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储罐液位和容积在线测量方法研究

海底储罐液位和容积在线测量方法研究

一、潜艇液舱液位容积在线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德义[1](2019)在《起重船PGC复合压载系统压载水调拨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起重船作为大型海上作业的关键装备,广泛应用于海上救捞工程、海上风电设备安装、海上油气开发等工程中。随着起重船向大型化、深海化和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高效安全自动压载系统成为迫切需求。压载水泵-重力自流-压缩空气(Pump,Gravity self-flow and Compressed air,PGC)复合压载系统作为新型压载系统,能够实现高效压载,在大型起重船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了 PGC复合压载系统的作业过程基础上,建立了其压载水动态调拨优化模型及其优化求解策略,并研发了优化压载方案数据库,以实现优化压载方案的即时提取和高效制定。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在分析PGC复合压载系统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基于船舶静力学和优化理论,以压载水调拨时间作为优化目标,起重船各个压载水舱的水位高度变化量作为优化变量,船舶安全作业要求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 PGC复合压载系统压载水高效调拨优化模型,为压载水高效调拨优化方案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奠定理论模型基础。(2)针对优化模型特点,研究了基于动态规划的求解策略和模型。工程案例分析表明,PGC复合压载系统由于其硬件上的优势,相比传统的泵压载系统可减少84.3%的压载时间,大幅提升压载效率。不同压载舱室对不同吊物敏感性不同,如案例中No.4(S)舱是影响压载时间的关键因素,使用该舱压载时间可以减少将近30%。(3)针对压载方案制定效率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压载水调拨数据库的压载方案设计方法。通过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获得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优方案数据库。根据影响调拨方案的关键因素,可检索相似调拨方案作为新问题的压载方案,从而实现船舶在不同工况下优化压载方案的快速调用,可大幅提高压载方案的制定效率。(4)最后,进行了起重船PGC压载系统硬件系统方案设计,包括总体系统组成、吊机控制系统、压载控制系统和压载管路系统等,可为PGC压载系统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可为基于PGC复合压载系统的起重船压载水调拨优化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理论模型和求解方法支持,为实现压载水调拨的计算机动态控制、自动压载系统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起重船施工效率和安全。

孙瑞[2](2020)在《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动态仿真》文中提出船用核动力二回路系统运行功率大且续航能力强,已经成为国内外竞相发展的对象。作为保障其正常运行的重要辅助系统,滑油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是否良好,将对二回路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结构复杂,流网耦合性强且阻力特性多变,使得目前滑油系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稳态性能、单设备部件润滑特性及局部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描述上,而关于系统整体动态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对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研究,以期为系统的设计和研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GSE仿真平台,搭建了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仿真模型,并根据相关设计数据,对高低负荷下系统的稳态性能进行了校验,确保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对动力系统变工况时滑油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各级用户负载油温变化不均匀性及不同控制策略对滑油系统油压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研究,并完成了滑油母管泄漏事故下系统低压保护过程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负荷分别由一工况降至三工况、五工况时,滑油母管压力超调量分别为1.4%与2.8%,润滑油总流量分别降低3.5%与7.2%;当负荷分别由五工况升至三工况、一工况时,滑油母管压力最小值分别为0.986与0.972,润滑油总流量分别升高3.94%与7.74%;变工况时各用户负载摩擦热功率损失占比变化及因此引起的流量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是造成各级用户负载润滑油吸热量比例与流量比例不匹配,即热流比系数?i不为1,滑油系统油温呈现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单冲量PID控制,三冲量PID控制具有减小油压波动、显着缩短油压稳定时间的良好控制效果;当滑油母管瞬时泄漏量为5%时,通过快速调节滑油泵汽轮机进汽阀开度,提高主滑油泵转速,可将系统油压恢复至初始稳定值,滑油母管压力超调量为2%,稳定时间约为360s,系统可坚持稳定运行的最长理论时间约为27min;滑油母管瞬时泄漏量为10%时,电动滑油泵自动启动,致使系统运行出现超压状态,滑油母管压力最大值为1.356,稳定时间约为300s,系统可坚持稳定运行状态的最长理论时间约为19min,可为紧急状态下动力系统能否继续运行及后续处理操作提供依据。

潘攀[3](2017)在《基于可靠性的船舶舱室监控装置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船舶机舱设备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提高,当今船舶的动力系统、电力系统,损管及消防系统等均逐渐采用智能型的监控及控制装置来构成各种监控系统。随着船舶综合能力的提升,船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船舶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对船舶航行和安全有着重大影响,世界各国对舰船设备监控装置方面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船用舱室参数监控装置隶属于船舶平台管理系统下的监控设备,是船舶信息化平台的中间环节,承担着船舶各舱室内机电设备信息采集、指令发送和信息发布等重要功能。首先,对国内外船舶机舱设备监控系统技术和装备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明确了船舶机舱监控设备向自动化、综合化、高性能化,特别是高可靠性发展的需求,为本文研究重点奠定了工作基础。其次,对船用舱室设备参数检测和对内对外接口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系统功能要求,采用功能模块化和冗余技术设计方法,设计了监控装置总体方案。为满足系统可靠性设计要求,在总体方案设计中应用冗余设计方法对重要的功能模块进行双余度配置,并结合接口实时自测试性,进行模块级自动切换,实现设备接口冗余设计。然后,应用可靠性设计技术,对各功能模块部件和整机进行了可靠性分配和预计,提出了系统基本可靠性、任务可靠性框图,应用可靠性分配原则,对监控装置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可靠性分配,应用可靠性预计方法,对监控装置各功能模块和整机进行了可靠性预计。依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功能要求,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设计准则,对监控装置进行了功能模块的线路设计,应用测试性设计技术,对装置中主要功能模块进行测试性设计和测试,实现了设备内部模块和接口具有实时自测试功能。最后,研制了工程样机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监控装置工程样机的功能模块和整机进行了调试和试验,系统运行正常稳定,满足监控要求。

赵浩[4](2017)在《基于海底观测网的甲烷传感器原位监测系统技术研发》文中指出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晶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以甲烷(CH4)为主。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二氧化碳的21倍。研究表明,全世界90%以上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海洋中,而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是海水中甲烷的主要来源,检测海水中甲烷浓度异常变化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十分重要。海底观测网被认为观测海洋的“第三平台”,能够实现全天候、综合性、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海洋内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因此,研发基于海底观测网的海水甲烷原位探测系统在海洋环境监测和新能源勘探开发中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时代需求紧迫性。本论文依托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应用于海底长期观测网的新型海洋化学传感器”课题所属的“深海甲烷系列浓度高精度探测传感器系统”子课题项目,研制一种能够实时、长期、连续观测海水甲烷浓度的仪器。论文在研究调研海底观测网和海水溶解甲烷传感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甲烷传感器设计原理和任务需求,将传感器内部结构设计为:降压稳流系统、气液分离系统、气态烃检测系统、信号采集系统和增压排液系统,并且设计以超高压排液泵、储液池和探针组合的增压排液系统以保证传感器功能的顺利实施。研制了“可调温压溶液制备器”,用于模拟深海环境中海洋流体性状及供给,为仪器研制实验环境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论文的重要贡献:完成了甲烷传感器控制系统设计,通过海洋条件实验研究,优化了传感器工作流程,完成了参数选择。参加完成了研制仪器的近岸海底原位试验和接驳测试试验,成功获得了海水中溶解甲烷组分数据,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测试结果对仪器的后续研发工作提出建议。

赵旭峰[5](2017)在《海水液压可调压载系统控制策略与节能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海洋资源竞争逐渐走向深远极海域,研发具备更强机动性能、更大作业范围的潜水器已成为各海洋国家的迫切需求。可调压载系统是拓展潜水器机动性能、延长潜水器作业时间的重要子系统。海水液压可调压载系统(WHVBS,Sea Water Hydraulic Variable Ballast System)直接使用海水作为介质,通过海水液压元件构建的开式系统对压载水舱及海洋环境中的海水进行交换,较其它实现方式具有环境友好、系统简单、性能稳定、调节范围大等突出优点,是目前可调压载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WHVBS工作状态恶劣且介质污染严重,现有WHVBS多为开关型系统,只具有“额定流量排水”、“零流量”以及“额定流量注水”三种工作状态,不能精确地对压载水量进行控制,极大地降低了 WHVBS在复杂作业工况及操纵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下的竞争力。同时,由于缺乏中间流量,开关型WHVBS在对潜水器进行垂直面操纵的过程中易产生不必要的振荡,这会降低潜水器的操纵精度、延长调节耗时并增加系统能耗。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海水液压电磁开关阀与定量海水泵,提出了一种流量可控型WHVBS方案(FCWHVB),并搭建了该方案的样机。针对WHVBS面临的高精度与低能耗这两个突出问题,对FCWHVBS建模、控制策略、能耗以及节能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潜水器通用的6自由度运动模型,归纳总结了 WHVBS对潜水器进行垂直面操纵的2D仿真模型。并利用上述模型,在3种典型悬浮定深场景下对使用不同性能WHVBS的潜水器进行了操纵仿真。通过结果分析,揭示了 WHVBS压载控制性能与潜水器操纵精度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后文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其后,提出了 FCWHVBS的总体方案,该方案采用了抗污染能力强且可靠性高的海水液压电磁开关阀与定量油水分离式海水泵,且可支持伺服-定量泵控(泵控模式)、低频PWM开关阀控(阀控模式)两种方式对WHVBS中的压载流量进行调节。并建立了FCWHVBS中关键元件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FCWHVBS实际工作流程搭建了该系统的数字仿真平台。FCWHVBS中开关阀/定量泵的流量调节精度差,仅靠FCWHVBS中流量控制元件进行压载水量开环控制无法满足潜水器的高精度操纵要求。为提高FCWHVBS的压载控制精度,在FCWHVBS中引入压载水量闭环控制,并选择广义预测控制(GPC)作为基本控制策略。随后,为解决传统GPC直接用于FCWHVBS时在部分工况下的辨识参数振荡、控制精度恶化的问题,针对FCWHVBS中影响压载控制精度的非线性因素,为泵控模式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广义预测控制策略PMIGPC,为阀控模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阀特性补偿的广义预测控制策略SVCGPC。并通过数字仿真平台与FCWHVBS样机试验平台,对PMIGPC与SVCGPC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与试验验证。最后,为进一步优化FCWHVBS的能效水平,对FCWHVBS的能耗及节能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基于FCWHVBS的能量流分析,建立了 FCWHVBS的能耗计算模型。利用样机搭建了 FCWHVBS能耗测试平台,验证了能耗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泵控模式与阀控模式的能耗水平进行了对比测试。提出了一种工况自适应的泵阀复合节能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利用压载水舱内的气压以及海洋环境压力进行无动力阀控注排水,减少了 FCWHVBS应用过程中从“高压”往“低压”注排水时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随后,通过数种典型场景下的潜水器操纵仿真,对泵阀复合控制方法的节能效果进行了验证。鉴于目前国际上流量可控型WHVBS尚无成型产品,本文的相关研究对流量可控型WHVBS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相关成果已在“※型航行器”中的海水液压均衡子系统(即WHVBS)与自平衡子系统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本文的控制策略与节能方法对于海洋装备中的其他海水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具有借鉴意义,如:海水液压驱动矢量喷水推进、海水液压驱动水下作业工具与机械手等。

李营[6](2017)在《反舰导弹舱内爆炸作用下舱室结构毁伤与防护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大型水面舰艇是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支撑,是海战胜负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反舰导弹装药量和命中精度的快速发展,极大威胁大型水面舰艇的生命力。本文以半穿甲反舰导弹侵彻进入大型水面舰艇内部爆炸毁伤为背景,旨在阐明战斗部舱内爆炸毁伤与防护的机理,为大型水面舰艇的抗爆设计评估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全文按照“载荷—特性—响应—防护”的总体思路,综合实验、理论和数值仿真方法对战斗部舱内爆炸载荷特性、船用钢动态失效特性、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舱室结构动态响应、水雾及液体舱室对舱内爆炸载荷的防护机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战斗部舱内爆炸载荷研究首先对战斗部爆炸破片形成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以一维膨胀环作为分析手段揭示了Mott卸载波在破片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初始膨胀速度对破片数量和质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壳体厚度对破坏模型的影响,并结合应力状态变化揭示了机理。进而,基于炸药爆炸化学反应过程,对舱内爆炸最重要的压力载荷——准静态压力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预测模型。试验验证了准静态压力产生机理和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准静态压力等效的带壳战斗部等效裸装药理论模型。接着,开展了2型战斗部爆炸试验,分析了战斗部碎裂并作用于结构的物理过程,研究了破片载荷和压力载荷特性,验证了基于冲量和基于准静态压力修正的裸装药理论模型。第二部分,船用钢动态失效特性研究首先,分析了船用钢在低应力三轴度区间的“断崖现象”,指出了经典本构模型的缺陷,结合应力状态推导分析,设计了平板缺口拉伸、拉剪联合作用、鼓胀变形、动态拉伸等21种试样及实验夹具,结合数字相关(DIC)实验技术,获得了复杂应力状态下船用钢动态失效特性。接着,提出了一种考虑温度、应变率、应力三轴度、Lode角等变量的动态损伤失效本构方程,并进行了子程序二次开发。经验证新的动态损伤失效本构模型能适用于穿甲剩余速度和受爆炸作用的平板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破损的预测。第三部分,舱室动态结构响应研究首先,采用量纲分析方法分析了舱内爆炸作用下冲击波、冲量和准静态压力的相似关系,基于弱加筋变形模式及船用材料动力学特性提出了修正的舱内爆炸无量纲数。开展了舱内非近距离爆炸作用下平板和加筋板动态响应实验研究,得到了其失效模式,验证了修正的无量纲数。进而,采用预制孔板的方式开展了近距离舱内爆炸作用下,爆炸冲击波与破片联合作用时板动态响应的实验和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开孔形状对局部应力状态、应力集中系数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然后,开展了多舱室结构在带壳战斗部舱内爆炸毁伤实验,分析了爆炸当舱破损和临舱泻爆的物理过程,得到了舱壁、甲板、舱门等典型结构的破坏模式,指出了普通舱室结构的薄弱环节。第四部分,水雾及液体舱室防护机理研究首先,利用激波管开展了单个液滴在冲击波作用下碎裂雾化的机理实验,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得到了雾化碎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level set、GFM和AMR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冲击波作用下液滴变形和对流场的影响分析。开展了被动式水雾对舱内爆炸压力载荷衰减作用的实验分析,验证了水雾对冲击波峰值、冲量和准静态压力均有良好的衰减作用。结合舱内爆炸化学反应过程揭示了水雾主要通过抑制二次燃烧抑制舱内准静态压力的机理。最后,开展了液体舱室衰减舱内爆炸破片载荷的实验研究,分析了液体舱室通过形成冲击波、滞后流、空泡溃灭冲击波耗散破片能量的机理,验证了理论分析模型并得到了液舱舱壁的破坏模式。提出了一种防止在破片载荷作用下整体失效的夹层液舱结构,并进行了机理分析。本文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基金(No.613157)、自然科学基金(No.51509196)、国防基础研究基金(No.B1420133057)、优秀博士论文培养基金(No.2014-yb-20)、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LNM201505)的支持下,对反舰导弹舱内爆炸作用下毁伤与防护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毁伤与防护的内在机理,建立了相关问题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其成果可应用于大型水面舰艇评估与防护设计,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

刘东迪[7](2016)在《水下设备专用接口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先进水下设备低容错率、高集成度的特点,水下设备操纵控制系统各单元模块需要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这使得其安装在实际设备前需要经过周密的性能测试。同时,水下设备操纵的复杂性也使得设计一款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仿真操作的模拟设备成为一种需求。综上,需要设计一款实验室水下设备控制仿真测试系统。传统方式是在实验室内搭建全还原水下设备内装置,包括液压阀泵、管路、水舱、空压机等设备。该方式占地大、耗能高、维护困难,在高强度的模拟条件下容易损坏。本文中设计针对特定型号水下设备控制操舵系统与运动监控系统的专用接口模拟器,采集控制操舵系统与运动监控系统控制信号,由模拟器处理、运算信息,再反馈给控制操舵系统与运动监控系统。论文中研究内容围绕模拟器电路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编程、人机交互界面 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编程三部分展开。首先,在电路设计部分,本专用接口模拟器根据控制操舵系统和运动监控系统提供的接口定义设计I/0、D/A等各类接口电路,做到信号的采集与反馈。处理单元选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满足高数量接口需求与多种类接口扩展。以PLC为中心设计扩展模块,本文根据不同信号类型将接口形式分类设计,包括D/A转换单元、N:N网络通讯和专用串口扩展等。·其次,对PLC进行编程,包括N:N网络数据交互、系统任务模块化设计、串口数据加密等。其中采用N:N网络通讯方式加入主从PLC设计,满足模拟器信息反馈要求的高速度要求。PLC程序设计采用梯形图编程语言,运用了数模转换、脉冲发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再次,进行HMI组态编辑,HMI选用步科公司15寸触摸屏MT5700,丰富的元件库满足窗口界面对控制操舵系统与运动监控系统面板的实际还原。图形化编程方式操作便捷,根据模拟器功能需求,设计界面布局与功能元件。模拟器控制参数通过HMI设置,画面包含动态演示功能。模拟器操作提供外控与屏控两种方式,由HMⅠ窗口切换,实现无外部控制器时检测输出信号的功能。综上,根据上述环节设计出专用接口模拟器,将模拟器与控制操舵系统和运动监控系统完成电缆连接后测试控制策略与接口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文中所设计的接口模拟器满足接口协议设计需求,性能指标达到各项要求。本模拟器设计中包含接口信号类型多样,设计过程中将不同接口信息汇总,最终得到一套完善的、可移植的接口设备设计方案。

徐雷[8](2015)在《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是矿下紧急避险系统与生命保障研究的关键技术,是救生舱、避难硐室等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源设计与制冷净化一体化设计是提高环境控制系统适用性与稳定性的重点。目前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存在二氧化碳净化效率低、制冷系统冰堵故障频发等问题,本文从理论计算、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等方面对救生舱内气体净化与正压控制、温湿度控制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与优化设计,并通过数值仿真对救生舱空气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针对人体舒适度对救生舱内环境进行评价。对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论文首次形成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设计优化体系,完成从理论计算、单项实验到多参数实验验证的综合设计评价流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救生舱污染性气体、温湿度负荷分类与计算对救生舱在灾变环境下的污染气体负荷、热湿负荷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通过实验研究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进行代谢速率计算,并分析电化学传感器在测定一氧化碳浓度时受氨气、硫化氢的影响。与此同时,将温湿度负荷分为人体代谢负荷、化学冷负荷与结构冷负荷,根据温湿度负荷动态变化规律,首次提出“最小设计冷负荷”与“长时稳态最大冷负荷”设计标准,通过合理分配主观人体冷负荷与客观环境冷负荷,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与设计安全裕度。污染气体与温湿度的负荷计算为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参数设计提供了边界条件。(2)净化系统试验研究与优化设计救生舱内一氧化碳净化属于常温低浓度净化,低温催化剂的选型与救生舱环境下的性能试验尤为重要。基于R-90、MXY-II与纳米金三种不同一氧化碳催化剂的实验性能研究,计算各催化剂在不同入口浓度下的净化速率,对低浓度的催化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二氧化碳净化方面,通过对钠石灰的吸收性能实验,分析了药剂在平铺、悬挂两种不同方式下的净化速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药剂使用方式,将平铺与悬挂相结合,在满足快速去除速率设计要求下,进一步提高了药剂的使用效率。为保证救生舱不受外界有毒有害气体侵入,针对目前救生舱领域中使用的泄压阀普遍存在的气密性差的问题,自主设计了一种高密封性能的液封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并对泄压阀进行了理论泄压能力计算。根据对救生舱的气密性实验,计算救生舱的漏气速率,并提出了舱内正压补气的设计标准,首次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矿用救生舱的正压补气制度,为救生舱正压控制系统设计与正压补气控制操作进行理论指导,更好的保障净化系统的工作稳定性。(3)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与优化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的制冷量损失是制冷系统设计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气瓶与储存环境之间热交换产生的漏热损失;(2)气瓶内无法充分利用的剩余气体产生的利用率损失。本文建立了开放式二氧化碳系统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第一类及第二类制冷量损失随二氧化碳所处环境温度对应临界状态的变化关系,计算了制冷系统的两类制冷量损失,二氧化碳制冷剂储存环境温度越高,制冷量损失越大,由于制冷剂无法充分利用,第二类冷量损失是系统冷量损失的主要部分。开放式制冷系统流阻分配直接影响系统的制冷性能与系统运行稳定性,通过换热器的铜管长度与结霜长度的计算研究,将单级节流系统优化为双级节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分布参数模型研究管径、流量与环境温湿度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在救生舱制冷系统研究工作中首次从理论上分析开式二氧化碳制冷冰堵故障的产生机理,并建立了制冷系统环境适应性运行包线,为制冷系统的调节与操作提供理论指导,保证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4)救生舱舒适性综合分析救生舱的仿真模型建立是分析舱内流场的重要手段。建立某型12人救生舱仿真模型,对舱内的空气流动、温湿度分布与气体浓度分布等进行分析,并计算舱内关键截面的分布均匀性指标ADPI、热舒适性指标PMV-PPD与空气污染品质指标PAV-PDA。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获得救生舱内空气环境的综合舒适性评价方法。(5)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研究自主研发制冷净化一体机产品,进行了48小时稳定性验证实验与119小时真人综合性能实验。实验中,通过对“流阻上游转移”等现象的分析,进一步优化一体机的运行与调节方法,为系统无霜无冰堵与稳定持续运行提供实验基础。真人综合实验中,舱内环境温湿度、气体浓度与正压均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顺利通过检验中心与安标中心的产品认证,制冷净化一体机设备与环境控制方法被运用在多家救生舱产品与矿井避难硐室建设中。

李天奇[9](2015)在《面向浮筏举升的电液同步运动系统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舰船浮筏作为一种有效的隔振降噪设备,目前正向着大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在筏体安装过程中,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筏架的垂向位置,以便于在舰船壳体和筏架间安装弹性支撑件。随着浮筏体积和重量的不断增大以及筏架上安装设备和布置方式的多样化,对筏架同步举升的精度和适应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液伺服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优点,适合同步性能要求较高的系统,四组液压缸同步举升为浮筏垂向位置调整的典型形式。然而由于浮筏重量分布不均,艏艉液压缸承载相差较大,给四缸同步运动精度的提高带来挑战。本文以浮筏同步举升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阀控型电液位置同步系统进行了设计、建模与控制策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浮筏进舱系统的组成和原理,给出了液压驱动系统的整体方案,对同步举升系统的关键液压元件进行了选型设计,绘制出液压原理图。同时对控制器的选型进行说明,制定了显示控制系统流程图。随后,建立了阀控缸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对传递函数进行了简化,确定了仿真参数,同时对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单个缸的轨迹跟踪精度入手,对阀控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传统PID控制基础上引入模糊推理,实现控制参数的在线调整,提高了系统对外界负载变化的适应性,进而改善了单缸控制精度。为提高四缸同步运动的精度,将“等同式”同步控制策略和交叉耦合思想相结合,引入模糊推理机,提出了“交叉耦合模糊PID”同步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和传统“等同式”同步控制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明显减小液压缸之间的同步误差,提升系统整体同步性能。最后,根据前文所设计的液压控制系统搭建实物平台,移植控制算法到控制器并对浮筏进舱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实验数据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控制算法可以有效减小各液压缸举升过程中因负载不同引起的同步误差,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快速跟踪性能和同步控制精度,满足浮筏进舱研制技术要求。

赵晓变[10](2013)在《液位遥测在监测船舶装卸安全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航运业内,由于船舶装卸货物不当造成船舶稳性不足或船舶强度不满足要求,船舶倾覆事故和船体断裂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船舶在装卸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通常情况下,船舶在装卸货物的过程中都会人为地去调节船舶压载水,而国内的船舶大多是根据现场情况和经验去控制压载水舱的压载量来完成配载的,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而且还无法实时地保证装卸货的安全,未实现装载的自动控制。本文针对船舶装卸中的安全问题,要实现其最大程度的安全性,从液位遥测系统的特性出发,监测船舶装卸过程中的压载水量的变化,通过对压载水的控制,使船舶在整个装卸过程中都满足性能要求,确保船舶装卸货安全。本文首先从液位遥测系统的结构,液位传感器安装要求,系统的功能和特点以及船舶常用液位测量方法的分析比较等多方面对液位遥测系统进行了综述研究,选取压力式液位传感器并解释其工作原理,说明了在液位遥测的基础上,监测船舶装卸货过程中压载水位的变化是可行的;接着从船舶装卸安全方面出发,分析了压载水对船舶装载性能的影响,对监测压载水位的精度进行了修正计算,使传感器获取压载水的精度得到了提高;然后通过实船计算,明确装卸货物的多少与压载水的注入(排出)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压载水的注入(排出)来控制船舶货舱载货量,充分说明了可以通过压载水的注入(排出)来监控船舶装卸过程的安全,利用压载水液位进行监测计算,准确控制舱内压载水的数量对保障船舶装卸货物过程中船舶强度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并以Windows为操作系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C++与数据库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设计了一个可以监测压载水的人机界面。基于液位遥测系统,对被测区域的传感器信息进行采集,实时监测各液体舱室的液位变化情况,通过获取和计算船舶压载水等液体的数量实现了船舶装卸等过程中安全的实时监控。

二、潜艇液舱液位容积在线测量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潜艇液舱液位容积在线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起重船PGC复合压载系统压载水调拨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载水调拨设计
        1.2.2 动态规划求解策略
        1.2.3 压载系统研究
    1.3 压载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PGC复合压载系统调拨优化建模
    2.1 PGC复合压载系统的运行原理
        2.1.1 压载水泵压载系统
        2.1.2 压缩空气-压载水泵压载系统
        2.1.3 重力自流-压载水泵压载系统
    2.2 最优压载时间建模
        2.2.1 优化变量
        2.2.2 优化目标
        2.2.3 约束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压载水调拨案例分析
    3.1 动态规划求解策略
    3.2 压载水调拨案例分析
    3.3 可行性分析
    3.4 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压载水调拨优化方案数据库设计应用
    4.1 压载水调拨计算机控制系统
    4.2 压载水调拨优化方案数据库功能设计
    4.3 数据库及调用程序设计
    4.4 数据库调用程序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起重船PGC复合压载硬件系统组成设计
    5.1 系统设计方案
    5.2 压载系统设计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动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系统数字化平台设计研究现状
        1.2.2 滑油系统性能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介绍及数学建模
    2.1 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主要设备组成与功能介绍
        2.1.1 滑油泵
        2.1.2 滑油滤器
        2.1.3 滑油冷却器
        2.1.4 阀门
    2.2 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数学模型
        2.2.1 滑油泵数学模型
        2.2.2 循环油舱数学模型
        2.2.3 滑油滤器数学模型
        2.2.4 滑油冷却器数学模型
        2.2.5 滑油泵汽轮机数学模型
        2.2.6 母管数学模型
        2.2.7 阀门数学模型
        2.2.8 摩擦部件热功率损失计算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仿真模型搭建与校验
    3.1 GSE仿真平台适应性
    3.2 仿真算法与计算流程
        3.2.1 管路计算模型
        3.2.2 压力节点计算模型
        3.2.3 节点压力方程
        3.2.4 仿真模型计算求解
    3.3 滑油系统仿真模型的搭建
        3.3.1 基于JTopmeret的热工流体仿真模型构建
        3.3.2 基于JControl的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3.4 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仿真模型稳态校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负荷时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动态仿真
    4.1 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变负荷动态特性仿真
        4.1.1 滑油系统降负荷动态特性仿真
        4.1.2 滑油系统升负荷动态特性仿真
        4.1.3 变工况时用户负载油温变化不均匀性研究分析
    4.2 变工况过程滑油系统油压控制优化
        4.2.1 变工况过程滑油系统油压控制策略
        4.2.2 不同压力控制策略下滑油系统变工况动态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用滑油系统低压保护过程仿真研究
    5.1 船用滑油系统低压保护控制策略研究
    5.2 滑油母管泄漏事故下滑油系统低压保护过程动态仿真
        5.2.1 滑油母管瞬时泄漏量为5%
        5.2.2 滑油母管瞬时泄漏量为10%
        5.2.3 泄漏事故下滑油系统低压保护过程的相关说明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可靠性的船舶舱室监控装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2章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总体设计
    2.1 舱室设备监测参数需求分析
    2.2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接口需求分析
    2.3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技术设计
        2.3.1 系统功能需求
        2.3.2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系统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可靠性设计
    3.1 设备可靠性数学模型
        3.1.1 串联可靠度计算模型
        3.1.2 并联可靠度计算模型
        3.1.3 旁联可靠度计算模型
        3.1.4 表决可靠度计算模型
        3.1.5 可靠性框图
    3.2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任务可靠性分配
        3.2.1 可靠性分配原则
        3.2.2 可靠性分配方法
        3.2.3 分配计算过程及结果
    3.3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可靠性预计分析
        3.3.1 可靠性预计方法
        3.3.2 预计用数据说明
        3.3.3 基本可靠性预计分析
        3.3.4 任务可靠性预计分析
        3.3.5 预计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硬件设计
    4.1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功能模块线路设计
        4.1.1 A/D采集模块设计
        4.1.2 开关量采集模块设计
        4.1.3 开关量输出模块设计
        4.1.4 CAN网关模块设计
        4.1.5 计算机模块设计
        4.1.6 电源监测模块设计
    4.2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功能模块测试性设计
        4.2.1 A/D采集模块测试性设计
        4.2.2 开关量采集模块测试性设计
        4.2.3 D/A输出模块测试性设计
        4.2.4 开关量输出模块测试性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软件设计
    5.1 软件功能
    5.2 软件结构
    5.3 软件总体流程
        5.3.1 主任务流程
        5.3.2 通讯任务流程
    5.4 接口数据
        5.4.1 基础数据与结果信息接口软件设计
        5.4.2 应用层需同步数据接口软件设计
        5.4.3 应用层处理过程接口软件设计
        5.4.4 数据层与内部CAN总线接口软件设计
        5.4.5 数据层与上层系统以太网接口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工程样机试验及试验结果
    6.1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模块级试验
        6.1.1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模块的功能要求
        6.1.2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模块的调试方法
        6.1.3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模块的试验过程
        6.1.4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模块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6.2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整机级试验
        6.2.1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的功能要求
        6.2.2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的试验方法
        6.2.3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的试验过程
        6.2.4 船舶舱室监控装置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海底观测网的甲烷传感器原位监测系统技术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现状
        1.2.2 海水溶解甲烷原位检测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水甲烷传感器监测系统原理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甲烷传感器原位监测系统设计原理
    2.2 海水甲烷传感器原位监测系统内部结构设计及布局
        2.2.1 降压稳流系统
        2.2.2 气液分离系统
        2.2.3 气态烃检测系统
        2.2.4 信号采集系统
        2.2.5 增压排液系统
    2.3 海水排液系统的技术设计和参数选择
        2.3.1 小型超高压排液泵的研制
        2.3.2 储液池和钛合金探针的配套设计
        2.3.3 排液系统整体结构和工作流程
    2.4 深海耐压舱的技术设计和参数选择
        2.4.1 舱体结构设计
        2.4.2 舱体耐压测试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海洋环境模拟装置技术设计及实验研究
    3.1 海洋环境模拟装置技术设计
        3.1.1 制备器的设计原理
        3.1.2 制备器的技术指标
        3.1.3 制备器的系统构成
    3.2 温压控制下海水溶解气甲烷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3.2.1 实验设备及材料
        3.2.2 海水的制备
        3.2.3 实验参数选择
        3.2.4 实验操作步骤
        3.2.5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烷传感器控制系统技术设计及实验研究
    4.1 控制系统设计和工作流程
        4.1.1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4.1.2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4.1.3 数据采集和监测软件
        4.1.4 硬件通信接口与接线定义
    4.2 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和参数选择
        4.2.1 系统软件和内部各部件工作时序
        4.2.2 不同参数设定下的实验谱图
        4.2.3 控制系统软件参数选择
    4.3 控制系统电流检测
        4.3.1 不同规格电压转换器(DC-DC)对系统电流的测试
        4.3.2 系统内各部件启动瞬时电流检测
    4.4 管线连接及安装拆卸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调试实验及海试
    5.1 联合调试实验
        5.1.1 传感器数据通信和功率检测
        5.1.2 水槽联合测试
    5.2 青岛某码头近岸海底原位试验
        5.2.1 近岸海底原位测试过程
        5.2.2 近岸海底原位测试数据及成果
    5.3 中科院南海观测站接驳测试
        5.3.1 接驳测试过程
        5.3.2 接驳测试数据及成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海水液压可调压载系统控制策略与节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基于可调压载系统的潜水器操纵技术研究概况
    1.3 潜水器海水可调压载系统研究概况
    1.4 海水液压可调压载系统控制技术研究概况
    1.5 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
2 海水液压可调压载系统对潜水器操纵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2.1 基于WHVBS的潜水器垂直面操纵
    2.2 潜水器垂直面操纵中的外部扰动
    2.3 WHVBS压载控制过程中的非线性因素分析
    2.4 WHVBS性能对潜水器悬浮定深精度影响及敏感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流量可控型WHVBS总体方案与建模研究
    3.1 流量可控型WHVBS(FCWHVBS)总体方案
    3.2 FCWHVBS流量调节模式
    3.3 FCWHVBS关键元件建模研究
    3.4 FCWHVBS数字仿真平台与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FCWHVBS压载控制策略研究
    4.1 广义预测控制的系统结构与原理
    4.2 针对FCWHVBS泵控特性改进的广义预测控制
    4.3 基于电磁开关阀特性补偿的FCWHVBS阀控广义预测控制
    4.4 FCWHVBS压载控制方法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FCWHVBS能耗及节能方法研究
    5.1 FCWHVBS能量流分析及功率损耗建模
    5.2 FCWHVBS能耗试验研究
    5.3 基于工况的FCWHVBS节能控制方法
    5.4 基于FCWHVBS的潜水器悬浮定深能耗仿真研究
    5.5 FCWHVBS潜水器装机试验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附录3 本课题相关成果应用情况

(6)反舰导弹舱内爆炸作用下舱室结构毁伤与防护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舰船抗舱内爆炸研究现状
        1.2.1 舱内爆炸载荷研究
        1.2.2 舰船用钢的动态失效特性
        1.2.3 舱内爆炸作用下舱室结构响应特性
        1.2.4 舱内爆炸防护机理
        1.2.5 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战斗部舱内爆炸载荷研究
    2.1 引言
    2.2 战斗部舱内爆炸破片载荷研究
        2.2.1 战斗部碎裂理论分析
        2.2.2 战斗部碎裂机理的数值计算
        2.2.3 初始膨胀速度的影响
        2.2.4 厚度对碎裂机理的影响
    2.3 战斗部舱内爆炸压力载荷研究
        2.3.1 准静态气压的理论分析
        2.3.2 准静态气体压力的实验研究
        2.3.3 舱内爆炸等效裸装药计算
    2.4 战斗部载荷特性实验研究
        2.4.1 实验设置与实施
        2.4.2 战斗部爆炸物理过程
        2.4.3 战斗部爆炸破片载荷
        2.4.4 战斗部爆炸压力载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船用钢的动态失效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的提出和应力状态推导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应力状态的推导
    3.3 复杂应力状态下船用金属材料的力学特性试验
        3.3.1 平板缺口拉伸
        3.3.2 拉伸和剪切联合作用
        3.3.3 双轴拉伸试验
    3.4 本构模型选择
    3.5 本构关系二次开发的实现
        3.5.1 应力张量存储与定义
        3.5.2 VUMAT子程序接口
        3.5.3 可变参数
        3.5.4 子程序计算流程
    3.6 本构关系的有效性验证
        3.6.1 抗侵彻特性验证
        3.6.2 爆炸破口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舱室结构动态响应
    4.1 引言
    4.2 舱内爆炸压力载荷作用下结构响应理论分析
        4.2.1 舱内爆炸载荷相似规律分析
        4.2.2 响应与破坏模式相似分析
    4.3 舱内爆炸压力载荷作用下靶板的动态响应
        4.3.1 实验与数值仿真设置
        4.3.2 准静态压力及爆点位置对靶板变形的影响
        4.3.3 平板破坏模式及启发
        4.3.4 加筋板破坏模式及启发
    4.4 爆炸冲击波与破片联合作用下板的响应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结果
        4.4.3 数值仿真
        4.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舱室结构动态响应
        4.5.1 实验设置
        4.5.2 物理过程
        4.5.3 舱内爆炸载荷分析
        4.5.4 舱室结构毁伤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雾衰减舱内爆炸压力载荷的防护机理
    5.1 引言
    5.2 单液滴在激波作用下变形与碎裂机理
        5.2.1 研究方法
        5.2.2 激波诱导气流中液滴的变形和破碎
        5.2.3 激波诱导气流中液滴的运动轨迹
    5.3 冲击波作用下水滴动态响应数值仿真
        5.3.1 问题描述及数值方法
        5.3.2 激波与三维液滴相互作用
    5.4 水雾衰减舱内爆炸压力载荷实验
        5.4.1 实验设置与实施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 分析与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体舱室衰减舱内爆炸破片载荷的防护机理
    6.1 引言
    6.2 破片侵彻作用下的液舱内载荷特性研究
        6.2.1 液舱中的冲击波载荷研究
        6.2.2 液舱中的空泡溃灭载荷研究
    6.3 液舱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6.3.1 实验设置与实施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3 理论预测与分析
    6.4 液舱防破损设置与机理分析
        6.4.1 模型设计与数值仿真
        6.4.2 实验与计算方法验证
        6.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6.4.4 理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7)水下设备专用接口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进展状况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
第2章 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
    2.1 系统概述
        2.1.1 功能要求
        2.1.2 接口定义
    2.2 需求分析
    2.3 系统规划与设计
        2.3.1 均衡模拟部分
        2.3.2 人机界面部分
        2.3.3 通讯处理
        2.3.4 电源设计
第3章 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主控制器单元设计
        3.1.1 控制器选取
        3.1.2 N:N网络设计
    3.2 I/O接口设计
        3.2.1 控制操舵系统I/O接口
        3.2.2 运动监控系统I/O接口
    3.3 模拟量接口设计
        3.3.1 艉轴转速信号
        3.3.2 流量计信号(脉冲输出)
        3.3.3 流量计信号(电流输出)
        3.3.4 液位计信号
        3.3.5 压力计信号
    3.4 串口通讯设计
        3.4.1 串行通讯模块
        3.4.2 通讯扩展板
第4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模拟器PLC软件
        4.1.1 均衡模拟器
        4.1.2 流量输出脉冲
        4.1.3 液位计算
        4.1.4 航向(深度)计算
        4.1.5 模拟量输出
        4.1.6 屏控潜浮阀控模拟
    4.2 人机界面元件
        4.2.1 界面切换
        4.2.2 数据输入/显示
        4.2.3 位状态开关/指示灯
        4.2.4 多状态开关/指示灯
        4.2.5 报警显示
    4.3 人机界面窗口部分
        4.3.1 系统参数设置
        4.3.2 运动参数设置
        4.3.3 纵倾平衡模拟
        4.3.4 浮力调整模拟
        4.3.5 潜浮模拟
        4.3.6 吹除阀模拟
        4.3.7 机组监控模拟
    4.4 通讯模块软件
        4.4.1 扩展板信号处理
        4.4.2 数据结构
    4.5 移水特性模拟
        4.5.1 移水速度模拟
        4.5.2 泵进出口压力模拟
第5章 系统联调测试
    5.1 均衡模拟
    5.2 屏控潜浮阀控模拟
        5.2.1 通气阀模拟
        5.2.2 吹除阀模拟
    5.3 串行通信测试
    5.4 实物展示与联调结果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紧急避险设施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救生舱安全设计标准
    1.3 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救生舱内气体净化设计
        1.3.2 制冷方式及制冷特性
        1.3.3 二氧化碳制冷设计
        1.3.4 二氧化碳制冷剂冰堵特性
        1.3.5 救生舱气流组织分析
        1.3.6 救生舱环境舒适性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救生舱灾变负荷研究
    2.1 一氧化碳负荷
        2.1.1 人体代谢对一氧化碳测定器的影响
        2.1.2 密闭空间人体代谢一氧化碳速率测定
    2.2 二氧化碳负荷
        2.2.1 二氧化碳危害
        2.2.2 二氧化碳代谢速率
    2.3 温湿度负荷
        2.3.1 人体新陈代谢负荷
        2.3.2 药剂使用负荷
        2.3.3 结构传热负荷
        2.3.4 冷负荷动态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生舱气体净化系统设计
    3.1 一氧化碳净化
        3.1.1 一氧化碳净化方法
        3.1.2 催化剂性能
        3.1.3 一氧化碳净化性能实验分析
    3.2 二氧化碳净化
        3.2.1 二氧化碳净化方法
        3.2.2 二氧化碳吸收剂性能
        3.2.3 二氧化碳净化性能试验
        3.2.4 二氧化碳净化方法优化
    3.3 救生舱用泄压阀的工作特点及关键技术
    3.4 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优缺点对比
        3.4.1 重力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3.4.2 弹簧式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3.4.3 泄压阀优化设计——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
    3.5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理论设计
        3.5.1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开启压力计算
        3.5.2 液封型微压差自动泄压阀的泄压速率计算
    3.6 救生舱正压补气
        3.6.1 救生舱气密性试验
        3.6.2 救生舱补气速率计算
        3.6.3 救生舱正压补气制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救生舱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
    4.1 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设计思路
    4.2 气源储存环境对系统的影响
        4.2.1 理论计算模型
        4.2.2 制冷量损失
    4.3 单级节流开放式制冷系统设计
    4.4 开放式制冷系统优化设计与校核
        4.4.1 双级节流换热器蒸发长度
        4.4.2 蒸发器分布参数模型
        4.4.3 换热器结构尺寸对系统换热的影响
        4.4.4 二氧化碳流量与空气温湿度对系统换热的影响
    4.5 冰堵故障分析
    4.6 环境适应性分析与稳定运行包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救生舱内气流组织与空气品质研究
    5.1 救生舱数值分析模型
        5.1.1 研究对象简介
        5.1.2 舱体物理模型
        5.1.3 各类负荷边界
    5.2 典型截面的数值计算结果
        5.2.1 网格无关性验证
        5.2.2 典型截面的速度图
        5.2.3 典型截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图
        5.2.4 典型截面的正压分布
        5.2.5 典型截面的温度、相对湿度图
    5.3 救生舱内ADPI均匀性指标
        5.3.1 空气品质的不均匀系数
        5.3.2 空气分布的性能
    5.4 热环境PMV-PPD指标
    5.5 空气品质PAV-PDA指标
    5.6 舱内空气的综合评价
        5.6.1 增广型判断矩阵
        5.6.2 关联系数矩阵
        5.6.3 熵值法权重系数
        5.6.4 评价标准关联度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与要求
    6.2 测控系统
        6.2.1 救生舱环境模拟室
        6.2.2 救生舱监测系统
    6.3 实验误差分析
    6.4 真人实验准备与实验步骤
        6.4.1 真人实验准备
        6.4.2 实验步骤
    6.5 试验结果分析
        6.5.1 救生舱环境模拟室运行状态
        6.5.2 制冷净化一体机运行参数
        6.5.3 救生舱环境状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面向浮筏举升的电液同步运动系统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浮筏进舱系统设计
    2.1 浮筏进舱系统组成
    2.2 液压系统设计与选型
    2.3 浮筏进舱显示控制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阀控缸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3.1 基本方程
    3.2 方块图与传递函数
    3.3 阀控液压缸传递函数计算
    3.4 数学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电液同步举升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4.1 单缸伺服驱动控制
    4.2 四缸同步控制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与实验研究
    5.1 液压系统实物介绍
    5.2 控制系统介绍
    5.3 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液位遥测在监测船舶装卸安全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液位遥测系统综述
    2.1 系统简介
    2.2 系统结构
    2.3 安装要求
    2.4 系统功能和特点
    2.5 液位测量方法的选取
    2.6 压力式液位测量的原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液位遥测的船舶装卸安全分析
    3.1 船舶装载性能
        3.1.1 船舶浮态
        3.1.2 船舶稳性
        3.1.3 船舶强度
    3.2 压载水对船舶装载性能的影响
        3.2.1 压载水对船舶浮态和稳性的影响
        3.2.2 压载水对船体强度的影响
    3.3 船舶纵横倾液位修正
    3.4 实船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位监测可视化界面设计
    4.1 系统的开发环境
    4.2 总体设计
        4.2.1 软件的设计原理
        4.2.2 系统的通讯模块
        4.2.3 系统的设计框架
    4.3 系统的功能实现
        4.3.1 液位监测主界面
        4.3.2 实例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四、潜艇液舱液位容积在线测量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起重船PGC复合压载系统压载水调拨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D]. 于德义.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2]船用核动力二回路滑油系统动态仿真[D]. 孙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基于可靠性的船舶舱室监控装置设计研究[D]. 潘攀.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7)
  • [4]基于海底观测网的甲烷传感器原位监测系统技术研发[D]. 赵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5]海水液压可调压载系统控制策略与节能方法研究[D]. 赵旭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6]反舰导弹舱内爆炸作用下舱室结构毁伤与防护机理[D]. 李营.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7]水下设备专用接口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D]. 刘东迪. 吉林大学, 2016(01)
  • [8]救生舱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D]. 徐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9]面向浮筏举升的电液同步运动系统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D]. 李天奇.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10]液位遥测在监测船舶装卸安全方面的应用研究[D]. 赵晓变.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海底储罐液位和容积在线测量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