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论文涉及到的官职

太史公自序论文涉及到的官职

问:太史公的杰作记载的内容是什么
  1. 答:太史公1、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称呼。
    2、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
    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公,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集解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卫宏的《汉旧仪》是专门记载西汉制度的著作,卫宏是东汉初期的著名学者,对西汉制度、礼仪有专门的研究,他的论述是准确的。他在《汉旧仪》中记载: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太史公是崇天敬神的汉武帝特意设置的,正义虞喜志林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自周至汉,其职转卑,然朝会坐位犹居公上。尊天之道,其官属仍以旧名尊而称也。”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不再让司马迁子孙再世袭担任太史公职务,太史令的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
    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汉书》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百称为《史记》。
    《史记》中,有《太史公自序》。
问:司马迁一生担任过那三种官职,这种经历对他写的 史记 有什么影响
  1. 答: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最南到了昆明。
    20岁的司马迁在父亲的建议和支持下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汨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探访九里山,瞻仰舜帝陵墓,观看有关的文物和书册;到过现在的浙江会稽山,考察有关大禹的传说;北上到淮阴,深入街巷,探访韩信的事迹;又到齐鲁搜集孔子、孟子的轶事。为了进一步研究儒家的学说,司马迁虚心地向当地的儒生们请教。他还到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里,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收集了大量史料。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边民进行安抚,他借机深入调查各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阳夏(jiǎ)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把司马迁抓了起来,并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问:太史公自序中的太史公是谁
  1. 答: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对其父司马谈称呼及自称。太史公是其父子的官职。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
  2. 答:太史公自序中的太史公是司马迁。
    《太史公自序》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编在《史记》的最后。文章概述了作者的家族世系、家学渊源、著书经过及旨趣等,融作者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全文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作者的生平家世和写作《史记》的时代条件、个人动机,以及受刑后忍辱著书的经历;第二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文章规模宏大,气势浩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创作的重要资料。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
  3. 答: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董生是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足见他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太史公自序论文涉及到的官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