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后路基施工后沉降值标准研究

桥头堡后路基施工后沉降值标准研究

一、桥头台背路基工后沉降取值标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斌[1](2019)在《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高架桥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架桥的运营过程中,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现象普遍存在,降低道路使用寿命、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开展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机理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有效地控制桥下路面的差异沉降、减少路面病害,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依托武汉市城建委科研项目《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破坏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NO.2015-44),以高架桥下路面的差异沉降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病害调查统计、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研究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探讨路面差异沉降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病害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病害的特征及类型,发现软土地区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病害较为严重,且病害多发生于承台过渡段;通过建立高架桥下车辆-道路系统模型,研究路面差异沉降引起的行车附加荷载。结果表明:路面差异沉降加剧了行驶车辆的振动,引起的行车附加荷载循环作用于路面,其中错台型路面病害引起的附加荷载最大。(2)通过分析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的形成机理,得出路面差异沉降的成因主要包括:软土地基变形、承台过渡段的相对刚度、高架桥面和桥下路面车辆荷载的长期作用以及其它偶然因素。其中,承台与路基的刚度差异是引起承台跳车现象的主要原因,减轻路面差异沉降病害的关键是要使承台过渡段的刚度均匀渐变。(3)通过建立高架桥下路面沉降数值仿真分析模型,进行路面差异沉降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软土地基变形模量越大,路面差异沉降越小,在道路设计中,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增加地基刚度;承台埋深越大,路面差异沉降越小,在高架桥桩基设计中,宜使承台埋深大于3m;承台回填土与软土地基相对刚度越小,路面差异沉降越小,在设计施工中,应使回填土与软土地基刚度相匹配。基于正交试验进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承台过渡段的相对刚度及软土地基变形特性是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的关键性影响因素。(4)基于承台回填土的刚柔过渡原理,结合工程实际,研究路面差异沉降刚性加固技术及土工格室柔性加固技术的处治效果及适用条件,研究及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刚性加固技术对于60 mm以内的路面差异沉降的处治效果较好,适用于高架桥下既有病害道路的修复改造;土工格室柔性加固技术能够使加固范围内的路面沉降差均匀地变化,并减小路面坡度的变化率,适用于新建道路的沉降预防和控制;基于土工格室柔性加固的优化设计,在承台深度范围内,柔性结构层宜采用倒梯形方式、均匀分散地布置3~5层,且顶层厚度不宜小于0.5m;在工程应用中,两种加固方法明显减小了承台过渡段的路面差异沉降,对减轻跳车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刘明华,王吉庆[2](2016)在《高速液压夯实机补强台背路基的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高速液压夯实机的工作原理及补强台背路基填筑的施工工艺,并通过在安定(安远—定南)高速公路及定南联络线建设项目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高速液压夯实机的实际工程效果,得出了有关操作方法,供工程人员借鉴。

刘鹏格[3](2014)在《桥头路基沉降的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条新的公路竣工通车后,最常见的问题是桥头锥坡和路基沉降。路基和锥坡的沉降使锥坡砌石开裂,桥头搭板开裂,路顶平面形成凹形面,路面纵横开裂,由此在公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后果:一是桥头跳车,行车不安全、不舒适;二是缩短使用年限,增加维修次数,加大维修费用,影像正常行车;三是社会负面影响大。本文通过分析桥头沉降不均衡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张恒[4](2014)在《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公路建设方面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尤其是“八五”计划之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路里程增长迅速,相关领域的技术也不断更新。随着经济的稳中有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交通运输行业和交通发展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仍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高速公路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已交付使用的高等级公路来看,桥头跳车现象非常普遍,己成为改善和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拦路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技术难题。桥头跳车的危害包括减慢行车速度、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车辆运营和增加公路养护费用等。它已成为道路的重要安全隐患之一,因此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桥头跳车问题的措施,提高我国高等公路行车中的安全、舒适和快速等方面的性能,以及增加我国高等级道路的使用年限,对今后我国的道路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为了解决桥头跳车问题,减少其地基沉降以及引道自身压缩沉降之外,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采用桥头搭板防治跳车现象。当前桥头跳车处治措施主要的缺点:被动处治为主、缺乏精确度、影响车辆通行。由于缺乏足够的精度,使得后期治理措施极为繁琐且严重影响车辆通行。本文介绍的注浆方法为粗调、精调两级抬升控制过程;深层注浆加固,浅层注浆抬升,板层螺杆精度抬升注浆填充的三层注浆方式。各级调节、各层注浆相互配合,最终主动完成精确补偿。浅层注浆和深层注浆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预埋管件,深厚软基处理中的碎石注浆桩改进为墩帽式碎石注浆桩,对地基进一步加固的同时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小沉降。该注浆方法能针对沉降路段不良变形及时有效补偿,把病态消除在萌芽状态,耗时短,操作方便可行,基本是在线抬升,不影响车辆通行。采用ANSYS程序,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首先对深厚软基墩帽式碎石注浆桩注浆加固,然后对板底注浆孔初始抬升,最后对板层螺杆注浆填充已达到精度抬升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桥头搭板、墩式碎石注浆桩等组成的复合路基的桩土沉降特性、注浆量,抬升力,抬升值,注浆临界深度。通过ANSYSY建模研究,发现在软土路基加固前,应力主要是在二灰稳定砂砾基层、砂砾垫层及加固区消散,造成该区域土体固结压缩变形,在经过深层注浆加固后,最大应力主要是二灰稳定砂砾基层消散,待沉降逐渐稳定后,进行浅层加固注浆把沉降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上是粗略调节部分;再通过锚杆精确调节抬升桥头搭板,少量浅层注浆后,恢复沉降变形。因此,把粗调和精调组合使用最终完美的控制了路基的工后沉降,将桥头搭板最终精确完成在线抬升。

向一鸣[5](2013)在《季节冰冻区道路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季节冻土面积超过了国土面积的一半,季节冻土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不断深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其中道路建设是最首要的基础前提,势必需要修建数量更多,等级更高的道路。然而,道路路基冻害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季节冰冻区道路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路基的季节性冻结和融化引起的路基不均匀变形已成为季节冰冻区路基路面早期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路基路面是一个整体,路基不均匀融沉变形引起路基的差异沉降,从而导致路面发生不均匀变形,在路面结构层中产生融沉附加应力,当不均匀变形值超过某一限值时,路面结构层因较大的附加应力和路面的荷载应力叠加超过路面材料的容许拉应力而发生破坏。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道路正常使用的基本条件,路基的稳定与否,主要反映在路基沉降变形量的大小,因此建立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和准确预测路基的沉降变形规律对保证道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需要实时获取路基强度状态,有必要对路基强度进行监测。由于季节冰冻区路基的含水量、压实度、干湿类型都与回弹模量呈指数关系,所以采用回弹模量能较好的反映整体路基工程状况,科学合理地判定路基的稳定状态。目前,测定路基回弹模量主要有承载板法、贝克曼梁法和落锤式弯沉仪法等。由于现场承载板法和贝克曼梁法的整个过程为人工操作,费时费力,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影响较大,精度较低,无法满足大面积快速检测与路面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的需要。而落锤式弯沉仪法的费用昂贵,测试荷载偏大、塑性变形对测试结果有影响,另外它的反算是个非常复杂且困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路基土回弹模量的动态监测方法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以求能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测试方法和准确的参考值,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研究意义。由于气候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原因,季节冰冻区公路路基每年在冬季发生冻胀、春季发生融沉,路基很容易发生不均匀变形,过大的差异沉降会使路基结构破坏,因此对季节冰冻区路基的变形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采用的许多预测模型和方法大多局限于单个监测点的建模和预测,没有考虑各监测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仅仅是一种对监测对象的局部变形分析研究。实际上,在路基沉降过程中,单个监测点受其他监测点变形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其他监测点的变形,各监测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系统变化过程,故应从系统整体角度研究路基沉降的变形规律,从整体上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以便对沉降变形作出准确的预报,对减少道路灾害的发生、保证行驶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项目)“季节冰冻区大范围道路灾害参数监测与辨识预警系统研究”(项目号:2009AA11Z104),基于季节冰冻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路基稳定性判断分析方法,改进灰色多变量预测模型用于路基沉降预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通过对不同差异沉降条件下的路面力学响应进行分析,定量的计算出当路基产生多少差异沉降量时,路面将产生破坏,进而建立基于路面结构性要求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同时,考虑路面功能性对差异沉降的要求,综合两方面因素,确定针对季节冰冻区道路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分为安全、比较安全、比较危险、危险、非常危险五个级别。2、由于路基回弹模量能较好的反映整体路基工程状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判定路基的稳定状态。因此,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考虑到路基回弹模量与基层顶面应变的内在联系,且基层顶面应变可以实时、准确监测,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为反演方法,以特征截面处的基层顶面应变为输入变量,以路基回弹模量为输出变量,建立了基于实测应变数据的路基回弹模量数学反演模型。3、季节冰冻区路基沉降变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常用的数学预测模型仅局限于单个监测点时间序列的建模和预测,不能考虑到各监测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不足以反映路基整体的变形趋势。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变形体上各监测点的变形,将单变量GM(1,1)模型在n元多变量情况下扩展为多变量MGM(1, n)模型,从而实现对路基中相互影响的多个监测点变形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预测。通过分析传统多变量MGM(1, n)模型背景值计算存在的误差,利用非齐次指数函数拟合模型中各变量的一次累加生成序列,提出了新的背景值计算公式,建立了优化的多变量MGM(1, n)模型。4、在实际路基沉降监测过程中,通常存在非等时距的监测时序问题,导致观测数据采样周期难以保持一致,从而出现原始观测数据时距不等的情况,极大降低了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应用范围。因此,针对非等时距的多变量MGM(1, n)模型的建模机理进摘要行理论分析,进而建立非等时距的多变量MGM(1, n)模型,用以拟合预测多变量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非等时距的路基沉降监测原始数据序列。同时,鉴于背景值的计算方法是决定灰色预测模型精度和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利用非齐次指数函数模拟多变量MGM(1, n)模型中的一次累加生成序列,提出了一种优化模型背景值的方法,以提高非等时距多变量MGM(1, n)模型的拟合预测效果。

柴亚南[6](2013)在《煤矸石路基填料分级标准及沉降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煤矸石作为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而且煤矸石经过自燃、风化及淋浴等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能够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煤矸石用于高速公路的路基填料,不仅可以节约工程建设成本,还可以减少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对于煤矸石做路基填料分级标准及沉降特性国内尚未有相关规定,本论文以煤矸石做路基填料分级标准及沉降特性研究为目的,并且提出了煤矸石路基沉降模型效果评价的方法,为今后煤矸石用于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以河北省邢汾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主要展开如下几方面研究:(1)系统调查了全国煤矸石做路基填料使用状况调查分析,得出不同产地煤矸石技术指标对比情况,为煤矸石分级标准提供数据支持;(2)通过对煤矸石做路基填料技术指标调查分析,结合现行规范对路基填料性能指标的要求,提出煤矸石做路基填料分级标准;(3)基于邢汾高速公路的特殊性,提出了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沉降观测方案及施工注意事项;(4)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邢汾高速公路路基填筑高度、包边土厚度、压实度和不同地基变形模量对路基沉降的沉降量进行了计算,并结合敏感性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了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沉降敏感性因素;(5)基于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沉降实测数据,在各断面处分别建立了指数模型、双曲线模型和生长模型预估路基工后沉降,并对各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分析。

赵鹏[7](2012)在《邢汾高速煤矸石填筑路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质地较为坚硬的岩石,长期以来对于煤矸石的利用率较低,导致大量煤矸石山的形成。露天堆放着的煤矸石,会发生自燃、风化及淋浴等复杂的物化作用,污染大气环境,受到降雨淋浴的煤矸石渗出液中包含许多重金属污染物,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土地矛盾,将煤矸石作为筑路材料进行二次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工程建设成本,还可以减少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河北省邢汾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主要展开如下几方面研究:(1)系统研究了煤矸石填筑路基应满足的技术指标,对邢台矿煤矸石进行室内试验,确定了三种颜色煤矸石填筑路基的可行性;(2)研究不同P5含量的煤矸石的压实特性、承载特性及渗透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系统研究了煤矸石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CBR、浸水膨胀量、渗透系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3)对煤矸石路基振动碾压及强夯加固两种施工方法进行现场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煤矸石级配、压碎值、压实度、沉降随碾压次数或夯击次数的变化规律;(4)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邢汾高速公路不同粗颗粒含量、压实度的煤矸石进行台背差异沉降量计算,确定可以用于台背回填用煤矸石的合理压实度及颗粒级配,提出了煤矸石台背回填控制指标;(5)基于保护煤矸石路基沿线水土环境的角度,对煤矸石进行室内淋溶试验,建立有限元耦合模型,对路基污染物溶质迁移规律进行模拟,推荐了邢汾高速公路煤矸石路基合理包边土厚度;(6)从煤矸石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方法、施工注意事项以及质量验收标准入手,系统提出煤矸石路基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标准。

崔梦璇[8](2010)在《基于舒适性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文中提出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的存在会降低道路的行车速度,同时也直接影响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成为影响道路正常运营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论文对路桥过渡段的差异沉降原理进行调查分析,基于行车舒适性提出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控制指标及标准,从而为提出路桥过渡段的养护维修对策及合理设计路桥过渡段路面结构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以河南郑州京港澳与郑焦晋高速公路为调查研究对象,针对高速公路桥头跳车产生的原因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最大沉降量与最大纵坡变化值作为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控制指标,以人体承受振动的瞬时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舒适性评价指标。分析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测振系统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对加速度传感器进行室内定标和对数据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车辆经过路桥过渡段时的振动加速度。通过传感器测量的车辆振动时传至人体的竖向加速度,客观评价车辆通过路桥过渡段时的人体舒适性,回归得出小轿车座椅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路桥过渡段最大沉降量和最大纵坡变化值的相关关系,基于人体感觉“有些不舒适”提出路桥过渡段在不同行车速度下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彭银辉[9](2010)在《公路桥头跳车病害处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迅猛增长。从目前已建成的公路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桥头跳车的问题。桥头跳车病害严重影响行车舒适性,降低车辆行驶速度和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公路桥涵台后病害的深入调研,对该地区普遍存在的“桥头跳车”病害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分析辽宁省各地区产生桥头跳车病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地质情况和病害原因,从路面处治、台背路堤处治、地基处治等方面提出了桥头跳车处治方法,并对各种处治技术进行了适应性分析。为重点解决路桥过渡段路堤填料压实度不足和纵向滑移所产生的跳车问题,本文对压力注浆法在台背病害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注浆方案的设计、浆液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等。并结合竖碑大桥处治桥头跳车的工程应用实践,对注浆处治效果进行了评价,检测结果表明处治效果良好。最后,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竖碑大桥桥头路堤进行数值模拟。采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对桥头路堤注浆治理前后的锥坡稳定性和竖向应变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注浆后形成的高强度注浆区有效阻止了路堤纵向滑移,提高了路堤整体稳定性;同时,注浆区能有效抵挡汽车荷载的冲击作用,大幅度提高了锥坡稳定安全系数。理论和实践证明,注浆效果良好,达到了控制路堤沉降的目的,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王波[10](2009)在《高速公路桥背沉降控制的后注浆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山区高速公路得到大力发展,但由于山区特殊地质条件影响,公路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经实地调查,“桥头跳车”现象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常见病害之一,它使车辆通过桥头时产生颠簸跳跃,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同时,后期治理需要花费较多养护费用,还影响道路通行能力。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一病害的原因,并总结了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重点就西南山区高速公路使用注浆技术控制桥背沉降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依托垫邻高速公路桥背沉降处治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实地调研选定了垫邻高速公路上的三个典型试验点并采集了岩土体样品,经室内测试获取其特性参数。通过对回填材料的研究发现级配碎石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提出使用级配碎石作为桥背回填的优选材料。其次,在实验室研究了纯水泥浆液、水泥-粘土浆液、水泥-水玻璃浆液和水泥-粉煤灰浆液在不同配比下的流动性能、抗压强度、凝结时间、漏斗粘度等特性。提出水泥-粉煤灰浆液是适合于山区高速公路桥背注浆加固的最佳材料,推荐的配比是水:水泥:粉煤灰=1.2:1:0.5、1.6:1:1和1.2:1:1。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实际施工图,使用前期试验获取的材料性能参数,建立各试验点的仿真模型。数值模拟计算了无处治措施、设置桥头搭板和注浆加固等情况下的沉降量。染坊大桥垫江岸试验点模型无处治措施时的沉降量为44.6cm,设置搭板后降低到18.7cm,注浆加固后能降低到2.5cm;彭家河中桥邻水岸试验点模型无处治措施时的沉降量为27.6cm,设置搭板后降低到8.9cm,注浆加固后能降低到3.9mm;大庄子左线中桥垫江岸试验点模型无处治措施时的沉降量为22.1cm,设置搭板后降低到5.8cm,注浆加固后能降低到2.6mm。对比计算结果发现,注浆加固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后,在选定的试验点,采用钢花管分序注浆技术对回填体注浆加固。染坊大桥垫江岸试验点采用等间距变深度注浆加8m搭板方案;彭家河中桥邻水岸试验点不设置搭板,采用等间距变深度注浆方案;大庄子左线中桥垫江岸采用等间距变深度注浆加5m搭板方案。注浆施工结束后,使用面波波速测试法对注浆效果进行检验,同时选取常用的取芯法和复灌法验证。在检验过程中,与传统方法比较,在测试效率、费用等方面,面波波速法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至目前,试验点开放交通近一年,通过沉降观测没有发现“跳车”现象。可见,后注浆加固桥背回填体,并控制桥背沉降是一种方便、经济、效果良好的方法,值得推广。

二、桥头台背路基工后沉降取值标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头台背路基工后沉降取值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高架桥下路面病害调查及分析
    2.1 高架桥下路面病害调查
    2.2 高架桥下路面病害特征
    2.3 路面差异沉降病害引起的行车附加荷载
    2.4 路面差异沉降病害引起的桩侧负摩阻力
    2.5 本章小结
3 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机理分析
    3.1 高架桥下道路软土地基变形
    3.2 承台过渡段的相对刚度引起的路面差异沉降
    3.3 车辆荷载作用下的路面永久变形
    3.4 引起路面差异沉降的其他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1 高架桥下路面沉降数值仿真模型
    4.2 桩基承台埋深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4.3 承台过渡段回填土刚度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4.4 软土地基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4.5 路面行车荷载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4.6 影响因素正交试验及敏感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防治技术
    5.1 承台过渡段的合理设置
    5.2 刚性加固技术特性及处治效果分析
    5.3 承台过渡段土工格室柔性加固技术
    5.4 土工格室柔性加固优化设计
    5.5 土工格室柔性加固工程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高速液压夯实机补强台背路基的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液压夯实机的工作机理
2 液压夯实机的施工工艺
    2.1 施工准备及对填土的要求
    2.2 分层填筑碾压
    2.3 填后高程与压实度检测
    2.4 液压夯施工夯击范围
    2.5 相对沉降与压实度检测
    2.6 修整或复压
    2.7 注意事项
3 应用案例
    3.1 项目概况
    3.2 液压夯实施工检测方法及标准
        3.2.1 检测方法
        3.2.2 液压高速夯实质量检测标准
    3.3 检测结果及分析
4 结语

(4)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桥头跳车的危害
    1.3 桥头跳车的机理分析
    1.4 桥头跳车的预防措施
        1.4.1 强夯法
        1.4.2 高速公路桥台台背液压夯实补强技术
        1.4.3 冲击碾压
        1.4.4 路桥过渡段排水
        1.4.5 桥台背回填材料
        1.4.6 加筋土
        1.4.7 整体式(无缝)桥台
        1.4.8 半柔性路面
    1.5 桥头跳车处治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 桥头差异沉降研究现状
        1.5.2 桥头跳车处治研究现状
第2章 桥头跳车处治设计方法综述
    2.1 桥头跳车处治方法
        2.1.1 地基处治方法
        2.1.2 路堤处治方法
        2.1.3 路面处治方法
    2.2 桥头搭板设计方法
        2.2.1 搭板的类型及作用
        2.2.2 搭板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2.3 路桥过渡段压密注浆方法
        2.3.1 高压喷射注浆法
        2.3.2 深层搅拌法
        2.3.3 灌浆法
第3章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计算、预测及其控制指标
    3.1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3.2 过渡段路基的工后沉降预测
    3.3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控制指标
第4章 注浆在线抬升技术在桥头过渡段中的应用
    4.1 设计思路
    4.2 设计步骤
    4.3 注浆抬升有限元模型
        4.3.1 模型单元和材料
        4.3.2 系统中各单元之间的连接
        4.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3.4 荷载施加
    4.4 工程实例
        4.4.1 注浆前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沉降计算
        4.4.2 注浆后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沉降计算
        4.4.3 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有限元模型建立
    4.5 结果分析
        4.5.1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沉降云图分析
        4.5.2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主应力云图分析
        4.5.3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剪应力云图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5)季节冰冻区道路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路基回弹模量研究现状
        1.3.1 路基强度检测方法的研究
        1.3.2 路基模量反算方法的研究
    1.4 路基沉降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季节冰冻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2.1 引言
    2.2 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指标
    2.3 基于路面结构的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2.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2.3.2 材料参数
        2.3.3 交通荷载的静力等效
        2.3.4 边界以及初始条件
        2.3.5 路面结构层对差异沉降的力学响应
    2.4 基于路面功能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2.4.1 基于路面横坡差异沉降控制
        2.4.2 基于路面平整度的差异沉降控制
    2.5 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及沉降分级
        2.5.1 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确定
        2.5.2 路基差异沉降分级
    2.6 实际工程应用
        2.6.1 长春至德惠段一级公路简介
        2.6.2 路基沉降监测
        2.6.3 长春至德惠段路基差异沉降分级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应变监测信息的路基稳定性判断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路面力学分析模型
        3.2.1 弹性理论空间问题的基本方程
        3.2.2 轴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体系求解
        3.2.3 双圆复合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3.2.4 力学计算软件 BISAR3.0 简介
    3.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路基回弹模量计算
        3.3.1 BP 神经网络算法
        3.3.2 BP 神经网络拟合计算路基回弹模量
    3.4 BP 神经网络参数反演方法计算实例
        3.4.1 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构造
        3.4.2 方法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变量灰色模型的路基沉降预测
    4.1 引言
    4.2 传统多变量 MGM(1, n)模型的建立
        4.2.1 多变量 MGM(1, n)模型变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4.2.2 多变量 MGM(1, n)模型的基本方程
    4.3 多变量 MGM(1, n)模型背景值的优化研究
        4.3.1 多变量 MGM(1, n)模型背景值的误差分析
        4.3.2 多变量 MGM(1, n)模型背景值的优化
    4.4 利用背景值优化的非等时距 MGM(1, n)模型建模
        4.4.1 利用优化的背景值建模
        4.4.2 新陈代谢方法
        4.4.3 预测模型的检验
        4.4.4 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非等时距多变量灰色模型的路基沉降预测
    5.1 引言
    5.2 非等时距多变量 MGM(1, n)模型的建模机理研究
        5.2.1 非等时距多变量 MGM(1, n)模型的建立
        5.2.2 非等时距多变量 MGM(1, n)模型建模机理
    5.3 非等时距多变量 MGM(1, n)模型背景值的优化研究
        5.3.1 非等时距多变量 MGM(1, n)模型背景值的误差分析
        5.3.2 非等时距多变量 MGM(1, n)模型背景值的优化
    5.4 利用背景值优化的非等时距多变量 MGM(1, n)模型建模
        5.4.1 非等时距多变量 MGM(1, n)模型变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5.4.2 利用优化的背景值建模
        5.4.3 预测模型的检验
        5.4.4 应用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煤矸石路基填料分级标准及沉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煤矸石路基填料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2.1 煤矸石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2.1.1 国内煤矸石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2.1.2 河北省煤矸石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2.2 煤矸石技术指标调查分析
        2.2.1 煤矸石化学成分指标调查分析
        2.2.2 煤矸石界限含水量指标调查分析
        2.2.3 煤矸石颗粒级配特征调查分析
        2.2.4 煤矸石承载能力指标调查分析
        2.2.5 煤矸石压碎值指标调查分析
        2.2.6 煤矸石崩解性指标调查分析
        2.2.7 煤矸石烧失量指标调查分析
        2.2.8 煤矸石自由膨胀率指标调查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矸石路基填料分级标准研究
    3.1 煤矸石填筑路基技术指标研究
        3.1.1 煤矸石路基强度压实度指标研究
        3.1.2 煤矸石路基其他相关指标研究
    3.2 邢汾高速煤矸石化学特性
    3.3 邢汾高速煤矸石工程特性
    3.4 煤矸石做路基填料分级标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沉降观测
    4.1 邢汾高速简述
    4.2 煤矸石路基沉降观测要求
        4.2.1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4.2.2 沉降观测时间及数据收集
        4.2.3 路基沉降板埋设说明
        4.2.4 方案具体实施
        4.2.5 施工及观测注意事项
    4.3 煤矸石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4.3.1 一般要求
        4.3.2 原材料的选择
        4.3.3 路基地面处理
        4.3.4 煤矸石的储运
        4.3.5 煤矸石的摊铺
        4.3.6 煤矸石的碾压
        4.3.7 包边土施工
        4.3.8 煤矸石路基强夯
        4.3.9 上路床处理
        4.3.10 施工质量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1 灰关联度定义
    5.2 敏感性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5.3 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3.1 煤矸石路基材料参数确定
        5.3.2 基于有限元路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5.3.3 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矸石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6.1 路基沉降常用的预测方法
    6.2 邢汾高速观测段沉降趋势分析
    6.3 观测段面曲线拟合
        6.3.1 K2+500 断面曲线拟合
        6.3.2 K3+000 断面曲线拟合
        6.3.3 K4+600 断面曲线拟合
        6.3.4 K5+100 断面曲线拟合
        6.3.5 K6+550 断面曲线拟合
        6.3.6 K8+100 断面曲线拟合
    6.4 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方法适用性分析
        6.4.1 相关系数和相对误差分析
        6.4.2 残差均方差和局部均方差分析
    6.5 本章小结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邢汾高速煤矸石填筑路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应用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煤矸石填筑路基技术指标与性能研究
    2.1 煤矸石填筑路基技术指标研究
    2.2 三种颜色煤矸石化学特性
    2.3 三种颜色煤矸石工程特性
    2.4 邯邢矿区煤矸石性能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矸石路用力学指标相关性研究
    3.1 煤矸石级配研究
        3.1.1 自然级配曲线
        3.1.2 不同 P5含量煤矸石级配曲线
    3.2 煤矸石的击实特性
        3.2.1 不同 P5含量的煤矸石击实特性
        3.2.2 P5含量与最大干密度(ρmax)和最佳含水量(ωop)的关系
        3.2.3 煤矸石的击实次数与破碎率、干密度之间的关系
    3.3 煤矸石的承载特性
        3.3.1 P5含量与承载比(CBR)的关系
        3.3.2 P5含量与浸水膨胀量的关系
        3.3.3 P5含量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3.3.4 压实度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3.4 煤矸石的渗透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邢汾高速煤矸石路基现场施工控制指标研究
    4.1 施工压实度控制指标
        4.1.1 煤矸石路基级配随碾压次数变化规律
        4.1.2 煤矸石压碎值随碾压次数变化规律
        4.1.3 煤矸石压实度随碾压次数变化规律
        4.1.4 煤矸石路基压沉值随碾压次数变化规律
        4.1.5 煤矸石路基压实度控制指标
    4.2 路基强夯加固设计参数
        4.2.1 强夯加固路基机理分析
        4.2.2 煤矸石压碎值随夯击次数变化规律
        4.2.3 煤矸石级配随夯击次数变化规律
        4.2.4 煤矸石路基沉降随夯击次数变化规律
        4.2.5 煤矸石路基强夯加固设计参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矸石台背回填控制指标研究
    5.1 台背变形控制标准
    5.2 台背回填设计原则
    5.3 煤矸石台背回填差异沉降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5.3.1 参数选取计算模型建立
        5.3.2 台背回填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煤矸石台背回填控制指标
    5.5 煤矸石台背回填质量控制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抗渗的煤矸石路基包边土合理厚度研究
    6.1 煤矸石淋溶试验
    6.2 地下水质污染程度评价研究
        6.2.1 水体质量评价标准
        6.2.2 水体污染程度评价
    6.3 煤矸石淋浴液迁移数学模型
        6.3.1 水分迁移数学模型
        6.3.2 煤矸石淋浴液成分迁移数学模型
        6.3.3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
    6.4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煤矸石路堤试验段铺筑及沉降观测
    7.1 邢汾高速试验段简介
    7.2 煤矸石试验路施工
        7.2.1 碾压试验段
        7.2.2 强夯试验段
    7.3 煤矸石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7.3.1 路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7.3.2 煤矸石路基雨季施工注意事项
        7.3.3 煤矸石路基冬季注意事项
        7.3.4 煤矸石路基施工中其他事项
    7.4 煤矸石路基质量验收标准
    7.5 煤矸石路基沉降观测及效果分析
        7.5.1 邢汾高速公路沉降观测方案
        7.5.2 试验路观测效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舒适性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已建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病害调查分析
    2.1 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检测
        2.1.1 现有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检测
        2.1.2 本文采用的检测方法
        2.1.3 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指标
    2.2 已建高速公路桥头跳车形成机理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人体承受全身振动量化指标与评价标准分析
    3.1 路—车—座椅—人体振动系统
        3.1.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3.1.2 车辆振动行驶舒适性系统组成
    3.2 人体承受全身振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3.2.1 IS02631用于评价人体的振动方法
        3.2.2 ISO 2631-1-1997振动评价方法
    3.3 乘客舒适性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3.4 本文采用的乘客舒适性评价指标
        3.4.1 乘客舒适性评价指标分析
        3.4.2 人体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计算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路桥过渡段加速度量测
    4.1 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
    4.2 加速度传感器调查
        4.2.1 调查方案
        4.2.2 加速度传感器安装测试
    4.3 调查数据处理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舒适性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5.1 座椅与底板加速度相关性研究
    5.2 基于舒适性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5.2.1 不同速度下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相关性分析
        5.2.2 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公路桥头跳车病害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头跳车处治措施研究现状
        1.2.2 压力注浆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现役公路桥头跳车病害现状分析
    2.1 公路桥头跳车现状调研
        2.1.1 调研工作的技术路线
        2.1.2 过渡路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2.1.3 公路桥头跳车病害调研工作汇总
    2.2 路桥过渡段病害原因分析
        2.2.1 天然地基沉降
        2.2.2 路堤填土自身压缩沉降
        2.2.3 排水不畅及填土滑移
        2.2.4 其他因素
    2.3 公路路桥过渡段破坏模式总结及跳车机理分析
        2.3.1 破坏模式总结
        2.3.2 桥头跳车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现役公路桥头跳车病害处治措施适应性分析
    3.1 路面处治技术
        3.1.1 加铺路面修补顺滑处理
        3.1.2 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加筋沥青路面
        3.1.3 搭板下注浆补强
    3.2 路基处治技术
        3.2.1 路基处治技术适用性分析
        3.2.2 几种常见路基处治方法简介
    3.3 地基处治技术
        3.3.1 不同地基的处治方法适应性分析
        3.3.2 几种常见地基处治方法简介
    3.4 本章小结
4 压力注浆法在桥头跳车治理中的应用
    4.1 压力注浆加固原理
        4.1.1 压力注浆作用原理
        4.1.2 注浆的影响因素
        4.1.3 注浆法处治桥头跳车的适应性分析
    4.2 桥头路堤注浆加固工程概况
    4.3 注浆加固方案设计计算
        4.3.1 压力注浆方案选择
        4.3.2 注浆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4.3.3 压力注浆参数的确定
    4.4 注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4.4.1 施工工艺流程
        4.4.2 注浆质量控制
    4.5 本章小结
5 有限元分析
    5.1 ABAQUS有限元简介
    5.2 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原理
        5.2.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5.2.2 有限元中土坡破坏的判断准则
        5.2.3 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因素
    5.3 锥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高速公路桥背沉降控制的后注浆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公路桥背沉降的原因简析
        1.2.2 高速公路桥背沉降处治技术现状及问题
        1.2.3 高速公路桥背沉降的控制指标现状
        1.2.4 注浆技术控制桥背沉降的现状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速公路桥背沉降病害成因分析
    2.1 地基沉降分析
        2.1.1 地基沉降的机理
        2.1.2 地基承载力与地基沉降
        2.1.3 桥背软土地基和岩土地基的沉降
    2.2 回填材料压缩变形分析
    2.3 不均匀沉降变形原因分析
        2.3.1 材料刚度差异引起的沉降
        2.3.2 设计理念不同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2.3.3 施工方面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2.4 垫邻高速公路桥背潜在病害影响因素分析
        2.4.1 桥梁工程概况及与桥背的地质环境条件
        2.4.2 回填材料及回填施工要求
        2.4.3 潜在病害因素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桥背回填体后注浆处治设计
    3.1 后注浆处治的理论基础——渗透注浆理论
        3.1.1 球形扩散渗透理论
        3.1.2 浆液柱形扩散渗透理论
        3.1.3 浆液为宾汉姆流体型的渗透理论
        3.1.4 袖套管法理论
    3.2 注浆试验区选择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场地选择
        3.2.3 注浆处治范围
    3.3 注浆材料及配比的室内试验
        3.3.1 注浆材料
        3.3.2 注浆材料室内测试项目
        3.3.3 注浆材料测试结果
        3.3.4 注浆材料比选
    3.4 注浆参数设计
        3.4.1 注浆压力
        3.4.2 浆液扩散半径确定
        3.4.3 注浆深度设计
        3.4.4 注浆孔布置形式及间距
        3.4.5 注浆结束标准
        3.4.6 注浆量估算
    3.5 小结
第4章 桥背后注浆的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模型建立的条件
        4.2.1 土体本构关系的选取
        4.2.2 接触问题和边界条件
        4.2.3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4.2.4 荷载的设定
        4.2.5 网格的划分
    4.3 各试验工点的计算模型
        4.3.1 染坊大桥垫江岸(桩承式桥台)
        4.3.2 彭家河中桥邻水岸(重力式桥台)
        4.3.3 大庄子中桥左线垫江岸(重力式桥台)
    4.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4.1 染坊大桥垫江岸桥背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4.4.2 彭家河中桥邻水岸桥背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4.4.3 大庄子左线中桥垫江岸计算结果分析
    4.5 后注浆设计方案优化
    4.6 小结
第5章 桥背后注浆处治施工
    5.1 注浆试验工作程序
    5.2 注浆方法与施工工艺
        5.2.1 施工方法选择
        5.2.2 施工工艺及流程
    5.3 注浆资料的记录
        5.3.1 钻孔个数及进尺
        5.3.2 注浆压力与注浆时间
        5.3.3 注浆量与灌注率
    5.4 注浆施工质量控制
    5.5 小结
第6章 桥背后注浆处治效果的检测与评价
    6.1 注浆效果检测
        6.1.1 钻孔取芯法检测
        6.1.2 面波波速法检测
        6.1.3 复灌法检测
        6.1.4 沉降观测
        6.1.5 各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6.2 各工点注浆效果综合评价
        6.2.1 染坊大桥左线垫江岸注浆效果评价
        6.2.2 染坊大桥右线垫江岸注浆效果评价
        6.2.3 彭家河中桥邻水岸注浆效果评价
        6.2.4 大庄子中桥左线垫江岸注浆效果评价
    6.3 桥背后注浆处治效果检测方法与标准
    6.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桥头台背路基工后沉降取值标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D]. 胡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高速液压夯实机补强台背路基的施工工艺及工程应用[J]. 刘明华,王吉庆. 公路与汽运, 2016(04)
  • [3]桥头路基沉降的治理研究[J]. 刘鹏格. 中外企业家, 2014(27)
  • [4]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D]. 张恒.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5]季节冰冻区道路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及预测方法研究[D]. 向一鸣. 吉林大学, 2013(08)
  • [6]煤矸石路基填料分级标准及沉降特性研究[D]. 柴亚南. 长安大学, 2013(06)
  • [7]邢汾高速煤矸石填筑路基关键技术研究[D]. 赵鹏. 长安大学, 2012(07)
  • [8]基于舒适性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D]. 崔梦璇. 长安大学, 2010(03)
  • [9]公路桥头跳车病害处治技术研究[D]. 彭银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 [10]高速公路桥背沉降控制的后注浆法应用研究[D]. 王波.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桥头堡后路基施工后沉降值标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