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人与梅兰竹菊

中国古典诗人与梅兰竹菊

一、中国古典诗人与梅兰竹菊(论文文献综述)

姜琳琳[1](2021)在《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丛明[2](2021)在《谈我的“君子行”系列创作》文中指出纵观中国花鸟画的源与流,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原型的创作不失为笔墨厚重的一部分。独具东方神韵、中国特色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已成为中国画家长期以来承载灵感、抒发生命感慨的创作对象。应毕业创作的需要,笔者进行了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要题材的创作,并将其命名为“君子行”。“君子型”系列创作的灵感来源既是对前人追求风骨与气节创作境界的瞻仰,更是个人对“君子”人格精神的追求。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的路径,将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实践法、经验总结法融入其中。第一章主要涉及“君子行”系列创作的选题背景、课题来源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其意义,对中国写意花鸟画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从其中引导出与“君子行”创作相关的研究路径及创作启发。第二章谈及“君子行”系列创作的学理渊源,揭示先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比德”观念,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古代咏“君子”之诗都成为“君子行”系列创作的灵感以及文化思想。第三章主要是创作实践的解读,拟展示“君子行”系列创作的成品,并将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画作为蓝本,以文字为形式进行粗浅地阐释。第四章主要是对于“君子行”创作的感悟与反思。中国北方写意花鸟画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者从创作主体的视角,深入到作品内外进行一次富于理性的新探索。“君子行”系列创作普遍使用“北方大写意花鸟”为构图基础,以其特有的形态诠释着自我的“尚意”情怀,从中尝试着确立自我独特的艺术语言符号。

朱国平[3](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指出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康倩[4](2020)在《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文中提出北宋时期,文人品画、题画或以绘画为题材的唱和风气兴盛,使题画诗创作至北宋中后叶蔚然成风,从而推动了诗歌与书画艺术深度融合的自觉意识,并且留下了许多题画诗佳篇。苏轼正是其时热衷题咏绘画的文人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苏轼在文学和书画创作方面的天才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以及他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与地位,他的文学思想和画学观念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和引领着当时的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时代审美文化风尚与趣向。在绪论中,笔者从现存苏轼诗集和文集、宋人别集、总集、宋诗选本中经过细致而审慎的搜集和甄别,共汇集、确定苏轼题画诗160首。当然,这还可能不是苏轼题画诗之全部,比如有无部分题画诗作品由于所题写画作的亡佚而不可复见呢?其他载籍中有无我们还未曾注意到的呢?这些都是可以在文献学方面做进一步深究的。但是,仅从我们目前蒐集到的这些,也足以证明苏轼题画诗成果之丰硕。本文在全面厘清苏轼题画诗文献的基础上,对北宋题画诗兴盛的原因,苏轼题画诗的哲学观念,题画诗所蕴涵的传统画学主题意涵及表现技巧,苏轼题画诗的美学思想,尽可能地展开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题画诗创作融合了画内与画外、诗内与诗外的多种元素。故而在第一章中,笔者立足于通过对北宋时期的时代特点、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题画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苏轼诗画艺术观之宏观等问题的阐述,以对北宋时期、尤其是苏轼的题画诗创作进行背景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在后面的研究分析中能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试图从题画诗与绘画结合的外在客观条件与内在的诗画融通、创作者的心态等,来探讨宋代题画诗兴盛的原因。首先,唐宋易代之际的政治形势,造就了宋代文人类型和文艺创作取向的转变。宋代统治者通过“兴文教,抑武事”来建立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宋代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造就了一批集官员、学者、文学家于一身的新型文化人。其次,宋代之前画上题诗的历史演进与宋代诗画互通的文艺风气,是题画诗得以进入画面的必然前提,题画诗体现了共有的美学观念与艺术风尚。再次,在五代时期,西蜀、南唐开始设立画院。北宋初年也在宫中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因此,宋代文人借由题画行为及诗画合一,进可以成为入仕的阶梯,实现对声名功业的关怀;退可以诗画并传,以此会友,满足情感的释放。同时,以绘画鉴藏、流通为因缘大规模展开的绘画题咏活动,形成了题画诗深层的文化场域和流通网络,从而促使题画诗创作高潮的呈现。苏轼的文艺观建立在他的哲学观之上,不对苏轼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认知,我们就很难对他在题画诗中表现的文艺观有深入的体察。在第二章,将对苏轼题画诗中的哲学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向其文论、美学思想领域拓展,同时参借西方现代文论和艺术理论的有关观念和方法,从比较美学和比较艺术学的角度对苏轼题画诗中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进行深度阐释。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曲折,在思想方面儒道释兼容并收,并且呈现出一种复杂交错的状态,随着处境的变化,他对儒道佛三家便有不同的选择取舍,因此虽然入世与处世、进取与超脱的矛盾二重心态与情绪常常错综交织在他心中,但是又能应运裕如,很快寻找到心理平衡点。苏轼融合儒道佛思想并且体现在他的文学和美学观念之中,并且在他的题画诗中也得到了耀目的折射。苏轼的思想既是他所在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他个人经历和修养所得,并且又与他承继前人的思想遗产有关联,而受蜀学和其父苏洵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本章将对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苏轼题画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析。本文第三章,选择苏轼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题画诗文本,并结合具体的绘画作品,深入探究苏轼的题画诗在画面的有形空间与诗人的无形心灵中所交融出的精神世界。同时,在与唐代题画诗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苏轼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和风格,具体包括苏轼题画诗中如何以景写情或以情写景而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苏轼如何深入画面之内体验画境,如何在题画诗中实现画内画外冥合为一的境界。此外,山水画、墨竹图、牧马图更是苏轼最终热衷题咏的三大绘画门类。一方面,苏轼题画诗,多以自我的精神气质与现世的生命感怀介入,将题咏画作与诗人自我的现实际遇与感慨相联系,从而使所题画作的画境得到了拓展,画意得到了延伸,这种相互渗透的情形是苏轼的题画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寄情山水,以画中的山水代替真实的山水,其中“烟江叠嶂”、“现世桃源”、“山水清音”,以及“远”的美学追求,均是苏轼在山水题画诗中着意描写的典型意象,他借此而营构自己超然于现实之上的精神家园,从而安顿现世的生命主体。这些现象,均值得我们进行深度认识与阐发。本文第四章,将通过若干对偶范畴的诠释,对苏轼题画诗中的核心美学思想加以理论分析。苏轼在他的题画诗中提出和传达了一系列他对绘画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看法,无不表明他深谙诗画特有的美学规律。这些美学思想值得充分重视,需要深入解读和阐释,并且将其纳入苏轼的整个文学和美学思想之中,可以为苏轼的文艺思想系统性增添一些曾被疏忽了的新的成分内容。根据笔者对苏轼题画诗美学思想的解读和总结归纳,认为大体上可分为观与应、似与非似两对涵盖诗学与画学两个领域的理论范畴加以辩证分析。当然,这还不够全面,对苏轼题画诗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念,将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充实。

秦阳[5](2020)在《“菊”意象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本为例》文中提出意象作为作者情感的载体,其影响甚深。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大多都含有丰富的意象,尤其是在中国古诗词中,古诗词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的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比逐渐增大,可见当代人已经认可了其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古诗词的关键在于意象的解读,意象是诗人情感的体现,为我们理解诗词提供了一把钥匙,意象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是必要的。菊意象作为花卉意象的代表,其品性高洁,为众多诗人所喜,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上,菊意象的内涵被不断丰富,也值得众多学者去不断探究。语文教材选编要求教材内容能健全学生心身健康,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因此,众多赞颂高洁不屈品性的作品被选入中小学教材中,而以菊花为意象的作品便有几篇,在这类作品的教学上就要格外注意,因此,笔者就菊意象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共分为六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介绍了意象的基本来源和概念以及其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意象的来源针对其在汉代、唐代、明清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明确了意象的概念,为教师讲解意象提供了理论依据。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地位也不遑多让。因此,笔者在意象与中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了古典诗词的主观抒情性、表达形象性、情感含蓄性三个特点,强调了意象在古典诗词学习上的重要性,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二部分对菊文化的发展以及菊意象的文化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探究。菊花从最初作为一种意象被诗人屈原所用,衍生出了高洁操守的文化内涵,后又多次被陶渊明所用,篱菊成为渊明的象征,唐宋时期咏菊文化大大发展,明清时期已发展出多种文化内涵。并对菊意象关于延年益寿、高洁脱俗、坚贞不屈、感伤孤独、隐逸之风、爱情之殇、故土之思等文化意蕴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第三部分则是写了菊意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古诗词意象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作用,本章内容着重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个角度来解读菊意象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作用,并借此希望能提高教师对古诗词意象教学的重视。第四部分介绍了菊意象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分布以及菊意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本文依据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整理了菊意象诗歌的分布情况,并以延安市育英中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做了分析,又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高菊意象教学的必要性。第五部分对菊意象的高洁操守义、隐逸之风义、离别之思义、故土之思义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应用分别提出了教学建议,譬如说运用意象思维还原画面、朗诵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教学法等,希望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菊意象作为重要的植物意象,其品性高洁,菊意象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愉悦,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出一定的贡献。

汪晓桢[6](2020)在《春华物荣 ——春季节气视角下室内陈设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各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相互交融、渗透,除经济较量之外,文化间的竞争也是国家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绵延五千年,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历经几千年的繁衍与积淀,而形成的璀璨明珠,充分展现了中国先民的勤劳与智慧。二十四节气作为历法不仅指导农业生产,更是引导人们日常生活的时间表,由二十四节气历法衍生出的民俗文化涵盖了古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因此,获取节气文化在传统室内陈设中的作用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实践中,从社会层面看,能够在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当代生活的多样性,从个体层面看,它是当代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从设计层面看,二十四节气文化对室内陈设规律的挖掘,能促进现代室内陈设产品的设计,增强产品的叙事性和内涵。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学分析法、实地考察法以春季节气相关传统室内陈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传统室内陈设对当今陈设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发展现状,及其对造物文化影响深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分别以自然和人文两个大的方面为出发点,深入分析春季节气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社会影响及存在的现实意义等,进而剖析春季节气文化对传统室内陈设的影响因素。第三,以形意场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图像学分析法从“适”、“趣”、“情”三个角度分析在春季节气影响下出现的不同类别的陈设品及其特征。第四,总结出古人以陈设方式展现春季“春繁物荣”节气文化的规律。第五,选取春季节气物象为元素,基于春季节气文化,进行当代室内陈设产品设计。以此阐述节气文化传承问题及当代室内陈设的问题,通过分析春节气文化在传统室内陈设艺术中的渗透途径给予当代启示。

汪芷伊[7](2020)在《郑方坤《五代诗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代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一直是中国历代诗歌研究中被忽略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值得今人投入学术心力进行研究的领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而成的《五代诗话》。在向无全本辑录五代诗人诗事的特殊时期,《五代诗话》作为作为专门辑录五代诗事的诗学着作,具备开创性和总结性价值。通过对《五代诗话》成书过程的考索可知,郑方坤《五代诗话》十卷本在王士禛十二卷本的基础上删去了二百一十六条,补入了七百八十九条,从改动情况中能够厘清十卷本的编书体例以及郑本不同于原本的诗学观念。《五代诗话》的体例特征既与诗格型着作有所区别,也不能简单的被归为辑录体诗话。实际上,它具备纪实和叙事的特征,因为其所选内容大多来自从历代笔记中搜集的与诗歌相关的记录性文字,且始终围绕叙事展开。它既沿袭了自唐以来古典文献中纪事体的体例传统,又体现了与诗纪事着作不同的编选标准。无论是《五代诗话》的编纂动机还是它的排列体例,反映的都是作者编纂诗话所持的观念。这种诗学观不仅在于延续王士禛编书未竟之志和以诗存人、因人征诗上,更在于要使“上下百年间,风雅盛衰之故,略可睹矣”,其所反映的本质是作者对诗体正变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风雅正变”这一以时论诗的基本规范下确立的,即论诗的要义在于“以时论诗”——诗歌的好坏由时代盛衰决定。但本书的正变观并不一味强调政治的决定性作用,而是再三重申诗人人格的变化在诗歌演进中所施加的影响。之所以说《五代诗话》具备开创性和总结性的价值,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具体的编纂实践上,它开创了专门收录五代诗歌的诗话专辑先河,可以为今人编撰五代诗总集提供文献资料,有助于对五代文学进行断代研究;另一方面,在抽象的编纂旨趣上,它既体现着郑方坤治学的个性特征,又与时代紧密关联,带有清初诗史相通学风影响的深刻印记,是认识清代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或许出于五代文学发展滞后,或许出于此书偏重纪实和叙事而缺少诗歌评论的纪事体体例,所以《五代诗话》长时期以来在学界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然而,它的编纂实际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在文献辑考和体例特征两方面都显露出了相当的诗学价值。

刘泽华[8](2020)在《宋代题植物画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题画诗是中国古代题画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按照题画诗题材进行分类,宋代题画诗又可以分为题山水画诗、题植物画诗、题动物画诗、题人物画诗等,通过对宋孙绍远的《声画集》、清陈邦彦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今人李德埙的《历代题画诗类编》等题画诗集的梳理,以及参考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初步统计出宋代题植物画诗总量有300多首,而这300多首题植物画诗按照题材分类,又可以分为题花卉画诗、题竹画诗、题林木画诗三类。宋代文人画题材多以梅、竹、松、兰等植物意象为主,是因为相对山水、人物画,植物、动物画的绘画难度较低,技巧要求不高,更适合文士“游心”之目的,也呈现出“怪”、“奇”、“老”、“硬”等美学偏好。这是宋士大夫审美风尚的反映,也是文人画与文人诗的互相推动的有力印证。宋代文人画影响了题植物画诗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宋诗的艺术风貌,进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寄兴写意以及比德作用。同时,还是宋诗化画景为真情,借特定植物抒怀写意,追求“物我融合”状态的具体表现。这些题画诗都反映出宋人在“诗画互动”的环境里,“诗画一律”、“诗画相资”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画家避过写实的细节而表现客体的气韵或主体的情思,诗人则避过概念的说明性而进入事物本原的境界。宋代题画诗力图理解画家之匠心,解读画师胸中丘壑,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复述出来,达到一种绘声绘色、情韵兼备的艺术效果。

丁艳[9](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认为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左昕蓉[10](2019)在《古代诗词对明清园林设计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古代诗词对明清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园林多在题咏、植物、山水中用诗词表达园林意境。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概括,从古代诗词中诗境对明清园林意境构成和结构构成两个角度来分析了当前研究古代诗词对明清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诗词与明清园林做基础理论研究准备。

二、中国古典诗人与梅兰竹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典诗人与梅兰竹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2)谈我的“君子行”系列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君子型”系列创作选题背景
    二、课题来源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四、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君子行”系列创作的学理溯源
    一、“君子行”创作与儒道的“天人合一”
    二、“君子行”创作与中国花鸟画中的“比德”
    三、“君子行”创作与“自然”精神
    四、“君子行”创作与“诗”
第三章 “梅兰竹菊”的文人思想与我的毕业创作
    一、“梅兰竹菊”笔法与我的毕业创作
    二、“君子行”创作蕴含“有我之境”
    三、“君子行”创作追求“无我之境”
第四章 “君子行”创作的感悟与反思
    一、感悟“君子行”创作
    二、反思“君子行”创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学术成果述评
    三、苏轼题画诗的数量考证
    四、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点追求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轼题画诗创作的时代、文化、画学背景
    第一节 北宋题画诗发展的内外动因
        一、宋代制度与学术思想略谈
        二、画院的建立
        三、绘画功用的转变
        四、绘画题材之消长
        五、雅集与唱和
        六、爱画之风的勃兴
        七、文人画(墨戏画)
        八、宋代的画论
    第二节 画上题诗的历史演进
        一、先秦——丝帛上的图诗
        二、汉代——墙壁上的颂赞
        三、魏晋南北朝——审美精神的重塑与张扬
        四、唐及五代——“尚法”到“尚意”的过渡
    第三节 苏轼的诗画观
        一、文艺批评史语境下的诗画美学差异
        二、苏轼诗画观生成的理论轨迹
        三、诗画本一律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艺术表现的互补
        五、诗画本一律之同中有异
        六、“有形诗”到“无声诗”的概念转化
第二章 苏轼题画诗的思想来源
    第一节 画里晴川——苏轼题画诗与庄老
        一、“心隐”——苏轼题画诗中对归隐与归田的崇尚
        二、“技道两进”——庄老思想对苏轼题画诗创作的影响
        三、无待与天游——庄老思想对苏轼题画诗审美境界影响
    第二节 藻饰万象——苏轼题画诗与佛教
        一、苏轼佛禅题画诗的文化成因
        二、苏轼佛禅题画诗的禅意、禅理、禅趣
        三、苏轼佛禅题画诗的美学意蕴
    第三节 乾坤清气——苏轼题画诗与儒学
        一、民胞物与的民本思想
        二、了然口手的审美辞达论
        三、诗画皆美——清气弥漫与温柔敦厚
第三章 苏轼题画诗之画题研究及思想内涵
    第一节 烟霞丘壑——苏轼题画诗中的“桃花源”
        一、“桃花源”语义流变
        二、诗画内容的互文性——元佑年间苏轼的桃源想象
        三、诗画体裁的互文性——苏轼题画诗中桃花源的音乐性
        四、遥“远”的桃花源
    第二节 “肉中画骨夸尤难”——苏轼题画诗之鞍马画审美
        一、有关诸说之检讨
        二、骨与肉,肥与瘦
    第三节 笔墨之戏——苏轼题画诗中的墨竹
        一、墨戏——墨竹之画题生成
        二、墨竹所引发现实之生命感怀
        三、文同墨竹于画田之实践意义
第四章 苏轼题画诗中对偶范畴举隅
    第一节 观与应
        一、苏轼题画以“观”的思想资源及美学意涵
        二、苏轼题画诗之“应物”观的思想资源及美学意涵
        三、观—兴会—应:苏轼题画诗创作的思维特征
    第二节 似与非似
        一、似而不似——重形论
        二、不似之似——重神论
        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神兼备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菊”意象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意象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意象概述
    (二)意象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融合及应用
二、“菊”意象的文化意蕴
    (一)“菊”文化发展初探
    (二)“菊”意象文化意义的探究
        1.长寿永恒
        2.高洁操守
        3.不屈风骨
        4.感伤孤独
        5.隐逸之风
        6.爱情之殇
        7.故土之思
三、“菊”意象应用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二)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
    (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菊”意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教材中“菊”意象的分布
    (二)“菊”意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调查概况
        2.调查结果统计
        3.“菊”意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具体分析
    (三)“菊”意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淡化意象,轻视对诗词意象的解读
        2.学生缺少兴趣,缺乏对古诗词的积累
五、“菊”意象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1.高洁操守义的应用
    2.隐逸之风义的应用
    3.离别之思义的应用
    4.故土之思义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春华物荣 ——春季节气视角下室内陈设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三、硏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国内外文献现状及研究水平
        二、概念解析与界定
    第三节 论文范围、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
        一、研究范围及内容
        二、研究方法及方案
        三、论文创新点
        四、框架图技术路线
第二章 春季节气影响下的造物活动
    第一节 “春华物荣”节气风貌之体现
        一、自然物候
        二、民俗活动
        三、节气风貌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春华物荣”节气造物之微探
        一、生存之适应
        二、生活之燕乐
第三章 春季节气中传统室内陈设造物特点分析
    第一节 “春意”下的中国传统室内陈设类别
        一、实用性陈设品
        二、装饰性陈设品
    第二节 “适”——基于春季节气文化的室内陈设功用分析
        一、驱寒保暖
        二、防潮隔湿
        三、驱虫防损
    第三节 “趣”——基于春季节气文化的室内陈设视觉分析
        一、形中观春貌
        二、彩中辨春色
        三、材中感春逸
        四、纹中品春吉
    第四节 “情”——基于春季节气文化的室内陈设格调分析
        一、新春喜乐之情
        二、繁春喜盛之情
        三、长春永固之情
第四章 春季节气视角下室内陈设设计规律分析
    第一节 “象取自然”——繁花似锦,形似真
    第二节 “立象尽意”——春风催生,人奋进
    第三节 “天人合一”——春形人意,场自成
    第四节 传统陈设空间中的春滋味
        一、田野调查案例分析
        二、不同功能空间的陈设特点
    第五节 春季节气意味下的陈设应用
        一、春碗
        二、春灯
        三、春几
        四、春季节气主题室内空间陈设设计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有关春季节气室内陈设的新思考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中图片与表格来源索引
附录二 春季节气相关成语、谚语与诗词表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郑方坤《五代诗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构
2 《五代诗话》成书考述
    2.1 郑方坤与《五代诗话》
        2.1.1 郑方坤生平
        2.1.2 编撰动机
    2.2 《五代诗话》版本流传
        2.2.1 版本介绍
        2.2.2 王士禛未及成书的稿本
        2.2.3 宋弼十二卷本与郑方坤十卷本
        2.2.4 郑氏十卷本对十二卷本的删改
3 《五代诗话》体例探析
    3.1 从四库馆臣“断限不当”条批评的不合理性谈起
    3.2 《五代诗话》体例的相关讨论
    3.3 与诗纪事体文献的渊源
    3.4 与诗纪事体文献的差异
4 《五代诗话》诗学观念
    4.1 编纂《五代诗话》是郑方坤诗学观的体现
    4.2 《五代诗话》的诗体正变观
        4.2.1 从《五代诗话》序言——“睹风雅盛衰之故”出发
        4.2.2 皇权政教的衰落和诗人人格的衰变
        4.2.3 “诗言志”传统中的有意选择
5 《五代诗话》学术价值
    5.1 《五代诗话》对五代诗人诗事的保存
    5.2 《五代诗话》对清代存史观念的承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宋代题植物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题植物画诗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植物
        二、题画诗
        三、题植物画诗
    第二节 宋前题植物画诗的发展历史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第三节 宋代题植物画诗的繁荣原因
        一、诗画同构观念的建立
        二、宋代题植物画诗分类及创作简况
        三、宋代题植物画诗的繁荣原因
第二章 宋代题花卉画诗
    第一节 《全芳备祖》与宋代题花卉画诗
        一、《全芳备祖》里的花卉
        二、宋代题花卉画诗
    第二节 花光仲仁墨梅画及题诗的美学风格
        一、“以韵胜,以格高”
        二、花光仲仁的墨梅画
        三、“写尽南枝与北枝”——黄庭坚的题诗
        四、“结林间无尘之缘”——释惠洪的题诗
        五、“此真知画者也”——陈与义的题诗
    第三节 题牡丹、兰花画诗的美学探析
        一、“妍丽色殊众”——题牡丹画诗
        二、“钟得至清气”——题兰花画诗
第三章 宋代题竹画诗
    第一节 竹意蕴及宋代题竹画诗概况
        一、“竹”之意蕴
        二、宋代竹画类型及题诗情况
    第二节 题墨竹诗
        一、“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苏轼题墨竹诗
        二、“能和晚烟色,幻出岁寒身”——黄庭坚题墨竹诗
        三、其他文士与题墨竹诗
    第三节 题偃竹画诗
        一、“偃竹”缘起
        二、《题李夫人偃竹》本事
        三、题偃竹画诗的情感表达及美学意义
第四章 宋代题林木画诗
    第一节 题松画诗
        一、宋代松画及题松画诗
        二、宋代松画的美学品格
        三、宋代题松画诗的寄托
    第二节 题枯木画诗
        一、《枯木怪石图》之画意
        二、黄庭坚对苏轼枯木画的诗性解读
        三、其它题枯木画诗呈现出的苏画的美学品格
    第三节 其它林木画及其题诗
        一、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卷》
        二、北宋末南宋初李唐《万壑松风图》
        三、宋末元初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第五章 诗画融通与宋诗风貌
    第一节 文人画对题植物画诗创作的多重影响
        一、文人画的题材特征
        二、文人画对题植物画诗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题植物画诗对墨戏画寄兴写意及比德的推动作用
        一、题植物画诗与墨戏画
        二、题植物画诗对墨戏画寄兴写意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从题植物画诗看两宋审美观
        一、题植物画诗与植物画之交融互补
        二、题植物画诗与两宋审美风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宋代题植物画诗汇总
        一、宋代题林木画诗汇总
        二、宋代题竹画诗汇总
        三、宋代题梅花画诗汇总
        四、宋代题其它花卉画诗汇总
    附录二 宋代题植物画诗辑补
        一、宋代题林木画诗辑补
        二、宋代题竹画诗辑补
        三、宋代题梅花画诗辑补
        四、宋代题其它花卉画诗辑补
    附录三 宋代题款植物画图录
        一、宋代题款林木画图录
        二、宋代题款竹画图录
        三、宋代题款梅花画图录
        四、宋代题款其它花卉画图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古代诗词对明清园林设计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诗词中诗境对明清园林意境构成的影响
    1.1 题咏
    1.2 植物
    1.3 山水
        1.3.1 山
        1.3.2 水
2 古代诗词中结构对明清园林结构构成的影响
    2.1 整体结构
    2.2 空间布局
3 结束语

四、中国古典诗人与梅兰竹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谈我的“君子行”系列创作[D]. 丛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D]. 康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菊”意象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本为例[D]. 秦阳. 延安大学, 2020(12)
  • [6]春华物荣 ——春季节气视角下室内陈设艺术研究[D]. 汪晓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郑方坤《五代诗话》研究[D]. 汪芷伊.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1)
  • [8]宋代题植物画诗研究[D]. 刘泽华.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10]古代诗词对明清园林设计影响的研究进展[J]. 左昕蓉. 湖南包装, 2019(06)

标签:;  ;  ;  ;  ;  

中国古典诗人与梅兰竹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