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的高考分数线

倾斜的高考分数线

一、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陈融莉[2](2018)在《近二十年我国考试区域公平研究述评》文中认为考试背后的公平问题一向备受关注,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000年以来以"考试"及"区域公平"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从科举时代到现代的高考,考试区域公平的问题一直存在着,近些年衍生出的"高考移民""异地高考"及"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等问题与清代的"冒籍"现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其本质都反映出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两难选择,相关研究成果都很丰富,但对于如何在"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二者之间求得平衡还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徐东波[3](2016)在《再谈高考录取中的区域公平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从科举到当今之高考,录取的区域公平问题一直被人们广泛讨论,今日仍不乏有迹象表明高考录取中存在区域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性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重点院校分布不均有关系,且尚无较好的一致解决方案。对此,从一些地区抽取几个经历过高考的考生,并进行深入访谈,发现不同区域考生对此问题认识不一,但也都从一个层面说明了当下高考录取中仍存在区域不公平问题,具体体现为各地区考大学难易程度不同、重点院校属地化招生严重等,但亦有一些好的建议或政策正在或将要惠及贫困地区。

熊露[4](2014)在《我国高考招生公平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目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对于个别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剧了我国高考招生的不公平性,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十年来,学界以录取分数线为起点对影响我国高考招生公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对策。回顾以往研究,总结经验与不足才可以把我国高考招生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徐艳君[5](2013)在《美国照顾政策的伦理研究 ——兼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文中指出在美国由于历史的歧视导致黑人种族发展的滞后。出于补偿正义的考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启动了照顾政策(Affirmative Action),在就业和就学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平等的原则,对黑人种族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优先考虑和优先机会,以期消除种族歧视的影响,促进真正的种族平等。照顾政策在10925号总统令里的定义原为,不同种族的的人平等地参与竞争,最有能力的人获得最后的机会,不能因为种族、肤色、性别等原因剥夺他们参与竞争的机会,最后凭借个人能力择优录取而不是择肤色和种族录取。但是美国社会崇尚的是自由竞争和能力原则,在同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下,每个人凭借个人的能力获得机会。因此有些人认为反歧视法废除了对黑人的歧视,给予黑人和白人同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这相对于以前黑人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参与自由竞争的机会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而且只能到此为止。有些人则认为这远远不够,除了废除种族歧视还应该积极主动帮助黑人,给予黑人更多的机会。由于照顾政策强调种族的存在,这在形式上正好与宪法规定的各种族平等保护以及能力原则相悖,所以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争议。照顾政策自实施五十多年以来,人们对照顾政策的理解一直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六十年代中期人们对照顾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很多疑义,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照顾政策引发的争议日益激烈,九十年代以后,大众认为照顾政策的实施大多小于多元化的考虑,至于对于黑人种族的补偿问题,已经退出大家的视野。2000年以后大众认为照顾政策应由种族的区分(race-based)转向阶级的区分(class-based)。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反歧视与反向歧视的冲突;差别与平等的冲突;合法性与合理性冲突;补偿原则与能力原则的冲突;配额制和人口代表制与机会均等原则的冲突;照顾政策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中平等保护原则的冲突等。有些人认为整体因为其中个人的不公正待遇而受到优惠照顾是不公平的,因为在道德意义上讲不存在这样的整体。有些人认为个人因其种族、年龄、性别等因素受到歧视,那么这些本身与道德无关性的因素,在补偿公正这里就具有了道德相关性。实施照顾政策的目的在于实现各种族的平等保护,建立一个“种族中立”的录用原则,种族的区分以及种族优惠只是一个达到种族无差别对待的一个手段。有些人认为社会制度影响人能力的高低。由于过去的歧视造成黑人能力发展的落后,那么根据能力标准作为聘用的标准,不但是不公平的,而且还会是社会恶化,加剧社会不公平。所以,对黑人在就业机会上适当照顾,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将来更好地参与竞争,真正能够争取到机会,机会公平才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句空话。所以从长远来看,照顾政策是对机会公平的保护,而不是破坏了机会的公平。照顾政策是否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呢?本文对美国照顾政策进行伦理考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承认道义论或正义论的补偿正义原则与功利论的最大功利原则的基础上,考量照顾政策是否符合上述两项伦理原则;其次,审查美国照顾政策在当今的继续实施,是否已经涉及到上述两个伦理原则之间的相互冲突。照顾政策从当初的设计来看,更多的着眼于正义原则,认为对受到不公平对待的黑人实行照顾是公平的,但是照顾政策已经实施了很多年,现在继续执行更多地是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人们认为这项政策有利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等诸多社会功利,符合最大功利原则。对于美国的照顾政策,道义论者会认为,如果这项政策符合道德原则,或者符合正义原则的,那就必须去推行,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有好的功利后果,是否会获得最大的社会功利。当上述两个伦理原则之间发生相冲突的时候,何者优先,两大原则如何排序?结合正义和功利原则来考察该政策,人们持有多种观点。本文提出,在中国我们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不是由于他们在历史上受到歧视而给予补偿,而是由于地域的原因社会资源占有不足,于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向少数民族倾斜,给予少数民族更多的照顾。虽然两国实施照顾政策或者优惠政策的原因不一样,实施政策采用的手段类似。在高考招生领域,中美两国有着多种相似之处。一个追求公平的社会,如果社会资源不均衡的分配,那么照顾政策就会存在。只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照顾的对象和手段不一样。只有提高社会最不利者的生活水平,这样的照顾政策或优惠政策才是公平的。比较了中美两国照顾政策和优惠政策的异同之后,具体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加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于我国高考加分中一些极端因素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出我国的高考分数线对教育资源发达的地方的考生的照顾是一种“伪照顾政策”,实为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向教育不发达地区倾斜才是真正的优惠政策。高考加分一定要维护社会“公平”的正义的基础理念,考虑到各种族的差别,做到在高等教育起点上实现教育公平,同时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加分优惠,达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统一。

李立峰[6](2010)在《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演变及成因探析——兼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演化的基本走势,并从高校招生数、高等教育资源和基础教育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原因,认为"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的形成与各地非均衡发展的经济、人口、文化、就业和教育资源配置及地理位置等息息相关,考试公平是一种理想方向,区域公平则是根据国情做出的现实选择。对于入学机会的分配,要区分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和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既要采取有效措施调控政府宏观政策带来的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要尊重和保护地理位置等非社会因素提供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吴根洲[7](2010)在《理性解读“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评李立峰新着《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文中提出李立峰博士的《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对"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这个十分复杂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该书超越以往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研究建立在复合正义论基础之上,拥有一个有足够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而选择历史轨迹的梳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既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也是保障研究水平的必要条件;该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正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形成的根源、解决的途径与改革的方向等问题均进行了创新性的论述。

郑若玲[8](2009)在《高考录取中公平诉求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考试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客观、公正的甄别人才的手段。在中国这个名副其实的考试大国,数千年来,考试尤其是选拔性考试一直是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早在千年前就开始了取中公平问题的争论及其实践探索。民国时期的高等学校也在高校招生方面先后进行过数次"谋地方教育均平"之努力。

李小娟[9](2008)在《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及其改革高度关注,关注的热点主要是高考的公平性,而在高考公平性的讨论中,焦点又集中于各省市之间"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和高校招生自主权现象。本文通过对高考运作中出现的社会舆论关注的两个"不公平"现象进行解析说明,从而认识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李立峰[10](2008)在《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历史演化及理性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针对高考录取中"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的形成及其论争,从长时段考察了高考分数线演化的历史趋势,结合招生数量、高等学校地理分布等因素,本文认为对高考分数和"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的原因的认识不够理性和客观;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都各有其合理性,高考改革的方向是立足现实,在考试公平的区域公平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

二、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论文提纲范文)

(1)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近二十年我国考试区域公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21世纪以来我国“考试区域公平”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对科举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的述评
    (一) 我国追求区域公平的科举史
    (二) 科举时代的冒籍问题
    (三) 小结
三、对高考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的述评
    (一) “高考移民”问题研究
    (二) “异地高考”问题研究
    (三) “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研究
    (四) 小结
四、总结

(4)我国高考招生公平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高考招生公平问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三、研究成果概述
四、研究展望

(5)美国照顾政策的伦理研究 ——兼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状况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照顾政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照顾政策的起源
    第二节 照顾政策的开端
    第三节 照顺政策的发展期
    第四节 照顾政策的转折点
    第五节 照顾政策的哀落期
第二章 美国照顾政策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美国照顾政策前期的伦理论争:补偿正义与机会均等的悖论
        一、补偿正义与道德相关性因素的论争
        二、个体补偿与群体补偿的论争
        三、反歧视与补偿正义的论争
        四、个人能力与结果公平的论争
        五、照顾过剩和照顺不足的论争
        六、群体补偿的代价
    第二节 美国照顾政策后期的伦理论争:种族不平等与种族融合的矛盾
        一、能力原则与配额制的论争
        二、榜样的作用与多元化的论争
第三章 美国照顾政策的伦理考量
    第一节 照顾政策:公平还是不公平
    第二节 照顾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第三节 照顾政策中何者优先:道义还是功利
    第四节 照顾政策:机会平等还是机会不平等
第四章 补偿还是照顾:美国照顾政策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之异同
    第一节 中美两国照顾政策或优惠政策的不同之处
        一、基于补偿的美国照顾政策
        二、基于照顾的我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第二节 中美两国照顾政策或优惠政策的相同之处
        一、“配额制”与“高考加分制度”
        二、“再教育”与“预科班”
        三、“聘用少数民族教师”与“培养少数民族教师骨干”
        四、“奖学金”与“经济资助”
第五章 美国照顾政策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启示——以中国高考加分为例
    第一节 国家对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加分现状
        一、高考加分优惠政策操作简单,汉族与少数民族一刀切
        二、少数民族之间对加分政策的无区别化
    第二节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争议
        一、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是对教育机会均等权的保护
        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是对汉族的反向歧视
        三、中国高考分数线的伪照顾政策:分数线向北京、上海等地倾斜
参考文献
后记

(6)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演变及成因探析——兼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一、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演化
二、高考分数线起伏变易的因素分析
    (一)招生数量与高考分数线的变化
    (二)高等教育资源与高考分数线的变化
    (三)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高考分数线的变化
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配

(7)理性解读“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评李立峰新着《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足够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2 合适有效的研究切入点
3 富有价值的研究创新点

(10)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历史演化及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的形成及其论争
二、各省高考分数线的历史演化及趋势
三、对“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及其论争的理性分析
    (一) 对高考分数和“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的原因的认识不够理性和客观
    (二) 从历史和现实因素来看, 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入学机会的地域公正分配问题也存在内在的张力
    (三) 从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构成和影响分数线的深层原因来看, 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
    (四)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分配的问题不仅因牵涉到诸多现实因素而陷入两难困境, 而且, 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 或者说个体权利和集体权利的价值分歧也制约了入学机会的公正分配

四、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2]近二十年我国考试区域公平研究述评[J]. 陈融莉. 湖北招生考试, 2018(03)
  • [3]再谈高考录取中的区域公平问题[J]. 徐东波. 湖北招生考试, 2016(03)
  • [4]我国高考招生公平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 熊露. 现代企业教育, 2014(18)
  • [5]美国照顾政策的伦理研究 ——兼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D]. 徐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 [6]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演变及成因探析——兼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配[J]. 李立峰.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02)
  • [7]理性解读“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评李立峰新着《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J]. 吴根洲. 中国考试, 2010(04)
  • [8]高考录取中公平诉求的历史考察[A]. 郑若玲. “高校招生与宪法平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9]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J]. 李小娟. 教育与职业, 2008(02)
  • [10]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历史演化及理性分析[J]. 李立峰. 考试研究, 2008(01)

标签:;  ;  ;  ;  ;  

倾斜的高考分数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