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继发性纤溶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继发性纤溶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一、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诊断继发性纤溶疾病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彦蓉[1](2020)在《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二聚体是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时经活化的凝血因子XIII(FXIIIa)交联产生的特异性产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本课题研究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研制抗人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应用于开发D-二聚体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诊断等优点,以期望能有效满足中小基层医院里D-二聚体的检测需求,促进医疗资源均衡。以天然的D-二聚体蛋白为免疫原,采用杂交瘤技术成功研制出16株分泌抗人D-二聚体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4B6、4A6、1E12、4D3、2A7、3C4、4E12、2C8、2C3、3H10、2F9、4H3、1C11、1B12、3E5、4H9;且亚型均为Ig G1。通过体内诱生法制备腹水,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得到抗体纯度约为70%~80%,再经Protein G柱进一步纯化使抗体纯度可达90%以上。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表明,16株抗体效价都大于105。利用初步建立的荧光免疫层析产品设计方案,从效价最高的10株单克隆抗体中筛选出最优抗体搭配为2F9与3C4。以该抗体搭配为基础,对试剂盒的反应体系进一步优化,根据检测限、灵敏度、线性范围等参数指标确定16#抗体喷垫浓度为0.1mg/m L,4#抗体包被浓度为1.5mg/m L,加样量为100μL,检测时间为10分钟。通过评估分析性能,自制试剂盒精密度可控在10%以内,检测限小于0.100mg/L,线性范围可达0.100~5.000mg/L,且检测人血浆D-二聚体时不受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游离胆红素的干扰物影响,准确度高。与已上市且方法学相同的试剂盒比较,评价自制试剂盒的临床性能,结果显示自制试剂盒阳性符合率为100.00%,阴性率符合为95.36%,总符合率为98.56%;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278例有效样本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超过95%的样本在一致性界限内,两种试剂盒的相关系数r=0.996>0.975,回归分析与配对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试剂盒检测结果相关性显着,直线关系成立且无显着差异。本课题应用研制的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成功地开发D-二聚体荧光免疫层析试剂盒,该试剂盒的分析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且与已上市试剂盒在临床应用上是等效的,可满足临床的检测需求。

钱天烨[2](2020)在《联合检测妊娠晚期孕妇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高危妊娠孕妇孕晚期血栓风险,及孕晚期联合检测D-二聚体、凝血四项的临床价值。2、探讨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经阴道分娩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预测作用。方法:1、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的孕妇进行病史采集,选取年龄在22-34岁间,孕周在28-42周的健康妊娠妇女15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双胎妊娠孕妇72例、羊水量异常孕妇43例、子痫前期孕妇4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2例、前置胎盘孕妇2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40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1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各高危妊娠组与对照组间的D-二聚体、凝血四项水平。2、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定期产检并于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分娩、身体健康、妊娠过程顺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3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下列回顾性分析:(1)检测对比两组孕妇临产后(出现有规律宫缩,间歇5-6分钟,持续30秒及以上)D-二聚体、凝血四项水平;(2)对(1)中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预测价值分析;(3)对(2)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产后出血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妊娠晚期双胎妊娠组、子痫前期组、前置胎盘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APT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两组PT、FIB、T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二聚体、T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APT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两组孕妇PT、FI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高于子痫前期组孕妇。3、妊娠晚期ICP组、GDM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两组APTT、FIB、PT、T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妊娠晚期羊水量异常组孕妇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5、产后出血组孕妇产前D-二聚体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分娩组,PT、T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两组APTT、FI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6、孕妇产前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最佳诊断临界值为2.11mg/l,此时敏感度为57%,特异性为77%,阳性预测率57.14%,阴性预测率76.92%,表明孕妇产前D-二聚体水平低于2.11mg/l时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较小,当孕妇D-二聚体水平上升,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显着增加。7、发生产后出血时,孕妇产前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量存在线性关系:产后出血量=941.68+93.56×D-二聚体水平。结论:1、妊娠晚期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双胎妊娠、ICP、GDM、前置胎盘孕妇体内与正常单胎妊娠孕妇比较存在更高凝的血液状态,面临更高的血栓风险。2、妊娠晚期D-二聚体联合凝血四项检测有助于筛查出高危妊娠孕妇,对掌握病情、改善妊娠结局、把握分娩时机及预防孕产妇血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孕妇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相关,孕妇临产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孕妇D-二聚体升高产后出血发生概率增加。4、发生产后出血时,孕妇临产后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量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

尚春芳,吴世满[3](2019)在《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反映血液高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项常用实验室指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常伴有血液高凝,可能与炎症、缺氧、酸中毒等众多因素有关,使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sis,VTE)的风险增加,是慢阻肺急性发作(acute exacebation of COPD,AECOPD)及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高凝继发性激活纤溶反应,产生D-二聚体,其浓度与病情有关,可用于评估COPD的严重程度,同时在COPD合并疾病及COPD的治疗、预后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对D-二聚体在COPD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李柳霞[4](2019)在《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对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imer,D-D)联合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寻找可以快速判定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指标和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怀孕、恶性活动性肿瘤、血液病等疾病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小板、血糖指标作为病例组,共1403例,同时选取同期非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小板、血糖的结果作为对照组,共3998例,将所收集的数据采取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得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后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计算重要界值点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Cut-0ff值、P值,评估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和效能。结果:本研究观察组中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单独作为肺血栓栓塞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95%CI:0.851-0.878,P=0.000),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84.1%,Cut-off值为0.835。纤维蛋白原单独作为肺血栓栓塞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658-0.696,P=0.000),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60.1%,Cut-off值为3.25。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诊断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0.841-0.868,P=0.000),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84.6%。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诊断肺血栓栓塞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诊断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吴梦丽[5](2019)在《蚌埠地区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适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描述健康妊娠期妇女D-二聚体总体分布特点、不同孕龄组及年龄组分布特点。资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300例正常妊娠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值,根据不同孕龄分为早期妊娠妇女组(<14周)100例、中期妊娠妇女组(14-27+6周)100例、晚期妊娠妇女组(≥28周)100例。同时收集同时期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50例正常育龄期非孕妇女的D-二聚体值,作为对照组。清晨空腹采静脉血1.8ml,加入含0.2ml 109mmol/L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IMPROVE)中立即混匀,3000r/min离心15min后取血浆,使用Werfen公司的ACL TOP 300 CTs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值。比较妊娠期妇女与非孕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无显着性;比较早、中、晚三组间血浆D-二聚体值差异有无显着性;按年龄将妊娠妇女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无显着性。结果:正常妊娠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1.03±0.92mg/L)较非妊娠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0.25±0.18mg/L)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35岁妊娠妇女组血浆D-二聚体值(1.03±0.94mg/L)与≥35岁妊娠妇女组血浆D-二聚体值(1.01±0.88mg/L)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显着性;早期妊娠妇女组血浆D-二聚体值为0.43±0.34mg/L,中期妊娠妇女组血浆D-二聚体值为0.83±0.52mg/L,晚期妊娠妇女组血浆D-二聚体值为1.81±1.09mg/L。三组之间相互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血浆D-二聚体值也相应增高,蚌埠地区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早期妊娠为≤1.01mg/L,中期妊娠为≤2.04mg/L,晚期妊娠为≤4.63mg/L。结论:该研究初步建立了蚌埠地区健康妊娠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考区间,为临床辅助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禹沛然[6](2018)在《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之间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73例(AMI组)及同期经冠脉造影检查阴性的非冠心病患者6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AMI组根据患者的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两个亚组,比较两组间D-二聚体浓度的关系。根据AMI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采用二分类法将AMI组患者分为低分组及高分组两亚组:低分组0≤GSlow≤54,高分组GShigh≥55,比较两组间D-二聚体浓度的关系。最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218.74±233.00)ug/L较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38.18±70.23)u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MI组中单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54.64±168.16)ug/L较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233.19±243.10)u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MI组中Gensini评分高分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239.76±245.33)ug/L较低分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198.50±219.08)u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对纳入本研究的538例患者(AMI组473例,对照组65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在调整吸烟史因素后,D-二聚体水平仍与急性心肌梗死呈正相关(OR=0.99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D-二聚体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5)通过对AMI组473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升高,在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D-二聚体水平仍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OR=1.00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D-二聚体是冠脉病变支数的独立危险因素。(6)通过对AMI组473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体重指数、D-二聚体水平不是影响Gensini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D-二聚体浓度反应的是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与AMI相关,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与AMI的发病呈正相关,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2)D-二聚体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且与冠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相关,表明D-二聚体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在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席亚平[7](2018)在《D-二聚体用于评估妇科肿瘤术后并发VTE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讨D-二聚体对妇科肿瘤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依据研究主题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lsevier、Web of Science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并追踪纳入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应用EndNote X3软件对文献进行筛选管理,根据诊断试验质量评价标准(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is accuracy studies,QUADAS)判断标准初步评价入选文献的质量。利用Revman 5.2软件收纳的QUADAS-2再次对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利用Meta-Disc 1.4软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然后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the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阳性似然比(the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及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检索出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共610篇,共纳入15个临床研究(含2940例研究)。1.15个临床研究meta分析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919、0.582及0.7868。2.D-二聚体临界值的meta分析:(1)以0.5μg/ml为临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950、0.399和0.7574;(2)以>0.5μg/ml、<5μg/ml为临界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965、0.589和0.7245,其NLR为0.096<0.1;(3)以≥5μg/ml为临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638、0.841及0.7924。3.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meta分析:(1)ELIS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882、0.549及0.7493;(2)免疫比浊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888、0.540及0.7169;(3)其他方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951、0.384及0.7853。4.D-聚体检测时间的meta分析:(1)术前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945、0.395及0.7008;(2)术后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921、0.570及0.8215。5.VTE诊断参考标准的meta分析:(1)多普勒彩超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956、0.357及0.7106;(2)静脉造影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874、0.654及0.7818;6.以0.5μg/ml为临界值亚组分析时诊断比值比的I2=34.3%(P=0.179),其他亚组meta分析的I2均>50%。结论:1.从D-二聚体的临界值、检测方法和检测时间,以及诊断VTE的金标准方面来分析,D-二聚体可作为妇科肿瘤术后并发VTE的初筛工具。2.D-二聚体以>0.5μg/ml、<5μg/ml为临界值,提示D-二聚体排除妇科肿瘤术后并发VTE的可能性显着增加。

舒小军[8](2018)在《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指深静脉血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脉管腔血回流障碍,常发生于下肢,表现为局部静脉曲张、肿胀疼痛、皮肤发热等症[1]。Naess IA等[2]指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每年病率分别为1.43%、0.93%、0.50%,且在逐年增加。DVT在临床很常见,易反复发作,如果不能及时的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干预,往往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后果,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发生猝死[6]。其病因与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三大因素具有密切关系[8-9]。Vigneaud学者于1932年首次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转甲基代谢的中间产物[12]。有学者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早发的心梗、中风以及在青少年阶段引起死亡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有关[15]。Hcy最早被证明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在1976年,该结论是通过Wilcken等[16]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相继有大量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High homocysteine,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17-18],而国内关于其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却很少报道。1985年国外学者就意识到Hcy相关的血管疾病51%是静脉源性的,但是直到1991年Hcy与DVT有相关性的文章才发表[19]。许多研究表明Hcy与DVT有相关性[20-21],并且,大量研究还表明[22-23]高Hcy血症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如此,高Hcy血症还被证明与血管危险性之间呈剂量依赖关系[24]。所以,高Hcy血症是下肢DVT一个新的不容轻视的危险因素。在Hcy代谢过程中,叶酸和VB12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叶酸和VB12摄入不足导致Hcy水平增高占所有HHcy发病者2/3[25],体外研究也显示,Hcy水平可因同时补充叶酸、VB12而有效控制并降低[26]。叶酸缺乏是导致高Hcy血症的常见原因,但是叶酸不能体内自身合成,必须经饮食或药物补充,那么,补充两种药物对高Hcy血症合并下肢DVT是否有较好的疗效?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产生的效果是否一致?高血浆Hcy的代谢过程和叶酸、维生素B12紧密相关。那么,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栓复发的预防是否有一定的效果呢?这些都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第一章将通过构建新西兰大白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伴深静脉血栓模型,第二章在此基础上体外条件下给予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进行干预,前瞻性的考察其治疗效果,本研究第三章主要揭示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的影响。方法1.用含1%蛋氨酸的饲料喂养新西兰大白兔,建立HHcy模型,再用阻断法构建兔左后肢股静脉DVT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2.体外研究:将造模成功的HHcy伴DVT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叶酸片5 mg/d+维生素B12片0.25 mg/d)及高剂量组(叶酸片15mg/d+维生素B12片0.5 mg/d)。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血浆Hcy、D-二聚体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血管组织TF m RNA的表达,光镜下观察各组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组织学改变,各组血栓预后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3.临床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45例。干预组口服叶酸、维生素B12治疗,非干预组则不采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总结其发病特点,并观察发病分布的规律,对比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Hcy与性别、年龄、血清指标的相关性,对比分析两组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探讨干预组患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抗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详细记录INR的首次达标时间、稳定值时间、获INR稳定值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两组血栓复发的情况。结果1.采用饲料中含1%蛋氨酸喂养第4周后,63只新西兰大白兔血清Hcy的浓度为(12.18±1.23)μmol/l。结扎后,共有3只兔死亡,存活的60只兔子左后肢股静脉阻断法DVT模型造模成功率为100%。2.新西兰大白兔造模后3 d与造模后10 d,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较模型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建模前,三组的Hcy、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0 d,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Hcy、D-二聚体水平较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10d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TFm 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依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呈现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P<0.05=。建模10 d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组织学改变明显减轻,而高剂量组改善程度最佳。建模10 d后,高剂量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有效率为100%,均高于低剂量组及模型对照组(P<0.05)。3.本组中男、女发病高峰均为50-59岁;双下肢、右下肢、左下肢血栓构成比分别为8.89%、25.56%、65.55%,两两之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血栓的构成比分别为24.07%、29.63%、46.30%,周围型与中央型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而混合型与周围型、中央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采用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股-腘静脉、髂静脉、腘静脉检查,结果血栓检出率分别为29.63%和28.70%、23.15%和11.11%以及46.30%和32.41%,两种检查技术在股-腘静脉处血栓检出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髂静脉、腘静脉以下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其他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栓的类型、患肢血栓的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患者比较,Hcy水平无差异(P>0.05);但是≥60岁组与另外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Hcy水平与各项血清学指标均无相关关系(P均≥O.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组干预后Hcy明显下降(P<0.05),而干预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着上升(P<0.05),非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Hcy与叶酸呈负相关(r=-0.376,P<0.05);干预组患者Hcy与维生素B12呈负相关(r=-0.583,P<0.05);干预后,干预组INR首次达标时间、稳定值时间、获INR稳定值时间均优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APTT及PT平均值低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下DVT再发生率低于非干预组(4.4%vs28.9%,P<0.05。结论1.蛋氨酸饮食负荷复制兔高同Hcy血症模型,符合高Hcy血症的诊断标准,说明高Hcy血症模型建成;兔子左后肢股静脉结扎DVT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00%,说明成功建立兔DVT伴高同Hcy血症模型。2.与低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比较,高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用于兔DVT伴高Hcy血症治疗,可以显着降低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栓病理组织改变程度。3.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均呈负相关。叶酸、维生素B12可降低高Hcy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Hcy水平来预防血栓的复发。

洪流,张家明,陈华英,黎阳[9](2017)在《D-二聚体含量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D-二聚体的含量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186例各类血栓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和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监测D-二聚体可以指导临床诊治血栓性疾病。

石筱春,秦治林[10](2017)在《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检验结果在不同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将其分为冠心病心绞痛组72例、急性心梗组65例、脑梗组63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四组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冠心病心绞痛组、急性心梗组、脑梗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三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心脑血管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死亡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存活患者(P<0.05)。结论心脑血管病患者免疫比浊法检测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通过对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与分析可实现对患者疾病以及病情的初步诊断与评估,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诊断继发性纤溶疾病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诊断继发性纤溶疾病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二聚体简介
        1.1.1 纤维蛋白原
        1.1.2 D-二聚体的形成与性质
    1.2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1.2.1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排除诊断
        1.2.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2.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
        1.2.4 恶性肿瘤
        1.2.5 心脑血管疾病
        1.2.6 肝脏疾病
        1.2.7 其他
    1.3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1.3.1 胶乳凝集法
        1.3.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3.3 免疫比浊法
        1.3.4 免疫层析法
    1.4 单克隆抗体研究现状
        1.4.1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1.4.2 嵌合抗体单抗制备技术
        1.4.3 其他单克隆抗体技术
    1.5 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5.1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
        1.5.2 荧光免疫分析仪
    1.6 本课题的研究说明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
    2.1 材料与仪器
        2.1.1 细胞及实验动物
        2.1.2 主要原料与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所需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间接ELISA法建立
        2.2.2 动物免疫
        2.2.3 三免后血清效价测定
        2.2.4 细胞融合
        2.2.5 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
        2.2.6 阳性杂交瘤细胞亚克隆
        2.2.7 定株细胞扩大培养
        2.2.8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
        2.2.9 抗体亚型鉴定
        2.2.10 单克隆抗体腹水纯化
        2.2.11 纯化抗体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间接ELISA法建立
        2.3.2 三免后血清效价测定
        2.3.3 细胞融合
        2.3.4 融合板检测
        2.3.5 初筛细胞株扩大培养
        2.3.6 阳性杂交瘤细胞亚克隆
        2.3.7 定株细胞扩大培养
        2.3.8 抗体亚型鉴定
        2.3.9 抗体效价鉴定
        2.3.10 抗体纯度鉴定
        2.3.11 抗体稳定性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二聚体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开发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所需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3.2.2 试剂盒溯源情况说明
        3.2.3 内质控参考品制备
        3.2.4 抗体配对筛选
        3.2.5 反应体系优化
        3.2.6 拟合曲线绘制
    3.3 实验结果
        3.3.1 抗体对初步筛选
        3.3.2 抗体对进一步确认
        3.3.3 16#抗体喷膜浓度选择
        3.3.4 4#抗体包被浓度选择
        3.3.5 加样量选择
        3.3.6 反应时间选择
        3.3.7 拟合曲线绘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二聚体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估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4.1.2 主要设备
        4.1.3 所需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分析性能评估
        4.2.2 临床评价
    4.3 实验结果
        4.3.1 精密度
        4.3.2 准确度
        4.3.3 检测限
        4.3.4 线性范围
        4.3.5 干扰实验
        4.3.6 加速稳定性
        4.3.7 实时稳定性
        4.3.8 临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联合检测妊娠晚期孕妇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高危妊娠孕妇孕晚期血栓风险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妊娠期母体血液系统变化
        3.2 妊娠期VTE的形成和诊断
        3.3 联合监测D-二聚体与凝血四项在高危妊娠中的应用
    4. 结论
第二章 D-二聚体联合凝血四项对经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预测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孕妇临产后凝血纤溶指标水平比较
        2.2 孕妇临产后D-二聚体、PT、TT水平对预测产后出血的价值分析
        2.3 产后出血孕妇的产后出血量统计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二聚体
2 COPD患者D-二聚体升高的原因
3 D-二聚体在COPD的应用价值
    3.1 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COPD的病情
    3.2 D-二聚体有助于判断COPD是否并存血栓性疾病
    3.3 D-二聚体可用于COPD与肺心病急性期的鉴别
    3.4 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指导COPD的临床治疗
    3.5 D-二聚体水平可以指导COPD的预后

(4)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对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相关参数的检测方法
    2.3.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临床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分析比较
    3.2.两组患者入院后相关临床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
    3.3.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分析比较
    3.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栓塞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蚌埠地区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妊娠期D-二聚体值的变化及意义
    参考文献

(6)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D-二聚体用于评估妇科肿瘤术后并发VTE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二聚体在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8)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兔深静脉血栓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模型的构建
    前言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兔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的影响
    前言
    1 病例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
    1 与HCY代谢相关的物质
    2 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9)D-二聚体含量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类血栓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水平比较
    2.2 各类血栓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阳性率比较
3 讨论

(10)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检验结果在不同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四组研究对象D-二聚体水平比较
    2.2 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结局关系分析
3 讨论

四、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诊断继发性纤溶疾病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盒的开发[D]. 陈彦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联合检测妊娠晚期孕妇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研究[D]. 钱天烨. 扬州大学, 2020(04)
  • [3]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尚春芳,吴世满. 河北医药, 2019(12)
  • [4]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对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D]. 李柳霞.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蚌埠地区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D]. 吴梦丽.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6]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的研究[D]. 禹沛然. 东南大学, 2018(05)
  • [7]D-二聚体用于评估妇科肿瘤术后并发VTE的Meta分析[D]. 席亚平.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8]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D]. 舒小军. 苏州大学, 2018(06)
  • [9]D-二聚体含量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洪流,张家明,陈华英,黎阳. 卫生职业教育, 2017(20)
  • [10]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检验结果在不同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J]. 石筱春,秦治林.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04)

标签:;  ;  ;  ;  ;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继发性纤溶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