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招聘应届生看重什么?

洪都招聘应届生看重什么?

一、洪都招聘毕业生看重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强[1](2021)在《江西H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当今全球航空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航空产业也进入新一轮改革创新阶段。近年来,中央及各省市航空产业支持政策和发展规划争先出台,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的核心阵地,全国重要的教练机研制生产基地,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江西省提出“千亿”航空梦总体目标,发展航空产业是当前江西省经济发展高速转型与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目前国内航空产业发展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各省份航空产业结构及发展特点均有所差异,明确航空产业现状,把握当前发展机遇,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促进本地区航空产业发展,是目前各地区航空产业平台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江西省航空产业链中最有代表性的江西H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H航投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运用多种逻辑分析方法,系统地阐述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PEST模型对江西H航投公司的宏观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分析江西H航投公司的成立背景、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目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江西H航投公司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从而全面系统地阐述公司发展面临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其次通过对公司组织架构、经营情况、人力资源、产融结合能力企业信用评级条件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出公司发展内部环境中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对江西H航投公司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同时结合企业发展愿景和经营目标,得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公司通过依托中航工业央企大平台资源、紧紧依靠省市区三级政府平台政治资源、股东单位及省内金融合作机构的金融资源,同本省航空产业链紧密结合,加大加深与航空央企及先进产业技术单位合作,以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南昌为契机,提升省内产业链研发技术水平,助推打造江西航空品牌产品国际化;针对航空产业链各企业,打造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坚定不移地围绕服务航空产业主业,积极践行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优势,广泛引导省内外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最后,为确保公司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结合江西航空产业链特点和公司目前发展现状,制定了推进战略的具体实施,并通过对组织架构,人员招聘,财务保障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来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公司多元化业务的开展,着力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助推江西航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柴文杰[2](2020)在《YT公司员工招聘问题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获取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赢得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企业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先机,已经成为企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归根结底,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体系,做好招聘工作的所有环节,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招聘管理相关理论的梳理,研究国内外招聘管理实践,分析YT公司的员工招聘流程与招聘渠道现状,提出YT公司员工招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中的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招聘管理理论,从完善YT公司工作分析开始,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为各个岗位有针对性的招聘工作提供准确的岗位需求。为更好满足YT公司员工招聘的供给状况,提出编制人力资源规划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准确的人才招聘需求。并在提升招聘团队专业能力,准确定位校园招聘条件与社会招聘程序方面进行了改进,从组织、制度以及技术层面提出YT公司实施有效招聘管理的保障措施。

王瑞娜[3](2019)在《普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 ——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媒体行业生态变迁、体制机制障碍等客观因素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媒体就业率持续走低,毕业去向的选择上逐渐呈现出泛新闻化的特点。作为传统意义上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主力和后备军,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问题值得探讨。传统的职业理论注重单因素分析,遵循先建构后验证的实证研究路径。此类研究通常基于大规模调查问卷探索群体性职业选择,忽略了职业选择作为个体行为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的本质,且囿于主观性和局限性而无法深入,甚至使研究割裂,难以跳出局部性静态研究的框架。在泛新闻化就业背景下,有关职业态度、职业认同、从业体验等单一因素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媒体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则过于片面。此类研究本质上属于类型论的研究视角,无法全面深入的看待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因此,相比上述研究,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更具备现实意义。在动态揭示职业选择、突出连续性方面,职业领域的发展型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方法。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5名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深度访谈和资料分析,探索其职业选择。研究表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是新闻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兼具动态性与持续性的过程,其中夹杂着诸多偶然因素和不可预料的结果,体现着职业选择主体的复杂性和适应性。个体明确的自我认知是其职业兴趣和目标的形成和变化甚至职业定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泛新闻化就业趋势的出现是新闻媒体机构改革、新闻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等客观现实导致的必然结果,更是该专业毕业生结合自身经历,基于自我认知和形势判断后的个人选择。因此,个人层面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是首要,清晰的自我认知是规划的基础,有利于择业主体在专业选择和学习、行业实习、求职等过程中形成一种连贯性,将兴趣转化为切实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院校层面,可以考虑将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自测纳入专业选择;培养模式上因地制宜,进行细化的专业设置或与其他院校开展合作,充分发掘学生兴趣点,助力其找准职业目标。对于新闻类专业而言,对有志于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学生应提供更多业务课程和实习机会。另外,媒体行业本身也需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适当提升薪酬福利水平,注重内容和模式创新,加快媒体队伍年轻化。

李荣飞[4](2019)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M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发展的高峰期,研究生就业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逐渐进入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视野。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国家政府、社会、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发展。当今社会文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难就业,而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笔者在文献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云南M大学2015—2018级的相关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对就业缺乏信心、就业供需矛盾突出、就业质量较低、就业满意度不高、择业期望偏高、培养单位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第二章“围绕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相关理论概述”,主要阐述了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我国研究生扩招与就业概况;第三章“云南M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主要阐述了调查研究设计思路、问卷调查数据整理与结果分析、访谈记录与访谈解读、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第四章“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主要阐述了国家政策和社会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方面、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人而言,通过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制定明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减少其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从而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通过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高等学校改善教育学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就业服务体系提供重要依据,帮助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为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类文献的编写提供实证资料,并且为其它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参考,希望能够对改善教育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起到一定现实作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顺利就业不但能够实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有效配置,而且有助于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稳定,繁荣昌盛。笔者认为,解决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应从国家宏观政策、用人单位、培养单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四个方面多策并举,共同促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顺利就业。

王慧[5](2019)在《校园招聘中高校毕业生应聘成功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时代,不同的招聘单位在其各自的领域中也更加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加盟。招聘单位愈来愈重视人员招聘以及选拔,从根本上说市场竞争是人才之间的较量。招聘单位要想自身可以脱颖而出,必须通过各种招聘渠道招贤纳才。而若是想要获取知识型的人才,则重点需要依靠校园招聘这个渠道。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勤奋工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如果招聘单位能招聘到知识、精神和思维三者兼备的毕业生作为新员工,其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招聘单位间的竞争也从侧面加大了毕业生的应聘难度,想要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获得招聘单位的认可并不容易。为了帮助毕业生提高校园招聘的成功率,本文以校园招聘为背景,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查分析,发掘招聘单位对于校园招聘中的录取人员偏好。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围绕毕业生的个人特征、知识水平以及实习经历等方面来进行调查问卷中问题的设定。首先通过信度分析判定问卷的可信度,再对问卷进行发放与回收,整理出其中的有效问卷。其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卡方检验对收集到的信息展开实证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对于校园招聘结果的影响程度。最后总结出决定校园招聘结果的因素并由此对毕业生给出建议。目前有关校园招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就业形势的分析,招聘的有效性以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本文从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结合不同的个人能力对应聘结果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弥补了单一视角的片面性,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马宇航[6](2018)在《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现象的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女生总量超过男生且发展趋势明显,这一现象被称作“高等教育女性化”,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已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发生。本文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以国际比较为开端、以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为脉络、以结构互动为框架,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的规律性问题,并解答其成因、预测其趋势、探究其所蕴含的价值与挑战、提出潜在应对之策。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发现是:(1)呈现世界范围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变化规律、不同形态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欧美国家开端,随后向世界范围蔓延。中等收入水平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其发生的基本前提。以美国为代表的先发国家2010年前后达到峰值并呈收敛趋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近国家呈现继续发展的态势;尚未发生的国家集中在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日本、韩国、德国是其中特例。中国的高等教育女性化现象符合世界总体规律与自身发展状况,具有合理性。(2)呈现国内各省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变化规律、不同形态和未来趋势。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于1998年在新疆开端,随后出现在上海、天津、北京等东部省份,并逐渐向全国蔓延,至2014年仅剩安徽、湖北、江西、甘肃、江苏5省尚未出现。本文初步估计,2020年前后中国可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校生可能达到4000万上下,在校女生可能超过男生200~400万;2030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能达到约65%,在校生可能达到5000万上下,在校女生可能超过男生600~1000万,并进入性别结构的较稳定状态。届时中国可能超过北美2010年前后近300万的高等教育女性化数量峰值,成为世界范围在校生“女男差”数量最大的国家。(3)解析高等教育女性化发生的宏观机制。以62个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1999~2014年数据、国内31省1997~2010年数据分别构建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回归模型呈现出对女性高等教育机会的正向影响超过男性的情况,说明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代表少子化的自变量“人口出生率”显着促进中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的增长,同时对中国男性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更加强烈。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适龄人口男性数量远高于女性的失衡现状,这是少子化、男孩偏好、出生性别选择相叠加的后果。这一回归结果或能拓展计划生育政策在性别视角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中的理论价值。(4)解析世界范围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成因。研究发现,现代学校教育一定程度消弭了性别差异、保护了女性能力。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女性化与世界思潮、市场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基础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相伴而来,是现代化的重要结果。年轻一代更加开放、主动、多元的自我认同,引起男女学生与学校间的亲疏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催生了历史性的相对“出让”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即男性追求学校外部繁荣市场中更多、更快、更好、更具经济价值的选择,从侧面促进高等教育女性化现象的发生。经济水平、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教育普及等因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表现,使高等教育女性化的不同形态普遍存在。(5)解析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成因。研究发现,社会主义制度、恢复高考、改革开放、高校扩招等因素对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始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东部发达地区紧随其后并向全国蔓延的发展脉络背后,蕴含着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典型的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等特征。农村女孩的弱势地位较为明显且中西部尤其突出。在不同时代的青年男女身上,关于教育的自我认同与选择逻辑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从个体互动层面解释了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现象的成因。(6)探索高等教育女性化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研究发现,针对人类社会的严峻问题,教育回归人文主义的呼声自2015年在世界范围展开。通过普及女性“关怀”的价值进而回归人文主义教育,是高等教育女性化带来的重要机遇。挑战在于社会认知较为滞后、大学尚未做好准备、学科与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结构矛盾、女生的数量优势可能加剧“甲女丁男”的严重程度。潜在对策包括普及性别教育进而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改进大学服务以顺应女生的增多、完善国家法律政策、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借鉴“双轨制”来缓解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数量峰值。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1)将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现象纳入世界范围的国际比较与现代化进程两个维度中,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2)以结构互动为理论框架,结合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与微观层面的个体选择机制,综合进行成因的解释;(3)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逻辑,提出男生“出让”教育机会的相关理论;(4)拓展独生子女政策在性别视角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中的理论价值;(5)初步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的世界峰值,将女性“关怀”的价值纳入人文主义教育回归的理想中,并探索高等教育女性化蕴含的挑战,进而思考潜在对策。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是:(1)没有对学生跨国流动这一因素进行深入考察;(2)没有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拔制度纳入研究范围进行比较分析;(3)对以新疆、江苏为代表的典型省份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4)没有将“双一流”、“单一流”、普通高校的层次划分纳入研究范围。

李功华[7](2018)在《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十所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影响因素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1]。李克强总理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稳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就业”、“我们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2]。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等影响下愈显突出,尤其是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国家正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等因素以及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毕业生多渠道和多元化就业带来新的机遇。以往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成果显示针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特别是对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深入探析和深层研究。本文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其医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背景当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该问题的认识绝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社会,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转为以市场调控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无论是社会发展方向还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方向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不落后于发达国家。医学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2000年以后,高校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慢慢凸显出来。2012年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从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临床医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重点是对全科医学教育、临床实习管理、学位论文、八年制医学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医学专业作为特殊和特色专业,其专业特点较为明显,我国目前医学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按理不应该出现就业难、就业面窄的状况,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调查显示,有近50%的医学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从而体现出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不容乐观,因此,如何解决医学专业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困境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十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了解目前医学专业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影响因素等,深入探析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结合新形势下的就业政策、制度背景以及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分析研判今后一段时间的就业趋势,找出造成就业难的各种原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具体举措,从而更好地提升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本研究范围虽限定在包含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高校,但对其他高校或其他专业毕业生同样具有参考性和指导性。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研究对于指定专业的就业形势有了实证性研究和分析,有助于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就业观念更深地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表现和就业行为,从而极大地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从理论角度来看,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有助于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实践意义:本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基于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性研究与分析,能够更加丰富社会的热议话题—大学生就业,结合社会需求,学生能够合理化地选择就业意向,提高自身素质,也为自身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为医学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也为用人单位制定选拔优秀人才的标准提供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1.文献法:历史文献解读是研究方法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本研究系统查阅了各类中英文文献和资料,不仅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查阅、搜集和整理,还查阅了相关的书籍、硕博论文以及期刊,加深了解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理论研究,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观点及看法,为本文研究提供参考。除此之外还通过查阅相关的统计资料,寻找理论和数据上的支持,进行分析与比较。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选取的山东省内外十所院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显现的就业问题也都具有典型性。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内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大学、潍坊医学院和济宁医学院等五所高校,山东省外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等五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并抽样调查。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以当时为准,对于存在不确定的地方,结合往年的就业数据并对相关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进行访谈来加以弥补。3.访谈法:通过采用自制的访谈提纲,对该研究的十所高校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工干部进行深入的访谈,从而进一步了解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各高校在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中的举措等;对部分省市就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通过座谈或访谈,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对部分用人单位通过邮件或访谈,了解雇主对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学生素质养成、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统计分析法:本研究所有计数资料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绘制统计图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MATLAB R2014a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并使用系统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分类分析。研究结论及建议本研究通过对十所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为稳定,就业率普遍较高,山东省外院校就业率整体上高于山东省高校,重点高校之间差别较大;升学率居高不下,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之间没有明显差别,但个别普通高校要高于重点高校,这说明普通高校的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更期望通过升学获取高层次就业;学生的就业层次不尽相同,对基层就业的认识度与关注度不高;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较广泛,但集中流向地还是学校所在地和一线发达城市,山东省高校属地就业倾向更为明显;就岗位分布而言,山东省高校和山东省外高校之间差别显着,山东省高校主要集中在临床岗位,山东省外高校分布多元,更为均衡;毕业生的总体薪资相对较好,重点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起薪相对集中在更高水平,毕业生的薪资与工作地点有直接关系;整体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专业认同度较高,发展空间及晋升机会、个人兴趣、工作稳定性、单位性质对毕业生第一份职业的满意度有着显着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以及从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表明,学历、生源类别和就业形势对山东省高校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较显着;专业、学历、预期收入对山东省外高校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有显着影响。整体上看,不同毕业生认为不同的学校所给予的指导是不一样的,层次较高的学校相应可以给予的就业指导更多、更好,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学习的角度讲,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能力方面,从人际交往到道德品质,都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息息相关的;从政策的角度可以得知,国家政策的引导可以有效地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就影响因素而言,不同区域的医学毕业生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自身综合素质在就业中的影响作用明显,此外,政策背景和相关制度、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影响。总体来看,促进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行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市场繁荣,学生就业面更广;就业观念较理性,成才意愿强烈。制约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就业期望偏高,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主动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观念亟需“转型”;就业反馈机制不健全,就业质量有待提高。总之,影响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问题导向出发,关注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对于解决当前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是从政府部门、行业及用人单位、医学高等院校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出发,分别阐述了各自应对的举措。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医学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医疗卫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医疗行业发展;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落实基层就业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舆论宣传和导向;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行业及用人单位要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用人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打造知名雇主品牌;密切与高校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拓宽人才需求市场。医学高等院校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突出专业特色,发挥医学学科优势;加强实习实践教学;提高就业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就业市场拓展布局;鼓励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关注校友成长成才。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身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增强业务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基层医疗事业;主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准确定位,提高就业的主动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水平提升,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吉慧兰,甫拉提·达吾提[8](2013)在《新疆高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会计专业2010届—2012届毕业生为样本,在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网络信息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第三季度为招聘淡季。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期望有偏差,其就业压力较大;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主要为企业,且用人单位对本科层次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大。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思想品质、专业素养、专业证书和合作精神等。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访谈表明:新疆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综合素养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而且今后被调查单位仍会以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主要招聘对象。

陈滔娜[9](2013)在《哈佛燕京学社研究 ——民国时期校际合作的成功个案》文中提出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迫使中国教育界做出回应,中国教育与中国外交、政治、经济等一起逐步面向国际体系,寻求国际认同,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逐步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学术化与专业化。国际化是一种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包括课程的国际化,学者与学生学习、研究与流动的国际化,跨国界的教育项目合作等内容。教育的国际化强调国际化的影响,国际化不仅有国际资源的参与、国际教育力量的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活动应该产生的国际影响。关注西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国外大学寻求合作,学习和模仿现代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特征。本文以校际合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学界公认的民国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个案——哈佛燕京学社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校际合作视角分析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发展、变迁,探讨这一校际合作良性运行的制度支撑及其教育影响,关注其在民国教育国际化努力中的表现。这一研究可以拓展教育史学界对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内涵,并能为今天的校际合作提供历史经验及现实借鉴,提高国际合作办学的效益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将民国时期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从校际合作的起因、过程、结果与影响展开分析研究。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和第七章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问题、方法、资料与结论,第二章讨论哈佛燕京学社的缘起与创立过程。第三、四、五、六章以哈佛燕京学社为个案从组织制度、资金筹措、教学研究、资料图书四个方面对校际合作的具体要素展开研究。校际合作是基于共同需要与共同目标的产物,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以及走向双赢。哈佛燕京学社的创办是双方对发展基金的需求与对办学理念的一致追求的结果,其合作过程实现了资源共享、平等互惠、学术发展等预期目标。作为一个校际合作组织,其正常运转依赖于它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合作基金、国际化的教学与研究等因素。哈佛燕京学社的组织结构包括托事部、北京行政管理委员会和哈佛燕京学社哈佛教育委员会三个部分。学社设有年度评估、项目申请、经费预算与使用评价等合作制度,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合作的正常开展,促使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办学资金是校际合作中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哈佛燕京学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争取到固定的资金支持,成功合作背后有巨额的霍尔基金作为支撑。合作基金的使用过程由托事部监督,使用对象及方法是以合作协议为参照,学社所有基金的使用范围限于“中国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学社对中国研究领域作了具体划分:历史和宗教史、哲学和宗教哲学、语言和文学、艺术考古和人类学四个部分(或可再细分为中国历史、宗教、哲学、文学、语言、考古、艺术等七个领域),这一界定明确了哈佛燕京学社的合作方向。校际合作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学术合作与研究,拓宽了学术合作的广度,也加深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形成了不带功利性的学术研究取向,体现了学术共同体式校际合作的魅力。燕大与哈佛通过校际合作为中美双方共同培养了一批批研究中国学的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的支持下,燕京大学以硕士培养为主,哈佛大学以博士培养为主,通过提供攻读学位奖学金、交换教员、设立客座教授等途径,培养了大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学者和中国的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这一合作将西方学术研究方法与本土研究对象相结合的做法使教育合作既符合国情,又与世界接轨,是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体现。在资料与图书建设上,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建设、《燕京学报》和《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等学术期刊创办与古籍《引得》的编撰三个方面。哈佛燕京图书馆至今闻名世界,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圣地。《燕京学报》在民国期间就是学术领域的三大国学期刊之一,与国立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和清华大学的《清华学报》三足鼎立,尤其注重研究的新领域、新问题与新方法的使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主要刊发不同国家汉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汉学界国际着名刊物。学社通过资料的建设与大量学术刊物学术专着的发行,提高了学社在国际上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吸引众多一流学者到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学社《引得》编纂处的各种古籍《引得》更是为传承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研究载体。研究发现,强烈的合作意愿是校际合作的起点,双方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发展,同时合作目标明确,界定清楚,便于评估;合作内容具体,便于合作教育活动的开展;合作过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照章办事、科学评估,这些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是合作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这一校际合作带有浓厚的学术共同体特色,以学术共同体作为校际合作的载体,为校际合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一合作也体现了国际与本土融合的生命力,不考虑本国优势、本国需要、本国发展的校际合作终究没有根基,无法持续发展。这一研究发现能够为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历史的镜鉴。本研究资料来源包括耶鲁大学整理的亚联董档案、上海图书馆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类公开发表的民国教育研究成果,本文是从国际化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校际合作开展的一种尝试性研究。

刘喆[10](2011)在《大学生灵活就业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以W市四所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提出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与社会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而且也吸引了很多社会学家与政治学家的目光聚焦于此,可以说,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问题已经不能简单的概括为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棘手的政治问题。就业问题被称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中国最重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劳动力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所以就业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顺利发展。最近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已经到达一个警戒值,仅仅依靠正规就业与传统的就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状况,难以解决不断累积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入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伴随着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往届未就业与辞职重新寻找工作机会的大学毕业生的大军,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吸纳能力经受着严峻的考验。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358万人,约69万人待业;2006年超过413万人,约79万人待业: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单纯依靠传统的常规型就业模式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加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大学生选择就业模式与职业类型的主动性增强等因素,大学生参与灵活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灵活就业已经成为缓解大学生群体就业矛盾的一项重要选择,备受社会的关注。灵活就业的就业方式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是之前的研究探讨的多是下岗工人或者农民工群体的灵活就业,而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比较少通过实证与访谈的方法来研究。文章试图探索大学生群体作为灵活就业的主体是否让这一就业形式表现不一样的特点,灵活就业这种就业方式是否受到大学生群体欢迎与支持,愿意主动选择。研究围绕大学生群体灵活就业现状与社会支持网络来展开,重心将放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灵活就业的现状提出社会支持的措施体系,并探讨体系的构架与社会支持实施的手段方法。文章将大学生灵活就业置于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以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社会系统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等为指导,以社会支持系统为研究范式,探索如何构建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正式社会支持体系。文章将宏微观研究、对策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探讨政府、企业、高校在构建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正式社会支持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发挥的作用。通过对W市高校准毕业生与已经从事灵活就业工作毕业生的调查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在校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形式的认知、他们选择灵活就业方式的意愿度以及已从事灵活就业大学生灵活就业的特点与影响他们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探讨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选择方案的运作方向。作为灵活就业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例如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失业人员等,他们选择灵活就业主要基于对灵活就业具体方式的偏好,倾向于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的灵活自主,不受传统的工作标准束缚;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的专业技能来选择就业领域,将个人兴趣与工作内容统一起来;不是由于无法顺利就业而被迫无奈的选择,而是积极思考选择的结果;主要从事工作岗位一般都是技术含量较高、需要专业能力与技术,无法通过短暂的培训能够习得的,属于较高层次的灵活就业。大学生群体选择灵活就业的具体形式包括非全日制就业、自雇型就业、自由职业、兼职就业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迅速增长,虽然大学生群体的灵活就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但是仍旧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类困境。文章通过与正在经历或者经历过灵活就业方式的14位大学毕业生深入访谈,围绕他们在灵活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主要包括认知困境、就业服务困境、就业环境困境、就业能力困境等。研究这些困境的具体表现和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将访谈分析与实证研究数据相互验证,为提出灵活就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搭建了数据与实例的基础。基于数据调查与访谈分析,文章从“体面就业”的角度提出灵活就业大学生群体社会正式支持体系的构建,让灵活就业成为体面的劳动方式,成为更高效、更有质量、让就业者拥有职业自信的就业方式。以大学生群体灵活就业现状、困境与所需支持为现实依据,从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需要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创造适合灵活就业的环境,建立法律法规保护就业者的权利,提供优惠政策促进灵活就业发展,鼓励就业者职业培训提升能力,给予在校大学生更多的灵活就业信息资源与实训课程。从政府角度文章提出在促进就业的同时,要保证劳动力市场三种特性之间的平衡,即灵活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而牺牲其他方面。这就要求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保障,为他们设立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与各项政策,提供充分的社会保护,来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和谐,让灵活就业者也能平等的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将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灵活就业者纳入体制之内,得到应有的对待。在为大学生灵活就业群体构建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中,政府要担负举足轻重的责任。高校作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站,对他们的职业选择有着关键的影响力。虽然中国现在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是对于灵活就业方面的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仍旧有改进的空间。高校在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需要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观念,让他们接受灵活就业方式是就业选择的一种,与常规就业方式没有优劣的差别;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获取权威、专业的职业信息,搭建校企平台,推动大学生在校的实习与见习活动;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软能力的训练;传输给大学生正确科学的职业规划的观念,并且接受他们一对一的职业咨询,针对已毕业的学生遇到职业困境需要咨询的,也可以给予帮助。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要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群体的灵活就业,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来实现灵活就业。因而企业对于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支持可以从用工制度革新的角度,即从传统的正式用工模式转为既有内部聘用者也有外部聘用者的混合用工模式;与高校合作,构建实习制度,为大学生提供灵活就业的实践机会;还包括企业专业资深人士,将自己对于行业领域的了解与专业发展的认知以讲座或者工作坊的形式与在校大学生分享,用亲身经历与体会给大学生以职业选择启迪。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位合一的大学生灵活就业的社会正式支持体系,充分发挥三大主体的各自效用,并实现三者在促进灵活就业方面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才能更好的帮助灵活就业大学生逐步实现“体面劳动”的目标,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满意度。

二、洪都招聘毕业生看重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洪都招聘毕业生看重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H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经营发展战略相关研究理论与工具
    2.1 理论基础
        2.1.1 增长型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理论
        2.1.2 战略管理理论
    2.2 战略分析工具
        2.2.1 PEST模型
        2.2.2 五力分析模型
        2.2.3 SWOT分析模型
第三章 江西H航投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江西H航投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1.1 公司成立背景
        3.1.2 企业组织架构及人员情况
        3.1.3 企业参与航空产业链开发情况
        3.1.4 经营发展愿景和目标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 模型)
        3.2.1 政治环境(Political)分析
        3.2.2 经济环境(Economic)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cultural)分析
        3.2.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分析
    3.3 产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3.3.1 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分析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3.4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分析
        3.3.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四章 江西H航投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江西H航投公司发展现状
        4.1.1 承建南昌首届飞行大会
        4.1.2 投资中国SF江西生产试飞中心项目
        4.1.3 投资江西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项目
        4.1.4 投资SPZX空客A系列客改货项目
        4.1.5 启动瑶湖机场市场化运营项目
    4.2 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4.2.1 职能部门设置还不够齐全
        4.2.2 部门职责还需明确
        4.2.3 部门设立要符合公司发展需要
    4.3 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3.1 公司投融资能力分析
        4.3.2 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4.3.3 公司业务能力分析
    4.4 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4.4.1.岗位人员配置要合理
        4.4.2 员工学历较高,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4.4.3 人才库还未建立,公司招聘成功率较低
    4.5 公司航空产融结合能力分析
    4.6 公司信用评级条件分析
    4.7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五章 江西H航投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具体措施
    5.1 SWOT分析
        5.1.1 机会分析
        5.1.2 威胁分析
        5.1.3 优势分析
        5.1.4 劣势分析
        5.1.5 企业SWOT矩阵分析
    5.2 经营发展战略的选择
    5.3 经营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5.3.1 参与航空产业重大平台建设
        5.3.2 提供航空产业金融多元化服务
        5.3.3 深化航空产业核心业务发展
        5.3.4 提供产业人才多元化服务
        5.3.5 服务产业新业态
第六章 江西H航投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完善组织架构
    6.2 加强人力资源招聘和管理
    6.3 加强财务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YT公司员工招聘问题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2 理论综述
    2.1 招聘及招聘管理
        2.1.1 招聘
        2.1.2 招聘管理
    2.2 招聘流程、渠道与人岗匹配
        2.2.1 招聘流程
        2.2.2 招聘渠道
        2.2.3 招聘中的人岗匹配模型
    2.3 招聘有效性分析方法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
        2.4.2 国内研究
        2.4.3 研究评述
    2.5 国内外企业招聘实践
3 YT公司员工招聘现状分析
    3.1 YT公司概况
    3.2 YT公司人员结构
    3.3 YT公司招聘现状
        3.3.1 YT公司招聘团队
        3.3.2 YT公司招聘流程分析
        3.3.3 YT公司员工招聘渠道
    3.4 YT公司招聘存在的问题
        3.4.1 招聘团队专业能力低
        3.4.2 招聘中忽略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分析
        3.4.3 招聘中人力资源规划缺失
        3.4.4 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
        3.4.5 社会招聘存在的问题
    3.5 YT公司招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3.5.2 公司对招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3.5.3 公司高层缺乏对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理性认知
4 YT公司员工招聘问题改进
    4.1 改进的原则与思路
        4.1.1 改进的原则
        4.1.2 改进的思路
    4.2 改进方案设计
        4.2.1 提升招聘团队专业能力
        4.2.2 完善岗位的工作分析
        4.2.3 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4.2.4 完善校园招聘
        4.2.5 提升社会招聘的针对性
5 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2 制度保障
    5.3 技术保障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普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 ——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职业理论研究及其发展
        2.1.1 结构型与综合型职业理论的局限
        2.1.2 发展型职业理论的适用性
    2.2 国内外职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概述
        2.2.1 职业选择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2.2.2 影响因素是职业选择研究的核心
    2.3 国内外有关新闻专业就业问题的探讨
        2.3.1 媒体从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2.3.2 从就业问题到对策的研究
    2.4 相关文献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选取及资料收集
    3.3 分析框架及成文方式
4 研究发现与分析
    4.1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学习经历
        4.1.1 专业学习影响职业兴趣和能力
        4.1.2 实习经历构成行业从业体验和求职资本
        4.1.3 考研动机体现职业导向而非专业兴趣
    4.2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经历
        4.2.1 求职过程体现求职状态的多样性
        4.2.2 求职环境以不同方式影响求职行为
    4.3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
        4.3.1 工作认知决定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行为
        4.3.2 择业标准体现多样化需求和职业锚型
        4.3.3 媒体职业评价影响媒体从业意愿
    4.4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对其职业选择的回顾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新闻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特点
        5.1.2 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特点
        5.1.3 新闻专业大学生泛新闻化就业的原因
    5.2 相关建议
6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M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与就业大背景
        二、我国部分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三、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
        四、基于个人的认识及感受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统计分析法
第二章 围绕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相关理论概述及扩招与就业概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就业
        二、教育学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型)
        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权变理论
        三、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节 我国研究生扩招与就业概况
        一、研究生招生及毕业情况
        二、教育学研究生招生情况
        三、导致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云南M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一、云南M大学情况简介
        二、研究设计思路
        三、调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第二节 问卷调查数据整理与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第三节 访谈记录与访谈解读
        一、云南M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
        二、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解读
        三、云南M大学管理人员的访谈
        四、对云南M大学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解读
    第四节 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二、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三、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应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方面
        一、政府需要完善就业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用人单位明确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二节 高校及科研院所方面
        一、科学制定招生录取制度,注重生源质量
        二、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改进培养模式
        三、合理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第三节 研究生自身方面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校园招聘中高校毕业生应聘成功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校园招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校园招聘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校园招聘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数据分析相关理论
    2.1 数据分析的介绍
    2.2 数据分析的过程
    2.3 本文数据分析的主要工具
    2.4 本文数据分析的几种方法
        2.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4.2 卡方检验
第三章 校园招聘概况
    3.1 校园招聘的发展背景
    3.2 校园招聘介绍
        3.2.1 校园招聘的形式
        3.2.2 校园招聘的特点
        3.2.3 校园招聘的流程
        3.2.4 校园招聘的优缺点
    3.3 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毕业生应聘实证研究
    4.1 校园招聘的网络调查分析
        4.1.1 公司需求调查分析
        4.1.2 招聘过程调查分析
    4.2 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2.2 数据的处理
    4.3 实证结果的可信度分析
    4.4 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毕业生基本信息统计
        4.4.2 影响毕业生择业因素的统计
    4.5 问卷数据的卡方检验
        4.5.1 毕业生个人特征与应聘结果的分析
        4.5.2 毕业生教育水平与应聘结果的分析
        4.5.3 毕业生实习经历与应聘结果的分析
    4.6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提高校园招聘成功率的建议
    5.1 招聘单位加大校园招聘的工作力度
    5.2 提升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
    5.3 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宣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现象的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现象与趋势
        1.1.2 反响与争论
        1.1.3 国内外普遍规律
        1.1.4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高等教育女性化
        1.3.2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衡量标准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理论框架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1.3 潜在研究空间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现代化及相关理论
        2.2.2 女性主义及相关理论
第3章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3.1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国际比较
        3.1.1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发展脉络
        3.1.2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层次划分
        3.1.3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拐点
        3.1.4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多形态呈现
    3.2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发生机制
        3.2.1 理论假设
        3.2.2 数据、变量与模型
        3.2.3 总体描述与检验
        3.2.4 回归分析
        3.2.5 小结
    3.3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趋势预测
第4章 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现象研究
    4.1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省际比较
        4.1.1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发展脉络
        4.1.2 以经济水平衡量高等教育女性化
        4.1.3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程度划分
        4.1.4 高考报名性别差异的考量
    4.2 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发生机制
        4.2.1 理论假设
        4.2.2 数据、变量与模型
        4.2.3 总体描述与检验
        4.2.4 回归分析
        4.2.5 小结
    4.3 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的趋势预测
第5章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成因分析
    5.1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普适成因分析
        5.1.1 高等教育女性化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
        5.1.2 新的自我认同激发新的教育意愿
        5.1.3 关于男性“出让”教育机会
        5.1.4 小结
    5.2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5.2.1 高等教育女性化“超越”的原因
        5.2.2 高等教育女性化“滞后”的原因
        5.2.3 高等教育女性化“收敛”的原因
        5.2.4 小结
    5.3 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成因分析
        5.3.1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国家原因
        5.3.2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省际原因
        5.3.3 中国青年的自我认同与教育选择机制变迁
        5.3.4 小结
第6章 高等教育女性化:机遇和挑战
    6.1 高等教育价值改善的机遇
        6.1.1 始于2015:人文主义教育价值的回归
        6.1.2 关怀: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意义所在
        6.1.3 以关怀助力人文主义教育价值的回归
    6.2 高等教育女性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6.2.1 社会认知较为缓慢
        6.2.2 大学尚未做好准备
        6.2.3 学科性别隔离依旧存在
        6.2.4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
        6.2.5 可能加剧“甲女丁男”的严重程度
    6.3 应对高等教育女性化的思考
        6.3.1 以教育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6.3.2 鼓励大学积极行动
        6.3.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6.3.4 改良劳动力市场
        6.3.5 为“丁男”增值
第7章 主要结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本文创新点
        7.2.2 本文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十所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影响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四节 研究整体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指标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山东省高校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山东省高校医学生就业现状
    第二节 山东省高校医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第四章 山东省外高校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山东省外高校医学生就业现状
    第二节 山东省外高校医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第五章 山东省内外高校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第一节 山东省内外高校医学生就业现状对比
        (一) 毕业生就业率
        (二) 毕业生升学情况
        (三) 基层就业情况
        (四)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五) 就业单位地区分布
        (六) 工作职位类别分布
        (七) 薪酬水平
        (八) 专业认同情况
        (九) 就业满意度
        (十) 就业期望
    第二节 就业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一) 单因素分析
        (二) 多因素分析
        (三) 学生自身
        (四) 高等院校
        (五) 社会因素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定性对比分析
        (一) 行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
        (二) 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就业市场繁荣,学生就业面更广
        (四) 就业观念较理性,成才意愿强烈
        (五) 就业期望偏高,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六) 主动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观念亟需“转型”
        (七) 就业反馈机制不健全,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第六章 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医学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节 行业及用人单位—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用人机制
    第三节 医学高等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四节 医学专业大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新疆高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内容和方法
    (一) 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二) 实地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 毕业生基本信息。
        2.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意向和就业过程。
        3. 毕业生对所在学院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二) 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 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及聘用情况。
        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三) 用人单位访谈及结果分析
三、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1. 毕业生就业状况整体良好。
        2. 用人单位招聘更加理性, 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3. 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加强综合能力。
    (二) 启示
        1.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 用人单位应正视应届生自身经验不足问题。
        3. 高校应完善实训体系。
        4. 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

(9)哈佛燕京学社研究 ——民国时期校际合作的成功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校际合作的研究:主题、方法与研究路径
        二、中西文化交流视角下的民国高等教育研究
        三、民国的教育国际化研究
        四、关于哈佛燕京学社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本研究概念的界定
        一、校际合作
        二、燕京大学
        三、哈佛燕京学社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合作与共进:燕京大学合作办学实践与哈佛燕京学社的创立
    第一节 燕京大学的合作办学理念
        一、联合而成的燕京大学
        二、“中西一冶”理念下的燕京大学
    第二节 燕京大学合作办学实践
        一、与普林斯顿大学共享师资
        二、与密苏里大学共建新闻专业
        三、与牛津大学共建导师制课程
        四、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携手服务社会
    第三节 哈佛燕京学社的创立
        一、汉学的荒村与办学资金的匮乏:二十世纪初的哈佛大学
        二、霍尔与霍尔基金
        三、走向合作:哈佛燕京学社的创立
第三章 学社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第一节 三三三:学社的组织架构
        一、学社托事部
        二、哈佛教育委员会
        三、北京行政管理委员会(后改为北平办事处)
    第二节 有章可循:学社的制度建设
        一、学社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的执行
第四章 学社资金筹措与使用
    第一节 永不言弃:哈佛燕京学社的资金筹措
        一、燕京大学合作办学资金的筹措
        二、哈佛燕京学社经费的筹措
        三、燕京大学合作办学资金筹措的分析与思考
    第二节 专款专用开源节流:学社的资金使用
        一、学社经费的使用概况
        二、学社经费的主要使用对象
        三、资金使用与管理策略
        四、资金使用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应对
第五章 国际与本土的融合:学社的教学与研究
    第一节 哈佛燕京学社的本科生教学
        一、学社的本科教育宗旨与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略
        三、教师与导师的言传身教
        四、战争对学社校际合作教学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哈佛燕京学社的研究生教学
        一、研究生培养宗旨与研究领域的限定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燕京大学
        三、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哈佛大学
        四、燕京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的努力
第六章 资料与研究的互动:学社的学术资料建设
    第一节 图书馆的国际化建设策略
        一、燕京哈佛共建学社图书馆
        二、中外文图书的收购与收藏
    第二节 国际化学术期刊的创办
        一、《燕京学报》(中文版)
        二、《哈佛亚洲研究学报》(英文版)
    第三节 学社《引得》编幕
        一、成立引得编幕处
        二、引得的内容体系
        三、引得的学术评价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哈佛燕京学社章程
    二、1936年4月21日叶理绥在中国联合大学年度餐会上的讲话
    三、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梅贻宝1942年8月31日给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叶理绥的信
    四、1942年12月30日叶理绥对梅贻宝校长的回信
    五、1942年7月18日郑德坤写给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叶理绥的信
后记

(10)大学生灵活就业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以W市四所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论文主题与内容
        二、论文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论文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灵活就业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及政策实践
    第一节 国际视野下的研究及实践模式
        一、研究理论与综述
        二、实践模式及其政策
    第二节 国内研究及其政策实践
        一、研究理论与综述
        二、政策实践模式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简评
        一、理论上缺乏统一概念标准
        二、定量研究不规范
        三、政策实践关注被动型灵活就业
第三章 大学生灵活就业研究理论与设计基础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发展经济学范畴理论
        二、传统经济理论范畴理论
        三、制度经济学范畴理论
        四、社会系统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
    第二节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一、灵活就业与相近概念解析
        二、社会支持体系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设计基础
        一、工作满意度因素模型基础
        二、正式社会支持体系因素模型基础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与假设
        一、问卷调查设计
        二、研究逻辑起点与研究假设
        三、指标体系构建
        四、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第二节 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认知与意愿度
        一、灵活就业认知情况分析
        二、灵活就业意愿度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灵活就业现状与特点
        一、基本现状分析
        二、大学生灵活就业特点分析
    第四节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就业环境
        一、职业发展环境
        二、社会保障环境
        三、权益保护环境
    第五节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满意度
        一、总体满意度
        二、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访谈检验:大学生灵活就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访谈方法与受访者资料
        一、样本选择与分析方法
        二、受访者基本资料与背景资料
    第二节 灵活就业大学生面临的认知困境
        一、主体认知困境
        二、社会认知困境
    第三节 灵活就业大学生面临就业服务困境
        一、信息与渠道困境
        二、职业发展困境
        三、融资困境
    第四节 灵活就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困境
        一、社会保障缺失
        二、就业合法权益缺乏保护
    第五节 灵活就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能力困境
        一、差异性能力缺乏
        二、专业科研能力较弱
    小结
第六章 构建大学生灵活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一节 现行的灵活就业社会支持模式
        一、政府推动为主
        二、市场推动为主
    第二节 灵活就业需要实现“体面劳动”
        一、“体面劳动”的提出
        二、灵活就业与体面就业
    第三节 构建灵活就业社会支持体系
        一、政府支持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支持体系的构建
        三、企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小结
结语
    一、总体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
    三、未来研究方向
中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
    一、高校大学生对灵活就业认知调查表(问卷一)
    二、高校大学生灵活就业现状调查表(问卷二)
    三、访谈提纲
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洪都招聘毕业生看重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H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海强.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YT公司员工招聘问题改进研究[D]. 柴文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普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 ——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的分析[D]. 王瑞娜. 重庆大学, 2019(05)
  • [4]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M大学为例[D]. 李荣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校园招聘中高校毕业生应聘成功的因素分析[D]. 王慧.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6]中国高等教育女性化现象的成因研究[D]. 马宇航.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十所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影响因素调查[D]. 李功华. 山东大学, 2018(11)
  • [8]新疆高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J]. 吉慧兰,甫拉提·达吾提. 新疆财经, 2013(06)
  • [9]哈佛燕京学社研究 ——民国时期校际合作的成功个案[D]. 陈滔娜. 南京大学, 2013(01)
  • [10]大学生灵活就业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以W市四所高校大学生群体为例[D]. 刘喆. 武汉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洪都招聘应届生看重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