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住房公积金全案

挪用住房公积金全案

一、挪用住房公积金案件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曹园[1](2021)在《监察调查与刑事诉讼衔接机制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凯[2](2020)在《城市社区自治中业委会的生成逻辑与运转机制研究 ——以长沙市J小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改革制度建设稳步推行,新型商品房小区和住宅产权私有化出现,城市社区治理逐渐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在基层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管理的复杂性以及服务型政府急切呼唤一种社会组织出现,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和增加稳定和谐。此时,社会组织代表的业主委员会作为新生事物伴随着产权私有化出现,影响着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与发展,社区治理结构也由最初政府主导转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共同参与。作为“公民社会先声”的业主委员会,不仅代表着业主的合法利益,也寄托着促进城市治理完善的作用。通过研究城市社区中业主委员会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分析和探讨业主委员会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大程度上发挥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学者们对业主委员会的阶段性研究较多,而对城市社区自治中业主委员会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研究较少。通过本文选取长沙市新型商品房社区J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业主委员会委员、业主以及居委会的调查与访谈,探讨社区治理过程中业主委员会的自治作用。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相关理论知识与相关概念。通过对现有理论的研究梳理,为文章的具体论述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第二章,通过J小区为个案研究对象,具体阐述业主委员会产生背景和产生过程,以及其与社区自治的关系,揭示出业主委员会的生成逻辑。第三章,以力争物业用房和两换物业的故事,展现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开发商、居委会等治理主体间的权力博弈,突出业主委员会在维权行动的作用以及成功维权策略的策略选择。第四章,在社区治理中业主委员会成员的谋私行为基础上,业主委员会加强组织建设,积极调整组织运行机制以及与其他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推动多元互助协作型社区自治的具体举措与应对之举。本文通过实证方式,从微观角度展现业主委员会产生至今的发展过程,试图找出业主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同时也为其他社区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汪明亮,安汇玉[3](2020)在《私募基金管理人之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规制》文中认为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可以适用于私募基金领域,以本罪规制基金管理人违背受托义务的行为符合刑法解释论要求。根据文义解释的逻辑涵摄与目的解释的价值判断,私募基金管理人属于金融机构范畴,符合本罪构成要件之行为主体;根据法定犯的原理与法益保护目的多重分析,私募基金管理人违背受托义务运用客户资金的行为符合本罪构成要件之客观行为。将私募基金管理人纳入本罪规制范围,不仅符合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而且符合刑法谦抑性与法秩序统一性的法治理念,在刑法教义学和犯罪学层面均有重要的刑事政策意义。

傅平凡[4](2020)在《媒介场域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建设模式上趋于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模式变化的背后,反映出公共信用信息范畴的不断扩展、社会各个信用主体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轨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作为信用信息向公众开放的载体,联结各个信用主体,实现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开放与分发,构成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既是连接各个信用主体的媒介,也构成了种种信用关系、信用活动的实践场所。本研究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内涵、范畴和边界进行学理论证,梳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历程;在充分收集并剖析我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基础上,借助“媒介场域”的研究视角,审视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各个信用主体的运作实践,总结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有效建设模式;在探索建设模式之后,进一步考察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如何通过构建媒介场域,来连接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其他场域力量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作用机制下,共同推动社会信用建设的进步;同时,论文通过总结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作机制,发现它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功能与地位,可为我国信用制度的完善与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张思怡[5](2019)在《论质询程序中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询是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质询程序的"决定",在整个质询程序中显得尤为重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质询程序中的"决定"是在对质询案进行形式审查的基础上,同时"决定"了答复的形式和场合。其"决定"属于程序性措施,而非实体性结论;其"决定"对质询权进行了合理的限制,法律应为"决定"提供救济;其"决定"的过程必须公开。

胡雪杨[6](2018)在《试析中国二次元直播的亚文化风格建构 ——以b站中的二次元直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推进,二次元爱好群体已发展成为一股充满活力的亚文化力量。与此同时,二次元直播也已逐渐成为年轻一代二次元爱好群体交流的重要社交平台之一。因此本文选取二次元爱好者经常光顾的网站bilibili进行网络民族志观察,同时结合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二次元直播的亚文化风格展开研究,文章将从二次元直播展现出的形象、品行和行话三个维度对二次元直播的亚文化风格要素进行剖析,对二次元直播中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进行探讨,并思考当二次元直播面对被主流文化收编的趋势时,二者的碰撞会产生何样新鲜、有趣的文化产品。本文研究发现,二次元直播建构了一个富有童心的亚文化风格。二次元主播多是可爱的少女形象和英俊的少年形象,讲到其性格设定则无法脱离二次元人物常常涉及到的五种性格元素,讲到其品行则是行为率真个性,为人强调自我,思维天马行空,讲到其行话则是幽默风趣,暗语颇多。二次元直播风格建构的方式主要以挪用、拼贴和同构为主,拼贴了如洛丽塔风格、原宿街头风、小清新风格等文化风格,又从社会主流文化和ASMR文化中挪用一些元素为其服务。同时二次元直播又和cosplay、gal游戏等只有二次元爱好群体才会喜欢的事情达成风格的同构关系。但是面对主流文化的收编、征用等多元化的影响方式,二次元直播的青年亚文化风格正逐渐转向与大众文化相互交融。

陈洪波[7](2017)在《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子银行在当代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伴随我国金融深化及创新的逐步推进,影子银行在规避监管的条件下诱发了大量系统性风险,并成为危害金融体系安全及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影子银行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及困境等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加,但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尚缺乏相应的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支撑,所探究的问题较为单一,所做的分析较为浅层。伴随VAR、最优资本监管及动态博弈等分析模型在该领域的应用,国内对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该领域全面系统性的深度研究还存在广泛的探索空间,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以金融创新、虚拟资本及相关监管理论为分析基础,通过运用IS-LM曲线、博弈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及宏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对影子银行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文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背景,辩证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市场作用及监管必要性。首先,阐明了该体系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强调了其系统性风险性与危害金融安全及稳定等负面影响;其次,明确了该体系是金融创新为满足社会融资需求的必然产物,肯定了它可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正向作用;最后,列举了国内外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重要监管措施,指出了我国现有监管水平较之西方的不足与强化监管的必要性。第二,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提炼了一些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观点。文章汲取了中外研究成果中的优秀观点,并找出了现有成果的不足之处。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给出了相应的研究依据。第三,系统性分析了与本文直接相关的金融理论。首先,通过对金融中介创新、约束诱导及金融深化理论的阐述,分析了金融创新与深化对影子银行产生及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通过对网络银行资本、知识资本理论的探讨,分析了虚拟资本在当前影子银行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金融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公共利益与公共强制、金融约束、博弈论及金融监管套利理论进行分析,明确了现有监管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思路。第四,创新性地从资产规模角度出发,将其边界确定为六个方面;又根据监管力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重点防控类别,增强了界定结果的全面性及规范性,避免了监管边界确立的模糊性。这是通过对影子银行的业务功能、监管强度及载体特征的探索分析,重新对影子银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第五,通过对影子银行资金流动、信用中介过程及运行机制的图谱绘制,明确了其运行机理及风险传导模式。首先,通过绘制不同资金主体的资金流动图谱,探究了资金及风险流动的来源及去向;其次,借助图示分析了信用中介过程、交易及融资类的运作机理,掌握了该体系的信用链条结构、业务经营模式与内部运行机制;最后,论述了其作用于实体经济、信用创造、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并借助IS-LM曲线重点讨论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同时,从会计账户、投资者的从众心理与货币传导机制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了风险传导过程的成因。第六,利用影子银行从1978年发展至今的相关数据,重点研究了影子银行的产生条件、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问题成因,得出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创新性理论成果。首先,通过对2003至2016年社会融资缺口变化,1996至2010年的居民金融资产分布情况与金融监管缺位现象的分析,明确了影子银行的产生条件;其次,阐明了发展各个时期内规模情况、业务模式、监管主体及监管措施,该体系的演变路径;再次,探究了在该体系发展期间内,传统银行、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居民储蓄贷款、实体经济及区域经济金融的变化情况,以此概括了它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重点论述了广义影子银行及银行资产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影子银行负债方的风险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剖析了现存问题及其成因。第七,从理论和方法创新的视角,利用现有法律法规、MPA考核体系及博弈模型,重点探究了政府监管面临的问题及成因。文章系统性分析了当前影子银行监管机制的构成,分类论述了传统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中介的监管制度及其面临的实际问题,重点探究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信息披露指标在传统银行监管中的应用,并借助博弈论中的捕鹿模型证实了交叉经营性影子银行监管的无效。第八,系统研究了欧美及其他国家影子银行监管制度的变迁历程,汲取了各国在金融危机后的失败教训与监管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各国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及效力的情况,明确了各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失败原因;其次,阐述了欧美国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及俄罗斯的监管变迁,阐明了它们的监管改革主要立足于减少金融市场摩擦、降低系统性风险产生概率、构建可使金融市场内博弈各方达到共赢的监管体制;再次,分析了其他国家中南非、日本、巴西、印度及沙特的监管演变,明确了它们的改革主要立足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审慎监管、提高内部协调性与保障消费者权益。最后,结合以上经验和教训,联系我国监管实际,从改进货币政策,规避双重多头监管模式,重视市场约束作用与实行分类监管方式等角度,对完善我国监管体制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九,在“以促代管”的监管导向下,借助回归模型与宏微观监管措施,重点阐述了针对影子银行监管制度构建的创新设计。一方面,明确了监管及保护对象,并细化了监管目标;另一方面,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重点探究了该体系与传统银行业务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并以此得出传统银行强化资本流动监管的具体建议。此外,在以促代管的监管导向下,提出了合理推进金融创新、完善宏微观审慎监管、优化监管工具及指标、协同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等构想及设计。最后,基于国际及国内的宏观环境及政策导向,归纳总结了现有概况与未来发展的主要前景。提出未来需将强化监管效力、防范系统性风险、合理引导该体系发挥信贷市场优势作为工作的侧重点。同时,需借助社会各界协同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方式,在“以促代管”的监管导向下,多层面地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体制。

卢仕嵩[8](2017)在《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法院判决责任人承担的为停止侵害、排除危害采取预防、处置措施发生的费用,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以及和解协议中原被告双方确立的货币性质的赔偿。由于环境损害大规模的特性,赔偿金数额往往十分巨大。高额的赔偿金性质、归属、管理及使用方式等问题,相关法律规定付诸阙如。作为赔偿金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统一性,各地实践探索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均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赔偿金纳入国库或地方财政没有法律依据,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管理方式难以保证赔偿金的独立性且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为克服现有赔偿金管理实践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创设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即以赔偿金为信托财产设立的公益信托。它将赔偿金管理的法律关系确定为信托关系:赔偿金为信托财产,资金在名义上归属管理人。管理人管理赔偿金受到公益目的和信义义务的约束。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明确了赔偿金管理的基础法律关系,独特的制约机制确保赔偿金的独立性和安全性且管理富有效益。设立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不需要信托法意义上的委托人,而是根据司法裁决创设。这种非意定信托类型虽然在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是存在的。我国慈善信托的创新探索和赔偿金公益信托地方尝试以及域外的公益信托经验可为构建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制度提供现实基础。赔偿金公益信托的设立没有繁琐的设立文件,无须考虑潜在的损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股东利益及避税等问题,因此设立可采用备案制。此外,应改变合同信托的思维,对具体备案事项做出调整,消除对该类信托设立的限制。赔偿金公益信托应积极从事环境修复公益事业,信托公司并非最好的受托人选择,应鼓励环境公益组织充任受托人。效仿慈善信托中出现的双受托人方式,由信托公司、环境公益组织各自分工、相互配合,共同作为受托人是较理想的选择。信托公司外的主体充任公益信托受托人在实践中才刚刚出现,制度层面也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指引。因此相关主体尤其公益事业管理机构、信托受托人应在具体个案中不断积累相关经验;相应的政策、制度需要根据赔偿金管理的特征做出针对性调整,尤其应强化受托人义务和信托外部监督制度。

张丽莉[9](2017)在《东莞市非公企业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住房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要物质条件,“住有所居”也是古今中外人们永远的话题。古有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外有新加坡实施“居有其屋”计划,通过中央公积金局基本解决国内居民的住房问题。今有2014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调查显示,“房价居中国社会问题关注度首位”。而自2003年以来房价的关注度一直位于前三,可见住房对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住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条件,更是人们的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为了解决广大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我国在1991年开始创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并逐渐在全国范围推行。东莞市2002年开始才正式开始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这十几年中,住房公积金覆盖人群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服务从简到优,住房公积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东莞作为一个经济大市,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却仍将住房公积金制度拒之门外,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仍面临者严峻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东莞市住房公积金的发展也逐渐到了瓶颈期,各种问题不断显现出来。非公有制企业及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问题已经成了制约东莞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的绊脚石,也直接影响到东莞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立足于东莞市非公企业及职工实施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实际情况,非公企业及职工众多。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非公企业缴存住房公积金不规范、非公企业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效率不高和群体追缴住房公积金频繁对社会影响大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三大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让非公企业能够尽快覆盖住房公积金制度,非公企业职工能够更好地享受这项制度带来的实惠的对策和建议。

张河森[10](2016)在《代课教师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代课教师是学校为了补充师资不足而聘请的没有教师编制的非正式教师,这里特指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中的代课教师。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民办教师入口收紧后,公办教师补充不到位的情况下,农村地区代课教师开始大量涌现。他们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代课教师数量逐步减少,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代课教师仍普遍存在于偏远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同时,城镇地区也出现一定数量的代课教师。那么,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问题?为什么一直“清而不退”?代课教师产生的制度根源有哪些?如何解决目前在岗代课教师面临的伺题?如何从根本上抑制代课教师的使用?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为资料收集手段,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代课教师问题的对策建议。我国的代课教师是同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同时产生的,最初形态有三种:临时代课教师、长期顶编代课教师以及耕读教师。代课教师产生之初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且数量较少。在“十年动乱”期,教育发展十分混乱,代课教师群体初步形成。文革结束之后,国家开始着手解决规模十分庞大的民办教师问题,收紧了民办教师入口,但各地,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为了节省经费,在限制民办教师增加的情况下,却自行聘请了成本低的代课教师,致使代课教师数量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限制代课教师的使用,并开始“清退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数量逐渐减少,但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课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城乡教育第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弥补了城乡学校师资的不足,缓解了城乡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师资的供求矛盾,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实际上已成为支撑我国城乡教育的重要力量。但代课教师仍面临相当多的问题,如待遇普遍较差,工作繁重,权利缺失,心理状态不佳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解决,不仅会影响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国代课教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需要从制度的层面进行。制度是造成我国代课教师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代课教师面临的问题,必须从制度改革入手,具体包括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大编制管理改革的力度,建立起灵活动态透明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重建农村教师培养制度;定向培养农村本土全科小学教师;大力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二、挪用住房公积金案件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挪用住房公积金案件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社区自治中业委会的生成逻辑与运转机制研究 ——以长沙市J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社区及城市社区自治
        二、业主委员会
    第二节 理论支撑
        一、治理理论
        二、博弈理论
        三、社会资本理论
第二章 业主委员会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内生动力与外部助力作用下的业主委员会生成背景
        一、顺应时代发展:住房体制改革
        二、商品经济催化:物业管理兴起
        三、文明程度提升:公民权利意识觉醒
        四、个人利益受损:多重矛盾激化
    第二节 内外因素下的业主委员会生成过程
        一、组织建立期:2008-2009年
        二、组织发展期:2009-2015年
        三、组织完善期:2015年以来
    第三节 业主委员会生成过程中的经验
        一、灵魂人物的关键作用
        二、选举程序的公开与透明
        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第四节 业主委员会生成的影响
        一、实质民主的发展
        二、社会资本的积累
        三、业主自治的起点
第三章 斗争中的业主委员会:共同利益下的集体困境
    第一节 业主委员会带领下的集体抗争演进
        一、以共有产权为核心的多元治理主体抗争
        二、委托-代理下的物业公司更换
    第二节 社区治理中权力博弈的参与主体
        一、以开发商与物业公司为代表的市场权力主体
        二、以业主委员会为代表的社会权力主体
        三、以居委会与政府为代表的行政权力主体
    第三节 非对称博弈下业主委员会的行动策略选择
        一、非对称博弈下的协商式维权
        二、非对称博弈下的行政式维权
        三、非对称博弈下的司法式维权
        四、非对称博弈下的技术式维权
第四章 建设中的业主委员会:制度规则下的长久运作
    第一节 管理机制:薪酬制度与专职制度并存
    第二节 动力机制:基于业主投票的换届选举
    第三节 规范机制:制度化的决策商议规则
    第四节 监督机制:内外共行的社区事务监督
    第五节 保障机制:共商共建的多元主体协调机制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媒介场域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3.1 理论渊源
        1.3.2 分析方法
        1.3.3 结构特征
        1.3.4 理论发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信用
    2.2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2.3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媒介的关联
第3章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发展沿革
    3.1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历程
        3.1.1 2003 年至2014年:单一建设阶段
        3.1.2 2014年至今:联合建设阶段
    3.2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发展进路
        3.2.1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新媒体化、数据化
        3.2.2 公共信息平台传播内容的议题化
        3.2.3 信用信息建设传播力度加大
        3.2.4 通过信用信息网构建强大的社会关系网
第4章 媒介场域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
    4.1 平台建设新思路
    4.2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
        4.2.1 “单一”建设模式:“单线性”传播
        4.2.1.1 个案剖析: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4.2.1.2 运行经过:传播主体的“单线性”建构
        4.2.1.3 媒介作用:有局限性的连接
        4.2.2 “混合”建设模式:“双向”互动传播
        4.2.2.1 个案剖析: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征信模式
        4.2.2.2 运行经过:“双向”互动建构
        4.2.2.3 媒介作用:沟通+对话
        4.2.3 “联合”建设模式:“非线性”传播
        4.2.3.1 个案剖析:浙江省与江西省的信用建设模式
        4.2.3.1.1 纵向梳理:浙江省信用发布查询系统
        4.2.3.1.2 横向剖析:江西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
        4.2.3.1.3 “联合”建设模式总结
        4.2.3.2 运行经过:多重主体“非定向”联动
        4.2.3.3 媒介作用:主动链接+议题设置
    4.3 媒介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的发展
        4.3.1 媒介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特征
        4.3.2 媒介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的作用
        4.3.2.1 提升信息传播力,促进信用实践
        4.3.2.2 提升舆论影响力,推广信用观念
        4.3.2.3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互联网
        4.3.3 媒介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的问题
        4.3.3.1 作为“主体”的媒介被轻视
        4.3.3.2 作为“工具”的媒介被滥用
第5章 场域角逐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作用机制
    5.1 如何理解作用机制
    5.2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作用机制分析
        5.2.1 构建媒介场域
        5.2.1.1 中介性:用信息嫁接各方桥梁
        5.2.1.2 结构性:媒介角色的规范化
        5.2.1.3 自主性:媒介场域的“符号权力”
        5.2.2 链接外部场域
        5.2.2.1 行动转变:媒介场域对其他场域的影响
        5.2.2.2 信念连接:推进社会信用建设
        5.2.3 多方动态博弈
        5.2.3.1 博弈主体:多主体合作博弈
        5.2.3.2 博弈内容:从资本到资源的争夺
        5.2.3.3 博弈策略:以惯习展开行动
    5.3 个案剖析:“信用中国”网站
第6章 总结与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6)试析中国二次元直播的亚文化风格建构 ——以b站中的二次元直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二次元的研究
        1.2.2 亚文化的风格研究
        1.2.3 关于网络直播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选题角度的创新性
        1.4.2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第二章 二次元直播概述:新兴的二次元文化交流平台
    2.1 二次元直播
        2.1.1 二次元直播定义
        2.1.2 二次元直播的亚文化性
        2.1.3 二次元直播的历史和现状
    2.2 二次元直播的内容
        2.2.1 电玩游戏直播
        2.2.2 生活娱乐直播
        2.2.3 视频播放类直播
    2.3 二次元直播平台的用户构成
        2.3.1 二次元主播的构成特点
        2.3.2 二次元直播中粉丝的构成特点
第三章 二次元直播中的亚文化风格要素
    3.1 二次元主播的亚文化形象
        3.1.1 二次元男女主播的外貌形象
        3.1.2 二次元主播的性格
        3.1.3 二次元主播的口音
    3.2 二次元直播间包装设计
        3.2.1 直播间封面图设计
        3.2.2 直播间背景墙设计
        3.2.3 直播视频框的装饰布局
        3.2.4 主播房间装饰布局
    3.3 二次元直播表现出的亚文化品行
        3.3.1 行为举止:坦然可爱,率真幽默
        3.3.2 为人处事:强调自我,个性鲜明
        3.3.3 思维方式:古灵精怪,脑洞大开
        3.3.4 同性之间,经常显得有些暧昧
    3.4 二次元直播的行话
        3.4.1 二次元直播语言风格特点
        3.4.2 充满童趣的二次元主播ID名称
        3.4.3 二次元直播圈中的暗语
第四章 、二次元直播的风格建构方法:拼贴、挪用与同构
    4.1 拼贴
        4.1.1 作为拼贴基础的经典动漫人物形象
        4.1.2 二次元直播对多种文化元素的拼贴
    4.2 挪用
        4.2.1 对网络流行语的挪用
        4.2.2 挪用影视剧中的经典名言
        4.2.3 对经典流行歌曲的再创作
    4.3 同构
        4.3.1 行为上
        4.3.2 言谈上
    4.4 大众媒体的刻板形象对二次元直播风格的反建构
        4.4.1 大众媒体对二次元直播的负面报道
        4.4.2 刻板形象对二次元直播风格的反建构
第五章、二次元直播的亚文化本质和发展趋势
    5.1 二次元直播所建构的亚文化风格本质
        5.1.1 二次元直播的童真、童趣之风
        5.1.2 二次元直播风格的本质反应了角色消费时代下的亚文化狂欢
        5.1.3 二次元直播所反映的亚文化风格与精神的关系
    5.2 二次元直播的发展趋势
        5.2.1 从b站二次元直播现状反观商业化导致亚文化的迷失
        5.2.2 主流文化对二次元直播亚文化的收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的主要理论基础
    2.1 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理论
        2.1.1 金融中介创新理论
        2.1.2 约束诱导理论
        2.1.3 金融深化理论
    2.2 虚拟资本理论
        2.2.1 网络银行资本
        2.2.2 知识资本
    2.3 影子银行监管的相关理论
        2.3.1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2.3.2 公共利益与公共强制理论
        2.3.3 金融约束理论
        2.3.4 金融监管套利理论
        2.3.5 博弈论
    2.4 主要理论与本文的内在相关性
第3章 中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及风险传导分析
    3.1 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
        3.1.1 影子银行的内涵
        3.1.2 影子银行的边界
        3.1.3 影子银行的性质
        3.1.4 影子银行的功能
    3.2 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动与工具
        3.2.1 传统银行的资金流动
        3.2.2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
        3.2.3 准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中介的资金流动
        3.2.4 影子银行的主要工具
    3.3 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3.3.1 影子银行的信用中介过程
        3.3.2 交易类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3.3.3 融资类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3.4 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机制
        3.4.1 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风险累积效应
        3.4.2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宏观效应
        3.4.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基于IS-LM曲线模型的分析
        3.4.4 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
第4章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条件及发展历程
        4.1.1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条件
        4.1.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4.2.1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特征
        4.2.2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
    4.3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3.1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4.3.2 中国影子银行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5章 中国影子银行政府监管及困境
    5.1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运行机制
        5.1.1 影子银行风险的监管及处罚问责机制
        5.1.2 影子银行风险的协调机制
        5.1.3 影子银行风险的信息披露机制
    5.2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措施及工具
        5.2.1 针对传统银行的监管措施及工具
        5.2.2 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及工具
        5.2.3 针对准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中介的监管措施及工具
    5.3 中国影子银行政府监管困境
        5.3.1 交叉经营性影子银行监管无效
        5.3.2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违规难察
        5.3.3 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尚未形成
第6章 国外影子银行监管制度借鉴与启示
    6.1 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6.1.1 美国
        6.1.2 英国
        6.1.3 法国
        6.1.4 德国
        6.1.5 俄罗斯
    6.2 其他国家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6.2.1 巴西
        6.2.2 沙特
        6.2.3 印度
        6.2.4 南非
        6.2.5 日本
        6.2.6 韩国
    6.3 国外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6.3.1 货币政策调节方式的改进
        6.3.2 双重多头监管弊端的规避
        6.3.3 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的作用并重
        6.3.4 实施全面监管、分类管制的监管方式
        6.3.5 金融危机下国外监管体制建设的教训启示
第7章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制度的创新构想与设计
    7.1 确立监管目标及保护对象
        7.1.1 金融体系监管
        7.1.2 金融机构监管
        7.1.3 消费者利益保护
        7.1.4 金融市场稳定维护
    7.2 构建影子银行监管制度新框架的设计
        7.2.1 政府健全法律法规
        7.2.2 监管部门改革监管体制
        7.2.3 金融机构加强微观管制
        7.2.4 协同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
        7.2.5 合理引导具体业务规范发展
        7.2.6 鼓励合理的金融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的界定
    (一)“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的界定
    (二)“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的界定
二、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的必要性
    (一)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管理使用的实践及其不足
    (二)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的现实意义及优势
三、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的可行性
    (一)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的理论和制度空间
    (二)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的现实基础
四、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的法律制度构建
    (一)设立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备案制
    (二)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受托人资格、权利与义务
    (三)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运营的监管
    (四)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目的变更的近似原则及适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东莞市非公企业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二、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住房公积金
        1.住房公积金的概念
        2.住房公积金的性质
    (二)理论基础
        1.公平理论
        2.地方治理理论
三、东莞市非公企业及职工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现状
    (一)东莞市非公企业概况
    (二)东莞市非公企业实施住房公积金发展历程
        1.起步探索阶段
        2.规范发展阶段
        3.制度进一步完善阶段
    (三)东莞市非公企业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1.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不规范,扩面阻力大
        2.非公企业职工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不高
        3.职工群体追缴频繁,社会影响大
四、东莞市非公企业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非公企业主建缴住房公积金意愿不强
        1.非公企业主思想认识落后
        2.非公企业负担太重,缴存积极性不高
    (二)非公企业职工原因
        1.非公企业职工对住房公积金认识存误区
        2.非公企业职工维权意识增强
    (三)管理中心原因
        1.人手紧缺,政策宣讲力度有限
        2.正常申诉渠道不顺畅
        3.政策制定保障性不足
        4.管理服务有待提高
    (四)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1.经济部门和镇街对住房公积金的扩面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
        2.镇街住建部门的扩面意识落后
        3.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存障碍
    (五)制度存缺陷
        1.住房公积金制度法律保障不足
        2.缺乏全国统一管理机构
        3.国家住房政策影响住房公积金实施效果
五、完善东莞市非公企业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企业依法建缴意识
        1.引导媒体正面宣传住房公积金制度
        2.重视宣传队伍的建设
        3.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
    (二)多举共措,助推扩面成效
        1.创新扩面工作机制,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全覆盖
        2.推动部门信息共享,完善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3.提高政府重视,加大扶持力度
        4.加紧住房公积金立法
    (三)加强管理服务,提高公积金使用率
        1.提高公积金使用率,实现住房公积金的保障功能
        2.创新服务手段、加强管理服务水平
    (四)正确处理职工群体追缴事件
        1.拓宽职工申诉渠道
        2.处理群体追缴事件的建议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代课教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公办教师
        (二) 民办教师
        (三) 代课教师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实地研究法
        (四) 个案研究法
    六、逻辑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代课教师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课教师的出现(1949-1966)
        (一) 临时代课教师
        (二) 长期顶编代课教师
        (三) 耕读教师
    二、代课教师群体初步形成(1966-1976)
    三、代课教师数量急剧增长(1977-2000)
    四、代课教师数量逐步减少(2000年至今)
第二章 代课教师的数量、分布特点及其贡献
    一、代课教师生存的背景
        (一) 代课教师所处的社会背景
        (二) 代课教师存在的政策背景
    二、代课教师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一) 代课教师的数量
        (二) 代课教师的分布特点
    三、代课教师对我国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一) 代课教师担负了农村基础教育重任
        (二) 代课教师弥补了师资的“偶然性”不足
        (三) 代课教师适应了学生数量的动态变化
        (四) 代课教师弥补了教师编制调整周期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权利缺失的不足
        (五)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三章 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代课教师的现状
        (一) 部分农村地区代课教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 部分偏远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比例仍然较高
        (三) 部分流动人口较多的城镇地区代课教师比例突出
        (四) 农村代课教师群体多样化且本土化程度高
        (五) 农村代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六) 城镇代课教师整体年纪轻、教龄短、学历高
    二、代课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 代课教师待遇普遍较差
        (二) 多数代课教师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二) 农村代课教师工作繁重
        (四) 代课教师的权利缺失
        (五) 代课教师心理状态不佳
    三、代课教师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 不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二) 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 阻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 影响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五) 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四章 代课教师产生的制度根源
    一、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过度分权
        (一)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历程
        (二)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是代课教师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编制管理制度的僵化
        (一)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滞后
        (二) 教师编制核定管理过程中,教育部门权利弱化
        (三) 编制设置脱离学校实际工作需要
        (四) 教师编制调整周期长
        (五) 按户籍学生人数定编的教师编制制度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
        (六) 中小学教师“虚编”问题突出
    三、教师培养制度的城市导向
        (一) 20世纪末我国教师培养制度的转型
        (二) 转型后的教师培养制度不利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农村教师
    四、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有效性不足
        (一) 对偏远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师资补充不到位
        (二) 补充到农村的教师稳定性较差
        (三) 农村中小学校长对新补充的教师评价不高
第五章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国外经验的借鉴
        (一) 认可代课教师身份
        (二) 严格代课教师准入制度
        (三) 探索建立代课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第三方协调管理部门
        (四) 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待遇
        (五) 探索建立代课教师的权益保障机制
    二、解决我国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一) 完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二) 加大编制管理改革的力度,建立起灵活动态透明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三) 重建农村教师培养制度,定向培养农村本土全科小学教师
        (四) 大力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是有效补充农村师资的根本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四、挪用住房公积金案件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监察调查与刑事诉讼衔接机制完善研究[D]. 曹园. 安徽大学, 2021
  • [2]城市社区自治中业委会的生成逻辑与运转机制研究 ——以长沙市J小区为例[D]. 李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私募基金管理人之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规制[J]. 汪明亮,安汇玉.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0(03)
  • [4]媒介场域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傅平凡. 南昌大学, 2020(01)
  • [5]论质询程序中的“决定”[J]. 张思怡.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19(01)
  • [6]试析中国二次元直播的亚文化风格建构 ——以b站中的二次元直播为例[D]. 胡雪杨. 广西大学, 2018(12)
  • [7]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制度创新研究[D]. 陈洪波. 吉林大学, 2017(03)
  • [8]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公益信托研究[D]. 卢仕嵩. 西南大学, 2017(02)
  • [9]东莞市非公企业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丽莉.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10]代课教师问题研究[D]. 张河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挪用住房公积金全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