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将动用1000万元在试点县开展职业教育

陕西省将动用1000万元在试点县开展职业教育

一、陕西省将用1000万元启动试点县职业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郭维易[1](2021)在《周道剑:春风化雨润心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周道剑已经在文水县孝义镇的农村教育沃土上耕耘了25年。多年来,她一心扎根农村,从事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工作,始终兢兢业业、积极上进、关爱学生,把青春和热情全部奉献给了乐村的孩子们。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楷模、家长心中的好老师。她用自己的勤劳、朴实、智慧、爱心为乐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

王泽润[2](2021)在《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内涵、历程与政策效果评估》文中提出

郑丽娅[3](2021)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蜂产业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谢钰[4](2021)在《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研究 ——以X县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当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是中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不仅仅能体现出教育公平,更加是让全国人民享受到新中国发展的丰硕成果。如今我国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县为主”,要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先大力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免费义务教育,不再出现已达学龄年纪的儿童“上学难”的情况,努力提高我国全民素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校层面,城乡层面,地区层面,均出现了义务教育水平、质量的明显差距。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义务教育的突出矛盾依然体现在人民不断增长的高品质教育需求和不足的高品质教育供给之间。教育在公共服务领域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公共服务来说,政府是其的主要供给者,在教育发展均衡化的过程中,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和,承担着无法推脱的责任。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县级政府一定要清楚、全面地认识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长期性,不断增强自身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全方位执行责任制,不断完善、落实各级政府的政策措施,保证已达学龄年纪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本文以X县为例,以县级政府角色为切入点来研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且针对X县义务教育当前的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对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不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理论阐述以及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的行为进行角色定位。并且概念界定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角色,并对教育公平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阐述了理论依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均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立足于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有平等权力和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教育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公共服务供给者就是政府,政府对于该怎样提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服务,该怎样让教育达到真正的公平,是一定要具有探索精神和实干精神的。并且从四个不同方面,塑造了政府的四个角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者、公共产品供应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者,从而理清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的多重角色。第二部分则是具体分析了X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首先例举了X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县政府立足于“三大保障”,努力改善校园面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推进教育内涵建设,全方位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后试图通过数据统计、文献搜索、案例分析等研究,将X县的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作为研究对象,透视X县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不足,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列举了国内义务教育的先进经验,天津津南区的精细化管理,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支出需求以及太原市清徐县全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X县中,政府可以借鉴此类成功经验为X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第四部分对X县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本文在理论指导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X县的教育实际基础上,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县级政府提供改进措施和政策意见。

赵永斌[5](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董蜀[6](2021)在《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绵阳安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自2012年国家就开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在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上依然存在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职业能力水平较弱等现实问题。目前看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关键,要促使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参加培训,其自身的培训意愿则对培训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增加新型职业农民收入,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绵阳市安州区紧跟国家步伐,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了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肩负农业生产中更重要的责任,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实地调研也发现了有些新型职业农民的参训意愿不高等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基于成人学习理论在成人者自身、成人学习过程、成人学习环境和成人教育者四个维度给予理论启示,完成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制作,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培训机制不健全;第二,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第三,培训意识淡薄;第四,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大龄化;第五,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采用文献研究法,用于查阅前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相关文献成果,结合成人学习理论选取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培训条件、培训者认识四个维度,共计19个变量。运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年龄、文化程度、主动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培训地点、培训费用、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政策共计7个变量对参训意愿呈现显着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显着因素提出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完善培训相关机制,保障培训高效开展;强化核心宣传渠道,组建基层自治组织;加深新型职业农民认识,提升参与培训的源动力;甄选培训对象,为务农队伍注入新动能;统筹支农资金,健全培训体系。

赵家兴[7](2021)在《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基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2012年到2021年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相关要求,体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河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充足的农业人口,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省。河北省自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来取得明显成效,但发展中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本文在梳理并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研究成果,厘清、界定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北省2012年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历程及成效;剖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主体构成,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分析河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经验,在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氛围、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学体系、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制度、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开展提供思路借鉴,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成效,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统筹建,促进河北省乡村人才振兴、农业现代化快速实现。

杨清[8](2021)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文中提出草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自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牧民收入的提高。甘肃省河西走廊,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主要区域之一。甘肃省在实施这一政策过程中,依据区域特点,综合各类因素,制定了差别性的补奖标准。牧民是生态生产力的直接维护者,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牧民既是被补偿的主体,也是“经济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应。本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等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对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于2015-2017年连续3年,每年7月,分别对属于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天祝县、肃南县、民乐县、永昌县、民勤县、古浪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等8个县、22个乡镇、94个村的550户牧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调研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及牧民生计、牧民生态保护意识、牧民对政策的认知和行为响应、政策执行及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牧民政策期望等七个方面。基于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认知、行为响应、参与政策的意愿和满意度,对实施不同补偿标准的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在牧民响应和对政策的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综合效应等方面评价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应。最后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1.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各县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波动中小幅优化,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复合系统的协调可持续进程。该区域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区域异质性,发展水平最高的肃北县得分1.589,最低的民乐县仅得分-0.650。2.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积极。影响牧民行为响应的因素依据程度大小依次为:草地面积、民族、对政策的了解、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规模和对实施政策效果的评价。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青藏高原区,牧民的草地面积和家庭规模是主要因素,该区域牧民对草地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民族、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家庭收入则是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行为响应的重要因素。3.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牧民对补奖政策的平均满意度为68%,但其参与意愿较高。影响牧民对政策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对政策内容的了解、家庭规模、民族和年龄。影响少数民族牧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以及家庭规模。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影响青藏高原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对政策作用的评价、迁出草原的意愿、受教育水平和对补偿政策的了解。影响西部荒漠草地区牧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对政策作用的评价、对补偿政策内容的了解、对草地的维护以及受教育水平。4.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综合效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的生态效应最为显着,提升了27.57%,其次为社会效应,提升了19.18%,经济效应最低,仅提升了8.56%。河西走廊各区域政策效应呈现出差异性,生态效应提升幅度最大的为民乐县,社会效应提升最大的为阿克塞县,经济效应提升最大的则为肃北县。从青藏高原区和西部荒漠草地区的比较来看,青藏高原区政策实施效应高于西部荒漠草地区。5.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对策建议。牧民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重要参与者,在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基于牧民需求视角,提出以下建议:(1)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偿标准。(2)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3)以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4)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5)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活方式。(6)统筹系列化改革,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刘文华[9](2021)在《山西省F县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历史上彪炳史册的奇迹。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举全民之力,集全民之智,向贫困宣战,成果突出。山西省F县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前,由于县域内矿产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县169个行政村就有118个贫困村,20465户贫困家庭,共计52440名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开展以后,F县立足当地实际,利用各级政策优惠倾斜的有利契机,充分挖掘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和力量,围绕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六年多的艰苦奋战,F县走出了“贫困县”的序列,成功“摘帽”,全部贫困人口顺利脱贫。F县精准扶贫取得丰硕成果的背后,离不开F县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离不开中央、省、市县各级干部的倾力帮扶和真抓实干,更离不开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本文以F县的精准扶贫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了F县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过程中基于“六个精准”所采取的实践举措,总结了精准扶贫取得的三方面成效,从而提炼出F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供推广、可供借鉴的三方面经验。并根据F县实际,提出了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果的建议。以期这些经过脱贫攻坚战役实践检验过的经验,能够接续延伸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为F县及相似县市提供参考。

韩小伟[10](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二、陕西省将用1000万元启动试点县职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将用1000万元启动试点县职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周道剑:春风化雨润心田(论文提纲范文)

欲为人师,先为楷模
因材施教,培育桃李
扎根农村,爱生如子
恪尽职守,积极进取

(4)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研究 ——以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义务教育
        2.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1.3 政府角色
    2.2 相关理论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公共服务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3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分析
        2.3.1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2.3.2 公共产品供应者
        2.3.3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者
        2.3.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者
3 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3.1 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况
    3.2 X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举措
        3.2.1 高位推动,全面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3.2.2 精心规划,彻底改善城乡校园面貌
        3.2.3 合理统筹,努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3.2.4 强化管理,扎实推进教育内涵建设
    3.3 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不足
        3.3.1 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
        3.3.2 生师比不均衡
        3.3.3 学生生源不均衡
        3.3.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不够细化
        3.3.5 财政投入不足
    3.4 政府行为不足的原因分析
        3.4.1 有限性的立法和决策
        3.4.2 财政和资源的有限性
        3.4.3 不完善的督导监管
4 国内其他县区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借鉴
    4.1 天津市津南区精细化管理
    4.2 太原市清徐县全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3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支出需求
    4.4 对X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5 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完善对策研究
    5.1 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
    5.2 财政投入主体适度上移
    5.3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5.3.1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
        5.3.2 提高教师待遇
    5.4 完善督导评估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绵阳安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基础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基础
        2.1.1 新型职业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2.1.3 培训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理论借鉴与启示
    2.3 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研究述评
3 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现状分析
    3.1 安州区的基本概述
        3.1.1 安州区经济发展概况
        3.1.2 安州区农业发展概况
        3.1.3 安州区农村人口概况
    3.2 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培育概况
        3.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3.2.2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3.3 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样本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问卷设计
        3.3.3 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
    3.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3.4.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关机制不健全
        3.4.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3.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淡薄
        3.4.4 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大龄化
        3.4.5 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4 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变量设定依据及说明
    4.2 研究假设
        4.2.1 自身因素
        4.2.2 家庭因素
        4.2.3 培训条件
        4.2.4 培训者认识
    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交叉分析
        4.3.1 交叉表分析检验
        4.3.2 交叉分析结果
    4.4 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分析
        4.4.1 实证分析模型的建立
        4.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2.1 自身因素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4.2.2 家庭因素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4.2.3 培训条件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4.2.4 培训者认识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5.2.1 完善培训相关机制,保障培训高效开展
        5.2.2 强化核心宣传渠道,组建基层自治组织
        5.2.3 加深新型职业农民认识,提升参与培训的源动力
        5.2.4 甄选培训对象,为务农队伍注入新动能
        5.2.5 统筹支农资金,健全培训体系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B 绵阳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访谈提纲

(7)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实地访谈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民与职业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农业现代化理论
        2.2.3 劳动力转移理论
        2.2.4 终身教育理论
第三章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概况
    3.1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历程
        3.1.1 试点探索阶段
        3.1.2 启动发展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2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
第四章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调研
    4.1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4.1.1 政府部门
        4.1.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4.1.3 涉农大中专院校
        4.1.4 企业及其他
    4.2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4.3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
        4.3.1 调研样本
        4.3.2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
        4.3.3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
        4.3.4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五章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5.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方面的问题
        5.1.1 培育对象综合素质偏低
        5.1.2 培育对象参与积极性不高
        5.1.3 潜在对象接受培育意愿不强
    5.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方面的问题
        5.2.1 培育体系不健全
        5.2.2 培育形式不全面
        5.2.3 培育内容不精准
        5.2.4 培育师资不充足
    5.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府支持方面的问题
        5.3.1 制度保障体系待完善
        5.3.2 认定管理机制待健全
        5.3.3 政策扶持机制待优化
第六章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借鉴
    6.1 国外实践
        6.1.1 美国的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6.1.2 德国的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6.1.3 日本的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6.2 国内实践
        6.2.1 “七位一体”的浙江湖州实践
        6.2.2 校社(企、村)合作的陕西安康实践
        6.2.3 “123456”创新的湖北武汉东西湖区实践
    6.3 经验总结
第七章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7.1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
        7.1.1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力度
        7.1.2 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示范作用
    7.2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科学体系
        7.2.1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
        7.2.2 精准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
        7.2.3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队伍
    7.3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制度
        7.3.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顶层设计
        7.3.2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机制
        7.3.3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机制
    7.4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环境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区域
    1.3 研究前提
        1.3.1 “经济人”
        1.3.2 “社会人”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
        1.5.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1.5.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5.4 比较分析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生态伦理理论
    2.2 国外生态补偿内涵及实践模式
        2.2.1 国外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2.2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2.3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模式
    2.3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3.1 国内对生态补偿内涵的界定
        2.3.2 国内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河西走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及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1 河西走廊PESREn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3.1.2 PESREn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3.1.3 PESREn复合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
    3.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3.2.2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3.2.3 草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3.3 小结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民参与行为特征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4.1.2 调查区域概况
        4.1.3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4.2 牧民的社会特征
    4.3 牧民的经济特征
    4.4 牧民的生态意识
    4.5 牧民对政策的认知
    4.6 牧民的生产行为
    4.7 草地流转与牧民移民倾向
    4.8 政策的监管
    4.9 牧民对政策的评价和期望
    4.10 小结
第五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5.1.1 变量选取
        5.1.2 研究方法
        5.1.3 模型检验
    5.2 牧民行为响应及影响因素
        5.2.1 牧民行为响应
        5.2.2 影响因素
    5.3 牧民行为响应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1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6.1.1 变量选取及描述
        6.1.2 研究方法
        6.1.3 信度和效度分析
    6.2 牧民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6.2.1 牧民的满意度
        6.2.2 影响因素
    6.3 牧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6.3.1 青藏高原区
        6.3.2 西部荒漠草地区
        6.3.3 少数民族地区
    6.4 小结
第七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分析
    7.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方法
        7.1.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2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测度
        7.2.1 经济效应
        7.2.2 生态效应
        7.2.3 社会效应
        7.2.4 综合效应
    7.3 小结
第八章 基于牧民需求视角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优化对策建议
    8.1 以区域差异为依据,细化生态补奖标准
    8.2 以技术补偿为主,探索生态补偿集体奖励制度
    8.3 以集约化经营为方向,逐步实现放牧与舍饲养殖相结合
    8.4 以延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实现草原经济三产融合
    8.5 以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8.6 以系列化改革为手段,建立生态补偿配套制度
第九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讨论
    9.2 结论
    9.3 创新点
    9.4 下一步研究计划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草原生态补偿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9)山西省F县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精准扶贫
        1.1.2 六个精准
    1.2 基础理论
        1.2.1 精细化治理贫困理论
        1.2.2 多主体协同治理扶贫理论
        1.2.3 帕累托最优理论
第二章 山西省F县基本概况及精准扶贫实践举措
    2.1 山西省F县基本概况
        2.1.1 山西省F县基本情况介绍
        2.1.2 山西省F县的贫困特征
        2.1.3 山西省F县的致贫原因
    2.2 山西省F县精准扶贫实践举措
        2.2.1 扶贫对象精准方面
        2.2.2 措施到户精准方面
        2.2.3 项目安排精准方面
        2.2.4 资金使用精准方面
        2.2.5 因村派人精准方面
        2.2.6 脱贫成效精准方面
第三章 山西省F县精准扶贫成效及经验
    3.1 山西省F县精准扶贫成效
        3.1.1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成效满意度高
        3.1.2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3.1.3 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基层治理基础得到夯实
    3.2 F县精准扶贫经验
        3.2.1 党对精准扶贫的全面领导
        3.2.2 实施多元化精准扶贫模式
        3.2.3 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
第四章 山西省F县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果的建议
    4.1 完善农村干部的激励机制
        4.1.1 加强福利待遇保障
        4.1.2 注重精神层面鼓励
    4.2 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4.2.1 加大对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4.2.2 推进产业链条延伸
    4.3 进一步扩大政策普惠范围,确保民生领域政策延续
        4.3.1 扩大政策普惠范围
        4.3.2 保证民生领域帮扶政策可持续
        4.3.3 创新宣传方式纠正群众的错误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陕西省将用1000万元启动试点县职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周道剑:春风化雨润心田[J]. 郭维易. 山西教育(管理), 2021(10)
  • [2]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内涵、历程与政策效果评估[D]. 王泽润. 西北大学, 2021
  • [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蜂产业扶贫研究[D]. 郑丽娅.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4]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角色研究 ——以X县为例[D]. 谢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
  • [6]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绵阳安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董蜀.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7]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 赵家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河西走廊的实施效应及牧民的响应[D]. 杨清. 兰州大学, 2021(09)
  • [9]山西省F县精准扶贫研究[D]. 刘文华. 山西大学, 2021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陕西省将动用1000万元在试点县开展职业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