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测绘技术创新效益显着

南水北调西线测绘技术创新效益显着

一、南水北调西线测绘 技术创新效益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魏琦,白保华,何继江,延星,缪雨含[1](2022)在《能源与水利结合模式探索——以南水北调西线光伏天河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3060"双碳能源战略背景下,南水北调工程为西部地区探索碳中和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碳排放,在碳约束下,水利工程应规划与部署减碳方案。南水北调作为世界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其东线和中线工程一期方案已实施,西线工程的方案尚在论证与优化中。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例,提出将能源与水利结合的创新模式,即光伏天河工程模式。光伏天河工程是将光伏阵列布设于西线工程的水渠水面及防护带地面上,从而形成规模宏大的带状光伏电站。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全长超过2 300 km,除去隧道沟渠等部分,假设可铺设光伏面板的渠道长1 000 km,水面外加两侧防护带宽度,光伏天河总体安装面积达到120 km2。以每平米铺设120 W光伏面板进行计算,西线工程沿线可安装光伏14.4 GW。光伏天河系统每年发电量约1.87×109 kW·h,节约标煤约2.30×106 t,减少将近6.03×106 t的CO2排放量,有助于西线工程的整体减排降碳。以1 MW光伏装机为基准,光伏工程的投资回收年限为14 a,通过低息贷款和技术革新可缩短投资回收期。提出两点政策建议:一是,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在规划时应考虑将调水与能源结合,在渠道全线布设光伏阵列搭建光伏天河;二是,沿西线节点建立规模不等的地面和漂浮式光伏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形成若干水光互补绿色能源基地。

席海洋,陈克恭,鱼腾飞,程文举[2](2021)在《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新增水资源利用》文中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已初步确定先行从长江上游的雅砻江调水40亿m3至黄河上游的洮河,经洮河至刘家峡水库后入黄河干流。本研究从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新增水资源量入手,结合新提出的黄河干流甘肃段的新型水土格局(即"弦弧"两支主要输水路线下),重点对新增水资源量的利用进行思考,并分析了新型水土格局下新增调水对黄河干流甘肃段、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宁蒙灌区等受水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水资源稀缺地区输调水资源可持续合理利用,可为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方行明,王璐,杨万东,鲁玉秀[3](2020)在《黄河治理新思路:构建智能化储水、储能综合体》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黄河治理现状提出黄河治理优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旨在充分发挥黄河自身的潜力,努力实现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并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精细化管控,以求保持黄河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实现黄河自身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满足区域用水需求。借鉴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引流的原理,根据黄河水势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变化,在黄河中上游汛期引流并筑坝储水、储能。创新储水、储能模式,借助先进的抽水蓄能电站原理,将西北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转换成水能储存,构建储水、储能的综合体,形成水资源和能源生产循环系统,实现对黄河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并根据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来调节供水或供能,既可缓解汛期的洪水压力,又可在干旱年份或枯水季节供水、供能,缓解旱情。通过使用5G、智能技术、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整个流域各河段的水情进行监测和调控,以实现流量的稳定管控,避免负面效应的发生。

田凡[4](2020)在《时序InSAR技术在南水北调中线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年来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危及国家、社会及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如煤矿开采沉陷、地表沉降、滑坡等。我国每年因各种地质灾害而遭受到的直接经济和间接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我国特大型输水建筑物,干渠跨度大、走向不一,依靠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对其开展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响应国家防灾减灾战略、既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一种先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可实现高精度、大范围监测,目近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形变监测中。经过近三十年,InSAR技术由传统的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发展到至今先进的多时相InSAR技术,如永久性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小基线集技术(SBAS)、像素偏移量追踪、多孔径干涉测量技术(MAI)等。传统的D-InSAR技术由于其观测几何的限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难以获得可靠的监测结果。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以Sentinel-1A和RadarSat-2数据为数据源,对南水北调中线进行形变监测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SBAS技术对获取的2015年4月至2019年3月90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南水北调中线所跨区域焦作和辉县市形变速率最大达到180mm/year。13个沉降中心均匀分布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且离干渠较远,对其安全运营没有直接的影响。(2)综合焦作煤矿分布图和Google Earth历史无偏影像资料,13个沉降中心中,P1、P4、P5、P8、P9、P10 的沉降由煤矿开采引起的,而 P2、P3、P6、P7、P11、P12、P13的沉降则是由非煤矿开采引起的。为了进一步研究13个沉降中心形变量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对13个沉降中心4年的累积沉降量进行曲线拟合,其均符合一元二次多项式分布。(3)利用分布式散射体目标技术对覆盖南水北调中线辉县段干渠的Sentinel-1A和RadarSat-2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辉县段干渠沿线的形变速率为-40~40mm/year,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薄壁镇和石门河段附近。通过与水准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基本一致,验证Sentinel-1 A数据分布式散射体技术在辉县段干渠形变监测的可靠性。(4)南水北调中线辉县段地质条件特殊,利用获取的形变速率分别和降雨、土壤湿度变化两个水文因素进行分析,获得辉县段膨胀性岩土和湿陷性黄土渠段的变形机理。其中膨胀性岩土的累积沉降量和土壤湿度的周期性具有一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越发靠近零水平线;而湿陷性黄土渠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一定的下沉趋势。因此,要严格防治湿陷性黄土对地基建筑物产生的损害。

张小乖[5](2018)在《百亿到225万亿的水资源公共投资 ——中国智能水网战略论》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管理,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生机活力保护的重点。水,也是文明之根。水危机治理,是增强我国环境承载力、扩大经济与人口规模容量的重中之重,也是西部治理现代的牛鼻子。追求务实、科学、本土适应性、可操作性,是中国智能水网解决方案的公共管理研究原则。水危机治理中的南水北调西线研究数个主流方案中,对经济、生态、工程、政府管理进行综合性跨界探索较少,统一把建设资金来源、具体线路、工程管理与配套社会治理等进行论述的,也不多见,难以迎合政府治理的现实需求,智能水网有意开辟这样一种研究思路。本文试图以政府管理视角看水资源管理,研究钱从何处来、效益如何、工程走向、行政风险及预防策略等具体问题,有助于推动公共工程向实践迈进。并藉此探索我国公共政策、公共工程特有的决策逻辑,证明相比西方政府管理的“票决”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管理思维,更科学合理、更高效。国家智能水网是一个集交通、国防、耕地、经济等于一体的高端公共工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科技的进步,经济实力及工程实力的增强,跨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各主流水系的智能水网建设,具有历史必然性。西北地区,水是异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关乎群众生命健康、民生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跨地区公共资源使用、财政及公共投资、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国防外交等重要议题。同时,超大型水资源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多中心协同治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的必然选择。水危机应对,还需以我国特有的行政及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为政策环境和现实载体,摸清我国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战略与我国水资源布局的特殊关系。本文曾试图仅进行战略统筹研究,但战略因子剖析和学科学理深度的要求,终惹累牍之嫌。但研究结论较乐观,智能水网建设,能新增两大新经济带、五条交通干线,激活四百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地区的工农业活力,理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量约225万亿元,初始政府投资仅需数百亿,值得深入。本文也一直力图弥合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在水危机治理上的分歧,是风险治理、危机治理、多元协同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治理等公共管理新动向的应用探索。

才淦[6](2018)在《南水北调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构想,历经60多年的规划、设计、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伟大的实践往往孕育着崇高的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其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南水北调精神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影响南水北调精神形成的四个条件,其中包括它的实践基础和三个主要文化渊源,并按照南水北调精神内涵的发展历程把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阐述;其次,本文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把南水北调精神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出南水北调精神区别于其他精神的三个主要特征;再次,本文对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最后,本文对南水北调精神的弘扬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弘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弘扬的基本路径。总的来说,南水北调精神既具有实践基础,也具有思想渊源,它是南水北调工程各方参与者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其内含丰富,特征鲜明,具有极其丰富的时代价值。在当前,面对南水北调精神在弘扬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南水北调精神发扬光大。

张野,贾金生,沈凤生,李鹏程,王松春,徐子恺,范治晖,井书光,孙庆国,罗刚,郑璀莹,刘子慧,张少华,游进军,普利锋,侯纯辉,张元教,王志文,桑国庆,邓祥虎,孙衣春,谭凡,侯鹏生,班静东[7](2012)在《南水北调 构建中国“四横三纵”水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黄淮海流域城市众多,人口、耕地、工业均占全国1/3,而水资源仅占7.2%,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既然南方水资源较丰富,何不借一点水来解决北方极度缺水的困境。南水北调,是一个何等伟大的设想。它要穿越众多河流山川,构成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整体上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张永[8](2012)在《西线调水工程运行调度的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评价与规避》文中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跨流域调水重大工程。工程调水区气候寒冷、干湿不均、生态脆弱、环境敏感。西线一期工程水库的调度运行将改变当地水资源的原有平衡,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水库运行调度对相关区域生态环境影响风险问题,对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科学规划与高效运行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和基础性技术支撑。基于系统科学方法,本文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相异的空间尺度,就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水库调度运行对局地气候、河流廊道、沼泽湿地、干旱河谷、自然保护区和水环境等六类影响区的生态环境影响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可总结如下:(1)梳理了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评价的基础理论。阐述了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规避的基本理论;分析了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源与风险受体及其风险形成机制。(2)识别了西线工程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因子。研究了生态环境风险的影响范围、影响类型及影响程度;提出了风险评价的总体思路;确定了风险评价的空间范围。(3)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分析模拟平台。设计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型平台总体框架;探讨了模型结构及要素过程模拟;开发了工作网络数据库;研制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型。(4)评估了西线工程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风险。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从局地气候、河流廊道、沼泽湿地、干旱河谷、自然保护区和水环境等六个方面定量剖析了西线工程水库运行调度的生态环境影响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评估系统进行影响程度阈值估算,划分了分项影响等级,最终得到综合评价结果。(5)提出了西线工程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规避措施。基于西线工程水库运行调度生态环境影响风险分析和定量评估结果,以生态水文演变机制为依据,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形成了西线工程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生态水文风险规避措施。

刘子刚[9](2009)在《建功立业正当时——新中国60年测绘保障工作巡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晴天霹雳,风云变色。山青水秀的天府之国的一片地方顷刻之间变成人间炼狱……十万父老乡亲生死未卜、13亿中国人的心,无不为之牵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场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的战斗打响了!救

刘莹[10](2009)在《调水工程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生态环境的角度,从水文情势、水环境安全、湿地、滨河植被及河道底栖动物五个方面着手,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或资料收集,定性或定量地研究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并初步提出相应的生态水文调控措施。为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2006-2009年课题组对西线一期工程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调水坝址下游分析断面水量、水面宽以及水深随着距离增加逐渐呈恢复趋势;(2)主要河段的水环境功能区划均为地表水Ⅱ类水体;(3)雅砻江干流沿岸的湿地、达曲湿地、泥曲湿地以及绰斯甲河流域的湿地在调水工程实施后很可能会消失,足木足河流域安斗和班玛以上的湿地可能会被隔离,而斜尔尕以上的湿地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4)湿地生物的生存会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大幅度降低;(5)受水文条件、泥沙作用影响,灌木在滨河植被中的比例将有所提高,但滨河植被的物种总数将减少,生物多样性会降低;(6)当水面面积达到调水前45%时,底栖动物物种开始减少,达到10%时,物种数急剧减少。(7)基于不同的生态响应初步提出了宏观生态水文调控对策,包括调水量调控、生态修复以及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等措施。

二、南水北调西线测绘 技术创新效益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西线测绘 技术创新效益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2)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新增水资源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受水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1 黄河干流甘肃段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1.1 黄河干流甘肃段水土流失区
        1.1.2 黄河干流甘肃段扬黄提灌区
    1.2 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3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4 宁蒙引黄灌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2 黄河干流甘肃段的新型水土关系格局的提出
3 新型水土格局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对受水区的影响
    3.1 对黄河干流甘肃段的影响
        3.1.1 对黄河干流甘肃段水土流失区的影响
        3.1.2 对黄河干流甘肃段扬黄提灌区的影响
        3.1.3 对黄河干流甘肃段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
    3.2 对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的影响
    3.3 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影响
    3.4 对宁蒙引黄灌区的影响
4 结语

(3)黄河治理新思路:构建智能化储水、储能综合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及调配
    1.黄河流域各省份水资源状况
    2.南水北调———中国水资源的调配及对黄河的影响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争议
四、黄河治理现状与优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
五、构建智能化储水、储能综合体
    1.黄河流域水资源自给的可行性
    2.储水的原理
    3.储能的原理
    4.储水、储能综合体
    5.改善自然环境增强黄河流域自身的储水功能
六、结语

(4)时序InSAR技术在南水北调中线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InSAR技术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InSAR在线性工程上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误差分析
    2.1 引言
    2.2 InSAR基本原理
    2.3 D-In SAR
        2.3.1 D-In SAR基本原理
        2.3.2 D-In SAR数据处理流程
    2.4 时序InSAR技术
        2.4.1 像素偏移量追踪技术
        2.4.2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
        2.4.3 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
    2.5 InSAR形变监测的主要误差
        2.5.1 失相干误差
        2.5.2 影像配准误差
        2.5.3 大气延迟效应误差
        2.5.4 外部DEM误差
        2.5.5 相位解缠误差
    2.6 本章小结
3 小基线集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小基线集技术原理
        3.2.1 SBAS-In SAR技术的理论模型
        3.2.2 SBAS-In SAR关键技术
        3.2.3 处理流程
    3.3 基于小基线集技术的焦作和辉县市地表形变监测
        3.3.1 研究区概况
        3.3.2 实验数据介绍
        3.3.3 实验过程
    3.4 结果分析
        3.4.1 形变速率分布
        3.4.2 形变场时空分布特性
        3.4.3 结论
    3.5 本章小节
4 基于分布式散射体目标的地表形变监测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分布式散射体目标的识别
    4.3 基于分布式散射体目标的南水北调中线辉县段形变监测应用研究
        4.3.1 研究渠段
        4.3.2 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4.3.3 监测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成果及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百亿到225万亿的水资源公共投资 ——中国智能水网战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论文逻辑架构
    (五) 论文创新与不足
二、中国水资源的地理、历史、经济战略研究
    (一) 中国水资源地理现状分析
    (二) 中国水危机的历史演义
    (三) 当代水危机与经济战略、缺水估算
三、中国智能水网综合治理方案
    (一) 总体概述——社会主义公共经济学与公共物品外部性
    (二) 智能水网的具体政策与工程治理研究
        1. 昆藏高铁与饮水安全网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
        (1) 国家安全饮水网工程——论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失灵
        (2) 昆藏高铁——从市场的本质看华盛顿共识
        2. 黄青航道与红藏线——东西部均衡发展与绝对稀缺资源配置
        (1) 黄青航道工程——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战略资源短缺观
        (2) 红藏大动脉——财政转移支付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 新黄河回黄工程——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
        (1) 阿尔金山水闸——论政府的政治稳定职能
        (2) 古丝路大运河——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 蒙北1200治沙干渠——内蒙与雁北地区的水权与环境治理
        (4) 北疆渠——新疆北部水资源管理和以水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学
        (5) 南疆渠——水资源与新疆南部盆地的战略定位
        (6) 甘陕川青补充型工程——丘陵地区的生态治理
        4. 阿兰线工程——社会主义的生态经济学与中国式国防经济学
        (1) 阿尔金山市建立及复垦工程——西北战备物资支点与科研基地
        (2) 阿兰公路、铁路——生态经济的宏观思辨
        5. 高原植被保护水廊——论特殊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 安多水电站工程——淡水资源与藏北生态安全保障
        (2) 南水工程(日申铁路)——内外流区的高海拔生态补给
        (3) 西坝工程——阿里地区的发展战略
        6. 藏北高原淡水资源网络建设与生态修复——论政府的社会职能
        (1) 可可西里湖淡化扩容工程
        (2) 通天河引水修复工程
        7. 沪喀高铁与嘉汉水道——政府宏观经济调节职能的再思考
    (三) 本章小结
四、公共融资与成本收益分析
    (一) 基于决策科学理性的超长期公共工程宏观财经分析
    (二) 概算与融资策略分析
        1. 工程概算——公共工程的成本控制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衍生金融市场的公共融资功能
        3. PPP模式融资
        3. 央地财政资金和政府债券
    (三) 本量利分析
    (四) 本章小结
五、智能水网工程的综合治理研究
    (一) 智能水网与南水北调西线
    (二) 智能水网的生态涵养工程
    (三) 国家智能水网管理信息系统
    (四) 智能水网的行政区划与合作治理思考
        1. 中央生态与安全直辖区——论西部治理中的政府政治职能
        (1) 国防重镇——阿尔金山市
        (2) 科技中心——鲸鱼湖镇
        (3) 行政中心——格尔木
        (4) 金融中心——苏干湖
        (5) 文化中心——楼兰
        (6) 经济中心——日月山
        2. 亚洲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共同体
    (五) 本章小结
六、智能水网的社会价值分析
    (一) 农业收益
    (二) 金融科技与物贸发展战略
    (三) 第二三产业产值
    (四) 人口供养力
    (五) 国内生产总值驱动力
七、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南水北调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南水北调精神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南水北调精神文化渊源的研究
        1.2.3 关于南水北调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1.5 南水北调精神的概念界定
2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
    2.1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条件
        2.1.1 南水北调工程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提供实践基础
        2.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
        2.1.3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1.4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沃土壤
    2.2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历程
        2.2.1 南水北调精神的萌芽期(1952-1977)
        2.2.2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期(1978-2001)
        2.2.3 南水北调精神的成熟期(2002-2014)
        2.2.4 南水北调精神的深化期(2015 至今)
3 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3.1 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
        3.1.1 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3.1.2 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人本精神
        3.1.3 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3.1.4 科学筹划、严谨务实的求实精神
        3.1.5 敢作敢为、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3.1.6 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3.2 南水北调精神的特征
        3.2.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3.2.2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3.2.3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4 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
    4.1 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
        4.1.1 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实践
        4.1.2 促进国家其他重大项目工程的实施
    4.2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4.2.1 它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弘扬
        4.2.2 它是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展现
        4.2.3 它是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
    4.3 有利于“四个自信”的增强
        4.3.1 坚定道路自信
        4.3.2 强化理论自信
        4.3.3 筑牢制度自信
        4.3.4 增强文化自信
    4.4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4.1 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4.4.2 有利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5 南水北调精神的弘扬
    5.1 南水北调精神弘扬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1.1 弘扬方法应用不到位影响了南水北调精神的宣传效果
        5.1.2 传播载体运用不灵活限制了南水北调精神的传播范围
        5.1.3 学术界研究不够深入不利于充分发挥南水北调精神的影响力
    5.2 南水北调精神弘扬的基本路径
        5.2.1 科学应用南水北调精神的弘扬方法以改善其宣传效果
        5.2.2 灵活运用南水北调精神的传播载体以扩大其传播范围
        5.2.3 加强南水北调精神的研究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西线调水工程运行调度的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评价与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进展
        1.2.2 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评价的基础理论
    2.1 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识别的基础理论
        2.1.1 风险源与风险受体
        2.1.2 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识别理论
        2.1.3 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风险的形成机制
    2.2 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评价与规避的基础理论
        2.2.1 风险评价的关键支撑理论
        2.2.2 风险规避的基础理论
    2.3 风险表征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 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因子识别
    3.1 西线工程调水区基本情况
        3.1.1 西线工程概况
        3.1.2 调水区自然地理
        3.1.3 调水区社会经济
    3.2 调水区影响范围界定
    3.3 调水区现状生态环境问题
        3.3.1 林草资源不断减少
        3.3.2 湖沼湿地退化严重
        3.3.3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3.4 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3.4 西线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3.4.1 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源与风险受体
        3.4.2 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识别
    3.5 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评价总体思路
    3.6 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评价的空间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水区生态环境风险分析耦合模拟平台构建
    4.1 模拟平台开发需求分析
    4.2 模型的开发与验证
        4.2.1 模拟总体策略与模型结构
        4.2.2 模拟过程与要素选取
        4.2.3 模型数据库准备
        4.2.4 模型校验
    4.3 模拟平台构建
        4.3.1 系统运行环境部署
        4.3.2 系统平台运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库调度生态环境影响风险的定量评估
    5.1 各生态环境类型区的定量风险
        5.1.1 调水区气候影响的定量评估
        5.1.2 典型减水河段影响的定量评估
        5.1.3 典型沼泽湿地影响的定量评估
        5.1.4 自然保护区影响的定量评估
        5.1.5 干旱河谷影响的定量评估
        5.1.6 坝址下游水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估
    5.2 生态环境风险的整体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库调度生态环境影响风险的规避措施
    6.1 风险规避的总体思路
    6.2 风险规避措施
        6.2.1 风险规避的关键节点
        6.2.2 各类型区生态环境风险规避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调水工程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2.1.1 调水工程对水质的影响
        1.2.1.2 调水工程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影响
        1.2.1.3 调水工程对水生生境的影响
        1.2.2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
        1.2.2.1 对调水工程模型研究
        1.2.2.2 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1.2.2.3 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的研究
        1.2.3 国外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1.2.3.1 调水工程水质保护措施
        1.2.3.2 调水工程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2.3.3 调水工程节水措施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情况
    2.1 大渡河一期工程调水方案
    2.2 雅砻江一期工程调水方案
3 研究地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特征
        3.1.1 自然地理位置
        3.1.2 地貌特征
        3.1.3 河流水系特征
        3.1.3.1 雅砻江水系
        3.1.3.2 大渡河水系
        3.1.3.3 岷江干流及青衣江
        3.1.4 气候水文特征
        3.1.4.1 气候特征
        3.1.4.2 水文特征
    3.2 土壤和植被分布特征
        3.2.1 土壤分布特征
        3.2.2 植被分布特征
    3.3 土地利用构成
    3.4 社会经济概况
        3.4.1 经济发展
        3.4.2 产业结构现状及变化
        3.4.3 社会发展及状况
    3.5 研究区主要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5.1 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3.5.2 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3.5.3 湿地减少、冰川退缩
4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4.1 调水对坝下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4.1.1 坝下河段水量恢复情况预测
        4.1.2 调水后坝址下游河段水位变化
    4.2 调水对湿地的影响
        4.2.1 水源区湿地分布
        4.2.2 调水对湿地的影响分析
    4.3 调水对滨河植被的影响
        4.3.1 西线一期工程水源区滨河植被组成
        4.3.2 西线一期工程对水源区滨河植被的影响
        4.3.2.1 水源区类似地区植被分析
        4.3.2.2 河床泥沙对滨河植被的影响
        4.3.2.3 西线一期工程对水源区滨河植被的影响结论
    4.4 调水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4.4.1 底栖动物采样
        4.4.1.1 克柯坝址底栖动物
        4.4.1.2 霍那坝址底栖动物
        4.4.1.3 珠安达坝址底栖动物
        4.4.1.4 仁达坝址底栖动物
        4.4.1.5 热巴坝址底栖动物
        4.4.1.6 甘孜地区雅砻江干流沿岸分布有零星的小片湿地底栖动物
        4.4.2 底栖动物与水面面积
        4.4.2.1 采样
        4.4.2.2 物种丰度与水面面积关系
        4.4.3 底栖动物与隔离度
        4.4.4 调水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结论
5 基于不同生态响应状态下的调控措施
    5.1 西线一期工程调水量调控
        5.1.1 "0"调度方案
        5.1.2 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调水数量
        5.1.3 上游水库联合调度
    5.2 生态修复对策
        5.2.1 生态修复措施
        5.2.2 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2.2.1 农、林、牧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
        5.2.2.2 物种的选择和生物多样性
        5.2.2.3 环境的改善和调控
        5.2.2.4 生态与经济效益、局部与整体利益、长期与短期效益的协调问题
    5.3 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
        5.3.1 确定公平合理的调水总量和配置原则
        5.3.2 增加调水工程效应评价范围,完善评价方法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南水北调西线测绘 技术创新效益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与水利结合模式探索——以南水北调西线光伏天河工程为例[J]. 魏琦,白保华,何继江,延星,缪雨含.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2(01)
  • [2]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新增水资源利用[J]. 席海洋,陈克恭,鱼腾飞,程文举. 中国沙漠, 2021(04)
  • [3]黄河治理新思路:构建智能化储水、储能综合体[J]. 方行明,王璐,杨万东,鲁玉秀. 西部论坛, 2020(05)
  • [4]时序InSAR技术在南水北调中线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田凡.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百亿到225万亿的水资源公共投资 ——中国智能水网战略论[D]. 张小乖.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4)
  • [6]南水北调精神研究[D]. 才淦.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南水北调 构建中国“四横三纵”水网[J]. 张野,贾金生,沈凤生,李鹏程,王松春,徐子恺,范治晖,井书光,孙庆国,罗刚,郑璀莹,刘子慧,张少华,游进军,普利锋,侯纯辉,张元教,王志文,桑国庆,邓祥虎,孙衣春,谭凡,侯鹏生,班静东. 科学世界, 2012(12)
  • [8]西线调水工程运行调度的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评价与规避[D]. 张永. 天津大学, 2012(05)
  • [9]建功立业正当时——新中国60年测绘保障工作巡礼[J]. 刘子刚. 中国测绘, 2009(05)
  • [10]调水工程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为例[D]. 刘莹.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南水北调西线测绘技术创新效益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