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Chance骨折及屈伸过伸损伤的外科治疗

胸腰椎Chance骨折及屈伸过伸损伤的外科治疗

一、胸腰椎Chance骨折和屈曲过伸型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冯勇,雍浩川,张晓星,晁瑞,张鑫,邓志龙,曹志东[1](2020)在《经皮内固定治疗单纯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植骨融合单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屈曲-牵张型(AO分类B型)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采用非植骨融合单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39例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屈曲-牵张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总结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手术时间(85.52±6.10) min,术中出血量(60.34±23.12) ml,支具保护下地行走时间(2.61±0.35) d,住院天数(9.47±1.61)d。所有患者随访(14.22±1.16)个月,随时间推移,39例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着减少(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9例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显着增加(P<0.05),而矢状面Cobb角显着减少(P<0.05)。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无显着改变(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结论]非植骨融合单纯经皮微创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的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屈曲-牵张型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安全有效。

方威[2](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手术数据及术后疗效,探讨手术治疗入路的选择。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2例符合筛选标准且资料完整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其中15例行前路手术,9例行后路手术,8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按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三组。骨折节段位于C5节段以上5例,位于C5-7节段27例。骨折线经椎体5例,经椎间隙18例,同时经椎间隙及椎体9例,伴有脱位23例。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4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Cobb角、VAS评分(见附表1)、ASIA评级(见附表2)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行6-24月随访,平均为15.8月。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长为118.35±15.19min,术中出血量为145.29±16.45ml,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70个月;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13.72±34.16min,术中出血量为324.29±31.75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62个月;前后路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78.27±35.85min,术中出血量为692.74±62.94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59个月。前路组与另外两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入路均可使骨折移位患者颈椎序列恢复正常,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术后疼痛均有缓解,术后3天前路手术疼痛改善较另外两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随访,三组间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均可以使骨折得到良好愈合,组间比较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ASIA评级较术前提高,7例患者术前为B级,术后6月随访恢复为C或D级;12例患者术前为C级,术后6月随访为D或E级,4例患者术前为完全脊髓损伤,术后6月随访神经功能有所恢复。1例患者行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术后1周好转;1例后路手术患者因体位受限,翻身护理不当,并发褥疮;2例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并发肺部炎症,经抗感染治疗后缓解。结论:1.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患者,单纯前路、单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均能使骨折获得良好愈合,在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颈椎稳定性重建方面均有明显好转。2.前路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疼痛缓解方面均优于单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内固定强度优于单纯前路手术,对处理后方椎板、关节突骨折脱位的患者具有优势。3.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可优先考虑单纯前路手术,但也应当结合颈椎三柱受损程度、脊髓致压物的位置、颈椎畸形情况(屈曲或过伸)、全身状态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等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凌杜华[3](2020)在《颈椎矢状骨折影像学分型及治疗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颈椎矢状骨折在CT影像学的表现形态提出分型,并探讨其治疗选择。方法: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305例颈椎骨折病例中筛选颈椎矢状骨折病例,根据颈椎矢状骨折在CT上表现的骨折形态进行分型。记录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矢状骨折节段、合并伤及其治疗方式,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进行神经功能的评定,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颈椎矢状骨折与ASIA分级的相关性,并回顾性分析颈椎矢状骨折的治疗方式来探讨其治疗选择。结果:本研究纳入的颈椎矢状骨折病例共17例,占同期颈椎骨折的5.57%。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16-55岁,平均38岁,损伤原因主要为高处坠落9例,交通车祸6例,重物砸压1例,跌倒1例,矢状骨折节段主要分布在C5、C6。根据颈椎矢状骨折CT上表现的骨折形态,提出具体的分型如下:Ⅰ型(单纯椎体骨折型),单纯椎体骨折,无脱位,且不伴有椎弓(椎弓根或椎板)骨折,本组纳入4例,占23.53%(4/17);Ⅱ型(单侧椎弓骨折型),椎体骨折,无脱位,合并单侧椎弓(椎弓根或椎板)骨折,本组纳入3例,占17.65%(3/17);Ⅲ型(双侧椎弓骨折型),椎体骨折,无脱位,合并双侧椎弓(椎弓根或椎板)骨折,本组纳入1例,占5.88%(1/17);Ⅳ型(骨折脱位型):椎体骨折,颈椎脱位,伴或不伴椎弓(椎弓根或椎板)骨折,本组纳入9例,占52.94%(9/17)。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Ⅰ型相比于Ⅳ型,ASIA分级至少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0.023倍(P=0.018),Ⅱ型相比于Ⅳ型,ASIA分级至少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0.01倍(P=0.009)。1例Ⅳ型骨折患者入院4天后因呼吸衰竭、死亡,3例给予Halo-Vest支架固定,其中2例Ⅰ型骨折及1例Ⅱ型骨折,余13例予手术治疗,2例Ⅰ型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2例Ⅱ型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1例Ⅲ型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7例Ⅳ型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与治疗前ASIA分级相比,治疗后1月后3例(18.75%)患者ASIA分级有提升。结论:颈椎矢状骨折作为一种较为少见的颈椎骨折类型,多发生在高处坠落和交通车祸高能量暴力损伤中,伴有严重的脊髓损伤。我们基于CT影像学提出的颈椎矢状骨折分型简单、实用,可反映损伤的严重程度,对治疗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欢欢[4](2020)在《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T12和L2下斜固定治疗L1严重爆裂骨折(LSC≥7分)的有限元模型并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质,探讨下斜置钉的安全性。方法:采集一名健康志愿者的胸腰段CT数据,建立L1重度骨折T12和L2 Schanz椎弓根钉下斜固定有限元模型。以平行上椎体终板置钉为0°,分别建立T12和L2Schanz椎弓根钉下斜O°、5°、10°和15°固定4组有限元模型。在T12上表面施加350N垂直载荷模拟单纯直立状态或同时加载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工况下螺钉最大应力及伤椎位移。结果:本研究模型有效性验证成立。螺钉最大应力均位于前屈时上位螺钉根部,螺钉最大应力值差异不明显,且均低于螺钉疲劳阈值。在350N垂直载荷模拟直立状态,或同时加载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工况下O°、5°、10°和15°时4组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直立):230.1861MPa、217.8517MPa、232.8764MPa、220.0251MPa;(前屈):230.3132MPa、217.9787MPa、233.0026MPa、220.1519MPa;(后伸):230.0590MPa、217.7247MPa、233.0026MPa、220.1519MPa;(左侧弯):230.1612MPa、217.7936MPa、232.8186MPa、219.9670MPa;(右侧弯):230.2109MPa、217.9098MPa、232.9342MPa、220.0382MPa;(左旋转):230.1049MPa、217.8656MPa、232.8902MPa、220.0382MPa;(右旋转):230.2672MPa、217.8380MPa、232.8626MPa、220.0119MPa。椎伤位移量表现为前缘多于后缘,上缘多于下缘,伤椎空化区上部椎体向下位移,而空化区下部椎体向上位移。各组伤椎轴向最大应力绝对值分别为:(直立):3.1992mm、3.1992mm、3.2877mm、3.0861mm;(前屈):3.2013mm、3.0604mm、3.2897mm、3.0881mm;(后伸):3.1972mm、3.0563mm、3.2857mm、3.0841mm;(左侧弯):3.1991mm、3.0582mm、3.2876mm、3.0862mm;(右侧弯):3.1904mm、3.0585mm、3.2878mm、3.0863mm;(左旋转):3.1993mm、3.0584mm、3.2878mm、3.0862mm;(右旋转):3.1992mm、3.0583mm、3.2877mm、3.0861mm。结论:邻近上下椎Schanz钉下斜固定治疗L1爆裂骨折时下斜角度的变化未改变螺钉的最大应力且断钉风险低,复位后L1骨质缺损区存在微动/位移,这种微动可能是术后伤椎再塌陷的原因。

朱金琨[5](2020)在《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提供一种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09月01日至2019年02月28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8周、治疗1年4个时间节点时椎体前缘高度比(RAVH)、椎体后凸Cobb角、胸腰椎疼痛评分(NRS)、胸腰椎功能障碍评分(ODI)的变化,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组内、组间比较,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本研究因各种原因脱落6例,最终纳入5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1)影像学指标:组内效应:不同时间段患者伤椎后凸 Cobb角及RAVH的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且治疗方式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不同时间段两组间进行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评价指标:组内比较:两组各个时间点的NR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的NRS.评分及ODI评分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治疗后1年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两种治疗方式对于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伤椎高度、后凸畸形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椎体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RAVH)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在中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异。因此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为稳定的、无脊髓损伤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少痛苦、低费用的治疗方案。

陈啸[6](2020)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置钉准确性与椎弓根参数间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CT来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置钉准确性与椎弓根宽度(outer pedicle width,OPW)、椎弓根角度(transverse pedicle angle,TPA)、关节突关节内聚程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08-2019.4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因胸腰椎单节段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共计380枚经皮椎弓根螺钉,术后复查CT平扫+三维重建,根据Mobbs-Raley简易分级标准评价置钉准确性并进行分组。CT上测量所有置钉节段OPW,TPA,关节突关节内聚程度,分组比较其与置钉准确性的关系。结果380枚螺钉中,完全在椎弓根内的螺钉有341枚(0级);39枚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1级29根,2级10根,3级0根,准确率89.74%;其中胸椎(T9-T12)准确率93.27%,腰椎(L1-L5)准确率88.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枚穿破椎弓根皮质的螺钉中,有31枚穿破外壁,8枚穿破内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级组置钉节段椎弓根最窄外径8.19±1.31mm,穿破组(1、2、3级)椎弓根最窄外径6.70±1.8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穿破外壁组6.71±1.82mm,穿破内壁组6.68±1.9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破外壁1级组7.16±1.73mm,穿破外壁2级组5.41±1.4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级组所在胸腰椎椎弓根角度8.74±1.37°,穿破外壁组所在胸腰椎椎弓根角度9.26±1.73°,穿破内壁组所在胸腰椎椎弓根角度8.89±1.18°,其中0级组与穿破外壁组所在胸腰椎椎弓根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关节突间距(superior inter facet width,IFW)与椎管宽度(process to the spinal canal width,SCW)的比值作为衡量关节突关节内聚程度的标准,其中0级组比值1.85±0.16,小于穿破外壁组的1.96±0.1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穿破外壁组比值1.96±0.18与穿破内壁组1.74±0.14也具有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不良置钉率与文献中报道的相符,其置钉准确性可能与椎弓根直径、椎弓根角度、关节突关节内聚程度等有关。

毕航川[7](2019)在《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出针对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方法。探讨此分型与致伤原因、损伤机制间的关系;利用分型提示损伤程度及预后;利用分型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分析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估该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2018.3我院收治的11例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通过收集致伤原因、影像学表现、脊髓神经功能情况、合并损伤、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手术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方法:根据重叠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重叠型、后重叠型,侧方重叠型。根据椎体损伤数目,可分为Ⅰ型(单椎体损伤),Ⅱ型(多椎体损伤),根据椎体损伤的程度,Ⅰ型损伤又分为两种亚型:Ⅰ A型(椎体损伤轻),ⅠB型(椎体损伤重)。利用该分型方法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长节段固定、椎管减压、植骨融合的术式治疗。Ⅰ型损伤节段短,均采用单纯后入路手术;ⅠA型椎体损伤轻,不做椎体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仅做后外侧植骨融合;ⅠB型椎体损伤重,需行椎体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Ⅱ型损伤节段长,首选单纯后入路手术,复位困难时增加前方切口,采用前后联合入路;Ⅱ型为多椎体损伤,需要切除多个受损严重的椎体及椎间盘,行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比、重叠长度、滑脱程度;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ASIA分级;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6±8.5)个月。经过手术治疗,11例患者的脊柱重叠畸形、滑脱移位、椎体高度均获得满意矫正。在手术创伤方面:Ⅰ型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两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Ⅰ型与Ⅱ型无差异。在手术并发症、内固定/植骨融合情况方面,Ⅰ型与Ⅱ型无差异。[结论]本研究提出了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诊断标准:高能量损伤造成的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上位椎体完全失去下位椎体的支撑和连接,相邻椎体间出现重叠畸形。提出了分型方法:根据重叠脱位的方向,分为前重叠型、后重叠型、侧方重叠型;根据椎体损伤的数目和程度,分为Ⅰ型、Ⅱ型,其中Ⅰ型又分为ⅠA、ⅠB两种亚型。该诊断标准及分型方法的提出,可以完善、细化现有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分类及分型,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损伤原因和机制,为临床工作及科研学术交流提供更加精准的分型诊断标准;利用分型提示损伤程度及预后;利用分型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鹏[8](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景成伟,谢峰,庞小健,姜竹岩,李文辉[9](2018)在《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Chance骨折25例》文中提出Chance骨折指骨折线横越脊椎骨的骨折,多见于高速公路紧急刹车时上身突然前屈及高处坠落伤患者,故又称为安全带骨折,属于屈曲牵张性骨折。随着三维CT的应用,近年来临床上发现此种骨折较以前多,越来越被临床重视[1-2]。然而相邻双椎骨发生Chance骨折罕见。本研究通过对25例Chance骨折患者行后路伤椎及上下临近正常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伤椎置钉均有良好把持力为有效置钉,获得

朱杰[10](2018)在《过伸位外固定支具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过伸位支具外固定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单纯的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该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在对于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情况,以及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各自优缺点及其相应的适应症。方法:研究2016年6月-2017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7例非病理性的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13例采用气囊加压充气型过伸复位的支具外固定,14例采取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组患者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法(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记录入院当天及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的VAS、ODI评分指数,通过收集上述2组患者经对应的未经治疗前以及已经治疗后拍摄常规影像学胸腰椎的X片测量椎体前缘最凹处高度、Cobb角,运用统计学同组不同治疗点、不同组相同治疗点的指标变化。结果:过伸位支具外固定组同PKP治疗组于收治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过伸位支具外固定组VAS评分在治疗后24周、48周相比,统计学无明显差异;而在治疗干预后的第4周、第12周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VAS评分在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PKP术治疗后的各个时间节点对比,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过伸位支具外固定组的VAS评分指数在治疗后的4/周、12周明显高于PKP组;而治疗后24周、48周后两组数据无明显的差异(P>0.05)。在ODI评分方面结果于治疗后4周2组比较有差异(P<0.05),随后于治疗后12、24、48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KP组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及相应的Cobb角经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过伸位支具外固定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同PKP组在治疗后4周、第12周、第24周、48周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过伸位外固定支具和PKP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治疗后24周-48周症状改善明显,过伸位支具外固定VAS和ODI评分指数与PKP治疗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在治疗后6周-12周与PKP治疗具有明显差异,在治疗早期(治疗后6周-12周)PKP治疗效果优于过伸位支具外固定;过伸位支具外固定对于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其在中远期疗效显着。

二、胸腰椎Chance骨折和屈曲过伸型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腰椎Chance骨折和屈曲过伸型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内固定治疗单纯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2.2 随访结果
    2.3 影像评估
3 讨论

(2)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特点及诊治进展
    2.1 骨折分型
    2.2 早期诊断
    2.3 手术指征的把握及时机选择
    2.4 手术治疗进展
    2.5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
    2.6 总结及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方式
        3.3.1 前路手术
        3.3.2 后路手术
        3.3.3 前后路联合手术
    3.4 术后处理及随访
    3.5 评估指标
        3.5.1 临床疗效评估
        3.5.2 影像学评估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4.2 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
    4.3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4.4 VAS评分改变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AS合并颈椎骨折损伤特点及分型
    5.2 AS颈椎骨折的治疗
        5.2.1 术前颅骨牵引
        5.2.2 麻醉及体位摆放
        5.2.3 前路手术
        5.2.4 后路手术
        5.2.5 前后路联合手术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颈椎矢状骨折影像学分型及治疗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收集并筛选病例资料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记录一般及临床资料
    2.4 治疗方式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颈椎矢状骨折病例一般资料
    3.2 颈椎矢状骨折的X线表现
    3.3 颈椎矢状骨折的MRI表现
    3.4 颈椎矢状骨折的CT表现
    3.5 颈椎矢状骨折分型
    3.6 颈椎矢状骨折分型与ASIA分级的相关性
    3.7 颈椎矢状骨折治疗方式
4. 讨论
    4.1 颈椎矢状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4.2 颈椎矢状骨折的损伤机制
    4.3 颈椎矢状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4.4 颈椎矢状骨折的手术治疗
    4.5 颈椎矢状骨折合并伤及并发症的治疗
    4.6 颈椎矢状骨折的预后
5.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成果
致谢
附件

(4)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脊柱解剖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病因病机分析及临床症状认识
        1.3 胸腰椎骨折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认识
        2.1 解剖结构及受伤机制
        2.2 病因
        2.3 分型
        2.4 治疗
    3.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2.6 流程图(图2-5)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审查
        2.9 研究完成条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患者的纳入和随访情况
        1.2 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 影像学指标
        2.1 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
        2.2 椎体前缘高度比(RAVH)
    3. 临床症状指标
        3.1 腰部疼痛情况评估
        3.2 生活质量评估
第四部分 讨论
    1. 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特点
    2. 手法复位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3. 脑腰椎压缩骨折外固定器械的有关研究
    4. 对本研究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4.1 对影像学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4.2 对临床症状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5. 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的治疗特色及创新点
第五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第六部分 典型病例介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置钉准确性与椎弓根参数间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胸腰椎损伤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前言
    1.2 寰椎骨折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1.3 枢椎骨折
        1.3.1 齿状突骨折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2.1 前言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前言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Chance骨折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过伸位外固定支具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脊柱骨折的认识以及辩证思想
    2. 现代医学理论方面对脊柱骨折认识
    3. 非手术治疗方式
        3.1 垫枕卧床复位法
        3.2 手法整复
        3.3 过伸位支具外固定
        3.4 药物治疗
    4. 手术治疗方式
        4.1 开放性手术
        4.2 脊柱微创手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材料和方法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一般数据
        1.2 病例选取的纳入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2. 冷疗方法
        2.1 外固定治疗组
        2.2 PKP手术治疗组
        2.3 药物辩证治疗职
    3. 治疗效果评价
        3.1 VAS评分
        3.2 ODI评分
        3.3 责任椎体的高度测量
        3.4 Cobb角的测量及变化
    4. 随访检查的方法方式
    5. 统计学方法和资料分析
结果
    1. 过伸位外固定组和PKP组VAS评分结果对比
    2. 过伸位外固定组和PKP组ODI评分比较
    3. 责任椎体的损伤最凹处高度恢复情况对比
    4. Cobb角改变及对比分析
讨论
    1. 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损伤机制及力学分析
    2. 微创术式PKP作用机理以及研究进展
    3. 过伸位外固定支具作用及研究进展
    4. 展望和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胸腰椎Chance骨折和屈曲过伸型损伤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内固定治疗单纯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J]. 冯勇,雍浩川,张晓星,晁瑞,张鑫,邓志龙,曹志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16)
  • [2]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D]. 方威. 吉林大学, 2020(08)
  • [3]颈椎矢状骨折影像学分型及治疗选择[D]. 凌杜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D]. 王欢欢.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手法复位联合可调式脊柱外固定器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金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置钉准确性与椎弓根参数间关系的临床研究[D]. 陈啸.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胸腰椎重叠移位型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分型探讨及手术治疗[D]. 毕航川.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9]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Chance骨折25例[J]. 景成伟,谢峰,庞小健,姜竹岩,李文辉.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5)
  • [10]过伸位外固定支具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的研究[D]. 朱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胸腰椎Chance骨折及屈伸过伸损伤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