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病的治疗进展

深部真菌病的治疗进展

一、深部真菌病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孔雪[1](2021)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目的:探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及其进化历程。方法:本实验共收集了 182株菌,分别来自欧洲(n=63)、印度(n=46)、中国(n=49)、日本(n=2)、澳大利亚(n=21)和美国(n=1),其中162株来自病人,17株来自动物,3株来自土壤。采用ITS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有菌株进行分型,再从每个分枝中挑选113株菌进行Tef1-α、HMG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R语言建立纠缠树,并结合多基因位点比较ITS、Tef1-α、HMG树的稳定性。采用FastANI计算3个来自不同基因型的菌的平均核苷酸相似度。最后分析来自不同基因型菌株的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其中包括菌落的形态、Tween80试验、毛发穿孔试验、尿素酶分解试验和角蛋白降解试验。结果:基于ITS系统进化树显示,各基因型的突变位点较少,支持率较低,而HMG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支持率较高,且纠缠树显示ITS、Tef1-α和HMG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的一致性也较高,但全基因组显示3个来自不同基因型菌株的平均核苷酸相似度大于95%。生理学实验显示趾间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尿素酶分解、脂肪降解及毛发穿孔能力强于印度毛癣菌。而在角蛋白降解方面,趾间毛癣菌降解角蛋白的能力强于须癣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结论:在分子学上,须癣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难以区分,但印度毛癣菌与须癣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可以采用HMG基因区分。基于分子学的分类,可以观察到须癣毛癣菌、趾间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的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须癣毛癣菌可能是祖先,具有亲土性,而趾间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可能是亲人型的克隆分支。第二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目的:探讨除印度外其他国家耐药情况、特比萘芬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了来自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德国和荷兰共计135株菌,基于上述新的分类标准,分为35株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s.str.)、64株印度毛癣菌(Trichophyton.indotineae)和36株趾间毛癣菌(Trichophyton.interdigitales.str.),选取了皮肤科常用的8种药物(氟康唑、灰黄霉素、伊曲康唑、酮康唑、咪康唑、萘替芬、舍他康唑、特比萘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对敏感和耐药的菌株进行角鲨烯环氧化物酶(SQLE)基因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同时在解除药物压力作用的情况下,评价耐药的稳定性。结果: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共检测37株耐药的印度毛癣菌,对所有耐药的菌株和15株敏感的印度毛癣菌、10株须癣毛癣菌、10株趾间毛癣菌进行SQLE测序,发现34株最小抑菌浓度(MIC)>16 mg/L的菌株(53%),均存在Phe397Leu位点的氨基酸替换(1189T>C,1191 C>A),或合并有Ala448Thr氨基酸的替换(1342 G>A)。其中 2 株(3%)MIC=0.5 mg/L 的印度毛癣菌存在 Phe415Val 和 Leu393Ser替换。除了耐药菌株有突变位点,在敏感的须癣毛癣菌中发现两个新的氨基酸替换位点(Lys276Asn和Leu419Phe)。通过分析SQLE不同氨基酸替换的菌株,发现存在双重突变的菌株(Phe377Leu/Ala448Thr),其氟康唑的MIC高于其他单个氨基酸替换或者野生型菌株。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经过10次无药物压力培养基传代,前后药敏结果一致,提示耐药相对稳定。结论:特比萘芬MIC值高的菌株仅局限于印度毛癣菌,其似乎不能通过基因交换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之间交换,且这种耐药相对比较稳定。

袁飞飞[2](2020)在《青岛市528例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的构成与分布情况,分析浅部真菌病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中的分布特点。从而为浅部真菌病的预防、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3个院区(市南院区、崂山院区、黄岛院区)皮肤科门诊就诊、具有典型浅部真菌病临床特征的患者,取其患处的皮屑、甲屑及病发等进行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选取镜检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的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对培养阳性的菌株通过观察菌落颜色及其形态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系统进行准确鉴定,质谱检测系统未鉴定出的少见疑难菌株行核糖体DNA(rDNA)ITS区序列测定,记录菌种的鉴定结果。对病种和病原菌种的构成情况进行统计,并从性别、年龄、季度方面分别进行整理,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的致病真菌中皮肤癣菌371株(70.27%),酵母菌146株(27.65%),曲霉菌8株(1.52%),其他条件致病菌3株(0.57%);其中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250株(47.35%),须癣毛癣菌92株(17.42%)。收集的528例皮肤浅部真菌病依次为甲真菌病132例(25.00%)、足癣115例(21.78%)、股癣83例(15.72%)、花斑糠疹61例(11.55%),体癣57例(10.80%),手癣32例(6.06%),马拉色菌毛囊炎29例(5.49%),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3例(2.46%),头癣6例(1.14%)。甲真菌病患者标本中主要分离出红色毛癣菌78株(59.09%),酵母菌25株(18.94%),须癣毛癣菌22株(16.67%);手癣和足癣患者标本中主要分离出红色毛癣菌86株(58.50%),须癣毛癣菌42株(28.57%),酵母菌10株(6.80%);体癣和股癣患者标本中主要分离出红色毛癣菌85株(60.71%),须癣毛癣菌28株(20.00%),酵母菌8株(5.71%);头癣的主要病原真菌为:犬小孢子菌5株(83.33%),红色毛癣菌1株(16.67%)。不同性别、年龄段、季节中浅部真菌病的分布特点存在一定差异。股癣(χ2=33.905,P<0.05)及体癣(χ2=8.705,P=0.003)患者中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甲真菌病(χ2=22.381,P<0.05)及足癣(χ2=-9.488,P=0.002)患者中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股癣(χ2=14.568,P=0.024)、马拉色菌毛囊炎(χ2=22.067,P=0.001)、甲真菌病(χ2=14.102,P=0.029)及花斑糠疹(χ2=15.709,P=0.015)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股癣、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在21~3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在31~4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而头癣(χ2=92.281,P<0.05)患者多集中在≤10岁年龄组;足癣(χ2=14.257,P=0.025)、股癣(χ2=11.152,P=0.048)及花斑糠疹(χ2=12.458,P=0.039)在不同季节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足癣、股癣及花斑糠疹在夏季所占比例大于其他三个季节,而甲真菌病(χ2=4.425,P=0.219)在不同季节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皮肤科浅部真菌病就诊患者的致病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中红色毛癣菌为首位致病菌,须癣毛癣菌次之。甲真菌病为最常见浅部真菌病病种,其次为足癣及股癣。皮肤浅部真菌病各病种的致病菌分布特点不同,其中甲真菌病病原菌中酵母菌所占比例上升,体癣及股癣致病菌种的构成与本地区之前报道相比有所变化。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中股癣及体癣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甲真菌病及足癣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股癣、马拉色菌毛囊炎、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患者多见于中青年,头癣患者主要为青少年。足癣、花斑糠疹及股癣在夏季最为常见,而甲真菌病在每个季节的分布差别不大。

李翔英[3](2019)在《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比较》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真菌(fungus)是一大类真核细胞类微生物的总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仅可以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还可以引起中毒性疾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及糖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知道,对于疾病的治疗,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的,真菌病也是如此。随着真菌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方法应用于真菌检测,包括传统真菌检验方法,如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等,近年来,为了弥补KOH湿片法成片背景杂乱,KOH溶液作用时间及条件不易控制,易致角质溶解不充分或过度等不足,荧光染色法因其简便、迅速、结果易判读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临床真菌检测中;其他,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质谱法、血清学检验等在真菌的鉴定及深部真菌的早期诊断上也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将视角放在浅部真菌病的诊断上,通过比较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试图为临床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找到简单、方便、易操作而又敏感性高的最适检验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真菌化验室716例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的患者,包括男性患者379例,女性患者343例,男女比例约为1.12:1,其中实验组548例,采用的是荧光染色法,;对照组168例,采用的是KOH湿片法。所有患者均为浅部真菌病患者,两组均包含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及甲癣患者数名。研究结果荧光染色组共548例,阳性患者309例,阳性率为56.4%;KOH湿片组共168例,阳性患者50例,阳性率为29.8%。本研究采用SAS9.1系统,对两组试验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5,P值<0.001),而且在浅部真菌病的应用中,荧光染色法要优于KOH湿片法。研究结论真菌直接镜检在在浅部真菌病的应用中,荧光染色法明显优于KOH湿片法,为临床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简便、可靠的诊断依据。

陶露[4](2018)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深部真菌病,又名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感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住院患者中。据资料显示,1980~1990年期间,美国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由2‰上升至3.8‰。引起深部真菌病的致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常见的有念珠菌、曲霉、隐球菌等。其中,又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美国医院感染监测资料显示,1992~1999期间,白念珠菌血症占真菌引起的院内感染的第1位,占所有医院血流感染致病菌的第四位。医院内深部真菌病发生率上升与深部真菌病的易感人群增多是相关的,其大多发生在免疫受损患者,在艾滋病(AIDS)、血液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和烧伤患者中尤为常见。深部真菌可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和系统,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医院内深部真菌病常为某些危重患者的合并感染,其早期临床症状易被原发疾病所掩盖,确诊依据必须靠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这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故其病死率高,这已引起医学界的日益重视。近年来,有关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被开展,但我院近几年的深部真菌感染情况的尚不清晰。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了解我院住院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及治疗现状,为预防和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查阅我院病案室中2014年7月-2017年6月期间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前期调查表的设计,从中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病人中共检出深部真菌病病例972例。其中,男性573例(59.0%),女性399例(41.0%),男女比例1.44:1。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占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60.80%;重症医学科为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最多的科室,占13.99%,其次为呼吸内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分别占11.93%和11.21%;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48.66%),其次为泌尿系统(28.91%);送检标本中痰液的真菌检查阳性率最高(47.33%);我院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白假丝酵母菌(44.44%);致病菌对两性霉素B最敏感(99.69%),对伊曲康唑的耐药性最高(5.76%);我院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侵入性操作;临床使用抗真菌药物主要为三唑类,本研究中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有665例,其中637例(95.79%)患者使用了至少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以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为主,抗真菌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有效率达75.74%。结论1.年龄>60岁、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及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患者是我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人群;2.深部真菌感染多发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和ICU,故我院上述科室应重视真菌感染的防治;3.深部真菌感染可累及全身各脏器及系统,以呼吸系统、泌尿系感染及血液感染最多见;4.白假丝酵母菌是我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5.药敏结果显示,我院深部真菌感染的致病菌对两性霉素B最敏感,对伊曲康唑的耐药性最高;6.我院深部真菌感染使用最多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抗真菌治疗后患者预后一般较好。

孟云芳,廖万清[5](2015)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深部真菌感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很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其中约50%的HIV感染者最终因侵袭性真菌病而死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应用大大降低了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发生率。因此,深入研究HIV与深部真菌病的关系,对预防、诊断和治疗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了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与治疗进展,有助于临床医师预防和诊治HIV感染者深部真菌病,也为将来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王冲[6](2014)在《激光微切割技术在常见深部真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实质性器官移植等手术的增多,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导致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并且有极高的病死率。烟曲霉和白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最常见的病原菌。而在国内,孢子丝菌侵袭至皮下导致的孢子丝菌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皮肤深部真菌病之一。及早诊断和干预是改善深部真菌病预后的前提,但是目前常规诊断方法有一定局限性,造成深部真菌病诊断困难,仅有5.9%-25%的患者在死亡前被确诊为深部真菌病。激光微切割(Laser Cutting Microdissection, LCM)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带来契机。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烟曲霉、白念珠菌和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动物模型,探讨LCM技术联合PCR和巢式PCR (nested PCR, n-PCR)在深部真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全文共分三章,各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激光微切割在烟曲霉感染小鼠肺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鼻吸入法构建了烟曲霉感染小鼠肺部模型。然后将小鼠左肺分成三份,一份培养,并将菌落提取DNA作为阳性对照,一份常规HE,PAS染色,最后一份用1:10000稀释Blankphor荧光染色,分别微切割10-20μm长的菌丝单根和3根各20份,然后提取DNA,联合巢式PCR特异性扩增烟曲霉的18S rRNA区,结果发现单根菌丝敏感度为90%,而3根菌丝敏感度为100%,二者无显着性差异(χ2=0.489,P>0.05);总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95%。较之前的一项LCM联合PCR诊断白鹳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的研究敏感度高。LCM联合巢式PCR方法在诊断IPA方面敏感度高,特异性好。第二章激光微切割在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白念珠菌混悬液的方法构建了念珠菌系统感染小鼠肾脏模型。然后取小鼠右肾分成三份,一份培养,提取菌落DNA,做阳性对照,一份常规HE,PAS染色,最后一份用1:10000稀释B1ankphor荧光染色,分别微切割1和5个孢子各30份,然后提取DNA,联合n-PCR特异性扩增白念珠菌的5.8SrRNA及其附近的ITS区,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83.3%(25/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90%(27/30),二者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χ2=0.71,P)0.05);总敏感度为87.7%,特异度为95%。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收集单个孢子即可确诊大部分侵及实质性脏器的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 IC)病例。因此LCM联合n-PCR在IC诊断方面快速,灵敏,准确,高效。第三章激光微切割在孢子丝菌感染小鼠睾丸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对小鼠左侧睾丸注射孢子丝菌混悬液的方法构建了孢子丝菌感染小鼠睾丸模型。取小鼠左侧睾丸分成2份,一份培养,一份常规HE,PAS染色,分别微切割1和5个孢子各60份,然后提取DNA,分别PCR扩增孢子菌的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和n-PCR扩增ITS2区。在PCR组,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66.67%(20/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77.67%(23/30),二者之间敏感度无显着性差异(χ2=0.567,P>0.05)。在n-PCR组,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70.00%(21/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83.33%(25/30)二者之间敏感度无显着性差异(χ2=0.360,P>0.05)。同时,分别比较单个孢子PCR和n-PCR敏感度,以及5个孢子的PCR和n-PCR敏感度,发现均无显着性差异(χ2=1.000,P>0.05,χ2=0.748,P>0.05),特异度为100%。结果说明孢子数量和不同的核酸扩增方法可能会影响到检测敏感度,虽然结果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其后,LCM收集8例孢子丝菌病临床标本中的单个孢子,分别n-PCR和PCR技术检测。其中3例PCR, n-PCR均阳性,而1例仅n-PCR阳性,因此,PCR和n-PCR I临床标本诊断方面的敏感度分别为37.5%和50%。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甲醛固定以及PAS染色等标本处理方法影响后续DNA扩增有关。因此,LCM联合PCR或n-PCR诊断石蜡包埋,PAS染色的标本,尤其是回顾性分析的病理组织标本,需要进一步优化条件,提高灵敏度。综上所述,在基于LCM技术检测IFD的过程中,样本的预处理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而不同的菌丝/孢子数量以及不同的核酸扩增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通过进一步优化标本处理方法,完善分子分析技术,该技术在深部真菌病的分子病理诊断,尤其是疑难病例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陈玲,王红[7](2013)在《侵袭性深部真菌病的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根据欧洲肿瘤研究和治疗组织的真菌研究组(EORTC/MSG)的最新修订结果,将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定义改为侵袭性真菌病,意指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过程。临床大量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等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促使真菌入侵或诱发体内真菌的繁殖而致病。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肿瘤的放疗及化疗、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等)使得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基数扩增,与此同时,真菌培养技术及鉴定技术水平的改进,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目前抗真菌治疗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唑类、棘白菌素类,其中两性霉素B等的肝肾毒性较大;而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

黄信[8](2013)在《眼睑增殖性深部真菌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眼睑皮肤增殖性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方法:将从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眼睑皮肤增殖性深部真菌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设为实验组,每天在患部涂抹龙胆紫,滴碘化钾制剂,并且口服碘化钾5mL,每天3次,对于已经感染严重有脓液部位行脓肿切开排脓治疗。对照组23例仅每天涂抹龙胆紫,对有脓液部位切开排脓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约2周创口愈合,患处红肿消退,对照组患者平均1月左右创口愈合。结论:口服碘化钾制剂可促进眼睑皮肤增殖性深部真菌病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廖万清,张超[9](2012)在《靠转化医学理念推动医学真菌学发展行吗?》文中研究指明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一门新兴学科,包括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有的学者将转化医学称为"从实验室到床旁(bench to bedside)"的科学。我们认为转化医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3B"医学:bedside to

廖万清,潘搏,潘炜华[10](2011)在《重要深部真菌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20年来,由于接受肿瘤化学治疗、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多,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术广泛开展,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急剧上升。而生物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真菌研究的深入,为临床提供了早期、特异的诊断方法和新型抗真菌药物。本文归纳了深部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深部真菌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内容,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科研人员寻找新的研究路线,有助于临床医师预防和诊治深部真菌病;同时,尚需广大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对深部真菌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二、深部真菌病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部真菌病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 菌株来源
        1.2 材料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的制备
        2.1.1 PDA培养基制备
        2.1.2 SDA培养基制备
        2.1.3 尿素酶培养基
        2.1.4 土温80培养基
        2.1.5 角蛋白酶培养基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
        2.3.1 PCR引物
        2.3.2 PCR反应体系
        2.3.3 凝胶电泳及PCR产物纯化
        2.3.4 测序分子鉴定
        2.3.5 多位点序列分析
        2.3.6 基因组比较
        2.4 表型分析
        2.4.1 菌落形态学
        2.4.2 尿素酶试验
        2.4.3 土温80试验
        2.4.4 角蛋白酶试验
        2.4.5 毛发穿孔试验
        2.4.6 交配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基因序列的进化分析
        3.2 表型特征
        3.2.1 菌落的形态特征
        3.2.2 Tween-80试验
        3.2.3 毛发穿孔试验
        3.2.4 蛋白酶试验
        3.2.5 尿素酶试验
        3.2.6 交配试验
    4. 讨论
    5.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 菌株信息
        1.2 材料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的制备
        2.1.1 PDA培养基制备
        2.1.2 配置2×RPMI 1640溶液
        2.1.3 配置药敏试验药物
        2.1.4 配置含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1640RPMI凝胶
        2.2 配置药敏板
        2.2.1 药物原液配置
        2.2.2 配制菌悬液
        2.2.3 加样培养和判定结果
        2.3 评价粗筛选耐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菌株的方法
        2.4 角鲨烯环氧化物酶基因测序
        2.4.1 基因组DNA提取
        2.4.2 PCR扩增
        2.5 评价耐药的稳定性
        2.6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2 角鲨烯环氧化物酶基因测序
        3.3 评价固体培养基粗筛耐药菌株的有效性
        3.4 三唑类药物的敏感性
        3.5 评价耐药的稳定性
    4. 讨论
    5.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相关综述:皮肤癣菌耐药趋势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非论文相关综述 抗真菌药在特殊人群的应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学术交流情况
致谢

(2)青岛市528例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真菌镜检及培养
        2.2 真菌鉴定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皮肤浅部真菌病病种及病原菌分布
    2 皮肤浅部真菌病各病种的主要致病菌构成情况
    3 患者性别与浅部真菌病病种的关系
    4 患者年龄与浅部真菌病病种的关系
    5 季节与浅部真菌病病种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4)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2.1 调查表的设计
        2.2.2 收集并记录病例资料
        2.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课题综述
    参考文献

(6)激光微切割技术在常见深部真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全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激光微切割在烟曲霉感染小鼠肺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激光微切割在白念珠菌系统感染小鼠肾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激光微切割在孢子丝菌感染小鼠睾丸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相关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8)眼睑增殖性深部真菌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重要深部真菌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要深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
2 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3 重要深部真菌病的诊断现况和进展
4 抗真菌药物与真菌耐药
5 结语

四、深部真菌病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D]. 孔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青岛市528例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分析[D]. 袁飞飞. 青岛大学, 2020(01)
  • [3]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比较[D]. 李翔英. 深圳大学, 2019(09)
  • [4]某三甲医院住院病人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D]. 陶露.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深部真菌感染[J]. 孟云芳,廖万清. 微生物与感染, 2015(03)
  • [6]激光微切割技术在常见深部真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7]侵袭性深部真菌病的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A]. 陈玲,王红. 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3
  • [8]眼睑增殖性深部真菌病的临床分析[J]. 黄信.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03)
  • [9]靠转化医学理念推动医学真菌学发展行吗?[J]. 廖万清,张超. 医学争鸣, 2012(04)
  • [10]重要深部真菌病研究进展[J]. 廖万清,潘搏,潘炜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11(04)

标签:;  ;  ;  ;  ;  

深部真菌病的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