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识别

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识别

一、论就业导向的需求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柳芸芸,叶映华[1](2021)在《“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有序Logistic—ISM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随着越来越多80后和90后"新生代海归"选择回国发展,他们的就业质量随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203名"新生代海归"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人口学背景、海外教育经历、国内求职活动三方面对其客观及主观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首先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回国时间、留学形式、留学区域、留学年限、学历、求职频率、面试次数、就业区域和单位类型影响客观层面的就业质量—即平均月薪;而独生子女、回国时间、留学形式、逆文化适应、第一份工作寻找时间、面试次数、offer次数、就业区域和单位类型等则影响主观层面的就业质量—即工作契合度、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同时,客观就业质量能够影响主观就业质量。根据上述发现,本研究使用ISM模型建立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发现社会人口学和部分海外教育经历因素在"新生代海归"的就业质量模型中发挥深层根源性作用,海外教育结果(如学历、逆文化适应等)是处于中间的关键连接因素,国内求职活动是影响就业质量的表层直接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生代海归"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凌鹊,钟云华[2](2021)在《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基于湖南省11所高校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当前,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业行为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与紧迫性逐步凸显。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对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湖南省11所高校研究生的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的整体创业能力水平偏低;"性别""家庭所在地""读研动机""个人投入""创业教育""导师指导方式""家庭积蓄支持"是影响研究生创业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高校应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投入、转变创业教育理念、配备校内校外导师双重指导、创立校企社三方协同机制等措施,提升研究生创业能力。

胡海青,肖虹[3](2021)在《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为新时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指明了方向。健全就业扩容机制,

彭波,王伟清,张进良,袁建林,余剑波[4](2021)在《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文中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作为新时代重要标志之一的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其传统意义上单纯作为评价技术支撑的作用已逐步被打破。未来的教育评价,在评价目标的内涵界定、评价主体功能的发挥、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均将体现人工智能的特点。人工智能的理念必将全面渗透到教育评价改革中来,在整体上影响着教育评价改革的进程甚至方向。实现这种应然而未然之态,一是需要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强化教育评价新理念的引领,特别是突显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的指导;二是需要拓展人工智能教育测评功能,推进人工智能测评技术的发展;三是需要夯实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支撑体系,加强智能化教育测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教育评价制度,努力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评价素养。

王茂发,王子民,汪华登,刘振丙[5](2021)在《就业导向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就业导向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性思考,重点围绕就业导向型工智能专业特点、就业与职业规划、课程规划、就业核心技能准备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一系列有建设性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思路。

李清嘉,彭建东,杨红[6](2021)在《武汉市不同站域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特征关系分析》文中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合理识别城市轨道站点类别与影响不同类别站点客流特征的建成环境因素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轨道交通刷卡数据,运用引入客流特征的EM聚类方法,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居住综合型、就业综合型、综合型6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站点客流吸引范围内建成环境因素对不同类型站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综合型站点为对照组,路网密度和交叉口密度对所有类型站点的客流特征有显着影响,低路网密度高交叉口密度更有利于职住平衡;公交车站密度与就业导向型站点的客流特征存在负相关;商务用地占比对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居住综合型站点有负向关系;服务业设施用地占比与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和就业综合型站点的客流特征负相关;科研教育用地占比与居住导向型和就业导向型站点客流特征负相关;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居住导向型和就业综合型站点的客流特征负相关。研究结论将对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唐婷[7](2021)在《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就业形态等新形势对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提出必然要求,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其未来就业和能力发展乃至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调研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状况,为高职院校开展数字教育和高职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对数字素养以及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为依托,探索和剖析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本文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界定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是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通用型技能与专用型技能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其高效地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复杂的能力特质群。此外,为了确定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本研究还结合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结果和国内外数字素养参考框架,通过20名专家开展的问卷咨询,最终确定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6个一级构成要素和27个二级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之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值,形成具有重要程度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本研究依据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及其描述编制了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珠三角543名高职学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整体来看,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随着高职学生学习年级的增加,其数字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发展数字素养需从大一新生开始;再次,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与其专业类别有关,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高于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医药卫生类的高职学生;最后,家庭常住地在地级市或省会/直辖市、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父亲计算机能力较好的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其数字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综上,根据专家调查与问卷分析,本文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环境;第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第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第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瞿连贵[8](2021)在《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教育以摆脱贫困是各国反贫困的普遍做法。然而,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何种教育更适合于贫困者的需要也更有利于他们摆脱贫困则与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直面贫困群体发展能力不足这一根本原因,专注于开发贫困群体的职业能力、促进贫困群体就业、依托就业摆脱贫困。由于这一特性,职业教育已成为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状态的教育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渠道、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长远之计。为此,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作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旨在从学理上阐明职业教育为何能反贫困?职业教育反贫困又是如何实现的?可以从国内外的历史实践中汲取什么经验?职业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功能又如何发挥?可以提供何种行动方案?为探究以上问题,研究围绕以下思路和方法展开。第一,借助文献和理论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第二,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揭示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及蕴藏的对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理解和认识的演进;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图景及其实现路径;第四,采用比较分析法,梳理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做法及其背后对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的理解和认识;第五,运用归纳法,提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步骤如下:首先,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梳理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演进动因及政策治理的基本逻辑。接下来,以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成效、运行特征和现实困境,呈现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然境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的组织使命与反贫困理念、职业教育反贫困主要实践、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最后,综合历史、现实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的优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七个结论:第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经历了六个阶段: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改变普遍贫穷落后的面貌(1949-1977);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1978-1993);面向成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1994-2000);面向贫困地区群众提升素质、加快解决温饱步伐(2001-2010);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助力脱贫攻坚(2011-2020);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开展终身职业培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2021-)。背后的演进动因为:政治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经济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手段;政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文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透过政策演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政策逻辑为: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目标内在统一,融入国家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之中,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以及适时优化反贫困的实施方式。第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面向多维贫困和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和优质的资源支撑,实施长周期和系统化培养,最终实现综合赋能的目标。表现出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国家贫困标准为识别依据、以能力开发与就业服务衔接为途径、以就业创业促脱贫促发展为目标、以学校和企业共同赋予贫困家庭学生发展权能为保障的运行特征。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激活贫困家庭学生内源动力的意识、能力和方法,在开发贫困家庭学生人力资本的质量和针对性、在促进贫困家庭学生向工作过渡的制度建设,在支持贫困家庭学生生涯发展等方面,尚有较大空间。第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精准聚焦于农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从多维度激活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内源发展动力,成人贫困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满意度较高,增进了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些成效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呈现出的以下运行特征密切相关,即政府统筹配置培训资源与引入市场竞争相结合以优化培训供给、技能培训与劳动生产有效衔接以扩充成人贫困劳动力发展权能、共同目标引领下政府与市场组织和贫困劳动力多向互动。面对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新诉求,职业技能培训面临供给主体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能力不足、学员来源多样和需求多元与培训成本约束之间的内在张力、面对培训机构间合作难以实现、外在激励与内源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等现实挑战。第四,国际劳工组织面向非正规经济开展促进就业的综合项目,借助培训促进特殊群体人力资本开发,促进体面就业和创业以改变不利处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核心任务,将促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领域,将培养绿色技能促进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发展方向,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提升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世界银行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发展面向未来的全民教育,从可持续发展和减贫出发、实施人力资本项目。以上实践的启示在于,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以促进处境不利群体就业和体面工作为根本目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以创设能力建设与能力发展衔接的政策环境。第五,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专注于贫困家庭学生面向职业的能力开发、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就业创业以阻断贫困传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职业教育能否赋予贫困者内源发展动力、贫困者能否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之间能否有效配合、反贫困政策内部是否协调一致、能力开发能否与市场需求匹配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表现为:以面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发劳动生产能力为起点,以提供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并促进转化为途径,以促进成人贫困劳动力与劳动产生和就业岗位匹配为目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技能供给的质量是否有保障,技能需求的个性化与培训供给的同质化的矛盾能否消解,培训资源能否支撑受训者多样化的诉求,技能培训变革能否顺应低收入群体的新需求。第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贫困对象的识别为起点,包括能力开发和精准赋能、促进就业和摆脱贫困、能力发展和增收致富,最终摆脱贫困和实现发展。现实中表现为三个向度:一是个体层面的教育培训、岗位就业、稳定收入和脱贫致富互相关联;二是区域层面的本土人才培养、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与个体脱贫同步推进;三是社会层面的岗位创造、能力开发、促进就业、群体增收、社会稳定前后贯通。第七,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需要从以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主体转向以服务低收入群体增收为重点,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的整合以提供终身发展的支持,从促进贫困群体就业转向服务低收入群体生涯发展,以为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融合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

王兴鱼[9](2020)在《轨道交通车站行人微观行为建模与设施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绿色、准时、高效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轨道交通客流迅速增加,车站拥堵问题日渐突出,成为诸多一线城市交通的一大难题,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理论,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为提高车站通过能力,了解行人微观行为特性,以对设施优化提供参考是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不同类型车站的客流特征的差异,导致微观行为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对轨道交通车站的聚类分析,研究不同类型车站的客流特征;其次通过现场调研研究了行人在车站典型瓶颈处的微观行为,采用社会力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车站设施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提高车站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北京地铁的客流特征,引入客流系数作为指标,将北京地铁1、2、4号线74个地铁车站聚类为7种类型,并分析不同种类车站客流趋势、组成、产生特点。首先以北京地铁客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客流系数进行不同车站间相似度分析,扩大不同种类车站间的差异,并以此为聚类指标,将北京地铁1、2、4号线74个车站的聚类为7种车站;其次,分析不同类别车站的客流趋势,从性别、年龄、行李携带情况三个维度讨论车站客流的组成;根据北京客流进、出站数据,以1h为粒度,对不同类型车站的客流系数趋势展开研究,提出不同类型车站客流量产生理论计算公式。基于社会力模型完成对车站安检设施、闸机两个瓶颈位置建模仿真,分析行人在两个位置处的选择行为和走行行为。首先,分析车站行人典型微观行为,选择车站设施占用时间、平均排队人数等作为量化指标,标定行人建模基本参数,针对所研究的微观行为选定评价指标;其次,对安检设施、闸机处局部建模仿真,结合车站聚类结果,分析安检设施占用时间与平均排队人数、闸机行人选择行为与客流量、通过时间与行人类型的相关关系,并以时间增量为指标,讨论通过受阻时,不同类型行人所受影响程度。针对行人在安检设施、闸机处的微观行为特性,提出局部优化措施,以实际车站为例进行仿真,并验证其有效性。首先针对行人微观行为特性,提出增加安检机数量、利用栏杆增加安检前的走行距离,改变闸机布设方式、增加闸机数量的优化措施;以北京地铁角门西站为例,选取早、晚高峰作为不同的仿真情景,分析安检、闸机处的行人通过情况及服务水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通过仿真量化分析,验证了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韩一平[10](2020)在《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和主体。中职学校所开设的各个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决定着它是否能够最终完成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系统地分析中职课程建设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合理的、有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本论文主要聚焦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问题,以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的各类研究以及国家相关的职业教育指导文件和政策为理论依据,结合山西省S技工学校这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实际案例,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分别对课程建设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释,并进一步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六个部分,是全文的提炼和总括。第二部分是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具体包括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学习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本论文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部分是山西省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具体分为学校的基本概况、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叙述。第四部分是该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其中主要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尚待完善、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以及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四个方面的内容,而主要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第五部分是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具体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等七个方面的建议。

二、论就业导向的需求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就业导向的需求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有序Logistic—ISM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就业质量
        1. 测量指标
        2. 影响因素模型及解释结构模型法
    (二)海外留学经历与就业质量
    (三)国内求职活动与就业质量
    (四)社会人口学背景与就业质量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计
    (三)数据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就业现状描述
    (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
        1. 客观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主观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基于ISM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 社会人口学因素和部分海外教育经历在就业质量中发挥着深层根源性作用
        2. 海外教育结果是至关重要的中层连接因素
        3. 求职活动直接关系到就业质量
    (二)研究启示
        1. 国家适当扩大本科生留学资助比例与规模
        2. 各级政府积极引导海归回国就业
        3. 用人单位多手段加强海归就业后心理指导
        4. 海归自身放眼于长远发展

(2)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基于湖南省11所高校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测量与计量模型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研究生创业能力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研究生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三)研究生创业能力水平差异性分析
        1. 男性研究生创业能力水平显着高于女性研究生
        2.研究生家庭所在地不同,创业能力水平差异显着
        3. 不同学习时间投入的研究生创业能力水平差异显着
        4. 不同导师指导方式下的研究生创业能力水平呈现差异
四、研究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五、研究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引导研究生自主投入学习,加强研究生学习培养与考察
    (二)转变研究生创业教育理念,建立研究生创业教育制度
    (三)配备校内校外导师双重指导,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四)创立校企社三方协同机制,搭建创业机会实战实训平台

(3)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健全就业扩容机制,着力缓解就业总量矛盾
健全就业提质机制,着力解决体面劳动问题
健全人岗匹配机制,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4)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的实景透视
    (一)研究范围
        1. 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问题
        2. 关于智能学习评价问题
        3.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评价问题
    (二)研究热点与内容分析
    (三)研究趋势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的应然图景
    (一)教育评价目的:立德树人
    (二)教育评价主体:多元交互
    (三)教育评价标准:科学多样
    (四)教育评价方式:多维联动
    (五)教育评价结果:全息直观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强化教育评价新理念的引领
    (二)拓展人工智能教育测评功能,推进人工智能测评技术的发展
    (三)夯实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支撑体系
        1. 加强智能化教育测评基础设施建设
        2. 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评价素养
        3. 改进教育评价制度

(5)就业导向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就业导向型人工智能专业特点
3 就业与职业规划
4 课程规划
5 核心技能提升
6 结语

(6)武汉市不同站域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特征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范围
    2.2 数据来源及技术路线
    2.3 客流特征指标提取及处理
    2.4 建成环境指标分类
    2.5 计算方法
        2.5.1 EM聚类模型
        2.5.2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3 结果及分析
    3.1 基于客流分布特征的站点聚类分析结果
    3.2 分类站点特征描述
    3.3 各类型站点特征描述性分析
    3.4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标定与分析
4 结论

(7)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数字素养内涵研究
        二、关于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关系研究
        三、关于数字素养教育与实践研究
        四、关于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研究
        五、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界定
        一、数字素养概念的梳理
        二、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的本质差异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内涵的界定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多维审视
        一、技术哲学:“人-技”共生融合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二、人格心理学:人格特质视角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三、人才培养观:面向就业与未来发展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
        一、胜任特征模型理论
        二、复杂性理论
第三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和框架参考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需求分析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参考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初步凝练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凝练原则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专家验证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四、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与模型构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构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权重确定与分析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确定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ANP建模过程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完善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修订完善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优点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实证应用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调研设计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质量检验
        一、调查问卷的项目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特征分析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整体特征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具体特征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一、不同年级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二、不同专业类别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三、不同家庭背景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生态
        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
        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反贫困
        二、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反贫困历史中职业教育作用机理的考察
        二、反贫困行动中职业教育功用与定位分析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制的已有理解和认识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支持环境探析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策略探讨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二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内源发展理论:职业教育激活贫困者内在发展动力
        一、内源发展理论及其发展
        二、内源性反贫困及其实现
        三、内源发展理论与贫困者内生动力生成
        四、内源发展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二节 赋权理论:职业教育赋予贫困者能力的内在机理
        一、赋权理论及其发展
        二、赋权理论的构成要素
        三、赋权理论的支撑环境与基本条件
        四、赋权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三节 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职业教育对贫困者人力资本的开发
        一、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和价值拓展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与人力资本开发
        四、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局限
        五、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四节 现代治理理论:构建职业教育参与贫困治理的路径
        一、现代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现代治理理论与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关联
        三、现代治理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五节 理论框架与分析思路
        一、理论框架
        二、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与治理逻辑
    第一节 分析视角
        一、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及分析方法
        二、历史制度主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
        一、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1949-1977):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早期探索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1978-1993):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面向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1994-2000):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面向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提升素质(2001—2010):加快解决温饱步伐
        五、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2011—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
        六、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2021—):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动因
        一、政治动因:职业教育是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经济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关键
        三、社会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
        四、文化动因:职业教育是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
    第四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治理逻辑
        一、与国家反贫困总体战略目标内在统一
        二、嵌入国家经济全面持续高速发展之中
        三、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
        四、适时优化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进展调查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实施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实施步骤
        五、数据来源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国际劳工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性与反贫困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世界银行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世界银行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
        五、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四节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经验
        一、注重能力建设: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施路径多元:依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
        三、面向就业创业:促进弱势群体体面工作以提升生活质量
        四、多元主体共治:创设能力建设与岗位转化衔接的社会政策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及优化改进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与模式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实践向度
        一、搭建面向贫困者个体的促进就业进而摆脱贫困的阶梯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实用人才促进区域脱贫
        三、畅通低收入者技术技能发展通道以向中等收入群体跨越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优化改进
        一、对象拓展:从以贫困人口为主体到以低收入人口为重点
        二、方式优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教育衔接
        三、目标升级:从促进就业摆脱贫困到促进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反思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共识:能力贫困、教育反贫和职教赋能一脉相承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治理逻辑:开发能力、服务经济和促进增收紧密衔接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模式:分类瞄准、多向发力与赋权增能互为支撑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国际经验:以人为本、服务需求与体面就业高位衔接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精准识别、综合赋能与能力发展层层递进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路径转向:对象拓展、方式优化与目标升级同频共振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可持续性的探讨和分析较为有限
        二、对职业教育反贫困功能限度的考察不够深入
        三、职业教育与贫困内在关系的辩证分析不透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多维度审视职业教育在弱势群体治理中的功能与价值
        二、立体化审视职业教育促进弱势群体发展的实现路径
        三、发展性审视职业教育助力弱势群体发展的路径优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轨道交通车站行人微观行为建模与设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站分类
        1.2.2 行人微观行为分析
        1.2.3 轨道交通车站设施优化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基于聚类分析的车站客流特征研究
    2.1 车站聚类方法选择
    2.2 基于客流特性的车站聚类
        2.2.1 聚类参数确定
        2.2.2 K值确定
        2.2.3 聚类结果
    2.3 客流特征分析
        2.3.1 客流趋势
        2.3.2 客流组成
        2.3.3 客流产生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社会力的乘客微观行为建模框架
    3.1 车站行人微观行为概述
        3.1.1 典型微观行为
        3.1.2 行人微观行为量化指标
    3.2 微观行为建模模型选择
        3.2.1 典型模型对比
        3.2.2 社会力模型基本原理
    3.3 基于VISSIM模型框架建立
        3.3.1 模型基本参数选取
        3.3.2 微观行为模型建立
        3.3.3 评价指标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类型车站行人微观行为分析
    4.1 安检设施处行人微观行为
        4.1.1 安检设施处行人行特性概述
        4.1.2 安检模型建立
        4.1.3 行人安检时间分析
    4.2 闸机处行人微观分析及建模
        4.2.1 闸机处行人行为特性概述
        4.2.2 仿真模型建立
        4.2.3 模型验证
        4.2.4 行人微观选择行为分析
        4.2.5 行人通过时间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VISSIM典型车站设施优化建模及仿真
    5.1 基于行人微观分析的设施优化
        5.1.1 安检设施
        5.1.2 闸机
    5.2 典型车站建模
        5.2.1 静态仿真模型构建
        5.2.2 车站客流流线分析
        5.2.3 车站模型参数输入
        5.2.4 车站仿真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中职学校
        1.3.2 计算机应用专业
        1.3.3 课程
        1.3.4 课程建设
        1.3.5 就业导向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
        1.6.1 研究内容
        1.6.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
        2.1.1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2.1.2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的四大核心要素
        2.1.3 “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协调机制
    2.2 课程建设理论
        2.2.1 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2.2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2.2.3 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2.2.4 课程建设的防范误区
    2.3 学习理论基础
        2.3.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多元智力理论
第三章 S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
    3.1 学校的基本概况
    3.2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
        3.2.1 公共课程
        3.2.2 专业课程
        3.2.3 其他课程
    3.3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具体分析
        3.3.1 公共课程分析
        3.3.2 专业课程分析
        3.3.3 其他课程分析
    3.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3.4.1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方向
        3.4.2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
        3.4.3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趋势
        3.4.4 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
第四章 S技工学校就业导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课程设置尚待完善
        4.1.2 理论化的倾向有待改善
        4.1.3 课程评价体系仍不健全
        4.1.4 其他辅助资源相对不足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外部原因
        4.2.2 内部原因
第五章 改善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方案
    5.2 改革现有课程内容,增加校本课程
    5.3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4 丰富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5.5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
    5.6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5.7 重视校企联合,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论就业导向的需求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有序Logistic—ISM模型的实证分析[J]. 柳芸芸,叶映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2)
  • [2]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基于湖南省11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 凌鹊,钟云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解读[J]. 胡海青,肖虹.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21)
  • [4]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J]. 彭波,王伟清,张进良,袁建林,余剑波. 当代教育论坛, 2021(06)
  • [5]就业导向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王茂发,王子民,汪华登,刘振丙. 电脑与电信, 2021(08)
  • [6]武汉市不同站域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特征关系分析[J]. 李清嘉,彭建东,杨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07)
  • [7]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唐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8]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 瞿连贵.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9]轨道交通车站行人微观行为建模与设施优化[D]. 王兴鱼.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以山西省S技工学校为例[D]. 韩一平.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识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