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柱分段放顶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无底柱分段放顶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一、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宝坤[1](2021)在《崩落法端部放矿矿岩运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由于是在散体覆盖岩石下崩落矿石和完成出矿,矿石损失贫化大、回收效果差的问题非常突出。端部放矿矿岩流动特性及其放出规律仍旧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以端部放矿散体矿岩运移规律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顶部、正面和侧面等各部位废石赋存形态及混入过程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原位替换法相似性物理模拟实验,对不同部位废石混入进行定量研究;基于响应曲面法研究了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和崩矿步距之间交互作用对废石混入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下各部位废石混入规律;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端部放矿模型,研究了放矿过程中多尺度统计规律,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椭球体理论推导了端部放矿各部位废石放出体体积通用计算公式,得到矿石回采率和各部位废石混入率的计算方法,为研究各部位废石混入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2)绘制了正面、两侧和顶部废石混入的“回采率-混岩率”关系曲线,得到了各部位废石混入顺序和不同时刻的混入量,对于各部位废石混入的研究由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分析,可为实际矿山采场设计、矿山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3)建立了矿石混岩率响应面模型,响应曲面均成非线性的特点,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和崩矿步距及相互作用关系对矿石混岩率均有显着影响,回归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运用满意度函数获得了最优结构参数。(4)改变结构参数可使各部位废石混入过程改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矿石贫化,减少矿岩混杂机会,取得较好的回采效果。(5)基于离散元理论构建了放矿数值模型,分析了放出体形态变化规律和放矿场内不同放矿过程的应力分布;在微观角度研究了放矿过程中配位数和接触力的分布规律,并在介观角度对放矿场中力链结构和强度作了进一步探讨,增强了对矿山崩落法端部放矿规律的认识。

郑志杰,黄丹,董凯程,王志修[2](2020)在《采场结构参数与放矿方式的相似物理试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单漏斗放矿试验,对放出椭球体形态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确定最终放出椭球体轴偏角、偏心率等核心指标。基于立体放矿模型,对比无贫化与低贫化两种放矿方式下回贫差指标,对放矿方式进行了优选。在物理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相似物理试验法、经验类比法、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间距椭球体排列形式下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确定20m分段高度下的进路间距、崩矿步距、放矿步距、放矿方式等关键参数与工艺。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过程与结果,可以为同类工艺矿山参数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曾文旭[3](2020)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以其工艺安全简单、机械化程度高等优点在国内外矿山得到广泛使用,但是该采矿方法的典型特征是在覆岩下出矿,存在十分严重的矿石损失贫化问题。所以,为了改善矿石资源的回收效益,改进工艺参数、优化采场结构等一直是有关这种采矿方法的重要研究课题。以鄂东程潮铁矿为工程背景,以提升矿石回收效益为出发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矿石散体的流动规律和贫化损失机理研究、端部放矿放出体理论剖面形态研究及低贫化放矿的实现途径研究。首先,进行端部单进路放矿相似试验,通过标记颗粒的方法测试放矿空间上达孔量值的分布情况,并基于达孔量曲线绘制放出体剖面形态;分析放出体实验形态并结合基于Bergmark-Roos方程的放矿理论,推导出端部放矿条件下放出体的理论形态公式,将结果与随机介质理论进行对比;紧接着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软件,按照截止品位和低贫化放矿的原则分别进行放矿数值模拟,探索不同放矿方式下矿石的损失贫化机理;最后,结合上述研究结论,通过优化放矿条件及放矿管理办法,制定可靠的低贫化开采方案。研究结果发现,端部放矿条件下放出体呈上宽下窄的近似椭球缺,端壁对散体流动起阻碍作用;基于Bergmark-Roos方程推导的放出体剖面理论形态与随机介质理论相比,方程更加简明、参数物理意义更加明确,有利于实际应用。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总结低贫化放矿现存问题,提出了适应于低贫化放矿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法,构建放矿总量和放出矿石平均品位关系式,达到通过控制放矿量就可以控制出矿品位的目的,形成可靠的低贫损开采方案。

樊露[4](2020)在《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矿体最末分段辅助进路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根据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研究成果,最末分段正常进路开采结束后,桃形矿柱和脊部残留矿石拟采用辅助进路的方式进行回收。在此背景下,结合西二采区开采技术条件,对最末分段辅助进路开采技术进行研究。第一,按照西二采区上部矿体实际情况构建相似物理模型,采用组合放矿进行放矿实验,得到最末分段正常进路回采结束后采场残留矿石形态。放矿结果表明,最末分段正常进路回采结束后,残留的矿石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第二,根据桃形矿柱形态利用极限平衡法得出在1546m水平布置的辅助进路按矩形断面考虑的极限宽度与极限高度均不超过3.8m。结合矿山实际巷道类型和开采情况,考虑到崩落法条件下采场地应力的释放,设计三种尺寸的辅助进路。第三,为验证理论分析结果,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在桃形矿柱内开挖半圆拱辅助进路后巷道及周边围岩的应力与位移分布情况。基于下部胶结充填以及最末分正常进路交错2.5m布置的特殊性,选取1546m水平、1546m水平上1.25m、1546m水平下1.25m和1546m水平下2.5m四种位置方案进行三种尺寸的辅助进路开挖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受下部胶结充填体的影响,在1546m水平及以下并不合适布置辅助进路,而在1546m水平上1.25m布置辅助进路时,辅助进路尺寸为4.3m×3.8m和3.6m×3.0m时均满足安全条件。第四,对两种尺寸下的辅助进路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得出4.3m×3.8m的辅助进路尺寸更适合矿山实际。在此条件下进行残留矿石回收实验。整合矿石整体回收实验数据,得出上部矿体矿石总回收率达到96.52%,废石混入率为12.52%。在满足矿山生产要求的情况下,使矿石回收率提高9.1%。最后在4.3m×3.8m的辅助进路基础上,设计辅助进路回采主要工艺。综上所述,西二采区上部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末分段辅助进路开采技术能有效解决残留矿石的回收及安全生产,可在类似矿山进行相应的运用。

李丹峰[5](2020)在《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破碎特性及细颗粒运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程潮铁矿在充填采场下方对保安矿柱采用崩落法回采,覆盖层主要由放顶形成的初始覆盖层以及上方冒落的充填体碎块组成,覆岩块度组成未知、放矿过程中细颗粒穿流现象是否严重,以及在该特殊工况下采场结构参数是否合理等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充填体破碎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破碎后的块度分布特征与崩落法放矿过程中细颗粒运移的特征进行研究;对崩落法放矿的初始覆盖层块度进行确定;并对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影响下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选。首先通过对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影响下的矿石回收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程潮铁矿特定工况实例,确定了崩落法放矿过程中,细颗粒“穿流”会造成放矿矿石的提前贫化,覆岩块度组成及其破碎特性与崩落采场的结构参数为影响矿山充填采场下方矿石回收的主控因素。其次通过室内充填体破碎特性试验,对充填体试样进行破碎并筛分,得到充填体试样破碎后的块度分布,计算可知各类充填体碎块的分形维数主要集中在2.1~2.4之间,其块度分布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由充填体破碎后的块度-质量分形特征,对矿山胶结充填体发生冒落后破碎的块度分布进行预测,得到矿山充填体破碎后的块度分布为:<0.1m占24.07%;0.1m~0.3m占23.31%;0.3m~0.5m占17.63%;0.5m~0.7 m占15.10%;>0.7m占19.89%,可作为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冒落后块度分布的合理预测值。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对放矿过程中细颗粒的“穿流”以及多分段放矿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覆盖层块度越大,细颗粒渗移越明显;第二分段放矿结束后混入充填体质量不超过放出矿石的0.2%,表明采用60cm~80cm的废石覆盖层可有效减缓放矿过程中细颗粒穿流现象的发生。表明将该矿山采场结构参数定为分段高度17.5m,进路间距15m,放矿步距4m时回贫差值较优,放矿效果良好。

贾庆庆[6](2020)在《斜壁放矿三维放出体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中厚倾斜矿体时,崩落矿岩流动过程中受倾斜边界条件的限制,散体流动特性发生较大变化。本文考虑矿体倾角的影响开展室内物理放矿实验,研究了三维斜壁放矿时矿岩散体的流动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斜壁放矿散体流动区域可简化为无影响区、过渡区、斜壁控制区三部分。流轴依次为下部流轴、中部流轴、上部流轴。流轴主要特征为:不同区域流轴处于不同空间分布,下部流轴略微偏离放矿口中轴线,中部流轴与放矿口中轴线夹角增大,上部流轴与上盘斜壁几乎平行;随着矿体倾角的增加,下部流轴长度增加,上部流轴减少,中部流轴保持不变。(2)斜壁放矿放出体主要特征为:随着放矿高度的增加,放出体形态各异。无影响区,放出体受放矿口和端壁的切割,为三不等轴椭球体缺;过渡区,放出体开始受到上盘斜壁切割,且随着放矿高度的增加上盘斜壁对放出体的切割程度逐渐大于端壁;斜壁控制区,放出体同时受到上盘斜壁和端壁切割,且随放矿高度增加,上盘斜壁对放出体切割不变。(3)结合达孔量对不同矿体倾角放出体分析:无影响区域,散体运动方式以平移和滚动为主,矿体倾角对放出体的影响甚微。过渡区,矿体倾角越大,放出体过渡范围越大;斜壁控制区,斜壁的导流作用大于端壁,散体以滑动为主。随着矿体倾角减小,斜壁切割放出体的体积增加。(4)矿体倾角对残留体的影响。根据矿石的开采特性,残留体分为上盘残留、下盘残留和端部残留。残留体的体积随矿体倾角的增加而减小,且不同矿体倾角对应的各个部分残留体积不同。

刘永进[7](2020)在《中厚倾斜矿体分次爆破导流放矿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开采中厚倾斜矿体为研究目标,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导流放矿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分次爆破导流放矿技术,并开展与截止品位放矿、导流放矿的对比实验研究,以及开展中厚倾斜矿体导流结构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导流放矿技术为研究基础,提出分次爆破导流放矿技术。采用整体式导流结构直接阻隔覆岩与崩落矿石接触,使出矿前期实现无贫化放矿。(2)开展无底柱分段崩落分次爆破导流放矿与截止品位放矿、导流放矿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截止品位放矿实验相比,分次爆破导流放矿技术可提高矿石回收率1%--2%,增大导流结构步距矿石回收率将进一步提高;而对比导流放矿实验的矿石回收率有所降低,其原因是分次爆破矿体回采体积比导流放矿少2/3。(3)导流结构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埋深和导流结构厚度对导流结构稳定性起决定影响。针对深部矿体开采,分次爆破导流放矿可适当调整矿体回采体积比,增大分次爆破导流结构厚度,操作性强、安全性高、回收率高。(4)最大主应力及塑性区破坏分析表明:导流结构顶板以“压剪”塑性破坏为主;深部地下开采导流结构发生大面积贯通、连片破坏,丧失稳定性。

郭辉文,何治良,张志贵,苏华友,朱强[8](2020)在《充填体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对回采进路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针对充填体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两种采场结构参数,利用FLAC3D软件对回采进路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开掘回采进路后,随着生产的推进,围岩顶底板与两帮受到拉应力的区域逐渐扩大,压应力集中区域有从进路顶、底角位置处向分段间深部围岩转移的趋势,且分段高度越小,回采进路受到相邻分段开采的影响越大。回采不同分段矿石时,变形量曲线有明显改变,故矿石回采对进路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底板上鼓量、顶板下沉量受开采扰动较大,两帮收敛量受开采扰动的影响较小,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路两帮的安全性可能优于进路顶底板。因此在生产中,要注意加强对进路顶、底板的监测,并采取支护措施增强进路顶、底板的支护。

惠安社,李明楼,路增祥,张治强[9](2020)在《我国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进展与方向》文中研究说明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具有结构简单、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突出优点,但覆盖岩下端部放矿的特征却引发了矿石损失贫化大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围绕该采矿方法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和崩矿步距三大结构参数,系统归纳和分析了我国应用该采矿方法过程中三大结构参数及其优化研究的发展,总结了采矿方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应在遵循系统性、协同性和最优性三大原则的前提下,聚焦于:①从整体与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崩落体、放出体和松动体之间内在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使各种影响因素的特性达到最佳匹配,促进放矿效果的改善;②以出矿量最大化、矿石损失贫化最小为评判标准,研究非结构参数对结构参数的影响,在理清影响结构参数关键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采矿方法结构参数对出矿效果的影响规律;③研发测定崩落矿岩流动参数的相应仪器和技术手段,实现矿岩散体流动参数的现场测定,获得符合实际的崩落矿岩散体移动规律;④实现无轨出矿设备与采矿方法结构参数的最佳匹配,进一步提高采矿生产效率,降低采矿生产成本,是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王大明[10](2019)在《尖山铁矿1300m以下采场结构参数及多夹层流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尖山矿区赋存条件复杂,为含多条岩石夹层倾斜-急倾斜多矿带的铁矿床,品位低,矿带内矿体与夹层相互呈层状产出,地下开采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夹层剔除困难,放矿控制难,受到顶部覆岩和夹石混入的影响,矿石损失贫化大。目前国内外针对这种含多夹层的矿体,在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过程中的矿石损失贫化控制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降低尖山矿区多夹层矿体损失贫化为目的,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矿区的实际开采情况入手,分析了尖山矿区矿石损失贫化大的原因。测定了散体流动参数,并绘出放出体形态;结合散体流动参数,对崩矿步距进行优化;考察夹石在放矿过程中混入以及对矿石损失贫化的影响规律,提出有效方案对现有的放矿控制方式进行改进,以降低夹石对放矿产生的贫化损失。通过散体流动参数实验对端部出矿的矿岩移动规律进行研究,并根据随机介质理论确定了放出体形态。得出了散体的流动参数:α=1.9521;β=0.1272;α1=1.5340;β1=0.2183;k=0.2492。经计算得到最优进路间距18m;合理的放矿步距为5.326.67m,崩矿步距为3.8m4.7m。通过多分段放矿数值模拟实验,确定了尖山铁矿采场垂直走向进路的最优放矿步距为5.88m;最优崩矿步距为4.2m。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尖山铁矿使用低贫化放矿是可行的,可以减少矿石贫化率,提高矿石采出品位。用PFC3 D颗粒流软件对含多夹层矿体多进路多分段出矿过程中崩落散体流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究,得出了夹层散体在崩落矿岩中的流动规律和混入规律,以及夹层对矿石损失贫化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验研究结论,推荐尖山铁矿针对这种含有多夹层的矿体采用截止品位和出矿总量相结合的控制方式。本文研究内容中,采用物理模拟放矿实验和PFC3 D颗粒流软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应用Origin软件、Matlab软件对放矿数据进行处理;从夹层散体在崩落矿岩中的流动规律和混入规律出发,分析夹石对放矿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研究成果为解决尖山矿区多夹层矿体损失贫化大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二、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崩落法端部放矿矿岩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研究现状
        1.2.2 崩落矿岩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1.2.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技术路线
2.端部放矿不同部位废石放出规律理论分析
    2.1 不同部位废石赋存形态分析
    2.2 放矿过程中各部位废石漏斗发育过程
        2.2.1 顶部废石漏斗
        2.2.2 两侧废石漏斗
        2.2.3 正面废石漏斗
    2.3 各部位废石放出体数学模型
    2.4 矿石回采率计算
    2.5 矿石混岩率计算
    2.6 本章小结
3.端部放矿不同部位废石混入物理实验研究
    3.1 研究方案
    3.2 放矿模型和实验材料设计
    3.3 模型装填与出矿
    3.4 传统放矿放出规律研究
    3.5 不同部位废石混入过程分析
    3.6 不同部位废石混入放出体形态分析
        3.6.1 放出标志颗粒统计
        3.6.2 放出体形态测定
    3.7 各部位废石混入定量分析模型
    3.8 本章小结
4.结构参数对废石混入规律的影响
    4.1 RSM-BBD试验模型建立
        4.1.1 响应曲面法原理
        4.1.2 试验设计
    4.2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采场结构参数交互作用分析
        4.2.1 实验结果及模型显着性分析
        4.2.2 响应量单因素影响分析
        4.2.3 3D响应曲面分析
    4.3 不同结构参数下各部位废石混入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端部放矿散体矿岩放出规律离散元分析
    5.1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矿岩颗粒受力分析
    5.2 端部放矿数值模型构建
        5.2.1 模型参数及颗粒细观标定
        5.2.2 矿岩颗粒放出过程模拟
    5.3 模型可靠性验证
    5.4 矿岩颗粒宏观流动性能
    5.5 放矿场内应力分布研究
    5.6 放矿过程矿岩体系微观尺度统计规律
        5.6.1 配位数变化规律
        5.6.2 接触力分布规律
    5.7 放矿过程中的力链结构
        5.7.1 力链的成链判据
        5.7.2 力链形态演化特征
        5.7.3 力链强度演化规律
    5.8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采场结构参数与放矿方式的相似物理试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概况
2 椭球体放矿理论
3 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3.1 模型设计与试验材料制备
    3.2 单漏斗放矿试验
    3.3 立体模型放矿试验
4 采场结构参数与放矿方式优选
    4.1 进路间距优选
    4.2 放矿步距与崩矿步距
    4.3 放矿方式
5 参数验证
6 结论

(3)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放矿理论研究进展
        1.2.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研究现状
        1.2.3 模拟放矿试验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相似实验
    2.1 室内放矿实验相似原理
    2.2 放矿相似实验准备
        2.2.1 散体材料
        2.2.2 端部放矿模型
    2.3 放矿相似实验过程
        2.3.1 实验方案
        2.3.2 达孔量法测放出体形态简介
        2.3.3 放矿模拟
    2.4 放矿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实验数据
        2.4.2 放出体剖面形态测定
        2.4.3 端部放矿放出体高度和体积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ergmark-Roos方程的端部放矿理论研究
    3.1 基于Bergmark-Roos方程的放矿理论基本原理
        3.1.1 基本假设
        3.1.2 基于Bergmark-Roos方程的放矿理论
    3.2 端部放出体理论剖面形态和体积
        3.2.1 端部放出体剖面形态方程
        3.2.2 端部放出体体积
        3.2.3 两种端部放矿理论形态对比
    3.3 松动和放出体的几何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矿石贫损机理研究
    4.1 PFC软件简介
    4.2 端部单进路放矿数值模拟
        4.2.1 模型构建和放矿模拟过程
        4.2.2 PFC放矿模拟的可靠性分析
    4.3 端部多分段放矿数值模拟研究
        4.3.1 模型建立
        4.3.2 放矿模拟过程
        4.3.3 模拟放出体形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贫化放矿实现途径研究
    5.1 低贫化放矿及其问题
        5.1.1 低贫化放矿理念
        5.1.2 现行低贫化放矿存在问题
    5.2 低贫化放矿实现方式改善
        5.2.1 基于低贫化放矿原则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5.2.2 固定矿量的放矿管理方法
    5.3 程潮铁矿实例应用
        5.3.1 程潮铁矿案例背景
        5.3.2 低贫化放矿实施
        5.3.3 覆盖层形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矿体最末分段辅助进路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应用现状
        1.2.2 国内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应用现状
    1.3 残留矿石
    1.4 辅助进路回采技术
        1.4.1 辅助进路回收残留矿石
        1.4.2 辅助进路安全稳定性
    1.5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采区概况
    2.1 西二采区地质概况
    2.2 西二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研究成果
    2.3 西二采区上部矿体崩落法采场最末分段的特殊性
    2.4 本章小结
3 最末分段残留矿石形态研究
    3.1 西二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实验模拟研究
        3.1.1 实验模型与装料情况
        3.1.2 放矿方案设计
        3.1.3 实验统计与分析
    3.2 最末分段残留矿石形态
    3.3 本章小结
4 辅助进路尺寸安全性分析
    4.1 辅助进路尺寸理论计算
        4.1.1 辅助进路回收残留矿石
        4.1.2 辅助进路极限宽度的确定
    4.2 辅助进路安全性数值模拟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材料属性与边界条件
        4.2.3 不同尺寸辅助进路在1546m水平开挖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2.4 不同尺寸辅助进路在三种位置方案开挖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2.5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残留矿石回收经济技术分析
    5.1 辅助进路尺寸经济性对比分析
        5.1.1 辅助进路尺寸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5.1.2 辅助进路尺寸矿石回收率比较
    5.2 辅助进路回收残留矿石实验
    5.3 辅助进路回收矿石经济价值
    5.4 辅助进路回采主要工艺设计
        5.4.1 落矿
        5.4.2 出矿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破碎特性及细颗粒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岩散体破碎特性研究现状
        1.2.2 放矿过程中细颗粒运移研究现状
        1.2.3 采场结构参数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程潮铁矿开采现状与矿石回收影响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矿区地质背景
        2.2.1 矿区地质
        2.2.2 矿区构成
    2.3 矿山开采现状
        2.3.1 概述
        2.3.2 矿柱回采开采现状
    2.4 崩落采场矿石回收影响因素分析
        2.4.1 矿岩块度组成的影响
        2.4.2 矿石散体含水率的影响
        2.4.3 覆盖层块度组成及其破碎特性的影响
        2.4.4 放矿过程中细颗粒穿流的影响
        2.4.5 采场结构参数的影响
    2.5 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对矿石回收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破碎特性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顶板受力破坏模式
    3.3 试验系统与方案
        3.3.1 试验设备
        3.3.2 试验方案
        3.3.3 试验结果
    3.4 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破碎特征与块度分布研究
        3.4.1 承压破碎特征
        3.4.2 块度分形特征
        3.4.3 块度分布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细颗粒运移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细颗粒运移数值模拟
        4.2.1 工程条件
        4.2.2 数值模拟方案
        4.2.3 充填体块度范围确定数值试验
        4.2.4 充填体细颗粒运移数值模拟全面试验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细颗粒运移规律分析
    4.5 初始覆盖层块度范围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影响下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5.1 概述
    5.2 研究方案
    5.3 充填体覆盖层条件下模拟放矿
        5.3.1 三维放矿模拟参数选取
        5.3.2 模型建立
        5.3.3 数值模拟过程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5.4.1 数值模拟结果
        5.4.2 结果分析
        5.4.3 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斜壁放矿三维放出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研究现状
        1.2.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简介
        1.2.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应用范围
        1.2.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贫损率的控制
    1.3 斜壁放矿三维散体流动研究现状
        1.3.1 理论分析研究
        1.3.2 数值模拟研究
        1.3.3 物理实验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斜壁放矿物理实验方案设计
    2.1 实验目的与实验原理
    2.2 实验材料与模型制作
        2.2.1 实验材料
        2.2.2 标志颗粒制作与放置
        2.2.3 实验装置
    2.3 实验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斜壁放矿45°矿体三维实验研究
    3.1 斜壁放矿45°矿体三维实验
    3.2 45°矿体流轴特征
        3.2.1 数据统计
        3.2.3 三维流轴分析
    3.3 45°放出体圈绘
    3.4 放矿高度与达孔量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壁放矿50°矿体三维实验研究
    4.1 斜壁放矿50°矿体三维实验
    4.2 50°矿体三维流轴特征
        4.2.1 数据统计
        4.2.2 流轴分析
    4.3 50°放出体的圈绘
    4.4 放矿高度与达孔量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斜壁放矿55°矿体三维实验研究
    5.1 斜壁放矿55°矿体三维实验
    5.2 55°矿体流轴特征
        5.2.1 数据统计
        5.2.2 流轴分析
    5.3 55°放出体的圈绘
    5.4 放矿高度与达孔量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矿体倾角下散体流动特性研究
    6.1 不同矿体倾角下流轴特性分析
    6.2 不同矿体倾角下的放出体形态分析
    6.3 矿石残留体分析
        6.3.1 实验过程
        6.3.2 残留体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厚倾斜矿体分次爆破导流放矿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研究现状
        1.2.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研究现状
        1.2.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降低贫损技术研究现状
    1.3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分次爆破导流放矿技术
    2.1 导流放矿技术的发展
    2.2 导流放矿技术简介
    2.3 分次爆破导流放矿技术
        2.3.1 矿石损失贫化机理
        2.3.2 新型导流放矿技术
        2.3.3 分次爆破导流放矿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次爆破导流放矿实验对比研究
    3.1 放矿相似理论
    3.2 实验步骤及方案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模型
        3.2.3 实验方案
        3.2.4 实验步骤
    3.3 导流放矿实验
        3.3.1 实验过程及现象
        3.3.2 实验结果
    3.4 截止品位放矿实验
        3.4.1 实验方法
        3.4.2 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3.5 分次爆破导流放矿实验
        3.5.1 实验方法
        3.5.2 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3.6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导流结构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FLAC3D简介
        4.1.1 基本假设
        4.1.2 数值模拟破坏准则
        4.1.3 模拟分析参数选择
        4.1.4 建立模型
    4.2 模拟结果分析
        4.2.1 导流结构最大主应力分布
        4.2.2 导流结构塑性区分布
        4.2.3 分次爆破对比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充填体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对回采进路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2 岩石力学参数与应力边界条件
    2.1 力学模型及计算参数
    2.2 施加的应力边界条件
    2.3 工况设置
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采场应力分布
    3.2 回采进路变形
4 结论

(9)我国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进展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概况
    1.1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典型方案
    1.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回采系统
2 采矿方法结构参数研究的发展现状
    2.1 采矿方法结构参数的应用特点
    2.2 分段高度与进路间距
    2.3 崩矿步距
3 结构参数优化的原则与研究方向
    3.1 结构参数优化的原则
    3.2 结构参数优化的研究方向
4 结论与讨论

(10)尖山铁矿1300m以下采场结构参数及多夹层流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研究现状
        1.2.1 采场结构参数研究现状
        1.2.2 矿岩散体流动规律研究现状
        1.2.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数值模拟
        1.2.4 主要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地质与开采概况
    2.1 概述
    2.2 矿区地质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矿区构造
    2.3 矿带(矿体)地质特征
        2.3.1 矿带内矿体特征
        2.3.2 矿石全铁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2.3.3 矿石质量特征
    2.4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坑涌水量
        2.4.1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2.4.2 矿坑涌水量
    2.5 岩体物理力学特性
    2.6 开采技术条件
        2.6.1 露天转地下
        2.6.2 覆盖层的形成
        2.6.3 开拓运输系统
        2.6.4 采矿方法
    2.7 尖山矿区研究现状
    2.8 尖山矿区损失贫化过高问题
        2.8.1 地质品位低
        2.8.2 含夹层矿体开采问题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散体流动参数实验与结构参数优选
    3.1 端部放矿崩落矿岩移动规律
        3.1.1 散体概率密度方程
        3.1.2 散体移动速度方程
        3.1.3 颗粒移动迹线
        3.1.4 放出漏斗与达孔量方程
        3.1.5 放出体方程
    3.2 散体流动参数实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材料的制备与实验模型设计
        3.2.4 实验过程
        3.2.5 实验数据整理
        3.2.6 实验放出体形态与散体流动参数
        3.2.7 实验结果分析
    3.3 尖山矿区采场结构优选
        3.3.1 进路间距的确定
        3.3.2 合理崩矿步距范围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尖山矿区垂直走向进路的崩矿步距优选
    4.1 PFC软件介绍及其特点
        4.1.1 PFC软件介绍
        4.1.2 PFC软件的基本原理
        4.1.3 PFC软件中的接触模型
        4.1.4 PFC软件中的基本假设
        4.1.5 模拟步骤及工作流程
    4.2 方案的优选
        4.2.1 最优方案的选择标准
        4.2.2 方案优选的方法
        4.2.3 矿石贫损指标的计算
    4.3 PFC~(3D)数值模拟
        4.3.1 数值模拟方案
        4.3.2 放矿控制方式
        4.3.3 数值模拟截止品位控制条件
        4.3.4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5 数值模拟放矿过程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数值模拟结果
        4.4.2 凿岩爆破参数
        4.4.3 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夹层矿体散体流动规律及控制方法
    5.1 数值模拟方案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箱体建立
        5.2.2 球体颗粒的生成
    5.3 放矿模拟过程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4.1 数值模拟结果
        5.4.2 夹层随放出量的数量及品位变化规律
        5.4.3 多夹层对放出品位的影响规律
        5.4.4 夹层矿体的放矿控制方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三.获奖情况
附图1:地质剖面图
附图2:采矿方法图
附图3:开拓系统图

四、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崩落法端部放矿矿岩运移规律研究[D]. 周宝坤.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2]采场结构参数与放矿方式的相似物理试验优化研究[J]. 郑志杰,黄丹,董凯程,王志修. 中国矿业, 2020(09)
  • [3]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曾文旭.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龙首矿西二采区上部矿体最末分段辅助进路开采技术研究[D]. 樊露.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崩落采场上方充填体破碎特性及细颗粒运移规律研究[D]. 李丹峰.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6]斜壁放矿三维放出体实验研究[D]. 贾庆庆. 南华大学, 2020(01)
  • [7]中厚倾斜矿体分次爆破导流放矿实验研究[D]. 刘永进. 南华大学, 2020(01)
  • [8]充填体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参数对回采进路稳定性影响分析[J]. 郭辉文,何治良,张志贵,苏华友,朱强.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0(04)
  • [9]我国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进展与方向[J]. 惠安社,李明楼,路增祥,张治强. 金属矿山, 2020(03)
  • [10]尖山铁矿1300m以下采场结构参数及多夹层流动规律研究[D]. 王大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无底柱分段放顶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