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对港经贸活动空前活跃

内地对港经贸活动空前活跃

一、内地赴港经贸活动空前活跃(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芳[1](2019)在《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福建南部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点侨乡,自古以来就有着向海外移民的传统。“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涉外涉侨政策变化以及公安出入境机构陷于瘫痪影响,传统侨乡居民的外迁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以及涉侨出入境政策的放松,闽粤浙等中国传统侨乡重启了对外移民的步伐,闽南地区也掀起了第一波新移民的浪潮。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我国出入境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对外移民不断增长,在海外形成了颇具规模及影响力的新移民群体,新移民也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涉外涉侨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针对新移民的工作也成为各级涉侨部门工作的一个重点。闽南侨乡新移民,作为新移民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国范围的新移民相比,在移民进程及在地生存方面,既有其特点又有共性,本研究即希望通过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历史的梳理和现状的分析,深入认知闽南侨乡新移民这一群体,并由此及彼,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移民群体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闽南尤其是晋江地区的新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阶段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加以考察。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第二至四章、第五章结语。第二至四章是全文的主体,分三个历史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至今,对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在各个时期,分别围绕闽南侨乡新移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移民动机、移民方式和途径、来源与流向、生存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对各个时期的移民特点进行了分析,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重建了20世纪70年代迄今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发展史。其中,第四章第二节是体现本研究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性研究的主要章节,内容主要围绕闽南侨乡移民当前现状展开论述与分析,思考当前新移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以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建议和对策。

戴了[2](2018)在《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有优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化的市场,但其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在九七亚洲金融危机后愈加明显。文章旨在分析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经济促进的影响,并对目前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香港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历来息息相关。香港从贸易港起家,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后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发展了轻工业,但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制造业向外转移,再次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小型经济体。目前,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中有着稳定的位置。金融中心对于经济促进的影响既包括对内自身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包括对外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金融辐射作用,单纯地分析内部影响或者外部影响,皆难以全面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估。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中遵循了较为全面的思路:内部影响方面,通过产业耦合度以及产业对经济影响的路径,分析香港金融产业的高度集聚对于其经济的影响;外部影响方面,分析了金融辐射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切合以上分析思路,针对内部影响的分析主要围绕制造业和金融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关系。当金融业和制造业耦合度高,资源能够达到高效配置,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禀赋较低的配置则会降低经济的增长率乃至抑制经济的增长。分析香港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耦合关系,发现香港经济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高度耦合度,而伴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和资本缺口扩大,香港金融产业在九十年代高速发展。同时,香港制造业在高端化进程中受到内地低廉成本的冲击使得制造业迁移至内地,此消彼涨中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失衡。伴随着几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经济增速相较于内地放缓,没能很好地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在外部影响的分析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金融辐射刺激内地经济增长,并通过金融辐射形成的关联以及进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OFDI)等手段补足内地资金短板。但是,伴随着我国国家性金融中心的崛起,当下香港的金融辐射能力明显受到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家有不同的需求都表明,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作用的转变不是偶然的。伴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香港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空心化的产业结构下,香港应更好地服务内地经济。虽然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业务的开展中,香港均在做出深度合作的努力。然而,香港与内地经济却存在脱钩的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中,在“一带一路”倡议、《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外合作机制下,香港仍应探索加强服务内地经济的途径。

孙敏[3](2019)在《深港通前后深市与港市联动性分析》文中认为继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金融市场化改革政策后,深港通作为沪港通的升级版,在2016年12月5日被正式推出,它是我国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迈出的新一步。文章研究深港通前后深港股市联动的变动情况,探究深港通政策实际的实施效果,先对股市联动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化梳理,然后分析了深港两地股市联动发展的内部逻辑和外部表现,接着以深港通开通为时间分界点,运用DCC-GARCH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深港股市联动性展开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1)在非危机时期,香港股市比深圳股市更为稳定,在危机期间,香港股市的波动幅度明显要比深圳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要大,更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冲击的影响。(2)在深港通开通之前,深港两市的联动系数由低到高大致经历了震荡波动-不断上升-轻微下行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深港通开通之后,深港两市联动系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3)在深港通开通之前,深圳股市对香港股市存在着单向的报酬溢出效应,且深圳股市对香港股市价格的信息引导作用是从无到有,不断加强的;在深港通开通之后,深圳股市对香港股市仍然存在着单向的报酬溢出效应,但是在深港通开通之初,深市与港市之间原有的报酬溢出效应被削弱,经过了146个交易日之后这种报酬溢出效应才逐渐恢复,但仍为达到深港通开通之前的报酬溢出强度。图7幅;表5个;参50篇。

王杨红[4](2018)在《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文中提出1782-1914年是中—暹关系由传统朝贡体制向近现代外交变迁的时期。对这一转变历程的研究,不仅是深刻明晰、探讨两国关系的需要,还是抚今追古,继往开来,为当下两国乃至中国—东南亚关系提供借鉴的应有之义。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不断遣使清廷,使中—暹传统朝贡关系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此后直至鸦片战争前,拉玛二世、三世先后遵照执行,努力维持朝贡关系,不曾更易。但鸦片战争后,两国朝贡关系面临变局,开始疏离、中衰。1853年6月使团遇劫事件后不及两年,包令条约签订,暹罗被西方列强敲开大门,而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的看法亦有所转变,两国朝贡关系就此中断。对于1862-1888年广东、福建地方官的数次催贡,暹廷均采取模棱两可的拖延策略,为此甚至提出并坚持改道天津进贡的建议。但这一路线与传统朝贡体例不符,为清廷所拒绝。至1893年,在北榄事变的催化下,清廷以承认暹罗独立的方式,终结了两国的朝贡关系。两国朝贡关系中断后,订约设领之议亦在中国萌芽、成形。受1906年那空猜西亲王访华影响,基于彼此互为独立国的中—暹订约呼声开始高涨,其目的在于保护华人。1907年杨士琦访暹拉开了中—暹订约交涉的序幕。杨氏返国后,1908年两国驻法公使开始交涉订约事宜。但双方在华人问题上针锋相对,清廷欲设领保护华人,暹廷却认为华人乃本国国民,无需中国保护,订约交涉遂陷入僵局。1909年3月28日,清廷颁布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1913年4月10日,暹廷颁布同时采用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的国籍法,与中国国籍法存在根本差异。这使得暹罗华人“双重国籍”问题明朗化。1910年曼谷华人罢工、1910-1913年暹罗中华总商会申请立案,均让暹罗政府意识到中国势力介入的可怕。1914年拉玛六世所着《东方犹太》的问世,则意味着暹罗政府强力管理、同化华人的肇始。“华人问题”自此成为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和痼疾所在。

陈小辛[5](2017)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国际地位的探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等多个维度,重点分析论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由此延伸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演变趋势。本文核心观点认为,通过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转型提升的路径选择。其中的关键是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体现在资源要素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为此,香港应明确提升国际金融服务质量的发展策略。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近年来,受到美元地位削弱和国际贸易恶化的双重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转型的抉择。但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加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获得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在文献综述方面,围绕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愈发的重要,并且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衍生出一系列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加深认识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及发展趋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问题,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促进我国更快及更有效率地发展成为金融强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及决策参考价值。第二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上世纪香港主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香港长期贯彻最低限度干预市场的治理原则。第二,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业演进过程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实体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第三,法制建设和监管完善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特色,就非正式制度而言,香港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使得香港多元化文化高度融合特征非常明显,也造就了香港成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际性大都市,进而决定了香港经济的高度外向性,奠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此同时,香港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香港将法治观念、法治秩序、法治环境、法制管理贯彻到香港市民和法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使法治精神成为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香港建立起以货币局制度为核心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联系汇率制度在弱化央行职能的同时,促进了国际资本在香港自由流动,加快了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三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香港当前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位于世界前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但是,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香港作为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受到来自其它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金融中心的挑战。然而,内地为香港转型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就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香港与上海优势互补,呈现错位发展的趋势,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并行不悖。就粤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随着金融合作的深化,两地金融产业的梯度发展模式将演化为双轮驱动模式。随着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的不断升华,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将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使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香港必须充分善用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区位优势的排他性,促进实体产业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才能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以预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变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瓶颈将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来弥补。进一步,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第四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香港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逐步完善,香港逐渐发展起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从最初的有限的个人人民币业务拓展到债券、股票、货币、证券和基金等业务,并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可以将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划分为借贷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它金融产品市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2010年以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资金交易量明显增长,形成了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构筑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同时,香港也加快了离岸人民币利率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设。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受到国际资本的影响愈发明显。但是,大量离岸人民币被用于套利与套汇等投机活动当中,导致离岸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投机性和波动性都很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离岸人民币在虚拟经济领域“空转”所致,离岸人民币对境内外实体经济的支持严重不足。因此,下一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总之,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离岸人民币资金的集聚和周转,创新离岸人民币金融交易产品,优化离岸人民币资源的配置,完善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确立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的地位。第五部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全面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积极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促进人民币发挥其国际流通货币、国际支付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投资货币的职能和功能。其次,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一是有助于基础设施项目顺利融通资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香港天然深水良港的地理优势,发挥国际航运中心和亚洲干散货、集装箱运输枢纽的区位优势,发挥海陆空立体化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优势。二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其运营、融资、投资活动。三是有助于推动持续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使香港金融产业和金融资本深度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而客观上提升了金融产业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水平。最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体现在以商品和货币为表征的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内的有效流动上,而且体现在资源在圈内的有效集聚上,同时还体现在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源集聚和循环以及资源的圈内和圈际流动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才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所在。第六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香港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有被弱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贸易中转角色淡化。第二,资本中介角色淡化。第三,产业对接角色淡化。第四,交通枢纽角色淡化。第五,政治沟通角色淡化。其次,香港套利套汇等投机活动盛行带来的潜在风险。离岸人民币存在一种单向做空机制,导致香港成为套利套汇投机的离岸金融中心。最后,香港可能面临大规模国际资金转移的挑战。以日本离岸金融中心为例,日本离岸中心已成为再贷款的通道和国际避税的工具,对日元国际化进程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有鉴于此,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既要防范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也要防范金融体系漏洞。第七部分,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通过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总结分析,笔者重申了若干观点。第一,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第二,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瓶颈可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空间来弥补。第三,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第四,发展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巩固香港在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二是积极打造香港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奠定这一地位,笔者认为,需要确立香港的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在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策略上,应该重点提供以下服务,包括为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服务、为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服务,等等。

钟远明[6](2017)在《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战胜利后四年间内战成为主调,在内战背景下国统区铁路的经营与建设问题是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粤省铁路作为国统区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建设过程成为战后动荡四年间中国铁路的典型缩影与真实写照,且极具特色。该省铁路历经自清末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后近40年的发展,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孤悬岭南到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奠定其经营与建设的基本格局与重要基础;而战后四年则是衔接粤省铁路经营建设在抗战以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过渡转型阶段。此阶段开启的首要步骤是国民政府从日军手中接收粤省铁路各路段,恢复原有经营,在此基础上重启粤省铁路营运,但过程未如人意,对之后的经营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阶段开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国民政府重建对粤省铁路的统一管理,推动该省铁路各路段进一步整合;而铁路管理新模式的引入亦是战后中国铁路管理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并产生持续的影响。由于战争的贻害,国内外局势复杂,粤省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丕变以及粤省铁路自身基础状况限制等,粤省铁路在战后四年间的经营建设肩负“恢复战前标准”沉重任务之余还需致力于“推动建设”。尽管各项日常经营事务——机务、工务、财务、行车、警务以及客货运输等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基础极为脆弱,与抗战前水平仍相去甚远。此外,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美国积极参与战后中国铁路建设,美援也成为粤省铁路建设得以启动的重要资金依赖;而在引入利用美援的憧憬下,广东军政当局喊出“复兴华南”的号召,锐意以粤省铁路为中心展开一系列建设项目,与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合作开展多项具有重要价值与长远意义的铁路工程,然而这些铁路工程在混乱的时局中始终未能完工,对广东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作用有限,难以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随着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行将崩溃,粤省铁路经营亦陷入空前困境;在人民政府正确政策方针以及原铁路职工的促成下,粤省铁路在新旧政权更迭过程中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民国路政在广东得以转换新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铁路事业的一部分。

罗增庆[7](2013)在《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税收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东和香港、澳门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历来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标志着粤港澳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日益突显。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不仅对外加入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国内也组成了不同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经济的合作必然促使税收的合作,而广泛的税收合作,必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共同发展。而粤港澳经济合作包含着丰富的实践,对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然性与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有助于对税收合作进行分析,也将有助于促进广东省与港澳税收合作的发展。粤港澳三者的关系十分特殊,既非国家内部的“省际”关系,也非国与国的“国际”关系。所以,无论是一国内部的地区间税收合作理论还是国家间的税收合作理论都不能够直接运用。在这个背景下,深入研究粤港澳经济合作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分析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设计粤港澳税收合作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充实现有的税收合作理论,另一方面也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进行的这种特殊的税收合作提供思路。本文由绪论、主体六章构成。具体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阐述: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税收合作,突出阐述税收合作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增加贸易利益、对抗利益主体、解决市场外部问题、公共品提供以及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二是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从经济地理、经贸关系、金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具有价值的探索,但多数论着都没有直接从税收角度对此开展研究;三是税收合作的相关研究,多数学者认为税收合作能够增进国家(地区)间的福利水平;四是对相关文献进行评价,发现对于主权国内部的税收合作,由于处于同一税收制度下,学者们研究的不多,而对于同一主权国下不同税制的合作,已有的研究就更少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而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区域税收合作。经济区域化使税收的外部经济效应增强,总结其他区域性经济组织税收合作的过程、经验和教训,对于国内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首先分析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因,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进展与趋势。第二,对地区经济一体化下税收冲突或矛盾增多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并阐述其税收冲突的负效应,主要表现为阻碍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幅降低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效力以及加深国家间的税收分配矛盾等。第三,介绍区域税收合作的国际经验,主要是欧盟的税收合作经验,以及税收合作自主性协调和非自主性协调的机制,并从关税、间接税、直接税合作进行效应分析。第三章是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条件、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从地理关系、人口流动、经贸往来、金融合作等方面分析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剖析粤港澳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主要来自内部矛盾积累、国家政策调整、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经济转型压力。第四章是粤港澳税收制度分析。首先对广东税收制度从所得税、货物与劳务税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税制结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采用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的双重管辖权标准划定所得征税权等特点;其次分别对香港、澳门的直接税、间接税税收制度进行分析,得出香港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征税面窄、税种少、税负轻、单一实行所得来源地原则等特点,而澳门则呈现专营税地位突出的特点。第五章是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存在的问题。在已有经贸、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首次从税收合作的角度进行选材,本章对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必要性体现在提升粤港澳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可行性则基于粤港澳税收合作具有实践基础、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中央地方的重视力度以及合作涌现新平台。同时本章还对粤港澳税收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税收利益合理分配、国际避税、双重征税、偷漏税等问题。第六章是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原则、定位与路径。粤港澳税收合作是发生在主权国内部地区之间的合作,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税收合作不同;粤港澳税收合作是三种税收制度的合作,与国内同一税收制度下省际之间的合作、省内之间的合作不同。本章从粤港澳税收合作的效率和公平原则谈起,分析粤港澳税收合作的特点,提出粤港澳税收合作的战略定位,最后以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合作区、广州南沙新区为案例,从所得税、货物及劳务税、税收征收管理三个方面分析粤港澳税收合作的路径。第七章是粤港澳税收合作的政策建议。第一是改进税收合作协调机制,既要搭建税收交流和合作平台,也要发挥税务部门推进区域税收合作的积极性;第二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设立粤港澳税收合作示范区、明确中央给予政策支持的内容;第三是完善地方配套措施,包括完善税收服务、加大地方支持力度等。

谢国梁[8](2013)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建设,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重新上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热情高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则不能成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金融中心可以长青,有的金融中心则会被取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必将要发展成为金融强国,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发展中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需要有更多投入,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涉及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答案。我国经济崛起及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角色将何去何从。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因时际遇,发展成为远东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凭借其人文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贸易、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资讯等方面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充当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窗口,在中国与国际市场往来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十分特殊的经济及金融关系。香港在充当这一角色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及提升的机会,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功能获得很大强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金融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金融业的市场化及自由化,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获得强劲发展动力,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对香港服务中国经济的传统功能具有替代效应,长远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于被取代的可能。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祖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变是国家在安排香港回归时所做的战略决策,并被视为一项国际承诺而体现在《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做大做强体制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继续发挥其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而不被边沿化,是未来国家推动经济改革及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及资本账户走向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论文指出了1997年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维持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发展态势,包括中介功能淡化,市场发展趋向单一化、虚拟化,国际化褪色等,剖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面对弱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在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问题时带出了对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的探讨,并就如何在加快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平衡好沪港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将理论、政策及实践紧密结合,寓创新于实践之中,务求以新的视角,就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论述,使其对决策有参考价值,对香港经济繁荣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前推进以及沪港金融中心关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冯永琦[9](2012)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是现阶段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的核心发展战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环节。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在中国政府政策主导下逐步形成的,属于政策推动型的本币离岸金融市场。政策推动与本币离岸也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显着特征。本文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这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和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发展模式、监管、影响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的梳理,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归纳与梳理,并通过总结二战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传统形式是欧洲货币市场,之后出现了“在岸”离岸金融市场的形式。离岸金融的定义依据也从国境或边境演变成金融监管体系或金融运行体系的内外分离。对离岸金融市场类型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主要包括形成方式、运行模式、货币种类、业务构成等多种角度。从交易货币与市场所在地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离岸金融可以分为“本币离岸金融”和“外币离岸金融”。二战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在运行模式、监管方式以及离岸利率体系等方面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经验。第三部分阐述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政策推动下的建立背景和过程,并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特殊性。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全球离岸金融持续增长趋势的国际金融形势和环境以及香港发达金融系统提供的有利条件,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的重要背景。从2003年底到2012年初,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过程包括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在境外由政策推动的本币离岸市场,所以,与同样属于政策推动型本币离岸市场的纽约美元离岸市场或东京日元离岸市场相比,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建立方式、产生原因、运行模式以及监管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特殊性。第四部分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在香港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上,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增速会有所下降,香港企业人民币存款的比例仍会上升,政策因素、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人民币回流渠道是离岸人民币贷款融资业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离岸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将会上升,三大银行的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水平趋于一致,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基准利率HIBOR CNY的出现尚需时日。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离岸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将上升,其二级市场有望得到快速发展,更多内地企业将直接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定价机制将会得到完善。香港离岸人民币股票市场发展缓慢,但境外中小型企业是香港离岸人民币股票市场的重点吸引和发展对象。香港离岸人民币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受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性等政策因素的约束较大。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包括离岸人民币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金融投融资产品。离岸人民币产品收益、人民币汇率预期以及相关管制政策是影响离岸人民币产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对境内在岸金融市场的影响方面,离岸人民币汇率对在岸人民币汇率存在着引导关系,主要表现在离岸人民币短期合约对在岸人民币即期和短期合约方面。同时,即期或短期限的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双向引导关系将会愈加明显。但是,离岸人民币利率的波动对在岸人民币利率基本上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没有在境外借外债额度的境内机构或企业在香港融资人民币后并回流到境内,或RQFII的人民币回流会明显增加境内货币供应量的规模,而外资企业的人民币FDI以及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人民币回流不会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规模产生影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会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实力,但人民币替代港元的可能性依然很低,其对港元的替代条件并不具备。同时,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融资场所和机会,也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影响力得到显着提升。第六部分探讨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预期风险问题。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预期风险主要有两个根源,即政策取向问题和市场预期问题。离岸与在岸人民币价格或收益的差异是政策取向预期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的最重要市场预期就是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稳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是支撑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也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风险根源。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预期风险包括投机套利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风险、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风险、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再贷款游戏”风险、离岸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其它风险。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预期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包括缩小离岸与在岸人民币价格和收益的差异、推动内地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深化、加强监管机制的完善和市场的风险管理、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第七部分在对国际离岸金融发展经验以及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结构、影响和预期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目标的实现,只有促进作用而无决定作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功能定位体现在三个角度:其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创建和完善人民币外部循环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条件下,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方式。其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加速开放的重要诱因。其三,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是内地金融改革的实验田和催化剂。对其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四个问题,即自身建设层面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这两个问题;政策推动层面的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以及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这两个问题。人民币离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市场交易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达到一定规模、建立和完善离岸人民币拆借市场、促进离岸人民币贷款与融资业务的发展、完善和发展离岸人民币投资市场以及逐步放松政策管制来逐步实现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在离岸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方面,继续推进人民币结算的回流渠道、进一步完善RQFII人民币回流渠道、继续发展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人民币回流渠道以及积极探索其它的人民币回流渠道。同时,坚持发展的渐进性和监管的有效性。资本账户的开放是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要审慎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并通过对监管的认识、监管方式的完善、监管主体的参与,在管制逐渐放松过程中实现有效监管。

茆贵鸣[10](2010)在《廖承志与香港》文中提出楔子公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万众欢腾的庆典场面——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交接仪式和中华人

二、内地赴港经贸活动空前活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地赴港经贸活动空前活跃(论文提纲范文)

(1)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源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第一节 20 世纪70 年代初侨乡新移民形成的背景
        一、国际:大国关系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二、国内:“文革”中对外政策与涉侨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一、1971 年涉侨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二、1978 年涉侨出入境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第三节 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特点
        一、移民动机、来源与流向、方式与途径
        二、20 世纪70-8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规模化发展
    第一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快速增长的背景
        一、国际: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国际移民的影响
        二、国内:20 世纪90 年代后涉外涉侨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快速发展
        一、闽南侨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移民的影响
        二、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分期与类型
    第三节 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特点
        一、移民动机、来源与流向、方式与途径
        二、20 世纪90 年代闽南侨乡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第四章 21世纪以来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闽南侨乡新移民发展的现状
        一、流向东南亚国家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二、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三、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闽南侨乡新移民
    第二节 闽南侨乡新移民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
        2.1.2 金融中心评判标准
        2.1.3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2.1.4 金融外溢的理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
        2.2.2 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
        2.2.3 金融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2.2.4 金融发展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理论
第3章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3.1 金融中心发展
        3.1.1 金融中心形成及发展
        3.1.2 金融聚集和金融辐射的关系
        3.1.3 金融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3.2 金融中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1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3.2.2 金融与产业“耦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3.2.3 金融体系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其经济的影响
    4.1 香港及其他各大金融中心演变路径
        4.1.1 香港
        4.1.2 其他各大金融中心
        4.1.3 各大金融中心发展路径比较的启示
    4.2 香港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
        4.2.1 模型设计
        4.2.2 实证分析
        4.2.3 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
    4.3 香港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
        4.3.1 模型设计
        4.3.2 实证分析
        4.3.3 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第5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5.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的分析框架
        5.1.1 香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5.1.2 香港通过金融辐射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5.1.3 香港金融辐射效应的影响因素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5.2.1 模型设计
        5.2.2 测算分析
        5.2.3 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5.3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5.3.1 模型设计
        5.3.2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3.3 国家性金融中心崛起影响的分析
        5.3.4 结论及启示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香港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6.1.1 香港转口贸易职能弱化
        6.1.2 资本中介角色的弱化
        6.1.3 面对我国内地经济崛起被边缘化
    6.2 香港金融中心的机遇
        6.2.1 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构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
        6.2.2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服务广度
        6.2.3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利用金融科技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6.3 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建议
        6.3.1 利用政策过渡区域,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6.3.2 重新定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扮演新角色
        6.3.3 特区政府主动作为,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机制创新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深港通前后深市与港市联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1.5 创新点
第2章 深港两地股市联动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深港通
        2.1.2 联动
        2.1.3 股市间的联动性
    2.2 股市联动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基于经济基础理论的股市联动联动机制
        2.2.2 基于金融危机传染理论的股市联动机制
        2.2.3 基于金融自由化理论的股市联动机制
第3章 深港两地股市的联动发展分析
    3.1 深港两地股市联动发展的内部逻辑分析
        3.1.1 我国内地与香港经济贸易往来情况分析
        3.1.2 我国内地企业赴港香港上市情况分析
        3.1.3 深港通政策影响股市联动的路径分析
    3.2 深港两地股市联动的外部表现分析
第4章 深港通前后深港两地股市联动性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DCC-GARCH模型
        4.1.2 格兰杰因果检验
        4.1.3 数据选取与处理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基本描述统计
        4.2.2 深港通前后深港两地股市联动的动态相关系数分析
        4.2.3 深港前后两地市场之间报酬溢出关系分析
第5章 对推动深港两地股市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史料说明
第一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恢复(1767-1782)
    第一节 缅甸入侵与郑信复国
    第二节 郑信遣使清廷
        一、郑信首次遣使受挫(1767-1771)
        二、郑信第二次遣使与中—暹关系的发展(1771-1777)
        三、郑信第三次遣使及1781年进贡(1777-1782)
第二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延续、发展与中衰(1782-1851)
    第一节 拉玛一世与清廷的关系(1782-1809)
        一、拉玛一世的即位与请封(1782-1788)
        二、两国朝贡关系的密切——拉玛一世的其他遣使(1788-1809)
    第二节 拉玛二世、三世维系朝贡关系的努力(1810-1839)
        一、拉玛二世的遣使(1810-1824)
        二、鸦片战争前拉玛三世的遣使(1825-1839)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暹朝贡关系的中衰(1840-1851)
第三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中断与终结(1851-1893)
    第一节 蒙固王的遣使与使团遇劫事件(1851-1853)
        一、蒙固王的登基与第一次遣使(1851-1852)
        二、蒙固王第二次遣使与使团遇劫(1852-1853)
    第二节 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看法的转变(1853-1868)
        一、暹使拜会包令与包令访暹的酝酿(1854-1855)
        二、包令条约的签订与清廷的反应(1855-1856)
        三、蒙固王1857年对中国时局的看法与清廷1862-1863年催贡
        四、蒙固王1868年对华关系布告
    第三节 中—暹传统朝贡关系的终结(1869-1893)
        一、天津路线的提出与僵持(1869-1880)
        二、1882年朱拉隆功正式拒绝进贡?
        三、温宗彦、郑观应、王荣和等访暹——朝贡关系的落日余晖(1884-1888)
        四、朝贡关系之终结——北榄事变的催化(1893)
第四章 两国订约设领——从提议到早期交涉(1867-1914)
    第一节 订约设领之议的提出与演进(1867-1907)
        一、订约设领之议的萌芽与成形(1867-1906)
        二、那空猜西亲王访华与订约呼声的高涨(1906-1907)
    第二节 两国订约的早期交涉(1907-1914)
        一、杨士琦访暹与暹廷的因应(1907)
        二、两国订约交涉的起始与停顿(1908-1909)
        三、曼谷华人罢工与两国订约交涉的重启(1910-1914)
    第三节 华人问题——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与痼疾
        一、暹罗中华总商会的成立及其立案之曲折(1910-1913)
        二、暹罗华人问题与设领纷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综述
        1.2.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1.2.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的理论基础
        1.2.4 文献研究的归纳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2.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进程
        2.1.1 殖民主义时期自由经济管治理念
        2.1.2 战后实体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2.1.3 香港银行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2.1.4 证券业发展及资本市场繁荣
    2.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2.2.1 自由港政策及国际化特色
        2.2.2 法治精神与监管特色
        2.2.3 货币局制度和现代金融体系
第3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
    3.1 香港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3.1.1 全球着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概述
        3.1.2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3.1.3 香港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比较
    3.2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3.2.1 香港与内地金融关系
        3.2.2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3.2.3 粤港金融中心关系
    3.3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必要条件
        3.3.1 区位优势排他性
        3.3.2 实体产业国际化
        3.3.3 资本市场国际化
        3.3.4 人力资源国际化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4.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概况
        4.1.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4.1.2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架构与业务
    4.2 香港人民币离岸借贷市场
        4.2.1 人民币离岸存款市场
        4.2.2 人民币离岸贷款市场
    4.3 香港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
        4.3.1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市场
        4.3.2 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形成
    4.4 香港人民币离岸证券市场
        4.4.1 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发展
        4.4.2 人民币离岸股票市场的发展
        4.4.3 人民币离岸基金市场的发展
    4.5 香港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
        4.5.1 人民币离岸即期外汇市场
        4.5.2 人民币离岸远期外汇市场
第5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
    5.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进货币职能和功能的发挥
        5.1.1 作为流通货币发挥支撑作用
        5.1.2 作为支付货币发挥基础作用
        5.1.3 作为储备货币发挥关键作用
        5.1.4 作为投资货币发挥积极作用
    5.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5.2.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挥区位排他性优势
        5.2.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加速实体产业国际化
        5.2.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推动人力资源国际化
    5.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5.3.1 形成货币循环枢纽
        5.3.2 形成商品循环枢纽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6.1 香港经济地位的“弱化”风险
        6.1.1 贸易中转角色淡化
        6.1.2 资本中介角色淡化
        6.1.3 产业对接角色淡化
        6.1.4 交通枢纽角色淡化
        6.1.5 政治沟通角色淡化
    6.2 香港套利套汇投机盛行的潜在风险
        6.2.1 两地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差异创造套利机会
        6.2.2 离岸人民币单向做空的内在逻辑
        6.2.3 离岸人民币单向做空机制
    6.3 香港可能成为跨国逃税节点的挑战——以日本为鉴
        6.3.1 日元国际化的困境
        6.3.2 日本离岸中心的发展
        6.3.3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监管失效及其后果
        6.3.4 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警示
第7章 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分析
        7.1.1 优势
        7.1.2 劣势
        7.1.3 机会
        7.1.4 威胁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
        7.2.1 继续巩固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7.2.2 积极打造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7.3 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选择
        7.3.1 确立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
        7.3.2 确立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
        7.3.3 确立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
    7.4 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
        7.4.1 服务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的措施
        7.4.2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的措施
        7.4.3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的措施
        7.4.4 服务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的措施
        7.4.5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措施
        7.4.6 服务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的措施
        7.4.7 服务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的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抗战以前粤省铁路从分治到整合的进程
    第一节 粤省铁路分治的形成
        一、美国方面关于省三支线的兴筑及其困境
        二、商办铁路公司对粤汉铁路广东段的修筑与经营
        三、英国势力笼罩下广九铁路的兴筑与经营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粤省铁路的整合
        一、省内整合:政治介入粤省铁路内部事务
        二、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四大铁路管理局(工程局)合并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后粤汉广九两路接轨
        一、接轨问题的起源
        二、中央、地方与英国关于接轨问题的立场与纠缠
        三、两路接轨促成“香港通道”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经营的恢复与统一管理的重建
    第一节 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的接收与营运初步恢复
        一、陆军第二方面军铁路接收事宜
        二、交通部驻粤人员的铁路接管
        三、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交通营运的恢复
    第二节 海南岛铁路之接收与初期经营
        一、日军对海南岛铁路的营建概况
        二、海南岛铁路接收乱局
        三、海南岛铁路接收初期之经营及困难
    第三节 粤省铁路统一管理的重建
        一、粤汉区铁路管理局之建立
        二、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在粤组织机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的日常经营
    第一节 粤省铁路营运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
    第二节 粤省铁路经营中的主要事务
        一、机务
        二、工务
        三、财务
        四、行车
        五、警务
    第三节 客货运输状况及其进步与不足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新工程与广东地方建设
    第一节 美援、“复兴华南”计划与粤汉区铁路
        一、打造华南“美式铁路典范”
        二、以铁路带动“复兴华南”计划
        三、“美援”的落差
    第二节 开发海南岛:海南环岛铁路之建设及窘境
        一、海南环岛铁路建设基础与建筑计划
        二、开展海南环岛铁路计划中的困难
        三、环岛铁路计划的搁置与地方民众的反应
    第三节 连通粤汉干线与广三段:建设广州西南大桥
        一、工程缘起
        二、战后路局、省府与市府合作筹筑西南大桥
        三、工程计划与中辍
    第四节 运输煤炭以济广东:狗牙洞支线建设
        一、缺煤的广东
        二、粤湘边境、粤北煤矿的早期开发与狗牙洞支线雏形
        三、支线工程开展与相关概算
        四、推进支线工程的现实困难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民国路政在广东的转换
    第一节 粤省铁路深陷经营困境
        一、财政极度困难
        二、粤省铁路工潮迭起
        三、路局高层离心离德
        四、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南迁广州
    第二节 广州机厂等设备人员迁台
    第三节 人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
        一、接管前夕之情形
        二、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过程
        三、粤省铁路交通恢复与营运展望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税收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税收合作:地位与作用
        1.2.2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1.2.3 税收合作的相关研究
        1.2.4 结论及评价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结构与主要结论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区域税收合作
    2.1 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2.1.1 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因
        2.1.2 欧盟的进展与趋势
        2.1.3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展与趋势
        2.1.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进展与趋势
    2.2 地区经济一体化下税收冲突及其负效应
        2.2.1 地区经济一体化下税收冲突或矛盾增多的必然性
        2.2.2 税收国际冲突的负效应
    2.3 区域税收合作的国际经验
        2.3.1 欧盟的税收合作
        2.3.2 区域性税收合作的机制
        2.3.3 国际区域性税收合作的效应分析
第3章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条件、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自然地理关系
        3.1.2 经济地理关系
        3.1.3 政治地理关系
    3.2 粤港澳的人口流动
        3.2.1 建国前的人口流动
        3.2.2 建国后的人口流动
    3.3 粤港澳的经贸往来
        3.3.1 新中国建国后 30 年的经贸往来
        3.3.2 改革开放至港澳回归前的经贸往来
        3.3.3 港澳回归后的经贸往来
    3.4 粤港澳的金融合作
        3.4.1 跨境货币流通分析
        3.4.2 支付结算合作分析
        3.4.3 金融机构合作分析
        3.4.4 金融市场合作分析
    3.5 粤港澳经济转型升级压力日益加重
        3.5.1 内部矛盾积累带来的经济转型压力
        3.5.2 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经济转型压力
        3.5.3 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经济转型压力
第4章 粤港澳税收制度分析
    4.1 广东省税收制度分析
        4.1.1 所得税税收制度分析
        4.1.2 货物及劳务税收制度分析
        4.1.3 简要评价
    4.2 香港税收制度分析
        4.2.1 直接税税收制度分析
        4.2.2 间接税税收制度分析
        4.2.3 简要评价
    4.3 澳门税收制度分析
        4.3.1 直接税税收制度分析
        4.3.2 间接税制度分析
        4.3.3 简要评价
第5章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存在的问题
    5.1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必要性
        5.1.1 粤港澳税收合作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区域竞争力
        5.1.2 税收合作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5.2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可行性
        5.2.1 内地与港澳税收合作的现状
        5.2.2 粤港澳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
        5.2.3 从中央到地方对粤港澳合作的重视力度前所未有
        5.2.4 粤港澳合作涌现新平台
    5.3 粤港澳税收治理问题凸显
第6章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原则、定位与路径
    6.1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原则与特点
        6.1.1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原则
        6.1.2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特点
    6.2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战略定位
        6.2.1 与国际接轨的税制改革先行区
        6.2.2 服务经济转型的税制创新试验区
        6.2.3 实现互利共赢的税收合作示范区
    6.3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路径
        6.3.1 所得税政策与制度的税收合作
        6.3.2 货物及劳务税收政策与制度的税收合作
        6.3.3 税收征收管理合作
第7章 粤港澳税收合作的政策建议
    7.1 改进税收合作协调机制
        7.1.1 搭建税收交流和合作平台
        7.1.2 发挥税务部门推进区域税收合作的积极性
    7.2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7.2.1 设立粤港澳税收合作示范区
        7.2.2 中央给予政策支持的内容
    7.3 完善地方配套措施
        7.3.1 完善税收服务
        7.3.2 加大地方支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和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8)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1.6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元素
    2.1 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2.1.2 金融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2.1.3 金融中心与制度经济学
    2.2 金融中心构成与运作要素
        2.2.1 金融中心构成要素
        2.2.2 金融中心的运作要素
    2.3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及评价
        2.3.1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
        2.3.2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2.4 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
        2.4.1 基本监管模式
        2.4.2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2.4.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2.4.4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2.4.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注释
第三章 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3.1 欧洲早期的贸易与集市催生金融业
    3.2 西欧金融中心的兴起与更替
    3.3 金融中心朝多极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注释
第四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
        4.1.1 香港金融业以银行主导,长期由英国资本把持
        4.1.2 香港银行业监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4.1.3 香港股市发展自由放任,多次股灾促成市场整合及监管完善
        4.1.4 香港其它金融市场的发展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
        4.2.1 香港金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4.2.2 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展
        4.2.3 香港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有所调整
    4.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评价
        4.3.1 相关模型的构成
        4.3.2 模型的外部指标采集
        4.3.3 模型的问卷调查
        4.3.4 模型的结论及特点
        4.3.5 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
    注释
第五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素、主要特色及与内地的关系
    5.1 香港金国际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5.1.1 战后香港经济转型对本土金融服务需求的带动
        5.1.2 自由经济管治理念下港英政府的适度干预
        5.1.3 香港的有利时区位置
        5.1.4 香港与我国内地市场的特殊关系
        5.1.5 香港较为健全及独特的司法制度
        5.1.6 香港的简单低税制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5.2.1 自由港政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5.2.2 高度外向及国际化
        5.2.3 实行货币局制度,由商业银行发钞,货币金融架构特殊
        5.2.4 银行业集中度高,外资银行占支配地位
        5.2.5 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崛起
        5.2.6 实行“以原则为本”的监管理念
        5.2.7 香港金融市场逐渐从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主导
    5.3 香港与我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5.3.1 香港与内地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3.2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
        5.3.3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5.3.4 粤港金融关系
    注释
第六章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1 中国经济崛起的特征与含义
        6.1.1 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中长期发展动力仍然较强
        6.1.2 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提升
        6.1.3 制度与规则走向规范化
    6.2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2.1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金融服务需求快速扩大
        6.2.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浮现
        6.2.3 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6.2.4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沪京深等金融中心功能快速提升
    注释
第七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能
        7.1.1 为内地货物进出口服务
        7.1.2 为境外投资内地服务
        7.1.3 为内地企业境外股市募资服务
        7.1.4 为内地机构境外债市融资服务
        7.1.5 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服务
        7.1.6 为内地及境外资金跨境投资服务
        7.1.7 为内地企业投资海外服务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发展机遇
        7.2.1 香港主要金融环节的发展机遇
        7.2.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特色及发展机遇
    7.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面对被边缘化的挑战
        7.3.1 香港在中国内地与海外经济往来中的中介角色淡化
        7.3.2 内地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有所调整
        7.3.3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褪化
        7.3.4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加
        7.3.5 香港股市及基金业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注释
第八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边缘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8.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得益于内地封闭及金融服务落后
    8.2 香港金融制度比内地开放自由,从中获得监管套利
    8.3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
    8.4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但欠缺长远战略
    8.5 迭加性问题
        8.5.1 香港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虚拟化问题
        8.5.2 香港的政治体制转型令管治及监管有所弱化
        8.5.3 香港本土意识抬头
    注释
第九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前景
    9.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9.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阻力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不如预期
    9.3 上海功能强化,港深整合,比翼齐飞
    注释
第十章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1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定位、扮演新角色
        10.1.1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10.1.2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问题
    10.2 香港检讨自由经济理念,政府适当有所作为
    10.3 香港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扩阔金融业发展基础
        10.3.1 借鉴瑞士经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10.3.2 推动香港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发展
    10.4 粤港排除障碍,加强整合,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10.4.1 粤港深化经济合作面对新挑战
        10.4.2 粤港加强合作仍有重要基础
        10.4.3 粤港合作前景广阔
    10.5 我国加快体制内金融中心建设
        10.5.1 从新视角看国家金融发展及金融安全
        10.5.2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10.6 沪港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10.6.1 沪港金融中心优势互补
        10.6.2 沪港金融中心强强合作
        10.6.3 沪港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1.2.2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
        1.2.3 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1.2.4 离岸金融市场的影响
        1.2.5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1.2.6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二战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与发展
    2.1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演进及其含义的深化
        2.1.1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传统形式:欧洲货币市场
        2.1.2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新形式:“在岸”的离岸金融市场#27
        2.1.3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含义的不断深化
    2.2 二战后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
        2.2.1 形成方式角度的划分
        2.2.2 运行模式角度的划分
        2.2.3 货币种类角度的划分
        2.2.4 业务构成角度的划分
        2.2.5 交易货币与市场所在地关系角度的划分
    2.3 二战后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
        2.3.1 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
        2.3.2 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2.3.3 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体系
第3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
    3.1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内涵
    3.2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背景
        3.2.1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3.2.2 国际金融形势和环境
        3.2.3 香港发达的金融系统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3.3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过程
        3.3.1 萌芽阶段(2003年底~2008年底)
        3.3.2 形成阶段(2009年初~2011年7月)
        3.3.3 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8月以来)
    3.4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特殊性
        3.4.1 建立方式
        3.4.2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3.4.3 运行模式
        3.4.4 监管模式
第4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结构分析
    4.1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总体结构
        4.1.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
        4.1.2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总体结构
    4.2 香港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
        4.2.1 离岸人民币存款市场
        4.2.2 离岸人民币贷款融资市场
        4.2.3 离岸人民币银行问同业拆借市场
        4.2.4 离岸人民币利率的形成
    4.3 香港离岸人民币证券市场
        4.3.1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4.3.2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4.3.3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定价
        4.3.4 离岸人民币股票市场的发展
    4.4 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
        4.4.1 离岸人民币即期(现货)市场
        4.4.2 离岸人民币远期市场
        4.4.3 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发展
    4.5 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市场
        4.5.1 离岸人民币产品的主要种类
        4.5.2 离岸人民币产品的发展
第5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影响分析
    5.1 对在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5.1.1 对在岸人民币汇率价格的影响
        5.1.2 对在岸人民币利率价格的影响
        5.1.3 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5.2 对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5.2.1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
        5.2.2 对港元的替代影响
    5.3 对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5.3.1 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机会和场所
        5.3.2 对国际货币结构或格局的潜在影响
第6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预期风险
    6.1 预期风险的产生
        6.1.1 预期风险产生的根源
        6.1.2 离岸与在岸价格体系的差异
        6.1.3 人民币汇率的市场预期
    6.2 预期风险的表现
        6.2.1 投机套利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风险
        6.2.2 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
        6.2.3 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风险
        6.2.4 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再贷款游戏”风险
        6.2.5 离岸市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其它风险
    6.3 预期风险的防范
        6.3.1 缩小离岸与在岸人民币价格和收益的差异
        6.3.2 推动内地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深化
        6.3.3 加强监管机制的完善和市场的风险管理
        6.3.4 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不断走向成熟
第7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政策建议的总体框架
        7.1.1 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再认识
        7.1.2 发展政策建议的框架
    7.2 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7.2.1 人民币离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7.2.2 人民币离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7.3 促进离岸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
        7.3.1 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7.3.2 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7.3.3 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途径
    7.4 完善离岸人民币的回流机制
        7.4.1 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7.4.2 离岸人民币回流渠道的建设
    7.5 坚持发展的渐进性和监管的有效性
        7.5.1 审慎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
        7.5.2 实现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后记

四、内地赴港经贸活动空前活跃(论文参考文献)

  • [1]闽南侨乡新移民研究 ——以晋江为中心的考察[D]. 李庆芳. 华侨大学, 2019(01)
  • [2]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D]. 戴了. 辽宁大学, 2018(05)
  • [3]深港通前后深市与港市联动性分析[D]. 孙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D]. 王杨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5]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D]. 陈小辛. 吉林大学, 2017(03)
  • [6]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D]. 钟远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7]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税收合作研究[D]. 罗增庆. 吉林大学, 2013(08)
  • [8]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 谢国梁. 复旦大学, 2013(03)
  • [9]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D]. 冯永琦. 吉林大学, 2012(10)
  • [10]廖承志与香港[J]. 茆贵鸣. 中国作家, 2010(02)

标签:;  ;  ;  ;  ;  

内地对港经贸活动空前活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