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纸如何影响植物生长

废纸如何影响植物生长

一、造纸废液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论文文献综述)

卫姗[1](2021)在《小麦秸秆生物机械制浆酶催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人类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生物质资源。小麦秸秆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业废弃物之一,是生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废弃物中的占比很高。同时,目前国家已经全面禁止进口废纸等固体废物,因此将小麦秸秆转化成新的生物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生物制浆过程存在成本较高,制浆质量比较差的问题。本文采用小麦秸秆为原料,将生物制浆与其它的制浆方式相结合,延伸出一种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小麦秸秆制浆方法,建立了与纸浆指标有关的方程,实现生物制浆的在线控制。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工作:1.通过对五种不同产地小麦秸秆的主要成分进行比较分析,选取了来自山东省德州市的小麦秸秆作为制浆过程的原材料。同时对本实验选取的用于制浆过程的木聚糖酶、果胶酶、β-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以及漆酶等酶制剂的酶活力进行测定。当p H为7.0时,木聚糖酶、果胶酶、β-甘露聚糖酶以及纤维素酶在50℃时具有最高酶活力。此时,酶活力分别为644.58 U/m L、60.78 U/m L、0.85 U/m L以及7.05 U/m L。初步确定工艺流程,确定浆液中的还原糖(Reducing sugar,RS)的含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SS)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反映制浆过程中酶制剂对于小麦秸秆的分离效果。2.选取酶的反应时间、酶的反应温度、酶的用量、润胀时间、润胀温度、液固比、转数以及KOH用量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根据单因素试验以及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KOH用量、转数以及液固比是影响打浆度的显着因素。根据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进行模型拟合,可以根据目标打浆度进行工艺确定,如目标打浆度为43°SR,可以选取的工艺条件为:KOH用量为1.75%,小麦秸秆:水=1:7.56,转数设定为2850 r。同时,根据打浆度、RS的含量以及SS的含量确定拟合方程,通过对两个方程的比较可以发现,打浆度与SS含量的方程拟合程度比较高,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中。3.利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小麦秸秆制浆后的效果进行了表征。其中,通过对SEM图反映出的纤维表面形貌以及纤维变化的分析,发现经过酶制剂处理后,纤维表面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对纸浆FT-IR图的分析,判断纤维性物质特定官能团的变化,发现经过处理后小麦秸秆的纤维性物质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XRD分析表明,经过化学机械处理后的小麦秸秆的结晶度指数下降了约17.5%,不同酶制剂处理后的纸浆结晶度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果胶酶的增加最为明显,为14.69%;通过HPLC分析发现,添加不同的酶制剂对D-(+)-葡萄糖、D-(+)-木糖、D-阿拉伯糖等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显着的影响。

吴金林[2](2020)在《金竹草制浆工艺及其黑液循环蒸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金竹草作为造纸原料,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纤维质量,分别通过烧碱法制浆和烧碱法半化学制浆,分析其浆料特性(纸浆得率、卡伯值)以及纸张物理性能,验证其用于制浆造纸的可行性。对烧碱法半化学制浆废液进行直接钙化碱回收处理,得到的钙化滤液回用于循环蒸煮金竹草,分析了循环蒸煮工艺对浆料特性、打浆度、制浆废液的影响。基于采用循环蒸煮工艺(日产能为350 t SCP)的造纸企业模型,分析并计算循环蒸煮工艺的制浆单元和废水处理单元的能耗和碳流动。得出以下结论:(1)金竹草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金竹草原料中灰分含量为6.34%,1%Na OH抽出物含量为48.72%,苯醇抽出物含量为5.45%,纤维素含量为40.10%,酸不溶木素含量为16.04%,聚戊糖含量为25.52%。金竹草纤维长宽比为90.21。因此金竹草是一种较好的制浆造纸原材料。(2)采用烧碱法蒸煮金竹草,选取氢氧化钠用量、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作为蒸煮反应参数,初步得到较优的蒸煮反应参数为:Na OH用量为20%(质量分数),蒸煮温度为165℃,保温时间为120 min。此时金竹草浆得率和卡伯值分别为41.84%和19.1。手抄片(60 g/m2)的基本性能:白度为21.06%ISO,撕裂指数为4.12 m N·m2/g,耐破指数3.70 k Pa·m2/g,抗张指数为62.49 N·m/g。(3)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金竹草烧碱法半化学浆的制浆工艺。综合考虑纸浆得率、成浆效果和纸张物理性能,初步明确较优的蒸煮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钠用量为8%(质量分数),蒸煮温度为120℃,保温时间为120min。制备的金竹草纸浆用于抄造120 g/m2的瓦楞芯纸时,纸张的主要物理性能如下:撕裂指数为2.15 m N·m2/g,耐破指数为0.97 k Pa·m2/g,抗张指数为24.99 N·m/g。此外,纸张的紧度和断裂长分别为0.45 g/cm3和2.55 km,满足GB/T 13023-2008要求的合格产品标准(紧度≥0.45 g/cm3,断裂长度≥2.50 km);环压指数为9.14 N·m/g,高于GB/T 13023-2008对优等品≥8.50N·m/g的要求,符合AAA产品生产标准。(4)钙化滤液回用于循环蒸煮金竹草制浆时,纸浆得率范围在64.99%~73.98%,纸浆得率提高8.99%。循环蒸煮可以提高纸浆的打浆效果,减少PFI磨的打浆能耗。循环蒸煮得到的纸浆用于抄造瓦楞芯纸时,纸张性能良好。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采用循环蒸煮工艺(日产能为350 t SCP)的造纸企业模型,采用循环蒸煮工艺,可以在循环蒸煮过程中,达到净固定碳量为155.06 t的碳。

安倩[3](2020)在《嗜热菌降解废弃生物质产氢偶联产甲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废弃生物质的生物燃料为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可行性选择,并有助于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废弃生物质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在其生产、加工、贮藏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利用废弃生物质生产氢气和甲烷是可行的方案,但由于底物降解率、产物产率以及得率低下,其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发展新的生物氢气和甲烷发酵策略以提高废弃生物质的能源化程度是目前可替代性新能源发展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对废弃生物质产氢偶联产甲烷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嗜热菌和生物炭强化的厌氧发酵系统,并对其促进产氢和底物降解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来源于造纸厂废水处理二沉池的造纸污泥可能含有产氢功能菌群,因此对其进行直接发酵产氢研究。在不接种条件下,7.4%(w/v)的未预处理造纸污泥经过55℃的厌氧发酵可获得64.32 m M的氢气产量。分析嗜热发酵过程中菌群的16S r DNA基因序列,发现降解造纸污泥产氢的细菌菌群主要以梭菌目(Clostridiales)和热厌氧菌目(Thermoanaerobacterales)为主,其中热厌氧菌属(Thermoanaerobacterium)和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和产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热纤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对嗜热发酵产氢进行强化,最大氢气得率可达0.165 L/g VS,相比于原始菌群发酵提高了1倍,且综纤维素降解率提高了33%。此外,热纤梭菌的添加使造纸污泥的最大氢气产率提高了6倍,且产氢延滞期从7.59 h缩短为3.89 h。为进一步提高造纸污泥的能量回收率,将产氢上清液进行产甲烷发酵,获得0.376L/g COD的甲烷得率。最终,造纸污泥两相产氢产甲烷的能量回收率达到4.5 MJ/kg底物,相比于造纸污泥单相产甲烷(3.0 MJ/kg PS)提高了50%。分析第二相和单相产甲烷发酵过程中的细菌和古菌的菌群结构,发现在第二相产甲烷过程中,细菌菌群主要以Propionispira、Mesotoga和Aminobecterium为主,且具有稳定性,而单相产甲烷过程中的细菌结构呈现动态变化,Acetivibrio和Fibrobacter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古菌菌群Methanosaeta、Methanosarcina、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pirillum在单相和第二相产甲烷过程中均稳定存在。Methanosaeta和Methanosarcina耗乙酸产甲烷,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pirillum与Acetivibrio,Mesotoga和Longilinea等氢气产生菌协同作用产生甲烷。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产量大,综纤维素含量高,其高效的能源化利用对于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底物为4%(w/v)过氧乙酸预处理甘蔗渣(Hydrogen peroxide-acetic acid pretreated sugarcane bagasse,HPAC-SCB)的C.thermocellum生物糖化体系中,还原糖积累达到14.58 g/L,底物降解率达到75%。由于糖被菌体利用产生氢气,导致糖得率较低,因此对HPAC-SCB直接进行发酵产氢。建立T.thermosaccharolyticum和C.thermocellum共培养发酵产氢体系,2%(w/v)HPAC-SCB的氢气得率可达226 m L/g底物。HPAC-SCB采用半连续产氢产甲烷工艺进行发酵,氢气产率和氢气得率分别达到1.59 L/(L·d)和0.159 L/g底物,甲烷得率达到0.341 L/g COD。在最佳条件下,半连续发酵产氢产甲烷系统的能量回收率达到8.79 MJ/kg甘蔗渣,相比于单相产甲烷提高了54%。生物炭具有高度芳香化、比表面积大和p H值缓冲性能等特点,因此,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渣生物炭和菇渣生物炭(Spent mushroom compost 700℃,SMC7)使C.thermocellum发酵纤维二糖的氢气产量分别提高了41%和94%,SMC7的添加使C.thermocellum发酵HPAC-SCB的氢气产量和底物降解率分别提高了37%和10%,且改变了菌体的代谢流向。对生物炭促进C.thermocellum产氢的机理进行探究,发现生物炭的添加通过降低发酵液的ORP,促进菌体生长,提高纤维小体的水解酶活力和菌体氢酶活力,改善了C.thermocellum的发酵产氢性能。进一步研究生物炭的添加对第二相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缩短了产氢上清液产甲烷发酵的延滞期,并提高了最大产甲烷速率。相比于无生物炭添加的产氢产甲烷工艺和单相产甲烷工艺,经过SMC7添加的产氢产甲烷工艺的能量得率分别提高了12%和54%,并提高了厌氧发酵效率。

鲁红霞[4](2020)在《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浆造纸产业与生物质精炼产业的良性结合,是制浆造纸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生物质精炼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撑和产业依托。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针对毛竹的致密结构提出了蒸汽爆破预处理联合氧弱碱盐蒸煮的协同处理方法,旨在对毛竹组分进行清洁高效分离,以达到制备乙酰丙酸的初步要求,为探索植物纤维原料新的清洁分离工艺提供科学依据。其二是通过现有检测手段对竹片等五种乙酸法生物质炼制过程产品(原浆)进行纤维特性分析,并评价其用于造纸的可行性,为造纸原料的替代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科学依据;研究还指出了制约乙酸法原浆成纸强度的成因,为乙酸法生物质炼制企业进一步优化工艺明确了思路。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中,本文采用蒸汽爆破工艺对毛竹加工碎屑进行了预处理,结果显示在蒸汽爆破处理条件为2.5 MPa、10 min时,半纤维素溶出率为60.94%;纤维束被撕裂,纤维表面出现蜂窝状结构;纤维比表面积由0.81 m2/g增加至1.95 m2/g。在蒸汽爆破联合氧弱碱盐蒸煮的协同处理过程中,得到的最佳组合条件为:蒸汽爆破预处理条件为2.5 MPa、10 min,氧弱碱盐蒸煮后处理条件为用碱量20%,氧压2 MPa,最高温度180℃,保温时间1.5 h。在最佳组合件下,纤维表面出现更多沟壑和凹陷;比表面积增至原料纤维的1.33倍;并获得了纤维素含量较高(72.88%)而木素含量较低(7.87%)的富纤维素组分,达到了制备乙酰丙酸原料的初步要求(木素含量低于8%)。另外,在最佳组合条件下,蒸煮废液的BOD5、COD及BOD5/COD值分别为17265 mg/L、57537 mg/L和0.3,表明了氧弱碱盐蒸煮工艺的清洁性。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本文以Y公司生产的五种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芦苇原浆、竹片原浆、桉木原浆、玉米秸秆原浆、蔗渣原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纤维特性,发现相比较于阔叶木KP浆中的纤维素(81.27%)、半纤维素(16.62%)及木素(2.32%),五种原浆中的纤维素含量(73.60-87.83%)与阔叶木KP浆相似,而木素含量(4.63-7.91%)较高、半纤维素含量(5.24-10.82%)较低,具有对纸页强度不利的化学组成;XPS结果显示五种原浆纤维表面的木素含量(20.83-25.35%)均高于其浆料总体的木素含量;另外,五种原浆纤维在乙酸法生物质炼制过程中受损严重,存在较多断裂、孔洞等破损点,使得纤维强度较硫酸盐浆低8.45-37.12%。综合上述各性能指标对五种原浆性能进行对比,发现芦苇原浆性能表现最佳,竹片原浆、桉木原浆和玉米秸秆原浆性能一般,蔗渣原浆性能较差。本文从纸页的抗张、耐破、撕裂、耐折、环压和挺度六个方面综合比较了五种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从优到劣排序为:芦苇原浆、竹片原浆、桉木原浆、玉米秸秆原浆、蔗渣原浆。其中芦苇原浆和竹片原浆的抗张、环压和挺度分别为63.47和53.58 N·m/g、7.22和7.78 N·m/g、0.82和0.92 m N·m2/g,均较美废浆高,能够替代美废浆用于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的抄造。蔗渣原浆成纸性能较差,但通过将其与长纤维浆料配抄也能达到抄造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的基本要求。通过研究浆内添加木聚糖对桉木原浆纸页强度的影响,发现2-5%的木聚糖添加量使得桉木原浆的抗张、耐破、撕裂和耐折强度分别增加了16.17-20.42%、46.61-52.12%、12.22-14.48%、166.67-211.11%,纸页强度提升效果显着,验证了半纤维素对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成纸强度具有较大贡献的推断。据此向Y公司建议:适当调整生物质炼制工艺条件,从而使桉木原浆中多保留2-5%的半纤维素含量,可能会对桉木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有较大的提升。

夏睦翔[5](2020)在《桉木板皮浆中浓臭氧漂白与二氧化氯漂白的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和各地造纸行业相关排放标准日益严格以及造纸末端治理技术的进步,造纸行业的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对行业超低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水污染产生量最大的化学法制浆,必须进一步削减漂白过程的废水量,降低污染负荷。而目前采用的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漂白工艺难以同时达到纸浆高白度、低污染排放和低漂白成本的要求。国外的研究证实含臭氧漂白的轻ECF漂白在产品质量、废水排放和漂白成本方面有诸多优势,而国内尚未有臭氧漂白成功应用的案例。本研究以桉木板皮浆为原料,结合国内化学法制浆基本采用中浓漂白的特点,在常规中浓二氧化氯漂白前增加一段中浓臭氧漂白,探讨了中浓臭氧漂白和后续二氧化氯漂白工艺及其对漂后纸浆性能和废水指标的影响。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对臭氧漂白技术的工程化及含臭氧漂白的轻ECF漂白的实际应用提供工艺参考和理论指导。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自行设计压力臭氧漂白实验平台,在实验室条件下模仿实际生产条件,对中浓桉木板皮浆进行带压臭氧漂白,探讨了反应温度、漂白时间、酸用量、臭氧浓度等因素对纸浆粘度、卡伯值和白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带压条件下,各漂白工艺条件对漂后的纸浆性能均有明显影响;其中臭氧浓度对纸浆性能的影响最大。桉木板皮浆的最佳臭氧漂白工艺为:硫酸用量3%,臭氧浓度3 wt%,反应时间3 min,温度室温,最终得到的桉木板皮浆白度为41.81%ISO,卡伯值为10.55,黏度为563.29 m L/g,臭氧漂白废水COD为406.41 mg/L。2、以最佳臭氧漂白条件下得到的浆料为原料,进行后续中浓二氧化氯漂白工的研究。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Cl O2用量、温度、反应时间对纸浆性能的影响,确立了较优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CCD),建立了纸浆卡伯值、白度与Cl O2用量、温度、反应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卡伯值和白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为:Cl O2用量>时间>温度;用CCD法拟合方程模型优化得到的二氧化氯漂白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47 min、漂白温度71℃、Cl O2用量1.8%,在此工艺条件下做验证实验得到纸浆性质为白度61.0%ISO,卡伯值2.8,与预测值基本吻合。3、考察了两段漂白工艺对废水中p H、COD、AOX的影响。结果显示,漂白时间和二氧化氯用量对废水的p H、COD、AOX均有显着影响;漂白温度对废水p H和COD的影响很小,对废水的AOX有显着影响。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工艺参数,达到控制漂白废水中有害物质排放的目的。4、利用多种分析检测手段对漂白前后纸浆的形态、微观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漂白的进行,纸浆纤维的长宽变化很小,纸浆纤维表面越来越粗糙,纸浆纤维的结晶度变化很小,纸浆中官能团的组成并无明显变化。

毕淑英[6](2020)在《麦草Bio-CMP制浆机理及废水高效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造纸企业的生产原料以进口纤维原料为主,其原生纸浆和废纸的年进口量居世界首位。然而,2017年废纸进口政策的限制使我国废纸进口数量大幅减少,造纸原料短缺,大量生产工业产品包装的企业将面临严重威胁。我国是草浆大国,拥有丰富的麦草资源。充分并高效利用麦草秸秆资源,发展无(少)污染的麦草生物化机浆生产工艺,对推动制浆造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白腐菌株Trametes sp.48424进行液体培养后得到种子液,麦草经单螺杆挤压后灭菌。再将麦草与白腐菌种子液和营养液混合后进行生化培养。利用紫外(UV)法对生长过程中白腐菌产漆酶的酶活进行了测定,探讨了麦草在生物预处理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白腐菌预处理前后的麦草形态的变化。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了白腐菌预处理前后麦草的酶解木素(CEL),并利用13C-NMR、FT-IR等对麦草CEL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发现: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在振动培养时会自絮凝成小而致密的菌丝球,而当附着于麦草静止培养时,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则呈丝状体附着于麦草的表面。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预处理麦草后,其综纤维素、Klason木素、酸溶木素、苯-醇抽出物、灰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SEM观察图可知,经白腐菌处理后的麦草表面凹凸不平,出现了一些小孔、凹坑以及脱皮现象,说明白腐菌对麦草细胞壁上的一些组分发生了降解作用。根据麦草CEL的FT-IR谱图分析,发现经过白腐菌预处理后的酶解效果优于未预处理的酶解。麦草CEL的13C-NMR光谱图分析结果表明,白腐菌预处理麦草时木素脱除过程中形成了醌类结构,木素降解过程中木素结构侧链部分发生断裂,木素的β-1、β-5结构部分开裂使木素大分子变为小分子,木素以小分子形式溶出。利用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预处理前后的麦草,分别制备了麦草RMP、CMP、Bio-RMP、Bio-CMP浆料。对不同制浆工艺条件下麦草浆的纤维形态的变化及成纸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根据纤维形态的分析,发现与麦草RMP、CMP相比,经过白腐菌处理后的麦草纤维长度较大,宽度较小,细小纤维含量较少,扭结程度较大。随着用碱量的增加,纤维的质均长度逐渐变大,宽度变小,细小纤维含量降低,扭结程度增大。对不同浆料的成纸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经过白腐菌处理后的Bio-RMP、Bio-CMP浆料的成纸紧度、耐破度、抗张强度和环压强度都有明显的提升。随着用碱量的增加,麦草浆的其各项成纸强度逐渐增强;在用碱量相同的情况下,经白腐菌处理后的浆样的成纸强度要高于未经白腐菌处理的。在纸张强度近乎相同时,白腐菌预处理的麦草浆可使NaOH用量减少2%(相对于绝干麦草),节约生产成本,减轻废水负荷。对不同制浆方式产生废液的水质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发现与麦草RMP产生的废液相比,经过白腐菌处理后的麦草Bio-RMP的废液CODCr值有所降低。随着用碱量的增加,麦草制浆废液的CODCr值逐渐升高,木素含量增加。对比了几种絮凝体系对制浆废液CODCr去除效果,发现采用Al2(SO4)3+Ca(OH)2的絮凝效果最佳。当Al2(SO4)3用量为1000mg/L,Ca(OH)2用量为1250mg/L,搅拌时间25min,常温25℃,pH范围78时,絮凝效果最佳,CODCr去除率达到41%。采用S-1菌和L-1菌分别对絮凝后Bio-CMP制浆废水进行曝气生物处理,S-1菌和L-1菌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4.6%、64.5%,S-1菌对于废液的CODCr去除效果要明显优于L-1菌;当曝气时间为第7天的时候,CODCr去除率最高;经过S-1菌曝气处理后的出水CODCr约为200mg/L,可以考虑制浆废水的循环回用。

焦东[7](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指出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陈婷[8](2020)在《造纸废液中半纤维素的改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生物质精炼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植物纤维原料和造纸废料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不仅可以替代逐渐减少的化石基材料,而且可以改善传统利用方式的低效率、高污染的缺点。本文以造纸工业中最受瞩目的APMP(Alkaline Peroxide Mechanical Pulping)制浆废液为原料,进行半纤维素的分离提纯,并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改性,使其得到二次利用的同时还能够提高造纸企业的效益,符合现代生态工业的绿色发展理念。本文首先以造纸废液中提取的半纤维素为原料,在温度为75℃下,NaOH/ClCH2COOH的摩尔比为1:2,反应2h,最终合成取代度(DS)为1.47的羧甲基半纤维素(CMHC)。并采用FT-IR、1H-NMR和2DHSQC技术对HC和羧甲基半纤维素进行表征,最终确定羧甲基基团的反应位点是木糖单元的C-2和C-3位置上的羟基。同时,采用凝胶色谱(GPC)和热失重测定仪(TGA)对羧甲基半纤维素进行分子量和热稳定性表征,最终得出改性后的产物其分子量和热稳定性都有所增加。羧甲基半纤维素上存在未被取代的活性羟基,可以与酸发生酯化反应。本文以上述羧甲基半纤维素(DS=1.47)为原料,和对羟基苯甲酸在均相体系中,通过酯化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P-CMHC)。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酯化反应的工艺,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9.08℃,反应时间4.98 h,对羟基苯甲酸的用量(mol/mol)为2.14,在此条件下,酯化反应取代度为0.232。对HC、CMHC和P-CMHC进行生物活性研究,最终结果表明,HC改性后的CMHC和P-CMHC都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率,高达100%,即强抗氧化性;同时,CMHC和P-CMHC的吸湿、保湿性都比HC高,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锁水性;抗菌性方面,CMHC和P-CMHC都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性,且P-CMHC更强;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性,并根据细胞毒性分级关系,CMHC和P-CMHC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100%,属于0级,无细胞毒性。最后以APMP制浆废液中提取的半纤维素为原料,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接枝共聚反应将单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接枝到半纤维素的分子链上进行交联改性制备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经实验测定,水凝胶对温度/pH具有敏感性,并进行敏感性机理分析。此外,本研究对水凝胶的保水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制备的水凝胶具有非常好的保水性,在pH=6(水)时的保水率为79.46%(144 h),这些性能表明该半纤维素基水凝胶材料未来可以应用于工农业领域或者生物医药领域。

刘菲菲[9](2020)在《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文中指出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磷素的获取必须经过磷酸盐的溶解。现行磷酸盐的溶解大都通过湿法磷酸工艺,但是湿法磷酸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开发一种清洁高效的溶磷新工艺迫在眉睫。酸碱再生循环理论是基于磷化工产业湿法磷酸过程提出的,并衍生出“隐性酸”和“隐性碱”的概念,以期将其用于普适的农业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清洁生产与酸碱循环。玉米秸秆蒸汽爆破后,能够产生小分子有机酸并暴露出很多的酸性基团,因此汽爆玉米秸秆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酸”。如果能利用汽爆玉米秸秆对磷矿粉进行溶解,将对磷素的提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首先利用汽爆玉米秸秆溶解磷矿粉,探索了磷矿粉的溶解新工艺,并制备了秸秆腐植酸肥料,其次探究了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新工艺,并对比分析了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的溶磷效果,然后将酸碱再生循环理论用于造纸碱回收,将磷酸用于木质素的提取,上清液苛化得到可以循环利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基于两个关键技术对生物质炼制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对其中的能量与物质流进行分析,规划了产品集成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后,半纤维素降解,木质素软化,细胞壁表面破裂暴露出大量活性基团,其中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在高压反应釜中表现出有机酸的性质,对磷矿粉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加入氯化钙和硫酸钙等无机盐可以加速汽爆秸秆的降解,从而增强对磷矿粉的溶解作用。研究发现,加入20%的氯化钙对溶磷效果最好,加入硫酸氢钠在180℃下反应5h时,溶磷率最大。溶磷后的秸秆形成腐植酸用于小麦盆栽实验,结果发现施加0.2%的腐植酸液小麦的株高、根长、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大值。(2)利用汽爆秸秆作为固态发酵的培养基培养巨大芽孢杆菌,结果发现,固态发酵第8天时,基质中有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其最大的溶磷率可达0.1%,是液态发酵溶磷率的5倍。对发酵后磷矿粉的表观形貌和微观尺寸表征后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磷矿粉表面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溶解孔洞,且磷矿粉颗粒粒径由375.43 μm逐渐减小到49.73 μm,说明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很好地溶解了磷矿粉。(3)酸碱再生循环的理念用于造纸碱回收工艺,木质素的提取率可达90%,生成的循环碱液中氢氧化钠浓度可达10 g/L,补加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重新用于循环蒸煮,分析了碱液循环次数对生物质组分拆分的影响,发现在五次循环中,纤维的卡伯值几乎不变,但是纤维素的得率急剧下降。(4)基于酸碱再生循环的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中,所选的最佳技术路线节省了约42%的能耗,新的碱回收工艺节省了 60%的能耗,通过物质流分析发现,可节省80%的用水量,同时形成了以造纸、木质素碳纳米管、木质素复合膜、低聚木糖和腐植酸五种产品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秸秆的经济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新型清洁溶磷工艺,虽然其溶磷率有限,但是溶磷后的秸秆形成了腐植酸,可以作为土壤肥料施用。固态发酵很好地发挥了节水节能的优势,利用磷酸酸化工艺不仅可以高效回收木质素,还节约了处理污水的能耗,形成了蒸煮碱液的循环。对生物质炼制过程进行系统集成,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磷化工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都提供了新思路。

王潇[10](2020)在《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具有本色浆白度较高、易漂、得率高、纸浆强度高、适用材种多等特点。然而,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污染负荷大、排放困难,大大限制了纸浆的产量。本论文以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为原料,采用絮凝-生化-芬顿工艺联合处理废液,以期实现降低废液的污染负荷,以及分离废液中的木质素磺酸盐并制备活性炭以达到高值化利用的目的。首先,探究了不同混凝剂对废液性能的影响,筛选得到#3 PAC在去除废液中化学需氧量(COD)、色度和木质素浓度方面表现优异。当#3 PAC添加量为7.0 g/L,废液pH 7.0时,废液中COD去除率为49.7%,色度去除率为95.9%,木质素去除率为59.4%。其次,采用筛选的最佳混凝剂(#3 PAC)与助凝剂(PAM)复配处理废液,探究了絮凝工艺条件对废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PAM复配絮凝处理废液的较优工艺(#3 PAC添加量为5.0 g/L,CPAM添加量为2.0 mg/L,pH 7.0)下,废液中COD、色度和木质素去除率分别为49.5%、95.4%和54.1%。再次,将复配絮凝处理下所得的废液进行活性污泥处理和芬顿处理。活性污泥处理后,COD、木质素和UV254去除率分别为50.9%、24.3%和16.4%。进一步芬顿处理后,废液中COD、色度、木质素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54.7%、86.6%、67.2%和 79.8%。最后,进行木质素的分离、表征和应用:(1)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酸析法和超滤法)从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中提取分离出木质素,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滤木质素和酸析木质素中均含有木质素典型的芳香环结构和官能团;酸析木质素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2)通过氢氧化钾(KOH)活化,将酸析木质素制备成木质素基活性炭,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木质素基活性炭材料是高度无序的,具有微孔和介孔共存的分层孔结构,并且微孔结构大量存在。经KOH活化后,木质素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881.12 m2/g,总孔容为0.806 cm3/g,其中微孔体积为0.692 cm3/g,这意味着木质素基活性炭材料有望在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造纸废液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纸废液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秸秆生物机械制浆酶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造纸发展历程
    1.3 制浆方法
        1.3.1 机械制浆
        1.3.2 化学制浆
        1.3.3 化学机械制浆
        1.3.4 生物制浆
    1.4 主要的造纸原材料
        1.4.1 木本类纤维
        1.4.2 草本类纤维
        1.4.3 废纸纤维类
        1.4.4 其他
    1.5 小麦秸秆
        1.5.1 小麦秸秆的产量
        1.5.2 小麦秸秆的化学组成
        1.5.3 小麦秸秆的应用
    1.6 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背景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酶制剂对小麦秸秆制浆效果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产地小麦秸秆成分分析
        2.3.2 制浆造纸酶活力的测定
        2.3.3 制浆工艺的初步确定及单酶制浆效果指标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小麦秸秆成分分析结果
        2.4.2 制浆造纸酶酶活力的测定
        2.4.3 制浆造纸酶对制浆效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麦秸秆制浆工艺条件的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对打浆度的影响
        3.4.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结果
        3.4.3 制浆工艺优化设计与结果
        3.4.4 拟合方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秸秆制浆效果的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扫描电镜(SEM)分析
        4.3.2 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分析
        4.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3.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浆液中糖组分的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SEM分析
        4.4.2 FT-IR分析
        4.4.3 XRD分析
        4.4.4 HPLC对浆液中糖组分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金竹草制浆工艺及其黑液循环蒸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金竹草概述
        1.2.1 金竹草介绍
        1.2.2 金竹草显着特点与潜在应用
    1.3 造纸纤维原料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1.4 植物纤维原料的烧碱法制浆
    1.5 植物原料的半化学法制浆
    1.6 制浆废液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7 工业碳排放核算研究现状
    1.8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8.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金竹草烧碱法制浆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化学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化学药品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分析方法
        2.3.2 纤维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2.3.3 金竹草烧碱法制浆实验
        2.3.4 浆料性能测定
        2.3.5 纸张物理性能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的分析结果
        2.4.2 纤维形态分析结果
        2.4.3 烧碱法制浆结果分析与讨论
    2.5 金竹草烧碱法制浆蒸煮反应参数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竹草烧碱法半化学制浆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金竹草烧碱法半化学制浆实验
        3.3.2 浆料性能测定
        3.3.3 纸张物理性能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氢氧化钠用量对纸浆得率和纸张性能的影响
        3.4.2 蒸煮温度对纸浆得率和纸张性能的影响
        3.4.3 保温时间对纸浆得率和纸张性能的影响
    3.5 金竹草烧碱法半化学制浆蒸煮反应参数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液直接钙化碱回收及其滤液用于循环蒸煮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药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制浆黑液直接钙化碱回收处理工艺的介绍
        4.3.2 黑液钙化处理的滤液回用于循环蒸煮金竹草实验
        4.3.3 浆料性能测定
        4.3.4 纸张物理性能测定
        4.3.5 循环蒸煮黑液性质测定
        4.3.6 基于循环蒸煮制浆过程的碳流动核算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循环蒸煮对纸浆得率的影响
        4.4.2 循环蒸煮对纸浆打浆性能的影响
        4.4.3 循环蒸煮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4.4.4 循环蒸煮对黑液性质的影响
        4.4.5 循环蒸煮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4.6 基于循环蒸煮制浆过程的碳流动核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嗜热菌降解废弃生物质产氢偶联产甲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废弃生物质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1.1.1 废弃生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1.1.2 传统的废弃生物质处理方法
        1.1.3 基于生物转化的废弃生物质能源化方法
        1.1.4 废弃生物质制备生物炭
    1.2 废弃生物质的厌氧消化
        1.2.1 厌氧发酵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1.2.2 两相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技术的提出和发展
    1.3 废弃生物质厌氧发酵产氢技术
        1.3.1 厌氧发酵产氢菌株
        1.3.2 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预处理
    1.4 厌氧发酵强化技术
        1.4.1 生物强化
        1.4.2 生物炭材料的添加
        1.4.3 固定化材料的添加
        1.4.4 金属材料的添加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的主要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造纸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样品来源
        2.2.2 实验菌株
        2.2.3 仪器和试剂
        2.2.4 培养基及其制备
        2.2.5 实验方法
        2.2.6 分析和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造纸污泥原始菌种发酵产氢的研究
        2.3.2 造纸污泥原始菌群嗜热发酵过程中的细菌动态变化
        2.3.3 热纤梭菌的添加对造纸污泥产氢的影响
        2.3.4 底物浓度对热纤梭菌强化造纸污泥产氢的影响
        2.3.5 造纸污泥发酵产氢培养基的简化
        2.3.6 热纤梭菌强化造纸污泥半连续发酵产氢研究
        2.3.7 造纸污泥嗜热厌氧发酵残渣农用的潜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纤梭菌强化造纸污泥两相产氢产甲烷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样品来源
        3.2.2 实验菌株
        3.2.3 仪器和试剂
        3.2.4 培养基及其制备
        3.2.5 实验方法
        3.2.6 测定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纤梭菌强化造纸污泥厌氧发酵产氢过程的研究
        3.3.2 造纸污泥产氢偶联产甲烷和造纸污泥单相产甲烷研究
        3.3.3 甲烷发酵中细菌和古菌的动态变化
        3.3.4 产氢偶联产甲烷和单相产甲烷的能量回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嗜热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生物质产氢偶联产甲烷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样品来源
        4.2.2 实验菌株
        4.2.3 仪器和试剂
        4.2.4 培养基及其配制
        4.2.5 实验方法
        4.2.6 测定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过氧乙酸法预处理甘蔗渣和稻秆
        4.3.2 过氧乙酸预处理甘蔗渣和稻秆的生物糖化
        4.3.3 共培养降解HPAC-SCB和 HPAC-RS产氢
        4.3.4 HPAC-SCB半连续发酵产氢
        4.3.5 产氢废液半连续发酵产甲烷
        4.3.6 产氢偶联产甲烷的能量回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强化嗜热菌降解废弃生物质产氢产甲烷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品来源
        5.2.2 实验菌株
        5.2.3 仪器和试剂
        5.2.4 培养基及其配制
        5.2.5 实验方法
        5.2.6 测定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甘蔗渣生物炭的添加对C.thermocellum发酵产氢的影响
        5.3.2 甘蔗渣生物炭添加量的优化
        5.3.3 不同炭材料添加对C.thermocellum发酵产氢的影响
        5.3.4 生物炭促进C.thermocellum降解产氢的机理探究
        5.3.5 生物炭的添加对共培养降解HPAC-SCB产氢的影响
        5.3.6 生物炭的添加对造纸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5.3.7 生物炭的添加对产氢上清液产甲烷的影响
        5.3.8 生物炭促进HPAC-SCB产氢偶联产甲烷体系的能量回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生物质的定义
        1.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1.3 生物质精炼的概念
    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分离的目的及意义
    1.3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预处理分离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物理-化学法
        1.3.4 生物法
    1.4 弱碱盐法预处理
    1.5 生物质精炼产业与制浆造纸产业的结合发展
        1.5.1 我国生物质精炼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1.5.2 我国制浆造纸产业的废纸原料短缺问题
        1.5.3 生物质精炼产业与制浆造纸产业的结合是双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1.6 生物质精炼过程产品—“原浆”与造纸用浆的兼容性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论文的构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组分的清洁分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2.3.1 化学组分含量的测定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比表面积分析
        2.3.6 废液中BOD5和COD含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毛竹原料的化学组分分析
        2.4.2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化学组分的影响
        2.4.3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理化特性的影响
        2.4.4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纤维形貌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2.4.5 富纤维素组分作为制备乙酰丙酸原料的潜在价值评估
        2.4.6 氧弱碱盐蒸煮废液的污染负荷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3.3.1 化学组分含量的测定
        3.3.2 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3.5 纤维形态分析
        3.3.6 浆料打浆度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原浆化学组分分析
        3.4.2 XPS对原浆纤维表面化学特性分析
        3.4.3 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纤维表面分析
        3.4.4 纤维形貌分析
        3.4.5 纤维形态分析
        3.4.6 纤维强度性能分析
        3.4.7 打浆性能分析
        3.4.8 打浆度对原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成纸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4.3.1 纤维形态分析
        4.3.2 Zata电位的测定
        4.3.3 纸页物理强度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五种原浆的成纸性能分析
        4.4.2 蔗渣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优化
        4.4.3 半纤维素含量对成纸强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桉木板皮浆中浓臭氧漂白与二氧化氯漂白的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 造纸行业的发展现状
        1.2.2 造纸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桉木资源的应用开发
        1.3.1 桉木资源的分布与来源
        1.3.2 桉木和桉木板皮的利用
    1.4 化学法制浆漂白技术的发展
        1.4.1 传统多段漂白
        1.4.2 无元素氯多段漂白
        1.4.3 全无氯多段漂白
        1.4.4 常用的中浓清洁漂白技术
    1.5 臭氧漂白的研究现状
        1.5.1 臭氧漂白技术的发展
        1.5.2 臭氧漂白的基本原理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桉木板皮浆中浓压力臭氧漂白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酸处理的酸用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2.3.2 臭氧漂白时间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2.3.3 臭氧浓度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2.3.4 臭氧漂白温度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臭氧漂后桉木板皮浆的二氧化氯漂白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设计
        3.2.5 分析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实验法优化工艺
        3.3.2 中心组合实验法优化ClO2漂白条件
        3.3.3 两次漂白后的纸浆成纸性能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漂白后续二氧化氯漂白的废水污染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与分析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实验
        4.3.2 以AOX为响应值的CCD响应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漂白前后纸浆纤维特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和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方法与设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浆料尺寸分析
        5.3.2 浆料纤维形态变化
        5.3.3 浆料纤维表面结构变化
        5.3.4 结晶度变化
        5.3.5 官能团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麦草Bio-CMP制浆机理及废水高效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造纸行业概况
    1.2 麦草制浆工艺研究现状
        1.2.1 麦草制浆的必要性与优势
        1.2.2 麦草化机浆的发展概况
        1.2.3 麦草化肥法制浆工艺
        1.2.4 麦草生物制浆工艺
    1.3 白腐菌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研究
        1.3.1 白腐菌的生物学背景及其降解作用
        1.3.2 白腐菌处理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1.4 制浆废水的高效处理技术
        1.4.1 造纸废水来源及特点
        1.4.2 化机浆废水处理技术
        1.4.3 造纸废水的零排放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预处理对麦草木素的降解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白腐真菌Trametes sp.48424 的液体培养
        2.2.4 白腐真菌Trametes sp.48424 附着于麦草的培养
        2.2.5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产漆酶酶活的测定
        2.2.6 化学组成测定
        2.2.7 扫描电镜观察
        2.2.8 麦草酶解木素(Cellulolytic enzyme lignin,CEL)的提取
        2.2.9 CEL的红外谱图测定
        2.2.10 CEL的核磁共振碳谱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的形态特征
        2.3.2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产漆酶的酶活分析
        2.3.3 麦草预处理前后化学成分分析
        2.3.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分析
        2.3.5 麦草预处理前后CEL红外光谱分析
        2.3.6 麦草CEL的13C-NMR谱图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预处理对麦草制浆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机械法制浆工艺
        3.2.3 生物机械法制浆工艺
        3.2.4 化学机械法制浆工艺
        3.2.5 生物化学机械法制浆工艺
        3.2.6 纤维形态分析
        3.2.7 抄片及物理性能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制浆工艺的浆料纤维形态分析
        3.3.2 不同制浆工艺对成纸性能影响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麦草制浆废水的高效处理技术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制浆废水水质分析
        4.2.3 絮凝沉淀处理
        4.2.4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浆废水水质分析
        4.3.2 物理絮凝沉淀效果比较
        4.3.3 Al_2(SO_4)~(3+)Ca(OH)_2组合体系的絮凝机理分析
        4.3.4 不同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研究
        4.3.5 微生物曝气处理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1.1.1.1 备料废水
        1.1.1.2 制浆废水
        1.1.1.3 中段废水
        1.1.1.4 造纸白水
        1.1.1.5 污冷凝水
        1.1.1.6 末端废水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1.1.2.2 废纸脱墨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化处理法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1.2.2.2 混凝气浮法
        1.2.3 生化处理法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3.1 概述
        1.3.3.2 基本原理
        1.3.3.3 应用
        1.3.4 高级氧化法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4.3 声化学氧化
        1.3.4.4 臭氧氧化法
        1.3.4.5 芬顿氧化法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1.3.6 生态处理法
        1.3.7 生物酶法
        1.3.8 组合技术法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1.4.1 概述
        1.4.2 中水回用技术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造纸废水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3.2.1.1 PH值的测定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3.2.2 PFS的制备
        3.2.3 絮凝实验
        3.2.4 响应面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4.2.2 分析方法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4.2.2.3 CODCR的测定
        4.2.2.4 色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中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无机膜的制备
        5.2.2 pH值的测定
        5.2.3 TDS的测定
        5.2.4 电导率的测定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5.2.6 色度的测定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5.2.9 总铁含量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造纸废液中半纤维素的改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前言
    1.1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概况
        1.1.1 APMP制浆概况
        1.1.2 APMP制浆废液处理及利用现状
    1.2 半纤维素概述
        1.2.1 半纤维素结构
        1.2.2 半纤维素的性质及应用
    1.3 半纤维素的改性
        1.3.1 醚化改性
        1.3.2 酯化改性
        1.3.3 交联改性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2 造纸废液中半纤维素的提取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浆废液各组分分离及含量测定
        2.3.2 制浆废液的糖组分含量分析
        2.3.3 半纤维素的糖组分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制浆废液中的各组分含量分析
        2.4.2 制浆废液中的糖组分含量分析
        2.4.3 半纤维素中糖组分含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半纤维素的醚化改性——羧甲基半纤维素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合成
        3.3.2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取代度测定
        3.3.3 红外光谱(FT-IR)测定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5 核磁共振(NMR)图谱测定
        3.3.6 分子量(GPC)测定
        3.3.7 热失重测定(TGA)
        3.3.8 抗氧化性测定
        3.3.8.1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3.3.8.2 DPPH自由基清除率
        3.3.9 吸湿、保湿性测定
        3.3.10 抗菌活性测定
        3.3.11 细胞毒性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反应机理探究
        3.4.2 羧甲基半纤维素合成的工艺探究
        3.4.3 羧甲基半纤维素的FT-IR分析
        3.4.4 SEM形貌分析
        3.4.5 ~1H-NMR谱图分析
        3.4.6 2D-HSQC谱图分析
        3.4.7 分子量(GPC)分析
        3.4.8 热稳定性分析
        3.4.9 抗氧化性
        3.4.9.1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3.4.9.2 DPPH自由基清除率
        3.4.10 吸湿、保湿性
        3.4.11 抗菌活性
        3.4.12 细胞毒性
    3.5 本章小结
4 半纤维素的酯化——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的合成
        4.3.2 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合成的响应曲面设计
        4.3.3 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的取代度测定
        4.3.4 红外光谱(FT-IR)表征
        4.3.5 抗氧化性测定
        4.3.6 吸湿、保湿性测定
        4.3.7 抗菌活性测定
        4.3.8 细胞毒性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对羟基苯甲酸羧甲基半纤维素酯的合成机理
        4.4.2 响应曲面实验结果分析
        4.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4 抗氧化性
        4.4.4.1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4.4.4.2 DPPH自由基清除率
        4.4.5 吸湿、保湿性
        4.4.6 抗菌活性
        4.4.7 细胞毒性
    4.5 本章小结
5 半纤维素的交联——半纤维素基水凝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制备
        5.3.2 交联剂(MBA)对水凝胶合成的探究
        5.3.3 红外光谱(FT-IR)表征
        5.3.4 不同pH值和温度下水凝胶的溶胀性能测定
        5.3.5 水凝胶形貌表征
        5.3.6 水凝胶保水性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合成机理探究
        5.4.2 交联剂(MBA)对水凝胶溶胀率的影响
        5.4.3 FT-IR分析
        5.4.4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温度敏感性
        5.4.5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pH敏感性
        5.4.6 水凝胶形貌分析
        5.4.7 水凝胶的保水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磷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1.1.1 磷素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
        1.1.2 磷矿溶解工艺现状及进展
        1.1.3 有机酸溶磷新工艺的发展
    1.2 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1.2.1 玉米秸秆用于磷矿的溶解
        1.2.2 玉米秸秆制备腐植酸现状
        1.2.3 玉米秸秆碱法炼制存在的难题
    1.3 酸碱再生循环与生物质炼制结合的意义
        1.3.1 酸碱再生循环的理论基础
        1.3.2 生物质炼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新工艺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
        2.2.3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
        2.2.4 植物生长实验
        2.2.5 分析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汽爆秸秆与未汽爆秸秆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2 汽爆秸秆耦合无机盐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3 硫酸氢钠对磷矿的溶解效果研究
        2.3.4 不同固含量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5 秸秆溶解磷矿粉的机理分析
        2.3.6 不同体系溶解磷矿粉的结果对比与综合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秸秆固态发酵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菌种的培养活化
        3.2.3 培养基的制备
        3.2.4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3.2.5 磷矿粉液体发酵
        3.2.6 磷矿粉固态发酵
        3.2.7 分析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3.2 发酵基质中有机酸的含量分析
        3.3.3 磷矿粉基质特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磷酸再生循环在秸秆造纸碱回收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4.2.2 秸秆皮原料的制备
        4.2.3 玉米秸秆碱处理
        4.2.4 木质素的提取
        4.2.5 循环碱液的制备
        4.2.6 分析与表征方法
    4.3 酸碱再生循环过程理论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木质素沉降规律的研究
        4.4.2 再生循环碱液的浓度变化规律
        4.4.3 磷酸酸化对碱回收过程COD的影响
        4.4.4 纤维蒸煮得率及蒸煮效果分析
        4.4.5 小结
第5章 基于酸碱循环理论的生物质炼制过程集成
    5.1 前言
    5.2 酸碱循环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过程的研究
        5.2.1 生物质炼制技术路线集成的构建
        5.2.2 系统能量及物质流分析
        5.2.3 多产品集成体系规划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部分图表原始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我国制浆造纸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3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概述
    1.4 化学法制浆概述
    1.5 化学法制浆废液
    1.6 化学法制浆废液的处理方式
        1.6.1 混凝法
        1.6.2 膜分离技术
        1.6.3 高级氧化法
        1.6.4 生物法
    1.7 化学法制浆废液中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
        1.7.1 木质素
        1.7.2 木质素的分离
        1.7.3 木质素的应用
    1.8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8.1 研究对象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化学药品及设备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4 实验流程
    2.2 实验方法
        2.2.1 化学组分测定
        2.2.2 酸析处理
        2.2.3 混凝处理
        2.2.4 PAC/PAM复配絮凝处理
        2.2.5 活性污泥处理
        2.2.6 芬顿处理
        2.2.7 木质素的分离与表征
        2.2.8 活性炭的制备
        2.2.9 活性炭的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废液化学组分分析的研究
    3.2 废液的处理
        3.2.1 酸析处理
        3.2.2 混凝剂处理对废液特性的影响
        3.2.3 PAC/PAM复配的处理效果
        3.2.4 活性污泥处理
        3.2.5 芬顿处理
    3.3 木质素的分离与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热重分析
    3.4 活性炭的表征
        3.4.1 酸析木质素的化学组分分析
        3.4.2 活性炭的表面形貌分析
        3.4.3 活性炭的N_2等温吸附脱附曲线
        3.4.4 活性炭的孔径分析
        3.4.5 活性炭的XRD分析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四、造纸废液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秸秆生物机械制浆酶催化机制研究[D]. 卫姗.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金竹草制浆工艺及其黑液循环蒸煮的研究[D]. 吴金林. 广西大学, 2020
  • [3]嗜热菌降解废弃生物质产氢偶联产甲烷研究[D]. 安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D]. 鲁红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桉木板皮浆中浓臭氧漂白与二氧化氯漂白的工艺与机理研究[D]. 夏睦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麦草Bio-CMP制浆机理及废水高效处理技术的研究[D]. 毕淑英.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 [7]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造纸废液中半纤维素的改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陈婷.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D]. 刘菲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10]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D]. 王潇.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废纸如何影响植物生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