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灿[1](2021)在《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迅猛发展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亦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各种问题。而生态旅游是一种“低密度+高品质”旅游方式,其宗旨就是培养旅游行为主体强烈的环境危机意识和环保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和谐发展。因此,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迎合了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众人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与必然选择。随着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涌现,其市场竞争逐渐加剧,旅游地越来越重视从游客感知价值角度出发打造旅游产品与服务,以期获得更多游客青睐。而良好的旅游体验能够引发游客积极情绪反应,赢得游客对旅游地认同、满意和忠诚,并导致良好口碑、高频次回访及重购意愿。因此,为提高研究对游客行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本文在游客感知价值理论基础上引入计划行为理论、旅游体验理论,遵循游客“信念——态度——行为意愿”的因果和逻辑关系构建了研究框架,进而深入研究游客心理变量在生态旅游中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并利用扎根理论确定了各变量及其维度,通过归纳与演绎方法阐释了理论模型概念,提出了相关假设,构建了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模型;其次,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获取数据并进行了小样本测试及问卷修正;然后,大样本数据收集与统计,信度及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相关假设,并分析了游客属性特征对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及行为意向各变量的影响差异,通过手段—目的链理论构建了游客生态旅游价值阶层链;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政策与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将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划分为服务价值、设施价值、资源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等七大维度,将计划行为理论划分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态度、游客生态旅游主观规范及游客生态旅游知觉行为控制等三大维度,将游客生态旅游体验划分为审美体验、情感体验及教育体验等三大维度,将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划分为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通过归纳与演绎方法对各变量概念进行了理论逻辑演绎及操作性概念模型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假设并构建了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理论模型,进而厘清了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及各变量间作用机制,为深入剖析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提供了新的模型、路径和方法。(2)通过验证理论模型得出:(1)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及行为意向各变量关系实证显示:☆在感知价值对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影响关系中,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正向显着影响行为态度。环境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正向显着影响主观规范。设施价值对主观规范有显着反向关系。服务价值、资源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对知觉行为控制有显着正向关系;☆在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对行为意向各变量影响关系中,游客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对重游意愿有显着正向关系。游客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对推荐意愿均有显着正向关系;☆在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各变量影响关系中,服务价值、设施价值、资源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显着正向影响重游意愿。服务价值、设施价值、资源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及成本价值显着正向影响推荐意愿。(2)游客生态旅游体验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旅游体验在感知价值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中,审美体验在精神价值影响行为态度中起反向显着调节作用。情感体验在成本价值影响行为态度中存在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教育体验在社会价值影响行为态度过程中存在明显正向调节作用。审美体验在精神价值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中存在明显正向调节作用、在资源价值影响知觉行为控制过程中存在显着反向调节作用。情感体验在社会价值影响知觉行为控制过程中存在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教育体验在资源价值及环境价值影响知觉行为控制过程中均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旅游体验在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影响行为意向中,情感体验在知觉行为控制影响重游意愿中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教育体验在知觉行为控制影响重游意愿中有明显反向调节作用。审美体验在行为态度影响推荐意愿过程中有明显反向调节作用。情感体验在主观规范影响推荐意愿中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教育体验在主观规范影响推荐意愿中有明显反向调节作用。本结论弥补了已有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的不足,拓展了研究视角,实现了相关理论互补与融合,形成新的理论增长点。(3)此外,本文运用T检验等研究方法,分别就游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人口学变量特征对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及行为意向各变量进行了影响差异分析,得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游客属性无关;知觉行为控制在游客月收入方面存在差异;游客重游意愿因职业不同而各异;在推荐意愿中,女性游客显着于男性游客。然后,运用手段—目的链理论实证分析了游客参与生态旅游的动机路径,绘制了游客生态旅游核心价值阶层链,挖掘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背后隐藏的真正驱动力,为进一步挖掘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4)基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并结合实证结论提出提升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的政策与建议,针对政府层面:普及生态旅游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生态旅游市场机制、改进生态监测系统、完善生态税体系、制定生态旅游法规、推进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旅游企业层面:挖掘生态旅游内涵、丰富游客生态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企业人员配备等,从而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措施。该论文有图14幅,表76个,参考文献336篇。

蔡新良[2](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何星[3](2020)在《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文中指出

李飞[4](2020)在《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辽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的地级市,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号召,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和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既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途径,也是完成国家乡村扶贫、走向致富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通辽市经济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研究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不仅可以提高通辽市乡村旅游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还会促进通辽市的社会发展,加强通辽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做到有机统一,达到效益最大化。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整体把握;其次,明确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基础理论,然后,分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及其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之后,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行具体分析;接着,通过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总结,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启示,包括:提高游客生态旅游意识,加强生态旅游教育;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制定和实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通过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现实基础分析发现: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持续扩大;乡村生态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其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包括:带动了农牧民收入增长;促进了关联产业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劳动力就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第三,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得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水平,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均呈增长趋势。第四,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整体层面上,经济产业可持续、社会生活可持续、环境生态可持续均通过了显着性水平检验,与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显着关系。具体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游客接待能力、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收入、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就业率、农牧区人均收入、农牧区第三产业净收入、农牧区人均居民旅游消费、乡村森林覆盖率、乡村生态旅游业经济占比、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这些指标通过了模型检验,可以推断出这些指标对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投资占比总投资比重、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乡村废水排放总量、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指标均没有通过模型检验,在一定层面制约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五,提出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体包括:一是加大乡村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二是提高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要加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四是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于波[5](2020)在《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海洋生态旅游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经济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因此,海洋生态旅游也受到国内沿海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步成为发展当地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最佳选择。由于发展战略的偏差,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也逐渐出现,急需得到关注和解决。通过对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研究,提出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对策。1.分析了荣成市海洋旅游的主要资源,对成山头、赤山、那香海景区、桑沟湾、楮岛的等旅游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对荣成市海洋旅游资源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区域横向对比来看,荣成市海洋旅游资源等级与青岛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与烟台相比,也不占绝对优势;从市域层面看,总体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等级与知名度较好,但分部较散,缺少联动发展,没形成强有力的旅游核心力。2.分析了 2015-2019年间荣成市渔民收入情况,总体上成上升趋势,目前为人均3.4-3.5万元/人/年。2015-2019年荣成市旅游公司员工的工资也呈现上升趋势,员工人均工资为4.6万元/人/年。分析了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服务及产品价格。对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对大多数人有吸引力,最吸引他们的是海岛景色和与陆地相隔的海岛环境。3.对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现进行了 SWOT分析。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为: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荣成市旅游品牌知名度高;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对海洋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品牌产品,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日益突出,海洋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海洋生态质量不容乐观;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广阔的海洋旅游前景,荣成市旅游软环境的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的转型升级;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挑战:海洋生态旅游面临激烈的空间竞争,滨海岸线旅游发展空间不足,受气候影响,旅游的季节性强,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产业起步较。4.提出了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并在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首先,加强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坚持海陆环境同治,提升海洋生态景区环境承载力;其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科学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再次,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科学利用保护海洋资源,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最后,加大海洋生态人文建设重视力度,推进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倡导绿色消费文化观念,树立先进生态文化理念。

林锦屏,成蝶,钟竺君[6](2019)在《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比较》文中提出综述国内外1997~2018年394篇文献,从载文数量、来源期刊、案例地、作者发文数、中国资助乡村生态旅游科研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7个方面,比较分析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热点与进展。综述表明:国外研究起步早、程度深,处于提升阶段,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内起步晚,层次低、处于扩展阶段;国外以数理统计和数理模型为主,国内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但近年来定量研究逐渐增多;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和策略及其与乡村生态研究热点问题的结合是国内外共同的关注点,但国外更注重利益相关者的感知和影响研究,国内还停留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类型、资源评价、规划设计研究等方面,研究深度不够。

倪小惠[7](2019)在《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各地区经济重要增长点。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旅游新模式,是乡村资源和旅游活动结合的产物,这不仅要求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必须遵守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在取得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够维护乡村的生态平衡,提高乡村的环境质量。保持乡村的良性生态系统,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威远县是一个拥有4A级景区和穹窿自然地貌,天然湿地等旅游资源的县城,其优势决定了威远县各乡村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良条件。本文对威远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在保证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也必须保护威远县乡村的生态环境,改变以前乡村旅游的传统单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把生态责任放在首位,确保在乡村旅游经济不断前进的同时,也能很大力度的保护乡村的生态系统。本文以威远县的乡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项目,指出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出现的问题,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文章在阅读国内和国外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基础后,首先介绍了威远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和项目,然后对现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剖析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出现的原因。比如问题有:(1)关于发展农家乐的用地性质问题;(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和规划不合理;(3)乡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4)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单一。其次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对威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以下建议:(1)不改变土地的原有性质,规范利用建筑用地;(2)合理布局资金投入,加大对乡村的旅游融资力度;(3)提高经营者的生态环保意识,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4)打造产品多样性,形成产品的差异性。根据以上结论并结合威远县的实际情况,借鉴浙江和成都发展优秀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对未来建设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制定了发展的目标,比如:(1)打造川南的生态旅游乡村;(2)创建乡村多个4A级景区;(3)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新模式。

耿楠[8](2019)在《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良的生态资源是张家口的最大优势,是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本。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将成为张家口绿色崛起之路、生态文明之路。然而,随着草原天路生态旅游观光游客的剧增,便带来了道路拥堵、生态破坏、收费争议、开发困境等诸多现实问题。故对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推动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理论,对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与其制约因素进行剖析,然后构建了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的评价结果显示,目前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处于泛生态旅游阶段,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初阶段,需要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大众旅游之中,在从事旅游活动过程中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原生性保护程度较差,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离标准差距较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实施、京张高铁即将通车、冬奥会宣传效应继续扩大等背景下,针对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打造草原天路成为集时尚、绿色、生态、文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论文提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环境监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筹措旅游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参与程度,促进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及做好长远规划,创新管理模式;成立协调机构,完善监督体制;政府宏观把控,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管理职能,培养基层组织的管理优化策略。

吴俊[9](2019)在《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攀枝花市红格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具有众多的小城镇,探讨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小城镇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容量条件,选择产业形态、美丽环境、传统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及附加值、游客容量、环境容量等作为评价要素,初步构建了符合我国小城镇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尝试构建符合小城镇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通过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34个具体评价指标和因子权重。同时,研究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确定了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标准和模糊评价标准,并以全国首批特色小城镇——红格镇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评价层中,位次第一的生态旅游资源条件所占权重值最高,小城镇建设条件位次第二,生态环境条件所占权重值第三,而旅游容量条件所占权重值最低。(2)要素评价层中,资源影响力所占权重值最大,其次为生态环境质量,而体制机制所占的权重值最小。(3)因子评价层中,知名度和影响力权重值最多,成为小城镇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点。(4)通过构建的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红格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红格镇的生态旅游资源级别为4级,表明红格镇生态旅游资源品质优良、品位突出,资源实体完整,观赏游憩使用价值高,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结合实际情况,该评价结果较为合理,表明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性和普适性。红格镇城镇建设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可进入性良好,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及申报国家级旅游景区的资源条件,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将红格镇生态旅游空间结构布局为“一核两点”的发展形态,对红格镇生态旅游市场和形象定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及国际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并提出对红格镇生态旅游者、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目的地居民、政府部门等四大主体进行科学管理,为红格镇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策略研究。本研究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和实证研究,以期望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推动小城镇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晓婷[10](2019)在《滨海生态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模式研究 ——以广西北海银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滨海生态旅游景区作为一种公共旅游资源,聚集了高密度的旅游者,引发了很多环境生态和景区管理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滨海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研究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来解决滨海生态旅游景区开放管理的问题尤为重要,进而促进滨海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总结了生态旅游、滨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景区管理的背景、发展历程、应用研究和发展趋势,为滨海生态旅游景区的开放管理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2)以广西北海银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游客,访谈景区管理者、当地居民、行业专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游客更多是关心景区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关注的是旅游体验满意度、经济消费情况等;景区管理者则从管理难易程度出发,认为景区开放管理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管理难度;当地居民则考虑他们生存的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和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收益的正面影响;行业专家是从专业的角度,整体考虑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也要平衡发展各方面的利益。3)最后通过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中国第一滩的开放管理模式与北海银滩作对比分析研究,收集三个滨海生态旅游景区实证研究中游客、景区管理者、当地居民、专家对景区开放两种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与建议,在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平衡各方利益,得到符合滨海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管理模式。本文基于三个滨海生态景区实证研究中游客、景区管理者、当地居民与专家对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以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结合滨海生态旅游景区特有旅游明显的淡旺季,从景区的开放时间、开放区域、开放方式、生态环境保护、游客的行为管理、景区管理者管理以及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侧重点不同构建了符合北海银滩可持续发展的绝对旺季、一般旺季和淡季三种模式开放管理模式,并为滨海生态旅游景区的开放管理提供借鉴。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态旅游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的扎根理论分析
    3.1 扎根理论方法应用设计
    3.2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开放性编码分析
    3.3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主轴编码分析
    3.4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选择性编码分析
    3.5 扎根理论运用的新发现
    3.6 本章小结
4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4.1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
    4.2 游客生态旅游计划行为理论
    4.3 游客生态旅游体验
    4.4 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
    4.5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建构
    4.6 本章小结
5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的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
    5.1 实证研究程序与测量方法
    5.2 问卷设计
    5.3 小样本测试
    5.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描述
    5.5 本章小结
6 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实证分析
    6.1 信度及效度分析
    6.2 相关分析
    6.3 假设检验
    6.4 游客属性特征影响差异分析
    6.5 游客生态旅游行为意向动机分析
    6.6 实证结论
7 提升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的政策与建议
    7.1 政府层面政策与建议
    7.2 旅游企业层面政策与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8.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游客生态旅游原始资料
附录2 游客生态旅游预调查问卷
附录3 游客生态旅游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4 游客生态旅游动机访谈提纲
附录5 访谈原始资料编码情况
附录6 游客生态旅游价值层级链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4)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旅游
        2.1.2 乡村生态旅游
        2.1.3 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两山”理论
第3章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3.1.1 美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3.1.2 日本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3.1.3 泰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3.2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对通辽市的启示
        3.2.1 提高游客生态旅游意识,加强生态旅游教育
        3.2.2 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3.2.3 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
        3.2.4 制定和实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4章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
    4.1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条件
        4.1.3 经济条件
        4.1.4 政策条件
    4.2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4.2.1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布
        4.2.2 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持续扩大
        4.2.3 乡村生态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
        4.2.4 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3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成就
        4.3.1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4.3.2 促进了关联产业发展
        4.3.3 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4.3.4 促进劳动力就业
        4.3.5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4.4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类型
        4.4.1 生态采摘体验型
        4.4.2 乡村休闲度假型
        4.4.3 “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复合型
第5章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5.1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2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5.3 评价方法
        5.3.1 熵值法
        5.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整体及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析
        5.4.2 各维度通辽市整体及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析
第6章 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6.1 基本假设条件
    6.2 模型构建及共线性诊断
        6.2.1 模型构建
        6.2.2 共线性诊断
    6.3 回归分析
        6.3.1 经济产业、社会生活、环境生态整体层面的回归分析
        6.3.2 各指标层面回归分析
    6.4 影响因素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加大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7.2.2 提高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7.2.3 加大乡村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力度
        7.2.4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附表1
作者简介
致谢

(5)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荣成市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可能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洋经济
        2.1.2 海洋生态旅游
        2.1.3 海洋生态旅游产品
        2.1.4 海洋生态旅游服务
    2.2 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旅游发展理论
        2.2.2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1.1 荣成市的海洋旅游资源特征
        3.1.2 荣成市现有主要海洋生态旅游产品
    3.2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2.1 海洋生态旅游收入
        3.2.2 渔民收入情况
        3.2.3 旅游公司员工工资
        3.2.4 服务或产品价格
        3.2.5 客源市场分析
4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4.1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
        4.1.1 优越的区位优势
        4.1.2 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
        4.1.3 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4.1.4 荣成市旅游品牌知名度高
    4.2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
        4.2.1 对海洋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
        4.2.2 资源整合不够,独特性不明显
        4.2.3 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日益突出
        4.2.4 海洋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4.2.5 海洋生态质量不容乐观
    4.3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
        4.3.1 广阔的海洋旅游前景
        4.3.2 荣成市旅游软环境的改善
    4.4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挑战
        4.4.1 海洋生态旅游面临激烈的空间竞争
        4.4.2 受气候影响,旅游的季节性强
        4.4.3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产业起步较晚
5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
    5.1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5.1.1 经济目标可持续
        5.1.2 环境与资源目标可持续
        5.1.3 社会目标可持续
    5.2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创建战略
    5.3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
    5.4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5.4.1 开发新型海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5.4.2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新业态
6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6.1 加强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
        6.1.1 坚持海陆环境同治
        6.1.2 提升海洋生态景区环境承载力
    6.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6.2.1 科学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6.2.2 增强业态创造力
        6.2.3 提档升级旅游要素
    6.3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
        6.3.1 利用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进行科学管理
        6.3.2 重视海洋生态旅游的科研与教育
        6.3.3 提升荣成海洋旅游软实力
    6.4 加大海洋生态人文建设重视力度
        6.4.1 倡导绿色消费文化观念
        6.4.2 树立先进生态文化理念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客源市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6)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
2 国内外文献基本特征与中国资助科研项目情况分析
    2.1 国内外文献基本特征比较
        2.1.1 年度载文数量
        2.1.2 来源期刊类型
        2.1.3 研究案例地分布
        2.1.4 作者发文篇数
    2.2 中国资助乡村生态旅游科研项目分析
3 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方法比较
4 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内容比较
    4.1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4.2 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1)乡村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2)乡村生态旅游实践应用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7)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旅游
        2.1.2 乡村生态旅游
        2.1.3 生态旅游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公共服务理论
3.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特点及现状
    3.1 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点
        3.1.1 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现有模式
        3.1.2 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项目
    3.2 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2.1 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模
        3.2.2 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收入情况
        3.2.3 政府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宣传
        3.2.4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改变
        3.2.5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农民意识的转变
4.威远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及问题原因分析
    4.1 威远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
        4.1.1 发展农家乐的用地性质不合理的问题
        4.1.2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和规划不合理
        4.1.3 乡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4.1.4 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和产品开发单一
    4.2 威远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原因分析
        4.2.1 发展农家乐的用地性质不清晰
        4.2.2 自筹资金困难
        4.2.3 游客环保意识薄弱且政府管理运营不善
        4.2.4 项目缺乏创新设计和产品缺乏深度加工
5.国内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及经验借鉴
        5.1.1 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
        5.1.2 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经验借鉴
    5.2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及经验借鉴
        5.2.1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
        5.2.2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经验借鉴
6.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对策建议及发展规划
    6.1 威远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6.1.1 明确用地性质,强化政策引领
        6.1.2 合理布局资金投入,加大旅游融资力度
        6.1.3 引导游客提高环保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1.4 打造项目多样性,形成产品的差异性
    6.2 建设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
        6.2.1 打造川南特色旅游城市
        6.2.2 创建AAAA级景区
        6.2.3 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7.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态旅游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生态旅游
        2.1.2 山地生态旅游
        2.1.3 草原生态旅游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学理论
        2.2.2 生态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概况与制约因素
    3.1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3.1.1 生态旅游资源分布
        3.1.2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3.1.3 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3.2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3.2.1 萌芽阶段
        3.2.2 探索阶段
        3.2.3 参与阶段
        3.2.4 发展阶段
    3.3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3.3.1 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综合性问题
        3.3.2 管理机制不到位遏制进一步发展
        3.3.3 区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存在矛盾
        3.3.4 文化灵魂赋予与品牌宣传塑造缺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与分析
    4.1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
        4.1.3 指标权重确定
    4.2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模型
        4.2.1 综合评价模型
        4.2.2 等级判断
    4.3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4.3.1 指标量化
        4.3.2 指标标准化
        4.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建议与管理策略
    5.1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5.1.1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5.1.2 加强旅游环境监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5.1.3 筹措旅游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1.4 提高居民参与程度,促进旅游健康发展
    5.2 草原天路生态旅游管理优化策略
        5.2.1 做好长远规划,创新管理模式
        5.2.2 成立协调机构,完善监督体制
        5.2.3 政府宏观把控,制定规章制度
        5.2.4 强化管理职能,培养基层组织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攀枝花市红格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界定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 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3.1 构建原则
    3.2 资料来源
    3.3 指标体系构建
    3.4 评价标准确定
第四章 攀枝花市红格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2 模糊综合评价
第五章 红格镇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红格镇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5.3 红格镇生态旅游管理策略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滨海生态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模式研究 ——以广西北海银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实证研究法
        1.3.3 比较分析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生态旅游的研究概述
        2.1.1 生态旅游的概念
        2.1.2 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
    2.2 滨海生态旅游的研究概述
        2.2.1 滨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2.2.2 滨海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 景区开放管理综述
        2.3.1 开放景区的概念
        2.3.2 景区开放管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生态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3.1 北海银滩开放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3.1.1 北海银滩基本情况
        3.1.2 北海银滩开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3 北海银滩开放管理模式实地调查
        3.1.4 对北海银滩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
    3.2 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开放管理模式的研究
        3.2.1 基本情况
        3.2.2 开发和开放现状及问题分析
        3.2.3 游客对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景区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
        3.2.4 管理者对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景区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
        3.2.5 当地居民对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景区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
        3.2.6 专家对金海湾红树林开放管理模式的建议
    3.3 中国第一滩实证研究
        3.3.1 基本情况
        3.3.2 景区开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3.3 游客对中国第一滩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
        3.3.4 管理者对中国第一滩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
        3.3.5 当地居民对中国第一滩开放管理模式的评价
        3.3.6 专家对中国第一滩开放管理模式的建议
    3.4 三个景区开放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3.4.1 三个景区基本情况的对比
        3.4.2 游客对三个景区开放管理模式评价的对比
        3.4.3 景区管理者对三个景区开放管理模式的对比
        3.4.4 当地居民对三个景区开放管理模式评价的对比
        3.4.5 专家对三个景区开放管理模式建议的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北海银滩开放管理模式构建
    4.1 开放管理模式评价分析
        4.1.1 游客评价
        4.1.2 管理者评价
        4.1.3 当地居民评价
        4.1.4 专家评价
    4.2 景区开放管理模式构建
        4.2.1 景区开放时间
        4.2.2 景区开放区域
        4.2.3 景区开放方式
        4.2.4 景区生态环境的管理
        4.2.5 景区管理者的管理
        4.2.6 景区游客行为的管理
        4.2.7 景区基础设施的管理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北海银滩景区开放管理模式问卷调查
附录二 :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开放管理模式问卷调查
附录三 :中国第一滩开放管理模式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游客生态旅游感知价值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D]. 张灿.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3]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D]. 何星.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4]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5]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于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比较[J]. 林锦屏,成蝶,钟竺君.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9(05)
  • [7]威远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倪小惠.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策略研究[D]. 耿楠. 燕山大学, 2019(03)
  • [9]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攀枝花市红格镇为例[D]. 吴俊.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滨海生态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模式研究 ——以广西北海银滩为例[D]. 张晓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