进展
        2.1.1 国外水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
        2.1.2 国内水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
        2.2 水解动力学研究进展
    3 研究背景、内容、和目标
        3.1 研究背景
        3.1.1 异恶草酮的理化性质
        3.1.2 异恶草酮的研究进展
        3.1.2.1 异恶草酮防治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
        3.1.2.2 异恶草酮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3.1.2.3 异恶草酮在环境中的降解代谢规律的研究进展
        3.1.2.4 异恶草酮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3.2 主要内容
        3.3 预期目标
第二章 异恶草酮对三叶浮萍的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和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浮萍的采集和培养
        1.4 培养液的组成
        1.5 实验设计
        1.6 浮萍生长指标的记录与计算
        1.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异恶草酮对三叶浮萍生长的影响
        2.2 异恶草酮对三叶浮萍体内色素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第三章 异恶草酮与镉对蝌蚪的联合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 蝌蚪的培养与驯化
        1.3.2 预实验
        1.3.3 单因子毒性实验
        1.3.4 联合毒性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异恶草酮、Cd~(2+)单因子对蝌蚪的毒性作用
        2.2 异恶草酮与Cd~(2+)双因子对蝌蚪的联合毒性作用
    3 结论
第四章 异恶草酮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配置溶液
        1.3.2 pH值对异恶草酮水解的影响研究
        1.3.3 温度对异恶草酮水解的影响研究
        1.3.4 实际水体中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1.3.5 样品提取与检测
        1.3.6 计算
        1.3.7 添加回收率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异恶草酮的添加回收率
        2.2 异恶草酮在不同PH条件下的水解
        2.3 异恶草酮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水解动力学
        2.4 异恶草酮在实际水样中的水解动力学
    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2.1 异恶草酮对三叶浮萍的毒性影响
        2.2 异恶草酮与镉对蝌蚪的联合毒性影响
        2.3 异恶草酮的水解动力学规律
    3 建议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异恶草酮的合成及其除草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3-取代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D]. 廖桥.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2]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除草剂的筛选与评价[D]. 戴炜.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3]异恶草酮飘移对小麦的生理影响及解决对策[D]. 谷祖瑜.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4]异恶草酮脲醛树脂微胶囊剂的研制[J]. 葛艳蕊,冯薇,寇寅客,曹亚鹏.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 [5]咪唑乙烟酸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降解真菌的筛选[D]. 史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1)
  • [6]除草剂广灭灵脲醛树脂微胶囊剂的研制[J]. 葛艳蕊,冯薇,吕均超,张林雅,江楠.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0(01)
  • [7]新型除草剂解毒剂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D]. 毕洪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09)
  • [8]长残效除草剂广灭灵研究进展[J]. 苏朝安,郑巧平,王东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07(14)
  • [9]异恶草酮的水环境毒理学及其水解动力学研究[D]. 何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10]2-(2-氯苯基)甲基-4,4-二甲基异恶唑-3-酮合成方法的改进[J]. 李承范,姜日善,田熙哲.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标签:;  ;  ;  ;  ;  

异恶草酮的合成及其除草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