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罩辅助呼吸复苏新生儿窒息的护理体会

面罩辅助呼吸复苏新生儿窒息的护理体会

一、经面罩辅助呼吸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艾兴[1](2019)在《数字评分法测量建立口咽部区域敏感图和新型口咽通气道设计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数字评分法测量口咽部敏感性,建立口咽部区域敏感图,为设计提高患者耐受性的新型口咽通气道打下基础。在口咽部区域敏感图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Guedel 口咽通气道的形态结构进行改良,设计出患者耐受性好、保证气道通畅的新型口咽通气道。方法1、数字评分法测量口咽部敏感性的试验: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共92人,平均年龄(29±6)岁。受试者坐位平静后试验开始。使用指夹式脉搏血氧仪记录初始心率。记录初始心率后,嘱其仰头张嘴,轻触对照点告知此为0分分值后,使用一根棉签轻触口腔内各点(共33点),最长轻压时间为5秒。轻触每一点结束后让受试者使用口咽部刺激反射敏感性评分表格评分。同时使用指脉氧仪记录轻压后心率。受试者对每一点的感觉进行评分,测试者记录在每一点停留的时间及心率,并观察受试者有无咳嗽、呕吐等症状,询问并记录有无其他(如咳嗽、流泪、想打喷嚏等)特殊感受。评分分值区间为0-10,0分为无不适(以对照点为参照,即对照点为0分),10分为剧烈不适。评分越高表示病人对刺激的不良反射越敏感。收集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内不同点的评分、耐受时间、心率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传统Guedel 口咽通气道的基础上,运用伯努利方程等空气动力学原理对结构设计进行分析改良,设计出耐受好、可吸氧吸痰、舒适度高的新型口咽通气道。结果 1、数字评分法测量口咽部敏感性的试验结果比较:在92位受试者中,33个点中,总体平均分为χ-= 1.81,评分最高者为4即咽后壁中心点χ-=5.88,最低为点χ-=0.56,为舌面区域的点26和32。平均分值在4-5分的点有点4、10、11、12,平均分值在3-4分者有点2、5、6,平均分值在2-3分的点有点1、3、7,平均分值在1-2分者为点8、9、15、16、18、20、24、25。平均评分在2.5分以上者为点1、2、3、4、5、6、7、10、11、12。这10点的评分与其他点的评分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点10、11、12(舌根部)与点1、2、3、5、6、7(软腭区)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点10、11、123点较点1-7评分高。而点4与点10、11、12之间的评分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左右相对应的各点(如2和6,3和5,10和12)评分之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区域而言,软腭区域的各点评分与硬腭区、舌部区和颊部区各点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软腭区域的各点评分较其他区域各点高。硬腭区(除点7外)、颊部、舌部(除舌根部点10、11、12外)各点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这几个区域之中无法得出哪一个区域敏感性更高的结论。2、各点耐受时间的结果比较:点4、10、11、12 4点的平均值与其余29个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这4点的耐受时间明显低于其他点;但4、10、11、12点互相比较则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点4的平均耐受时间最短,为χ-=4.25。但4、10、11、12点互相比较则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其他各点耐受时间均在4秒以上,除点18外,7-9、13-33点每一点的均达到了试验设置最长耐受时间5秒。3、各点心率变化的比较:试验中观察到刺激软腭区(点1、2、3、4、5、6)及舌根部(点10、11、12)时心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变化程度并不显着;刺激其他点时前后心率变化较小。且心率变化有越来越接近初始心率甚至低于初始心率的趋势。4、形成了“半体式吸氧口咽通气道”、“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两种新型口咽通气道设计,并己申请国家专利。结论1、口咽部中咽后壁为敏感性最高区域,其次为软腭区域。如在设计中避开或减少对两处区域的刺激,可提高患者对于口咽通气道的耐受性。2、在口咽部区域敏感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半体式吸氧口咽通气道”、“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两种新型口咽通气道,对口咽部敏感区域刺激小,不易发生呛咳,病人耐受好,同时整合吸痰吸氧功能。

张全意[2](2016)在《超快通道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超快通道麻醉方法和传统麻醉方法对于小儿心脏手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含量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9月-2014年5月由同一位麻醉医师实施的101名心脏手术患儿麻醉资料,根据研究标准入选40名为超快通道麻醉组(F组),44名患儿为传统麻醉组(C组),比较术前(TO)、术后第一天(T1)、术后第二天(T2)三个时间点两组患儿血清HsCRP、CRP和PCT含量的变化。结果:1.HsCRP含量:在F组逐渐增高,T0、T1和T2之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0.39±0.66vs13.15±1.07vs13.86±0.93,P<0.05);在C组逐渐增高,TO、T1和T2之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0.44±0.46vs13.56±0.97 vs14.30±0.78,P <0.05);两组间比较,在T1时间点,F组显着低于C组(13.15±1.07 vs13.56± 0.97,P<0.05)。2.CRP含量:在F组未显着增加;而在C组逐渐增加,T1和T2间有显着性差异(35.85±21.84vs74.96±39.32,P<0.05)。两组比较,在T2时间点,C组显着高于F组(42.81±32.63 vs74.96±39.32,P<0.05)。3.PCT含量:两组组内各时点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但两组间比较,在T1时间点,C组显着高于F组(5.56±6.77 vsl.56±1.41,P<0.05)。结论: 与传统麻醉方法比较,超快通道麻醉管理可以减少术后HsCRP、CRP和PCT含量的升高,有可能减少儿童心脏手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目的:评价喉罩复合超快通道麻醉技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道狭窄患儿心脏手术气道管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按照入选标准有16名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采用喉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CPB辅助下完成手术。收集患儿围术期各项资料,记录患儿插入喉罩5min后(T1)、体外循环停止10min后(T2)、拔除喉罩5min后(T3)三个时间点的血气分析、插入后的气道压力,观察食道超声检查期间心率变化。结果: 1.心脏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9例,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三房心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法洛氏四联症2例。其中术前CT证实气道狭窄患儿5例,术中插管发现气道狭窄11例。2.喉罩拔出后患儿无咽喉部损伤;无术后二次插管。食道超声期间心率无明显变化。3.与T1相比:pH在T3降低(7.35±0.05vs7.42±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2在T2、T3升高(36±5 vs31±5,p<0.05;40±6 vs3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酸在T2升高(1.05±0.37 vs0.76±0.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喉罩复合超快通道麻醉管理技术可安全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道狭窄患儿。

夏真洁,陈广秀,童育慧[3](2015)在《小儿麻醉术后拔管后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麻醉科复苏室护士对小儿麻醉术后拔管后发生窒息的复苏护理配合要点。方法:选取小儿麻醉术后拔管后发生窒息的80例患儿回顾总结。结果:轻度窒息35例,重度窒息45例,80例患儿全部复苏成功,没有1例留下后遗症。结论:密切关注术后拔管后放在复苏室的小儿患者的病情变化,熟练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做好复苏前抢救准备工作和及时正确的复苏技术,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是抢救小儿麻醉术后拔管后发生窒息的关键。

庞传武[4](2014)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所致,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其病理上有肺透明膜的改变,故又称为肺透明膜病(hyalin emembrane disease,HMD),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患病率越高[1]。1 PS成分与产生

李慧敏[5](2014)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是最早用于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无创呼吸支持模式,且已成为许多中心常规治疗措施。然而近年来报道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可能为新生儿无创呼吸支持提供一种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在早产儿RDS的呼吸管理上。NIPPV是一种新的无创呼吸支持模式,结合了NCPAP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的特点,可以看作是NCPAP的增强,包括了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经鼻双通道正压通气。最近一项Meta分析表明,与NCPAP比较,NIPPV能减少早产儿RDS对机械通气的需求、增加拔管成功率,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NIPPV作为NCPAP的补充,比NCPAP有更好的效果。以同步NIPPV(SNIPPV)作为主要通气模式在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SNIPPV作为次要通气模式用于拔管后呼吸支持优于NCPAP。本文就NIPPV在早产儿RDS的临床应用背景、NIPPV的分类、指征、禁忌症、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护理管理及后续研究作一论述。

彭富栋[6](2014)在《不同呼吸支持方式对RDS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选择双水平正压通气(Duo PAP)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两种呼吸支持方式对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新生儿进行早期治疗,对比其在疗效、降低有创呼吸支持率和多种合并症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找寻出两种不同呼吸支持方式对RDS患儿疗效及各种相关合并症的影响,以指导我们对RDS患儿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诊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观测对象,均符合邵肖梅等主编的《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将入选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Duo PAP组组(38名)和NCPAP组(42名),所有患儿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主要包括:维持正常的血压和血氧的稳定、维持酸碱平衡及合理的肠道内及肠道外营养支持等),对它们的临床资料、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分析,记录各组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和死亡及放弃后死亡率、呼吸辅助支持时间、各相关并发症(气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胃肠道合并症、颅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鼻粘膜损伤等)的发病率等因素并进行统计,从多层面研究不同呼吸支持方式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案均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的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所有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所有的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来表示。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所有的偏态分布数据应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IQR)]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选患儿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在入院时间、出生体重、胎龄、生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时间、男女性别比例、分娩方式以及RDS严重程度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助通气时间时间、氧疗时间比较:Duo PAP组氧疗及呼吸支持时间均明显短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氧疗及呼吸支持时间缩短,患儿的总体住院时间、总体住院费用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对比,Duo PAP组成功率明显高于NCPA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o PAP组无创通气治疗失败后改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支持率显着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的对比:通过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表明,两组患儿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胃肠道合并症、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几率对比,差异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NCPAP组患儿在鼻粘膜损伤、气漏的发生比率上要低于Duo PAP组,两组患儿气漏、鼻粘膜损伤的产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Duo PAP)在治疗RDS上较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更具优势。同应用NCPAP治疗相比,RDS患儿应用Duo PAP治疗可明显降低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及氧疗时间,降低患儿的总体住院天数及总体住院费用。两种方式对患儿氧合的改善上并无明显差异,而Duo PAP对患儿CO2潴留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NCPAP,应用Duo PAP支持治疗6小时后Pa CO2的变化情况明显高于应用NCPAP的患儿。两组间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胃肠道合并症、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死亡和放弃后死亡的产生率上无明显差别。NCPAP组中治疗失败后需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的比率明显高于Duo PAP组。而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不同,NCPAP组患儿在鼻粘膜损伤、气漏的发生比率上要低于Duo PAP组,这可能与Duo PAP的平均气道压相对较高有关,同时我们应用Duo PAP的时间尚短,对此类患儿的护理缺乏有效的经验。

谢俊祥,张琳[7](2014)在《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呼吸机是急救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之一,是一种人工替代的有效手段,普遍应用于各临床科室的急救和重症监护病房中。本文通过对呼吸机历史、原理、结构、技术参数、常见并发症以及常见故障和管理现状的介绍,着重阐述了呼吸机技术和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我国呼吸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金良[8](2014)在《右美托咪定、氯胺酮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药以其独特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小儿全身麻醉,随着七氟醚麻醉的逐渐推广,研究发现单纯用七氟醚麻醉维持的患儿躁动发生率可高达67%,七氟醚维持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中,术后发生躁动率更高达70%-80%。术后躁动会给患儿带来生理和心理上极大的损害。相关资料显示,很多原因可引起躁动的发生,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用药意见不一,预防效果不尽相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对其有预防效果,但用法和剂量上差异很大,在总结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想通过实验考证能否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预防术后躁动,通过预实验确定了用药的剂量,做了本项实验。目的是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唇腭裂修复手术患儿120例,年龄1-5岁之间,身体状况良好,排除其他发育不良及肝肾功能异常,ASA分级在Ⅰ-Ⅱ级,随机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七氟醚麻醉右美托咪定组(A),第二组是七氟醚麻醉氯胺酮组(B),第三组七氟醚麻醉生理盐水组(C)。每组40例。麻醉方法患儿入室后常规血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麻醉诱导前不给任何药物,麻醉诱导采用面罩吸入7%七氟醚,氧流量5L/min,反射消失后开通静脉通路,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01mg/kg,地塞米松0.1mg/kg,静脉注射丙泊酚2-3㎎/kg,芬太尼1ug/kg静脉滴注,待患儿咽喉反射消失后气管插管,术中七氟醚维持麻醉,新鲜气流量降低至2L/min,保留自主呼吸,A组麻醉诱导开通静脉后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0.3ug/kg,B组手术结束前10分钟静注氯胺酮0.25mg/kg.C组术中静注生理盐水5毫升,记录吸入麻醉药物时间、手术时间、拔出气管导管前的镇静评分(Comfort评分标准)、气管导管拔出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拔出气管导管后第1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相应时间点的躁动发生情况(躁动评分4分以上评定为躁动),观察是否存在其他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两组在相应时间上躁动的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比较,在第5min、10min、15min、20min、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min10min15min A组躁动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C组,comfort评分:ABC三组的镇静满意率分别是80%、50.5%、25%,所以ABC三组之间比较镇静满意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镇静满意率要高于BC两组,C组最低, A、B两组比较同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镇静不足率各是:10%、44.5%、72.5%,其镇静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镇静不足率高于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比,A、B两组在恢复室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A、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10分钟静点氯胺酮0.25mg/kg和麻醉诱导后静点右美托咪定0.3ug/kg[1],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术后小儿躁动的发生率,且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也很小。

林兴[9](2012)在《高频震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和完善,新生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但危重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成功抢救仍然是国内外新生儿工作者的严峻挑战。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大约占全部新生儿的1%,占全部早产儿的7.8%。平均每3例孕周<34周的早产儿中有1例发RDS。对于出生后可能发生RDS的患儿,应于出生前开始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预防RDS的发生。早产通常会有某些征象,如果时间允许、条件具备下采取宫内转诊等有关干预措施。但是,由于在分娩过程中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逐渐增加,因此不推荐对孕龄小于39周低风险的妊娠进行选择性剖宫产,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RDS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有报道称,对于孕龄小于27周的早产儿,如果能在有NICU的医院分娩,可使生后1年内的死亡率下降一半。N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MD)是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NRDS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呼气末肺泡萎缩,致使患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孕周大于30周其发生率60%-80%,30-32周为15%~30%,大于37周为5%。此外,糖尿病母亲患儿、剖宫产、双胎儿的第二胎和男婴,RDS的发生率也较高。多数患者出生后6-12小时发病(严重者生后即可),表现为呼吸急促(大于60次/分)、紫绀、呻吟、鼻扇、吸气性三凹征和呼气性呻吟,呼吸窘迫呈进行性进行性加重是本病特点。病理见肺泡壁有透明膜,肺透明膜均成圈,贴壁。胸部X线典型的毛玻璃改变、支气管充气征或白肺可以确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目标是采用尽可能增加存活率的同时减少潜在不良反应,有助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因此,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是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存活率的关键。呼吸机支持治疗及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是NRDS治疗的重要措施。对已发生RDS患儿或有可能发生RDS的高危儿,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表面活性剂是有必要的。对所有存在RDS风险的婴儿应尽早治疗,对需要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患儿,可通过"INSURE"技术(气管插管一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避免机械通气。随机试验已证实它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及随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部分严重RDS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CPAP支持治疗仍发生呼吸衰竭而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以往常频机械通气模式是NRDS主要的呼吸支持方式,常用的通气模式是压力限制时间循环,即通过压力调控潮气量的大小,并且一般的常频呼吸机由于缺乏对潮气量的监测,吸气时间的调整也较为盲目,可因过高的压力和过长的吸气时间致跨肺压和平均气道压增加,导致肺损伤,或导致治疗失败和发生肺气漏、坏死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肺疾病(CLD)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并发症,因此如何减少使用呼吸机引起的并发症是NRDS呼吸机支持治疗的重要课题。目前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亦已有较多研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降低其发生,包括推荐使用的有降低跨肺压和低潮气量通气、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和高频通气等。高频振荡通气(HFOV)作为21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通气模式,治疗NRDS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随着国内外NICU的建立和完善,其应用越来越多。它以高频率、低通气压力、低潮气量、低吸入氧分数、双向波形形成的气道压力、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过程、能够在不增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氧合,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减少NRDS的并发症。迄今对使用HFOV模式是否引起脑室内出血(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危险性增加争议仍较多。与CMV治疗NRDS的效果相比,多数报道否认使用HFOV会增加脑室出血的发生率。也有部分报道称HFOV以几乎恒定的平均气道压限制了颅内静脉回流,间接引起颅内压增高,高频率机械振荡也可传入颅内,使患儿颅内压波动,增加了颅内出血的危险。另外,HFOV治疗早期过度通气会造成低CO2血症,脑血流减少,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这些研究主要涉及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可能与早产极不成熟儿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有关。同时可能与病情程度、治疗时机、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的熟练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这制约了HFOV在临床的的使用。国内已有很多单位开展了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但是尚缺乏临床随机对照的较大样本资料。二、研究目的通过常频机械通气与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比较,客观评价HFOV的疗效及安全性,推广HFOV这种新型通气模式在临床的应用。三、研究对象选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需要机械通气的RDS患儿共64例,入院时龄1~15h。入选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X线胸片呈Ⅱ~ⅣNRDS征象。入院后根据患儿胎龄、体重、年龄、是否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有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孕妇有无严重孕期合并症等随机分为HFOV组34例和CMV组30例。HFOV组男15例,女19例。胎龄31.12±1.89周(27-34周),出生体重1.47±0.41Kg(O.85~2.25Kg),加用PS治疗18例,占HFOV治疗组52.94%。CMV组男13例,女17例。胎龄31.33±1.63周(28-34周),出生体重1.52±0.41Kg(0.90~2.35Kg)。加用PS治疗17例,占CMV治疗组的56.67%。两组间孕周、出生体重、性别及PS使用率等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具有可比性(P>0.05)。四、研究方法1. HFOV治疗方法使用Stephanie及Sensor Medics公司的31OOA型高频振荡呼吸机的高频振荡通气模式。初始参数:振荡频率(F):10~15Hz,振荡压力幅度(△P):25~40cmH2O,偏置气流(Bias F1ow)6-8L/min,平均气道压(Paw):15~20cmH2O,给氧浓度(FiO2):60%~100%,吸/呼比(I/E):33%。或以看到或触到胸廓有较明显振动为度。以后根据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调整呼吸参数。如需提高Pa(O2),可采用以下方法(按先后顺序,每次调整1~2个参数):上调Fio25%~10%;提高Paw0.10~0.20kPa(1~2cmH2O).如需降低Pa(CO2),可提高△P0.49~0.98kPa(5~10cmH2O),降低Paw0.10~0.20kPa(1~2cmH2O)。2、CMV治疗方法使用Stephanie和Drager呼吸机的常频机械通气模式,起始参数选择为:FiO260%~100%,频率20~60次/min,吸气时间0.3~0.6s,吸气峰压(PIP)20~30cmH2O,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4~7cmH2O,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治疗参数。如需提高Pa(O2),可采用以下方法(按先后顺序,每次调整1、2个参数):上调FiO25%~10%,提高PIP0.10~0.20kPa(1~2cmH2O)。如需降低Pa(CO2),可提高PIPO.10~0.20kPa(1~2cmH2O),降低PEEP0.10~0.20kPa(1~2cmH2O),增加呼吸频率。3、一般治疗患儿入院后监测生命体征,基础治疗相同,包括保暖、支持营养、预防感染及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及保护各脏器功能,包括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眼底检查等。分别记录机械通气开始时、8~12h、2~448h、48h后患儿所需FiO2、pH、PaP2、PaCO2等,并计算氧合指数(0I),公式为OI=FiO2×Paw×100÷PaO2。以及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治愈率五、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用方法为析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六、结果1、两组患儿在不同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和不同的时间时,Fi(O2)、pH、Pa (O2)、Pa (CO2)、OI两因素存在交互效应(P值分别为11.031,3.534,5.970,4.862,17.177,P值均小于0.05),两组患儿的上述指标在48小时内的几个时间点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大(P值分别为122.088,58.792,111.492,38.692,205.073,P值均小于0.01)。不同的治疗方法产生的疗效显着(P值分别为92.554,33.813,68.303,27.290,127.962,P值均小于0.01)。同一时间不同的治疗方法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械通气治疗8~12h、24~48h、48h后两组患儿的pH、Pa(O2)显着上升,Fi (O2)、Pa (CO2)、OI显着下降,与CMV组相比显着改善(P<0.05)。2、HFOV组发生肺气漏及慢性肺部疾病的并发症低于CM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及肺出血等其他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RDS患儿经HFOV治疗后Pa(CO2)显着下降,pH及P(O2)显着好转,缺氧症状迅速缓解,同时吸入氧分数显着下降,提示HFOV在改善肺换气功能的同时,也能迅速有效地改善肺通气功能。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通气效果显着优于CMV,氧合指数改善更快,减少肺气漏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治愈率无显着差异,没有增加颅内出血及肺出血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朱冬敏,王伯钧[10](2012)在《小儿唇腭裂整复术中麻醉管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法进行小儿唇腭裂整复术中的麻醉方法、药物剂量以及麻醉期间呼吸管理等进行综述。经过效果评价得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法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安全可靠,麻醉及治疗效果良好。

二、经面罩辅助呼吸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面罩辅助呼吸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评分法测量建立口咽部区域敏感图和新型口咽通气道设计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口咽部解剖结构与上呼吸道梗阻
        1.1.2 口咽部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1.1.3 口咽通气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1.1.4 其他通气工具以及与口咽通气道的比较
        1.1.5 声门上通气工具以及与口咽通气道的比较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关于口咽部敏感区具体分布的测试试验
        2.1.1 试验对象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前准备
        2.1.4 试验操作与过程
        2.1.5 口咽部刺激反射敏感性评分法
        2.1.6 试验重复性
        2.1.7 试验数据记录
    2.2 统计学分析
    2.3 新型口咽通气道的设计和结构学研究
        2.3.1 新型口咽通气道的材料
        2.3.2 新型口咽通气道的结构设计
        2.3.3 新型口咽通气道吸氧管中侧孔的研究设计
        2.3.4 两种新型口咽通气道的结构说明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关于咽部敏感区域具体分布的测试结果
        3.1.1 口咽部刺激反射敏感性评分法评分的结果比较
        3.1.2 心率及耐受时间的结果比较
    3.2 国家知识产权技术形成样品
        3.2.1 新型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样品
        3.2.2 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样品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 试验讨论
    4.1 关于口咽部敏感区域具体分布的研究意义
    4.2 口咽部刺激反射敏感性评分法的优势
    4.3 口咽部刺激反射敏感性评分法评分结果分析
    4.4 口咽部神经分布与敏感性的关系
    4.5 心率与耐受时间结果的分析
    4.6 口咽部敏感区域的分布对新型口咽通气道的设计意义
    4.7 新型口咽通气道的优势
        4.7.1 传统口咽通气道的缺点
        4.7.2 新型口咽通气道的创新之处和优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超快通道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超快通道麻醉对小儿心脏手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影响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喉罩用于气道狭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矫形术气道管理的效果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快通道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小儿麻醉术后拔管后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抢救方法
2 护理配合
    2.1 复苏前准备
        2.1.1 复苏设备
        2.1.2 复苏药物
        2.1.3 麻醉科
    2.2 复苏原则
    2.3 复苏中要求
        2.3.1 保持气道通畅
        2.3.2 建立有效呼吸
        2.3.3建立有效循环
    2.4 复苏后的护理
3 讨论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PS成分与产生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辅助检查
    4.1 实验室检查
    4.2 X线检查
    4.3 超声检查
5 治疗
    5.1 一般治疗
    5.2 氧疗和辅助通气
        5.2.1 吸氧
        5.2.2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pressure, CPAP)
        5.2.3 常频机械通气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MV)
    5.3 PS替代疗法
        5.3.1 应用指征
        5.3.2 临床应用PS
        5.3.3 使用方法
        5.3.4 注意事项
    5.4 关闭动脉导管
6 预防

(5)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NIPPV 在早产儿 RDS 的临床应用背景
2 NIPPV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的使用普及率
3 NIPPV vs. NCPAP
4 NIPPV 分类
5 SNIPPV 指征和禁忌症
6 NIPPV 的作用机制
7 NIPPV 的临床应用
8 SNIPPV 的临床管理
9 SNIPPV 的并发症
10 NIPPV 的治疗效果与护理之间的关系
11 SNIPPV 长期结果和预后
12 SNIPPV vs. NIPPV
13 NIPPV 治疗早产儿 RDS 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6)不同呼吸支持方式对RDS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呼吸机概述
    2.1呼吸机的历史沿革
    2.2呼吸机的临床作用
        2.2.1呼吸机临床应用目的
        2.2.2呼吸机治疗指征
        2.2.3呼吸机的操作标准
    2.3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结构
        2.3.1呼吸机的基本原理
        2.3.2呼吸机的主要结构
    2.4呼吸机的通气模式
        2.4.1定压型通气模式
        2.4.2定容型通气模式
        2.4.3各类通气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2.5呼吸机分类
    2.6呼吸机的技术参数及常见故障
        2.6.1呼吸机技术参数
        2.6.2呼吸机常见故障
    2.7呼吸机相关疾病
        2.7.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2.7.2肺不张
        2.7.3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
        2.7.4呼吸道梗阻
        2.7.5呼吸机依赖
        2.7.6通气不足和过度通气
        2.7.7气管食道瘘、喉损伤及气管损伤
        2.7.8胸腔积液
    2.8呼吸机采购及管理
        2.8.1呼吸机采购原则及方式
        2.8.2呼吸机管理
3.呼吸机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3.1呼吸机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对比
    3.2国外呼吸机技术优势
    3.3呼吸机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4.呼吸机国内产业现状
    4.1国内外呼吸主要品牌及特性
    4.2国内呼吸机分布状况
    4.3国内呼吸机进出口现状分析
    4.4呼吸机市场发展趋势
5.我国呼吸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5.1我国呼吸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2对我国中高端呼吸机产业发展的建议
6.结语

(8)右美托咪定、氯胺酮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预防用药的研究与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高频震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比较
    2.2 合并症和病情转归比较
讨论
    3.1 HFOV结合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必要性
    3.2 HFOV的原理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优势
    3.3 HFOV能够迅速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通气与换气
    3.4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减少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3.5 HFOV不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结论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件

四、经面罩辅助呼吸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评分法测量建立口咽部区域敏感图和新型口咽通气道设计的试验研究[D]. 张艾兴.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2]超快通道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研究[D]. 张全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3]小儿麻醉术后拔管后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J]. 夏真洁,陈广秀,童育慧.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04)
  •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 庞传武. 社区医学杂志, 2014(23)
  • [5]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D]. 李慧敏. 蚌埠医学院, 2014(08)
  • [6]不同呼吸支持方式对RDS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影响[D]. 彭富栋. 泰山医学院, 2014(01)
  • [7]呼吸机现状及发展趋势[J]. 谢俊祥,张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4(02)
  • [8]右美托咪定、氯胺酮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临床观察[D]. 张金良. 郑州大学, 2014(02)
  • [9]高频震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D]. 林兴.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10]小儿唇腭裂整复术中麻醉管理的研究进展[J]. 朱冬敏,王伯钧. 广西医学, 2012(03)

标签:;  ;  ;  ;  ;  

面罩辅助呼吸复苏新生儿窒息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