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加热炉温度压力自动控制装置的研究

稠油加热炉温度压力自动控制装置的研究

一、稠油加热炉温度压力自控装置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春雪[1](2020)在《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油价低迷的形势下,辽河油田从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简化工艺流程,推广节能降耗技术。该油田高升采油厂稠油集输系统存在着油品损耗量大、系统效率低、能耗高等影响油田生产运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开展集输系统能耗损耗评价技术研究,找出在现行工艺流程中存在的能耗高的生产运行问题,进而提出具体的调整改造措施,对于提高油田生产运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升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集输系统工艺流程和生产运行现状,将集输系统分为集输站场(计量站、转油站、联合站)、集输管线(集油管线、掺稀油管线)两大集输环节。综合采用能量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建立了集输系统各环节能量平衡模型及评价指标。针对集输工艺流程,将原油损耗分为井口罐呼吸损耗、转油站储油罐呼吸损耗、联合站储油罐和卸油台呼吸损耗、联合站污水带油损耗,建立了集输系统油品损耗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利用Visual Studio Ultimate 2013软件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了“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软件”。该软件能够针对稠油集输系统工艺流程,进行集输系统的能耗评价和油品损耗评价,以此判断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对运行不合理环节进行节能改造,并对改造调整后的集输系统进行节能潜力预测。对高升采油厂作业一区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所开发的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归纳出该集输系统能耗规律和油品损耗规律。针对用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技改方案,包括提高系统各环节的热能利用率,包括改善集输管线保温状况、提高加热炉和机泵效率等措施。针对油品损耗,给出了减少原油损耗的技术措施。预测结果表明,改造后集输系统单位液量集输综合能耗下降10.80%、集输系统单位原油集输综合能耗下降10.93%;改造后系统年预计节气814088m3、年预计节电318547k W?h。

朱孔飞[2](2019)在《中频加热装置在欢二联合站外输管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油田的开发生产中,天然气和套管气逐年递减,生产所用天然气日趋紧张,导致欢二联合站至欢一联合站外输油管线油温下降,冬季运行工况不稳定因素增加,外输困难。因此,改善外输温度成为解决欢二联合站外输困难的重要因素,中频辅助加热自控系统将完成管线油温的补充加热任务。欢二联合站主要承担采油二区、采油五区开采的进站液(油水混合物)的加热、油水分离和外输任务。欢二联到欢一联稠油外输管线,是由80AY100×2、75kW机组构成动力源,通过加

王光磊[3](2019)在《东营原油库罐区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油库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日益繁重。由于我国部分油库建设时间较早,受限于当时的设计水平和建设条件,目前面临诸多问题。油库安全管理实际上就是风险管理。油库管理者首先要采用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析方法评价油库的安全性,了解油库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以达到消除罐区安全隐患,保证安全生产的目的。常见的风险分析方法有很多,比如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安全检查表法(SCL)、故障树分析法(FTA)、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F&EI)、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等。对比以上风险分析方法的评价能力及优缺点,采取实用性和可靠性较强的HAZOP方法/安全检查表法(SCL)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技术对东营原油库罐区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原油库罐区存在油罐腐蚀、站内工艺流程不合理2项亟需解决的III级风险,还存在防火堤有效容积不足、消防系统设置不符合规范、安全防火间距不足、自动控制系统不完善等6项需要关注的II级风险。为解决东营原油库目前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工艺流程、管路计算、主要设备选型、防火堤、消防系统、防腐、自控、反恐防暴等多方面防控措施研究,以提高油库的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投资估算确定东营原油库罐区工艺改善工程总投资14217.10万元(不含税)/15393.04万元(含税),增值税抵扣额1175.93万元。最后,结合罐区隔油池现状,采用Fluent模拟,研究了油滴粒径、水封高度、隔油池结构、溢油口数量、溢油口大小等因素对隔油效果的影响,并提出推荐方案。当时间为1500s时,出口处原油体积分数为0.000007,与改善前的0.00002相比降低了65%,显着提高了隔油池隔油排水的能力,为现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杨藤[4](2019)在《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油气田地面集输系统是服务于油田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油田产能建设过程中地面工程建设的核心部分。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技术探索,目前各大油田针对不同原油的物性参数、油田不同区块的生产参数及地面生产条件等,均形成了不同的原油集输工艺,很好的满足了油田开发需求。目前,各油田开发生产正处于一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时期,对于常规的油田集输工艺,通过优化管网、改良设备等技术革新,不断降低地面集输系统的能耗,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常规油田地面集输工艺。但针对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的产能建设,如何优选出一套既能满足老油区开发需求,又能充分节能降耗的地面集输工艺,对于油田稳定运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下降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针对低产出、高成本的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合理优化系统工艺,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成为该类型油藏开发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滨425区块为研究对象,以油田集输系统实际运行数据为依据,根据低渗透、低液量老油区特殊的生产运行参数及原油物性参数,对比分析了各种集输工艺的优缺点,并创新应用了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方式来解决低渗透、低液量断块油田管输问题;现场建立了环枝结合掺水集输管网模型,并利用实验分析数据及模拟计算软件,确定了原油的反相点,并分别从管网掺水量及掺水温度两方面,对新建集输系统能耗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系统最优掺水量与掺水温度,合理布置掺水加热点,使低渗透、低液量油田成功实现了管道集输生产,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系统能耗。

黄轶[5](2020)在《超稠油脱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辽河油田作为全国最大的超稠油生产基地,采出液具有“三高一低”的典型特征,即重度高、粘度高、沥青及胶质含量高、含蜡量低,在国内其他油田的原油开采及地面集输工艺中并不常见,也导致了超稠油的处理要比普通原油相对困难,因此,针对超稠油脱水处理技术的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特一联作为辽河油田最大的超稠油集中处理站,目前面临着破乳剂适用性差、老化油处理效率低、破乳剂投加稳定性差、换热系统能耗大的生产难题,影响着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通过对特一联超稠油物性分析,在室内开展超稠油脱水及污水处理模拟实验,并在特一联进行现场应用,研究发现:当脱水环境温度90℃、一级破乳剂加药浓度170mg/L时,一级罐出油含水率均值为17.15%、出水含油量均值为2161mg/L、悬浮物含量均值为9400mg/L;当脱水环境温度95℃、二级破乳剂加药浓度450mg/L时,二级罐出油含水率均值为1.32%,满足原油销输要求;当污水处理温度89℃、净水剂加药浓度200mg/L时,污水罐出水含油量均值为225mg/L、悬浮物含量均值为252mg/L,满足污水外输要求。经过参数调整和现场验证,明确了两段式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处理特一联超稠油的有效性,同时针对老化油高效处理工艺、动态自控加药系统及SAGD高温换热器进行了流程改造,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技术工艺对提升超稠油处理工艺质量和降低综合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王田田[6](2017)在《河口采油厂沾18块稠油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河口采油厂所辖区块为稠油区块,现场调研发现,河口采油厂沾18稠油区块共有18口井采用电加热降粘工艺开采、8口井采用加药降粘工艺开采、另有2口低液量、低含水、高粘度油井既未采用电加热生产,又未采用加药生产,冬季期间环境温度低,管线输送困难,在温度极低等极端条件下需停井。而陈家庄稠油油藏区块采用掺水降粘工艺进行开采生产,油田开采成本低,应用较为成功。随着油田节能降耗标准逐步提高,沾18稠油区块电加热生产井、加药生产井的生产工艺已不符合要求,需进行改造。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场调研。现场调研河口采油厂沾18稠油区块待工艺改造生产井,对沾18稠油区块不同油井产液量、产油量、采出液含水率、掺水量、井口温度及生产工艺进行梳理分析;同时调研陈家庄油藏区块油井的生产工艺并进行对比,分析沾18稠油区块稠油井生产工艺改造的可行性。(2)理论分析。对比分析河口采油厂目前采用的不同井筒降粘工艺,重点分析了稠油油藏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生产工艺的优势和经济性。现场应用情况表明,掺水循环降粘工艺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3)实验研究。通过室内实验测定沾18稠油区块稠油的粘温特性,借鉴陈家庄油藏空心杆泵上掺水生产工艺成功经验,确定沾18稠油区块的单井掺水量为掺水后原油含水率不低于75%,掺水后混合液温度为50℃。(4)工艺测算。按照井筒热传递数学模型对沾18稠油区块井筒温度场进行计算,确定各单井掺水量及掺水规模。并结合现场生产实际,通过方案比选,以能耗最低为目标,最终确定对26口电加热井或加药井、生产困难井的掺水温度为60℃,掺水规模为584.8m3/d。(5)效益分析。对河口采油厂沾18稠油区块采用的三种井筒降粘生产工艺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发现,将河口采油厂沾18稠油区块高耗能、生产困难井进行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工艺改造是经济可行的。(6)地面工艺改造。对26口井进行了掺水方案改造。井口新建空心杆掺水装置;对接转站进行改造,站内增加分水流程,站外新建掺水管网系统,并进行了掺水管网的水力和热力计算。

卢洪源[7](2017)在《曙五联原油脱水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曙五联始建于1988年,建站时的设计规模为150×104t/a(纯油),掺稀油规模为100×104 t/a(稀油比为1:0.7(重量比)),综合含水40%,最大处理液量420×104t/a(11500t/d),污水处理能力5000m3/d。此后随着进站液量的增加和超稠油所占比例的上升,曙五联脱水工艺陆续进行改扩建。2007年该站扩建2座10000m3二段沉降罐,设计处理液量为770×104t/a(20300m3/d),综合含水76.9%,设计处理后含水指标为1.5%。站内污水经除油罐除油后外输华油污水处理厂和曙一区污水深度处理站,目前污水处理量为17800m3/d。曙五联主要接收三区、五区和七区来液,采用二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一段脱水各区分别进行,计量后汇在一起进行二段脱水,目前处理后原油含水1.52.5%,长期处于超标状态。若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则对提高辽河油田整体经济效益及保障下游炼厂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来液进站预脱,优化加热炉配置,降低能耗;通过室内脱水试验,进行药剂筛选,确定配方及剂量;增建导热油维温系统;提出合理工艺改造方案,充分利用已建设施,增加原油静沉时间。

张霞[8](2016)在《东辛采油厂辛二站原油脱水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来源于东辛采油厂辛二接转站(以下简称为“辛二站”)原油脱水系统改造工程项目。由于辛二站原油外输线改造后直接插入辛三联原油外输线,因此辛二站进站原油需要处理为净化油后外输。基于此,本课题对辛二站原油脱水系统进行研究,确保处理后净化油含水率≤1%。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分别对采油2队、23队、30队的来液进行油品性质分析,测得3个队原油均为稠油,混合密度为939.8kg/m3。并分别对3个采油队来液进行预分水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确定破乳剂量为300mg/L,缓冲时间为45min时,可将原油含水率降为49.9%。本课题设置两套脱水工艺方案:热化学大罐沉降脱水及电化学脱水。根据大罐沉降脱水实验分析,当脱水温度维持在70℃,沉降时间超过28h,原油含水率可达到0.8%。但站内没有位置新建2座2000m3沉降油罐,且辛二站处于市中心,征地扩建难度较大。考虑到电脱水器进油含水率的要求,本课题研究进行了原油加热沉降脱水实验,将分离器出口含水率50%的混合油(混合比例为2队:23队:30队=1:2.3:1.4)分别在50℃、60℃、65℃、70℃四个阶梯温度下进行脱水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脱水温度为60℃,沉降时间为1h,原油含水率可降低至20%左右。根据原油在50℃、60℃、70℃下的电脱水实验,确定在1.1kV/cm场强下,60℃加电2h,原油含水率为0.8%,可满足外输原油含水率≤1%的条件。综上,本课题选择电化学脱水工艺,以满足辛二站的原油脱水需求。另外,考虑到净化油罐呼吸阀的无组织排放天然气会造成环境污染,本项目新建大罐抽气装置1套,完成净化油罐呼吸气的回收。

孙霖,孙灵念[9](2016)在《稠油脱水处理系统工艺的优化》文中提出在稠油开采过程中,随着多轮次注汽,采出液量不断加大,势必对联合站稠油脱水生产产生影响,造成脱水设备超负荷运行,能耗增加且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通过对陈庄联合站超稠油脱水处理工艺及处理设施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国内外稠油脱水工艺、自控水平及先进处理设施,结合该站生产实际,提出稠油脱水工艺和分水设施优化方案,增加了立式脱气装置,并对生产运行参数增加了信息采集和自动控制功能。优化改造后,降低了系统压力,分水器和一次沉降罐的脱水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多回收了伴生气,节约了能耗,降低了安全隐患。

刘振中[10](2016)在《丙烷脱沥青装置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溶剂脱沥青工艺作为重油的主要加工工艺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当前我国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用环烷基原料油经溶剂脱沥青工艺,在生产润滑油的同时还可生产各种牌号道路沥青。目前新疆油田每年有优质低凝稠油200万吨,可生产减压渣油117.6万吨/年。其减压渣油中含有30万吨的高品质重质润滑油组分,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优质资源,需要有100万吨/年丙烷脱沥青加工能力。本文通过介绍某公司沥青加工现状,阐述了丙烷脱沥青生产装置的分配、加工方案选择的原因及优点。随后介绍了新建80万吨/年丙烷脱沥青装置概况以及新装置建成后面临制约加工量的问题。通过更换大的压缩机缸体、增设消泡剂系统、用水冲洗空冷器管束,进而增设循环柴油冲洗线,使装置加工量得以提高。然而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沥青闪蒸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沥青闪蒸塔(D-107)设计尺寸较小,且闪蒸塔进口管线至塔顶距离短,导致塔顶出口管线气相丙烷上升气速过大,容易夹带沥青泡沫,携带沥青的丙烷气进入空冷管束后结焦,细小焦块通过中压丙烷后冷器(E-111),长期堆积后影响冷却器的冷却效果,中压系统温度、压力逐渐升高,进一步制约装置加工量提高。在对沥青闪蒸塔D-107进行分析后,发现沥青闪蒸塔发生携带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相分离不充分,因此增加两相的分离时间即可达到充分分离的效果。经查设计和基本操作参数,重新设计并投用了沥青闪蒸塔D-107/A。通过以上改造,使80万吨/年丙烷脱沥青装置加工量提高到设计值。同时,两套丙烷脱沥青装置加工方案得以优化,公司获得更大效益。文章还对两套不同工艺丙烷脱沥青装置的运行状况做了简介,同时对80万吨/年丙烷脱沥青装置进行了标定。提出了80万吨/年丙烷脱沥青装置大加工量运行下需注意的问题,为同类装置的运行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二、稠油加热炉温度压力自控装置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稠油加热炉温度压力自控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油气集输系统能耗评价研究现状
    1.3 油气集输系统原油损耗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
    2.1 油气集输工艺
    2.2 集输系统能耗评价方法
        2.2.1 能量系统平衡方法
        2.2.2 集输站场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2.2.3 集输管线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2.2.4 地面集输系统能耗评价分析指标
        2.2.5 集输耗能设备评价分析指标
    2.3 集输系统油品损耗评价方法
        2.3.1 原油损耗说明
        2.3.2 原油集输过程中的油气损耗
        2.3.3 原油损耗计算方法
第三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损耗评价平台开发
    3.1 软件开发环境
    3.2 软件基本情况介绍
    3.3 数据结构介绍
    3.4 软件功能模块
        3.4.1 项目管理模块
        3.4.2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3.4.3 能耗评价分析模块
        3.4.4 节能预测分析模块
        3.4.5 油气损耗分析模块
        3.4.6 全局参数维护模块
        3.4.7 结果输出模块
第四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4.1 加热炉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4.1.1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4.1.2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评价
        4.1.3 加热炉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4.1.4 加热炉改造建议
    4.2 机泵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4.2.1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4.2.2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评价
        4.2.3 机泵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4.2.4 机泵改造建议
    4.3 集输站场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4.3.1 计量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4.3.2 转油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4.3.3 联合站能耗测算与节能改造预测
    4.4 集输管线能耗测算与节能分析
        4.4.1 集油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4.4.2 掺稀油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
        4.4.3 集输管线能耗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4.5 集输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改造预测
        4.5.1 集输系统能损分布规律
        4.5.2 集输系统节能改造预测
第五章 高升采油厂集输系统原油损耗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价
    5.1 原油损耗测试
    5.2 原油损耗测试结果
    5.3 原油损耗测试结果分析
        5.3.1 井口损耗分析
        5.3.2 转油站损耗分析
        5.3.3 联合站损耗分析
        5.3.4 集输系统损耗分析
    5.4 减少原油损耗技术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中频加热装置在欢二联合站外输管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 加热炉热效率低
    1.2 天然气量不足
    1.3 外输泵超负荷运转
    1.4 外输油温低
2 中频加热技术
    2.1 中频加热原理
    2.2 温度与门采样
    2.3 中频加热工艺系统结构
    2.4 系统主要设备
    2.5 中频加热的优点
3 中频加热技术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
    3.1 中频加热装置现场应用
    3.2 效果评价
4 结束语

(3)东营原油库罐区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1.2.1 油库的基本知识
        1.2.2 国内外油库工艺技术现状
        1.2.3 国内外油库风险分析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库风险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2.1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
    2.2 安全检查表法(SCL)
    2.3 故障树分析法(FTA)
    2.4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DOW)
    2.5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
    2.6 建立适用于油库的风险分析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营原油库罐区概况及风险分析
    3.1 油库罐区基本情况概述
        3.1.1 罐区规模
        3.1.2 工艺流程
        3.1.3 消防系统
        3.1.4 设备设施
    3.2 HAZOP风险分析
    3.3 SCL风险分析
        3.3.1 储油罐区分析结果
        3.3.2 消防系统分析结果
        3.3.3 设备设施分析结果
        3.3.4 安全距离分析结果
        3.3.5 其它类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营原油库罐区风险防控措施研究
    4.1 工艺流程改造
    4.2 油罐腐蚀整改
    4.3 防火堤改造
    4.4 消防系统改造
    4.5 安全防火间距完善
    4.6 自控系统设计
    4.7 防腐
    4.8 反恐防暴
    4.9 罐区防控措施建议
    4.10 罐区改造及防控一览表
    4.11 平面布置
    4.12 工艺完善的投资估算
        4.12.1 编制依据
        4.12.2 投资估算
    4.1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营原油库罐区隔油池完善研究
    5.1 建立罐区隔油池模型
        5.1.1 模型假设
        5.1.2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5.1.3 边界条件及数值解法
    5.2 罐区隔油池隔油效果研究
        5.2.1 油滴粒径对隔油效果的影响
        5.2.2 水封高度对隔油效果的影响
        5.2.3 隔油池结构对隔油效果的影响
        5.2.4 溢油口数量对隔油效果的影响
        5.2.5 溢油口大小对隔油效果的影响
    5.3 完善后的隔油池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胜利油田滨425 低渗透区块生产工艺现状
    2.1 滨425 区块开发现状
    2.2 滨425 区块地面工程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渗透、低液量油田地面集输工艺探索
    3.1 环状掺水集输管网形式介绍
    3.2 枝状掺水集输管网形式介绍
    3.3 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管网的建立
    3.4 三种不同集输工艺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方案在滨425 区块应用可行性分析
    4.1 基础参数实验分析
    4.2 滨425 区块原油粘温性质实验
    4.3 滨425 区块原油原油反相特性实验
    4.4 滨425 区块原油原油沉降脱水实验
    4.5 集输工艺的选取与集输管线的布置
    4.6 掺水量及掺水温度的确定
    4.7 水力热力计算
    4.8 方案经济性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滨425 区块掺水改造方案
    5.1 方案思路
    5.2 单井计量
    5.3 滨425 区块集油掺水管网
    5.4 滨425 原油集中处理站分水系统
    5.5 系统投产后运行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超稠油脱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稠油集输现状
        1.2.1 稠油降粘技术
        1.2.2 稠油集输工艺流程
    1.3 国内外稠油脱水技术
        1.3.1 稠油脱水技术
        1.3.2 稠油脱水工艺流程
        1.3.3 稠油脱水主要处理设备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特一联超稠油物性分析
    2.1 特一联概况
        2.1.1 中控系统
        2.1.2 原油脱水系统
        2.1.3 污水处理系统
        2.1.4 原油销输系统
        2.1.5 导热油伴热系统
    2.2 特一联进液物性分析
    2.3 超稠油脱水处理难点分析
第三章 特一联超稠油脱水实验
    3.1 破乳剂的筛选
        3.1.1 实验原料
        3.1.2 破乳剂的合成
        3.1.3 破乳剂破乳性能评价
    3.2 超稠油脱水实验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器材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超稠油污水处理实验
        3.3.1 净水剂作用机理分析
        3.3.2 超稠油污水净化实验
        3.3.3 净水剂配伍实验
第四章 特一联超稠油脱水工艺优化
    4.1 热化学脱水工艺流程及参数
        4.1.1 热化学脱水工艺流程
        4.1.2 热化学脱水工艺指标参数
    4.2 超稠油脱水现场效果
        4.2.1 一级原油脱水效果
        4.2.2 二级原油脱水效果
        4.2.3 脱出水处理效果
    4.3 老化油处理工艺优化
        4.3.1 老化油处理新工艺
        4.3.2 老化油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4.4 加药系统自控化升级
        4.4.1 原加药系统运行状况
        4.4.2 自控化加药系统原理
        4.4.3 自控化加药系统实施效果
    4.5 SAGD热源回用工艺优化
        4.5.1 特一联热源分布情况
        4.5.2 SAGD热源回用工艺改造
        4.5.3 SAGD热源回用工艺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河口采油厂沾18块稠油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1.2.1 稠油的基本知识
        1.2.2 稠油降粘技术发展概况
        1.2.3 井筒降粘工艺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河口采油厂稠油区块生产工艺现状
    2.1 河口采油厂沾18 稠油区块开发现状
        2.1.1 油藏特征
        2.1.2 开发历程简介
    2.2 沾18 区块地面工程现状
        2.2.1 单井
        2.2.2 计量站
        2.2.3 义西接转站
    2.3 沾18 稠油区块油井生产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口采油厂不同井筒降粘工艺对比分析
    3.1 电加热降粘技术
    3.2 井筒化学降粘技术
    3.3 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技术
    3.4 三种不同井筒降粘工艺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沾18块应用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工艺可行性分析
    4.1 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工艺在陈家庄油田的应用情况
    4.2 油藏地质特征
    4.3 沾18 稠油区块原油反相特性实验
    4.4 井筒内不同掺水温度下原油粘度分布
    4.5 沾18 稠油区块油井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工艺参数计算
        4.5.1 单井掺水量的确定
        4.5.2 掺水混合液温度确定
        4.5.3 掺水规模及井口掺水温度优化
        4.5.4 掺水工艺参数确定
    4.6 三种降粘工艺经济效益对比
    4.7 沾18 区块应用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工艺的现场试验情况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沾18稠油区掺水改造方案
    5.1 空心杆泵上掺水系统
    5.2 义西接转站分水系统
    5.3 站外掺水系统
        5.3.1 掺水管网的水力热力计算
        5.3.2 掺水管网系统改造工程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曙五联原油脱水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 现状
        1.1.1 原油脱水系统
        1.1.2 伴热维温系统
        1.1.3 净化油存储
        1.1.4 掺稀油系统
        1.1.5 污水系统
        1.1.6 站内消防系统
    1.2 存在问题及建设必要性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油脱水工程设计
    2.1 自然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
        2.1.3 地震基本烈度
    2.2 设计规模
    2.3 基础数据
        2.3.1 产量预测
        2.3.2 油品物性
        2.3.3 脱水试验
    2.4 工艺方案
        2.4.1 方案一
        2.4.2 方案二
        2.4.3 技术经济分析
    2.5 设计参数
    2.6 工艺计算与分析
        2.6.1 沉降时间计算
        2.6.2 脱水加热负荷计算
        2.6.3 脱水泵能力校核
        2.6.4 导热油加热炉负荷计算
        2.6.5 大罐维温盘管计算
        2.6.6 导热油循环泵排量及扬程计算
        2.6.7 膨胀罐容积计算
        2.6.8 破乳剂加药装置计算
    2.7 药剂筛选实验
        2.7.1 一段热化学脱水试验
        2.7.2 二段热化学脱水试验
        2.7.3 实验分析
    2.8 原油预脱水试验
        2.8.1 试验背景
        2.8.2 试验目的
        2.8.3 主要工作量
    2.9 设备选型
    2.10 主要工程量
第三章 曙五联配套工程设计
    3.1 管线、设备防腐保温
    3.2 自动控制
    3.3 供配电
    3.4 给排水
    3.5 消防
    3.6 采暖通风
    3.7 非标准设备
    3.8 总图运输
    3.9 投资估算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东辛采油厂辛二站原油脱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热化学沉降及烃蒸汽回收工艺
        1.2.2 稠油热电化学脱水工艺
        1.2.3 稠油掺蒸汽脱水工艺
        1.2.4 稠油掺稀脱水工艺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辛二站脱水工艺现状
    2.1 东辛集输系统现状
    2.2 辛二辛三外输线建设现状及改造规划
        2.2.1 辛二辛三外输线现状
        2.2.2 辛二辛三外输线隐患现状
        2.2.3 辛二辛三外输线改造规划
    2.3 辛二站原油脱水工艺现状
        2.3.1 工艺流程及运行参数
        2.3.2 站内集输设备
        2.3.3 平面布置
        2.3.4 辛二站脱水系统及密闭系统改造的必要性研究
    2.4 辛二站原油物性及粘温特性实验
        2.4.1 实验依据标准
        2.4.2 油品取样及破乳剂选择
        2.4.3 原油物性实验
        2.4.4 原油粘温特性实验
        2.4.5 实验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油脱水工艺方法对比
    3.1 脱水工艺方法选择研究
    3.2 轻质原油压力脱水典型流程研究
    3.3 中质原油压力脱水典型流程研究
    3.4 重质油多级沉降热化学脱水典型流程研究
    3.5 稠油多级沉降+电化学脱水典型流程研究
    3.6 稠油多级沉降脱水典型流程研究
    3.7 西部稠油蒸汽混掺多级沉降原油脱水典型流程研究
    3.8 特超稠油多级(单级)加热大罐沉降脱水典型流程研究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辛二站脱水工艺应用
    4.1 规模参数确定
        4.1.1 开发指标现状及预测
        4.1.2 主要设计参数
    4.2 脱水工艺方案思路
    4.3 预脱水实验
        4.3.1 实验依据标准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目的
        4.3.4 实验结果
        4.3.5 实验小结
    4.4 原油热化学沉降脱水实验
        4.4.1 实验依据标准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目的
        4.4.4 实验结果
        4.4.5 实验小结
    4.5 原油电化学脱水实验
        4.5.1 实验依据标准
        4.5.2 实验方法
        4.5.3 实验目的
        4.5.4 实验结果
        4.5.5 实验小结
    4.6 脱水工艺方案设计及比选
        4.6.1 脱水方案一:大罐沉降脱水工艺方案
        4.6.2 脱水方案二:大罐热化学沉降+电化学工艺方案
        4.6.3 效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罐抽气工艺应用
    5.1 大罐抽气工艺方案
    5.2 大罐抽气装置介绍
        5.2.1 装置组成
        5.2.2 工作原理
        5.2.3 保护装置
    5.3 方案设计
        5.3.1 工艺流程
        5.3.2 设备选型
        5.3.3 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稠油脱水处理系统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联合站现状及问题
    1.1 现状
    1.2 问题
        1.2.1 分水器超负荷运行
        1.2.2 井排回压高
        1.2.3 沉降罐带气严重
2 系统优化
    2.1 前端工艺简化
    2.2 改进分水器内部结构
    2.3 分水器增加自控调节装置
    2.4 增加立式脱气装置
3 结论

(10)丙烷脱沥青装置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绪论
    1.2 新建丙烷脱沥青装置项目必要性
        1.2.1 渣油加工能力不足
        1.2.2 丙烷脱沥青装置新建而不利旧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新装置简介及存在问题
    2.1 装置组成
    2.2 原料及产品
        2.2.1 原料来源
        2.2.2 产品去向
    2.3 工艺原理及流程说明
        2.3.1 工艺原理
        2.3.2 工艺流程说明
    2.4 装置概况及运行问题
        2.4.1 装置概况
        2.4.2 存在问题
第三章 消泡剂系统改造及效果
    3.1 消泡剂注入流程
    3.2 消泡剂对操作的影响
        3.2.1 沥青闪蒸塔及汽提塔液位降低
        3.2.2 闪蒸塔顶携带现象缓解
        3.2.3 低压系统负荷降低
        3.2.4 沥青外送状况得以改善
    3.3 设置消泡剂系统对装置的影响
        3.3.1 丙烷单耗降低
        3.3.2 实现装置长周期平稳运行
第四章 工艺解决方案
    4.1 水冲洗措施及其弊端
    4.2 增设柴油冲洗
        4.2.1 增设中压空冷柴油冲洗
        4.2.2 增设中压后冷柴油冲洗
    4.3 设计新闪蒸塔减少沥青携带
        4.3.1 原沥青闪蒸塔的现状
        4.3.2 设计方案数据
        4.3.3 设计方案的优化
        4.3.4 两种设计方案的对比
    4.4 新建沥青闪蒸塔效果
第五章 改造后装置运行情况简介
    5.1 工艺流程说明
        5.1.1 二套丙烷脱沥青装置(II套丙烷装置)
        5.1.2 三套丙烷脱沥青装置(Ⅲ套丙烷装置)
    5.2 装置2015年全年运行情况及分析
        5.2.1 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5.2.2 装置生产的操作技术分析
        5.2.3 装置平稳率及影响分析
        5.2.4 自控率及影响分析; 报警管理情况等
        5.2.5 产品质量情况及原因分析
        5.2.6 主要原材料消耗及变更情况进行分析
        5.2.7 改造项目完成进度、投用情况
        5.2.8 工艺技术管理改进和工艺纪律情况
        5.2.9 能源、动力消耗(含加热炉热效率)情况及分析
        5.2.10 装置生产非计划停工、事故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5.2.11 三废处理及监测情况
    5.3 年度达标对标情况及分析
        5.3.1 丙烷脱沥青装置国内、国际运行水平
        5.3.2 本装置近三年达标完成情况
        5.3.3 国内、外同类装置相关技术最近进展(新技术、新工艺)
    5.4 Ⅲ套丙烷装置技术改造及投用情况
        5.4.1 Ⅲ套丙烷装置中压闪蒸及回收系统隐患整改
        5.4.2 Ⅱ套丙烷装置火炬线系统管架处增加蒸汽扫线
        5.4.3 原料泵调和沥青线移位
        5.4.4 加热炉-101 增加炉膛气体取样点
        5.4.5 轻脱冷却器E-108 更换
        5.4.6 D-109 切液增设调节阀
    5.5 装置运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5.5.1Ⅱ丙烷装置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5.5.2 Ⅲ丙烷装置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六章 80万吨/年丙烷脱沥青装置标定
    6.1 标定目的
    6.2 标定时间
    6.3 标定条件
    6.4 标定数据采集
    6.5 工艺标定部分
        6.5.1 加工量、产品量及收率标定
        6.5.2 溶剂消耗、消泡剂消耗
        6.5.3 各单项能耗标定
    6.6 设备核算部分
        6.6.1 机、泵设备核算
        6.6.2 热交换器设备核算
        6.6.3 导热油加热炉设备核算
        6.6.4.塔设备核算
    6.7 标定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6.7.1 标定结果分析
        6.7.2 满负荷运行注意事项及建议
    6.8 装置优化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稠油加热炉温度压力自控装置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稠油集输系统能耗和油品损耗评价技术研究[D]. 姚春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中频加热装置在欢二联合站外输管线中的应用[J]. 朱孔飞. 石油技师, 2019(02)
  • [3]东营原油库罐区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D]. 王光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环枝管网结合掺水集输工艺在滨425低渗透区块应用研究[D]. 杨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超稠油脱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D]. 黄轶.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河口采油厂沾18块稠油空心杆泵上掺水降粘技术研究[D]. 王田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曙五联原油脱水工艺研究[D]. 卢洪源.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8]东辛采油厂辛二站原油脱水系统研究[D]. 张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稠油脱水处理系统工艺的优化[J]. 孙霖,孙灵念. 天然气与石油, 2016(05)
  • [10]丙烷脱沥青装置优化运行研究[D]. 刘振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标签:;  ;  ;  ;  ;  

稠油加热炉温度压力自动控制装置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