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110kV微机高频保护配合

东风110kV微机高频保护配合

一、东风110kV微机高频保护配合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田学刚[1](2019)在《铁路道口行车安全监测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铁路道口的行车安全是关乎公共安全的大事,而道口过车时信号设备的工作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铁路道口的行车和人身安全,由于铁路道口点多面广、分布离散、其信号设备一直缺乏有效的自动监测和集中管理系统,基本靠人工巡检来进行日常监护,很难及时确认其是否运行正常,存在安全隐患。本文在充分理解我国铁路道口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系统规划、技术标准、通讯方案和软硬件功能设置提出了研制开发一种能够自动监测道口信号设备运行状态、并且能够将道口信号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和列车位置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告警的铁路道口设备远程监测系统。此外,本课题根据铁路的实际情况,研发试制了安装于道口的监测系统子站装置,与道口信号设备通讯,采集与上传设备状态信息数据。同时研制了车载设备,在道口区间内采集和上传列车位置信息,并开发了监测系统主站,用于远程集中管理。系统对子站装置上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当系统监测到道口信号设备出现故障或监测的电气特性指标超限时,及时向相关维护人员发出告警,确保道口信号设备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下,并针对运行状态和列车进出道口状态做出及时的处置反应。最后通过选择列车和铁路道口对课题成果进行了试验、试运行过程中通过采集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对系统各项软硬件功能和性能做了客观评价,实现了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丰涛[2](2019)在《变电站标准设计及在陆斡变电站工程中应用(电气部分初步设计)》文中提出变电工程在整个电网系统中是不可获取的部分,做好变电工程的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对整个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控制成本、验证可行性及有效性,具备指导作用。2012年,南方电网公司基建部牵头发布了《南方电网公司110kV~500kV变电站标准设计V1.0应用手册》(以下简称标准设计V1.0),南方电网公司所推出“11OkV~500kV变电站”的标准设计,引入“全覆盖”、“层级化”思路,采用“方案+模块”的组合,达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平衡,构建新的标准设计体系,指导设计单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标准设计。标准设计是“标准方案+模块运用”的设计理念,从“量体裁衣”的设计转变为“成衣定制”式的标准化设计方式。即单元模块标准化、外部条件虚拟化、总体布局组合化的方法。标准设计具有统一性、先进性、适应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特点。标准化设计是以往工程的设计总结,标准化设计是从以往500kV、220kV、110kV变电站设计方案中提炼出来,并充分考虑南方电网公司范围内地理特点和建设运行习惯,结合设备、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优化出来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介绍标准设计V1.0的特点、基本形式、体系的整体框架和技术原则及描述11OkV变电站方案及模块应用步骤。针对武鸣11OkV陆斡变电站工程的具体要求,采用标准设计V1.0的模块及应用方法,设计先进、绿色的标准化11OkV变电站。通过变电站标准设计在11OkV陆斡变电站工程电气部分初步设计中的应用,从电气一次设计、电气二次设计、短路电流计算及导体、电气设备选择校验等初步设计工作中总结标准设计V1.0的特点及体现其优越性。标准设计能够广泛适应电力系统条件和地理环境条件,具有的先进性和推广价值,是今后变电工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刘振兴[3](2018)在《山西陵川县风岭山风电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当下,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开发利用,其剩余的储存总量正不断减少,加上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迫在眉睫,而我国水能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部较难开发的地区,利用有限,天然气的总量虽然较大,但也是有限的,用来大规模的发电不太现实。核能发电又受到铀资源的问题困扰,并且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宗旨是我国当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风能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利用高、且技术较为成熟,开发利用率高的可再生能源。该风电场设计所处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并且周围居民较少,建设风电场不会太大影响场区内的生态环境,是建设风电场较为理想的地区。通过该风场设计的建设和运行,可以加速当地社会环境的改变,增加当地财政的收入,增加劳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该风电场设计新能源将在在陵川县夺火乡、潞城镇一带规划开发总容量为100MW的风电场。风电场暂按安装50台单机容量20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考虑。陵川风岭山风电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根据本设计所在地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风电等相关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结合本设计的特点,开发任务以风力发电为主,同时兼顾有促进地方相关产业发展等社会效益。

孙婷[4](2018)在《乌鲁木齐地区110kV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如今智能变电站的广泛应用,全数字化的继电保护技术正式出炉。全数字化继电保护能够达到继电保护的“速动性、选择性、灵敏性以及可靠性”的四种需要为准则,能够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转。全数字化继电保护应该通过通信网络、二次回路、智能化一次设备以及保护设备之间的稳定搭配,以将其整体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二次回路保护已无法满足现有的智能变电站的基本需求。因此,本文对乌鲁木齐地区110kV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设计,以满足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发展的需求。首先,在借鉴国内外继电保护系统和智能变电站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并根据桃园智能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及其特点,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系统、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以及智能变电站对继电保护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然后对110kV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进行了设计,给出了110kV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的设备保护进行了设计,对元器件保护进行详细配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最后对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优化后的效果进行了验证。通过与传统变电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智能变电站在满足保护可靠性、灵敏性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减少了一次设备投入的同时,使变电站的结构更加简单、清晰。

张尉[5](2018)在《江苏中部沿海海上风电运维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上风电是我国东部沿海清洁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家也在大力支持海上风电建设,江苏沿海是我国规划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千万千瓦示范基地,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全部位于江苏中部沿海区域,目前已经陆续开工,下一步的运行维护将带来巨大的挑战。论文主要对江苏中部沿海特殊的潮间带地形海上风电运行维护进行研究,目前世界上暂没有此类型的海上风电场投运,本论文研究内容对江苏中部沿海的海上风电运行维护具有参考作用。论文以目前国内外对海上风电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一手相关数据,结合作者4年的国内第一批江苏中部海上风电的深度参与经验,分析江苏中部海上风电场存在的运维风险。通过建模,计算江苏中部海上风电场的全寿命运维成本,通过经济性比选和检修策略分析,提出整套运行维护方案。论文研究表明,海上风电在进入建设阶段以及运营后,将会面临着设备可靠性差、运行和检修困难、海上交通等多种风险,采取必要的投入和针对性的措施后,风险是可避免或可控的。江苏中部海上风电项目宜采用的检修方案为:在运行前期,采用委托专业施工单位进行检修,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应逐步培养并建立自己的检修队伍,具备处理突发检修事件和小型检修工程的能力。在运行后期采用外委和自行检修维护相结合,即可保证检修质量,又可有效降低检修成本。为了有效解决海上升压站和海上风机运维问题,应实行操作和维护检修合一的运维管理模式。

孟冠男[6](2015)在《本溪市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得到大幅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逐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本溪市220k V常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已经全面展开,本文探讨了在综自改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及现实意义。论文阐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形式及功能特点,指出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必要性。以本溪市220k 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工程为例,结合本溪市220k V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实际情况,设计本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总体改造方案。并分别对其一、二次设备改造的项目、改造目标及原则、实施方案及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总结了改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日后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计划方案。

张洪梁[7](2014)在《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一般投资较大、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项目成功与否大部分取决于可行性研究的成败,而是否可行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可行性研究对项目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所以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别从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对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220kV变电站是我国地市普遍应用的电力系统供电模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代表性,所以经过此项目的研究就可以基本了解我国目前220kV变电站二次系统组成和基本结构及其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本次可行性设计中,首先对220kV七台河变电站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主要针对二次系统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220kV七台河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研究的意义,通过改造会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进行论述。其次针对改造提出两种改造技术方案,并针对两种改造技术方案分别进行论证,最终确定一最佳改造方案。然后通过经济分析与环境评价以及改造过程中的安全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提出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可行性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本工程项目可行。

周广滨[8](2013)在《辽宁阜新彰东风电场35kV中性点接地改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防止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缺失形成过电压造成脱网,风电场汇集线系统单相故障应快速切除,汇集线系统应采用经电阻或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不应采用不接地或经消弧柜接地方式,同时汇集线系统的母线PT开关内应装设一次消谐装置。由于辽宁省内的已运行风电场目前均采用消弧消谐柜,如何进行安全合理的改造,已成为风电场能顺利并网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辽宁阜新彰东风电场35kV中性点接地改造工程,就辽宁地区已运行的风电场在未来改造过程中将消弧消谐柜改造为聚优柜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将实际的风电场转化成仿真模型,然后在母线处将消谐柜改成聚优柜经进行仿真分析,设置相同的故障情况,在相同的时间点将孤光接地转换成金属接地,聚优柜非故障相过电压值是1.1倍,而消谐柜是1.5倍,说明聚优柜可以很好的解决残压的问题。同时本文在主变压器35kV中性点接地的优化进行了分析,在我国中性点接地主要是小电阻接地和线圈接地,所以在原有仿真基础上,小电阻接地残压达到了额定值的1.5倍,消弧线圈残压达到1.3倍。鉴于如果接消弧线圈,风电场会频繁的跳闸,不符合国家电网的要求,且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建议使用中性点加装接地变及小电阻成套装置。最后,由于风电场没有多余空地可以安装小电阻成套装置,只能将小电阻成套装置安置在场外,更加没有场地安装电塔,所以连接线不可能用架空线连接。根据实际技术难度和经济情况,建议使用直埋铝芯电缆。

刘若溪[9](2012)在《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若干基础理论与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特高压电网建设的稳步推进,现代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和复杂程度不断加强。但另一方面,伴随着系统复杂性和经济性的不断提高,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使得系统故障波及的范围更广,系统事故的后果也愈加严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的若干基础理论与算法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本文在深入研究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简称备自投或BATS)动作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用以在线分析备自投投退组合的实时算法。该算法首次提出了两个全新矩阵模型:备自投实时分级矩阵模型和备自投实时关联矩阵模型,并对这两个矩阵模型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河南省某地区实际电网为算例对本文所提算法进行了验证。(2)为了解决由于投入备自投装置时,没有充分考虑备用电源侧元件热稳定极限的影响或其他相关母线的电压越限情况,导致连锁故障发生,使故障进一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应用重复潮流算法,实时在线评估备用电源侧的可用供电能力,将所得结果作为备自投装置动作与否的决策依据。最后利用某地区在线SCADA数据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3)从配电网供电安全性角度出发,考虑配电网结构灵活的特性,以风险理论为基础,结合K(N-1+1)准则和效用理论提出了配电网失负荷风险指标、过负荷风险指标和电压越限风险指标,进而从不同侧面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分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出系统的总风险指标,作为配电网静态安全分析的基础,以达到“会诊”的目的。(4)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区电网在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实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基于实时数据的地区电网在线安全预警系统”的硬件网络结构与软件架构,给出了地市调度系统SCADA和PAS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以及各类计算后所得安全指标如何发布与展示的具体方式。(5)提出一种考虑发电机实时运行状态的发电系统运行风险评估算法。采用一种计及发电机实时运行状态的停运率模型来计算各发电机的实时停运率,并根据风险理论建立发电机非计划停运给发电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后果模型。最后给出发电系统所处各种有功输出状态的概率、期望有功输出和期望经济损失3个指标。通过对算例IEEE RTS-79的计算分析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金洪文,陈春杰[10](2011)在《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改造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着重介绍了笔者完成的齐齐哈尔110kV北关变综自改造的基本设备配置、设计思路及保护配置等情况,重点叙述了本工程中所应用的自动化模式及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总结和探讨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和模式。

二、东风110kV微机高频保护配合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风110kV微机高频保护配合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道口行车安全监测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架构设计与软硬件功能需求分析
    2.1 概述
    2.2 系统架构设计
        2.2.1 硬件架构设计
        2.2.2 软件架构设计
        2.2.3 通信服务架构设计
    2.3 主站数据与功能需求分析
        2.3.1 软件数据需求分析
        2.3.2 软件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2.4 子站装置功能需求分析
        2.4.1 道口监测单元功能分析
        2.4.2 车载信息单元功能分析
        2.4.3 无线通讯功能分析
    2.5 子站装置设计
        2.5.1 总体设计
        2.5.2 道口安全防护设备监测单元功能设计
        2.5.3 车载信息单元功能设计
第三章 主站系统的开发与研制
    3.1 数据库库表的开发
        3.1.1 设备组织结构表的开发
        3.1.2 设备参数表的开发
        3.1.3 报警历史数据记录表的开发
        3.1.4 模拟量和开关量名称表的开发
    3.2 系统规约与数据域定义
        3.2.1 系统通讯规约定义
        3.2.2 数据域的定义
    3.3 通讯的加密算法
    3.4 无线网络中断处理
    3.5 监控与预警功能研制
        3.5.1 主监控功能研制
        3.5.2 列车过道口预警功能研制
第四章 子站装置开发与研制
    4.1 电源模块设计
    4.2 无线通讯模块设计
        4.2.1 无线模块的选择
        4.2.2 AP与无线模块的控制和数据传输逻辑
    4.3 预警语音电路和放大器模块设计
    4.4 道口监测单元开发与研制
        4.4.1 嵌入式CPU芯片结构和原理
        4.4.2 信号采集模块的开发
        4.4.3 道口监测单元样机及参数说明
    4.5 车载信息单元开发与研制
        4.5.1 车载设备主单元模块开发
        4.5.2 车载信息单元样机说明
    4.6 设备试验
        4.6.1 技术标准
        4.6.2 低温试验
        4.6.3 高温试验
        4.6.4 冲击和振动试验
        4.6.5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
        4.6.6 静电放电试验
第五章 系统的整机运行与测试
    5.1 现场安装试用准备与目的
        5.1.1 试用考核目的
        5.1.2 试用工作准备
    5.2 现场安装与调试
        5.2.1 道口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5.2.2 车载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5.2.3 备用电源
        5.2.4 主站监控与报警信息管理应用
    5.3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束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变电站标准设计及在陆斡变电站工程中应用(电气部分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变电工程的作用与重要性
    1.2 变电站初步设计的基本任务
    1.3 变电站设计的发展状况
    1.4 标准化设计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变电站标准设计V1.0简介
    2.1 南方电网公司变电站标准设计体系概况
    2.2 标准设计(V1.0)的基本形式
    2.3 标准设计体系的整体整体框架和技术原则
    2.4 标准设计V1.0的110KV的主要模块
    2.5 G1层具体模块主接线及平面布置图
    2.6 G2模块简介
    2.7 110KV变电站方案及模块应用步骤简介
    2.8 第2章小结
第3章 拟建陆斡变电站的电力系统状况及分析
    3.1 站址概况
    3.2 电力系统现状
    3.3 负荷预测结果
    3.4 电力电置平衡
    3.5 110KV陆斡变电站建设形式的要求
    3.6 建设规模
    3.7 第3章小结
第4章 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
    4.1 方案及模块的选择
    4.2 电气主接线及设备的标准配置图
    4.3 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平面布置
    4.4 110KV出线间隔
    4.5 主变部分布置设计
    4.6 35KV配电装置的设计图
    4.7 10KV配电装置的设计图
    4.8 站用电部分设计图
    4.9 防直击雷部分的设计
    4.10 变电站直流系统设计图
    4.11 主控室设计图
    4.12 第4章小结
第5章 短路电流计算及导体、主要电气设备选择校验
    5.1 短路电流计算
    5.2 主要设备和导体选择
    5.3 绝缘配合、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5.4 配电装置
    5.5 电气部分的总平面布置
    5.6 站用电及照明
    5.7 第5章小结
第6章 电气二次部分的设置
    6.1 电气二次技术参数
    6.2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6.3 元件保护
    6.4 测量与计量
    6.5 直流系统和交流不间断电源
    6.6 二次防雷
    6.7 二次设备的布置
    6.8 抗干扰措施和二次电缆选择
    6.9 消防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6.10 二次接地网
    6.11 第6章小结
第7章 设计方案分析
    7.1 电气专业的节能降耗分析
    7.2 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
    7.3 变电站污染防治措施
    7.4 “3C绿色电网”建设项目的评价
        7.4.1 绿色变电站建设指标
        7.4.2 评定的说明
    7.5 第7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变电站标准设计的特点
    8.2 标准化设计中主要考虑的问题
    8.3 主要工作即应用标准化设计的效果
    8.4 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山西陵川县风岭山风电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概述
    1.2 风能资源
    1.3 项目任务与规模
        1.3.1 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
        1.3.2 风电消纳能力分析
    1.4 设计项目规模
    1.5 机组选型和布置
    1.6 电气
2 风能资源
    2.1 区域风能资源概况
    2.2 风电场地区自然条件概况
        2.2.1 气象站概况
        2.2.2 气象站风向玫瑰图
        2.2.3 气象站多年平均风速、风向统计分析
        2.2.4 累年月平均风速
    2.3 风电场测风资料整理分析
        2.3.1 基本测风资料及选取
        2.3.2 空气密度
    2.4 测风数据处理分析
        2.4.1 完整性检验
        2.4.2 合理性检验
        2.4.3 缺测和不合理数据的处理
    2.5 代表年份分析
    2.6 风切变指数
    2.7 最大风速
    2.8 风电场风力资源评估分析
        2.8.1 平均风速及平均风功率密度
        2.8.2 盛行风向及盛行风能方向
        2.8.3 可利用小时数
    2.9 湍流强度
    2.10 威布尔(Weibull)分布
    2.11 气候影响分析
3 风电机组选型、布置及风电场发电量估算
    3.1 风电机组选型
    3.2 风电场总体布置
        3.2.1 风电机组布置原则
        3.2.2 风机布置方案
        3.2.3 各机型发电量的计算
        3.2.4 各机型的经济指标比较
    3.3 风电场年上网电量计算
        3.3.1 理论发电量测算
        3.3.2 折减系数
        3.3.3 风电场上网发电量结果
4 风电场电气设计
    4.1 接入电力系统
    4.2 升压站电气主接线
    4.3 风电场的电气主接线
    4.4 配电装置
    4.5 站用电接线方式
    4.6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4.7 防雷接地
    4.8 电气二次
        4.8.1 概述
        4.8.2 风力发电机组控制、保护、测量和信号
        4.8.3 升压站控制、保护
        4.8.4 系统调度自动化
        4.8.5 直流系统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4.8.6 图像监控及安全警卫系统
        4.8.7 电工试验室
        4.8.8 通信
    4.9 35kV集电线路
        4.9.1 目的及原则
        4.9.2 设计概况
        4.9.3 气象条件
        4.9.4 路径方案
        4.9.5 导线与地线
        4.9.6 绝缘子和绝缘配合
        4.9.7 防雷及接地
        4.9.8 杆塔设计
5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乌鲁木齐地区110kV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继电保护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智能变电站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110kV桃园变电站概况分析
    2.1 桃园智能变电站概况
        2.1.1 桃园变电站现状介绍
        2.1.2 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现状
        2.1.3 桃园智能变电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 智能变电站系统分析
        2.2.1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及组成
        2.2.2 基于IEC61850的自动化系统
        2.2.3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2.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
        2.3.1 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
        2.3.2 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构成及作用
        2.3.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与传统保护的区别
    2.4 智能变电站对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影响
        2.4.1 对二次系统应用的影响
        2.4.2 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的整体方案及具体优化措施
    3.1 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总体设计原则与配置方案
        3.1.1 110 kV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总体设计原则
        3.1.2 110 kV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总体配置方案
    3.2 站控层设备配置方案
    3.3 间隔层设备配置方案
        3.3.1 保护装置的配置原则
        3.3.2 测控保护装置的配置原则
    3.4 过程层设备配置方案
    3.5 线路保护配置方案
        3.5.1 110 kV线路保护配置原则
        3.5.2 110 kV线路保护技术要求
        3.5.3 110 kV线路智能终端技术功能要求
        3.5.4 110 kV线路合并单元技术功能要求
    3.6 母线保护配置方案
        3.6.1 母线保护配置原则
        3.6.2 母线保护技术要求
    3.7 主变保护配置方案
        3.7.1 主变压器保护配置原则
        3.7.2 主变压器保护技术要求
    3.8 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优化
        3.8.1 保护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3.8.2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
        3.8.3 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
        3.8.4 支撑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优化后的效果验证
    4.1 桃园智能变电站优点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江苏中部沿海海上风电运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江苏中部沿海气候地形特点及国内外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2.1 江苏中部沿海气候及地形地貌
    2.2 国内外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2.3 欧洲海上风电运行情况
    2.4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运行情况
    2.5 龙源如东潮间带风电场运行情况
3 江苏中部沿海海上风电运维风险分析
    3.1 台风引发的破坏性风险
    3.2 设备可靠性风险
    3.3 运行和检修风险
    3.4 海上通航安全风险
    3.5 外力破坏风险
    3.6 火灾风险
    3.7 风险控制及应对措施
    3.8 事故应急预案
4 运维成本估算及经济性比选
    4.1 风电场运维现状
    4.2 运维成本构成
    4.3 江苏中部海上风电运营维护成本估算
5 江苏中部沿海海上风电运维方案
    5.1 海上风机检修策略研究
    5.2 海上风电运维模式
    5.3 管理模式
    5.4 岗位设置及人员要求
    5.5 检修维护工作范围及内容
    5.6 交通及通讯
    5.7 生产基地及后勤保障
    5.8 方案实际应用情况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附件江苏中部海上风电交通运维船比选
    7.1 海上风电运维船比选
    7.2 风机登离系统选择
致谢
参考文献

(6)本溪市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优点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基本概念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2.3.1 集中式系统结构
        2.3.2 分布式系统结构
        2.3.3 分层分布式结构
    2.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2.5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20KV本溪变电站现状及总体改造方案
    3.1 变电站现状
        3.1.1 一次设备现状
        3.1.2 二次设备现状
        3.1.3 本溪变电站进行综自改造的必要性
    3.2 改造目标及原则
        3.2.1 改造目标
        3.2.2 改造原则
    3.3 改造总体方案
        3.3.1 一次设备
        3.3.2 二次设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220KV本溪变一次设备改造实施方案
    4.1 一次设备改造的目的及意义
    4.2 变电站一次改造
        4.2.1 建设规模
        4.2.2 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4.2.3 电气布置
        4.2.4 电缆设施
    4.3 一次改造方案实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20KV本溪变二次设备改造实施方案
    5.1 保护设备的改造
        5.1.1 本溪变保护装置现状
        5.1.2 本溪变保护装置改造规划
    5.2 调度自动化
        5.2.1 调度组织关系
        5.2.2 传输方式及传输通道
        5.2.3 远动化范围
        5.2.4 相关调度端系统
    5.3 监控系统
    5.4 数据网及安全防护系统
    5.5 通信系统
        5.5.1 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5.5.2 需求分析
    5.6 二次系统改造过渡方案
        5.6.1 继电保护设备过渡方案
        5.6.2 调度自动化系统过渡方案
        5.6.3 监控系统过渡方案
        5.6.4 数据网及安全防护系统过渡方案
        5.6.5 通信系统过渡方案
        5.6.6 电量采集装置过渡方案
        5.6.7 时钟同步系统过渡方案
        5.6.8 直流系统过渡方案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 本文主要设计原则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变电站现状及改造技术方案
    2.1 变电站现状分析
    2.2 变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改造技术方案
    2.4 方案比较
第3章 项目经济分析与环境评价
    3.1 项目的经济分析
    3.2 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3.3 项目的环境评价
第4章 220kV 七台河变综自改造项目施工管理
    4.1 组织管理
    4.2 现场管理
    4.3 施工项目技术管理要点
    4.4 综自改造项目验收管理
第5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辽宁阜新彰东风电场35kV中性点接地改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1.4 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现状
    1.5 过电压分析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分析不同接地方式的原理及彰东风场的接地方式
    2.1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2.2 系统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
        2.2.1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谐振接地)运行
        2.2.2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运行
        2.2.3 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2.2.4 几种接地方式的对比
    2.3 两种改善不接地运行方式的方法
        2.3.1 消弧消谐柜的原理及应用
        2.3.2 聚优柜的原理及应用
    2.4 彰东风电场的接地方式的选择
    2.5 小结
第3章 彰东风电场建模研究及过电压产生的理论分析
    3.1 风力发电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3.1.1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机理
        3.1.2 风速的数学模型
        3.1.3 风轮机数学模型和传动机构模型
    3.2 中性点弧光接地系统数学模型
    3.3 小结
第4章 彰东风电场过电压防治措施及仿真结果
    4.1 PSCAD/EMTDC 软件介绍
    4.2 弧光接地主电路仿真模型
        4.2.1 彰东风电场仿真模型
        4.2.2 间歇式电弧仿真模型
        4.2.3 聚优柜和消谐柜模型
        4.2.4 等值风电场弧光接地过电压仿真模型
    4.3 弧光接地过电压仿真分析
        4.3.1 中性点不接地情况下两种柜仿真分析
        4.3.2 消弧消谐柜情况下两种接地方式的仿真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彰东风电场聚优柜接入位置分析
    5.1 风电场集电线路的接线方式
        5.1.1 架空线连接方式
        5.1.2 电缆连接方式
    5.2 经济性分析
        5.2.1 架空线经济性分析
        5.2.2 电缆经济性分析
    5.3 技术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若干基础理论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地区电网备自投在线投退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2 配电网静态安全性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
        1.3.3 基于实时数据的地区电网在线安全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1.3.4 发电系统运行风险评估算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区电网备自投投退组合在线动态选择新方法
    2.1 引言
    2.2 典型BATS接线模型与动作逻辑原则
        2.2.1 典型BATS接线模型
        2.2.2 BATS动作逻辑原则
    2.3 实时分级矩阵模型
    2.4 在线分析BATS投退组合的实时算法
        2.4.1 BATS实时关联矩阵的建立
        2.4.2 实时算法及其判断准则
    2.5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备用电源侧可用供电能力的备自投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备用电源侧可用供电能力实时在线评估
        3.2.1 备用电源侧可用供电能力实时在线评估数学模型
        3.2.2 备用电源侧可用供电能力实时在线评估算法
    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风险理论的配电网静态安全性评估指标研究
    4.1 引言
    4.2 风险理论
        4.2.1 风险定义及其特点
        4.2.2 风险分析定义及其特点
    4.3 效用理论
        4.3.1 效用理论概述
        4.3.2 效用函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4.4 配电网静态安全性评估指标的构成
        4.4.1 元件失负荷风险指标
        4.4.2 元件过负荷风险指标
        4.4.3 元件电压越限风险指标
        4.4.4 系统单项静态风险指标
        4.4.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系统静态总风险指标
        4.4.6 有关指标的说明
    4.5 配电网静态风险评估指标的应用及算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实时数据的地区电网在线安全预警系统
    5.1 引言
    5.2 系统总体规划
        5.2.1 系统设计目标
        5.2.2 系统设计原则
    5.3 地区电网在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5.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5.3.2 评价指标具体内容
    5.4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5.5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5.6 数据的处理
        5.6.1 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5.6.2 数据的解析/导入
        5.6.3 数据的发布展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电系统运行风险的评估算法
    6.1 引言
    6.2 发电系统运行风险评估的概念及其与传统可靠性评估的关系
        6.2.1 发电系统运行风险评估的概念
        6.2.2 发电系统运行风险评估与传统可靠性评估之间的关系
    6.3 发电机瞬时状态概率的详细求解过程
    6.4 基于实时运行条件的发电机停运率模型
        6.4.1 发电机停运因素分析
        6.4.2 基于电压、频率的典型汽轮发电机停运率模型
        6.4.3 基于实时运行条件的发电机停运率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6.5 考虑经济因素的后果评估
    6.6 风险评估流程
    6.7 算例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改造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110kV北关变的基本设备配置
二、110kV北关变电站综自改造设计思路
三、110kV北关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配置方案与探讨
    (一) 设计内容。
    (二) 110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配置方案。
        2. 主变压器系统。
        3. 主保护功能配置。
    (三) 10kV线路系统。
    (四) 公用部分。
    (五) 后台监控系统说明。
        1. 监控主站。
        2. 远动主站。
四、远动功能说明
    (一) 远动主站。
    (二) 远动主站电源。
五、交、直流电源
    (一) 交流电源。
    (二) 直流电源。
六、变电站模式的选择
    (一) 集中式布置。
    (二)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选择。
七、变电站综合自动改造中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一) 二次设备与原二次系统之间的衔接配合问题。
    (二) 遥控断路器进行分合操作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三) 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断线或短路判断的对策。
        1. 差流异常告警。
        2. 瞬时电流互感器断线或短路告警。
    (四) 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运行对策。
八、过渡措施
    (一) 先安装电源屏。
    (二) 再安装网络接口屏、远动屏和电度表屏。
    (三) 再安装保护测控屏。
九、土建部分
十、结语

四、东风110kV微机高频保护配合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道口行车安全监测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田学刚. 山东大学, 2019(02)
  • [2]变电站标准设计及在陆斡变电站工程中应用(电气部分初步设计)[D]. 丰涛. 广西大学, 2019(06)
  • [3]山西陵川县风岭山风电厂设计研究[D]. 刘振兴.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4]乌鲁木齐地区110kV桃园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优化研究[D]. 孙婷.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5]江苏中部沿海海上风电运维方案研究[D]. 张尉.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6]本溪市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研究[D]. 孟冠男.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7]220kV七台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D]. 张洪梁. 吉林大学, 2014(09)
  • [8]辽宁阜新彰东风电场35kV中性点接地改造分析研究[D]. 周广滨.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9]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若干基础理论与算法研究[D]. 刘若溪.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0)
  • [10]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改造设计中的应用[J]. 金洪文,陈春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03)

标签:;  ;  ;  ;  ;  

东风110kV微机高频保护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